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道德品质的发生、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遗传与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理解、评价能力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1.道德概念的理解

道德概念(morale concept)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感性道德表象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知识学习,理解道德规范实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李怀美等(1990)曾对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概念水平的发展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学生逐步能理解具体的道德概念,但对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困难。林崇德(1980)的研究表明初三上学期的学生能初步揭示道德知识的实质。到高中阶段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有了新的特点,形式上更加概括、抽象、内容上更加深刻和复杂,开始逐渐达到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水平。

2.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moral evaluation)是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并能巩固和加强道德认识。

从道德评价的对象来看,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总是从评价别人开始。逐步发展到评价自己。到初中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从小学时主要对他人行为作表面评价的特点,转为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偏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才日趋恰当。

从道德评价的广度来看,初中生的道德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受情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爱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的评价。

3.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moral idea)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对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反映。道德观念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对这些准则的了解和承认。有关研究 3 调查了7-16•岁儿童责任心观念的发展,•结果表明10-14岁的学生处于半理解的责任水平,•他们的判断可能是外力的强制作用和个人对责任的理解的结合物。14岁处于向“原则理解水平过渡”的状态,此时的学生考虑到了不负责任行为的直接后果,16岁的高一学生的责任观念大多数达到了“原则的责任水平”。

青少年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和道德观念相互联系、共同的反映着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此外道德认识还与个人的道德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的性质和强度相关。上述各时期的特点也不是绝对的,常表现出极大的个别差异。许多研究都发现,高一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无差异甚至还要低于初二学生。这反映出高中阶段这一关键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情感的内容,二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从内容方面分析道德情感大致可分为对自己的荣誉感、羞耻感;对他人和工作的情感,如友谊感、公正感、责任感;对社会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情感。在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多,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一直在提高,初二学生与小学六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很多初中生的道德情感已能以内化了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他们不仅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而且道德行为准则也成为他们的一种激励力量。

从形式方面看,根据道德情感产生的原因,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道德情感的自觉性较低,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第二是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它是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它往往是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

事物的形象时被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第三是伦理性道德体验。它是一种把道德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最自觉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高度的自觉性。

青少年在初中三年级以前,道德情感容易受情境影响,容易冲动,他们难以意识到激情的后果;而且,其激情也不容易被控制。初三以后,学生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地减少。在一般良好集体环境中,学生的伦理道德的情绪体验基本占优势。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道德情感多建立在道德观念、意图、信念的基础上。伦理性道德感体验占优势,由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也不断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但这三种形式的道德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青少年道德认识及行为之中,且每种形式本崐身又有程度与水平等级差异。道德行为是一种意志态行为,它具有自觉性,是在道德动机的推动下达到道德目的而采取的行为。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动机的发展。道德动机是个体为达到一定道德目的而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驱力。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动机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从初中开始有了明确的主导性道德动机,但还不很稳定。

其次,青少年的道德动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逐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第三,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共存。少年期的道德动机以多变性为主,他们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驱使,道德动机显得简单,具有一定偶然性和易变性。

2.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

个体道德行为控制程度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美国心理学家索里(Sawrey)和特尔福德(Telford)将其分为三种水平五个步骤

(1)生物水平:第一步是进行物质赏罚,这是儿童道德控制发展的开始,这时控制儿童行为的是直接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第二步是对物质赏罚的预测,如果某种行为使儿童得到物质的奖赏,那么这一行为就被强化而保持下来,否则就被逐步排除,儿童在取得这些经验之后就会用来预测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2)社会水平:第三步是借助行为的理想实现的,是采取社会的赏罚。社会的赏罚是别人用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和姿势等表达的对行为的赞赏或谴责,这时社会赏罚代替物质赏罚而起作用。第四步是按社会赏罚的预测而采取行为。

(3)观念水平:第五步是最高控制,是按照已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抽象的行为观念而行动。

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60%的高二学生达到了第三级水平,16%的学生达到了第四、第五水平,与初中生相比水平虽略有提高,但无显著差异。

3.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行为。青少年道德品质在发展中逐步养成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习惯,这是伦理道德培养的最重要的目的,因为要使学生的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就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就可以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容易实现,而当其道德行为受阻时,反而会引起消极体验。

初中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初中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并日趋稳定。到初三时,有60%的学生形成了道德行为习惯。在此之前初中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常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初三之后,他们的行为则带有很大的自动性,而可塑性在逐渐减小。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不良的道德行为的两极分化在增加。高中阶段道德行为习惯的表现已构成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行为特征。到了高中阶段80%学生已形成了道德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