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排水1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目次1总则2规划3设计4施工5管理附录A渗透系数的野外测定方法附录B给水度的野外测定方法附录C稻田渗漏率的野外测定方法附录D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附录E排涝模数计算公式附录F地下水临界深度附录G调控地下水位的末级固定沟和吸水管间距计算公式附录H排水沟道平均流速的计算和断面设计参数的选用附录J管理设计中与充盈度有关的系数确定方法本规范用词和用语说明条文说明《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1 总则1.0.1为正确应用农田排水技术,防治涝、渍和土壤盐碱化,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费用,提高工程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农田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1.0.3农田排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到与当地农业、水利区划相一致,全面安排,综合治理,并结合先进的灌溉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工程的管理运用,获取减灾增产的持久效果。
1.0.4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工程建设单位应持有符合规定的设计资质证书和施工许可证;工程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和工程维修养护制度。
1.0.5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划2.1 一般规定2.1.1农田排水规划应在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和治理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查明治理区内的灾害情况和排水不良的原因,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洪、旱、涝、渍、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确定排水任务和排水标准,遵照统筹兼顾、蓄排兼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规划。
在按照不同类型治理区的特点进行具体规划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平原区应充分考虑地形坡向、土壤和水文地质等特点规划排涝和调控地下水位的排水系统。
在涝碱共存地区,可采用沟、井、闸、泵站等工程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种稻洗盐和滞涝等措施;在涝渍共存地区,可采用沟网、河网和排涝泵站等措施。
第七章 田间排水

井渠结合地区:水井应结合灌溉渠系进行布置。
2.竖井排水的规划布置 3)布置形式、井间距与有效控制半径 在平面上,竖井一 般按等边三角形或 正方形布置,由单 井的有效控制面积 可求得单井有效控 制半径R和井距L。
根据我国各地经验在采用当地材料管(如瓦管、石屑水泥管、 水泥土管等)时,其内径为50~100mm,塑料管内径为50mm 和75mm。 管径的大小可以根据经验选定,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
4.暗管的管径和坡降
由于暗管的类型不同,在选取暗管设计流量时常遵循两种 不同的原则: 输水原则:认为在暗管全长上均以同一流量满管输水(按 均匀流设计),水力坡度线位于暗管断面的顶部。 排水原则:认为暗管流量沿程是变化的(按非均匀流设 计) 。在这种情况下,水力坡降自管的首端为0,逐渐增 加至出口处达到最大。 管道承压一般应限制在20cm以下,压力水位应限制在地面 以下60cm。
斗沟
0.5~1km 3~5km
农沟
0.2~0.4km 0.5~1km
毛沟
0.1~0.2km 0.2~0.4km
小沟
30~50m 0.1~0.2km
二、地下暗管排水系统
二、地下暗管排水系统
(1)系统组成与布置
暗管排
(1)暗管排水系统布置的基本形式
吸水管与集水管正交连接 布置形式 吸水管与集水管锐角斜交连接 不规则布置
(二)暗管的外包滤料
外包滤料指包裹或充填在排水暗管周围的材料。 作用:阻止土壤颗粒进入暗管,以避免沉淀和暗管阻塞, 稳定暗管周围的土壤,改善暗管通道的渗水能力,以提高暗 管的排水功能。 用做外包滤料的材料一般有: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合成 材料等三大类。
4.暗管的管径和坡降
暗管管径的大小: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农田排水是为了调节农田土壤湿度和排除多余的水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面将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1.土地平整-通过土地平整工程,使农田表面平坦,避免低洼或高凸地形,有利于排水。
-平整土地可采用开沟填埋、推土机推平等方法,确保整个农田的排水坡度合理。
2.开设排水沟-横向排水沟:根据农田地势,沿着自然坡度或人工开凿横贯田块的排水沟,以便快速引导多余的水分流出田块。
-纵向排水沟:根据农田纵向坡度,在田块两端或中间开设纵贯排水沟,加速排水。
3.建设排水管网-安装排水管道:在农田地势较平缓的区域,可建设排水管道网络,将多余的水分引导至主排水渠。
-排水管材料:常见的排水管材料包括混凝土管、塑料排水管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4.架设沟渠防渗墙-沟渠防渗墙:在排水沟或渠道两侧设置防渗墙,如混凝土墙、膜材料等,以防止地下水渗漏进入农田。
-防渗墙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其有效性。
5.增加土壤通透性-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物质、石英砂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和水分渗透能力。
-疏浚排水沟:定期对排水沟进行清淤,保持排水沟的畅通。
6.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库和水闸:在需要调节灌溉和排水的地区,可以建设水库和水闸,调控农田水量。
-引水渠道:修建引水渠道将水源引入农田,并与排水系统相连,形成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
综上所述,农田排水方法与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和农田规模,选择适合的排水方式。
同时,要定期检查维护排水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科学合理的农田排水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土壤资源,并减轻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影响。
农村排水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排水问题解决方案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势和基础设施有限,排水问题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难题。
排水不畅会导致农田积水、道路泥泞不堪,给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解决农村排水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改善农田排水系统农田排水是农村排水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农田积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构建排水沟渠:应根据农田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和修建排水沟渠,保证农田的排水通畅。
2. 提高排水沟渠的维护和清理:定期对排水沟渠进行清淤,清理渠道中的杂物和泥沙,确保排水沟渠的畅通。
3. 增加排水设施:在适当的地方安装排水泵站,通过抽水的方式将农田积水排到指定地点,确保农田排水的效果。
二、改善农村道路排水系统农村道路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常常导致道路积水,不仅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也容易造成道路损坏和变形。
为了解决农村道路排水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清理雨水口:将道路两侧的雨水口进行清理,确保雨水顺利排入排水沟渠中。
2. 设计合理的斜坡和排水系统:在道路设计时,要合理规划道路的斜坡和排水系统,避免水流积聚在道路上。
3. 增加雨水花园和雨水蓄滞区:在道路两侧增加雨水花园和雨水蓄滞区,通过植被的吸收和滞留,减少雨水流入道路的数量。
三、加强农村排水设施建设除了改善农田和道路排水系统外,加强农村排水设施建设也是解决农村排水问题的关键。
1. 建设排水站:根据农村排水需求,合理设置排水站,并配备高效的排水设备,提高排水的处理能力。
2. 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屋顶和道路等表面进行雨水的收集,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指定的储水池中,用于农田灌溉或其他用途。
3. 推广生态工程技术:如构建人工湿地、湿地过滤等,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来净化和排放农村废水。
结语通过改善农田排水系统、改善农村道路排水系统,以及加强农村排水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农村排水问题。
当然,除了技术手段的应用,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农田水利学7-(1)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第二节 田间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
一、除涝田间排水沟 其任务是及时排除雨后多余的地表径 流。影响因素有大田蓄水能力、地面 径流过程、排水沟的间距和深度等。
(一)、大田蓄水能力
排除地面水一般采用超蓄排水法,或超渗排水法,即在 扣除大田蓄水或渗水之后多余的部分才要排除。因此, 首先要确定大田能蓄多少水,以此确定排水沟的排水能 力。 大田蓄水能力:大田内部拦蓄雨水的能力称为大田 蓄水能力。大田蓄水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储 存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土层中;另一部分补充了地 下水,并使地下水位有所升高(不超过规定的允许 高度,以免影响作物生长)。
通过大田蓄水能力主要解决排除水量的问题
V=H(θ
max-θ 0)+H1(θ s-θ max)
▽
θmax-θ0
需排除 的水分 ▽
H
▽
θs
H1
耕层 蓄水
在降雨量超过大田蓄能力后,就要 及时排除,否则就会影响作物生长。
地下 水位 上升 蓄水
排除水量:R=P-V
il i a t
il 1 I t 1
b、控制地下水位的排水沟
可以参考下表
c、盐碱化地区的排水沟
地下水位要降到安全深度一下,达到控制盐碱的目的。可以参考下表
3、影响排水沟深度和间距的因素
土壤、蒸发、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排水时的 水的流态均影响排水沟深度和间距。
(1)导压系数
在一定的排水沟深的条件下,要求的排水沟间距与土 层的导压系数(水位传导系数) :
hk= hp + △z
土壤毛管水 上升高度
安全超高
地下水临界深度表(m) 地下水矿化度(g/L)
土壤质地
<2 2~5 5~10 >10
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

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的意义、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农田灌溉的意义农田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向农田供给水源,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它的意义在于:1. 提供充足的水源:农作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才能正常生长,灌溉能够保证农田中的水分供应,避免因水分不足导致的干旱。
2. 促进农作物生长:合理的灌溉能够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帮助农作物根系深入土壤,增加生长强度和产量。
3. 抗旱救灾:在干旱季节,通过科学调控灌溉水量,可以减轻农作物的干旱程度,降低干旱灾害的损失。
4. 经济效益:灌溉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田灌溉的方法农田灌溉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1. 自流灌溉:利用自然的水坡来引水,使水能顺流而下,覆盖整个农田。
2. 人力灌溉:利用人力搬运水源,通过浇灌或漫灌的方式进行农田灌溉。
3. 机械灌溉:利用机械设备,如水泵、喷灌器等,将水源抽送到农田进行灌溉。
4. 滴灌技术:通过管道输送水源,点对点进行植物根部的滴灌,实现精准供水,减少水分浪费。
三、农田排水的意义农田排水是指将过剩的水分从农田排除,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
它的意义在于:1. 预防涝灾:在降水过多的情况下,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农作物受到水浸害,减少涝灾的发生。
2. 促进气体交换:排水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氧气进入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3. 预防土壤盐碱化:合理排水可以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减少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防止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4. 提高土壤质量:排水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改善土壤质量,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农田排水的方法农田排水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自然排水:利用自然地势和土壤渗透性,使多余的水分自然排出农田,以降低土壤水分含量。
农田排水

农田排水农田排水(Farmland Drainage)什么是农田排水农田排水是指将农田中过多的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人工措施。
农田排水的基本任务①除涝;地面水过多;排除地面涝水;②排渍;土壤水过多;降低地下水位;③防治土壤盐碱化;降低地下水位;④为耕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田排水的地位与作用农田排水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需要灌溉,也离不开排水。
在冲积平原、被开垦的三角洲及其沼泽边缘地带,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改善排水条件。
对这类地区而言,没有排水,就没有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
另一方面,即使在需要灌溉的干旱地带,排水也不容忽视。
因为由灌水产生的局部潮湿环境,亦需要通过人工排水来改善,否则会造成不良影响。
人类发展生产的实践经验表明,完善的灌溉事业历来都取决于卓有成效的排水工程。
只有灌溉而没有排水就会导致土壤渍水,即使原来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也会发生土壤渍水问题。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北部平原,大约自1880 年开始大面积灌溉之后,到1940 年左右地下水位上升了20m ,接近地表。
我国陕西渭北黄土塬灌区,自20世纪70 年代宝鸡峡、冯家山等灌溉工程先后投入运行后,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在歧山、扶风、武功、乾县等地的塬面洼地上产生了严重涝渍,1984 年仅宝鸡峡和羊毛湾两个灌区出现明水的面积就达350hm2 。
另据1981 年观测资料,扶风县5 个乡的40 多处土壕洼地成涝,淹没耕地108.1hm2 ,还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使1 177 户民房倒塌,此外,地下水的水质亦在朝不良方向发展,矿化度由原来的不足1 .0 g/L 增加到1 .38 g/L。
可见,没有排水控制的灌溉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农田排水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农田排水是防止土地退化、改造盐碱地和涝渍中低产田的重要手段。
在冲积平原、被开垦的三角洲及其沼泽边缘地带,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改善排水条件。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前言根据(94)农水综字第9号文下达的《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北方)》和《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规程》(后分别更名为《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编制任务,由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编制组按标准编制程序进行工作,经多次讨论修改,先后完成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并于1999年7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的内容分为:总则、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另有条文说明,内容覆盖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的各个主要方面。
1 总则1.0.1为正确应用农田排水技术,防治涝、渍和土壤盐碱化,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费用,提高工程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农田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1.0.3农田排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到与当地农业、水利区划相一致,全面安排,综合治理,并结合先进的灌溉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工程的管理运用,获取减灾增产的持久效果。
1.0.4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工程建设单位应持有符合规定的设计资质证书和施工许可证;工程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和工程维修养护制度。
1.0.5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划2.1 一般规定2.1.1农田排水规划应在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和治理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查明治理区内的灾害情况和排水不良的原因,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洪、旱、涝、渍、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确定排水任务和排水标准,遵照统筹兼顾、蓄排兼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规划。
在按照不同类型治理区的特点进行具体规划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平原区应充分考虑地形坡向、土壤和水文地质等特点规划排涝和调控地下水位的排水系统。
农田排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农田排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农田排水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土地的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在农田排水过程中,水分的合理调控是关键,它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防止水涝和土壤盐碱化。
本文将探讨农田排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农田排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土壤结构方面。
在排水过程中,水分会带走土壤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净化土壤环境。
同时,排水还有助于土壤的通气和保湿,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此外,排水还能够减少土壤表面的积水,防止土壤的压实和硬化,有利于土壤的疏松和根系的扩展,从而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
其次,农田排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还体现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
排水可以有效地清除土壤中的盐分和有害物质,减少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盐碱化是农田常见的土壤问题之一,它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限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通过排水,可以将盐分和有害物质排出土壤,降低土壤的盐碱度,从而提高土地的肥力。
此外,排水还可以带走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使其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农田排水也可能对土地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度排水会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过快,使土壤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特别是在旱季,如果排水过度,会导致土壤干燥和水分不足,使农作物受到胁迫,产量下降。
另一方面,排水过程中,水分会带走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如果排水不当,养分的流失会非常严重,对土地质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农田排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需要进行合理调控。
首先,农田排水应该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水量进行合理的水分调控,避免过度排水或不足排水。
其次,农田排水应该结合施肥措施,以保证养分的平衡供给。
合理的施肥和排水结合可以提高土地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科学管理农田排水系统,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也是保证农田排水效果的关键。
农田生产如何进行科学排水

农田生产如何进行科学排水农田排水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提高。
科学的排水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增加土壤透气性,并减轻水土流失的风险。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农田生产如何进行科学排水的问题,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排水技术。
1. 合理设置排水系统在农田生产中,合理设置排水系统是关键的一步。
首先,需确定排水的需求和目标,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势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考虑,选择适当的排水方式。
常见的排水方式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
地面排水主要适用于排除场地内部积水,如平地、低洼地等。
而地下排水则适用于排除场地内深层积水,如山区、丘陵地等。
其次,需要合理设置排水系统的布局,确保排水系统的通畅性和连贯性。
对于大片农田来说,合理设置主排沟和支沟是非常重要的。
2. 确定排水的时间和量农田生产中,确定排水的时间和量是非常重要的。
排水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期、季节以及降雨情况来决定。
在长时间的降雨后,及时排水可以避免农作物根部积水引发的病害。
而排水量的确定需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水量以及降雨量等因素来考虑。
过度排水可能导致土壤水分不足,而不足的排水量则可能造成农作物积水,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3. 选择适当的排水技术农田排水技术有很多种,选择适当的技术可以提高排水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排水技术:3.1. 田间排水田间排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排水技术,它通过修建排水沟、沟壕等方式将水排出田地。
此技术适用于平整的农田和低洼的地形,可以有效地排除积水。
3.2. 垂直排水垂直排水是一种将积水通过管道排出的技术。
通过在地下埋设排水管道,收集和排除地下积水。
垂直排水适用于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区,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3.3. 地下渗漏排水地下渗漏排水是一种通过土壤渗透和土壤层之间的渗流将水排出的技术。
通过在土壤中设置渗漏管道,将积水渗漏到土壤深层,从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
地下渗漏排水适用于中度和重度土壤渗透性差的地区。
农田排水

3、排涝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 (1)经验公式法
先求一定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排涝模数--即排水区内平均 每平方公里排水面积上的最大排涝流量;然后再以排涝模数 乘以某沟道所控制的排水面积, 即:q=KP0mAn
P0= aP Q=qA
式中:q―排涝模数(m3 s-1 km-2); K―经验系数(综合反映河道、沟渠密度、比降、 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 P0―设计净雨量(径流深,mm); A―排水沟设计断面所控制的排水面积(km2); m―峰量关系指数,平原地区m≤1.0,排水条件好 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n―递减指数,为一负值; P―根据排涝设计标准确定的设计暴雨雨量(mm); a―径流系数,以小数表示,可从各地水文手册查用; Q―排涝设计流量(m3 s-1)。
第五章 农田排水
§1
农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排水标准
一、农田水分过多及其排除 1、农田水分过多 是指由于降水或洪泛产生的地面径流不能 及时排除时的淹水状态,或由于地下水位过高、 土体构型不良或土质过于粘重、土壤透水性差 造成的土层滞水的情况。
农田水分过多
涝害
渍害
盐渍化
2、农田排水 是指消除农田受涝受渍,保证作物生长的措施。
表1 几种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排涝标准)
三、农田对防渍排水的要求--排渍标准
1、衡量农田土壤水分的状况的指标: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
2、某种作物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指标,即最大允许含水量、适 宜含水量和最小允许含水量。
表2 作物适宜含水量表
3、土壤含水量测定相对复杂一些。由于地下水与 土壤水关系密切,因此,在判断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方面,地下水埋深更经常地被用作评判指标。
三、日常设计流量
地下排水流量自降雨开始后也存在一个流量高峰,此高峰 要滞后于地面径流洪峰,地下径流高峰过后,地下水位将 逐渐回落,直至某一要求的排水控制深度,之后排水沟排 出的地下水流量称为日常设计流量或排渍流量。
农民农田排涝方案

农民农田排涝方案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田排涝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防止田间积水、改善土地排水、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农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农民农田排涝的方案。
一、农田排水管道将排水管道安装在田地的底部,然后将水泵放在田边,将田间积水通过管道抽离出来。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田地比较平坦、地势较低的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田地排水管道需要定期检查,及时清理管道内的淤泥和残渣,防止管道堵塞。
二、土垄排水采用土垄排水方法,将田间水排向指定的地点。
实现方法是在不同高度的田地之间,用土垄将其分开。
这种方法需要对田地进行级差设计,能够解决田地水分不平衡所导致的问题。
同时,将土垄设置成多级,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效果。
三、地渠排水田地地渠排水,就是通过在田中开挖排水沟的方法,将积水引入沟道,并排出田外。
这种方法能够满足高湿地区的排水需求,减少田间积水。
需要注意的是,地渠排水要提前设计好排泄路线,确保排水路线的贯通性。
四、排气设备排气设备包括气箱和载体。
气箱的形式有转轮式、涡轮式、气罐式等。
载体通常采用气流、水泵、油泵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田间积水以及淤泥在很短的时间内排出田外,缺点在于设备成本相对较高。
五、采用植物生态修复在田间种植草类植物,可以达到草盖覆盖率较高,土壤结构得到有效改善,降低田间土壤积水的目的。
同时,草根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能够将一部分田间积水吸收。
此外,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还能起到改善土地肥力的作用。
农民农田排涝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地形地势、气候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农民们可以根据本文介绍的五种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改善田间排涝效果、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农田水利学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优秀文档】

三、地下水位过高与防止土壤盐碱化
改良盐碱土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1、土壤水盐运动理论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在耕层土壤中,盐 分随水运动,呈动态变化,主要受蒸发和 渗漏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S=(ET-D)C
ET
式中:
S为土壤盐分变化量
ET为时段内腾发量
耕作土层
D为时段内深层渗漏量
C为地下水盐分浓度
D
2、防盐碱排水标准
砂壤、轻壤 中壤
重壤、粘土
1.8~2.1 1.5~1.7 1.0~1.2
2.1~2.3 1.7~1.9 1.1~1.3
2.3~2.6 1.8~2.0 1.2~1.4
2.6~2.8 2.0~2.2 1.3~1.5
四、农业耕作条件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影响耕作质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的物理 机械性,而土壤的水分状况则是影响土壤物 理机械性的重要条件。水分过少的土壤,土 粒之间的粘结性很强,耕作费力,土块不易 破碎,耕作质量差;土壤过湿则对耕作机械 的粘着力增大,同样耕作费力,而且过湿的 土壤可塑性很大,耕作时会形成不易疏松的 大土块。因此,过干过湿均不利于耕作。一 般在田间持水率的60%-70%较为适宜。
▽
的水分
▽
θmax-θ0 θs
H
耕层
H1
蓄水
在降雨量超过大田蓄能力后,就要
地下 水位
及时排除,否则就会影响作物生长。
上升
蓄水
排除水量:R=P-V
i
il ta
入渗 速度
和入
I il t1
渗量 公式
1
大田蓄水能力对 排水沟的影响
在设计排水沟间距时,一 般是以作物允许淹水历时 作为主要参数之一。
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

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田径流排水是指雨水或洪水从农田中流出的水流,当这些水流含有农田中的化学物质、农药残留、土壤颗粒等污染物时,就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维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的背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水资源紧缺、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中农田径流排水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规范和引导农田径流排水的管理和处理,实现农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1. 农田排水系统建设标准:确定农田排水管道的布置、排水口的设置、渠道的开挖等标准,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和有效性。
2. 农田径流处理技术标准:包括沉淀池、湿地、生态滤池等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确保对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
3. 农田径流监测技术标准:明确监测频率、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定期对农田径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 农田径流生态保护技术标准:包括生态修复、保护湿地、植被恢复等技术标准,通过生态措施实现对农田径流的生态保护。
5. 农田径流排水管理技术标准:制定排水计划、管理措施、考核指标等管理规范,加强对农田径流排水的管理和监督。
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和培训,推动标准的全面实施。
2. 农民参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的实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促进农田径流管理的良性发展。
3. 科研支持:加强对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和标准的实用性,推动农田径流排水的生态化处理。
1. 保护水资源:通过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的实施,可有效保护地下水和河流水质,减少水资源污染。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田径流排水生态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前言根据(94)农水综字第9号文下达的《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北方)》和《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规程》(后分别更名为《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编制任务,由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编制组按标准编制程序进行工作,经多次讨论修改,先后完成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并于1999年7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的内容分为:总则、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另有条文说明,内容覆盖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的各个主要方面。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河南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厅黑龙江省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甘肃省灌排技术开发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水电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友义李占柱沈荣开姚章村李绘如罗怀彬石风口杨思谦金其鼎南亚武王晓玲董冠群瞿兴业1 总则1.0.1 为正确应用农田排水技术,防治涝、渍和土壤盐碱化,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费用,提高工程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农田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1.0.3 农田排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到与当地农业、水利区划相一致,全面安排,综合治理,并结合先进的灌溉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工程的管理运用,获取减灾增产的持久效果。
1.0.4 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工程建设单位应持有符合规定的设计资质证书和施工许可证;工程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和工程维修养护制度。
1.0.5 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划2.1 一般规定2.1.1 农田排水规划应在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和治理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查明治理区内的灾害情况和排水不良的原因,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洪、旱、涝、渍、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确定排水任务和排水标准,遵照统筹兼顾、蓄排兼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规划。
农作物对于农田排水的要求

二、农田对防渍排水的要求
一次降雨指标:在整个作物生育期间,由于有降雨和蒸发 的影响,不可能将地下水位完全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深度, 降雨时期可以容许地下水位有短暂的上升,但上升的高度 和持续时间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一次降雨指标:排水 时间和地下水埋深)
二、农田对防渍排水的要求
连续降雨指标:作物生长季节发生持续降雨的地区, 作物的产量不仅取决于一次降雨后地下水位的回落过 程(一次降雨指标),还与一定季节超过某一地下水 位的高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常用SEW30表示,即地下 水埋深低于30cm的时间累积值。
二、农田对防渍排水的要求
(3)水稻 水稻是喜温好湿作物,在水稻大部分生长期间, 稻田要保持较多的水分,同时由于水稻根、茎、叶具有畅 通的通气组织,根部的空气可以由通气组织与田面以上的 大气交换,故水稻可以较长时间生活在饱和土壤中。 但这并不说明稻田水分愈多愈好。如果稻田积水过深过久 ,或缺乏田间排水沟,地下水位经常很高,就会造成土壤 通气不良,水稻根部缺氧,呼吸减弱,好气性细菌的活动 受到限制,肥料难于分解,硫化物、有机酸和铁锈水等有 害物质增加;土壤中水分不能流动交换,不利于土壤的脱 盐,脱酸和有害物质的排除;稻根扎不深,易倒伏,并易 产生黑根、烂根等,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二、农田对防渍排水的要求
因此,修建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适时落干晒田是协调 稻田水、热、气、肥的矛盾和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措 施。 江苏,广东等省的试验研究,认为在晒田期3—5天内,地 下水位降至离地面以下0.40—0.60m为宜;在其他时期, 也要求水田保持适当数量的渗漏,促进稻田中水分交换, 增加新鲜水分和氧气,改善通气状况,促进根系活力,及 时排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我国各地经验,水田适宜渗漏量多在每日3一16mm 之间。 在水稻收割以后,为了改良土壤,便于机耕和播种绿肥以 及提高春季插秧前后的地温,也要求降低地下水位,一般 使其离地面0.6一O.8m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排水农田排水(Farmland Drainage)什么是农田排水农田排水是指将农田中过多的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人工措施。
农田排水的基本任务①除涝;地面水过多;排除地面涝水;②排渍;土壤水过多;降低地下水位;③防治土壤盐碱化;降低地下水位;④为耕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田排水的地位与作用农田排水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需要灌溉,也离不开排水。
在冲积平原、被开垦的三角洲及其沼泽边缘地带,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改善排水条件。
对这类地区而言,没有排水,就没有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
另一方面,即使在需要灌溉的干旱地带,排水也不容忽视。
因为由灌水产生的局部潮湿环境,亦需要通过人工排水来改善,否则会造成不良影响。
人类发展生产的实践经验表明,完善的灌溉事业历来都取决于卓有成效的排水工程。
只有灌溉而没有排水就会导致土壤渍水,即使原来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也会发生土壤渍水问题。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北部平原,大约自1880 年开始大面积灌溉之后,到1940 年左右地下水位上升了20m ,接近地表。
我国陕西渭北黄土塬灌区,自20世纪70 年代宝鸡峡、冯家山等灌溉工程先后投入运行后,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在歧山、扶风、武功、乾县等地的塬面洼地上产生了严重涝渍,1984 年仅宝鸡峡和羊毛湾两个灌区出现明水的面积就达350hm2 。
另据1981 年观测资料,扶风县 5 个乡的40 多处土壕洼地成涝,淹没耕地108.1hm2 ,还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使1 177 户民房倒塌,此外,地下水的水质亦在朝不良方向发展,矿化度由原来的不足 1 .0 g/L 增加到 1 .38 g/L。
可见,没有排水控制的灌溉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农田排水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农田排水是防止土地退化、改造盐碱地和涝渍中低产田的重要手段。
在冲积平原、被开垦的三角洲及其沼泽边缘地带,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改善排水条件。
据Franjihe和Mahajan在1969年的报道,全世界当时有1亿hm2以上的土地实行排水,其中很大部分是湿润地区,对这类地区而言,没有排水,就没有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
事实上,即使在世界上需要灌溉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带,排水也不容忽视。
因为由灌水产生的局部潮湿环境,亦需要通过人工排水来改善,否则会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世界上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大约有1.0~1.1亿hm2灌溉土地的排水问题严重,估计有2O0~300万hm2灌溉土地因盐分聚集而受到严重危害,每年有25~50万hm2将不能再生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易涝易渍农田的排水问题。
全世界在雨水充足的低地种稻3700万hm2,在多涝地种稻1000万hm2以上,搞好排水管理是保收、稳产的关键。
在易涝易渍地区,尽管采取了一定的排水工程措施,但由于工程老化失修以及超标准暴雨径流的产生,每年仍有1000万hm2以上的农田遭遇水涝而减产,甚至绝收。
显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农田排水尚不能适应农业的发展,在除涝防渍和盐碱土改良方面仍任重道远。
我国是世界上涝渍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1997)有易涝耕地2458.2万hm2,渍害田770万hm2,已不同程度地治理易涝耕地2052.6万hm2,渍害田333万hm2。
以上。
从1950年到1990年,易涝易渍耕地多年平均成灾面积373万hm2,年均损失粮食62.3亿kg,年均经济损失(1990年价格)46.7亿元。
我国还是盐碱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全国约有盐碱土2700万hm2,其中有770万hm2以上分布于农田之中,占耕地面积的7%左右,占全国中低产田面积(5633万hm2)的13.7%。
在土地盐碱化防治方面,全国772.5万hm2盐碱耕地目前已有561.2万hm2得到初步治理,还有200万hm2以上未得到治理。
此外,在发展灌溉的同时,灌区的次生盐碱化面积也在发展,占灌溉土地面积的11% ~15% 。
综上,尽管我国在涝渍农田和盐碱化耕地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排水改良涝渍农田和盐碱化耕地的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从国内外与排水有关的土地退化以及危害来看,农田排水面临着过湿地排水和盐碱地排水2大任务。
过湿地排水的任务是排除农田中多余的水分,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排除过多的地表水、降低过高的地下水位,使土壤具有适宜的水气比例,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和获取较高的收获量。
过湿地排水的目标是除涝、防渍,改善分布于低洼地、沼泽地等地貌部位的易涝易渍农田的水土环境。
盐碱地排水的任务有2个方面:一是控制地下水位,及时排除过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止盐分在土壤表面聚积,使盐碱地得到改良;另一方面是通过工程手段使淋溶冲洗水量得以有效排除,实现耕层土壤脱盐。
农田排水的另一重大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净化农田周边水环境、消灭或抑制危害人畜健康的病虫害,从而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环境质量,总之,为作物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防灾减灾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农田排水的根本任务。
农田排水的再利用农田排水对于作物生长具有和灌溉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适当的排水条件和设施,就不能保证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
但是,不适当的排水不仅会造成农田养分流失和水环境污染,而且还会造成农田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水的流失。
由于农田排水中含有作物所需的氮磷等养分,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水源加以合理的再利用,从而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同时减轻对下游水体的污染。
因此,农田排水再利用问题的研究不仅对未来的粮食安全,而且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农田水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田排水再利用作为一种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得到应用实践。
许多研究者指出,利用排水作为水源不仅提供给作物所需水分,同时对环境产生最小化影响。
但由于农田排水中往往含有较高的盐分,若利用不当不仅会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恶化,而且会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影响微咸排水灌溉的因素很多,包括作物耐盐性能、排水水质、土壤盐分、土壤类型、气候、管理水平、耕作技术、灌排技术等因素,因此,需要全面的考虑土壤、水和作物因素,实施综合的管理。
William等研究了农业排水的循环利用,首先采用淡水灌溉盐分敏感的作物,随后收集排出水灌溉耐盐作物,依次循环使用,再灌溉更耐盐的作物,最后将水排入蒸发池。
研究结果表明,排水的循环使用可以减少排放水量,由此减少对下游环境的影响。
Oster 等的研究指出,当含钠排水的电导率EC大于4ds/m 而小于30ds/m、钠吸附比SAR大于10 而小于40 时,可以用于对盐分适度敏感作物、适度耐盐作物和耐盐作物的灌溉,为了保持系统长期的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作物的选择、土壤盐分调控、作物和土壤管理,也需要考虑硼、钼、硒对作物产量、野生动植物的潜在负作用。
胡顺军等对我国新疆沙井子灌区农田排水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排水电导率EC为13. 9ds/m,属中矿化水,不能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在砂性土壤和冲洗、排水条件好的情况下,与淡水混合后,在作物耐盐碱较强的生育阶段可作为灌溉水源;该区排水可以用来灌溉天然植被,作为生态用水水源。
排水水质受气候、土壤类型和土壤盐分、农业措施、管理水平等多因素影响,受排水沟所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沟水含盐量不同,排水再利用的模式也不同,适应不同排水水质的耐盐作物选择、灌溉模式、土壤盐分控制、排水再利用的工程模式、排水再利用的环境效果评价等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农田排水技术的研究展望 1.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区域水灾害演变规律的研究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日益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同时改变了水循环的途径和机制。
此外,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导致了区域的洪涝渍害和水体污染等灾害的发生规律演变,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重新认识。
2.排水标准和治理措施的重新认识由于人类活动与水争地,湖泊水面减少不仅大大削弱了对洪涝水量的调蓄能力,也带来环境生态问题,同时,大量的水利工程治理标准偏低,设施陈旧。
因此,需要根据现实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治水标准和措施进行重新认识,研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各项排水标准,以指导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更新改造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中发挥作用。
3.农田排水水环境影响控制技术需要研究评价不同地域农业生产活动、农田排水措施等因素对水污染负荷的影响;不同农业管理措施条件下土壤中溶质运移转化内在机理、地表和地下氮磷损失规律及与主要控制保护措施的相应关系;建立农田排水条件下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土壤、作物和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有效控制农田水肥流失的实用技术等。
4.实施节水后的水盐动态及调控措施研究在受盐渍化威胁的灌区,大面积实施节水灌溉技术以后,水循环机制的变化对水土生态环境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灌区节水后的水盐动态和转换机制、新的水盐动态调控措施和对策、农业节水的环境生态效应量化评价、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情况和不同灌排措施条件下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地下水动态调控指标等配套技术进行研究,为灌区的农业节水提供科学的环评依据。
5.多目标控制排水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环境、资源、社会安全等问题逐渐突出,如何实现粮食生产、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等多目标的要求,进行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与更新改造,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如排水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排水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排水与土地、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加强涝渍盐碱综合防御组合排水工程技术模式、组合排水设计技术、动态排水控制指标、组合排水工程运行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高质高效排水施工设备,形成大规模实施农田暗管排水的机械化施工能力。
6.排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排水工程是典型的公益性工程,需要认真研究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形式、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相关的水管理的法规、制度、资金来源、费用标准、人员定编等,推动排水管理进入正确运行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