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四大历史趋势的转折
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面貌。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的转折点,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中原地区开始分裂为多个小国,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
这一时期的转折点意味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逐渐演变为各个诸侯国并立的时代。
这种分裂和争霸的局面持续了近500年,直到秦国统一六国并统一中国。
2. 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通过强力手段统一了中国,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推行中央集权等。
这次统一为中国未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王朝。
3.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从420年持续到589年。
南北朝时期的转折点意味着中国政权的再次分裂,北方有多个王朝短暂兴起,而南方则有南朝梁、南朝陈和南朝宋等多个政权交替出现。
这一时期的分裂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政治不稳定、战乱频发和社会动荡的局面。
4. 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巅峰。
唐朝的盛世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的终结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
6. 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的开始。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结束了国共内战时期的分裂局面。
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下的新时代。
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经济从原始的农业经济转型到现代化大国,经历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浅谈关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20世纪初,中国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业国,东亚列强的入侵和战争的叠加让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落后地位。
1949年后,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该模式下,政府对工农业生产资源进行调控,并依据计划制定各个部门的指标,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是颇为先进的经济模式。
然而,计划经济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
随着中国经济自我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经济模式已经被逐步摒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9%的速度逐渐崛起。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8%的速度发展,从稳步增长到了“高速增长”转型。
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益完善。
特别的,专业化生产、市场化销售、自由竞争等市场机制的完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市场机制使中国经济有了稳步的增长,同时还推动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2. 持续加大对外开放:自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已经逐渐扩大,国际地位、国际经济关系逐渐增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代表着中国构建了更加完整的国际贸易体系,与世界各国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
此外,中国还加快了旅游业开发和发展,这也加快了国内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的互动,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3. 投资市场加大:在一方面,中国逐渐扩大对外投资;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的对外投资空前的增加。
对外投资的加大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4. 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研究,为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许多重要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
本文将就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进行论述。
一、秦朝统一中国的转折点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并修筑了长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标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
秦朝统一中国不仅奠定了中国的统一基础,也为后来的汉朝、唐朝等朝代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困。
这一时期,黄巾起义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黄巾起义是由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发动的反抗统治阶级的运动,起义军由贫苦农民组成,他们要求平均地分配土地和财富,反对腐败的朝廷。
虽然起义不成功,但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反抗意识,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唐朝的开创与盛世唐朝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创与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唐太宗制定了严明的法制,推行科举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发了良田万顷,并修建了运河和大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
在唐朝的盛世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杜甫、李白等,唐朝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清朝日益衰落的背景下,中国的革命愈发迫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新纪元,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转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是一座历史悠久、文明繁盛的国家,它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许多重大转变,其历史发展由经济走向政治、从秦始皇统一鸦片战争到建立新中国,都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农业改革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文化,农业经济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改革带来了巨大发展,并带动了农业传统文化的转变:改进农业技术,提高产量和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以及有效的国家资源配置等,为改善农民贫穷带来实质性帮助。
二、经济建设
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首先要从经济建设着手,经济建设一直在不断发展,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从落后到现代化的整体转变,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多层次融合起来,归功于ま車内熱ム汽獁¤S打底、改革开放、政策精细化等政策的实施。
三、科技进步
从古至今,科技进步是中国的发展的重要支柱,从青铜文明到印刷术,从大火器出现到电脑技术,科学、技术一直在推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推动了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社会经历过多次变革,但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经济以及政治上发生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是由从落实市场经济改革到完善社会管理,从经济建设到法治建设,从政治体制改革到社会体制改革等。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改革、社会生态变迁、科技发展、社会转型等方面。
中国在这一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经济和文化都取得很大发展和进步,充分证明了中国古老文明的活力和强大实力。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的转折点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的转折点1978年,中国启动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一历史性的决策使得中国逐渐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几个关键的转折点。
1.农村改革的起点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转折点可以追溯到1978年农村改革的开始。
当时的中国农村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问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田质量下降,农业产能难以满足人口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领导层决定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并保留一部分收益。
这一政策的实施解放了农民的生产活力,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潜力,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开端。
2.经济特区的建立第二个转折点是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代初,中国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和福建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并试验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
这些经济特区为外国企业提供了自由开展商业活动的环境,为中国吸收外资、推动技术进步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契机。
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鼓舞了中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的信心与决心。
3.入世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推动1990年代,中国的改革取得了进一步的推进。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并于2001年正式加入该组织,这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一部分,中国承诺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举措进一步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法人治理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4.科技创新的突破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的又一个转折点。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举措促使中国科技领域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和创新项目,如华为、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等。
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刻和转折点。
这些时刻不仅对中国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几个被认为是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的重要事件。
一、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此前,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和法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乱世,还为后来的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统一王朝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二、汉唐帝国的繁荣汉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两个王朝。
汉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推动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开展了对外的丝绸之路贸易,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唐朝则进一步加强了汉朝的成就,统治范围扩大,艺术和文学达到了巅峰。
汉唐帝国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明清朝的崩溃和近代中国的诞生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明朝的崩溃和清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也意味着近代中国的诞生。
明朝末年,辽东、河南、陕西等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随后袁崇焕、张献忠等主要将领纷纷起兵,明朝内外交困,最终被清朝入侵。
清朝建立后,实行满洲族主导的统治,对汉族实行严格的分割和歧视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为近代中国的国家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多年的艰苦战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政权,实现了中国的民主和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一事件不仅为中国历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历史中一系列重要的事件。
中国各个年代的趋势

中国各个年代的趋势中国各个年代的趋势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1. 1950年代-1970年代: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国家主要面临的是战后重建和经济建设的任务。
趋势主要体现在农村集体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2. 19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经济逐渐迈向市场经济。
这一时期的趋势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私营经济的发展等。
3. 199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也被称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时期。
趋势主要包括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外资和内资的密集进入、国有企业改革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等。
4. 200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较高速度。
这一时期的趋势主要包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成为关注焦点。
5. 201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期,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趋势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消费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等。
6. 202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趋势主要包括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科技创新的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简要分析了中国各个年代的一些趋势,并不能详尽地涵盖所有方面。
实际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环境、政策变化等,因此在深入研究时还需考虑更多细节。
中国历史的转折关系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转折关系有哪些中国历史是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自古以来就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折关系。
这些转折关系不但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且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历史转折关系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一、革命与改革革命与改革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条目。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关系。
例如,五四运动革命启示了我们民间的意识觉醒、工业化的进程和新文化运动的兴盛。
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
随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逐渐变为市场经济的思路、新思维的兴起,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这使得中国在世界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由经济落后的国家转变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
二、战争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自秦汉之际,中国便开始关注国防问题,后来历经了多次战争的考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结束了长达80多年的动乱局面,而在此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间接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这些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
三、传统与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而现代思想的兴起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变革。
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自然地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变革。
例如,“黄光裕案”和“李泽楷案”则表明了中国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博弈,也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分歧。
四、宗教与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文化一直相互影响,如佛教经过长时间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普及了柔弱的文化主义,然而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注重实践主义,这使得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活力、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千年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中国古代文化与民族医学相结合。
在这些中,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心灵世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宗教则促进了文化的背景和认识。
综上,中国历史上的转折关系是一系列的重要事件的结合,这些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变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历史发展,并对未来展望进行展示。
一、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实行农耕经济,封建束缚严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迅猛增长。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率先探索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并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
这些努力使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展望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阶段。
中国将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治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转变。
传统上,中国实行君主制度,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逐渐迈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使中国政治逐渐民主化和法治化。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就是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通过实行经济改革和政府政策的调整,中国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同时,中国在外交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了更多的声音。
未来展望方面,中国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和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三、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和分裂的周期循环:中国历史中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周期循环。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经历了多次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统治,如秦朝、汉朝、唐朝以及近代的清朝。
但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多次的分裂和分权的时期,如六国时代、五代十国、南北朝时期等。
2. 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变迁: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关系经历了不断的变迁。
在某些时期,中央政府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体系;而在另一些时期,地方官员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了地方自治的兴盛。
3. 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趋势也非常明显。
清朝末年以来,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工业化进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崛起。
4. 社会革命和政治改革的推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了社会革命和政治改革的浪潮。
例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949年的中国革命则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
5. 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近代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经济合
作,逐渐开放国门。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实施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变的,既有统一又有分裂,同时也经历了封建到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到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未来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强调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高中百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演变过程与趋势

高中百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演变过程与趋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经历了繁荣与衰落、战乱与和平,经历了政权更迭、文明崛起、社会转型等各种历史变迁。
本文将以百科全书的形式,介绍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与趋势。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1. 夏、商、周三代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是最早的朝代。
夏朝是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朝代之一。
2.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乱世,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朝代,汉朝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政权更替频繁,文化繁荣。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宋朝是中国的中兴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外族政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是最后一个中国封建王朝。
5.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近代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外来列强侵略中国,中国社会逐渐觉醒,开始进行改革与革命,逐步实现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崛起。
二、中国历史的演变趋势1. 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文化与文明一直是一条主线。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经济的崛起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3. 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国实行了封建制度、帝制、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如今,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的变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崛起和变化

中国的崛起和变化中国的崛起是当今世界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经济崛起: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启动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吸收外资,中国经济开始迅猛崛起。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度超过日本和欧洲多个国家。
2.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人工智能、5G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的科技公司居于国际前列。
航天成就:中国航天事业也取得显著成就,包括嫦娥探月计划和北斗导航系统等。
3.社会变革:城市化进程:中国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徙至城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中等收入群体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迅速形成了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4.国际地位提升:全球参与度: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国际组织中的角色: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角色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积极参与者。
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
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目标,追求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6.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弘扬:在现代化的推进中,中国更加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全球文化输出:中国影响力逐渐走向国际,中国电影、电视剧、互联网文化等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元素。
7.社会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中国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通过不断创新,寻找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
中国的崛起既是国家整体力量的提升,也是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
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
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
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
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
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
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
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
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
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
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
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
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
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
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
我国崛起的发展历程

我国崛起的发展历程我国崛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
自1978年以来,我国利用市场经济改革的机会,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奇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经济体制的重大调整。
1978年,我国开始了农村改革,放开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并引入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措施。
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向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逐步实行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吸收外资的政策、建立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经济活力,为我国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第二步是外贸的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自1978年至今,我国的贸易额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出口额从1978年的208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2.5万亿美元。
我国的快速增长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为我国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
改革开放的第三步是科技创新的推动。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加大了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中国的科技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我国崛起的重要支撑。
例如,我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高铁、太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之一。
改革开放的第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人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居民的贫困率大幅下降。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健全,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有效保障。
这些改善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崛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辛勤努力和艰辛困难的历程。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国的崛起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长足发展,也为全球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不断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我相信我们国家的崛起将会继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国的历史发展趋势

我国的历史发展趋势
我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向:
1. 政治发展趋势: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注重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同时,政府也在促进民主参与,加强公民权利保障,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2. 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从集体主义向个体自由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个人权利保障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同时,社会公平正义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注重提高民生福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解决城乡差距等问题。
4. 文化发展趋势:我国的文化发展趋势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近年来,我国注重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对外输出,提高国际影响力。
同时,新兴的流行文化、互联网文化等也在不断涌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趋势是相互交织的,相互影响的,具体的发展趋势会因为时间、地域、政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
百年征程中国简史的崛起与发展

百年征程中国简史的崛起与发展百年征程:中国简史的崛起与发展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沦,到今天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崛起,中国简史见证了这个伟大国家的蜕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回顾百年征程中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一、政治篇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历程中,经历了革命、建国、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革。
最为关键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实现了从国家沦陷到全面解放的历史性突破。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废墟堆积、经济破产的严峻局面,但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领导方针使得国家重新站立起来。
从那时起,中国政府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措施,如土地改革、农村集体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中国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也逐渐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型。
稳定的政局与长期的治理力度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模式以高速经济增长为特点,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中国的快速崛起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的推动,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进。
同时,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文化篇中国的崛起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也在文化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家庭观念和道德伦理。
这种价值观念一直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历史方位发生的重要变化

中国历史方位发生的重要变化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变化很多,其中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包括:1. 夏、商、周时期的转变:中国历史上的最初三个朝代,夏、商、周,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周朝的建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并启动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
2.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模式奠定了基础。
3. 汉朝的兴起:汉朝继承并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成果,开创了长达四百年的帝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改革,使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帝国。
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大迁徙和中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5. 隋唐的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广泛,唐诗等文学艺术成就斐然。
6. 宋朝的科技与经济进步:宋朝的科技发展(如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南方的商业繁荣)预示着近代化的趋势。
7. 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最终导致了元朝的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8. 明朝的海外交流与内部加强:明朝时期,中国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同时,明朝也加强了对内部的控制,尤其是对海洋贸易的限制。
9. 清朝的兴衰: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始,而其后的鸦片战争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和战争状态,开始了新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
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步入了快速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了中国的地位。
这些重要变化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从封建社会的秦汉时期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经了一系列的王朝更迭和社会变革。
然而,真正的现代化进程始于20世纪。
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新中国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迈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扩大对外贸易,开放内地城市。
这些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经济实力逐渐壮大。
从1980年到2020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近10%。
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环是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许多国际公司将中国市场视为增长的重要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外企业的重要竞争对手。
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包括改善和推进农村发展,改善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以及推动城市化进程。
中国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教育和医疗保健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促进城市化和城市更新的挑战,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也与其全球影响力和外交政策紧密相关。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还表现在社会和文化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对创新和消费需求的反映越来越快速。
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重视也在增加。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领导者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来应对全球性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中国崛起与四大历史趋势的转折朱云汉我相信以后的历史学家回顾二○○八年,会把它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
有四个我们过去习以为常,或者视为当然的历史趋势、现存历史结构,在这一年都出现了转折,或者是结构松动。
这四个历史趋势,第一个是从后“冷战”时期开始到现在,二十年的所谓以美国为轴心的单极体系,里面包含着它对全球的安全结构、生产和贸易、金融和货币,还有意识形态的一元化的支配地位。
现在这个支配地位出现了严重的松动,甚至是一个崩解的过程。
这种崩解一个最清楚的表现,是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三十六国元首的第一届高峰会,没有美国参加。
所以美国评论家说,如果蒙罗总统有知,在九泉之下一定会哭泣。
这是美国后院的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还有很多其他领域,包括美元霸权,正逐步走向崩解的过程。
最近中国和韩国的换汇、日本和韩国的换汇,中国香港和内地很多的贸易以后用人民币结算,这些都意味着未来形势演变的可能性。
第二个历史趋势,是第三波民主化的退潮。
这不是一个全新的历史周期,事实上,用亨廷顿的讲法,有第一波的民主化,然后退潮,有第二波的民主化,然后退潮,现在我们看到第三波民主化的倒退。
这意味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四十年的历史趋势开始反转。
尤其在东亚,新兴民主化国家都已经出现明显的倒退。
我并不是说民主本身的倒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民主的理念还将是指导人类去思考政治秩序和公共权力建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但是对它的内涵、它的程序,将来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争论。
第三个历史趋势,我把它称为整个战后六十年的一个周期,现在出现了转折。
这个转折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或者说是自由经济秩序的全球化,这个秩序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是不是一个崩解性的危机,现在还不能断言。
但是未来即使美国可以从金融危机中慢慢复苏,它整个的指导国内经济制度的思想模式也会做出巨大调整。
全世界会重新看待所谓美国式资本主义的问题,所谓金融资本主义的问题。
第四个历史趋势,我觉得是最深刻、最深层的,就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不仅是在物质条件上,而且是在所谓全球的权力结构上,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将和西方世界平起平坐,而且有能力来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话语权。
这也意味着,过去的那种所谓一元的现代性的思维框架,一定会被多元现代性或者多元现代化的思维框架取代。
我所讲的四个大趋势,多少都跟中国的崛起有关,可以说,中国的崛起加速了这四个结构的弱化和颓势。
举个例子,当中国参与全世界的生产和贸易分工,就不可避免地注定了工业化国家跟以农业、天然资源为主导的南方国家之间的交换模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也代表整个财富的分配,在最大范围之内进行重组,过去那种必须用高昂的代价去换取所谓稀有的、只有西方国家才能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不管是普京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或是拉丁美洲正在兴起的一种摆脱美国霸权宰制的结构,甚至法国的萨科齐总统强调要迈向多极的世界体系,其实后面都有中国崛起的影子。
不过,中国模式还需要不断地调试、学习,只有既经济增长,又能照顾到大多数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且不断改善、协调局部利益之间的各种矛盾,中国才能在世界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与影响。
西方政制是将民治摆在第一位,而且基本假定,只要一个政治体制提供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序,就自然会导致民享的实质结果,甚至不必再去追究民享的目标是否真正落实了。
西方观察家根据自己的政治经验,很难理解一个政治体制不具备西方国家典型的民治程序,却可能达成民享的实质结果。
但是面对中国改革三十年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他们确实无法否认这一点。
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举办北京奥运会、处理四川地震、应付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时,展现出的统筹兼顾的能力,令西方国家的政府难以望其项背。
因此,最近几年也有西方观察家开始承认,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有局部的优越性。
未来值得中国学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的政治体制根据自己的理论蓝图以及实际运作经验逐步改良,是否有可能成为西方自由民主体制之外,有一定合理性与吸引力的替代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命题。
这里我讲一个观点,两个解释。
一个观点:中国六十年的发展过程,无外乎是一个产业资本形成和产业资本扩张的过程。
两个解释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出现的两次重大战略转变做出解释——第一次是一九五三年,我们为什么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二次是一九五八年,我们为什么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人民公社和自力更生路线。
迄今为止,这两次转变在海内外都没有很完整地被解释过,使得大家比较容易从西方意识形态出发,将其定义为“左”和“右”。
我认为,中国的理论界如果真要讨论六十年,就得对这两次重大转变进行解释。
温铁军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 两次重大战略转变中国六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当中,如何在农业人口大国的基础上,艰苦地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进入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并开始向金融资本阶段跃升的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在一九四九年以后进入了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缘战略尚不稳定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所经历的工业化过程,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走的工业化路径是相似的,也就是宗主国投资,后发国家承接投资。
如果我们撇开意识形态来看当时苏联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宗主国的作用。
我们当然也知道,宗主国的投资一定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满足宗主国的条件,投资就会停止。
也就是说,宗主国的大规模投资并不会轻易得来,而中国得到苏联投资,是因为发生了朝鲜战争。
所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也就是苏联投资的军事重化工类型的工业化建设,是一九五○年朝鲜战争启动的,并非一九五二年开始的。
所以我们一上来就发展重化工业。
重化工业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型的,而这种具有内涵性质的资本增密和技术增密机制,必然排斥劳动。
所以在初期阶段,我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动员两千多万青年农民进城工作。
这些人是来挖土方、修马路的,他们文化素质不高,不能进入资本增密、技术增密的重化企业去当工人,因此在第一轮的基本建设遭遇投资中辍带来的危机之后,就只能返回农村。
这就是一九五九年以后的两千万人大返乡。
这个过程是早期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其内生的机制决定的。
这和九十年代初期第二次产业资本扩张是一样的——因为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来搞“三通一平”,所以在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当年就有四千六百万农民工进城打工。
后期则因沿海外向型经济形成的工业大致属于轻纺和一般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导致劳动力需求不同。
这里面就有一个转型的问题。
一九四九年确立“新民主主义发展战略”时,共产党领导人说得很清楚,中国现在还不能搞社会主义。
当时毛泽东告诫全党,如果一定要搞社会主义,充其量只能搞农民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民粹主义。
所以他说,所谓新民主主义,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资本主义。
这一点,在一九四九年的文献里可以看到。
一九五○年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在城市发展私人工商业,在农村发展中农富农经济。
在土改时还规定,地主设在城镇的所有加工业都不能动,连作坊都不能动。
当时中国是明确要搞资本主义的。
到一九五三年,因为已经有苏联投资三年形成的国家重化工业,因此必然转向另外一种经济类型。
于是我们在短期内就告别了以轻纺、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剩余转化为积累,形成工业资产的这样一个一般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而演化为直接接受苏联投资进入重化工业。
于是国家必然调整发展战略,这就是一九五三年中共党内明确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朝鲜战争结束前,李维汉在东北调研后告诉毛泽东,中国在东北搞的工业基地就是斯大林主义模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因为党内上层经过严肃讨论,都认同了这个已经客观存在的发展模式,中国才顺利地转制成了国家资本主义。
毛泽东跟大型企业的资本家们讲,就是“要用我的国家资本主义,改造你的私人资本主义”。
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的有关历史资料,现在也已经披露出来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还在一九五三年宣布,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呢?我觉得,只能理解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民动员的意识形态需求。
无论后来者主观意愿如何,当年的这个国民动员的意识形态手段,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以大规模集中的劳动投入,替代极度奇缺的资本的作用。
这是我的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在一九五八年以后又出现一个新的战略调整,转变为人民公社和人民公社以后的自力更生路线?那是因为,根据一九四九年费尽周折才达成的、有利于中国维护主权相对完整的《中苏友好条约》,苏联必须在一九五六年交回中长铁路和旅大特区的控制权,同时交回旅顺口军港。
一九五七年这个交接过程完成之后,苏联提出,中国没有现代海军和空军的管理能力,得跟苏联共建共管,要求与中国分享最现代化的军事部门的指挥权。
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是:你把中国拿去,我上井冈山!被拒绝之后,宗主国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停止投资。
按照“二五”计划,一九五七年中国得到苏联投资必须维持增长40%以上。
苏联突然提出不再投资,就意味着后续投入资本趋零。
这样一来,中国只好以有限的国家财政的70%支撑国家工业化的后续投资。
然而,维持了不到两年就出现了高额赤字!生产三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在资本趋零的情况下,很难再有合理配置。
于是乎,中国的“二五”计划就停止了。
很多人说,中国在改革之前的贫困,都是计划经济惹的祸。
其实,中国在五十年代只有“一五”,在六十年代只有“四五”——改革之前,中国可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我认为,大家需要知道,“二五”停了以后,中国在经济危机酝酿爆发之际转向了什么。
一九五八年一月郑州会议,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
党内高层也认同,要发动地方建设工业化的积极性。
这样就有了一次新的地方政府进入工业化的学习过程。
但这个学习过程的成本很高,就是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高指标等等。
显然,用这种方式来进入工业化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试图维持国家资本主义的政府投资方式,继续搞由各地政府主办的工业化,虽然只有短短两三年,但大家都是进城“游击队”和进城农民工,这不是一般的素质低下的问题,而主要是缺乏搞工业的基本经验。
最后我想说,由于中国改革前的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难以被其他后发国家复制,因此中国经验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是否用西方意识形态来评价中国经验,是否用西方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来研究中国经验,这是“中国学派”能不能真正建立的前提条件。
什么是“利益组织化结构:非同质性内聚”。
“同质内聚”是一个社会学词语,它指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相似社会结构特征的人会聚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社会单位团结起来,形成组织化的利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