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二篇
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
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
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
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
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
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
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
态。
课
前
预
作者
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
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一词
多义
新
课
导
入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新
课
展
开
答谢中书书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译文:
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来描写,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把握文章主旨】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答谢中书书》
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色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仍注意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通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造的人、事、物、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
方法指导:
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古诗文中,作者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往往“景”好找,“情”难寻,要结合文章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际遇去体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素材积累: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题之曰“东坡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