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雾都孤儿_看狄更斯的仁爱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4
一引言
作为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在对当时社会黑暗和腐败进行深刻揭露的同时,把道德作为一面旗帜宣扬仁爱思想,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企图用富有资产者的仁慈与关爱来改变受难中小人物的命运,用仁爱思想来化解社会问题,充当贫苦人们的救世主。狄更斯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十四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无一不弥漫着浓厚的仁爱思想,即使在其早期作品中,读者也不难发现其对仁爱思想的倡导。发表于1838年的《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小说,它深刻描写了资本主义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无情地抨击了济贫院的残酷行为,揭露了贫民窟里滋生的种种罪恶。主人公奥立弗在经历种种磨难后,凭自己善良的天性得到了有产者布朗娄的同情与帮助,最终摆脱贼窟,继承了财产,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整部小说沉浸在作者浓厚的仁爱思想氛围中。
二《雾都孤儿》中仁爱思想的表现
1仁爱思想鲜明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上
《雾都孤儿》对“新济贫法”下育婴房和贫民习艺所里孩子们的悲惨生活有详尽的描写,小说中的孩子们食物匮乏的生活状况、稚嫩可怜的幼小心灵、悲惨低贱的身世以及所受的种种非人虐待,无不让读者揪心。相比之下,济贫院干事班布尔先生作威作福、贪婪无厌的行径以及他对孩子们凶狠的嘴脸则让人痛恨。狄更斯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把“新济贫法”下贫苦孤儿的悲惨生活描写得深刻感人,揭开了济贫院伪善的面纱,将其种种恶行公之于众。后来,小奥立弗不堪忍受棺材铺学徒诺亚的侮辱,只身逃往伦敦却又不幸落入贼窟。书中狄更斯对以费金为首的盗贼团伙的罪行与阴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恶贯满盈的贼首费金教唆孩子们犯罪,毒害儿童;彪悍凶狠的塞克斯残忍杀害自己的情人南茜;自甘堕落的小偷“逮不着”劣性难改,而奥立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贪婪无厌,企图独占财产。狄更斯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个恶人形象,并对他们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正是有了对恶的揭露与痛恨,才凸显了狄更斯对善的推崇与厚爱,其仁爱思想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2仁爱思想具体展现在对弱小人物的同情怜悯上
《雾都孤儿》中对小奥立弗的描写是在作者充满怜悯的笔触中展开的,狄更斯对于受难中的小主人公充满同情,他用生动的语言把奥立弗无助悲惨的处境描写得感人泪下,让读者时时为他的命运担忧揪心。不仅如此,狄更斯在情节安排上更是十分厚爱奥立弗,每当他陷入绝境时总会有人出来帮助,让他渡过难关。在去往伦敦的路上,不知名的老太太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送给饥饿中的奥立弗,并为可怜的孤儿流下同情的眼泪。奥立弗被误抓成小偷,受到惊吓而患上热病,晕倒在公堂外面,好心的老绅士布朗娄将他带回家中给予细心照料,让他转危为安。奥立弗被迫跟随塞克斯去盗窃一所大宅院,却不幸中弹受伤被塞克斯遗弃在冰冷的野外,好心的露丝小姐与梅丽太太将晕倒在家门前的奥立弗收留,为他疗伤还设法让他摆脱警察的抓捕。最后,当费金设计谋害奥立弗时,女贼南茜挺身而出设法营救奥立弗。这些情节的安排与设计是狄更斯对弱小人物的同情与善待,更是其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
3仁爱思想突出表现在善恶有报的结局安排上
《雾都孤儿》的结局可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狄更斯怀着“欺诈永远不会兴旺”、“德行终于要胜利”的信念,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圆满美好的结局。在狄更斯看来无论出身如何,身处何处,只要善良宽容、忠诚仁爱,保持纯良的天性和向善的灵魂,就能最终得到幸福。小奥立弗虽饱受磨难和屈辱,但他始终洁身自好、忠诚仁爱,最终苦尽甘来,得到布朗娄先生与露丝小姐的帮助,继承了财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小说中的恶人们,作者则给他们安排了悲惨的下场:贼首费金最后上了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中失足被自己的绳子勒死;“逮不着”为了偷窃一个鼻烟壶而被法院判刑终身流放;蒙克斯将家产挥霍殆尽,最终锒铛入狱死在狱中;教区干事班布尔则被革去职务,一贫如洗;即使是良心未泯的女贼南茜也没能有个好点的结局,被自己的情人赛克斯活活打死。作者对善者爱,对恶者憎的做法以及善恶有报的结局安排,恰恰是在宣扬仁爱鞭挞残暴,是其仁爱思想的突出表现。
4仁爱思想诠释在小主人翁的宽容上
狄更斯的仁爱思想不仅表现在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受难人的帮助、对善良的支援上,同时也表现在对恶人的宽容上。狄更斯对那些凶狠残暴的恶人充满了痛恨,他无情地揭露他们冷酷的本性,撕下他们伪善的面罩展露其丑恶灵魂,但他又试图以仁爱、宽恕的善心感化他们,使其人性复苏。这种宽容与博爱在小奥立弗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在小说的最后,奥立弗去监狱探视即将被执行绞刑的费金,面对这
摘要身为英国人道主义旗手的狄更斯,其小说无不弥漫着浓厚的仁爱思想,他的早期作品《雾都孤儿》也不例外,书中处处闪烁着仁爱思想的火花。其仁爱思想不仅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善行的支持上,同时也表现在对恶人的宽容上。狄更斯仁爱思想的根源在于自身艰难的现实生活经历,维多利亚时代崇尚道德的社会风气以及倡导平等、博爱、救世的基督教精神。可是由于所处时代及自身阶级立场的影响,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他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试图用仁爱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改良社会现状的做法更是不切实际。然而,他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宣扬仁爱思想,共创美好社会的理想却让后人敬仰。
关键词:《雾都孤儿》狄更斯仁爱思想善与恶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仁爱思想赵玉霞
067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4借鉴与比较
个企图教唆自己犯罪并多次设计陷害自己的恶人,奥立弗不是充满仇恨,心里也没有丝毫报复的快感。恰恰相反,他心里只有对费金曾经照顾自己的感恩以及为他的祈祷。小奥立弗泪流满面跪倒在地,祷告说:“上帝啊,饶恕这个不幸的人吧!”这一情景把奥立弗宽容仁爱的美好心灵再次呈现给读者,同时作者的仁爱思想也得到了最完整的诠释。
三狄更斯仁爱思想的根源
狄更斯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仁爱思想有其深刻的生活、社会和宗教根源。
首先,狄更斯艰难的现实生活经历奠定了他仁爱思想的生活基础。1812年,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兹茅斯的一个小职员家里,12岁时父亲因债务入狱,家庭陷入困境。生活所迫的他开始在鞋油作坊当学徒,曾经坐在橱窗里包装鞋油罐,为老板当活动广告。后来,狄更斯又先后做过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民事法庭的访员、报馆的新闻记者,为谋生历尽艰辛和磨难。青年时的苦难经历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英国社会生活,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年轻的作家心中初步萌发仁爱思想。艰辛的现实生活赋予了狄更斯仁爱的思想,为其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爱的基调。
其次,19世纪英国崇尚道德的社会风气奠定了狄更斯仁爱思想的社会基础。在狄更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人道主义思想非常流行,整个社会尚德之风浓厚。道德说教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人能够逃出被道德审查的命运”。生活在如此一个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的年代,狄更斯的思想难免受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
最后,倡导平等、博爱、救世的基督教精神奠定了狄更斯仁爱思想的宗教基础。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宗教气氛浓郁,宗教信仰是社会的普遍风气。基督教所倡导的平等、博爱、救世的教义对狄更斯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使其作品也处处打着基督教精神的烙印,用有产阶级的仁爱拯救贫苦下层人物成为贯穿其作品的基本主题。
四狄更斯仁爱思想的局限
《雾都孤儿》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孤儿奥立弗的形象,并从仁爱思想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贫苦孤儿的境遇以同情和支持。但是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狄更斯对社会罪恶的根源认识肤浅,将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某些法律条文的不公。《雾都孤儿》中作者就把奥立弗的不幸归因于新济贫法的伪善以及费金等人的道德丧失,丝毫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显然,狄更斯单纯用人性的善恶观点去认识社会问题是过于简单的,他试图用仁爱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改良社会现状的做法更是软弱无力的。对于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狄更斯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对深层次的社会制度本质未能触及。而这种局限是身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身为小资产阶级的狄更斯无法克服的。
其次,狄更斯满怀仁爱之心有力地批判和暴露社会丑恶,然而他指给人们的出路却是空想而不切实际的。狄更斯认为社会苦难和罪恶的根源在于人性的恶,只有以仁爱的精神去传播善的种子,相互关爱、乐善好施,才能使人人向善,营造一个美好而纯净的世界。狄更斯给苦难中的人们开出了一副永恒正确的药方:仁爱万能。基于这样的思想,小说给奥立弗安排了仁爱的布朗娄先生、梅丽太太和有着天使般面容和心灵的露丝小姐,他们以慷慨博大的爱拯救水
深火热中的孤儿,带给奥立弗命运的转折,让这个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孤儿在一夜间拥有了财产和社会地位,步入有产者的行列。然而这种美好的结局只是痴人说梦,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
再次,狄更斯对资产阶级报有仁爱幻想,塑造过于完美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与资产阶级贪婪、自私的本质不同,狄更斯笔下的资产阶级人物往往是慷慨仁爱,对苦难中的善良心灵充满同情与爱心。《雾都孤儿》中的布朗娄先生、梅丽太太、露丝小姐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正直、善良、仁慈、宽容而富有同情心,对素不相识的奥立弗百般呵护,给困境中的奥立弗提供庇护与帮助,简直就是人间的天使。然而这些臻于完美的资产阶级形象只是作者一相情愿的幻想,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
五小结
年仅25岁的狄更斯满怀仁爱之心创作了小说《雾都孤儿》,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揭去英国济贫制度的伪善面纱,暴露伦敦贫民窟的种种罪恶,以此抗议社会的不公,唤起舆论的关注,用有产者的仁爱与同情帮助贫苦的底层小人物。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作意图,也正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生涯的终极目标。学者们一般把狄更斯社会思想的核心概括为“圣诞节哲学”或“圣诞精神”,即慈爱、宽容、感恩、乐善好施。《雾都孤儿》虽不属于狄更斯著名的圣诞小说系列,可是从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圣诞精神”的雏形,仁慈博爱的思想贯穿了小说始终。英国作家切斯特顿曾这样评价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对穷人抱有最高尚和最真实意义上的同情。他全心全意跟穷人一道遭受苦难,凡是引起他们愤怒的东西,也就引起他的愤怒。但这完全不意味着,他可怜或只是喜爱他们。他把自己看作是人民权利的捍卫者,感到自己与人民血肉相连。在我们的文学上,他不仅是最低社会阶层的唯一代言人,甚至是他们潜意识的唯一表达者。借他的口,穷人说出了内心的委屈。”
在狄更斯一生的创作中,他始终用仁爱精神来揭露社会黑暗和探讨人性,抨击丑恶与不公,宣扬人性的善与美。尽管他的仁爱思想因为所处时代和自身阶级立场的影响有着种种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位敢于直面残酷社会现实的小说家,他是伟大的,而他试图用仁爱思想建立人间天堂的理想也是值得后人敬佩的。
参考文献:
[1]狄更斯:《雾都孤儿》,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赖巧琳:《由〈雾都孤儿〉看狄更斯思想的局限性》,《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殷爱平:《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第4期。
[4]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张春蕾:《赛珍珠和狄更斯创作中的基督教精神》,《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周慧梅:《略论〈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湖北第二师范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赵玉霞,女,1981—,山东临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