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
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
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
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
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
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美的存在极其普遍。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
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
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
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
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
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
美学概论第五讲美感(二)
因此,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 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即通过对象的概念 来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 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之所 以这样看,是由于审美判断毕竟和逻辑判断有些类 似,可以假定它对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这种普遍 性不能来自概念,因为不能由概念就转到快感或不 快感,……因此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 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这种 普遍性并不靠对象,这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 普遍性是主观的。
康德美学的哲学背景
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哥 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背景: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 哲学的价值定位:人(卢梭的影响) 哲学问题的目标: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
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 研究的出发点:人的心理能力(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
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只有在一个不是 理解为外部感觉、而是理解为出自我们自己 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之结果的共通感的前提 下,才能作鉴赏判断。
这种共通感为此目的就不能建立于经验之上, 因为它要授权我们作出那些包含有一个应当 在内的判断:它不是说,每个人将会与我们 的判断协和一致,而是说,每个人应当与此 协调一致。
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审 美判断的心理特征的。
“无目的”是从客观上讲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它不 存在任何与客观存在相联系的目的,只是一种超脱的 自由的心境。
“合目的性”是从主观上讲审美判断的核心依据,也 被称为“主观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虽也 离不开客体,但只联系客体的形式,而这客体形式经由 想象的作用所形成的表象已不是对客体形式的简单 再现,而是变了形的表象,因而这种“合目的性”仅限 于主体的一种心意状态,并不与客体存在发生直接联 系。
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
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全面、系统地论述其美学思想的专著。
在此书中,李泽厚先生从“自然的人化”观念出发,建立了一个机构严密、气魄恢弘的实践美学理论,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潮中的“实践美学”热。
一、“自然人化”的提出及其内涵《美学四讲》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发表,但此前,李泽厚先生早已发表了许多关于实践美学理论的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有50年代的《论美感、美和艺术》、60年代的《美学三提议》、70年代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美学四讲》主要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建立新感性”等理论阐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并建立了作者本人的文化本体论哲学思想,成为国内实践美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史手稿》是李泽厚先生“自然的人化”理论的主要资源。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李泽厚先生采用了其中“自然的人化”、“实践”等观点,提出用“自然的人化”说明美和美感的根源和本质,用实践的关联来界定美和美感。
那么什么是自然的人化?李泽厚先生把它分成两类:狭义的自然人化和广义的自然人化。
狭义的自然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李泽厚先生认为“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不能仅仅看作是经过劳动改造了的对象,而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来理解。
狭义的“自然的人”是广义的“自然人化”的基础(不一定是直接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如人培养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要也越能欣赏狂风暴雨、沙漠绿洲等没有改造的自然,也越要能欣赏比如此处云南石林这样的杂论五章的奇特美景,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一个新的历史境界
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一个新的历史境界岳友熙摘 要新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
它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挖掘;在实践美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理论创建,是对实践美学发展的新贡献;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的自我发展与超越,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
关键词实践;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自我超越;新境界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BZX044)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年生,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8)02-0189-05新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
实践美学奠基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构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
至20世纪80年代,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思潮和流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倡导者们借鉴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和美学思想,对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美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开掘,使实践美学发展成为新实践美学。
新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和发展,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开辟了实践美学的新的历史境界。
一、哲学基础的开拓与发展新实践美学之所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并对其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发展和挖掘。
首先,从!实践∀概念来看。
新实践美学倡导者们认为,!实践∀概念的涵义本身就不是惟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多层累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内容提要本文把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置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环境中,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回顾考察了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意义。
本文认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50到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末到80年代前期为发展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
本文不仅梳理了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而且对这些概念和命题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在当时所起的社会历史文化作用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
本文还认为,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且,它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美学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新感性心理(情)本体abstract]li zehou’s concep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practical aesthetics is one of important school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 the 1980s, practical aesthetics sured a wave of “craze of aesthetics” with a sense of mission for ideoloical enlihtenment throuhout china. this article treats practical aesthetics not only as insulated theory, but also as somethin connected with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leadin philosopher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lizehou.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hi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a possible and workable path for the reconstraction of china. by reviewin his thouhts, the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结论、推论)that: lizehou’s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existences, and tries its best to seek(寻求,探索,寻找)after the livin wisdom for all of people. because of this its historical backround and realistic meanin should not be nelected(疏忽,忽略)when we put forward our own views in contrast(差别,对比)to li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key words: lizehou; practical aesthetics; subjectivity;accumulation(积聚,累积); humanization of the nature; naturalization of the human; new sensibility; essential subjectivity of the mind(the emotion)作为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美学学说,实践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承担了超出美学范围的新一轮现代性启蒙任务,这在带给它肯定和赞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和批评。
美学—美感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三级考点,单选、简答)L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要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龙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3.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珑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空Jt室也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5.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型组更Jt越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6.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区别:一是西方的悲剧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悲剧里崇尚的实际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与此相关,西方美学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
而中国古代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的审美意识。
7.【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论主客体实践自由与美的本质
的基本原理 , 将实践不限于主体实践 , 而是扩展至宇宙 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存在的领域 , 以这种 并 最广 阔的实践时空观来探讨 主客体实践的 自由, 借此解答美 的本质问题。 以往哲 学 教科 书 上所 说 的 主体 是 专指 从 事 实践 活 动 和认 识 活 动 的人 ,客体 是 指 实践 活 动 和认 识 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人学 ” “ 意义上的客体并不包括整个宇宙 自然 , 仅仅局限于人类实践活动范 围里宇宙 自 然 的对象 , 只是 局 部领 域 里 的 客观 世 界 。对 于 实 践 的客 体 要 从 两 方 面 去理 解 : 这 “ 一方 面 , 体首 先 是 一 客
种 不 以 主体 的主 观意 志 为转 移 的客 观存 在 , 仅 客 观事 物 在 成 为客 体 之前 就 具 有 客观 性 特征 , 不 而且 进 入 主体 和 客体 的关 系结 构 以后 , 种 客 观性 特 征 也 仍 然保 持 着 ; 一方 面 , 体 不是 与 客 观 事 物相 等 同的 这 另 客
21 0 0年 7月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12 1 u. 0 0 ,
第3 7卷 第 4期
Junl f u e U i r t(hlsp yadSca Sine o ra o bi nv sy P i o h n oi cec ) H ei o l
论主客体实践 自由与美的本质
概念 , 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到主体活动范围内, 作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对立的东西时才成为客 体”1 。 【 ㈣ 另外 , 笔者所说的主客体 的关系也不是一种几乎凝固的关系 , 也就是说主客体 的身份和地位是 可 以互 动 转 化 的 , 主要 根 据 二 者在 特定 环 境 里 是 否居 于主 动 性 和被 动 性 的地 位来 对 待 。 以 闻传播学院 , 湖北 孝感 4 2 0 ) 30 0 [ 摘 要] 主体 实践 美学将 美的发 生和 关本体仅 置 于人类社会领域 里对待 , 仅就主体 实践 自由即合规律性与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简单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
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全部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
教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
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制造活动中和看到表达人的自由制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制造。
自由制造是人类宝贵的特性自由制造是指人们在熟悉客观必定性、规律性的根底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自由制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由于人能在他所制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气、才智和才能以及目的和抱负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制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有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意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有用价值的熟悉先于对审美价值的熟悉,审美价值是在有用价值的根底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有用价值是亲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有用价值直接联系才渐渐进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有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有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制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
统一的形式就 是美 . 在实践 自由中因对象形式 与其主观 目的相 契合而产生 的精神 愉悦和 满足 感也 即美感。 美在形式而又不是 形式本 身一 样 , 美在 自由而 又不是 自由本 身 , 美是 自由与形式 在实践 中的融 合统 一 , 二者是 不可分 的 。 自由是形式 的 自由。 形 式是 自由的形式 。 然而 , 审美会使人 解脱束缚 。 黑格尔说 :我们 “ 般 可 以把 美的领 域 中的活动 看作 一种 灵魂的 解放而 摆脱一 切压抑 和限制 的过程 。 正是 基于此 , ” 黑格尔说 : 审美带有令人 “ 解放 的性质。 黑格尔把 自由规定 为美的性质 , ” 他说 : 无论就美 “ 的客观 存还是就主体 的欣赏来说 , 美的概念都 带有这种 自由和 无限 。 是这种 自由和无 限 。 的领域 才能解 脱 了有限 的相 对 正 美 性” 审美活动使 我们忘记所 有的束缚 , 自己的精神世 界里尽 。 在 情的释放 自己的情感 和态度。我认 为审美能给 人带来 自由感 . 自由能创造 美 , 二者 密不可分 。
一
你去学 习和借鉴 的地 方 . 只是 你还 没有 真正 的 了解 它 , 而失 从 去 了一次 审视美的机会 , 这种 行为也 阻碍 了人们 用 自己的审美 视 角来鉴 赏物品的美 . 以正是 在那种 程度上枯 竭 了某人 的审 所 美思维 ,使 人不能主观 自由的去感受 美的生活 。黑格 尔说 过 : “ 任性不是 自由 . 无知不是 自由 , 自由首 先就在于 主题对和他 自 己对立 的东 西不是外来的不 觉的它是一种 界限和局 限 . 而是 在 那对立 的东西里 发现 自己” 自由是 人生 的追 求 , 。 美是人 的自我 实现。在 自由的审美 中, 审美 主体 感到 的 自己既是 物质 的又 是 精神的 .感到 自己完全 不受某 种直 接 目的或 者外在权 势 的左 右。 他能感到 自己是完全 自由的 , 一种最 高的生存境界 。 以说 所 自由要 由审美而 实现 . 然而 自由又 在无形 中创造 了美。 二 、 由创 造 美 自 自由是人生 的追 求 . 美是人 的 自我实现 。 只有人 自由了, 人 的主观思想和观念 才能得 以在生活 中释放 和展现。 自由的审美 生活就 是有鉴赏 力的生活。 自由的生 活包括物质 方面和精神方 面。 都会给人带来不 同的美感 , 美与丑 。 即 因为自由的审美生活 吸收了技巧训练可能提 供的一切东 西 。 通过 这种训 练他 对 自然 和 艺术 中的所有 的美 越来越敏感 。 这样 必然会在 它无限循环 的 自我教 育 中产生独特 的审美视角 , 而产生 具有创造 性的艺术 从 作 品, 从而表达 了一个人 自由的审 美活动 。 美是 自由的 . 为审 作 美 主体 的个人也必须是 自由的。在 自由 的审美中 . 并不关心 人 对 象实 际存在的知识 , 完全是凭借一 种对美 的 自由的鉴 赏力来 对事物 的形式给审美主体 的感觉所 作的判 断 , 判断一个 对象 的 表现形式 是否符合主观 的 目的 , 即符 合 自己的审美视 角。这样 的 审美 是一种 自由 的愉快 ,因 为既没 有功 能方面 的利 害感也 “ 没有理性 方面的利害感来 强迫我们去 赞许 。” 这样 的审美就克 服 了作 为人 的有限的认识 。 而才有可 能使审 美主体 的人 达到 自 由。 温克 尔曼说“ 自由随时都有它 的宝 座 ” 这时期古希 腊又较 。 自由的学术风 气。 个时间 内, 一 古希 腊在哲 学 、 修辞学 、 逻辑学 、 物理学 、 文学、 天 数学等方面 都有飞跃 的发展 , 年两度在 雅典 一 举行的酒神节 。 雅典娜节 、 奥林匹亚等地 的体 育竞技 , 名宗 在 全 教盛会 , 文艺观摩 等 , 正是这种 学术 自由与创造 自由的产物 。 总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论文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论文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论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展开延续至今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这场论争的意义在于,由实践本体论转向生存本体论,由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由世俗现代性转向反思-超越的现代性。
一实践本体论还是生存本体论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本体论,而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存本体论,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实践美学的要害也在这里。
实践派哲学包括实践美学扩大实践的外延,以物质性吞没精神性,以物质劳动包容精神生产,进而以实践取代存在(生存),成为哲学基本范畴。
本来实践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而从事的生产,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精神的因素,但精神性是附属于物质性的,所以马克思才认为它是片面的体力的消耗,与片面的脑力的消耗同样是异化劳动。
这就是说,实践作为物质生产在本质上与精神生产不同,(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才强调实践对于精神生产的基础作用),而且实践也不是人的全部生存活动。
这样实践美学就遇到了一个致命的困难,即物质实践如何能够成为哲学和美学的基本范畴,因为很明显,物质生产活动不但不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全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人类生存活动的最高形式。
实践美学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首先是诉诸决定论,强调物质实践——劳动创造和决定了审美活动。
实践美学强调:实践产生美,实践决定美、实践包含着美,总之,实践论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审美的性质可以从实践中得到说明,审美与实践具有同质性。
但是,实践虽然是审美的物质现实基础,但实践不能决定审美的性质,相反,审美超越现实,也超越实践,具有非决定论的性质。
这就是说。
审美与实践不具有同质性,审美的性只不能从实践中得出,审美是自由的精神活动,而实践是不自由的物质生产。
为了解决实践与审美的非同质性,实践美学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动向即偷换命题和扩大概念的外延,提出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从而也就包括了审美。
但是,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它不能吞没精神生产,否则历史唯物主义就失去了意义;也不等于人的存在(生存),否则人就成为经济动物,丧失了精神性。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的区别优美与崇⾼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现象形态,⼆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先,⼆者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不同,⼴义的美是在社会实践上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由关系,即主体实践的⽬的性和客观规律的⾃由统⼀,在感受上是⼀种⽆功利⽽普遍令⼈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上与对象关系上是⼀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不是抵触的或者⽭盾的关系,或者说是真与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由性的统⼀。
优美偏重于主客体对⽴中的统⼀,真与善融为⼀体,⼈已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进⼊了⾃由王国。
孔⼦所说的“随⼼所⼼所欲不逾矩”便是优美。
优美是⼈的本质⼒量在和谐中的肯定与实现;崇⾼也是美,但它偏重于主客体统⼀中的⽭盾对⽴。
崇⾼所展现的不是⼈的活动⼀开始就符合规律,⽽是⼈的主体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相对⽴,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感性活动,但主体⼜不屈服于客观必然性的强⼤压⼒。
因此,对于崇⾼⽽⾔,⼈的本质⼒量是在冲突对⽴中通过客体主体实践的否定和精神的⾼扬⽽实现的。
如唤起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的、粗犷的、⽆限的、甚⾄是恐怖的;崇⾼的对象所引起的是情绪的恐惧,在这种惊惧的⼼情中,⼼灵的⼀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凝固、停顿。
博克对崇⾼感的分析中,明确的将崇⾼与美对⽴起来,崇⾼感远不如优美那么单纯,平和。
其⼆,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者具有极⼤的不同。
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美作为真与善的⽭盾统⼀,美的内容是感性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善的感性对象。
优美不但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且要求内形式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对象,⼈与⾃然、⼈⾃⾝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种美感经验。
没有任何⼈与⾃然、⼈与对象或⼈⾃⾝内部的冲突、争⽃的痕迹,⽽是⼀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种和谐中,⼈⾃⾝的存在得到了⼀种最直接的、也是最单纯的肯定,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明朗的感觉。
崇⾼则不同,它不是以静⽌的⾃由和谐形态体现真与善、合⽬的性的与合规律性的统⼀,⽽是以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实践活动,内容压倒形式,事物激烈动⼒的形态表现这个统⼀。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
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
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
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
实践美学再评价
V0 .7 No 1 1 .1 2 NO .o 6 V2 o
实践美学再 评价
姚声正 , 苏春香
(. 1 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 ,江西 吉安 3 30 ;. 4 09 2安福章庄学校,江西 吉安 3 30 ) 4 0 0 摘 要: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 出发研 究审美发 生、 审美本质等 问题 , 克服 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 限, 推动 了中
国 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 的区别, 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 间的发展行程, 实践创造不出 “ 美本身” 和全部 审美对象。 实践 自由” “ 说是一种新 的形而上 学的美学理论模 式, 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 实践美学缺失 “ 形而下美学理论 品格” 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 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 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和“ , 关键词 : 实践美学;审美本体;审美 自由
观 的“ ” 美 学 思 想 流 派 。李 泽 厚 的美 学 体 系最 具 代 表
性 。 O世纪 5 一 O年代 , 孔 阳 、 2 O6 蒋 刘纲纪 的美 学思 想 成 为 了李泽厚 美学 理论 的补充 。 O年代李泽 厚 的美 8 学发 生 了 “ 工具 本 体 ” “ 向 心理 本 体 ” 的转 向 , 纲纪 刘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 期 1 20 0 6年 1 1月
井 冈 山 学 院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 哲 Junlo iga gh n U iesyP i sp yad Sca cecs o ra fJngnsa nvri (hl o h n oi S i e) t o l n
主 观精 神视 为客 观世 界 的本 源 , 立其 上 的美 学必 建
出现 的建立 在 马克 思 主义 实 践哲 学基 础 之 上 , 并在
论美的本质:实践自由
性 的 ,对 审美 现 象进 行 理论 概 括则 必 须 是理 性 的 ,
道 ,本质 问题 是 一 个 常谈 常新 的 问题 ,它会 随着 人 的认 识能 力 和表 达 能力 增 强而 有 更新 更 好 的解答 。
美 的 问题 由于作 为 系统 理 论形 态 出现 得 比较 晚 ,人 们 对美 的本质 问题 的研 究又 多 受康 德 美 学 的影 响 ,
不在 ,主体 自 由的体现 就 是美 ,而 主 体在 实 践基础 维 内容之 后才 会 产 生审 美感 受 。奴 隶社 会 是第 一个 上 的 自由实现 则概 括 了美 的本质 。 文 明社会 ,因为 在奴 隶 社会 第 一次 出现 了体 力劳 动
[ 中图分 类号 ]B 8 3[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 章编 号]1 0 0 4 — 4 6 7 1( 2 0 1 5 ) 0 1 - 0 0 6 9 - 0 5
鄹 吾
的鸡 无论 如 何 也不 可 能具 有人 的本质 。如此 我 们知
一 是 炼 所 一 出 具 个 来 有 一 的 性 般 质 、 概 对 的 念 给 高 人 度 , 是 概 的 感 括 从 美 性 。 的 带 对 个 来 美 别 愉 的 现 悦 欣 象 赏 的 事 是 中 提 物 感
实践性、主体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的再审视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出现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后,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于美的一系列问题的解答。
纵观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自19世纪40年代,在马克思、恩格斯初步提出唯物史观的一些美学命题后,历经一代又一代无产阶级思想家不断阐发、丰富,至今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已经构成对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类审美历史进程和审美经验的科学概括[1]。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以毛泽东的《实践论》为代表的工农革命美学思想为开端,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七八十年代的《手稿》研究带来的“美学热”,再到90年代末逐渐升温的“美学复兴”,已经成为美学界的主流话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由开始的西方话语环境体系在中国的阐释与运用,发展成为逐渐体现华夏民族美学话语语境,使马克思主义美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批判性地继承人类所有先进美学思想并适度加以创造性更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的美学理论体系。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本,以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延伸解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命题是围绕着美的本质与根源、审美主体辩证关系和审美活动与异化劳动关系展开的。
一、美的本质与根源理论:实践性区分美学流派的最根本标准就是关于美的本质与根源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学上的观照,它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性——实践性;而实践性揭示了唯心主义美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美学的根本缺陷。
对于美的本质问题,学界主要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派别,前者认为美是理性的衍生或中介,后者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
而马克思归纳提炼出一个重要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劳动创造美”,即美并不完全靠理性或者完全依存客观物质,而是产生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物质劳动。
虽然马克思当时语境下的“劳动”还是异化了的劳动,而此处达成的“美”也还不是真正自由的美,但是究其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命题还是充满着对美的实践性根源的肯定。
美术教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文体艺术230课程教育研究美术教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实践与思考张 舸(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65)一、美术欣赏教学中追求宽松的自主性在以往美术欣赏评述课中,教师一讲到底,这样欣赏课就变成了“看图”课。
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应是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得到提升,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思维潜能。
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
教师也应转变观念,由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美术文化的引路人[2],使教师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能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新知,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美术欣赏课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评述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表达的真情实感,才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形成。
教学策略如下:1.开展学生课前实践活动,布置前置性学习来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教学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准备的欣赏,拉进学生与欣赏课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出示欣赏作品,留给学生适当的读画时间,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感觉)展开研究讨论。
3.用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观察作品,可从造型、色彩、线条等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思考、表述交流。
4.必要时,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欣赏、评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例如《四季的色彩》一课中,“《早春之路》作品,虽然是春景,但画面中大面积表现的蓝色调给你怎样的感受?同时对比画家作品《桦树林》,也是表现季节的风景色彩,但两幅作品中画面不同的色彩表现方法,你更钟爱哪一幅。
此提示首先让学生有意观察作品色调的运用手法上的不同,再让学生自主选择,评述作品。
其内在蕴藏着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教材上的作品我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一定要说清自己的理由。
充分表达,有自己的喜好,要大家相互尊重彼此的欣赏角度,求同存异。
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意识,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美育心得体会美育心得体会 800 字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
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
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
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
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
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
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
”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
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
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
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美育心得体会 800 字一、美育的含义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我们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考察。
首先,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
一方面,美育是始终不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又是通过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5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10,N o.52008年9月Journal of Liaoning T echnic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t.2008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韦拴喜(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摘要: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
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关键词:物质生产实践;自由;美;美感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8)05-0465-03On freedom in practice and beauty and sense of beautyWEI Shuanx i(Co lleg e of Philo 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 ang 110036,China)Abstract :Beauty and sense o f beauty do no t ex ist natur ally or just precreated.Instead,they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o f material productio n or labouring ,w hich is on the basis of m ak ing and using to ols.Nevertheless,what is the m eaning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 f people's mater ial pro duction activities,there must be the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finality.T o some extent,the for m of such unity can be called beauty.A s far as the sense o f beauty is concerned,it is said to be the joviality of our spir it and g ratificatio n w 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y of targ et and its subjectiv e purpose during the practice.Key words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freedom;beauty;sense o f beauty收稿日期:2008-07-04作者简介:韦拴喜(1982-),男,陕西陇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的理论前提。
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可称为实践论美学。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了美。
1 物质生产实践 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这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此,人们说美和美感诞生于劳动,确切地说,诞生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
因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的深刻基础和动力,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最后根源,是其他各种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话语生产实践)的前提。
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到两种∀对象化#:在实践即现实中的对象化和在意识或精神中的对象化。
与此对应,人对现实便有两种占有方式:实践的占有和官能的占有。
马克思把这两种占有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
精神生产实践和话语生产实践从本质上讲不过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化#而已。
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一方面,∀改变外部现实,消灭他的规定性#[2]235,即人通过实践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消灭外部世界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性形式的实在性#[2]230,从而使人的目的活动获得客观实在性的现实形式。
人和自然界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这个中介,发生双向对应的转化:主客体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外在自然被改造为∀人化的自然#,体现主体的目的意志,即我们所说的∀外在自然的人化#;与此同时,人的内在需要和目的也相应人化,也就是说劳动者自身也因此而发生改变,除外在形体的进化外,其内在心理结构也脱离了动物自然本能的心理,逐步形成了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情感结构,这些都不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内在自然人化#的历史成果。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3]。
美和美感就诞生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即∀人化自然#的劳动中。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时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8。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原始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和使用工具,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美就在这种物质生产造形活动中以动态形式和工具的静态形式呈现出来。
原始人类使用天然工具的活动为美的发生准备了前提,而制造工具的活动则标志着美的最初发生和存在,它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形式力量,与种族的繁衍即人类自身的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自由 劳动、人和美的共同本质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的最高把握。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三个十分明确的表述:一是∀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二是∀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57;三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
这三个论断恰好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的本质的内在深层 人的需要;第二层次是人的本质的核心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自由实践;第三层次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层 社会关系的总和[6]。
三个论断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的本质特性,分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
动物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而人不仅适应自然,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不仅如此,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及自由创造还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因为社会是人类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基本形式,∀人的自由永远是历史的具体的东西,它不可能超越现实的人所生活的一定的社会关系#[7]15,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以人的社会性的获得为前提和基础的。
因此,由实践所规定的人∀既是自由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8]。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
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一方面是人从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活动,同时又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因而是创造性的,是能够支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活动。
正因如此,人类劳动必然要超越肉体生存需要的满足,成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推动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也即审美王国的根本途径。
因此,人的劳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劳动成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并深刻显示了人的自由本质。
劳动的特征决定了劳动及其产品对人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自由活动,它又会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之外,引起一种超越生理需求的精神愉悦。
这种精神上的快感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最初的美感,它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支配,产生于人对他在劳动的过程及其产品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的直观。
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自由成为人与美的共同本质。
就人自身的存在而言,自由划清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就美的本质来说,美是人在其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最高的自然的感性的具体表现,也即∀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作为美学范畴的自由,由于超越了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范围,因而有别于哲学上所说的包含人类生活一切领域的那种宽泛意义上的自由。
当然,它也不同于抽象的意识自由,如康德所规定的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理性自由,黑格尔所说的与必然性辨证统一于绝对理念之中的精神自由,海德格尔所谓的高于一切人性之规定的作为真理之无蔽本性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意义上所说的自由是实践的自由,即人在劳动创造(包括技艺操作、艺术创造)的实践中所体验到的自由。
自由并非要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对客观必然的能动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理想性改造。
因此,自由创造也就是人类按照其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自身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实践活动。
但是,并非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能让人获得美感,只有当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支配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也即∀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8时,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支配才能表现为美。
如果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支配还停留在按照客观必然性所规定的固定程序进行机械的操作和活动的水平上,那么这种操作或活动或许也能实现一定的目的,但是一定不会成46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为美。
这就是说,审美意义上的自由不只是简单地符合客观规律,遵循客观必然性,它已经表现为一种既符合客观必然性,又不受客观必然性所束缚的创造性活动。
3 形式与自由的融合 美和美感在实践自由中的生成如第一部分所述,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主体借助工具把智力尺度运用到客体自然形式上:主体尺度适应客体形式而发生改变,表现为∀顺应#;客体形式适应主体尺度而发生改变,表现为∀同化#。
∀顺应#和∀同化#这两种活动机能由对立而取得平衡、和谐、统一,结果便构成人化的形式,合于尺度的形式。
合于尺度的形式表现着或包含着合目的的规律,因此,美不仅在形式,而又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亦即真和善的统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