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合集下载

桂枝汤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临床应用体会
维普资讯
荫 ‘ 27 第0 塑 = 0 年 2鲞 塑 基 0

三三
: 三
桂枝汤临席应用体会
甘 璐
( 天津市塘 沽区中医院, 天津 3 0 5) 04 1


桂枝 汤为调和 营卫 , 发汗 , 解肌 滋阴和阳之 总方 , 为 寒论) 原 ) 中治疗太 阳中风表虚证 所设 , 但桂
是生津养液及防止汗 泄过 多损伤津液 。 故治痛痒之疮疡谨
守病机 , 妙察汗及小便亦不失为一治法补 充。
3 5 五脏 功 能失 调 皆 能生 疮 疡 . 疮 疡 非 独 发 于心 , 他 脏
或发汗 , 或不发汗, 或和 营等药物, 必定 能起 到 良好的治疗
作用 。
( 收稿 日期 2 0— 8 0) 06 0— 9
同气相从 , 燥热病邪 易先侵犯肺 经 , 且易伤 津液 , 易火化 。 尤在泾云: 少阴热气 , “ 随经上冲 , 咽伤生疮 , 不能语言 ……
东 垣 所 谓 少 阴入 于里 , 接 于 心 与 火俱 化 而魁 金 也 。 上 主
述, 疮疡的治疗与心有 密不可分 的关系, 肿疡可 发汗 , 后期 溃疡则不可发汗, 目发汗 , 盲 汗出过多则伤 阴血 , 血少难养 经脉而发痉 。 伤寒论》 “ 阳病 , 《 云:太 面色反有热 色者 , 未欲 解也 , 以其不 能得小汗也, 身必痒 。 ‘ 身痒又见面红 , 为太 阳 日久不解, 又不能得小汗出, 阳气怫郁在表, 不能发泄 。 ” 因此 , 痒之发生与汗液宣散密不 可分 。 《 温热论 ・ 论温》 :通阳不在温 , 云 “ 而在利小便; 阳不 救
营卫 , 佐 顾表 宣肺Biblioteka 或 温 通 血 脉 之 法 。 或

桂枝汤心得

桂枝汤心得

桂枝汤心得桂枝汤为仲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

用桂枝之辛温通阳以治卫,芍药之苦酸益阴以治营,生姜之辛温以散寒邪,大枣、甘草之甘温以扶中气。

桂枝合生姜有祛风祛寒之力,桂枝合草、枣有解表固表之功,桂枝合芍药能并调营卫,芍药合甘草滋阴养液,总之凡风寒在表,营卫不和之证,本方皆能治之。

笔者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用本方为主,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等多种皮肤药,获得满意的效果。

今举治例数则及临床运用点滴体会如下,供参考。

例1多形红斑徐某某,男,38岁,工人。

自诉:三年来每逢冬季两足背面发疹作痒,天暖时则消失,最近三周来两手背发疹剧痒,二便自调,饮食如常。

检查两手背面有散在性丘疱疹,突出皮肤表面,如绿豆大,部分融合成斑片,色暗红,唇、口内黏膜、眼结合膜等处,尚未发现皮损,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证属风寒外束,湿邪蕴阻,以致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祛寒化湿。

处方:桂枝、苍术皮各二钱,炒赤芍、丹参各三钱,生姜皮、生甘草各一钱,红枣五枚。

四剂后,丘疹红斑接近消失,痒瘥,苔仍薄白脉尚浮缓,续服四剂,两手背面皮损消退后未见新发,脉舌如前,再以养血和营,原方去姜皮,加鸡血藤三钱,杜红花一钱半,以巩固疗效。

例2湿疹林某某,男,30岁,职工。

自诉:两年来两大腿每至十月间发疹作痒,抓后有滋水流出,至春暖期间逐渐自愈。

检查大腿内侧有散在性丘疹,部分有抓痕及糜烂渗液结痂面,苔薄,脉滑。

乃寒阻于肌肤,营卫不和所致。

方用桂枝独活各一钱半,炒赤芍丹参、防已各三钱,杜赤豆四钱,姜皮、生甘草各一钱,红枣五枚。

三剂后,血疹逐渐隐没,留有色素沉着,无新发皮损,痒减,脉舌如前,续服原方四剂,证情又见好转,唯夜间仍有作痒,舌质略红、苔薄脉转滑数。

以其湿邪有化燥之象,兼以血分有热,故改用凉血清热化湿法,上方去桂枝、独活、姜皮红枣,加生地黄、川柏、苦参,再三剂而愈。

例3荨麻疹张某某,女,36岁,职员。

1960年以来,每届冬季,遇风冷刺激,或冷水浸渍,即遍发风团,作痒不舒,得暖则疹隐而痒减。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1. 引言1.1 桂枝汤简介桂枝汤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四味药物组成。

该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症状。

桂枝汤以其独特的配伍和疗效,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方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桂枝汤作为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对于桂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探讨。

因此,对桂枝汤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桂枝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2.1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源自《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它由以下五味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和甘草。

每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共同发挥疗效。

•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是方中主药。

•白芍:有养血调经、缓解肌肉疼痛的作用,与桂枝相配,既能调和营卫,又能防止桂枝过汗伤阴。

•生姜:可以温中止呕、解表散寒,协助桂枝增强发汗之力。

•大枣:能补脾和胃、养血安中,与生姜相配,有助于调和营卫。

•甘草:具有和中调药、缓解药性的作用,是使药,使整个方剂各药效相辅相成。

桂枝汤的药物配伍严谨,药性温和,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多种病症。

2.2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解热作用:桂枝汤能有效地降低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其解热作用可能与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及降低前列腺素E2含量有关。

•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内啡肽等疼痛相关物质有关。

•保护心血管作用:桂枝汤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桂枝汤学习心得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卫为阳,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为阴,行于脉中,有生血化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

二者相互为用营卫调和,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

相反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中不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营卫失调,阴阳两虚,在临床上都可以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我对桂枝汤的学习体会。

1主治证型1.1营卫失调证桂枝汤证《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外邪侵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桂枝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方中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

五药相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发挥解肌发散、调和营卫之功。

1.2阴阳两虚证小建中汤证《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其病机特点是中焦阳虚生寒,日久不解,阳虚不能温煦,阳虚日久损及其阴,故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

辩证要点既有阴虚,如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衄血等症,又有阳虚的复杂证侯,如阳虚生内寒,则表现为里急、腹中疼痛。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方中桂枝辛以助阳,芍药酸以益阴,生姜助桂枝温阳,甘草、大枣、饴糖建中缓急,使中气建运,则阴阳和调,诸证自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的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方病机特点是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虚弱,失于固摄。

辩证要点既有肾阴虚,如头昏、目眩、发落等症,又有肾阳虚的证侯,如少腹弦急不舒、外阴寒冷等症。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

临床中桂枝汤的使用感受

临床中桂枝汤的使用感受

临床中桂枝汤的使用感受
在临床中使用桂枝汤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在儿科。

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为什么或效或不效呢?可能是服用方法的问题。

桂枝汤的煎服法相当重要,没有之一。

作为《伤寒论》第一个处方的煎服法地位举足轻重,“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原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喝完桂枝汤后需要做一下操作:
第一:喝热粥
第二:盖被子捂汗,
第三:出汗的要求:全身出透汗,不能够出的太多,需要2小时左右。

个人经验出汗后全身会很舒畅,不会有黏糊糊的感觉。

第四:喝药的频率:儿童1小时一次药,成年人半小时一次。

喝到出汗退烧即可停药。

第五:饮食禁忌:感冒期间只能喝白粥。

“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这些是基于临床与读书的感受,偏颇之处请大家指正,与大家共同探讨!。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方证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与应用方剂之诊断标准,临床应用广泛。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为太阳中风证所作方剂。

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构成,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

桂枝汤对于外感与内伤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现临床上异病同治之特点。

1方证特征《伤寒杂病论》中第12条中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音音恶寒,渐渐恶风,盒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归为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迟缓无力,归为阴弱。

发汗,汗出恶风,脉象浮缓是桂枝汤的主要特征。

微微出汗应在桂枝汤得到有效应用后所能产生的疗效。

2病症机理桂枝汤的主要病症机理称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因而,卫强则发热,卫强不能秘,营弱不能藏,汗自出。

在《内经》中提出:“阴在内阳之也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营卫和谐,从而阴阳协调,进而阴平阳秘。

桂枝汤证正是因为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能卫外,因此产生汗出病变。

3配伍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益阴养血,进而敛营止汗为臣。

两药相和杂揉,继而散邪敛汗,调肌表之营卫。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助桂枝解肌散邪,能暖胃止呕为助。

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益气和中,继而滋脾生津。

甘草甘平,故有安内攘外之功效,使之调和中气,调和表里,并以调和诸药矣,合桂枝及生姜方能扶卫气,桂枝汤本身与专门应用于发汗的方剂有所不同,其主治在于脾胃,配伍采用辛散、甘补与酸收合用,方能具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进而资助营卫,解肌散邪、调和阴阳与补益脾胃之功效。

4取药方式桂枝汤在服药方式上与其他方剂有所不同,具有特殊要求。

(1)“服己须臾,食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2)“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增加衣被,以达到“遍身漐絷,微似有汗”的目的。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桂枝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方剂之一,主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

它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我有幸使用过桂枝汤来治疗一些病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临床应用体会。

首先,桂枝汤在治疗感冒发热方面非常有效。

感冒是人们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伴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此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来治疗是非常合理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曾接诊过一个男性患者,他的症状是头痛、发热、身体酸痛,尤其是寒冷引起的症状更严重。

我根据他的症状给他开了桂枝汤来治疗。

使用后,他的体温迅速下降,头痛和肌肉疼痛也有所缓解。

通过桂枝汤的治疗,这位患者很快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并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

其次,桂枝汤还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会导致月经量少,甚至停经,同时伴有腹痛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桂枝汤正好能够调理气血,温经散寒。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女性患者,她因为月经不调来就诊。

她的症状是月经量少、经期延长、腹痛等,经过详细的询问,我确定了她的诊断,并给她开了桂枝汤来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月经恢复正常,疼痛也明显减轻。

通过使用桂枝汤来治疗月经不调,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她们对中医药的信任。

最后,桂枝汤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发现桂枝汤对于治疗慢性疼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有一定的效果。

这类疾病常常伴随着寒冷引起的痛苦、痉挛等症状。

桂枝汤在温经散寒的作用下,可以缓解痉挛,以及激活气血运行,促进病变组织康复。

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他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导致腰部疼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了进行物理治疗外,我还给他开了桂枝汤来调理气血。

使用后,患者的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同时感觉到腰部血液流动更畅通。

口服桂枝汤的个人体会

口服桂枝汤的个人体会

口服桂枝汤的个人体会学习伤寒金匮也有近两年了,一直都是君子动手不动口。

直到今年初夏的一次感冒,终于狠下心来对自己下了一回手。

以往的感冒历程都是这样的,头疼,嗓子疼,然后开始加重,口服各种感冒药,越来越严重,然后基本是感冒夹杂一个多星期,流清鼻,最后流浓鼻而愈,基本上,口服感冒药相当于安慰剂,而感冒的好,全靠身体的自愈力在起作用。

当然了,我一直不尝试打吊针。

原因是小时候打吊针打的身上烂了个大坑,所以对青霉素啊还有类似青霉素的针都严重过敏。

这次,一大早起来,头疼浑身疼,感冒再一次悄然降临。

自己都能感到自己身上发热,被窝里感到腋下有汗。

这不是典型的桂枝汤症吗,起因是大半夜起床开窗户,汗出当风所致也。

上班的路上还在纠结,要不要去买感冒药,但最终没买,挨到中午十二点下班的时候,浑身疼的更厉害了,肚子也有些疼。

大小便正常。

下班的路上,我实在忍不住走进药店,说捡几幅中药吧,问有单子吗,我说我记在心里呢,我抄出来吧,于是要来纸笔写下如下方:桂枝45 芍药60 大枣12 甘草30 生姜(自备)白术18克,制附子18克(计三副量)这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因为肚子疼加量芍药,因为本身一直体内有湿寒故加术附。

此时,药店的药工看到有附子桂枝,大惊失色,连忙喊来坐堂中医让给把把关,结果医生连连摇头,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你明明发热,怎么还用附子桂枝热药?幸亏读过胡希恕、曹颖甫、陈修园、黄元御等人对于伤寒论的注解,就提出过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道理,这里的阳盛,并不是指的发热,而是指的是身体里的阳气(对抗疾病的抵抗力或者称之为津液),而桂枝汤症典型的症状就是因为抵抗力不足,汗出而病反倒因为肌表虚而入侵肌腠,恰好需要增强抵抗力。

而桂枝汤通过生姜大枣甘草建中养胃,桂芍调和营卫,所以没有被时医吓倒,但是不按坐堂医生的指导,肯定是捡不到药的,于是只好换了一家药店——适逢坐堂中医下班,于是顺利地捡到了三副药,大约就是十七八块钱吧。

桂枝汤方证特征及临床应用心得

桂枝汤方证特征及临床应用心得
妙 。但 是 , 这 一 对 药 在 两 方 中 的 地 位 不 同 。在 小 柴 胡 汤 中 ,
在 小柴 胡汤证 中,邪气仍有达表之机 ,生姜味辛 ,微温 ,发汗
解 表 。其 性 走 而 不 守 ,辛 散 走 表 ,开 泄 腠 理 ,助 柴 胡 祛 在 表 之
邪 。而干姜辛热 ,温 中散寒力强 ,治脾 胃寒症状 ,其性守而不 走,药气聚于中焦 以除寒积 。因而 干姜更适合用于半夏泻心汤 中焦有寒之证。
夏泻心汤 。
胃升 降失常的核心病机 】 。
半 夏 泻 心 汤 较 小 柴 胡 汤 多 使 用 了Leabharlann 连 。 黄 连 除 了清 热 燥
湿 ,泻火解毒 ,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止利 。一味黄连 ,很 好地 对 应 了半夏泻心汤证 的三大主症之一——下利 。黄芩苦寒 ,善 于清肺 、大肠 火热;黄连苦寒 ,善泻心火 ,除湿散郁 【 6 ] 。二药
..
2 2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4 v o 1 .( 6 )
No . 1 3
小 柴胡 汤和半夏 泻心汤 都有使 用半夏和 黄芩 这一对 药。 半 夏健脾燥 湿 ,和 胃止呕 ,消痞散 结 。半夏辛散 降逆 ,黄 芩 苦 寒清热 。二药参 合 ,一寒一温 ,辛开苦 降 ,以顺其 阴阳之 性 而调和 阴阳 ,故 清热 泻火 、和 胃止酸 、止呕 、消痞 散结甚
t r e a t me n t o f v a r i o u s d i s e a s e s .
[ Ke y wo r d s ] G u i z h i d e c o c t i o n ;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 E x p e r i e n c e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一.引言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解表、发散寒邪等功效。

本文旨在总结和分享作者对桂枝汤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2.1 适应症:- 外感风寒型感冒:以恶寒发作性为主要特征,伴有头身酸重。

- 阳虚内寒证:如四肢不温暖,畏冷怕风等。

2.2 禁忌症:- 血分虚弱者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三.配伍原则与药物组成3.1 主要药物组成:- 桃仁: 具有活血化淤的功能,能够缓解气滞血淤所致的胸闷胁迫.- 芍药: 入心包络经,可般陈水湿而行其浮动于外部之势.- 生姜: 辛散凉退;辛味可以扰攘卫气运行出来.3.2 配伍原则:- 桃仁与芍药相配,协同活血化淤;- 生姜入汤可辛散凉退。

四.临床应用体会4.1 外感风寒型感冒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恶寒发作性等特征进行判断,并结合其他证候综合分析。

- 常见剂量为桂枝9克、生姜6片(去皮)、大枣5颗和水1500毫升。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数及服法。

4.2 阳虚内寒证治疗中的应用:- 结合患者阳虚内寒相关表现如四肢不温暖,畏冷怕风等进行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

- 建议在方子加味时添加益气固脱类药物以增强效果。

五.总结本文对于桂枝汤在临床上常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了详尽介绍。

希望能够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在日后医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该经典方剂。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方剂:中医药学术语,指由多种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处方。

2. 经典方剂:在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书籍中所记载的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和历史地位的方剂。

3. 适应症:指某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够有效治愈或缓解特定疾病时使用该方法或服用该药物。

桂枝汤临床心得

桂枝汤临床心得

桂枝汤临床心得桂枝汤临床心得(好文转载)2004年夏在深圳遇一许姓老者,说李医生我想考验一下你的中医功夫行不?我老婆感冒,不许你用西药,只许用中药,而且只许开一剂,如能治好我老婆的感冒,我就佩服你的中医功夫。

我说只能试试,万一不行你可千万别见怪。

许老者说可以,但要烦请你到我家,因为我老婆脚扭伤一年有余,如能治好她的感冒,我便让你治她的伤脚,还有我的高血压病,我儿子的前列腺炎。

我老婆她已经一年多未曾下楼了。

至其家住四楼,老妇年已60岁,极消瘦,面色苍白,一派虚寒之象。

察其舌质淡,苔薄白润而滑,脉浮缓,头痛发热不甚,汗出,微恶风寒,食少纳呆。

诊毕告知此病一剂中药可癒,但必须服药后服热粥一碗方能一剂治癒。

老者说可以。

乃处以桂枝汤原方。

许老者是广东潮汕人,说以前在老家感冒服西药不效,需服中药才行,故试一下你的功夫。

照方服用一剂而癒,药费两元钱。

许姓老者视为珍宝,说我老家的中医处方有10多味,不像你此方只有数味,将方抄下保存,说日后再有感冒仍服此方。

从此交为朋友,其本人高血压,子孙及家人有病均求为诊治。

并广为传说。

后为其治脚扭伤肿胀疼痛此是后话。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服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体漐漐(音执,微汗之意)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癒也,停后服。

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的第一方。

现代人感冒一般不愿服用中药,一是麻烦需煎药,二是认为中药效果来得慢,没有西医输液打针服药来得快,只是用西药数日不癒者方才想服用中药,习俗如此,实难更改也。

近观不少患者,感冒发热咳嗽咽痛,服用西药,输液,发热退速而咳不止者多矣。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
付 朝 红
( 昆明市西山区第二人 民医院,云 南 昆明 ,6 0 1 ) 5 14 中图分类号 :R2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7 -8 0 (0 1 205 -2 6 47 6 2 1 )0—0 00
【 要 】 桂枝 汤被誉为调和 营卫之第一方 , 摘 仲景群 方之冠 历代 医家对伤寒条文领悟的同时,对桂枝 汤的加减应用也颇为 融会新知 ,对 伤寒论》 金 匮要 略 的不断地 继承和发展 同时,桂枝 汤也 不断在临证体 现调 和营卫 的灵活性 ,体现 中医同方异 、
缓 急止痛 ,以桂枝汤 从脾 胃入手 ,升中焦 之气 ,调补脾 胃, 温
运 中阳,柔肝理脾,缓急止痛 。处方:黄芪桂枝汤加乌梅 ,炒 白术,茯苓 ,太子参,炒扁 ,山药 。5剂后泻止 ,饮食佳 ,续 服 5 剂巩 固疗效 ,并嘱患儿母亲少冷饮 ,调饮食 。 1 双 Fra bibliotek 麻 木 . 3
治奇妙手法。
【 关键 词 】 桂 枝 汤 ;应 用 心得
[ b tat G ih d c ̄i , n w sh “ e rw f h n j gS rsr t n” a ohs enpa e sh r r omua A src] uZ i eo o k o na e t o o Z o gi ’peci i s, l a e ri da e i r l n t h c n n po s b s t p ma f t g l en tt eq n ees eq. rdt n l hns otr f ateea o s aebe x adn n e e pn ecncl or ua uri i dd f i iTaio a C ieed c s s n rt n v enep n igaddv l igt l i e t iv a nv i o op g i h o h i a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张振兴;郭华;黄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6(023)004
【摘要】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治疗内伤杂病,屡试屡验.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张振兴;郭华;黄斌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12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桂枝汤临床应用(二)审证求因运用桂枝汤治疗痤疮
2.桂枝汤临床应用(四)桂枝汤加减治营卫不和之药疹
3.桂枝汤临床应用(十二)妙用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4.桂枝汤临床应用(十二) 妙用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5.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治疗体会.doc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治疗体会.doc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治疗体会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治疗体会【关键词】桂枝汤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为太阳中风表虚而设,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被后人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

伤寒论用其调营卫,以治外感,金匮则用其治杂病,原方及其加减方在原书中反复出现多达几十次,由于具有外调营卫,内调气血、脏腑的多种功效,后世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现将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桂枝汤以及加减方治疗杂病的体会,报告如下。

1 痹证患者,男,36岁,农民,于2006年12月26日来诊。

主诉双下肢有酸麻无力、冰凉刺骨等很难形容的不适感觉,近半年加重。

现病史患者平素怕凉,不耐劳作。

半年前因天热洗凉水澡后,出现双下肢酸麻无力、手足不温、出汗少等不适的感觉,白天轻,休息及傍晚加重,发作时经捏拿、击打局部则感舒适,严重时需下床活动肢体方可缓解,反复发作,影响睡眠。

当地医院以中西药治疗均效果不明显,后到某大医院检查头颅CT、核磁、肌电图等检查均为正常。

现烦躁,怕凉、手足不温、双下肢酸麻无力、出汗少。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西医诊断双下肢麻木无力原因待查。

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阳气不足,腠理疏松,外感风寒湿邪,营卫失调。

先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药用桂枝15g,白芍15g,甘草8g,生姜10g,大枣10枚,防风10g,葛根12g,服药1剂后,双下肢微微汗出,酸麻无力感减轻,精神好转,说明药已中的,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温阳行痹、益气活血、调和营卫,用肉桂10g 易桂枝,去甘草,加赤芍12g,炙黄芪5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15g,茯苓20g,羌活20g,独活20g,威灵仙20g,牛膝30g,寄生30g,生姜10g。

服用7剂后酸麻无力、怕凉感明显减轻,已有汗出,发作次数减少,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上述症状已无,嘱原方配成丸药继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痹证发病外因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其内因为营卫失调。

桂枝汤临床用方的5点体会

桂枝汤临床用方的5点体会

桂枝汤临床用方的5点体会
桂枝汤出自仲景《伤寒论》。

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材组成。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
之;(《伤寒论》第4条)
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中风证。

症见汗出,发轻热,头痛,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者。

在现在临床上桂枝汤常用于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多形红斑,荨麻疹,皮肤烧痒症,冬季皮炎,冻疮,妊娠呕吐,产后、病后低热等具有营卫不和,气血不利的患者。

桂枝汤是我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个经方,在长时间的实际运用当中我发现,虽然原文认为桂枝汤主治病症以“汗出”为主,但事实上,桂枝汤对无汗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有个前提,就是治疗无汗,必伴有正气虚弱,如果没有正气虚弱绝对不可使用桂枝汤,否者,不但对病情无效,反而会留恋邪气,加重病证。

桂枝汤加减化裁的5点心得体会:
一、头痛明显的患者:
加白芷、蔓荆子,以祛风散寒止痛;
二、鼻塞严重的患者:
加辛夷、苍耳子,以开窍通闭;
三、咽干咳嗽的患者:
加杏仁、款冬花,以止咳降逆;
四、喉咙痛的患者:
加半夏、桔梗,以利咽止痛;
五、项背僵硬的患者:
加葛根、羌活,以舒经通络;。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一)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

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治疗内伤杂病,屡试屡验。

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

1关于黄氏桂枝汤系列方1.1来源黄氏桂枝汤既有源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桂枝汤、桂枝茯苓汤等,也有根据仲景桂枝汤化裁而成者,如桂枝苓胶汤、姜苓桂枝汤等。

1.2分类黄氏桂枝汤系列方大致可分为桂枝汤的加方及桂枝汤的变方两类。

桂枝汤的加方有桂枝加桂汤、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苓胶汤、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等;其余大部分为桂枝汤的变方,如乌肝汤、玉池汤、归地芍药汤、宁波汤、苓桂半夏汤、苓桂柴胡汤、金鼎汤、茯苓石脂汤、姜苓桂枝汤、姜桂苓砂汤、桂枝人参黄芪汤、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地黄汤、桂枝地黄阿胶汤、桂枝苁蓉汤、桂枝苓泽汤、桂枝姜附阿胶汤等。

1.3功用1.3.1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是桂枝汤主要功能之一。

黄氏对营卫理论有所创新,常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功能治疗太阳中风以外诸病,其代表方出现在《四圣心源·痈疽根原》。

黄氏认为,“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又“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

故黄氏以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白芍、甘草、牡丹皮、紫苏叶、生姜)主治痈疽初起属热证者,以桂枝人参黄芪汤(人参、炙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牡丹皮)主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之痈疽。

1.3.2解肌肉痉挛痉证是桂枝汤加味方的方证中出现较频繁的症状之一,该类病证以肌肉收缩痉挛、屈伸不利为特征。

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收稿日期:2011一∞.∞责任编校与体会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艾志福, 江建锋, 喻松仁 艾志福(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410007;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江建锋(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 南长沙410007), 喻松仁(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中医药临床杂志 Clinic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23(10)
对于胸满者,张仲景主张去芍药,后世多从之,认 为有敛阴之弊。今贤郝万山先生亦认为对于冠心病胸 满者,应去芍药。笔者不敢苟同。桂枝汤其实包含一 个小方:芍药甘草汤。此方本为治脚挛急而设,但推而 广之,可治一切挛急。冠心病之于静息性心绞痛,多为 血管自发性挛急,每遇此证,投以芍甘汤,加以补虚,化 痰,活血。温阳之品,疗效显著。

喻松仁2 湖南长沙410007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生
2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号称众方之祖,为《伤寒论》第一首方。在 临床上应用非常之广。应用时如能抓住要领,辨证精 准,往往可获奇效。兹就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谈谈我们 的拙见,不当之处还请同仁批评指正。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此乃桂枝汤之经典条文。纵观伤寒 诸条文,桂枝汤之适应证为:①发热,或恶寒或不恶寒; ②疼痛,以后项部,脊背为主,或兼有全身肌肉疼痛或 关节疼痛;③汗出;③脉浮。对于脉浮,应结合病人发 病前后脉象对照,因瘦人脉偏浮,肥人脉偏沉,不可主 观臆断。至于浮紧或浮缓,全凭个人主观判断,对临床 诊断价值不大,仅供参考。 每论及桂枝汤,必与麻黄汤相鉴别,又称为太阳中 风,与太阳伤寒鉴别。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最大区 别为出汗与否,而不在于恶风恶寒,脉浮紧脉浮缓。疼 痛程度麻黄汤证可能稍微重一些,因其经脉瘀滞较为 严重。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条一出,世人皆从 营卫不和探讨桂枝汤证。认为桂枝汤其病机为卫强营 弱。但反言之,卫气主外,抵抗邪气,卫强岂会伤风? 营气主营养,滋润,营弱岂会出汗?卫强营弱岂能成立 乎?陆渊雷先生怀疑此条为王叔和所加,应当删去。 古今之注解伤寒者,拘于营卫之说,不能自拔。张仲景 立桂枝汤。其意其实简单,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有表 者,当发其汗,桂枝也;然汗出,仍可发汗,与芍药制约 发汗太过,同时芍药酸甘化阴,揉经缓急,可解肢体拘 挛疼痛,而生姜既可解表,又可止呕,与大枣,甘草配 合。甘草不宜炙,因后文呕家不喜甘故也。 关于鼻鸣,历代注解繁多,但畅达者无几。现代中 医解释,肺开窍于鼻,邪气外人,则肺窍不利。鼻鸣,及 今之鼻塞流涕。陆渊雷先生解释为鼻黏膜水肿,甚是。 关于桂枝汤之适应证,一为表证,二为前面所述主 症。禁忌证与忌汗法相同。及淋家,亡血家,疮家,大 汗出,里证不可发汗用桂枝汤。至于呕家,伤寒论日酒 客不喜甘故也。甘能助呕,但桂枝汤原文就有鼻鸣干 呕。陆渊雷先生引用日本汉方医家观点,对于呕吐者。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学习了!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学习了!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学习了!
中药方剂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灸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可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关节肌肉酸痛,舌苔薄脉缓;也治产后、病后营卫不和,见微热汗出恶寒。

本方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常用方。

方中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为主药;白芍敛阴和营为辅药。

二者配伍,一散一敛,使发汗不伤正,敛不碍邪。

生姜大枣可以增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的力量。

甘草可以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如果喘咳可以加厚朴,杏仁;如有风湿痹痛加威灵仙之类;如兼项背痛加葛根以舒经脉;如遗精加龙骨,牡蛎;如果体质强壮可以加麻黄;咽喉痛加石膏,桔梗;性寒肢冷加附子;口苦加黄芩,柴胡。

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有:温病初期,风热,风寒表实证不要应用。

兰考秦兴中医院梁爱红医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中医经典方剂!。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摘要】目的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古今称为“仲景群方之魁”。

桂枝汤现代研究具有汗腺分泌、体温、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又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本文通过临床应用体会,验证桂枝汤疗效甚佳。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临床疗效颇著。

全篇共113方, 其中桂枝汤类19方[1]桂枝汤乃《伤寒论》治病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效。

此方沿用近二千余年。

该方药用历史悠久,配伍严谨,疗效卓著,不仅能固护卫阳,且能燮理营阴,温通心阳,养阴护液,健脾益气,安中和胃,疏通经脉,缓急止痛。

其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之表证,而是能够用于治疗多脏腑、多病证之良剂。

1 桂枝汤的组方药物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本方为汉代剂量)。

方中桂枝温通卫阳, 解肌发表, 为君药, 配以生姜之辛, 以解卫分之风邪, 具有降逆止呕之功。

芍药味微苦能敛阴和营, 用以臣药, 配大枣之甘, 可滋养营阴之弱。

桂枝配芍药以和阴阳为佐药。

甘草和中扶虚调和诸药为使。

以上五药, 内含辛、酸、甘等味, 辛甘化阳以助卫, 酸甘化阴以和营。

故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2]。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古今称为“仲景群方之魁”。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和利尿作用, 而它的退热降温作用是通过其皮部所含有的挥发油刺激汗腺来产生[3]。

桂枝皮薄、枝细、还要去表皮, 那么桂枝的发汗解肌作用就非常有限。

所以伍以生姜助其发表。

至于芍药, 重在泄营。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解痉止痛、降压镇静、抗菌和抗惊厥等作用[4], 与《伤寒论》成书年代相近的《别录》、《本经》所载和营泄邪, 通顺血脉, 消肿退热, 缓急止痛和通利小便等功能亦相近似。

且芍药的挥发油也有解热功能闭。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桂枝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红枣五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营卫不和引起的各种病症。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桂枝汤的独特疗效和注意事项,现将个人心得分享如下。

在临床上,我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风寒感冒或营卫不和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症状。

对于这些患者,我通常会考虑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桂枝汤的五味中药具有协同作用,能够调和营卫、解表散寒,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应用过程中,我发现桂枝汤对于风寒感冒、产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曾有一位患者,因产后感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我给予桂枝汤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病情迅速好转。

此外,还有一位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因遇冷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我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桂枝汤的疗效和优势。

桂枝汤的应用效果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桂枝汤能够调和营卫、解表散寒,针对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其次,桂枝汤的五味中药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产生整体调节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

此外,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温和,不良反应较少,使用安全可靠。

在应用桂枝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辨明患者的症状是否适合桂枝汤治疗,如有热象、舌红、苔黄等阴虚内热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

其次,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服用桂枝汤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最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我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和优势。

应该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患者了解和认可中医药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标签:桂枝汤;伤寒论;黄元御;金匮要略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

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治疗内伤杂病,屡试屡验。

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

1 关于黄氏桂枝汤系列方1.1 来源黄氏桂枝汤既有源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桂枝汤、桂枝茯苓汤等,也有根据仲景桂枝汤化裁而成者,如桂枝苓胶汤、姜苓桂枝汤等。

1.2 分类黄氏桂枝汤系列方大致可分为桂枝汤的加方及桂枝汤的变方两类。

桂枝汤的加方有桂枝加桂汤、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苓胶汤、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等;其余大部分为桂枝汤的变方,如乌肝汤、玉池汤、归地芍药汤、宁波汤、苓桂半夏汤、苓桂柴胡汤、金鼎汤、茯苓石脂汤、姜苓桂枝汤、姜桂苓砂汤、桂枝人参黄芪汤、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地黄汤、桂枝地黄阿胶汤、桂枝苁蓉汤、桂枝苓泽汤、桂枝姜附阿胶汤等。

1.3 功用1.3.1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是桂枝汤主要功能之一。

黄氏对营卫理论有所创新,常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功能治疗太阳中风以外诸病,其代表方出现在《四圣心源·痈疽根原》。

黄氏认为,“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又“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

故黄氏以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白芍、甘草、牡丹皮、紫苏叶、生姜)主治痈疽初起属热证者,以桂枝人参黄芪汤(人参、炙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牡丹皮)主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之痈疽。

1.3.2 解肌肉痉挛痉证是桂枝汤加味方的方证中出现较频繁的症状之一,该类病证以肌肉收缩痉挛、屈伸不利为特征。

桂枝汤方证本无肌肉痉挛症,但因方中桂枝能温经通络,白芍配甘草能养血滋阴、舒筋缓急,故黄氏加入生津舒筋活络之品后,可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多种肌肉痉挛症。

如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白芍、瓜蒌根、何首乌、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的痉病。

1.3.3 通经络止痹痛身疼痛、四肢酸痛、腰痛等肢体痹痛症是桂枝汤加味方的方证中一类出现较多的病症。

临床上引起肢体痹痛原因很多,既有邪阻经络、不通而痛的实证,也有气血营卫不足、经脉失养而痛的虚证。

《四圣心源·历节根原》云:“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也。

”又“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

筋骨疼痛而肌肉臃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黄氏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

对于腰痛,黄氏认为其病机乃水寒而木郁,方用桂枝姜附阿胶汤(茯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阿胶)治之。

1.4 运用1.4.1 治疗腹痛证桂枝汤证并无腹痛一症,但方中白芍、甘草为养血敛阴、缓急止痛要药;桂枝、生姜能温阳散寒止痛,故能广泛用于治疗虚性或虚实夹杂的腹痛。

《四圣心源》治疗此类病证的桂枝汤加减方甚多,如姜苓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茯苓、干姜)主治肝脾下陷、病在少腹的腹痛;归地芍药汤(当归、地黄、甘草、桂枝、茯苓、何首乌、白芍)治疗经后腹痛;桂枝地黄阿胶汤(甘草、地黄、阿胶、当归、桂枝、白芍、茯苓、牡丹皮)主治妊娠下血腹痛;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白芍、甘草、牡丹皮、地黄、当归)主治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的产后腹痛;另有加吴茱萸、乌头等温中散寒止痛的加味方,如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主要用于阴寒偏盛的瘕疝腹痛。

1.4.2 治疗精微不固证遗精、泄利等证是桂枝汤加味方中出现较多的又一类病症。

从加味药物看,主要有补气健脾之白术、人参,收敛固涩之龙骨、牡蛎,收敛营阴的白芍,温阳固脱之附子等。

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白芍、龙骨、牡蛎、附子)治疗遗精。

黄氏认为:“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

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对于泄利,黄氏认为:“泄利缘胃肠寒滑,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

”方用苓蔻人参汤。

1.4.3 治疗奔豚证奔豚证是桂枝汤加味方治疗中较具特色的一类病证。

关于奔豚的病机,黄氏认为:“奔豚者,肾肝之阴气聚而不散者也。

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

悸见脐下,则根本动摇,奔豚发矣。

”治疗上,黄氏仍用《伤寒论》桂枝加桂汤原方治疗气从少腹冲心部的奔豚证。

黄氏认为“桂枝疏肝脾治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强调桂枝加桂汤中桂枝止奔豚的重要作用。

2 典型病例患者,男,45岁,2015年1月28日初诊。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受凉及劳累后加重,曾到多家医院就诊,效果不佳,2 d前接触冷水后下腹部疼痛发作,疼痛较剧烈,至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予腹部B超及血、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诊见:面色晦黯,体倦乏力,下腹部胀痛,腰部酸痛,无发热汗出,无恶心呕吐,无腹泻,纳差,眠差,大便量少、一二日一行,小便正常,舌黯红,苔白腻,脉沉细滑。

中医诊断:腹痛,证属脾肾阳虚、土困木郁。

治宜温阳补肾、健脾疏肝。

方以姜苓桂枝汤加减: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茯苓15 g,干姜6 g,姜半夏10 g,枳壳10 g,草豆蔻10 g,吴茱萸3 g,补骨脂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1剂后,稀便2次,腹痛减轻大半。

服第3剂后,疼痛渐失。

服药7剂后,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自觉症状消失,予健脾温肾之甘温平剂善后。

随访半年,患者疼痛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病程较长,受凉及劳累后腹痛加重,此乃脾肾阳虚,体内湿寒冷积,经年不愈,非用温下之法难以奏效。

面色晦黯、体倦乏力,乃久病伤气;无腹泻而腹痛,则是肝气不舒,攻冲少腹;纳少眠差、大便量少,乃脾胃运化失常;舌黯红、苔白腻、脉沉细滑,则是寒湿内积之象。

方中桂枝温经散寒、通阳化气;伍白芍疏木清风而止痛;炙甘草补中气,助脾气升发之力;茯苓利水湿、燥土健脾;草豆蔻燥湿行气;吴茱萸配干姜暖肝而温经;半夏降逆止呕;枳壳理气宽中、化痰消积;补骨脂、干姜温肾助阳、温中散寒。

全方温阳利湿,运转脾胃枢机,升左路,降右路,复其一气周流的正常运转,故效如桴鼓。

总之,灵活运用黄氏桂枝汤,可切中病机要害,效专力宏。

3 讨论黄氏桂枝汤变方甚多,看似纷繁复杂,无规律可循,但若能把握其组方原理,便可豁然开朗,洞悉其中的奥秘。

其组方原理除源于仲景桂枝汤的组方思路外,还基于其对营卫理论的认识及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

3.1 黄氏营卫理论黄氏认为,风性疏泄而寒性闭塞,气性收敛而血性发扬。

卫敛而窍闭,中风则气欲敛而风泄之,是以有汗。

风愈泄而气欲敛,故内遏营血而生里热。

营泄而窍开,伤寒则血欲泄而寒束之,是以无汗。

寒愈束而血欲泄,故外闭卫气而生表寒。

故黄氏对营卫理论的病理认识为:卫气营血皆统于太阳经,风则伤卫气,寒则伤营血,导致太阳经病。

此外,黄氏还认为“营卫二气分司肺肝,而总统于太阳”,且常将风寒、营卫、脏腑结合在一起论述。

同时,黄氏阐明营卫运动原理,即营阴卫阳的清浊之间,是谓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营卫升降的动力之源,故清之营血左旋则升,浊之卫气右旋则降,一气周流,升降两仪。

从而形成营升卫降的动态平衡状态[1]。

3.2 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贵阳贱阴、注重肝脾,是黄氏最基本的学术思想之一,贯穿于黄氏对生理病理的认识、临床辨证、遣方用药的各个环节。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莫过阳气,阳复则生,阳旺则康;反之,阳气衰败,则水寒土湿、肝郁脾陷、枢轴不转、清浊不得升降,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致泯灭生机,令人损寿[2]。

临证多以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立方遣药注重健脾和胃、疏肝平胆、扶阳抑阴,擅用苦温之味运脾燥湿,辛温之味助肝之温气疏泄条达,以升清降浊、调理枢机。

据此,黄氏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擅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等,遣方用药,法遵仲景,而又多化裁发展,在其对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中得以充分体现。

黄氏的发展创新也源于其对所用药物的独特认识和见解,如《长沙药解·桂枝》认为:“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肝郁,经脏荣舒,而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

”而白芍“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

所以,以桂枝和白芍为主药的桂枝汤有健脾调中、理气疏肝功效。

黄氏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用药也多是以桂枝达肝、白芍敛胆、甘草培土为基本思路组方。

这与黄氏临证重视泻湿燥土、升木达郁的理念息息相关。

4 小结桂枝汤乃《伤寒论》首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关于桂枝汤主治范围,历代医家多有阐述。

如柯韵伯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王子接称桂枝汤为“合剂之祖”,将其列为“合剂”。

有学者认为“此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3]。

黄氏桂枝汤是对仲景桂枝汤的继承和创新,就变化规律而言,其创新源于3个方面:①黄氏营卫理论源自《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形成了风寒、营卫、脏腑相结合的整体观及营升卫降理论。

②注重肝脾,强调脾属土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轴,肝秉春生少阳之气,疏泄条达。

肝脾功能正常,则清升浊降、生机旺盛,疾病无存。

③黄氏精研本草,熟知药性,并有自己独特见解。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黄氏才将桂枝汤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黄氏桂枝汤充分体现了其营卫理论和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是对仲景桂枝汤的继承和发展,深刻领会黄氏桂枝汤的组方思路和经验,对扩展桂枝汤的应用、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张松,郭华.黄元御营卫观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0):658-660,663.[2] 陈家骅.从《玉楸药解》探析黄元御的学术思想[J].山东中医杂志,1987,33(1):9.[3] 聂惠民.三订聂氏伤寒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