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案

合集下载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风景谈》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风景谈》中的精彩段落;(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观察和表达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风景谈》中的生词和短语;(2)正确朗读和背诵《风景谈》中的精彩段落;(3)分析并欣赏作者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风景谈》中的修辞手法;(2)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3)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兴趣;(2)提问学生对自然风景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风景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3)讨论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欣赏与表达:(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文章中的精彩段落;(2)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风景描写练习;(3)分享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风景谈》的理解程度;3. 表达能力:通过风景描写练习和分享,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风景谈》;2. 生词和短语清单;3. 相关文学作品或风景描写的例子;4. 写作纸张和文具;5.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课题:风景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

《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

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3、解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

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

4、生字词:妩媚颀(qí)长摇曳(yè) 黑魆魆(xū)缭绕静穆偎(wēi)依温雅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二)理清思路1、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明确: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2、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明确:“黄土高原”、“北国”→延安;多处写了“河”→“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起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延安人。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风景谈》,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3. 作品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3. 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等内容。

2. 学生提前阅读《风景谈》,准备课堂讨论和发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课堂讲解:详细解读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2. 邀请当地风景摄影师或导游,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让学生探究其他作家笔下的自然风景,比较其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风景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风景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风景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

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景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风景谈》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成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

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

教学设想1.本文是茅盾同志1940年的作品,思想深刻,语言含蓄,构思巧妙,应以讲读法组织教学。

2.教学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运用准确、精辟、生动的语言和多种手段描绘风景、表现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构思: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从而表达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过程。

2.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3.从分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分析第1、2、3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一、作者简介。

初中阶段学生已读过《白杨礼赞》,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这里可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明确几点:作者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极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题解。

1.请同学们阅读第221页注释①及“预习提示”的第1段。

问:本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明确:本文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

“预习提示”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

老师可补充: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

7.1《 风景谈》教案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7.1《 风景谈》教案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犀牛 xijué tí缺騉马厩 jiù
四、整体感知
活动一赏独特风景,识创作观念
1.文章题为《风景谈》意即谈风景,文中谈了哪些风景呢?请你通读全文,找出写景段落,尝试用五字小标题概括段中描绘的风景画面。
四个例证,虽然都是说明“以客之功”的道理,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这里故意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同之嫌。
桃林小憩图
“桃林小憩”描绘了一片小桃林里,“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还有远处粉红色地似的荞麦及屏风似的玉米,组成了茶社独特的风景。
茶社里的人们有喝茶吃枣子的、有静静看书的、有热烈讨论哲学问题的、也有躺着休息的,整个氛围轻松愉快、和谐宜人。
这儿没有舒缓或狂放的音乐,没有咖啡香茗,更没有各式精美的点然而这儿很受人欢迎。心,
1940年10月,党组织的决定派茅盾到重庆,担任战时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加强国统区文化战线的工作。茅盾欣然接受了党组织的决定,离开延安到重庆。
重庆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整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国民党官僚们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贪婪无耻、穷奢极欲的生活。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蒋介石个人独裁,加之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这一切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颓败不堪的现实让茅盾感到彻骨的心寒,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延安抗日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向往。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的精神--人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有生命力。
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有生命力。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今天我们认识一位作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这特殊的地位的大家。

他出生于江南古镇乌镇,式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他在去世前用自己的稿费设立了一个文学奖,用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这个奖项成为中国作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他就是茅盾先生。

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文章《白杨礼赞》,白杨树的精神品格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也是《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

二、解读题目:从题目中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散文,因为看到了风景两个字,写景抒情的散文;有人看到了“谈”,议论文中才会有谈。

那么究竟是散文还是议论文,我们走进文章探寻。

三、检查预习文章中涉及了哪些自然风景,请用四个字进行概括。

首先明确:文章一共描绘了六幅图景,分别是:沙漠驼队(1段)高原晚归(2段)生产归来(3段)石洞避雨(5.6段)桃林小憩(7.8段)山峰号兵(9段)四、任务一:六幅自然景观分别有什么特点?请速读文章,从文章中概括出这些自然景观的特点,填写表格。

并请选出一位发言人阐释。

总结自然景观的共性:单调普通任务二:这些北国的风景那么平平无奇,荒凉寂静,可是在作者笔下似乎不仅仅是这样的,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让一切都变的生动起来。

请大家速度课文,继续补充表格。

这些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有劳作的,学习的,生活的,它们的活动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景本无言,因为有了人,这些风景才有了这样那样的感情,古今中外亦然。

所以作者笔下的风景是:自然景观+人的活动=风景。

(板书)任务三:在《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一文中,作者师力斌说,“诗可以重大、宏达,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虽然在讲诗歌,但是我想,散文也是一样的。

作者写的风景都是平常普通的风景,加之自己的生命体验,才会使文章更加的丰富厚重。

【强烈推荐】《风景谈》优秀教案2篇

【强烈推荐】《风景谈》优秀教案2篇

《风景谈》优秀教案设计2篇《风景谈》优秀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深度探究作者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深远影响力,全面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精准读音、释义及用法,构建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透彻剖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层次,精准解析各部分所描绘风景的独特特点、内在逻辑关联以及其背后所潜藏的情感脉络与思想意蕴,培育学生敏锐的文本分析能力。

熟练研习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多元描写手法,如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等,以及议论抒情相互交融的精妙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表达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反复诵读涵泳,细腻体悟文章的语言韵律美、意境深邃美以及情感真挚美,深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与语感素养。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中风景描写所隐匿的深刻内涵与象征意义,大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探究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协作。

巧妙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经典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实践,通过仿写、续写等多样化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学创作水平,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切领会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炽热生活的由衷赞美之情,以及对其崇高精神境界的深情礼赞之意,着力培育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与向往追求,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

强力增强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厚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与自豪之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社会担当意识,使其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度解读文中六幅风景画面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如“沙漠驼铃”中对浩瀚沙漠与坚韧驼队的精彩描绘所展现的生命张力与希望曙光,“高原归耕”里对田园风光与归耕农民的细腻刻画所传递的生活喜悦与劳动价值,精准把握其描绘手法的精妙绝伦之处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细腻入微之处。

深刻领会作者在描绘风景时匠心独运地融入对人的活动与精神的崇高赞美之策,精细探究景与人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的紧密关系,明晰人如何以自身的智慧、勤劳与信念成为风景的灵魂与主宰,赋予自然以生机与意义。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案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重回延安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重回延安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分析“景”“人”关系;2.引导学生理解风景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和景的关系。

难点:风景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假如你就职的新疆旅游公司正与延安市文旅局合作开发旅游专线。

为吸引大量年轻人,你所在的团队正策划一个名为“重回延安”的旅游项目。

一、任务一:初议线路,确定景点名称(一)梳理预习单,总结这六个景点的地点、景观、人的活动。

(二)阅读《风景谈》,设计旅游线路,为游客设计6个打卡点,并为其取个吸引人的名字,如赛里木湖的“克勒涌珠”,关中八景中的“”骊山晚照”“曲江流饮”。

要求:①每个打卡点的名字不超过10个字;②名称要吸引人,但不得“虚假宣传”;③小组活动时长为4分钟。

小组展示景点命名后,教师点评。

学生可将自己认可的各个景点命名依次填写在预习单的空白栏。

提示: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语用角度出发,意在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素养,也为后文理解“人”“景”关系及精神内涵铺垫。

在情境设置上,本环节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

二、任务二:深度开发,探究景点背后的精神内涵(一)公司进行社会调研后发现,年轻人更喜欢具有人文气息的景观。

请结合文本中的议论段和写作背景,用文本中最美的词语解说本组起名的打卡点,彰显其精神内涵。

示例:新疆大巴扎景区——丝绸之路观光塔解说词观光塔内分布着古丝绸之路三十六国及新疆特色民俗文化的经典景致,塔内通过立体浮雕绘画及实物展陈的方式得以呈现,让拾级而上的游客朋友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风情地貌,此外登上塔顶可俯瞰乌鲁木齐城南掠影,感受乌鲁木齐现代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这里触摸千年历史,感悟神秘丝路。

要求:①每个小组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说词即可;②写作时间为5分钟;③小组分享时长为90秒。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所描绘的风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风景谈》。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描绘风景的技巧。

3. 教学难点:运用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风景,引发对风景的兴趣和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的风景才能被称为“美”呢?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型。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描绘风景的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现,进行讲解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学生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和写作。

2.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能力。

3. 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风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写一篇以“风景谈”为主题的短文。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写作指导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自主学习占20分钟,合作学习占30分钟,课堂讲解占25分钟,作业布置占5分钟。

九、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风景谈》。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风景特点及其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风景谈》。

(2)掌握生字词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风景特点及其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风景谈》的相关背景资料。

(2)生字词列表及释义。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风景谈》。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相关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课文背景资料。

(3)简介课文《风景谈》的作者及其写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课堂活动(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风景及作者情感。

(2)学生表演课文场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3)讨论:课文中的风景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看待作者对风景的赞美?5. 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风景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

风景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

风景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风景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绘的六幅画面,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学习本文以景衬人、借景写人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的和谐统一。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理解文中的六幅画面,分析其特点和所蕴含的意义。

- 掌握作者通过风景表达的对人类活动和精神的赞美。

2. 难点。

- 体会文中情景交融、以景衬人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风景的感受,从而引入课文。

2. 作者简介。

- 简单介绍作者茅盾及其文学成就。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描绘了哪六幅风景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4. 精读课文,赏析画面。

- 选取其中一两幅画面,引导学生分析其景物特点、人物活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 例如“沙漠驼铃”:沙漠的寂静广阔,驼队的出现带来生机,表现出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和谐之美。

5. 探究主题。

-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通过这些风景画面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类精神美的赞美,以及对民族解放斗争中人们积极向上精神的歌颂。

6. 写作手法分析。

- 探讨文中以景衬人、借景写人的手法,如“延河夕照”中通过对美丽景色的描写衬托出人们的劳动之美。

7. 拓展延伸。

- 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最美的风景,并谈谈其中蕴含的情感或意义。

8. 课堂小结。

- 总结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强调风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9. 布置作业。

- 写一篇描写风景的短文,要求运用以景衬人的手法。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景谈》是茅盾的一篇议论性散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说人道事"。

文章阐述了作者对"风景"的独特理解,他没有局限于风景的表象,而是从风景中发掘出时代精神、民族气节等深刻内涵。

作者以辩证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提出"风景用'我们的眼'"去发现、欣赏的观点,彰显了一种"境由心造"的风景观,体现了一个文学大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深入透彻,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接纳新鲜事物,但分析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作者笔下的某些历史情境可能缺乏认知基础。

因此,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其观点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去思考、探讨,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地呈现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拓展学生视野,为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氛围。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把握段落大意。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领悟"风景"的内涵,理解"境由心造"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思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议论文的说服力。

(2)通过讨论交流梳理作者的论证过程,把握说理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理性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角看问题的意识。

(2)领悟风景与人生的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习文章体现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风景谈”主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风景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风景的认识和感受。

2. 分享个人经验:教师分享一次自己旅行的经历和对风景的感受。

3. 展示图片: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风景的看法和感受。

2. 教师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和风景感受。

3. 展示风景图片,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欣赏和感受。

第二章:自然风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风景的美丽。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风景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自然风景的概念,介绍自然风景的特点和魅力。

2. 自然风景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景的美丽,如山川、湖泊、森林等。

3. 自然环境的保护: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风景。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欣赏自然风景的图片,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风景的保护方法,并分享讨论结果。

第三章:人文风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人文风景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人文风景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人文风景的概念,介绍人文风景的特点和魅力。

2. 人文风景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人文风景的价值,如古迹、建筑、艺术作品等。

3.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文化。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欣赏人文风景的图片,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人文风景,并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章:风景与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景与情感的关联。

2. 培养学生通过风景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风景与情感的关系:解释风景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介绍如何通过风景表达情感。

2. 情感表达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情感。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景谈》教学设计1《风景谈》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散文单元的首篇,是茅盾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讴歌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篇散文。

对于本文的教学,教者多数采用逐个分析六幅画面,然后提炼中心的做法。

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从表达方式入手,抓住文中五段议论性的文字,分析其含义、作用,并以此来带动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从而完成全篇的教学。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明确的规定: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

考纲中也规定考生应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散文这一文体在高中课本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散文阅读段大多篇幅较短,适宜于高考测试的需要,散文阅读渐有抬头趋势,因此,散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借助于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辨别、把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散文写作中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心。

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体验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2、掌握本文用精辟的议论贯穿材料,深化主题的表现手法。

3、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及本课特点,我将目的2确定为教学重点。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

课文预习提示中也说,风景是这篇作品的形,政治才是这篇作品的神。

《风景谈》教学教案

《风景谈》教学教案

《风景谈》教学教案第一篇:《风景谈》教学教案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风景谈》教案【教学要求】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把深刻政治内涵寓于自然风景描写之中的写法。

三、仔细分析这六幅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教学重点】1.这篇文章作者借“风景”来写人,赞人。

这样委婉曲折地进行写作,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写作上“映衬”方法的运用,以突出文章主题。

由此,教师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清楚写作目的,方可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进而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之处。

2.教学时要把“六幅画”的关系理清,并辨别其写法上的异同之处,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有层次地突现文章主题的。

3.指导学生找出感情色彩浓厚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段落进行诵读,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简说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

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二、学习课文(一)诵读并正音、释义1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2.难字音义:颀(qí,高)曳(yè,拉。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

•••••••••••••••••风景谈人教版教案风景谈人教版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景谈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能把握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2、了解课文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风景”的独到看法。

【教学重点】1、《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2、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教学难点】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从美学意义方面理解文章描写的几幅“风景”。

【教法设想】1、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最好能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2、教法上让学生多诵读,多领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教学要点】: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哪位同学能说说它的背景是怎样的?(学生回忆作答,教师补充。

)二、概括文章描绘的六幅风景,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一)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试给每幅风景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幅“沙漠驼铃”第2幅“高原归耕”第3幅“延河夕照”第4幅“石洞雨景”第5幅“桃林小憩”第6幅“北国晨号”(二)提纲挈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

《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

高中语文风景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风景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体悟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赏析六幅风景画的特点及其思想内容,体悟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

2.赏析文章,多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学情分析: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课文内容兴趣不高,教学重点放在主旨理解和美学浸润上,要求不必过高。

课前预习资料:一、茅盾及茅盾文学奖: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 春蚕》和文学评论 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长篇小说类的最高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

以下是历届茅盾文学奖的部分得主及其作品: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 东方》莫应丰, 将军吟》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古华, 芙蓉镇》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李准, 黄河东流去》张洁,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刘心武, 钟鼓楼》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路遥, 平凡的世界》凌力, 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 都市风流》刘白羽, 第二个太阳》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荣誉奖萧克, 浴血罗霄》徐兴业, 金瓯缺》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王火, 战争和人》(一、二、三)陈忠实, 白鹿原》(修订本)刘斯奋, 白门柳》(一、二)刘玉民, 骚动之秋》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张平, 抉择》阿来, 尘埃落定》王安忆, 长恨歌》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一、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熊召政, 张居正》张洁, 无字》徐贵祥, 历史的天空》柳建伟, 英雄时代》宗璞, 东藏记》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贾平凹, 秦腔》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 湖光山色》麦家, 暗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张炜, 你在高原》刘醒龙, 天行者》莫言, 蛙》毕飞宇, 推拿》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格非, 江南三部曲》王蒙, 这边风景》李佩甫, 生命册》金宇澄, 繁花》苏童, 黄雀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5—2019)梁晓声、 人世间》徐怀中、 牵风记》徐则臣、 北上》陈彦、 主角》李洱、 应物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20—2023)杨志军、 雪山大地》乔叶、 宝水》刘亮程、 本巴》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东西、 回响》二、写作背景: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谈》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品味作者结构文章的匠心。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赏析。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议论性语句线索性作用的认识。

难点:对文章总体结构特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茅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

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阅读要求:诵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明确:1.沙漠驼铃”(1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

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 2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3、4)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

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 5、6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

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5.桃林小憩( 7、8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

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

6.北国晨号(9、10)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第一幅“风景画”:沙漠驼铃(1 )1、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明确:⑴.自然景观的特点: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哄哄火响。

⑵.人的活动的特点: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猩红的大旗、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庄严妩媚。

⑶.对比之后效果:完全改观。

⑷.议论重点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⑸.手法归纳: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摹形。

2、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沙漠的自然风光有何特点?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写了沙漠自然风光写出了它的苍茫单调寂静等的特点,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

(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3、思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明确: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4、教师小结:第一个画面(沙漠“风景”),是全文的引子。

沙漠,本是个大自然中最单调最平板的地方,而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

沙漠与驼队,强烈的反差,证明了‚人类更伟大‛。

如果说这段的描写是‚画龙‛,那段末的议论(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则是‚点睛‛。

这一段先写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非延安风景。

首先,它形象地告诉读者,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

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此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第二幅“风景画”:高原归耕( 2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明确: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心情。

2、教师小结:第二个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写山上‚层层的梯田‛,写山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是写黄土高原的特色;也为了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

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则着力刻画‚晚归人‛心情的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三五月明之夜‛,‚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

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了人物之美。

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

一个‚长‛,一个‚掮‛,还有‚姗姗而下‛,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

第三幅“风景画”:延河夕照(3、4)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体现了什么精神境界?明确: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

着重写了搞文艺的师生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

环境优美,色调鲜明,烘托着人物组成生机勃勃的画面归纳: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2、教师小结:第三个画面,这一段先描绘“静穆的自然”,再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⑴、“静穆的自然”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

写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

写延河,‚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这个‚跌‛字用得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有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很好地映衬了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⑵“弥满着生命力的人”:这是一群舞文弄墨的文艺工作者,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说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

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

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和倦怠,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当然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3、思考: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明确: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的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突出他们的‚崇高精神‛。

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2-4段)的内容比第一部分(1段)深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升上了一个台阶。

4、第4自然段的作用:第4自然段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连用四个‚伟大‛,一个‚尤其‛,加上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赞颂的情感更强烈了。

第四幅“风景画”:“窑洞雨景( 5、6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

一对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延安一对清楚明白生活意义。

2、教师小结:第四个画面,着重赞美“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这一个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还有“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他们“清楚明白生活意义”,“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就使大自然顿然生色!作者采用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来衬托人的精神。

国统区城市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人儿”,从环境、衣着、行为和精神几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作为这里的主宰”的具体表现。

第五幅“风景画”:桃林小憩( 7、8 )1、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明确: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极为平常,无从构成美景,但作者要我们‚从另一方面去看‛,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领略。

作者对这里的风景是留恋的,带着深的感情,因为人类精神的高贵,足以弥补自然界的贫乏),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归纳:第四五幅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2、教师小结:第五个画面,写延安青年的休息━━生活的一部分,表现他们的高贵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