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性瘫痪康复护理措施及指导
脑性瘫痪康复护理措施(一)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1.创建宽敞、整洁、典雅、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理想的康复环境有利于康复目标的实现。
脑瘫患儿由于年龄和损伤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型。
为使各型脑瘫患儿恢复至理想运动功能状态,应注意康复环境的准备。
因此,安全性是环境准备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环境准备要全面考虑环境设施的安全性,确保患儿的使用安全。
①患儿应选择带有护栏的多功能床;②避免灯光直接刺激患儿的眼睛;③房间内无障碍设施,方便患儿及轮椅出人;④通道应安装扶手、呼叫器,地面应防滑,以保障患儿的安全。
有条件可以给患儿建立多感官刺激室。
用色彩鲜艳的颜色刺激患儿的视觉,不同质地的玩具刺激患儿的感觉,悦耳的音乐刺激患儿的听觉等。
2.进食活动的康复护理良好的营养状况是脑瘫患儿生长发育及康复训练的基础条件,摄食功能障碍导致患儿摄入营养障碍。
因此,在患儿摄食上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还必须考虑进食时的姿势与肢位,特别是患儿头部的控制,根据患儿自身特点来选择最适合患儿的进食体位:①抱坐喂食;②面对面进食;③坐位进食;④坐在固定椅子上进食;⑤侧卧位进食;⑥俯卧位进食。
喂饮时应注意:①为进人口腔的位置要低于患儿的口唇,要从口唇的中央部位插人,喂食者避免从患儿头的上方或侧方喂饮,防止引起患儿的头部过度伸展和向一侧回旋。
②对于咀嚼、吞咽困难的患儿,将食物喂到患儿口内时,要立即用手托起小儿下颌,促使其闭嘴。
③若食物不能及时吞咽,可轻轻按摩患儿颌下舌根部,以促进做吞咽动作。
④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的情况下,强行将食匙抽出,以防损伤牙齿,应等待患儿自动松口时,将食匙迅速抽出,喂食时要使患儿保持坐位或半坐位,头处于中线位,避免患儿头后仰时导致异物吸入。
⑤让患儿学习进食动作,手把手教其进食,尽快使患儿能够独立进餐。
3.穿、脱衣物的康复护理方法如下(1)衣服的穿脱:①脱套头衫或背心时,先以健侧或功能较好的手为主,拉起衣角,将衣服从头上脱下,然后,健侧或功能较好的一侧先脱下衣袖,患侧或功能较差的一侧后脱;进行穿衣时,先穿患侧或功能较差侧袖子,再穿健侧或功能较好侧袖子,然后以健手为主将衣服套入头部,拉下衣角。
脑瘫患儿健康教育手册
脑瘫宝宝健康教育手册*饮食管理 *用药管理*功能训练 *安全管理*心理关爱 *家庭教育关爱儿童健康,让世界充满爱!一、饮食管理❖管理原则:根据孩子年龄和进食困难程度制定食物计划1.定时: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
2.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如米饭、面食、馒头、粥、粉为主食,过多杂食会影响食欲,造成营养障碍,同时注意适当补充蛋白质、热量。
3.多吃蔬菜和水果:能保持大便通畅,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切碎,做成包子、饺子、菜泥、菜汤,帮助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4.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每日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皮肤,可增进食欲,帮助吸收。
二、用药管理❖管理原则:遵医嘱,定时定量,注意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营养健脑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不要迷行某些广告宣传的健脑药的神奇治疗作用。
必须系统治疗,绝不能自行加药,减药、停药、一定按时复诊。
三、功能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地锻炼、训练前先消除孩子的心理不安1.语言训练:●从头、颈、肩等大运动肌体开始训练,逐渐向下颌,口唇,舌等精细运动过渡;●呼吸训练:吹羽毛、吹风车、吹哨子、吹气球,用具要从小到大、由轻到重;●舌的训练:舔棒棒糖、冰激凌,训练舌头灵活收缩,还可以做舌体操;●吸吮训练:给予难嚼的食物,如:红薯条、坚果…●发音训练:从拟声词开始,如:汽车声、小狗叫声、练习句子时,可以选择歌词较为简单的儿童歌曲,要摒弃先练声母、韵母再练词语、句子的传统方法;●沟通训练:利用各种机会和孩子交流、寓教于乐,即时不成句,也应点头示意、反复教他,多启发、鼓励、表扬,避免批评和指责,增长孩子自信和积极性;2.进食训练:●餐具选择:有把手,勺表面浅平、勺柄长●进食姿势:是孩子的脊柱伸直,头肩稍前倾,收下颌贴近胸部,桌椅高度适宜;●用冰块冷刺激口、唇、舌,进行口唇闭合锻炼,提高下颌随意运动,减少流涎;●定时做舌的上下左右运动,促进闭合动作,逐渐形成自我控制;●饭前先用手在患儿面部两侧咬肌处轻轻按摩或热敷,放松肌肉,饭后清洁口腔;3.技能训练●精细动作:将物体投入容器、穿珠子、翻书、撕扯搓揉、夹物、拧旋训练、折纸、划线、剪纸、拼图训练等;●分阶段练习:0-6个月:抓握;7-12个月:敲打、取物、抓握、松开;1-2岁:玩复杂玩具、吃饭、穿衣、洗澡等;2-3岁:做组合玩具、拼图、画画等;●选择正确抱孩子的姿势:既要孩子舒服,也要防止肢体畸形和挛缩的发生;●把握训练时机、训练时间不可过长、内容不可单一;四、安全管理❖管理原则:保证环境安全,做到专人护理,必要时采取保护用具,防止受伤。
脑瘫儿童上肢及手部基本动作
脑瘫儿童上肢及手部基本动作
脑瘫儿童上肢及手部基本动作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上肢和手部的功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训练方法:
1. 抓握练习:通过让孩子抓住不同形状、大小和质地的物品,如球体、立方体、毛绒玩具等,来锻炼手部抓握能力。
2. 伸展练习:帮助孩子伸展上肢和手部的肌肉,例如将手臂伸直、手掌向上伸展等。
3. 精细动作练习:通过让孩子进行一些精细动作的练习,如使用筷子、系鞋带、剪纸等,来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4. 力量训练:通过让孩子使用一些力量训练器材,如握力器、橡皮筋等,来增强手部和上肢的力量。
5. 感知训练:通过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材质、温度和形状的物品,来提高手部的感知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训练方法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
同时,训练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家长和治疗师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如果你对孩子的情况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医生。
脑瘫儿童家庭康复课件
脑瘫儿童家庭康复
• ⑥主动伸展训练(适合年龄稍大,且理解能力较强的患儿):患 儿呈俯卧位,双肘支撑起上半身,膝关节伸直轮换向上踢腿。注 意,每次踢到最高时,应维持10-15s后再放下。这一动作也可在 立位进行。
脑瘫儿童家庭康复
• 休息时的最佳体位:对于这类脑瘫患儿,无论休息还是平时玩耍 时,其最佳的体位就是俯卧位。这是因为,髋关节的伸展困难, 患儿在俯卧位时,身体自身重力便成为一种外力,促使髋关节伸 展,起到长时间的牵拉作用。
脑瘫儿童家庭康复
④提高大腿后群肌肌力的训练:患儿呈俯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 住其大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脚踝,帮助患儿做屈伸膝的动作 (4.27),当患儿能自我完成时,家长可用双手固定住患儿的臀部, 以防止在用力屈膝时臀部翘起(4.28),同样,此训练家长也可用 手或其他中午如沙袋绑在脚踝处,作为阻力。
脑瘫儿童家庭康复
②主动屈膝训练:(4.14)患儿仰卧位,双手把双膝抱入怀中,前 后摇10次,然后松开一只手,让一条腿伸直,另一只手由膝关节外 侧面移向内侧面,用力向下拉,到达最大限度时,停留2-3分钟 (4.15),照此方法做另一条腿,在轮换做过3次后,让患儿主动 屈曲一侧膝关节(4.16),尽可能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家长让患儿 伸腿并在小腿胫骨处施阻,以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每侧轮换约做30 次。
•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是防止关节活动受限的预防措施。关节活动受限有时 并不是关节本身的损伤,而是继发于关节周围组织的损害,如长期卧床、肢 体长期固定在一种体位等。因此,利用关节活动度的维持技术防止关节挛缩 要比发生挛缩后的治疗省时省力,是保障运动功能的重要措施。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指导手册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指导手册A.卧位与翻身1.仰卧位:头正中位:在四肢保持对称的情况下旋转头部0头不能维持于中线1头能维持于中线1-3秒2头能维持在中线,转头时四肢不对称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有可能的话手臂放松且对称放置方法:引导孩子的头从一侧转向另一侧,或跟随物体从一侧转至另一侧。
孩子能在引导下保持手臂不动,或者可以在较小孩子尽力去得到物体的时候,观察其上肢运动是否对称。
2.仰卧位:双手纠正到中位,手指相接触0双手没有向中线移动1双手开始时向中线移动2手能放在身体前面,但不能手指相对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且手臂放松。
方法:引导孩子将手放在一起或模仿你的示范,较小的孩子常常会将手自发地放在一起,尤其是在关注玩具的时候。
“手指相对”指孩子必须保持两手在一起足够长的时间,从而显示出有一只手或双手指尖的接触(可以是一个手指碰到另一个手指,但不能是两个拳头的短暂接触)。
3.仰卧位:抬头45度0颈部没有屈曲1颈部有屈曲,但不抬头,抬不起来2抬头小于45度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方法:试用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来吸引他们,当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玩具上时,渐渐地将玩具朝他们脚的方向移动并离开他们的视线,希望他们为追逐玩具而抬头。
也可以假装抱孩子期望他能抬头。
4.仰卧位:右侧髋、膝关节能在全关节范围内屈曲0右侧髋、膝关节没有屈曲1右侧髋、膝关节有屈曲2局部屈曲右髋、膝关节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腿舒适地伸展方法:要求大年龄孩子其将膝尽量靠近胸部。
小年龄孩子在玩耍中自然地完成,指导者拿一只有趣的玩具放在一只或两只脚上从而诱导小年龄孩子屈髋或膝。
全关节范围是指膝触及胸,大腿触及小腿。
5.仰卧位:左侧髋、膝关节能在全关节范围内屈曲0左侧髋、膝关节没有屈曲1左侧髋、膝关节有屈曲2局部屈曲右髋、膝关节3完成位置、方法同46.仰卧位:右上肢过中线抓玩具0没有像中线移动的迹象1开始伸手向中线移动2伸出右臂、但手不能过中线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手臂放松(只要双手不过中线,在中线上或任何位置都可)玩具放置胸部水平使孩子容易得到且又离胸部足够远、引导孩子手伸向空中取物。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低下、语言障碍、听视觉障碍、癫痫、行为及情绪异常等。
【分型】(1)临床分型a) 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b)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
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c) 强直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d) 共济失调型:以小脑损伤为主。
e) 肌张力低下型。
f) 混合型: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按瘫痪部位分型a) 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b) 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c)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d) 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e) 四指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康复评定内容】一.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出生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岁以上体重(KG)=年龄*2+8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二.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项)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
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
8-10个月能爬。
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
2岁会跑。
3岁会骑三轮车。
4岁能爬梯子。
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
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护理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的现代定义是:胎生期及新生儿期未成熟脑的损伤或缺陷引起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及康复应当是全方位的,各种治疗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既要重视训练(PT、OT、ST),又要重视日常生活能力(ADL)的促进,教育及心理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1护理1.1康复师应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在小儿脑性瘫痪护理中,康复训练人员要有崇高的品质。
康复训练人员应做到“爱心、信心、公心、耐心、恒心”。
康复训练师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要歧视患儿,做到一视同仁。
康复医学内容十分渊博,还需要不断学习以获取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质才能更好的完成康复护理任务。
1.2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只靠在医院做短时间训练是不能满足全面康复需要的,还要向患儿及家属深入地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知识,树立康复信念,提高患儿及家属的康复意识,指导家长掌握基本训练方法及原则,使其主动积极配合,要把训练贯穿于家庭生活中,保证患儿能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
脑瘫康复治疗是长期性、艰巨性、家庭性康复,护理人员要为患儿的终身生活着想,坚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地完成此项康复护理任务。
1.3定期评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小儿脑瘫的主要康复手技以Bobath和Vojta法-神经生理学手技为主。
在康复治疗前、中、后各进行1次康复评定,根据评定的结果、小儿神经发育特点,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实施粗大功能训练、精细运动训练、语言训练、引导式教育,并对康复治疗效果做出评价,根据患儿个体障碍设计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
1.4心理护理在脑瘫康复护理中,心理护理是最细致的一项护理,有些脑瘫患儿智力正常,但某些生活能力、心理支持能力较弱,这些患儿的家长对其加倍关心和宠爱,在护理中康复训练人员要给予患儿温暖,用亲切的态度和美好的语言,减少患儿的畏惧心理。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姓名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使用说明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是《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
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脑瘫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广东省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在中残联编制的《脑瘫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训练任务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康复评估与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细化了评估内容,以提高训练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基层使用。
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一)训练登记筛选18岁以下,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脑瘫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进行。
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
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的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
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分A、B两份,A表评估内容共11个项目,供医疗康复机构使用,B表评估内容共7个项目,共非医疗康复训练机构使用(详见“评估量表”)。
(三)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确定长期与近期康复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安排等。
小儿脑瘫康复(三)
• 视觉调整反应① • 检查方法: 患者呈俯卧位,检查 者用双手将患者托起维持 俯卧位,患者主动将头抬 起至正常位,即面部与地 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 出现时间:出生时1~2个 月。 •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 视觉调整反应② • 检查方法: 患者呈仰卧位,检查者 用双手将患者托起维持仰卧 位,患者主动将头抬起至正 常位,即面部与地面垂直, 口呈水平位。 • 出现时间:出生后6个月。 •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痉挛患儿坐姿
软瘫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坐
• 抱的正确姿势 • 患儿躯干有一定控制能 力,手有一定的抓握能 力并能放到身体的中线, 可让患儿双手搂住治疗 师的脖子,两腿分放于 治疗师一侧髋部的前后, 而治疗师用一只手托住 他的臀部。 • 患儿只能控制头部,躯 干控制较差,则治疗师 除一手托住患儿臀部外, 还要用另一手扶其肩背 部,患儿两腿叉开,分 放于治疗师的髋部两侧。
• 平衡反应-姿势固定 • 检查方法: 患者呈坐位、膝手卧位、 跪位或站立位,通过外力 (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 肢向一侧牵拉)或随意运动 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臵 关系。推被检查者时,头、 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 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 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拉 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 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即躯 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 出现时间: • 坐位,出生后7~8个月; • 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 • 跪位,出生后15个月;站立位, 出生后12~21个月。 • 消失时间: 终生存在。
• 平衡反应-迈步反应 • 检查方法: 被检者取立位,检查 者握住其双上肢,向左、 右、前及后方推动被检查 者,被检查者为了维持平 衡,脚相应地向侧方或前 方、后方迈出一步,头部 和躯干出现调整。 • 出现时间:出生后15~18 个月。 • 消失时间: 终生存在。
脑瘫儿童康复档案(空白)
脑瘫儿童康复档案姓名省市县/市/区康复训练定点机构名称:南阳市吉福能力康复训练中心训练的起止时间: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开始年____月___日结束使用说明为做好中国残联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业务管理,在总结以往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任务要求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主要用于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
档案内容涉及功能和效果评估、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服务记录等康复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与服务,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一、康复档案的使用及填写(一)训练登记筛选7岁以下、诊断明确、身体状况稳定、家长配合的脑瘫儿童,纳入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由具体负责的康复专业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认知和社交六大领域。
各康复机构根据本单位实际使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价量表进行训练评估,按实际得分及时填写评估结果,原则上要求康复训练评估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
(三)评估标准评估结果(提高分数)为:本次评估得分-前次评估得分;提高1分以上为“有效”;提高分数占评估项目满分总分的20%以上为“显效”(四)康复计划根据功能和效果评估结果,由各类康复专业人员、脑瘫儿童家长、志愿者等组成康复小组,针对当前的主要障碍制定和调整康复计划,原则上要求康复计划制定、调整至少每季度一次,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作简要的记录。
(五)康复记录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原则上要求至少每月填写一次(六)年度评估、总结“年度评估、总结”包括:效果评估、家长培训、家长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等内容。
“效果评估”为:本年度评估得分末次-初次评估得分;“家长培训、家长对培训满意度和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须有家长签名,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将年度评估、总结情况及进一步康复的意见等及时填入档案。
0-6岁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0-6岁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儿童语言康复过程中要涉及诸如注意力的语前康复,以及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还有包括精细动作在内的操作性练习。
系统学习过语言与言语治疗的教师可以将训练方法熟练的运用到儿童语言康复中,但作为儿童的第一康复师—家长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不懂方法不会训练的情况出现,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儿童的语言康复进程。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河北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语言康复应该如何做。
一.行为意识的练习行为意识是为了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及配合能力。
注意力是前语言阶段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注意力的提升对儿童获取信息有着很大的帮助。
注意力语言障碍儿童共通的弱项,除了在个训室40分钟的练习,家长在平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项目的练习。
从儿童睁眼起床时注意力的练习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这时家长应该做到的是利用自己的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对他说:“宝贝,起床啦”。
若孩子没有反应,家长应轻轻将其头转向自己并说:“啊,你看到我啦”,或者家长主动移动到孩子面前,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重复后加以强化。
家庭康复中注意力的练习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详细可参与本周的家长课堂。
二.模仿能力的练习模仿能力锻炼了儿童的视觉听觉的理解能力,并且随着模仿长度的增加记忆力也随之增长。
在家庭练习过程中,模仿也是无处不在的。
起床后我们需要整理床铺,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来叠被子。
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家长可以将被子对折好然后辅助孩子抓住被子的一角将其对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时还锻炼的孩子的粗大动作及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感知认知的练习感知认知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辨别的能力,这也是初次接触语言康复的家长比较关心的一项。
感知觉以及认知的练习同样也充斥的我们的生活,认识生活用品,感受物品的性状等等,而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段给孩子练习这一项目。
譬如吃水果时进行水果的认识,让孩子拿到所要求的水果并作为奖励。
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12345PPT学习教案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第4页/共153页
二、主要病因
第一节 概 述
(一)妊娠期因素 (二)围产期因素 (三)新生儿期因素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第5页/共153页
三、临床分型
第一节 概 述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第6页/共153页
(一)根据临床神经病学表现分类
第一节 概 述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43
第42页/共153页
第二节 康复功能评定
2.肌力的评定 临床上多采用徒手肌力检查 。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44
第43页/共153页
第二节 康复功能评定
3.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脑瘫患儿应在在被动运动下进行对关节
活动范围的测定。
脑瘫易发生挛缩,患儿容易出现关节的 变形,因此还要注意测量肢体的长度以及 肢体的周径。
坐位的体位变化,此期用手扶着物体也能 够站立。
去掉支持物,独立站需要11个月左右。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35
第34页/共153页
第二节 康复功能评定
6)12月龄期 : 进入该阶段小儿大体上完成 了从仰卧位转动躯干成为俯卧位,经过四
肢爬行位,高爬行位(即用手掌和足底爬 行)进入站立的动作。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反射出现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
第18页/共153页
第一节 概 述
2.感觉障碍 (1) 视力缺损
(2) 听觉障碍
《疾病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
(3) 触觉障碍 第19页/共153页
第一节 概 述
3.癫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一、小儿脑瘫概述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
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
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
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型表现;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2、IQ检测。
二、上肢的训练方法上肢的训练主要涉及到肩、肘、腕、指四类关节。
在本章节中,我们把上肢各关节的运动分为:大关节运动(如肩关节的内收、外展,肘关节的屈曲、伸展以及腕关节的屈、伸、旋转)和精细运动(手指各关节的活动)两部分。
并以康复操的形式把各关节的基本运动融入其中,既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康复的目的。
(一)、上肢大关节运动1、旋转肩关节(1)动作过程:A、一臂平举,手指并拢,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拍,逆时针方向再旋转八拍。
B、换臂,动作同上。
C、双臂平举、手掌并拢,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拍,逆时针方向再旋转八拍。
D、双臂平举、手掌并拢,上下交叉各旋转八拍。
(2)动作要求:A、双臂要伸直、肘关节不能屈。
B、手掌并拢伸直。
C、最大限度旋转肩关节。
2、旋转前臂(1)、动作过程:A、双臂向前平举伸直,紧握拳,作前臂旋前、旋后运动两个八拍。
B、双臂向两侧平举伸直,紧握拳,作前臂旋前、旋后运动两个八拍。
(2)、动作要求:A、双臂要伸直、肘关节不能屈。
B、两拍一个动作,当关节旋到尽头时应稍作停顿。
3、旋转腕关节(1)、动作过程:双手平举,肘微曲,两手握空拳,作拧毛巾状,顺、逆时针交替各两个八拍。
(2)、动作要求:A、双肘要微曲、双手置于胸前。
B、动作时要最大限度的屈伸腕关节。
4、后压肩(1)、动作过程:A、双臂后伸,前挺腰,抬头,有节奏的前后摆动两臂八拍。
B、双臂后伸,前挺腰,抬头,将两臂后伸至极限停顿八拍。
C、双臂后伸,双手相握,前挺腰,抬起头,有节奏的向后抬伸两臂八拍。
D、双臂后伸,双手相握,前挺腰,抬起头,将两臂后伸至极限停顿八拍。
(2)、动作要求:尽量后伸双臂、腰挺直、抬起头。
5、上肢综合练习(1)、动作过程:A、左臂前平举→左臂侧平举→右臂肘曲平放于胸前,掌心向内,指向左侧→还原至立正姿势(八拍)。
B、换臂重复以上动作(八拍)。
C、左臂前平举→左臂伸直上举,掌心向外→右臂肘曲平放于胸前,掌心向内,指向左侧→还原至立正姿势(八拍)。
D、换臂重复以上动作(八拍)。
(2)、动作要求:手臂要求尽量伸直,动作有力、到位。
6、拍手操(1)、动作过程:A、两臂伸直,有节奏的前后摆动四拍,两臂前平举,在胸前拍手四拍。
B、两臂伸直,有节奏的前后摆动四拍,两臂尽量后伸,在身后拍手四拍。
C、两臂前平举,在胸前交叉摆动四拍,两臂前平举,在胸前拍手四拍。
D、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上,上下扇动两臂四拍,两臂伸直举过头顶,在头顶上方拍手四拍。
E、上、下、左、右、前、后拍手各四拍。
F、用最快的速度拍手,看谁拍得最快,八拍。
(2)、动作要求:动作时节奏感要强。
7、屈伸肘关节(1)、动作过程:A、双臂侧平举,两手握拳,肘曲肘伸交替两个八拍。
B、双臂前平举,两手握拳,肘曲肘伸交替两个八拍。
(2)、动作要求:A、两臂要伸直,不能晃动,动作有力。
B、每个动作完成时要稍作停顿。
(二)、手指精细运动1、握拳(1)、动作过程:A、两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握拳。
B、五指伸展,掌心向外。
C、手心向内,握拳。
D、五指伸展,掌心向内。
(2)、动作要求: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动作时手指要尽量屈曲或伸展。
2 、分指(1)、动作过程:A、两手置于胸前,立掌,手指并拢,掌心向外。
B、姿势同上,手指尽量分开。
C、两手置于胸前,立掌,手指并拢,掌心向内。
D、姿势同上,手指尽量分开。
(2)、动作要求: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动作时手指要尽量打开伸直。
3 、碰指(1)、动作过程:两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拇指依次与其它四指相碰。
(2)、动作要求: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两指相碰时,其它手指尽量伸直。
4 、弹指(1)、动作过程:两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拇指依次与其它四指相触,并将其弹开。
(2)、动作要求: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动作时手指要尽量打开伸直。
C、弹指时要用力弹开。
5 、碰掌(1)、动作过程:A、两手置于胸前放松,掌心向上,两手掌边缘相碰。
B、掌心向下,两手掌边缘相碰。
C、手心相对,掌根相碰。
D、手背相对,手腕相碰。
(2)、动作要求: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每个动作完成时要稍作停顿。
三、下肢的训练方法下肢的训练包括:髋关节的训练、膝关节的训练、踝关节的训练以及肌肉的训练和步行的训练等。
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抑制下肢关节的挛缩、腿部肌肉的痉挛,促进关节的选择性伸展运动,促进足及足趾的主动背屈并防止下垂,增加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
髋关节的训练就是牵拉髋关节韧带及松解肌肉痉挛,增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髋关节的内收、内旋(剪刀步状),防止髋关节挛缩。
膝关节的训练主要在于牵拉膝关节韧带,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控制能力。
踝关节的训练主要是增加踝关节背伸及伸趾肌力,维持踝关节主动运动的背伸屈及足趾主动背伸屈运动的活动范围。
下肢肌肉训练可以抑制下肢肌肉的萎缩、增加肌肉的力量。
通过对下肢关节、韧带、肌肉的训练,可以增加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下肢正确的选择性运动,使站立平衡恢复,为正确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1、直腿抬高(1)动作过程:仰卧位,两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一腿伸直抬起。
(2)动作要点:两腿要伸直,抬腿时要尽量向上抬高,膝关节保持伸展,有的患儿上抬腿有困难,治疗师可协助其腿的上抬运动。
2、直腿后抬高(1)动作过程:俯卧位,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一腿用力向后抬起。
(2)动作要求:患腿要尽量上抬,如果患儿自己不能抬起的,治疗师要引导患儿做向后抬起的动作。
3、直腿侧抬高(1)动作过程:侧卧,两腿伸直,一腿侧举向上抬高,另一腿不离地。
(2)动作要求:腿要向上伸直,治疗师可帮患儿将腿抬到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4、正压腿(1)动作过程:坐位,双腿向前伸直,脚尖勾起,双手向前伸直,身体向前倾压。
(2)动作要求:两膝伸展,脚尖勾起,双手抓住脚尖,身体尽力向前倾压,治疗师可以在背后给予适当的推力。
5、侧压腿(1)动作过程:坐位,双腿向外伸展,脚尖勾起,双手向前侧方沿腿的方向伸直,摸到足尖后放开。
(2)动作要求:双膝伸直,脚尖勾起,抬头。
治疗师可以在后面施加适当推力。
6、开跨坐(1)动作过程:坐位,两脚掌相对,屈膝,髋关节外旋,双手放于身前,上身向前倾压,双膝尽量贴近地面。
(2)动作要求:足尽量往内收,上身挺直,用力向前压,两膝尽量贴近地面。
7、跪撑(1)动作过程:单膝跪撑(双手可协助),另一腿伸直(脚趾屈)向后上方摆动。
(2)动作要求:躯干与水平面平行,头向上抬,支撑腿成90°上抬腿伸直成水平。
8、蹲马步(1)双脚开立,与肩同宽,膝部缓慢往下屈,重心落于双腿中间,双手叉腰,腰挺直,抬头挺胸,眼平视前方。
(2)动作要求:双腿开得不要太大,重心要落于双腿之间,抬头挺胸。
9、屈膝抬腿(1)站立位,双手叉腰,先用一腿屈膝尽量上抬起,维持5秒钟,两腿交替进行。
(2)动作要求:上身挺直,支撑腿膝关节伸展,另一腿上抬90°以上,开始时速度稍缓慢,熟练后稍加快速度。
10、弓步正压腿(1)动作过程:站立位,双手叉腰,上身挺直,两腿成弓步,两脚尖向前方,前膝弯屈,另膝伸直。
(2)动作要求:前膝弯曲,脚尖向前,后膝伸直,脚尖向前,上身挺直,颜面向前方。
11、腿后伸(1)动作过程:站立位,双手扶杠,一腿后伸一腿直立,反复后伸。
(2)动作要求:后伸腿时,膝要保持伸直,身体保持正直,不能翻转。
12、俯卧屈腿(1)动作过程:俯卧位,膝关节屈曲。
(2)动作要求:屈曲过程中,小腿注意摆正,保持在矢状面上运动。
13、坐位屈伸腿(1)动作过程:取坐位,大腿从屈曲位到伸直位。
(2)动作要求:动作过程中,上肢尽量不扶物,不借助躯干摆动来带动大腿伸直。
14、仰卧屈髋屈膝(1)动作过程:取仰卧位,屈膝屈髋。
(2)动作要求:膝关节角度尽量保持90度,运动面与地面保持垂直。
15、坐位屈踝(1)动作过程:取坐位,双手抱膝,双足背屈。
(2)动作要求:尽量屈足,如力量不足可以先屈脚拇趾。
四、平衡及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协调是指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例如使用适当的肌力、速度、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平衡与协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日常训练中的平衡训练方法可分为:(1)静态平衡训练是指使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保持稳定状态,它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静力性运动),可与姿势训练相结合,常与挤压技术结合应用。
(2)动态平衡训练是指需要不断的调整姿势并维持新的平衡的训练,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