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友》画报

简介

《良友》画报1926年2月创刊,一炮打响,创刊号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售空,再版2000册不足应付,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在当年,是个不错的数目了。第一期封面是一幅套色照像———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人文需求。

意义

《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当年就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

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

提起《良友》,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富有旧上海风情的封面女郎形象。的确,随着二十年代那份以“胡蝶

恋花图”为封面的杂志出版,《良友》画报从此被人们知晓,而这样一份刊物也逐渐在世界刊林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

先生。作为一份大型综合画报,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大众的欢迎。1926年2月创刊之时,创刊号共售出7000册,可谓一炮而红。随后,《良友》画报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

拥有众多的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同胞们的欢迎。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良友》画报的忠实读者,影响十分广泛。

在1945年10月停刊之时,《良友》于20年间共出172期杂志和2期特刊。1954年,伍联德在香港出版了《良友》海外版,直到1968年再度停刊。1984年,伍联德的大公子伍福强又将《良友》在香港复刊。《良友》画报的第四

任主编马国亮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良友》之

所以能停停复复,只能说明,它的生命力强得很;只能说明,它已深入人心,非继续出版不可。”这几句话正印证

了《良友》无可取代的地位与价值。在《良友》画报的发展历史中,除伍联德外,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张沅恒等都先后任过画报的主编,他们及他们的同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友》的风格与传统延续下来,并使其在延续中得以发展,共同奠定了《良友》画报不可取代的地位。

《良友》--画报中的经典旧上海缩影综合性与大众

乍看《良友》画报封面上的摩登女郎,有人也许会认为它是一本时尚杂志,实际上,《良友》画报是一本大型的综合性画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时尚,时事政治、社会风尚、文学艺术等等,都是《良友》所涉猎的内容,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它也并不夸张。正是这样丰富庞杂的内容,给了读者更加宽阔的阅读空间。

《良友》既为画报,自然是以图片为主,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内容上加入文学元素。从创刊伊始,杂志上就刊登各种文学作品。从“礼拜六派”作家,到田汉、郁达夫,再到老舍、丰子恺、茅盾等等,许多文学大家都曾为《良友》撰稿,他们的文学作品丰富了画报的内容,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了更多的文化熏陶。

此外,《良友》画报还通过设置专题的形式来丰富刊物的内容。比如从1928年6月开始的第27期,就设置了题为“近世十大伟人画传”的专题,用图画描绘人物的生平,美国的罗斯福、德国的马克思等都被列入其中。到了第45期,出现了“成功人物自述”的专题,邀请了当时的成功人物描述自己的奋斗经历。画家徐悲鸿的自述就作为这个专题的一篇文章进行刊登。1935年1月,“名人生活回忆录”的专题出现在画报中,冯玉祥的《我的入伍前后》、丰子恺的《学画回忆》等文章都被

纳入这一专题之中。《良友》的关注点也不仅仅是在文化或军事的名人身上。在1935年全国运动会中,当刘长春为100米创下10秒3的纪录时,《良友》也将焦点对准了他,请他在《良友》上谈谈他的体育生涯。可见,《良友》的关注点十分广泛,各界、各国的人和事都可以被纳入到《良友》中。它刊载的名人成长经历与奋斗过程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鼓舞着读者。由于《良友》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所拥有的读者也就十分广泛。有评论说《良友》画报是“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的确,那个时代的上海,既有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氛围,也存在着追求时尚、通俗娱乐的消费文化。而《良友》画报将这两者兼顾,把握了最合适的度,创造出了“高品位的通俗文化”。在这里,既有摩登的时尚,也有严肃的政治,既有高雅的文学、美术佳作,又有通俗的日常生活指南。这样亦雅亦俗的内容构成,既丰富了刊物本身,同时也抓住了更多的读者群。正如《良友》第100期纪念特刊所说的那样:“《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

……”内容的安排,读者的构成,充分体现了《良友》的综合性与大众化。

一个时代的城市缩影

三十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十

里洋场,充斥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城市元素,令人眼花缭乱。霓虹的闪烁下,人们追求着新奇,甚至是刺激的生活方式,各式各样的舞厅、赌场、商店,满足着不同人群的消费与生活需求。在这个城市中,古老的弄堂与灯红酒绿的街道共同存在,沧桑与新奇相互交错。而诞生于此的《良友》画报,便可以看作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

《良友》画报曾经推出过名为“上海地方生活素描”的专题,邀请名家写出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实况。

于是,曹聚仁写了回力球场上的博彩以及各式各样的花招,茅盾写出了证券交易所中的繁忙,穆木天所写的上海弄堂和郁达夫所写的上海茶楼,既有老上海的历史风格,又融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洪深描写的上海的大饭店更是让读者领略了其中的豪华与现代。五光十色的城市图景、各式各样的生活画面都被展现在了这本画报上,通过它,人们看到了不同层面的上海,对这个让人迷失的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今,上海这座城市早已不像从前,但那个时期的城市文化与氛围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良友》画报在当

时所做的“素描”,现在就是一本生动的历史读物,向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阅读画报的过程也是阅读城市历史的过程。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良友》画报具有

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就是这样一份画报,开创了20世纪大型综合画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