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谈》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品味作者结构文章的匠心。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赏析。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议论性语句线索性作用的认识。

难点:对文章总体结构特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茅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阅读要求:诵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明确:

1.沙漠驼铃”(1 )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 2 )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3、4)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

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 5、6 )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5.桃林小憩( 7、8 )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6.北国晨号(9、10)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

第一幅“风景画”:沙漠驼铃(1 )

1、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明确:

⑴.自然景观的特点: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哄哄火响。

⑵.人的活动的特点: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猩红的大旗、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庄严妩媚。

⑶.对比之后效果:完全改观。

⑷.议论重点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⑸.手法归纳: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摹形。

2、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沙漠的自然风光有何特点?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写了沙漠自然风光写出了它的苍茫单调寂静等的特点,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

全文的中心所在)。

3、思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

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4、教师小结:第一个画面(沙漠“风景”),是全文的引子。

沙漠,本是个大自然中最单调最平板的地方,而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沙漠与驼队,强烈的反差,证明了‚人类更伟大‛。如果说这段的描写是‚画龙‛,那段末的议论(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则是‚点睛‛。

这一段先写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非延安风景。首先,它形象地告诉读者,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此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第二幅“风景画”:高原归耕( 2 )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心情。

2、教师小结:第二个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写山上‚层层的梯田‛,写山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是写黄土高原的特色;也为了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

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则着力刻画‚晚归人‛心情的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三五月明之夜‛,‚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了人物之美。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一个‚掮‛,还有‚姗姗而下‛,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

第三幅“风景画”:延河夕照(3、4)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体现了什么精神境界?

明确: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搞文艺

的师生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

革命斗争精神。环境优美,色调鲜明,烘托着人物组成生机勃勃的画面归纳: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2、教师小结:第三个画面,这一段先描绘“静穆的自然”,再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⑴、“静穆的自然”

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写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写延河,‚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