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0.1《劝学》——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劝学》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等儒家经典,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如何运用《劝学》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2. 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情感态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八、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教案等;3. 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4.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10-1《劝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相关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如“而、于、之、假、孰、益、焉”等。
4.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主要问题】1、劝学的“劝”字由何而来呢?2、劝学中的比喻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这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学习的重要性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学习的过程并不总是愉快的,当我们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付出努力难以见到回报时,我们仍然会迷茫,会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甚至想要放弃。
这时候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时代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名篇《劝学》,或许能给我们鼓励。
劝学的原文很长,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从其中节录出来的一部分,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这里的“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作者以此为首篇,可见对学习的重视,可是劝学的劝字由何而来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知人论世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学习的重视和推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内容1.《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
3.学习的传统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及PPT课件。
2.关于学习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和学习话题的认知水平。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分段阅读、翻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关于学习的话题,引出本文的主题。
同时,介绍作者荀子的背景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讲授新课: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课堂互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巩固练习: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课堂小测验或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同时,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评价。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关键实词、虚词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理解文章。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学习的重视和正确的求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分析:《劝学》全文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地位。
分析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读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态度的论述。
1.2.2 重点难点文中难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论证逻辑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颜真卿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组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2.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4 案例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劝学》。
相关注释资料。
PowerPoint课件。
练习题。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
第二课时:练习题讲解、教学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前准备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0.1劝学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劝学》。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人生哲理。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告诫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学习。具体内容包括: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劝学》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劝学》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劝学》中的文言文表达和作者的观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学习态度和方法。
7.应用能力:学生应该能够将《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反思能力:学生应该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总结,培养反思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课堂
1.课堂评价:
-提问评价: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文言文内容、论证方法、语言风格和现实意义的理解程度。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学习态度和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文言文表达和作者的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态度和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劝学》的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劝学》的注释、译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劝学》的每一句话,解释其中的比喻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例题1:请简述《劝学》中关于学习的核心观点。
解答:在《劝学》中,荀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他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此外,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即成为圣人,为天下谋福祉。
例题2:请分析《劝学》中关于教育的观点。
3.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关注一些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提高课堂参与度。
4.课后感悟:收集学生对《劝学》的课后感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文本解读,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提高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中的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见解。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认识到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4.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1)班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在知识方面,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然而,在文言文方面,大多数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掌握不够熟练。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但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但缺乏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存在拖延、分心的现象,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 劝学第1课时教学指导教学目标朗读《劝学》,把握节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熟读《劝学》,掌握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式。
精彩课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劝学》一文,看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化用文中的语句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
二、了解作者,理解题目1.介绍荀子。
2.解题。
《劝学》是《荀子》中的第一篇,“劝”是“鼓励”的意思。
“劝学”,即鼓励学习。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解释题目,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诵读课文,把握节奏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的字音掌握情况。
4.点名朗读课文(分段读)。
教师指导: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1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
第4段,应注意段落中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强化记忆,启发学生按节奏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四、自读课文,解决疑难偶有所碍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课件出示通假字和易读错的字)2.为本课的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常用文言虚词“于”“者”“而”的用法.明确:于:(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2)介词,表示比较。
而青于蓝。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
善假于物也。
者:(1)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可以译为“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而:(1)连词,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劝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0课的一篇文章,选自《荀子》。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以“劝学”为主题,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态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举例等,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荀子》这一古代哲学著作可能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生活环境,对于学习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核心素养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劝学》,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对文章中的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劝学》作为一篇说理性散文,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劝学》作为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的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劝学》作为一篇古代哲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人教版教材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该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劝学》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从学习的意义、态度到方法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劝学》作为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劝学》所倡导的学习精神和治学态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的写法:《劝学》中大量使用比喻来论证观点,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但寓意深刻。
学生需要理解比喻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准确把握比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劝学》的论证结构严密而复杂,既有并列关系也有层递关系。
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领悟文章的深刻思想:荀子在《劝学》中不仅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还表达了对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引导教法选择诵读法:《劝学》作为一篇文言文,诵读是理解文意、感受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
10 1《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2.积累文言知识,“而”的用法;3.积累《劝学(节选)》的论证方法;4.形成关于学习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劝学(节选)》关于学习的观点;2.积累《劝学(节选)》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清·彭端淑)二、知人论世1、作者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
荀子思想宇宙观“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论“行”对于“知”的必要和后天学习的重要。
政治观“法后王”人性论“性恶论”2、《荀子》《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
3、解题从外观上看上,有点像孩子用双手构木为屋的样子。
学,教子也,就是用两只手辅佐学习者。
劝学劝:勉励学: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
三、初读文本、纠正读音中( zhòng )輮( róu)舆( yú)有( yòu )槁暴( gǎo p ù)砺(lì)参省(cān xǐng)臾(yú)跂( qǐ)楫( jí)生(xìng)蛟(jiāo)跬( kuǐ)骐骥(qí jì)驽(nú)锲(qiè)镂( lòu )跪(guì)蟮(shàn )螯(áo )第二课时预习课文,小组翻译1、第一、二两段重点字词明确: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0-1《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先秦诸子散文独特的语言艺术,通过解读浸润着深邃哲理的古代文化精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劝学》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荀子的著作。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论述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既阐明学习的理论,又阐述学习的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专论之一。
本文文笔优美,思辨缜密,结构严谨,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本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段,集中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了一定的规律。
另外,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为学习本文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学习。
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3)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含义;(4)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勤奋好学、谦虚好问的精神风貌;(3)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含义;(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运用;(2)深入理解作者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熹及其作品《劝学》;(2)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难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中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3)分析作者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造句。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劝学》;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感悟和收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内容和作者简介。
2. 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
(2)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3. 心得体会: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文章的观点。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将《劝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基本情况。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了解。
2. 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章中的一些引用和比喻的解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情况,解释生僻词语,解读引用和比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1. 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情况。
2. 讲解文章的“劝学”的含义。
3. 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4. 解读文章中的引用和比喻。
5.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
3.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生僻词语的理解程度。
4.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引用和比喻的解读程度。
教案章节:二、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文章结构和布局的了解。
2. 文章各部分内容和作用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2. 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引用的解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和布局,解释生僻句子,解读比喻和引用。
2. 分析法: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1. 讲解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其引出主题的作用。
2. 分析文章的论证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其支持主题的作用。
3. 讲解文章的结尾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其总结主题的作用。
4. 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引用,引导学生理解其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布局的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和作用的把握程度。
3.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生僻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程度。
4.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比喻和引用的解读程度。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背诵;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劝学》全文的译文和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劝学》,了解作者背景及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荀子和其代表作品《劝学》;(2)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结合注释理解全文;(2)学生找出生僻词语,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结合现实生活例子,讲解文章观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劝学》;(2)学生做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8. 课后作业(1)背诵《劝学》;(2)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劝学》中的观点和思想。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
(2)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文章进行鉴赏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划出关键词句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探讨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情感升华:升华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写一篇关于《劝学》的心得体会。
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劝学》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文中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
《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
《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了解作者,走近文章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
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
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案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一、导入: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读文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
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
(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
(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
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
(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
(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
(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
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
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
(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
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
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
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2.简介作者:(见教参)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1.检查:(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
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