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 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教学重点:了解《青山不老》的故事内容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PPT、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故事: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如“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你们知道传统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吗?”等等。

2. 介绍本课故事的背景:告诉学生本课故事的名字是《青山不老》,是一个讲述了一个男孩通过一场宝剑比赛,最终得到了宝剑的故事。

Step 2 学习新课(15分钟)1. 阅读原文: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事的原文,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讲解。

2. 细读原文:老师可以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意义,如“男孩是怎样通过宝剑比赛得到宝剑的?”,“为什么男孩会变得年轻?”等等。

Step 3 学习文化知识(15分钟)1. 讲解故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故事中的宝剑和仙草、长寿的象征意义,以及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 辨析句子中的成语: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Step 4 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小结故事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总结一下故事的内容,并回答问题“故事讲述了什么样的传统文化?”2. 评价学习效果:通过个别或整体询问学生,评价他们对故事和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Step 5 课堂延伸(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喜欢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来分享。

2. 课外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文,或者从家里带来一件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物品进行展示。

Step 6 课堂结束(1分钟)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和鼓励,鼓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青山不老》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小学教案设计《青山不老》

小学教案设计《青山不老》

小学教案设计《青山不老》《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领悟”等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背景条件。

- 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朗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引导学生对比描写大环境的恶劣与老人创造的绿洲的美好,体会老人的伟大精神。

-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感情。

- 学习老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背景条件。

这部分内容在课文中通过对老人所处环境的描写以及他造林的成果体现出来。

例如,文中描述了晋西北这片土地的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恶劣的自然环境,“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却创造了一片绿洲,他用了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和描写,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之大以及背后的艰辛。

- 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如“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他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融入这片山林,他的精神如同山川日月一样永恒。

2.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境界并受到感染。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从老人的行为、言语以及作者的描写等多方面去引导学生体会。

例如,老人面对恶劣的环境,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依然坚定地植树造林,这种精神境界需要通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老人每天坚持种树、省吃俭用购买树苗等行为,让学生逐步理解。

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举例:如何将拟人手法应用到描述自然对象的描写中,以及这种描写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3)语言美感的体会:学生可能在体会文章语言美感方面存在困难,难以把握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举例:如何从语言的角度去感受课文的音韵美,如叠词、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4)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难以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自己的实际行为联系起来。
最后,课堂总结环节,我强调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他们的反馈来看,这一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强化这一理念,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他们在讨论环保话题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和建议。这说明学生们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同学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实验操作非常感兴趣,这也让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首先,将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提出了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这让他们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多地从学生实际出发,让语文课堂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引导可能还不够到位。从学生的写作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这可能是我讲解和示例不够详细的原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这一点,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环保意识。通过学习《青山不老》,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课文,掌握修辞手法,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将所学理念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上目标充分体现新教材要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壹五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优秀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优秀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优秀《青山不老》语文教案优秀1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1、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积极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预设交流点:(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六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六篇】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 震撼?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 通和认同。
课件pocomaker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弓I: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 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 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 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 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四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两个: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如:我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

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高年级文章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

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棵树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路。

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牽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

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吧,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篇1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20《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0《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0《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青山不老》的基本情节;
2.理解古诗的含义;
3.正确朗读古诗;
4.感受古诗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的理解与朗读;
2.教学难点:古诗中的比喻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通过谈论老一辈的人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差异,引出“青山不老”的话题。

2.预习:
展示古诗“青山不老”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猜测故事,用简略的语言回答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讲授:
(1)首先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和美好;
(2)让学生分组,让每组课前分配好的古诗分段朗读并进行解释,老师引导总结学生发言,掌握好古诗的整体情节;
(3)分析古诗中的比喻语言及其含义,让学生理解比喻语言的巧妙之处;
(4)讲解生词及词语搭配,阐释词义;
(5)安排小组合作完成分析古诗中的比喻语言及其含义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4.复习:
在复习中,老师再次朗读古诗,让学生自己创造新句子,让学生形成更深的印象;另外,让学生制作图片,配合古诗,共同呈现美好。

四、教学方式
1.讲授;
2.小组合作。

五、教学辅助工具
1.图片;
2.小组合作的本子和文具。

六、教学后记
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2.学会阅读古诗后,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合作意识,掌握了协作技巧,提高了互相合作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0《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

20《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

20《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板块教案20*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板块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活动1 欣赏图片,了解晋西北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芜。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思考:这一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粼粼的波光、美丽的画卷)活动2 引发质疑,揭示课题1.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2.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3.齐读课题,启发思考: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操作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板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活动1 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读一读。

课件展示:(1)默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3.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展开自学,并进行批注。

活动2 迁移方法,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

2.引导学生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找一找为了完成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任务,应该重点关注课文的哪些段落。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青山不老的自然景观。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青山不老的自然景观,以及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配套图片。

2. 黑板、粉笔。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青山老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青山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青山不老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观察、思考,理解青山不老的自然景观。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流畅性。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包括拼写、意义和运用。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对青山不老的自然景观的认识。

4.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表现,以及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青山不老》优秀篇1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①“大环境”──险恶。

20《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

20《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

20《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20* 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重点)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题:青山不老_________ 第1课时___ 总序第34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执教:课时目标: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板块一资料导入,了解背景1.资料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青山不老》。

(板书课题)你们知道“晋”是哪个省的简称吗?(生反馈)对,“晋”就是山西省的简称。

(课件出示地图)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毗邻,自然条件恶劣。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师:上课之前,先看一段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视频)生:我看到了恐怖的沙尘暴天气,想到了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的画面。

师:这就是以前的晋西北,黄沙漫天,土地沙漠化非常严重。

(课件出示沙漠化图片)再来看这一幅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生1:树木茂密。

生2:生机勃勃。

生3:绿树成荫。

2.认识人物师:这两幅图都是来自中国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了绿衣,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吧!(课件出示老人图片)师:这位种树老人就是作者梁衡多年前在晋北神池县采访时遇到的一位叫高富的农民。

高富组织了7个平均年龄65岁的人,成立了一支老年植树队,防风治沙,共打起36座坝,绿化了8条沟,为集体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20《青山不老》 教案

20《青山不老》  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抓住文中关键句,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关键句,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难点: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一、默读课文,感知老人创造的奇迹1前后勾连,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可爱的,也是脆弱的。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老人,一位默默守护巍巍青山的老人。

2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课文题目叫《青山不老》。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样的课文我们要按照编者的学习提示来学。

出示略读导语读一读,提出几个要求3默读课文,发现奇迹。

出示要求:默读全文,圈画有关句子,再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第4自然段: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名朗读,理解词语:防风林带、林网。

出示图片,直观感受。

再读句子,说说奇迹体现在什么方面。

重点关注数字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用上这些数字准确的数据更体现出奇迹的真实性。

二、走进文本,感受老人植树护林的艰辛1小组合作学习,任务:1自读,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在文中做好圈画批注。

2组内交流,组长整理:从几个方面说明创造奇迹的条件艰苦2分享与交流:1从两个方面介绍创造奇迹的条件——大环境、小环境。

2读懂“大环境”,了解晋西北环境之恶劣。

出示晋西北地形图,读第2自然段第2句,用一个词形容当地环境恶劣。

在县志里有一句话记载了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出示,指名读,你读懂这段文字了吗抓住“逆”“擎”二字说出句意3读懂“小环境”,体会老人坚守的孤独。

读读文字,圈出有关数字,你读到了什么六十五岁、八十一岁、七位、五人、人从六十五岁至八十一岁,经历15个年头,从当初的七位老人到如今的独自一人,这样的小环境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孤单、孤独3想象练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散文,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教学目标
1.识读“粼、虐”等7个生字,理解“盘踞、肆虐、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3.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句等方法,感悟“青山不老”含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20* 青山不老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尝试自学,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语形容对老汉的印象。

(三)引入课文,重点探究
1.指导学生找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并谈谈感受。

预设一:
(1)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全”谈感受。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尝试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指生读,全体读。

预设二:
(1)引导学生理解2700亩的概念。

(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是50平方米,3700亩相当于我们5万间教室。


(2)一个山野老农竟然能做这么多,所以说这真的是——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把这奇迹读出来!板书:奇迹。

预设三:
(1)指导学生理解“如臂如股、劲挺”的意思。

(2)这些树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3)师生小结:守住了这片土,就意味着我们守住了——家园、庄稼,这些树帮我们守住这方水土,更是守住了希望。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抓住关键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1)引导学生理解“肆虐”的意思——任意残杀或迫害。

(2)结合图片资料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受环境的险恶。

(教师边播放图片边解说: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小结: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这位瘦小的老头竟然用15年的时间——课件出示图片文字,引生读: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怪不得作者感叹——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板书:大环境恶劣。

(1)学生谈感受。

板书:小环境艰辛。

(2)教师引导:老人15年如一日的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选择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是因为(引导学生齐读课件内容)
3.小组合作,领悟“青山不老”。

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深有感触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1)小组分享句子,谈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能够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4)教师小结:是的,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正所谓“青山常在水长流,老人精神永不朽”,难怪题目为《青山不老》。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件内容,生齐读。

(四)综合练习,运用实践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一、二题。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通过抓关键句,看到了一位山野老农在险恶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中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相信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人们世代传承,相信,青山是不会老的,永远不会老。

2.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18 青山不老
奇迹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