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案1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案
《蜀道难》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
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
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
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1.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但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又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
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设计意图课堂上读散文,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读,从文章内容到表现手法,从“形散〞到“神不散〞。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能否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去读,去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发挥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力,正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学生对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为基础,发挥教师激疑、助学、点拨的作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也是本教学设计意图之一。
◆设计提要本设计分三步走: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
〔从兑银换钞这一生活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鲁迅的历史观。
〔鲁迅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与历代史料编纂者有何重大分歧?〕3、鲁迅所关心的是什么?〔联系有关材料对比阅读,悟出主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安排。
主要方式是讨论式和笔记式相结合。
◆设计实施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
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用二三百字简要概括。
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
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点拨:本文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为思考的起点,并以此作导火索,引爆一番激烈的议论说理。
讨论:为什么这件事能成为导火索?怎么会从这件事“忽然想到〞中国的老百姓“极易变成奴隶〞?点拨:可以从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去找答案。
从这一生活现象中鲁迅观察到国民性的弱点,〔细读第3段〕文中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遭到的折腾作了速写。
明确:老百姓在时局的变化中,在得失的更迭中寻求一份自我安慰,这种心态与阿Q如出一辙。
鲁迅入木三分的目光扫视过生活的层面,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
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振臂疾呼。
板书:鲁迅的眼力——生活事件——人性社会时代(注:这一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内容结构,又有助于了解鲁迅。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语文 第2讲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复习教案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第2讲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在讲正题之先,要说一下语言知识题的复习策略。
这复习策略主要有下列几点:1.抓住重点语言知识题,涉及字的形、音、义和词语的运用,它的重点应该是词语,因为辨别字音,选用的不是孤立的字,而是词语;辨别字形,也是选用的词语而不是孤立的字;至于词语题自然考的是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即使是辨析病句,也往往与词语相关,如词语搭配不当,词语在句中表意不清等。
因此,在复习语言基础时,要抓住词语这个重点,准确把握其音、形、义。
而抓住词语这个重点也主要是抓住常用词语,即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
主要精力应放在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常用词语上。
2.重视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词语和语感积累。
知识源于积累,语感也源于积累。
与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做题上,不如放在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反复熟读上,同时把课本和读本中规定要掌握的词语实实在在地掌握住。
二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就是能力形成。
做题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
不能总以“粗心”来原谅自己,不少同学在数理等课上有“错题笔记”,这里也可以试一试。
3.培养语感一般中学生很难对一些语言现象作深入的理性分析,但可以凭语感判断正误。
培养语感就要熟读规范的文章,重视朗读和背诵,注意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中央电视台的播音(不是指那些娱乐的、搞笑的节目),将规范的语言模块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习惯中。
4.处理好做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高三复习,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以巩固复习效果和提高做题速度。
但是更要注重揣摩一些典型试题,包括近两年的高考题,揣摩其选材原则、命题思路。
这样的揣摩便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努力的过程。
下面再回到正题上,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
一、试题的特点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往往是考普通话的字音。
不过考法不断有变化,通常是给四组加的字注出读音,要求辨别正误,如2001年全国卷第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有时给出一个字的读音,要求辨一组字的读音的异同。
高中语文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一、单元编排意图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
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
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
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
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
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二、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14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幻灯片1)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醉花阴(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醉花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此事的抽样是闲愁。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醉花阴》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五、整体感知2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疏通字词:1、戚戚:内心忧愁的样子。
2、乍暖还寒: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冷。
3、将息:调养、休息4、憔悴损:憔悴的很5、怎生得黑:怎么能够挨到天黑。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导学目的]1、整体感知《〈鲁迅诗稿〉序》对鲁迅诗歌和书法艺术的评价,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精美,走近鲁迅,学习鲁迅。
2、理解和学习一文中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导学重点]教学目的1[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学安排]一、导入新课2001年9月27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投影出鲁迅像)。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是读着鲁迅的作品长大的。
鲁迅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心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说完后出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今天我们再一起看看文坛巨匠郭沫若是如何评价鲁迅的。
我们一起学习郭沫若为〈鲁迅诗稿〉所作的序(出示课题)。
“鲁迅诗稿”就是鲁迅珍贵的诗歌手稿,“序”它就是介绍作品的有关情况或者对它进行评价,为读者提供阅读作品的重要提示。
1、关于《〈鲁迅诗稿〉序》鲁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伟大作家,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历来引人注目,受人景仰。
然而其诗作及书法艺术,人们向来注意甚少,介绍、研究的就更寥寥。
原因主要是鲁迅其他方面的成就遮盖了其诗歌和书法的光辉。
《鲁迅诗稿》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现代文坛与学界的巨擘郭沫若欣然为此书作序,旨在推荐鲁迅这一鲜为人知的艺术成就。
区区200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给人无尽的美感,非大手笔难臻此境。
评其诗歌,紧扣其思想及创作总体特征,实事求是,恰中肯綮,并无溢美客套虚词;议其书法,既见其渊源,亦褒其独创,有的放矢,言简意赅。
第三段总评鲁迅诗歌和书法,把鲁迅的为人和为文结合起来看,亦符合中国历来奉行“知人论世”的学术传统。
隆重推荐该书,希望读者“好其人”“更好其诗,好其书”。
序文生动而简练的语言亦让人爱不释手,真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2、关于《我为何而生》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
罗素先后四次结婚,却三度不幸离异。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散文诗两篇教案[001]
散文诗两篇◆自读要求1、理解“记忆所蕴涵着的真谛〞及“门槛〞的象征意义。
2、体会两篇散文诗中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
3、学习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认知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会对散文诗的欣赏。
学习侧重点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两首散文诗的对比阅读,归纳散文诗的基本特点,进而欣赏两首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自读程序1、导语设计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人们在鸟儿〔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叽叽喳喳〞的叫喊声中听出了革命先驱对暴风雨的渴望,看到了革命勇士搏击长空的雄姿,文章具有散文的形式美,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这种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文学体裁,人们称之为散文诗。
今天我们再阅读两篇散文诗,了解体会这种文体。
2、整体感知——理解,感受结构美①学生快速默读《记忆》,讨论“记忆所蕴涵着的真谛〞。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文中“记忆〞究竟指什么?进而初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②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提示“记忆蕴涵的真谛〞的。
3、揣摩剖析——悟读,领悟意境美①轻声阅读“记忆没有体积……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以下〞这部分,讨论记忆对人有哪些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作者从人生的哪些方面对人类品性作了剖析?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方面?②默读两个传说,轻读“嗯,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庸人。
……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讨论: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爱憎情感?③综合以上两大段,讨论: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灵境界?鉴赏引导 1 .《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
从根本上说,这里的" 记忆" ,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本文形散神聚。
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 记忆" 的话题,而且" 记忆" 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
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3.通过翻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阅读理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设置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并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主旨。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划线、做笔记等方式来记忆和掌握文章的关键信息和语言表达方式。
这样,学生可以在增强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2.语言提升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和完形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结构、词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语言表达和运用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等细节问题,并通过语音训练、朗读等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推荐阅读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推荐相关的辅助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广泛、深入的知识体系。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资讯和文化文献,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思维视野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2.讨论和解读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读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会挖掘和批判课文中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以此促进学生多元、深入的思考能力。
3.软件辅助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专业的教学软件和工具,如在线词典、语法检查器、语音识别软件等来辅助教学进程。
这些软件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查找单词、纠正语言错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
四、实施效果通过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效率提高。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1
隐隐形迢迢意—古诗词意象鉴赏设计意图: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意象之于诗歌,犹魂之于人。
从《诗经》中的“苤苢”“蒹葭”发端,再到楚辞“香草美人”意象的开创,而后梅兰竹菊、丁香、杜鹃、鸿雁等动植物类的意象反复被诗人词家歌咏描摹,可以看出中国诗词对入诗的景物是有选择的。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
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2、了解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明了诗歌的意象。
2、用品意象的方法解读古诗词。
教学方法:1、讨论法刚开始鉴赏诗歌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能激活学生思维。
2、探究法通过一些经典诗词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文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什么“烟”景物如此受诗家词人的青睐呢?二、索微探幽,合作探究1、一个看似平常的“烟”字,虽形貌隐隐,内涵却深意迢迢。
分小组选取一个常见意象,进行赏析。
意象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3、“杜鹃”“猿猴”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点读法教学过程与步骤:秋兴八首一,知识积累1,关于整理: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四)疑难讨论。
1.虽然作者说小屋是他“睡眠”的居室,但是他在描写中,对小屋是步步理想化、甚至是神奇化了。如“小屋”“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小屋迷于雾失楼台”,“它不再是小屋,而是……空中楼阁”。作者笑下的小屋在由实而虚,由现实变为虚幻。不难看出这“虚幻”的“空中楼阁”才是作者理想的小屋。所以用“空中楼阁”为题。这也是与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相联系的。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能否举例试加说明?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全使读者觉得,作者笑下的“小屋”,有些由实到虚的趋势,也就是作者逐渐把现实的小屋加以理想化。不难理解,这理想化的情景正是作乾所追求的。从此入手考虑。
2.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观察点和描写对象,可以划出前后两部分。然后从两部分中各找一例说明即可。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笔高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二)讨论以下问题。
1.“我的空中楼阁”,指的是那座“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小屋”。本文是以直接描写这座小屋本身的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又是怎么写的?
分析:本文并非主要描写“小屋”本身的构造、形态、功用,而是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文章大体可人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山川美景的生气和情调;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远远看去,“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第二部分则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那小屋的关系,如小屋拥有“有限的”领土与“无限的”领空,更拥有灿烂的云霞作“无形的围墙”;小屋拥有与外界交通的被称为“幸福的阶梯”的山坡和“空中走廊”的山路;夜晚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中,作者称小屋“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但小屋作为艺术品的精妙构思和深邃意境,丝毫不在于小屋自身,而在于与周围环境的配置,它“占了地利之便”,从而“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小屋的最大特点就是融于大自然之中,从而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灯教案[001]
灯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以“灯”为线索的组材方式,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 学习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3. 理解“灯”的象征意义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灯》的构思与组材。
教学难点:文章构思与组材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思路,教给方法,寻找规律,培养能力;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训练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情况、本文的写作背景,并熟悉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生,某某省新樊县人,原名李柿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
鲁迅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小说家。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代表作:游记散文:《海行杂记》、《旅途随笔》哲理散文:《废园外》、《醉与梦》、《随想录》传记作品:《忆》、《短简》。
2. 背景介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进步文艺工作者随时有被捕和被杀害的危险。
此时,巴金辗转于某某、某某、某某之间,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阴冷、凄凉、腐败、黑暗的社会生活而苦闷、抑郁,但爱国反侵略的意志却很坚决。
在艰苦的困境中,在党和周恩来的关怀下,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具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3. 预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还写了那些灯?(2)生活中的灯多种多样,课文却只写了几盏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灯?它们有共同之处吗?如果有,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二步:导入课文(教师出示一幅画有一盏油灯的画)提问:同学们,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油灯。
提问:这种油灯我们现在不常见,但是在过去,它却是很常见、很普通的一种灯。
那么,除了这盏油灯,你们还能想起那些灯?学生回答:日光灯、白炽灯、闪光灯、路灯、华灯、台灯、彩灯……提问:大家说了这么多灯,它们在用途、样式、材料等方面都不大相同,那么从这些灯中你们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它们有共同点 发光发热。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祭十二郎文教案[001]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2、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X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尝试教案
尝试假期中,读到凯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她那份期盼与满足所打动。
为什么她是那样的向往三天的光明?我终于耐不住性子,决定尝试当一回 "凯伦"。
星期三的清晨,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我站在阳台上,面对太阳,闭上眼睛,又蒙上了一条纱巾。
眼前光亮的一切立刻消失了。
凯伦能把太阳想象成什么样子呢?我现在又能把太阳在脑海中构想成一幅什么样的奇观呢?太阳,圆圆的,红彤彤的,光芒四射......嗯......还有......还有......日日都见的太阳此时在我的脑海中只是这样一个失去光彩的形象。
那树呢?树叶是绿的,树干是青的......那再想一下云彩吧,洁白无瑕,四处慢慢飘动。
尽管挖空心思地想着语文书本上那些优美的词句,但是这些日常就与我朝夕相处的景物竟像一块干干巴巴的白菜叶一样,形象不丰满,神韵在眼前的一片漆黑中逃之夭夭。
此时此刻的我已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睁开眼睛,取下纱巾,仔细看个够,然而我提醒自己现在是在尝试着当一回凯伦,凯伦现在是无法睁开眼睛看到什么的,于是又耐下性子继续尝试。
我感受到高尔基笔下的那座时钟在“嘀嗒、嘀嗒“地走着,然而此时的“凯伦“却只拥有漆黑、寂寞、苦闷与充满整个胸腔的热切:盼望光明,盼望光明!怎么办,凯伦当时是否在怨天尤人,是否垂头丧气,是否自暴自弃,是否丧失生活的信心?没有,凯伦有的是用整个生命去拥抱太阳,去充实生活,以坚强的意志去描绘自己黯淡的生命,使之肖耀生辉,照亮了别人,同时也照亮了我,消除了我对她气求、冀盼三天光明的不解,增加了我对她的崇敬。
此时此刻,我的心已平静了许多,我是在尝试着当一回凯伦,然而,光明却使我那么期盼。
大约是半个小时了吧,或许是四十分钟,或许是更长的时间了......我急切地拉下纱巾,猛地睁开眼睛,万道光荒四射而来......眯着眼看看表,才过了十分钟。
十分钟,才短暂的十分钟,我却度分如年。
就在这一瞬间,我懂得了凯伦的伟大。
仅仅通过这一次尝试,我便认识到了“三天光明”的价值,也仅仅是通过这一次尝试,我才伸开双臂,想拥抱太阳,高呼:“太阳真好,生命真好!”此时竟使我不由得背育起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册 故都的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目的: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点拨式教学构想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和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语设计1、上课之前,我先听一首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3、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
下面,我们就以自读提纲为依据,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㈠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
(板书)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习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㈡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三 9《劝学》2
课题:《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背诵与字词过关二.自主学习,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合作学习:(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周 1.7-1.11 习第二单元诗歌五、《诗经》三首教学目的1、了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诗经》的表现手法。
2、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起源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诗经》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教学步骤和过程:第一课时卫风·氓一、课前引入1、古人读《诗经》2、介绍诗歌的起源(1)、劳动和生活(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1、《诗经》的编排分类2、《诗经》的表现手法3、《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三、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四、分析作品1、思考:诗歌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情节,它的线索是什么??2、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诗歌中使如何体现的?3、讨论:课文中赋比兴的手法各体现在哪一章?五、讨论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比”与内容的关系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的民歌特色。
“比”即是打比方,找出本体和喻体,分析二者的关系。
六、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风雅颂《诗经》(诗三百)六义赋比兴第二课时秦风·无衣一、课前引入1、回忆《诗经》的六义2、课文背诵检测二、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的回忆,指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诗经》的编排分类怎样?2、《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3、《诗经》的特色和影响如何?三、朗读课文,按照上节课所学知识,划分诗歌的节奏四、分析作品1、思考:诗歌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情节,它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3、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的内容:第一章:统一思想第二章:统一行动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五、讨论作品中的特色语言1、重章叠句的手法。
2、分析“同袍”、“同泽”、“同裳”和“同仇”、“偕作”、“偕行”的层次关系。
六、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1、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第一章:统一思想第二章:统一行动战斗的凯歌第三章:一起上战场第三课时邶风·静女一、课前自读1、课文背诵检测2、注意领会诗歌的第一人称写法和抒情的关系二、检测《诗经》的有关知识,指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要求每一位学生均能记住1、《诗经》的编排分类怎样?2、《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在前面两首诗歌中如何体现的?3、《诗经》的特色和影响如何,你能举例子说明吗?三、朗读课文,按照上节课所学知识,划分诗歌的节奏,争取课堂上背诵四、分析作品1、思考:诗歌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情节,它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思考:在描写手法上,《静女》有何不同之处?有何作用?3、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的内容:第一章:青年之急(场景)第二章:青年之恋(心理)第三章:青年之诚(心理)五、讨论作品中的特色语言1、重章叠句的手法和细节描写。
2、分析作品是如何让情和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七、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第一章:青年之急(场景)第二章:青年之恋(心理)第三章:青年之诚(心理)第四课时教学要点复习本单元一、课前自读1、检测课文背诵,由小组长负责2、介绍诗歌中叙事和抒情的关系二、复习《诗经》、汉魏晋五言诗、古诗的有关知识,指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要求每一位学生均能记住1、《诗经》的编排分类怎样?2、《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在前面两首诗歌中如何体现的?3、《诗经》的特色和影响如何,你能举例子说明吗?4、汉魏晋五言诗的发展过程怎样》?5、陶渊明诗歌有何特色?6、请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出名诗人写出一位,并记住一篇作品。
三、朗读课外文段(读本第7~11课),按照所学知识,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争取课堂上背诵四、分析作品的概要五、教唱《诗经·伐檀》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之五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之八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之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之十一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之十二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之十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之十四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之十六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目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之十七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之十八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之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第二单元诗歌六、离骚教学目的1、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屈原及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2、领悟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尚的品德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3、体味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上的区别;2、《离骚》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方法:讨论、背诵、品读教学步骤和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诵读、讲解课文前7节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指名学生讲讲屈原的故事2、阅读课外读到的有关屈原的诗句二、简介屈原和《离骚》1、关于屈原2、《离骚》简介三、诵读、讲解课文1、学生朗读或者听课文朗读离骚(节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逐节读读、讲讲、背背。
学生可以讨论,教师重点引导,帮助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3、思考:屈原为什么朝进谏而晚被斥?4、讨论:屈原在鸣不平中表现了哪些高尚品德?5、鉴赏佳句:6、背诵这七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诵读、讲解课文后六节教学内容:一、课前引入1、背诵上节课提到的有关屈原的诗句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前七节的内容3、背诵前七节二、诵读、讲解课文1、学生朗读或者听课文朗读的后六节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