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ABCL0108
课程中文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ation
课程学分数:1学分
课程学时数:16学时
授课对象: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应用物理、环境工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人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探讨和解决: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反应速度和机理问题,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补充,是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和相关过程规律的基本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并达到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以及培养能力和素质的目的,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在预习的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其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简单的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2)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必须忠实、准确,不能随意涂抹数据,数据记录要表格化,字迹要整齐、清楚,保持一个良好的记录习惯是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之一。
(3)认真写出实验报告是本课程的基本训练。
它将使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作图、误差分析、问题归纳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实验报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与要求
(一)实验安排。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80 / 3+2 (其中含实验或实践学时:48 )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适用对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内容简介:物理化学也称为理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物理化学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本课程介绍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的宏观层次理论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多相系统的研究方法等。
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和基本方程、统计热力学、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任务】本课程共分十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初步、溶液理论、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
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 1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2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必要的数学知识§4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探讨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确立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绪论(1学时)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学时)§1. 热力学概述§2.热力学基本概念§3.热量定律§4.热力学第一定律§5.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体系的应用§6.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7. 第一定律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热化学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4学时)§1.卡诺循环§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3. 熵的概念、第二定律的表达式§4.熵变的计算§5.熵的物理意义§6.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7.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8.ΔG的求算第三章溶液-多组分体系热力学(8学时)§1. 偏摩尔量与化学势§2. 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3.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4. 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5. 稀溶液的依数性质第四章相平衡(10学时)§1.基本概念§2.相律§3.单组分体系§4.纯物质相变热与温度的关系§5.蒸气压与外压的关系§6.二级相变§7.二组分体系第五章化学平衡(6学时)§1.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2. 平衡常数的测定与平衡常数及其求算§3. 各类反应体系的平衡常数及其求算§4.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5. 其它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 同时平衡第六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4学时)§1. 基本概念§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级数§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4.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单分子反应理论§5. 典型复杂反应动力学§6. 链反应§7. 催化反应§8. 光化学反应§9. 溶液中的反应§10. 分子反应动态学第七章电化学(14学时)§1. 离子的迁移§2. 电导§3. 离子的活度§4.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Debye-Huchel公式§5. 可逆电池、可逆电极§6. 可逆电池热力学§7. 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8. 液接电势和浓差电势§9. 电解与极化作用§10.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11. 化学电源简介第八章表面物理化学(6学时)§1. 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2. 液体压力与表面曲率的关系§3. 吸附§4. 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5. L-B膜与自组装膜第九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6学时)§1.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2. 溶胶的动力性质及光学性质§3. 溶胶的电学性质§4. 溶胶的聚沉与稳定性§5. 大分子溶液的性质第十章统计热力学(10学时)§1. 引言§2. 波兹曼分布定律§3. 最可几分布与平衡分布§4.配分函数§5. 各配分函数的计算§6. 配分函数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7. 单粒子的分子配分函数及求算。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连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等应用学科的桥梁。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使学生掌握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相律分析相平衡问题,掌握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3、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了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了解电解、电镀、原电池等电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使学生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的推测方法。
6、使学生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吸附、乳化、胶体的稳定性等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如热力学函数、相律、化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反应速率常数等。
2、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能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物理化学教学对学生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合理、系统的物理化学课程框架,并说明在这一课程中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以及评估方法。
二、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2. 学时安排:共计72学时- 理论课程:48学时- 实验课程:24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互动讨论;实验课程以实验操作为主,辅以实验报告撰写。
4. 先修课程:无(但建议具备一定的基础化学知识)三、课程学习目标1. 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熟悉常见物理化学实验方法;2. 能够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量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具备设计和实施物理化学实验的能力,并能正确解释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相关学术论文。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基础理论介绍(8学时)- 1.1 物理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1.2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3 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常用仪器设备- 1.4 物理化学中的数学工具2. 热力学(16学时)- 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3 理想气体混合与溶液- 2.4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 2.5 热力学平衡和影响因素3. 动力学(12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 3.2 反应平衡和反应机制- 3.3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3.4 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过程4. 量子化学(12学时)- 4.1 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4.2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4.3 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4.4 化学键的量子化学解释5. 物理化学实验(24学时)- 5.1 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5.2 热力学实验- 5.3 动力学实验- 5.4 量子化学实验五、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实验课程采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和结果分析三结合的方式。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日后深入学习化学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领域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1.1 物态变化1.2 热力学基础1.3 化学平衡2. 物理化学实验2.1 量热实验2.2 晶体学实验2.3 分析化学实验3. 物理化学实践3.1 计算化学3.2 显微镜技术3.3 光谱学4. 期末综合实验及成果展示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实验报告和作业占总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实验操作;2. 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3. 学生应按时复习,做好笔记和总结,为考核做好准备。
六、教学保障1. 教材:《物理化学》第5版;2. 实验器材:齐全的物理化学实验器材;3. 师资力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化学教师;4.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适合学习的教室和实验室。
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教学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第一篇: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三)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
2.难点:状态函数间的关系及特定条件下的意义;如何用化学势解决物理及化学变化;可逆电池的理解。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物理化学主要解决:①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为能够定性解释和通过定量计算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提高对前面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1、《物理化学》(上、下),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山东大学),李大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物理化学》,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物理化学电子教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5、《物理化学—概念辨析²解题方法》,范崇正、杭瑚、蒋淮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6、《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二、课程内容绪论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的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2.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
3.物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学时:1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热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如体系与环境、平衡状态、过程与途径、状态函数、功和热、内能、焓及标准生成热等。
2.掌握各种过程的Q和W计算方法。
3.根据状态函数的特点,掌握ΔU、ΔH的计算方法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4.*了解气体液化的原理。
主要内容: 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的内容、方法和特点。
2.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和环境、热力学平衡态、状态与状态函数、强度性质与广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量和功、可逆过程。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热力学- 热力学基础概念- 热力学定律和方程- 热力学过程和熵- 化学动力学和平衡2. 量子化学-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原子结构和光谱学-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量子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3.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基本概念-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 热力学性质的统计解释4. 电化学- 电化学基础概念- 电池和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机理5. 分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基本原理- 基于分子光谱的结构分析- 分子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教师采用讲授、示范等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传授,并通过例题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加深对物理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研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和问题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1. 作业与小测验定期布置练习和小测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课程中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教材- Atkins, P.W., de Paula, J. Physical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e, I.N. Physical Chemistry. McGraw-Hill Education.- McQuarrie, D.A., Simon, J.D. Physical Chemistry: A Molecular Approach.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六、课程要求和学习建议1. 准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说明物理<>化学是高校化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主要基础理论课.其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习题课,考试等教学环节达到目的.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44学时.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1, 介绍物理<>化学学科,阐明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和任务.2, 介绍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 物理<>化学课程的目的和内容2, *物理<>化学发展简史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说明:注"*"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取舍或由学生自学为主.以下同.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2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体系与环境,强度性质与容量性质,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平衡态,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反应进度,内能与标准摩尔生成焓等概念,掌握功,热,焓,恒压热容,恒容热容,焦耳—汤姆逊系数等定义.2,明确功和热都是与过程相联系的物理<>量.掌握状态函数的全微分性质及其应用.3,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并能熟练地计算体系在相变过程,理想气体在自由膨胀过程,等温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循环过程中的△U,△H及Q,W的值.4,掌握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方法.5,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6,了解卡诺循环的意义.教学内容:1,热力学的任务,方法及局限性.2,基本概念:体系与环境,强度性质与容量性质,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的平衡态.3,状态函数及其全微分的性质.4,功和热:功的定义,计算.热和热容的定义,热量的计算.5,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概念.6,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定律,内能,焓,Cp与Cv的关系.7,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及Cp与Cv的关系,理想气体在等温过程,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循环过程中△U,△H,Q,W的计算.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8,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实际气体的几种状态方程式——范德华方程,*贝塞罗方程,*维里方程.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在等温过程中△U,△H的计算公式.9,热化学等压反应热Qp,等容反应热Qv及与△U,△H的关系,Qp与Qv的相互关系.反应进度,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单位,盖斯定律.生成焓,用键焓估计生成焓,离子生成焓,*溶解热和稀释热.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等压绝热反应.10,卡诺循环.1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解释.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2+2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正确理解第二定律的几种说法,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2,明确从卡诺热机得出克劳修斯原理和熵函数的逻辑性,从而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与熵函数概念. 3,熟记并理解亥姆霍兹自由能F,吉布斯自由能G的定义,熟记热力学基本关系式.4,明确热力学函数只是在各自特定条件下才能作为过程进行方向与限度的判据,并掌握熵判据和吉布斯自由能判据的使用条件.5,能熟练地计算一些简单过程的△S,△G与△F值并正确理解△G与△F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意义.6,能较熟练地运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克拉贝龙方程及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7,运用范霍夫等温方程式判别化学变化的方向.8,明确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的的要领与意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9,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明确规定熵,标准熵的概念及其计算,应用.10,了解熵的统计意义.11,*初步了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关于熵流,熵产生的概念.教学内容: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说法与开尔文说法.3,卡诺原理.4,熵克劳修斯原理.可逆过程热温商和熵变.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增原理熵变的计算及熵判据的应用熵的统计意义5,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定义,等温等容和等温等压下过程方向与限度的判据△C的计算示例6,热力学基本关系式及其应用基本关系式,对应系数关系式,麦克斯韦关系式以及它们的简单应用7,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8,热力学对单组分体系的应用克拉贝龙方程式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式的推导与应用楚顿规则9,偏摩尔量定义,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偏摩尔量的求法10,化学势化学势的定义及其在相平衡体系中的应用,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11,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第四章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8+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理想气体,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势.2,明确气体逸度的定义并了解逸度的几种求法,掌握状态方程式法求逸度的方法.3,明确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掌握液态混合物,溶液理想溶液,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公式,明确标准态的选择.4,掌握理想溶液的通性和稀溶液的依数性5,*理想溶液通性的微观解释6,通过相平衡条件讨论稀溶液依数性公式及分配定律的证明,初步了解用热力学解决溶液问题的方法.7,掌握活度的概念,掌握蒸气压法求活度的方法.教学内容:1,理想气体,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势及气体的标准态和标准态选择2,液态混合物和液中组分的化学势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溶液的通性,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及依数性实际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及活度的概念实际溶液中各组分的标准态和标准态的选择活度的测定渗透系数,超额函数3,杜亥姆一马居耳公式4,分配定律与萃取效率5,理想溶液通性的微观解释第五章相平衡10+2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理解相律的推导过程及相律在相图中的应用.2,了解相图绘制的常用几种方法,要求能根据热分析数据绘出步冷曲线进而绘出相图或由相图绘出步冷曲线. 3,掌握单组份,二组份,三组份体系的一些典型相图,并会应用相律来说明相图中点,线,区的意义及体系在不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变化.4,学会使用杠杆规则.5,了解杜亥姆—马居耳公式的应用.6,了解相图在实际生产中的一些应用.教学内容:1,相律相,组分数,自由度的概念,相律的推导.2,单组份体系的相图水的相图,*硫的相图3,二组分液—液体系相图完全互溶双液系(P-X图,T-X图,杠杆规则,蒸馏与精馏原理)杜亥姆—马居耳公式的应用部分互溶双液系,不互溶双液系及水蒸汽蒸镏原理.4,二组分固—液体系相图形成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固—液体系(热分析法,溶解度法绘制相图)相图.形成稳定化合物和形成不稳定化合物的固—液体系相图.固态完全互溶,部分互溶的固液体系,区域熔炼原理.5.三组分体系的相图三组分体系的组成在等边三角形相图中的表示法,部分互溶的三液系,三组分盐水体系,三元低共熔混合物体系第六章化学平衡10+2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及如何由平衡条件导出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意义及其应用.2,明确标准平衡常数Ko的意义,熟练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以及理想气体反应的经验平衡常数Kp,Kc,Kx之间的换算.3,了解均相反应,多相反应△rGm的意义及二者平衡常数表示式的不同.4,掌握各种因素(T,P,惰性组分)对平衡的影响.5,理解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Gm,B与化学反应△rGm的意义,掌握△rGmo=-RTInKo的有关计算6,了解实际气体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平衡条件,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2,平衡常数及其应用理想气体反应,实际气体反应,液相反应,复相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各种表示式,平衡常数的测定,平衡组成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3,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和液相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标准态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rGmo,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Gmo ,液相反应的△rGm.4,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5,浓度,压力,惰性组分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同时平衡7,反应的耦合8,*高压下气体反应平衡常数第六章统计热力学基础8+2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统计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定位体系与非定位体系,独立粒子体系与相依粒子体系,微观状态,分布,最可几分布与平衡分布,配分函数)2,了解平动,转动,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4,学会利用物质的吉布斯自由能函数,焓函数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与热效应.5,学会由配分函数直接求平衡常数的方法.6,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热力学定律教学内容:1,概论统计热力学的研究方向和目的,统计体系的分类,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2,近独立粒子体系的统计分布经典统计法,最可几分布,玻兹曼公式的推导和玻兹曼公式的讨论,摘取最大项原理,量子体系统计简介.3.配分函数定义,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配分函数的分离4,配分函数的计算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原子核,电子,平动,转动,振动配分函数及其分子的仝配分函数,*晶体的热容问题5,最低能级的选择对热力学函数的影响6,从配分函数求平衡常数7,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函数—焓函数,平衡常数的配分函数表达式,吉布斯自由能函数求化学平衡常数.第七章电解质溶液7+2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迁移数和淌度的概念,学会测定迁移数的希托夫法和界面移动法.2,明确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离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学会测定电导的方法并了解其应用.3,明确离子强度,离子活度,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了解德拜—休格尔理论与昂萨格理论要点,并学会使用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教学内容:1,电化学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2,离子的电迁移迁移数的定义及测定方法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电导率,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极限迁移数与离子淌度及离子电导4,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电导的测定,电离度与电离常数,难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5,电解质的离子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6,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强度,德拜—休格尔离子互吸理论,翁萨格电导理论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10+2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的概念,常握电池图式的表示方法,了解电动势产生机理.2,掌握电池反应的△rGm,△rHm,△rSm和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掌握Nernst方程.3,熟悉标准电极,参比电极,标准电极电位,掌握从电极电位计算电池电动势的方法,了解可逆电极的几种类型. 4,了解原电池的分类,了解浓差电池的特性,了解液体接界电位的近似计算方法.5,掌握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学会电动势法测定难溶盐溶度积的方法,了解测定电池电动势求电解质平均活度系数的方法.教学内容:1,可逆电池的热力学可逆电池定义和图式表示法,可逆电极的类型,可逆电池反应热力学2,电动势的测定对消法测电动势,韦斯顿标准电池3,电动势产生的机理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间电势差的形成,接触电势,电动势的产生.4,电极电位与电池的电动势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位,电池电动势的计算5,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6,电动势测定的应用电解质溶液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求难溶盐的活度积,PH值的测定.第九章电解与极化作用6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电解和分解电压的意义,了解电极反应动力学和影响电极极化的因素,学会估计给定电解池在给定电压下的电极反应.2,了解塔菲尔公式与氢折出的迟缓放电理论和复合理论.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与防腐方法,了解金属钝化现象.4.*了解化学电源的类型与应用.教学内容1,分解电压2,极化作用极化现象与超电势,浓差极化,超电势的测定.3,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金属的折出与氢的超电势,塔菲尔公式,氢折出的迟缓放电理论和复合理论,金属离子的分离,*电解还原与氧化作用.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金属的防腐,金属的钝化.5,*化学电源的类型及应用.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8学时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6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基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的概念.2,熟悉反应速率表示方法,掌握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反应动力学方程.3,了解从实验数据确定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系数(或常数)的方法.4,对于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即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续(串)反应)的动力学公式应着重了解速率方程的建立以及时间—浓度关系式.5,掌握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并能从实验数据计算表观活化能,了解活化能的估算方法.6,掌握温度,表观活化能(Ea)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能根据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浓度近似法导出反应速率方程.8,了解链反应的特征与爆炸反应的机理,明确探索反应机理的一般方法.9,明确碰撞理论与过渡理论的基本论点,弄懂公式推导思路,能对两种理论作一些比较,并明确阿累尼乌斯经验活化能,碰撞理论活化能(阈能)和过渡态理论活化能(活化焓)的概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10,一般了解快速反应的研究方法(驰豫法,*闪光光解法)11,了解溶液反应的一些规律12,了解光化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光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的求得.13,*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14,了解催化反应动力学的一般原理.教学内容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2,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3,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速率常数,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反应速率方程式及其特点,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尝试法,图解法,微分法,改变物质数量比例法,半衰期法.4,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和链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续反应和爆炸反应.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经验式,活化能的概念,测定与估算7,拟定反应历程的一般方法8,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碰撞截面,碰撞参数,角度分面,碰撞理论公式,微观反应与宏观反应,阈能与活化能,单分子反应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过渡态,活化络合物,势能面,能垒,活化熵,活化焓,活化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过渡态理论公式(介绍统计热力学求k的方法)9,溶液中的反应10,*快速反应的测试改进经典法,流动法,驰豫法,闪光光解法11,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光化反应动力学,光化平衡和温度对光化学反应的影响,*感光反应,*化学发光12,催化作用,均相酸碱催化,络合催化,酶催化反应,*自催化与化学振荡13,*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研究分子反应的实验方法,分子碰撞与态—态反应,直接反应碰撞与形成络合物碰撞第十二章界面现象8+2学时基本要求:1,明确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概念,明确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2,了解表面曲率半径与蒸汽压的关系.3,了解液体铺展的概念,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表面超量的意义,掌握有关计算.4,明确什么是表面活性物质,了解它在表面上定向排列及降低体系表面能的情况.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大致分类及它的几种重要作用.5,明确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的区别.6,掌握兰可缪尔吸附理论和BET吸附理论的要点及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与BET公式的应用.7,了解吸附与催化反应的关系,以及气—固相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教学内容:1,表面吉布斯自由能与表面张力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2,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杨—拉普拉斯公式,弯曲表面上的蒸汽压3,液体的铺展与润湿4,溶液界面的吸附溶液表面层的吸附现象,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式,分子在两相界面上的定向排列.5,液—固界面现象6,表面活性剂定义,种类和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在吸附层的定向排列,表面活性剂的选择—HLB法,表面活性剂的一些重要作用(乳化,加溶,起泡作用)7,固体表面的吸附吸附等温线,兰格缪尔等温式,费伦德利希等温式,BET公式,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吸附位能曲线,化学吸附热.8,吸附与解吸速率方程式——吸附速率9,气——固表面催化反应化学吸附与催化反应.气一固表面催化反应速率.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6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2,了解溶胶的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与电性质.3,了解胶体粒子带电原因,胶团结构,双电层结构和电动电势的概念.4,了解胶体的稳定性与聚沉作用5,*了解乳状液种类,乳化剂的作用及应用.6,了解大分子溶液性质及分子量的测定方法.7,理解什么是唐南平衡,如何较准确地用渗透压法测定电离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量.教学内容:1,胶体的分类,基本特性,溶胶的制备和净化.2,胶体的动力性质布朗运动,*扩散和渗透压,沉降,沉降平衡3,胶体的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瑞利公式,*乳光的偏振性,*光散射测分子量4,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和电渗现象,胶粒带电原因,胶团结构,双电层结构和电动电势5,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胶体的稳定性,影响聚沉作用的一些因素,电解质聚沉能力的规律,胶体稳定性的PLVO理论. 6,*乳状液7,大分子溶液及膜平衡大分子溶液性质及分子量测定,唐南平衡说明:胶体部分的内容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学基础上进行2—3学时的讲解.机动6学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物理<>化学》第四版(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上海师范大学等五所师院合编《物理<>化学》第三版(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3,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物理<>化学》第二版(198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4,印永嘉等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5,W.J.Morore:《Physical Chemistry》5th.ed.19726,P.W.Atkins:《Physical Chemistry》2nd.ed.19827,A.W.Adamson:《Texbook of Physical Chemistry》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