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411f7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c.png)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2420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7.png)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be514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7.png)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a8c7b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9.png)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时间和地点。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4)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阐述他们的主要思想。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
(4)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阐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如科举制度、皇权等。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认识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aa26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a.png)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7c1d1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0.png)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新文化运动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8d912c67ec102de2bd89ee.png)
第15课新文化运动韩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专题的主线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这是一个渐进的思想解放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中国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本校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上课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学习目标】1.通过红楼之旅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基本概况,并结合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
2.通过红楼之旅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号召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通过展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及校区旧址——红楼两张图片导入。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我们将通过红楼之旅去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节课,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出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读目标,进一步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及通过本课学习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教学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新文化运动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分为新旧冲突、新意盎然、除旧布新、万象更新四个展厅。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90e5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a.png)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目卡片,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题目: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何影响?3.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何启示?4.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简要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6.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问题示例:1.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化进程有何推动作用?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影响?7.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的观点”为题目,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并陈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加强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88002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c.png)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3.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问题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它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场以反对封建主义、推动民主化为目标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民主、科学、自由的价值观文学革命和白话文的推广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代表人物3.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e321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1.png)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cead2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7f.png)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041ae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8.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2f32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7.png)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bfaff9a58da0116c1749b6.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方法: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老师概括:“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b3f18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0.png)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的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成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性作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新文化运动的探索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本章节的重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人物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3.文学作品分析:选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通过细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4.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多角度探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a3a3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8.png)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041309453610661ed9f44b.png)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a68aa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a.png)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兴起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和原因1.2 教学内容清朝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和原因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条件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2.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民主、科学、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等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2.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思想和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与人物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低谷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3.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与影响4.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意识等新文化运动的不足和局限:过于批判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等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中国5.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秀传统和精神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5.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的掌握程度第六章: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6.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七章: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7.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7.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八章: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8.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8.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8.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九章:新文化运动的遗产与挑战9.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遗产: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新文化运动面临的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平衡等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的掌握程度10.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10.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局限、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10.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反思和评价10.4 教学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ba7d4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0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新文化运动》学科领域:历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民族危机等,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b. 主要阵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c. 重要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d. 文学革命:白话文取代文言文e.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传播等3.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b.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民主、科学思想的核心。
c.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人物。
d.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让学生认识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e.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分析、评价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图片等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查询途径。
4. 视听设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01a86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f.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理念:
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
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
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
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
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
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老师概括:“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下面老师
带领大家去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把刚才大家找出的历史信息串联起来。
我们一起进入“红楼之旅”,我来给大家当导游。
投影:图片“红楼”(原北大第一院,现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展厅一:
投影:《青年杂志》第一期封面图片
师:请仔细观察封面图案,你能从中看出陈独秀创办此杂志的一些用意吗?
生:即兴回答
师: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明确《青年杂志》的发表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投影:陈独秀图片和《敬告青年》节选
师:引导学生理解陈独秀对青年人的期待
投影:李大钊、胡适、鲁迅图片和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节选
投影:油画《北大钟声》和蔡元培
图片
师:引导学生从图片上人物的服饰、年龄和手上拿的书刊三方面入手,分析回答学案中第一道思考题:为什么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根据上面所学,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人物、阵地、活动中心等内容。
并给展厅一确定主题为“新意盎然”。
展厅二:
投影:视频《复兴之路》片段
师: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要发起新文化运动?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总结,引导学生从政治角度看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潭,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进而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
投影:图片《袁世凯“祭孔”》
师: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采用思想革命的方式?
师:总结,引导学生从“尊孔复古”逆流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冲突,分析资产阶级发动新文化运动的迫切性和直接原因。
师:补充,资产阶级领导新文化运动,离不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师:根据上面所学,归纳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并给展厅二确定主题为“新旧冲突”。
展厅三:
投影: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
镜头二:图片“茶壶和茶杯、绣花鞋、贞洁牌坊”
镜头三: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师:看一看,想一想:你觉得20世纪初的国人灵魂有哪些问题?
师:拿什么来拯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