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
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时代,文化交流并没像现在这么便捷。
但是,那时候的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古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贸易、宗教、战争、学术交流和艺术等。
一、贸易中国古代时期,丝绸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产品之一。
汉朝时期,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就有丝绸贸易。
通过这种贸易方式,中国古代文化就间接传播到了罗马,并对其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丝绸贸易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递了中国的文化符号和艺术。
二、宗教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和南亚、西亚等国家文化之间的桥梁。
在唐朝时期,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和其他国家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佛教文化则通过佛经翻译、禅宗传统和城市建设等方式传播到亚洲各国和其他国家。
三、战争中国古代战争是文化交流的另一方面。
战争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同化。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通过打击东突厥,吸收了蒙古和乌孙人的文化,将其融合到中国文化中。
唐朝通过不断地战争、征服和联盟,将通商路和其他贸易路线打通,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
四、学术交流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医学、科学和技术在学术交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毕士衡和玄奘法师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学者,他们到外国学习、传教,为中国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毕士衡将乐府诗和楚辞引入韩国,玄奘法师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国。
通过学术交流,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到对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让中外文化产生了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风貌。
五、艺术中国古代艺术也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全球,如绘画、陶瓷、书法和音乐等。
唐朝时期,唐代著名的画家韩干被派往日本,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宋代的青花瓷以其高质量和不同的图案让全球许多人着迷。
中外文化艺术相互传承,新的文化形态在相互融合中形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化通过贸易、战争、宗教、学术交流和艺术等形式,与各国文化交流,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分析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
分析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通过丝绸之路、外交使节、婚姻联姻、文化传教等方式。
这些途径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途径之一。
这条古代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与欧洲、亚洲各国,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也带来了文化的传播。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中亚、欧洲等地,同时也带回了外来文化、宗教、技术等。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带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
二、外交使节中国古代通过派遣外交使节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例如,汉武帝时期,向西域派出张骞等使节,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唐朝时期,派出玄奘等僧人前往印度取经,不仅带回了佛教经典,也将印度的文化、科学、医学等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婚姻联姻中国古代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皇室成员常常通过婚姻来巩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唐朝的武则天曾嫁女儿给吐蕃,通过这样的婚姻联姻,促进了中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宋朝时期的南宋与金朝之间也通过婚姻联姻来维持边境稳定,推动了中北文化的交流。
四、文化传教中国古代通过文化传教的方式向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也带来了佛教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交流。
此外,儒学、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也通过文化传教的方式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丝绸之路、外交使节、婚姻联姻、文化传教等方式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古代的交流途径为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离不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文化得以不断充实与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也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文明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这种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商品贸易,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于世界各地,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华。
这些外国人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与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通过融合本土传统信仰和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而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丝绸之路也为中国的文明输出提供了机会。
中国的文化成果,如儒学、医学、工艺等被传播到亚洲、中东、欧洲等地。
这种文化的输出与融合,推动了各个地区的文明交流,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唐宋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高峰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他的国力、经济及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与西域、南洋、南亚等地的交流频繁,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中国。
在唐朝,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显著。
如波斯风格的服饰、波斯湾地区的航海技术都影响了唐代的服饰和航海技术。
同时,唐朝也传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如波斯诗歌、佛教艺术等,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时期之一。
在宋朝,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宋时期,南方海运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交流密切起来。
同时,南宋政权的对外开放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华。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尤以中外宗教交流为主。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本土宗教的影响。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少于1000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产品质量不高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传统文化产品比较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虚假、低劣、混杂着大量商业元素的产品,这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
对策: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提高文化产品设计、制作、销售的水平,以良好口碑换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文化产品出口占比低尽管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的出口占比仍然较低,因此中国的文化巨头经常缺乏经验和渠道来发展出口业务。
对策: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和扶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可行方案和动力支持。
三、文化贸易形式限制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形式限制较多,其中包括涉及证件审批、货物出口、收益转入等方面的一系列限制,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许多不便。
对策:全面完善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行便利化、透明化的行政管理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双边贸易合作环境。
四、文化产业国际化不足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够,部分文化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这与文化产品的开发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和开拓不够密切相关。
对策:鼓励文化企业深入了解和借鉴国际前沿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加强自主研发,不断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地开发文化产品。
五、文化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我们的文化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
如制作创意、动画、游戏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制作技艺不够高超,这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策: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要通过教学、实践等环节,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促进文化创新。
总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取力,加强协作和合作,以文化贸易为突破口,推动我们的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国际化品牌传播”的相关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国际化品牌传播”的相关案例
1. 茅台酒 "Maotai":茅台酒是中国传统的白酒之一,其品牌传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茅台酒在国际传播中强调其历史悠久的品牌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古老的酿酒技艺和文化传统。
同时,茅台酒还将中国传统的饮酒礼仪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美食文化等元素融入品牌传播中,使其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高品质的国际化品牌。
2. 阿里巴巴 "Alibaba":阿里巴巴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其成功的品牌传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作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将中国传统的贸易文化元素融入到其品牌传播中,例如通过“双11”购物狂欢节等活动来体现中国传统的购物文化。
此外,阿里巴巴还将中国传统的商业信任和合作文化作为其品牌价值的核心,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系统,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成功。
3. 更卡瓦 "Moutai":更卡瓦是一家中国商业连锁公司,主要经营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
其品牌传播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和文化元素,通过展示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手工艺等艺术形式,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创新的品牌传播方式使得更卡瓦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品牌,并为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案例表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国际化品牌传播是一种有效的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
通过传播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品牌成功地吸引了国际市场的关注,并取得
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同时,这种传播方式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国际贸易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国际贸易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各国之间交流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又如何得以保持,如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融合,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首先,国际贸易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通过贸易,各国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进入到更广大的国际市场,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
例如,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丝绸等商品通过贸易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同时,借助国际贸易,各国之间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交流的机会,例如艺术节、文化展览等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为各国的民族文化加深了人们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国际贸易也促进了国际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在贸易过程中,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使得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和创新。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汉服、茶文化等相继传入国外,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茶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此外,国际贸易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制。
通过国际贸易,民族文化得以与其他文化互动,从而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渠道。
例如,传统工艺品的销售和出口,不仅能够带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为传统技艺的传统保护提供更大的经济支撑和市场需求。
然而,国际贸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文化同质化和文化侵蚀的风险。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国际贸易也使得各国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
同时,文化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压力,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的民族文化变得趋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个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应该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同时提倡多样性和包容性。
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培养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市场。
此外,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从而使得民族文化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是两种不同但却密切关联的概念。
文化贸易指的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活动,而文化交流则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共同发展。
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推动着世界各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首先,文化贸易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国家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这也就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而文化交流则可以为文化贸易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拉动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例如,一部优秀的外国电影通过文化贸易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不仅能够为制片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了文化交流。
其次,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相互促进,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
通过文化贸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
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使得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发展。
这样既能够保护和传承各自的文化传统,又能够促进文化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再者,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也为深化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契机。
在文化贸易中,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意、表演、展销等形式传播,观众通过接触这些产品和服务来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
而文化交流则更多地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心灵沟通和相互理解。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人们可以结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文化,促进了文化认知和交流,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此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许多国家在文化贸易中通过出口当地的传统文化产品和艺术表演,得以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
而文化交流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瓷器与中国的海外贸易
瓷器与中国的海外贸易瓷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品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在世界舞台上独占鳌头。
中国瓷器的远销始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随着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瓷器逐渐走向了世界各地。
公元7至9世纪的唐朝时期,中国的瓷器进入了阿拉伯世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瓷器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了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
由于瓷器具有质地坚硬、色泽瑰丽且耐用的特点,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了海外贸易的宝贵商品。
自唐朝以来,中国的瓷器生产一直以不断创新和改进为特点。
世界闻名的青花瓷、景德镇瓷器等,凭借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商和收藏家。
其中,对于瓷器的生产和贸易有着深远影响的景德镇更是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名词。
在中国的海外贸易中,瓷器的地位至关重要。
在历史上,瓷器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久负盛名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品质享誉世界,即便是在如今的全球经济格局下,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瓷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瓷器的传播,中西方文化在艺术领域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架起了一座沟通两国人民的桥梁。
中国的瓷器被外国皇室和贵族视为珍宝,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收藏品,更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瓷器的研究与模仿也使得瓷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瓷器产业也遇到了挑战和机遇。
尤其是近年来,以塑料和陶瓷等新材料的涌入,使得传统的瓷器生产受到了一定冲击。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行业也在努力创新和转型,推出了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瓷器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通过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国瓷器仍然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走向世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而来。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贸易活动的国家之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自古就与东亚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如《论语》、《道德经》等经文和一些古代文化瑰宝,曾经深远地影响了东亚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
其次,禅宗和武术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关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当代文化艺术创作和教育领域,丰富了当代文化的内涵。
三、国际文化交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国际文化交流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使得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在音乐、文学、绘画等方面,古典和现代中国的表现形式与西方的创作方式和美学理论相互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现象。
其次,国际文化交流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向国际化。
中国新春文化、昆曲、京剧、民族音乐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认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更是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的桥梁和纽带。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身份标识。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日本的茶道、武士道、动漫文化等,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印度的瑜伽、佛教文化、宝莱坞电影等,体现了其深厚的宗教和艺术底蕴。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脱颖而出,吸引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兴趣。
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
当我们欣赏他国的传统艺术、品尝传统美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时,能够亲身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从而打破隔阂,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
例如,中国的京剧、武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广受欢迎,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外国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和审美观念,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国际交流中,传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例如,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发明传播到了欧洲,同时也促进了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时代里,各国的文化和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在以前的历史时期,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以贸易、宗教和科技为主。
然而,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增强了许多。
在这个趋势下,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碰撞不断加剧。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的哲学和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中的“道德经”、“老子”、“孔子学说”等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耶稣的“爱你的邻居如爱你自己”就受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的影响。
此外,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也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和欣赏。
例如,京剧和中国画等都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形式。
它们在西方国家的展示和推广也越来越普遍。
然而,随着文化信息的全球范围传播,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更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了全球的主流文化。
例如,美国流行文化中的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
这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的碰撞也引起了文化冲突。
在宗教、人权、民主、法律等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宗教方面,中国受到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西方主要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这使得中西方在宗教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另外,在人权、民主和法律方面,中西方也都有各自独特的制度和理念,这也使得两种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
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互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在变得越来越微小。
尽管文化冲突依然存在,但我们相信这些差异将会逐渐减少,双方会更加接受彼此的文化和思想,形成更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社会。
总之,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在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西亚、印度、欧洲等地区的一条重要贸易路线。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交流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流向世界各地,同时,外国的艺术品、文化、宗教等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从而实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使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交通畅通使得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通过这条路线,不仅有货物的运输,还有各种文化的传播。
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的特产被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这些商品的出口,除了改善了中国的贸易状况,也带来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外国商人与中国商人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外国商人带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与中国的商人和当地人民交流,从而使得中国逐渐了解外国的文化与宗教。
这种交流逐渐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兴趣与研究。
在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对外传播。
丝绸之路和中外商人的往来使得中国的艺术品、文化和宗教思想逐渐在外国传播。
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成为了当时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受到了外国人的追捧。
在外国人的内心,中国逐渐成为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国度。
即使从外国来的游客不能直接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他们通过与中国商人的交往,也间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与传统。
在西亚、印度等地,佛教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这些地区,深深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与贸易有关,更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流向了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外国的艺术品、宗教信仰和文化也进入了中国。
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享,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外国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外国进行了丰富多样的贸易,同时也进行了艺术、思想和宗教的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这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友好交流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友好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且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例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已经成为国际上热门的文化活动。
许多国家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让当地的居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中国的书法、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传播。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商务交流中的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企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在国际商务交流中,传统文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在与海外客户接触时,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可以建立更加亲密的商业关系,帮助企业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
同时,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中国的茶文化深受世界各地的喜爱,中国的瓷器、丝绸、药材等产品也广受欢迎。
这些产品的国际化盛行,不仅让中国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份额,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国际商务中的应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应用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来到中国学习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外国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向世界开放,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在中国的高校内,也不断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魅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旅游交流中的应用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
浅谈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意义
浅谈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意义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文化贸易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以下是对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意义的思考。
首先,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声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外文化贸易,我们可以向世界传递我国的文化成果、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展示我国的文化魅力和自信。
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表演、文化遗产展示以及文化衍生品的推广,都可以使国际社会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从而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认同。
其次,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对外文化贸易可以为国内文化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会。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我国文化企业可以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机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文化贸易的国际化,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
再次,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对外文化贸易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通过与国外的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和专家的交流合作,我国文化界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吸取启示,推动我国的文化创新和传承,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共存与繁荣。
最后,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贸易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与补充。
通过对外文化贸易,我国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文化贸易也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它承载了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独特性,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和谐、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形成了深远影响。
2.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中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强调心灵的修炼、善良、慈悲和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
3.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注重自然和谐、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越,它对中国人的修身养性、追求精神自由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4. 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中国画、书法、剪纸、京剧等都代表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包括欧洲在内的许多国家。
2. 文化使节团中国历代统治者派遣使节团出使各国,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这些使节团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艺术,也带回了各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了文化的互通有无。
3. 文化节、展览和交流活动中国举办了许多文化节、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为各国人民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国际文化多样性,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窗口。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国际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结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通过积极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际友谊和跨文化交流。
同时,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将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交流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交流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积极参与文化交流的国家。
通过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交往,中国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对他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
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随着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丝绸、瓷器等中国特色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青睐。
二、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
许多国家的使节和学者来到中国,与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是通过文字,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原型《唐伯虎点秋香》就是借鉴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戏剧。
三、明代的海外航行明代的郑和航海活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远航,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
郑和船队抵达了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东岸等地,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商品,也带回了各国的文化和物品。
这种海上贸易和交流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四、近代的文化交流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受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翻译和借鉴西方的文化、文学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同样,西方的哲学、政治和科学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而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如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明代的海外航行以及近代的文化交流。
这些事件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演变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演变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始终是一种不断演变的过程。
这种交流思想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非常丰富的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演变,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一、最初的交流(唐代)早在唐代,中国就和西方有了交流。
首先是丝绸之路,就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中亚地区、中东地区运到欧洲。
同时,唐朝还大规模向东南亚扩张。
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商人也来到中国贸易。
作为唐代中国文化的代表,唐诗和唐画将中国的文艺才华输送到了西方。
唐代诗人王维、杜甫等的名作被翻译成英、法、德、罗、意等多种语言,使得这些国家人民了解了中国文化和思想。
二、近代的交流(19世纪)近代的中国开始和西方国家展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随着外国商人与中国的贸易不断增多,西方文学作品、哲学名著等也逐渐流入中国。
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十分落后,所以许多西方文化的概念、知识与思想被看作是一种挑战和威胁。
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殖民、侵略和压迫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战争、抗争和反抗的声音。
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影响。
三、现代的交流(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关注。
这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是一种多元化的交流形式。
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包括了现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热门的中国电影、音乐、手游、美食等都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欢迎。
同时,中国的流行文化也逐渐进入到全球范围。
但是,现代中西文化十分复杂,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冲突。
浅谈中国对外文化贸易
浅谈中国对外文化贸易09国贸本一刘银平90411043 指导老师:曾光摘要:当今世界,文化贸易迅速发展,中国未来的文化将要走向何方,如何发展好中国的文化贸易,本文将重点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文化贸易对外贸易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 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 1。
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 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
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 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 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 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一) 加深对文化贸易的认知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 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
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 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 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
因此, 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
这样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 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
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 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 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
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
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 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古代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博大,同时也是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动交流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中国本土文化以及全球文明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往来交流的重要纽带。
自汉代开始,中国向西方输出丝绸,而从东方则引进了各种物品和文化。
丝绸之路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也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融,共同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
三、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华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四、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儒家文化也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并相互影响。
例如,明代欧洲传教士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医学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五、巴黎公约与世界文化保护交流与保护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的文化保护工作,其中包括巴黎公约。
巴黎公约是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法律文件,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保护了大量的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既保护了中国自身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六、文化交流的现代形式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为全球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文化的快速传播和交流也可能带来文化同质化的问题,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
• (一)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贸易产生的政治前提 • 政治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 立。 • (二)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贸易的建立 • 1、没收官僚资本的对外贸易 •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立夫 兄弟)四大家族垄断的官僚资本对外贸易。 • 2、建立国营对外贸易 • 在原各解放区外贸企业的基础上建起由中央领导的国营外贸企 业。 • 3、改造民族资本的对外贸易 • 1950年私营进出口企业4600多家,经营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 额33.12%,通过“赎买”和1956年的私营进出口企业全行业公私合 营,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合营企业已基本上是社会主 义性质了。 • 通过上述三方面,1957年国营对外贸易占全国外贸进出口额 99.9%
二者的相互关系
• 中华文化宝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我国 文化产业对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处于初级 阶段,还停留在表层,亟需向纵深发展;文化资 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品,我国在文化资源上的优 势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产业上的优势。 • 弘扬中华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 文化产业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 任务
平铺直叙,说教味浓 典型:《霍元甲》 早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便有“寓教于乐 ”的说法,而对于电影这种影像化为主 的艺术方式来说,平铺直叙,或者过于 直白的说教并非是适合的表达方式,更 何况当下的观众对于直白赤裸的说教心 生厌倦。 但依然有不少近几年的电影作品是以很 直白的方式来表达传统文化思想的,如 于仁泰导演、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片《霍 元甲》原本影像故事便是关于一个自我 自负的武师如何在家破人亡后感悟人生 的真谛并为了民族仇恨而战到最后一刻 的励志故事,却通过霍元甲之口一再以 台词传达仁义道德、民族自强等思想, 这就像是在画蛇添足。 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一个很大不同点 就在于,电影是具象化的,而电影的主 题思想可以通过影像方式潜移默化地影 响到观众。
•
• •
•
• 特点:
• 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 ②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大量手工业精 品,不少是相赠送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 船来中国访问。 • ③对外贸易过程中,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科技的传播,促进了世界 文明和经济发展,同时世界宗教文化也随之传人我国。 • ④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之间,特别是西亚、东亚各国经济发 展。 •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 中国人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 族。
• 主要特征 • 1、对外贸易丧失独立主权,被资本主义列强和官僚买办资产 阶级控制和垄断 • 资本主义列强于1843年取得了协定关税特权,1845年起又侵占 了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 • 2、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资本主义列强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 要 • 自1943年至1947年,每年进口的机器设备从没有超过进口总 额10%。洋纱、洋布、洋油等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严重打击了民族经 济的发展。 • 3、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资本主义列强 • 主要集中于英、日、美、德、法、俄。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 间,英国在中国 对外贸易中占80%以上。一战后,日、美跃居第一和 第二位。二战后,美国居垄断地位,中国从美国进口占进口总额的 51.2%,向美国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2%。 • 4、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 中国对外贸易自1877年至1949年的七十余年中连续多年出现 长期逆差。
• 传统文化特征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中的体现
• 文化传统具有从未中断的强大生命力——从奴隶社会至今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一直延续 • 务实、复古、持中、求和的文化特色——缺少积极的贸易, 主张保守平等互惠的贸易政策,在现在贸易中仍非常看重 传统文化产品和文物方面,缺乏现代化因素 • 思维方式,实用理性——从实际出发,讲究制度化、程序 化;但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创造力 • 正统思想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重农抑商;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以自我为中心,崇尚权威,缺少交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我国目前对外影视贸易所面临的形势
• 1、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影视产品贸易剧 增;国外视听产业进逼之势正在形成 • 2、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中国影视业商业影 响的双重性。 • 3、历史形成的文化折扣和文化消费积累问 题,对中国文化产品直接进入欧美市场十 分不利。
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
• 拘泥于传统或权威 • 典型:《孔子》 •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里,其实也曾留下不少的文化传统,特别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墨子等,为后人留下千古的思想与文 化。 • 费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执导了《孔夫子》,放在今天来看既可以 感受到费穆导演的诗化导演手法,但在影像里又会感受到孔子比较僵 化地向学生们传达儒家精神;而去年胡玫导演的《孔子》则一方面设 置了子见南子、子路之死等片段强化孔子的人性味,另一方面却也显 得流水账且拘泥于历史的记载,徒有其表。 • 其实,传统虽然整体上有着它美好的一面,但要让现代的观众接受, 过度的拘泥反而不利于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更何况,孔子先生曾经 说过,“因材施教”,放在现代来看,便是以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 惯等
• 影响:
• 由于我国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较为开放政策。也促进了我国经 济的发展,使当时王朝成为各国的交流中心,如唐朝、元朝等。但在 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影响了与世 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导致封闭落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 为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 近代:
——从影视产业角度出发
小组成员:吴亚奇 刘纯锁
陈绪霞 王艳飞 王双玲 裴菁宇 周晔
我国各不同历史阶段对外文化贸易
古代
近代
现代
• 古代
• • • • • 1、奴隶社会对外贸易发祥时期——殷商、春秋战国时期:丝绸远销西方 2、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开拓时期——秦汉时期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 3、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繁荣时期——唐宋元时期 唐朝——长安城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唐代的丝织、陶瓷和金属铸 造等产品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唐中后期,海路贸易日益发达,出 现了广州、潮州、扬州三大港口,并且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委任市舶 使管理对外贸易。 宋朝——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有日本、朝鲜、南洋各国、阿拉伯帝国、 波司等50多个国家; “市舶司”是宋朝管理对外贸易的专职机构,其颁发 “公凭”来监督和管理中外商人的贸易活动和船舶进出港口,并根据进口货 物的种类分别征收实物税。 元朝——中国版图跨越欧亚两大洲,海运贸易空前繁荣。承袭宋制,制定了 《市舶抽分则例》22条,另一方面,元朝复兴了陆路贸易。 明朝——政府反复多变的海上贸易政策:海禁、开海。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中 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大事件。朝贡贸易的弊端及其日趋衰落。民间私人海路 贸易长期受到明政府的限制,在与欧洲殖民者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中国在东方海上贸易的优势日益丧失。中国与西欧的贸易关系日趋发展。 清朝——海禁和迁海政策。1685年清政府限定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为 对外通商口 岸;1757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为通商唯一口岸。海关是管理对外 贸易的唯一机构。海路贸易的活动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管理。罪 恶的鸦片贸易
• 脑残娱乐化 • 典型:《战国》、《关云长》 • 与拘泥于传统或者权威形成对比的是,有些原本是以传统 中国文化或故事为背景的作品却采取了过于娱乐化甚至是 戏剧化的方式处理,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 今年四月份上映的两部华语古装动作片《战国》及《关云 长》便是折射出这样的问题。前者取材于孙膑的得意门生 鬼谷子的故事,不但让孙膑在开场不久就自称“我是孙膑” (应该是他受到膑刑后才有的称呼),这也难怪影片里侍 女问景甜扮演的门主:孙先生是不是真的疯了?孙膑、庞 涓等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结更是充满着娱乐化。而 《关云长》虽然是取材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但 也将关羽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的暧昧,也难怪被 不少观众诟病“基情四射”。
•
• • •
(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
• 1.与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相比,文化贸 易发展明显落后。 • 2.我国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比重小。 • 3.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 国际 贸易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持,文化贸 易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文化贸易
• 整体概述 •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 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 (2)中国周边的国家在中国文化影响的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早就 形成的一个实际的汉文化圈,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南亚 国家。 • (3)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对外文化贸易,中国 人价值观,如集体主义、“面子”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亲缘”关系、 宗法级思想和礼制、传统文化塑造出的“人情”社会等影响对外贸易 • (4)、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 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 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等,存在 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入超”,处于绝对输入国地位,是严重的“文 化赤字”。
(三)、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 • • • • • • •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 迅速建立起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经济关系,开展突破帝国主义对我国封 锁禁运的斗争等任务。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至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比例已高达92%,其中机械设备的比例达52。 5% 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到1957年,重工业产品占24。3%、轻 工业产品占22。7%、农副产品占53%,除了这些,还增加了许多工业产品的 出口。 从1956年起扭转了中国几十年来的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3、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 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对外经济贸易任务是有计划地组织有关物资的出口, 以保证国家建设所必需的设备和器材的进口,保证进出口物资的平衡。 1959—1961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也经历了一 些反复和波折:1960年—1962年我国对外贸易幅度连年下降。 1963—1965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回升:不仅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而且 于1964年年底提前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务。 4、十年动乱时期和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 外贸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对外贸易发展屡遭挫折。也有成绩:随着我国与 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改善和相继建交,我国的对外贸易开辟了新的国际环境, 使进出口总额有了明显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