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政学科前沿问题
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然而,目前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思政课缺乏针对性、生硬教育方式、缺乏师资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课程思政缺乏针对性的问题1.1 缺乏与学科专业融合的内容当前很多大学课程思政内容脱离了学科专业,缺乏与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机结合。
这导致学生往往难以看到思政课在自己专业中的实际意义,产生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解决对策: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各个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工科领域开设以具体技术应用为背景的道德伦理和管理规范等课程,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将道德观念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1.2 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大面积“一刀切”的问题,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特点的差异性教学。
这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解决对策: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场景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思政课程教育方式过于生硬的问题2.1 过于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现实中一些思政课倾向于过于强调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将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缺乏启发式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对策: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批判精神。
“引导而非灌输”的授课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心真实需求,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批判分析能力。
2.2 忽视艺术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一些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缺乏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引人入胜的讲解。
解决对策:增加思政课的艺术元素,通过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形式深化思政教育。
此外,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互动平台、在线教育工具,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存在的问题3.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专业背景与思政课内容脱节情况较为普遍。
思政教育前沿研究报告
思政教育前沿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要求,思政教育迎来了前沿研究的时代。
首先,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应该从教育目标的重构开始。
传统的思政教育以灌输知识、灌输道德为主,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因此,前沿研究应该关注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教育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独特的机遇和挑战。
前沿研究应该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以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需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和灌输式评价,这种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
前沿研究应该关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案例教学和团队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还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不能脱离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需要关注教育目标的重构、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等方面。
只有不断深化思政教育的前沿研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政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综述
思政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综述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特征,即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际性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时空向度由实时同步向实时同步与延时异步相融合转向;二是教育内容传播的技术性特征,即教育内容传播时效由单向滞后性向多向即时性转向、教育内容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体形态向多媒体形态转向、教育内容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向整体开放的大众转向;三是教育环境的耗散结构特征,即教育环境是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四是教育方法的连续统特征,即教育方法的存在原理是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运用理路是上教育与下教育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作用机理是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连续统。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快速延展了的世界,全新的理念以及大学生不断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便捷化的思维方式和简易化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有效的应对之策,有时处于“失语”状态。
这突出表现为“海量共享”特性解构“一元话语权”、“全天候即时互动”特性凸显传统手段乏力、“个性鲜活”特性挑战“论道”方式、“百家争鸣”特性更显“红色领袖”匮乏、“碎片化”特性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方式更新。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互联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新媒体的交互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新媒体的大众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驾驭新媒体时代的“游戏规则”,从统筹工作机制、提升络媒介素养、形成上引导与下教育相互配合机制等方面提升管理新媒体的工作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社会化需要的实践教育活动,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
一方面,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离开文化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及特定的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服务。
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有利于政治学研究工作者更好地思考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思路,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阶段中国,政治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方面的典籍,几千年的治国理念和治国实践,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创制和运作,曾经为中华文明的创立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伴随改革开放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坚守经世致用的学科本质,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服务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在30年的辉煌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5年)。
改革开放伊始,面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一系列的制度性疑惑和体制性缺陷,中国社会呼唤着政治学为中国的政治生活提供说明、解读和指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服务,使我们的政治建设更加合理、科学和优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政治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
第二个阶段,飞速发展阶段(1986-1989年)。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前后,政治学研究开始出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热潮,并直接带动、强化了政治制度研究、反腐败研究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
第三阶段,全面深刻反思阶段(1989-1991年)。
1989年之后,中国政治学届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恢复以来的中国政治学,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保证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就政治稳定、人权和反腐败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及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既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
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也必须正视与分析现行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师资力量亟待提升作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但也最关键环节的师资力量,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群体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在当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思政课师资队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缺乏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且掌握先进教育手段技能的优秀教师;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与专长,在进行习题解析等交流环节上难以做到深入浅出;不够了解国内外新发展动态,无法给予学生前沿确切的知识。
三、教材内容亟待更新教材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然而,现行使用的一些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存在滞后、陈旧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新的理论观点未能及时整合进教材;少数重大历史事件或有盲区或较为片面引用;相对权威性较强但过于抽象化和晦涩难懂等。
这使得部分同学只能机械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深层次内涵。
四、教育方法需要改革创新思政类课程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产出与交流,以提高深入了解与参透社会规律、科技进展等领域所需素质:1.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视频授课,在线资源共享;2. 引导学生参加一定量的实地调研与自我实践活动;3. 鼓励开展团队合作项目,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 将主题班会与思政课结合,增加学科融合性。
五、评价机制存在单一化倾向当前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及思政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客观因素的考核并简化成绩记录,这就使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表面成果,而忽略了对于日常交流互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的真正重视。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对思政课进行更全面、深入地评估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热点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家化
1 职业化专家化是世界潮流 2 职业家专门家的基本要素 3 杂化博化为基础的专家化
1、职业化专家化是世界潮流
职业化专家化是世界潮流 专家化是学科发展的要求 职业化专家化是增强工作绩效的关键
2、职业家专门家的基本要素
对学科理论和前沿问 题的掌握与了解
较强的科研能力
6 多样化的家庭环境
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现在大学生群体主要有四种 类型:(1)独生子女家庭; (2)经济困难家庭;(3) 单亲家庭;(4)流动家庭。 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 体。独生子女自主精神和依 附心理集于一体(矛盾), 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 力弱并存,理论知识和实践 能力相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热点 问题
主要内容
环体的全球化趋势 p 客体的自主化趋势 p 介体的现代化趋势 主体的专家化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的多样化
1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2民主化的政治环境 3市场化的社会环境
4 多元化的文化环境 5 科技化的全球环境 6 多样化的家庭环境
7 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8 数字化的生活环境
民主化的政治环境
民主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趋 势之一。世界从18-19世纪开启 民主化运动以来,民主已经进入 “第四波”。现有大致120个左 右的国家和地区正在朝民主化方 向发展。特别是苏东国家和东亚 儒教国家走向民主化的逐渐成功, 对中国大陆政治体制改革增加了 压力,究竟什么样的民主适合中 国,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 战。
新社会环境的特点: 多 样 多 变 多重 复杂化 形象化 感性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化
1 总体评价 2 思想行为自主化表现 3 思想行为自主化特点 4 思想行为自主化走向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一、引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校思政课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内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体部分1. 内容设置问题1.1 缺乏与时俱进性当前社会瞬息万变,但一些思政课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理论上,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对策:更新内容设置,融入当代社会热点和前沿话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2 理论抽象化某些思政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化,缺乏具体实践案例的引用。
对策: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地考察或社会调研。
并通过案例或个人经历分享,增加内容的可感知性。
2.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2.1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由于思政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对策: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培养,并提供更多机会给予教师进修和学术交流。
2.2 缺乏实践经验一些思政课老师缺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经历,难以将理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
对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或行业培训等活动。
通过亲身经历增强其在授课时提供真实案例背景和个人见解的能力。
3. 教学方法问题3.1 单一教育方式过于依赖传统讲述式授课模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对策:引入启发式思考、小组合作等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模式僵化一些高校思政课程形滞后于时代发展,教学方式与学生需求脱节。
对策: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专题研究和实践项目等。
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4. 评价体系问题4.1 考核内容过度强调理论知识掌握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书本知识掌握,缺乏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对策:引入综合达成度评价方法,包括平时表现、思辨能力发展、案例分析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全面发展情况。
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021·03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问题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问题。
江南大学侯勇教授新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基本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深化,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提出多方面的新观点新思路。
本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一部具有较大原创性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的专著。
一是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本书重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类前沿问题,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的前沿问题,从基本原理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问题;另一方面是选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与公共化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制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等问题。
本书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学科建设、话语阐释、组织建制、公共关注、系统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与外部化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的发展。
二是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学术观点。
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语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争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制、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等相关专题的前提澄清、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路径提出了新的看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本书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轨迹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概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现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建设理路。
三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视野。
本书以社会为视角,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等主题。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
二、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具有体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选举、任免、 管理制度,保证高校正常运行
☆创立了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学科,促进教育与 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
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管理体系,在改革开 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是我国高校与 西方国家高校区别的根本所在,是高校领导必 须掌握的基本准则
程和说服(用规则、要求)过程
☆教育与教学的区别:教学是教师把知识与技能
传授给学生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 担任教育工作而不是教学
一、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的特性:具有整体性、全面性、育人性、 方向性,育人(取向与规范)是教育之本,因 而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最重要的是教育理 念、教育价值
展创新教育 ☆明确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强化和完善干部任免、监察、审计、问责等一
系列管理制度
二、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2、党的十七大部署文化建设新战略 一是改变文化的“三大组成”:突出精神
文化地位 二是提升精神文化价值“三个表述”:民
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综合国 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国家软实力提高
一、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和政治制度的自觉、系统反映;体现和服务于一 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结构中与经济基础相 适应并竖立其上的“观念上层建筑” 领域,既 有主流意识形态,也有异质、残余、新型意识 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的关系: 意识∈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
究场、特殊研究方法
一、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4、思政教育在经受不断冲击下显示成效和发展 ☆16号文件下达前:思想道德学、思想现象学、
思想关系学、思想工作学、思想理论教育学、 “两课学”等概念先后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及学 科政治内容的边缘化倾向 ☆在制定16号文件期间,中央领导经过调查研 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概念,制止冲击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存在一些常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二、主体部分1. 内容设置问题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往往只着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际操作与案例分析。
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下降。
解决办法:(1)设计跨学科综合性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引入相关案例和实践活动。
(2)拓宽知识边界:注重开拓视野,涉及当代社会热点与前沿领域。
2.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目前,在大量普通高校里人才储备有限,并且大多数选任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他们缺乏最新信息和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慢。
解决办法:(1)提供持续职业发展机会:组织定期研讨会议、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2)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公共事务专家和政府部门人士加入思政课任教。
3. 教学方法问题现行的思政课授课方式普遍以前台板书讲述为主,并缺少互动和实际案例分析,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
解决办法:(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小组互动、合作讨论,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网络平台、影音资源和在线互动工具等进行教学辅助。
4. 答题评价机制问题目前,在考试内容设置上存在单一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占比过高,并且答题环节往往没有针对性反馈,不利于发现并纠正自身错误。
解决办法:(1)多元化评价形式: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写作或演讲等能力考核项目,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2)提供个性化反馈:基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答题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与建议。
三、结论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培养人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以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与改进策略
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与改进策略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与改进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
然而,实际上,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的困境和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呢?下面,我们将从困境与改进策略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1.缺乏针对性:一些高校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够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导致了一些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师思政素质不高:现实中,很多高校思政教师还存在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问题,因此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接受。
3.思政教育走形式化:有些高校的思政教育虽然开展了一定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却只是形式上的内容,没有真正入心入脑地影响到了学生。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1.教师思政素质的提高:高校应当注重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执教能力,进而提高思政课的质量。
2.加强思政教育针对性:高校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诉求,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思政教育活动,充分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3.思政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应当注重对思政教育的学科建设,提高思政教育学科实用价值,着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前沿领域研究的应用研究,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4.思政教育内容创新:高校应当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加强思政课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挖掘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有责任感、情感关怀、富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和正确担当的核心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
当前,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拥抱梦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已成为我国高校的现实课题,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整合资源与智慧,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课程思政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课程思政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课程思政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如下:
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完全形成,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2. 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分离,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教育体系。
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下一步计划:
1. 加强课程思政理念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和融入能力。
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2. 系统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整理和分享各类思政元素,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5.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ppt课件
.
13
一、时代的理论诉求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
.
5
一、时代的理论诉求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
1、当代社会的客观背景 ——开放环境、信息社会、风险频发交错 ——竞争领域、虚拟领域、多元文化领域交叉 ——竞争压力、信息压力、选择压力交汇 ——三大现实背景、三大复杂领域、三大社会压
力相互渗透,形成了当代社会一系列复杂适应 系统
.
6
一、时代的理论诉求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
☆隐性模式是指系统中不是用来构成驱使完成其 当前基本任务的那部分系统,行为主体在合法 系统中相互作用时,通过非正式渠道而建立起 另一种网络,作为合法系统影子(故称影子系 统),其主体遵循各自规则,实质上并不执行 系统当下的主要任务 ,从而使系统趋于复杂与 多样
.
3
前沿理论与实际问题
▲时代理论诉求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 ▲精神文化彰显与人文精神缺失的矛盾 ▲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的辩证 ▲坚持一元主导与自主多样发展的准则 ▲流变风险冲击与理性作用发挥的困难 ▲社会竞争取向与理想信念确立的张力
.
4
前沿理论与实际问题
▲实践形态发展与思想教育价值的实现 ▲人的发展便捷与人的发展阻抗的失调 ▲学生主体发展与社会化程度提高模式 ▲社会环境影响与思想教育作用的互动 ▲教育隐性功效与教育显性释放的关联
——具有综合性——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实际 内容、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单一内 容传授与搭配
准确把握思政课“三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准确把握思政课“三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
为了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核心问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重点关注思政课的“三问题”。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价值观问题、知识问题和能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价值观问题。
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碎片化的情况下,思政课应该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
思政课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激发学生的价值观探索和实践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知识问题。
思政课应该既注重传授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需要传递蕴含其中的思想精华,开展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思政课也需把握时代特点,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前沿学术动态,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中获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第三个问题是能力问题。
思政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背景,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思政课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思政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对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为了准确把握思政课的“三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化建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意识。
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校还可以设置思政课的评估机制,引入同行评课和学生评课等方式,及时了解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教师通常仅仅以讲授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缺乏互动和参与性。
这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容易产生“教而不学”的现象。
同时,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使得学生获取知识更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显得相对落后和单一。
2. 课程内容理论过于抽象思想政治理论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大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
因此,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上进行知识讲解,并不能真正引起学生们内心的共鸣。
这也导致了对思政课程内容产生理解困难或者失去兴趣。
3. 受众群体多样性带来差异化需求现今大学校园内各类人员众多,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背景和优势。
然而现行思政课程并未针对这些差异化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整,缺乏对多元化受众群体的关注和尊重。
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时出现困惑和排斥,无法真正理解与接纳课程内容。
4. 缺乏前沿热点问题的引导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话题往往更加敏感。
然而,在当前思政教育中,较少涉及到当下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门议题,思政课程脱离实际需求。
这助长了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抵触情绪。
二、思政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1.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推进思政教育。
例如,在教师讲授之余设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引入合适的多媒体资源,增加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授课方式;通过外出实地考察、参观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 铺陈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为了解决思政课程内容被学生认为理论过于抽象的问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个案,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进行思考。
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也应注重突出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多元化教学策略针对受众群体多样性带来的差异化需求,需要侧重多元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至关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对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内容、创新、学习兴趣、改革、发展方向、师资队伍、教学质量。
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提出对策,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学方式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需要丰富课程内容,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内容单一是指思政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注重灌输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新颖内容。
课程思政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课程思政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课程思政课是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出的一门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效果。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的计划,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质量。
一、课程思政课存在的问题1.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一些高校在设计思政课程时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导致课程内容零散、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教学手段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仅仅是通过讲课的形式传授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 学生对思政课缺乏认同感。
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学习难度大,与自己的专业课程关联性不强,因此对此类课程缺乏兴趣和认同感。
4. 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思政课程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高学术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目前教师队伍普遍不稳定,造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二、下一步计划1. 加强课程设计和研究。
高校应当加大对思政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力度,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构建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
2. 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提高学生参与度。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思政课讲座、主题沙龙、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活动性,促进学生在课程中的思考和探究。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加强对思政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 增加课程的实际性和针对性。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实际结合,引入前沿课题和实践案例,增加课程的实际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程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其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 国外对思想教育方法的研究多从学 科角度进行研究,形成许多流派, 如人本主义流派、主体性理论流派、 行为科学理论流派、神学流派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 • 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以美国道德教育家、 论理学家柯尔伯格、哲学家杜威、皮亚杰 为代表) • 价值澄清方法论(基尔申· 鲍姆) • 社会学习方法论(班图拉、米切尔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五、学科设置发展阶段与问题
• 1.1978-1984 以科学化为主题的研究时期 • 2.1984-1996 以学科化为主题的研究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与初步发展阶段 • 3.1997-2005 以体系化为主题的研究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整 体推进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阶段 • 4.2006-今 以精细化为主题的研究时期— —作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建设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西方思政教育方法特点
• 第一,是具有宗教性; • 第二,具有学科方法的多样性; • 第三,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3.选取思政教育方法实效性研究 视角的价值
• •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文明传承的永恒发展需要 适应多学科理论在本学科应用融合需要 满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评判学科成立、成熟的标准2
• 第二,衡量一种思想体系能否成立, 主要看其“是否能够用来展了这一理论,具有 普遍意义,能够成为决策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评判学科成立、成熟的标准3
• 武汉大学2000届博士研究生沈壮海博士论文《思 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有效性研究的全面系统、经典之作。 • 但作者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上来把握的,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精辟的理论论述,但并不 是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专门之作,在方法 方面笔墨不多,没有专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 效性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 • 而且,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看成是 “静态结构”,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效能过程 的演进是不相匹配的,缺乏说服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 在此基础上提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并提出了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问题的办法 和思路。 • 最后,从实践角度探讨并验证了所提 出的理论。 • 整个研究遵循了“实践——理论—— 实践”的基本思路。
• • • • • 研究领域相对稳定 研究范式相对确定 研究成果相对集中 有关研究方向相对薄弱 支撑体系相对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1.研究领域相对稳定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 4.比较型研究成果停留在对不同类型、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比 较,缺乏科学理论系统研究; • 5.功能泛化型研究成果将思想政治教 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属性、功能任意 扩大,泛化研究,从而否定自己独立 存在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 在内构视角方面,探索划分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结构的三种方法:位联结构法、位级 结构法、位能结构法,并分析研究贯穿这 三种分类方法的主线为思维。 • 在外适视角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客体、目标、内容等内部环境要素对 方法实效性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 化、情感、评价等外部环境要素对方法实 效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3.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发展趋势
• 这些成果相对于本学科已取得的成果 来说,还太少、太微不足道,还没有 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 这些成果还没有达到成熟,还不为人 们所掌握,还没有进入实际应用和操 作的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王德育教授对此 种现象解释道:“目前西方以数量方法 来分析经验资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 但在中国政治学界,定量研究仍不多见, 而以定量方法来构建经验理论的研究几 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界对定量 分析方法,在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所 扮演的角色仍不大了解。”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2.当前思政学科在运用数理统计方 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9年版); •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年版); • 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李亦圆:《社会及行为 科学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版);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从时空维度、层级维度、动态维度和系统维度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归纳研究,构建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多维方法模式,为思想 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但作者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体系构建研究, 着眼点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本身的研 究上。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六、方法结构实效问题
1.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从具体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对思想 政治教育单个方法研究的较多,且大 多停留在经验概括阶段,而且视角较 单一,深入系统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的 学术著作并不多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周伯伟硕士论文《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体系》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实践问题的 研究; • 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 关于高校之外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 育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5.支撑体系相对欠缺
• 直接助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的工具书相对缺乏; •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水平的专题 数据库还没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 武汉大学2005届博士研究生熊建生的 《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 (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 第5期)也给本课题从结构功能视角研 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提供了理 论和方法的启示。 • 但它主要谈的是内容的结构关系,而 不是方法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第三讲 前沿问题
• 王德育:《政治学定量分析》(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牛铭实:《博弈理论与政治学》(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洪永泰:《政治学中的抽样方法》(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 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
• 第三,是否使用了数学工具,以及数 学工具使用的程度。 马克思曾对此指出,“一门科学只 有在成功的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 真正完善的地步。”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毛泽东倡导的基本工作方法
• “‘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 要注意它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 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 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 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 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是物质的数 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 能不犯错误。”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3.研究成果相对集中
• 领域研究 占43% • 基础理论研究占 35%
• 方法论研究占5% • 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占 5% • 跨学科研究占5% • 发展史研究占4% • 工具书研究占2% • 比较研究占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4.有关研究方向相对薄弱
第三讲 思政学科前沿问题综述
主讲:刘松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主要内容
1、学科名称确立问题 2、学科理论特征问题 3、学科成果评价问题 4、学科成熟标准问题 5、学科设置发展问题 6、方法结构实效问题 (见教材P12-21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一、学科名称确立问题
四、学科成熟标准问题
1.评判学科成立、成熟的标准 2.当前思政学科在运用数理统计知 识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3.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1.评判学科成立、成熟的标准
第一,作为科学体系,必须有自身的逻 辑结构、独立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论, 以及它自身的逻辑,同时,还要具备 下列两方面: • 一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教育论述, • 二是要有实体化的东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介绍
• 该书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 德育环境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勾画出了 德育环境、中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三维理论的框架,并在数学上证实了环境、 中介和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理论模型确 实存在,他的这些研究对本学科发展无疑 是有益的和开创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4.方法结构实效性研究思路
• 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基本概 念出发,找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 性的各种因素; • 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部结构要 素功能视角和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构视角展 开分析,探究影响方法实效性的因素以及 作用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三讲 前沿问题
设置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设六个二级学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