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
水发布于:2009-09-21 22:40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于2007年12月20日——2008年1月21日对全市中医药现状进行了调查。调研工作由市卫生局副局长符中智牵头组织,市医疗卫生老科协会长钱雪峰具体负责,抽调了5位中医药和卫生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调查组,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本次调查的调查表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本次调查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制订调查表发至全市中医药各有关单位,包括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中医机构、医药企业,内容涉及机构、固定资产、资金、收支、人员队伍、技术情况、中医特色专科、中药制剂和饮片情况、老中医药人员情况等,调查表回收后由专人进行统计分析。二是深入到各区县市中医药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和座谈。共入户调查了34个单位,包括市级综合医院1家、市级中医医院1家、区县市综合医院5家、区县市中医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村卫生室6家、民营中医机构2家(其中市城区、县城区各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药品超市1家。在各医疗机构均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人员多数是中医药人员,少数是西医药人员。座谈会上发言人数156人,其中老中医药人员36人。调研组还特地走访了市二中医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中医专家吴忠文、原常德卫校名老中医李伟成、澧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市政协委员、老中医周书望、安乡县乡镇卫生院退休老中医李士良、李士军。调查过程中,调查组还收到了8份关于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建议书,搜集到市四医院老中医何德生(何足道)10年前出版的论述中医发展道路的专著《中医存亡论》一书、市药监局《常德市中药种植、生产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一文。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多次进行了讨论。调查报告初稿完成后,调研组成员又进行了讨论修改。
我市中医药事业现状堪忧
建国以来,在国家关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机构迅速发展,中医药队伍迅速壮大,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改善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近10年来,一方面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一方面中医药机构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积极改革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缺市级综合医院、市、县级专科医院、社会医疗机构数据,下同),2007年与1997年比,全市万元以上中医药设备总值增加296.8万元,增加了2.39倍;业务用房面积增加4.3万平方米,增加了1.72倍;中医药业务用房总值增加7193万元,增加了1.42倍;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急诊抢救能力迅速提高。除武陵区外,全市各区县市均有中医院,市、县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市一中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验收,5家县级中医院通过
了二甲验收。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中药房的161家,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75.9%。2007年全市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人次达到了19.1万人次,比10年前减少59741人次,减少了23.8%,但中医住院人次达到了18624人次,比10年前增加7577人次,增加了68.6%;中医药业务收入达到了20193.7万元。市级中医医院和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较快。2007年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职工人数达2191人,拥有本科生198人,硕士生5人;有副高技术职称的77人,正高14人;编制床位1512张,平均开放床位1365张,病床使用率69.2%;开放中医科室190个,其中中医专科61个。多数中医医疗机构都适应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开设新的中医专病专科,如中风康复专科、糖尿病专科、肿瘤专科、疼痛专科等,有些老专科也有新的发展,如针灸、肛肠、肝病、皮肤、颈肩腰腿痛、蛇伤等科。澧县红会医院院长、原澧县中医院退休老中医周书望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骨痨丸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市一中医院骨伤科、市二中医院肝病科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特色专科认定。这些享誉省内外的特色专科都成为各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全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现有中药制剂种数205种,已获制剂认证种数26种。民间中医机构各辟蹊径,以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吸引群众,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市一医院中医师金平创办汇华堂中医外治门诊,挖掘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和亚健康状态,颇受群众欢迎,得到了国家中医局的肯定。中药业发展较快,带有中药柜的综合药房遍布全市城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省的23%;年产值5.5亿元,占全省的21.2%;女贞子、栀子、杜仲年产值均过千万元,珍珠年产值过亿元。中成药及饮片加工年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德海制药的天麻首乌片、三金药业的玉叶解毒颗粒单品种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
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普遍认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基本建设和设备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有些老中医甚至发出了抢救中医药的呼声。我们看到的情况和调查到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中医药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各级财政对中医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陆续增长,而且近10年来增长较快,但是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政府投入先天不足,而且历来有个政府投入重西医轻中医倾向,因此按医疗机构人均投入计,无论是工资补助还是专项补助,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都明显低于同级综合医院,造成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2007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中医医院工资性拨款473.5万元,仅占市、县两级中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的10.2%。加上专项拨款181.5万元也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1%。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区县市财政减少了中医事业拨款,个别的甚至“断奶”。市二中医院1996年停止财政拨款,直到2003年才恢复拨款。津市市委、市政府2000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规定》以及《补充规定》,将津市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并纳入置换职工身份等仿照企业改制的体制改革范围,停止了财政拨款。这次改制给予津市中医院沉重打击,改制后陆续有36人离开医院,基本上是30多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骨干,以至现在技术队伍严重青黄
不接,业务量跌至历史最低点。2007年业务收入520万元,负债410万元。该院至今还处在既非事业又非企业的状态,生存维艰,职工人均月工资仅七八百元。职工们多次上访,说起医院情况皆声泪俱下。区县市中医院部门收费负担沉重。津市中医院改制后,当地卫生局为他们努力争取了18万元拨款,而部门收费就支出了5.84万元,政府调控基金5.65万元,两项拿走11.49万元。有两家县中医院近两年每年部门收费高达20多万元。有的中医院负责人不敢向调查组提供部门收费详细情况,唯恐资料扩散开来后对他们造成更大压力。目前,全市中医院累计负债1.726亿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51.75%,职工人均负债7.88万元。也就是说,中医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的大部分是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很少,其中有部分还是省以上投入。
中医药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建国以来,我市中医管理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管理机构。上世纪1985年衡阳会议后,市卫生局曾经设立中医科,与医政科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仅有一位中医科长负责中医工作。区县市卫生局无中医股,也无负责中医工作的专职人员。由于我国一直是医药分开管理的模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管不到中药行业,医药难以同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精简行政机构时,市卫生局中医工作管理并入医政科后,一直没有专职管理机构或人员管理中医工作,甚至中医学会也处于瘫痪状态,十几年没有换届,没有开展活动。由于无人具体负责中医工作的调查统计、中医学术的挖掘整理、中医工作问题的反映与解决,全市中医药情况底子不清,中医机构存在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每年一次中医工作总结都“精简”了。广大中医药人员反映“没有了娘家”。
中医药专业队伍后继乏人。我市中医药队伍虽然从人数上看具有一定规模,但是质量差,后继乏人、乏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在职中医药人员2085人,其中中专学历占57.2%,大专学历占24.6%,本科学历占17.8%,硕士、博士仅占0.5%。本科生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毕业生。90年代以来的中医本科生招不进,留不住。市二中医院两年前花了很大力气招进来5名中医本科生,一年时间纷纷跳槽,皆因为待遇太低,条件太差。目前在职中医药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2.6%,中级职称占20.3%,高级职称仅占6.3%。而年龄结构则显示出明显老化迹象。在职中医药人员中,30岁以下的仅占8.4%,50岁以上的却占37.8%。上世纪80年代以后毕业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中医临证能力差,连常用的中药方剂都背不出来,开处方时还得翻书,更遑论辨证施治、临证应变。大部分初中级职称人员处在31—5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却因为中医底子薄、临证能力差而不能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重担,不少转而学西医,结果是中医西医都是半罐子。由于在职中医药人员技术素质低,不少医院不得不大量返聘离退休老中医来支撑门面。如安乡县中医院就几乎全部返聘了近几年来退休的老中医看门诊或在病房技术把关。中医医院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离开了传统中医技术的轨道。绝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不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与综合医院拼设备,而在提高自身中医学术水平、打造中医特色专科方面却不够积极主动,或者下功夫不多不深。加之上世纪50、60年代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医学术水平较高的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