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诗欣赏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cc140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8.png)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在冷色的画面上涂上一点暖色,反而使冷色更加鲜明;一束阳光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以光亮反衬幽暗,诗境幽冷空寂。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者言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
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全诗】《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鉴赏】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
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
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
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
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
“景”通影,这里指日光。
“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
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
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
鹿柴古诗赏析
![鹿柴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2e317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c.png)
鹿柴古诗赏析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写的一篇古诗,反映了生活的残酷和个人的坚韧不拔。
该诗以垂钓的无名老人为情景,通过描写老人在寒冷的冬天钓鱼时的苦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诗中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绘了强烈的荒凉感,空山无人,只有听到身后人声的回响,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而接下来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展现了一种希望和重生的意象,夕阳从深林中透过来,映照在苔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接着是写钓鱼老人的形象,他旁若无人地钓鱼,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
通过老人的形象,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追求。
老人在冬天寒冷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垂钓,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态度。
最后四句“归来三径没,家竟何逗留”反映了生活的无奈和曲折。
虽然老人有着执着的追求,但回到家中仍然是一片荒凉和无望。
这里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生活的反思。
总的来说,《鹿柴》通过描述一个钓鱼老人的形象,表达了生活的残酷和个人的坚韧不拔。
诗中寓意深远,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给人一种对于困境坚持和追求的启示和激励。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7eea3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d.png)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逐句解释:“空山不见人”- 解析:“空”字给人一种空旷、寂静的感觉。
这座山啊,空荡荡的,看不到一个人影。
就好像你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空荡荡的房间,四处张望都看不到其他人一样。
王维写这句,一下子就把那种深山里的幽静给描绘出来了。
“但闻人语响”- 解析:“但”是只、仅仅的意思。
虽然看不到人,可是却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呢。
这就很有趣了,就像你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突然听到远远传来的说话声,你会觉得很神秘。
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感觉,让这个空寂的山更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返景入深林”- 解析:“返景”就是夕阳返照的光。
这夕阳的光啊,射进了深深的树林里。
你可以想象一下,傍晚的时候,太阳的光线斜斜地钻进那一片茂密的树林,就像一把金色的剑刺进了绿色的海洋。
“复照青苔上”- 解析:“复”是又的意思。
这光线又照在了青苔上面。
青苔一般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平常很少能被阳光照到。
这夕阳的光好不容易穿过树林,最后落在青苔上,就像是给青苔这个小角落带来了一点珍贵的温暖和光亮,画面感特别强。
赏析: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像一幅绝妙的画。
王维真的很厉害,他先写看不到人,又写听到人声,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让空寂的山林更显得幽静。
然后再写夕阳的光进入深林照到青苔上,这光就像是一个小惊喜,在一片幽静黑暗的深林里,给青苔带来了生机和亮色。
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就好像王维在告诉我们,在寂静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动静,在黑暗里也会有一丝光亮,让人回味无穷。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鹿柴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鹿柴](https://img.taocdn.com/s3/m/84ea8a7390c69ec3d5bb75c8.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鹿柴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鉴赏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唐诗《鹿柴》赏析
![唐诗《鹿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994d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6.png)
唐诗《鹿柴》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古诗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鹿柴古诗注释及译文
![鹿柴古诗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a41a1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1.png)
鹿柴古诗注释及译文
鹿柴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婉约细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于岁月流转、人生离别的思考和感慨。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 鹿柴:此指鹿柴山,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
2. 空山:空旷的山林,无人之境。
3. 不见人:看不到人影,指山林幽深,少有人迹。
4. 但闻人语响:只听到远处传来的人语声。
5. 返景:夕阳的余晖,光线反射回山林之中。
6. 入深林:指夕阳的光线透过茂密的树林,深入林中。
7. 复照青苔上:又照在青苔之上。
此句暗示时间已近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青苔上,给山林带来一丝温暖。
译文:
在这空旷的山林中,我独自一人行走,看不到任何人的身影。
只听到远处传来的人语声,让我感到山林之中并非我一人。
夕阳的余晖透过茂密的树林,把深林染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
这光线反射回山林之中,让我感到一丝温暖。
又照在青苔之上,给这片寂静的山林带来了一丝生机。
在这首诗中,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空山、深林、夕阳和青苔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他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意象,将情感融入自然之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情感和心境。
《鹿柴》古诗特色评析
![《鹿柴》古诗特色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c443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2.png)
《鹿柴》古诗特色评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本文将就《鹿柴》这首古诗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以及意境和主题进行评析。
一、语言特色《鹿柴》以叙事方式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形容山中空旷而荒凉的景象,并通过听到人声来凸显了寂寥。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既描写了群山的苍茫和寂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艺术手法1. 想象与现实的对比:诗中引导读者去想象空山中寂静的景象,然后巧妙地以“但闻人语响”将读者拉回到现实,增强了对寂静的感受。
2. 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山中空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的状态,借以抒发情感。
三、意境和主题《鹿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所描绘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无垠和人类渺小的存在。
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爱之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自然景物所带来的思考与感悟。
诗中诗人把大自然描绘成一片寂静而神秘的世界,同时在寂静中又听到有人声音的情景,使读者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的相互影响与依存。
诗人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与生存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万物间联系与互动的感悟。
总结起来,《鹿柴》通过描绘空山中静谧而祥和的景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深刻的感悟。
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引发读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和抒发。
(本文字数:300字)。
古诗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29c5c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5.png)
古诗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古诗鉴赏——古代汉语版
![《鹿柴》古诗鉴赏——古代汉语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57d49baf45b307e87197ff.png)
返、 返 景 入 森 林
进照黄 幽的昏 深阳时 的光落 森,日 林射返
。
书
返
会意字。篆书形体像路和脚,表示行走; 从反,反是返的本字,有调转方向回返之 义;反兼表声。本义是返回
照复 照 青 苔 上
又映照在地面的青苔上。
画
照
旁上本 。有义 隶火是 书;照 以召耀 后声。 火,金 又小文 变篆像 成以一 灬后只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 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 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 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谢 谢 聆 听
三四句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 照映的青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 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 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 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 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 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 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以手 日举 、着 火树 为枝 形,
画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空荡荡的山里看不见人影,只 是听到人说话的声音。黄昏时 落日返照的阳光射进幽深的森 林,又映照在地面的青苔上。
如果只读第一句,可能会觉得比较平常, 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 却境界顿出。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 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 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 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 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 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 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 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 愈见空山之寂。
《鹿柴》古诗解读
![《鹿柴》古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50f65b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c.png)
《鹿柴》古诗解读《鹿柴》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鹿柴》的内容、意象以及诗人的写作意图进行解读。
鹿柴的内容主要描绘了一个农夫在森林里锄地的情景,呈现出了一个质朴、朴实的农民形象。
通过对这个农夫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审美情趣的追求和对真实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的"鹿柴"被用来形容农夫的姓氏,从而将大自然与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鹿柴"这一姓氏被描述成"负薪"和"远道",暗示着这个农民不仅勤劳,而且勤劳地亲近大自然。
这一形象的描绘让人联想到诗人王之涣自己也曾在乡村生活过,体验了田园生活的清新和自然之美。
其次,诗中描述了农夫在锄地的过程。
他不仅在"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环境中工作,也面临着"日暮苍山远"的困境,但他仍然坚持耕作,不顾一切地投入劳动中。
这种坚持和努力的态度表明了农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他将自己的劳动看作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通过劳动来获得自然的馈赠。
值得一提的是,诗的末句"路有冻死骨"可能有着深意。
冻死骨是指冻死的动物尸骨。
通过这一形象的描写,诗人暗示了农夫与辛勤劳动背后的艰难和世间的无常。
这也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和生死的轮回,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
从整体来看,《鹿柴》这首古诗以其朴素真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通过描绘农夫的劳作,诗人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真实生活的向往。
同时,诗中隐含的思考和对生死的探讨,也增添了作品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通过对《鹿柴》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所在。
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农夫的描写,更是对于诗人自己人生观的表达和对人生意义的反思。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鼓励人们借鉴农夫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和感恩所得。
鹿柴古诗词
![鹿柴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0ed2e1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c.png)
鹿柴古诗词鹿柴古诗词1《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鹿柴古诗词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细读慢品诗人王维“鹿柴”的诗句后,我眼前浮现出山林动人的场景,强烈感受到自然界中“静”与“动”的和谐之美。
你看:鹿柴附近的空旷山林中,空气清新,宁静幽深,浓密大树层层遮掩,看不见人的踪迹,只听见有人轻轻的说话声。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浓密树叶照进了这幽静森林,斑驳陆离、星星点点,有一束阳光反射后照在碧绿湿润的青苔上,极缓慢地移动着。
远景是空山陪衬下的人语,近景是青苔陪衬下的夕阳。
有动有静,静是主基调,动虽然轻微,却显得突出。
静陪衬了动,动反衬了静,静更显宁静,动更显灵动。
动与静的互相陪衬就是和谐之美。
绿叶陪衬红花,绿更绿、红更红,美不胜收,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宁静的课堂,学生聚精会神、主动思考,老师循循善诱、娓娓动听,知识和智慧在师生之间静静地流淌,仍是静与动的和谐之美。
我赞美和谐之美,我欣赏和谐之美。
鹿柴古诗词3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古诗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古诗《鹿柴》翻译及赏析
![古诗《鹿柴》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402ff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3.png)
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及注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一说“返景中景,同‘影’。
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古诗鹿柴的意思全解
![古诗鹿柴的意思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ce981a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4.png)
古诗鹿柴的意思全解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山林中遇到一只病弱的鹿,以及他处理鹿的过程。
这首诗通常被视作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哲学思想。
全诗共有五首,以下是各首的解析:
第一首:苦得春风把玉顏,却道玉颜顔自闲。
玉颜指的是鹿的美丽的角。
第一句描绘了春风把鹿角吹乱,第二句揭示了虽然角自然才华横溢,但是并不为此感到自满。
第二首:思苦诗成泪满颜,秋风暗薄畏冰寒。
这两句描写了作者的心情,因为思考而苦楚,忧伤的泪水满面。
然而,这种思考也有助于他抵御困境,为了续命,需要像秋风一样的坚强。
第三首:促握冰弦终不成,寒绝冰泉层不胜。
这两句描述了作者试图用冰弦来治疗鹿角的方法,但是不成功。
冰弦并不足以抵抗鹿角的疾病。
这里的冰弦与之前的冰寒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冰冷力量的无奈。
第四首:森森白雪失颜色,洞庭波浪空翻壮。
这两句描述了鹿角的疾病越发严重,失去了它最初的美丽,白雪也感到无色。
洞庭波浪翻腾,意味着作者内心的痛苦与彷徨。
第五首:只恐雁来无暇去,青楼何事更参差。
青楼指的是高楼。
这两句以半句之悬念来结束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鹿角绝望的心情。
他担心一直陪伴自己的鹿会离开,也担心自己所在的高
楼(或官场)会发生混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鹿为形象,抒发了王之涣对生命困境和无奈的感受。
它通过描绘鹿角的疾病和治疗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中痛苦、困难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鹿柴古诗诗意
![鹿柴古诗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6e19b21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6.png)
鹿柴古诗诗意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也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采柴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绘了一片幽静的山林,没有人烟,只有微风吹动树叶
的声音。
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宁静和安详,也让人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时间像一轮太阳,从东方
升起,到西方落下,然后又重新升起。
生命也是如此,有起有落,有生有死。
但即使一切都已逝去,生命的光辉仍会留在世界上,照耀着后人。
最后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但雨水不断,行人在路上徘徊,仿佛迷失了方向。
这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是对人生的反思。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我们是否也会迷失方向,感到无助和绝望呢?《鹿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情和智慧。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文学经典,也是一篇哲学思考的佳作。
【古诗词】鹿柴全诗的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鹿柴全诗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aa0ec2bcd126fff6050b00.png)
【古诗词】鹿柴全诗的意思及赏析
《鹿柴》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
深的境界。
接下来分享鹿柴全诗的意思及赏析。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意思: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
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
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
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
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3fbb11192e45361066f549.png)
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
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王维鹿柴词语解释:空山:空旷的山林。
但闻:只听到。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照:照耀(着)。
诗文赏析: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
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关于鹿柴的古诗
![关于鹿柴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06a8d46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f.png)
关于鹿柴的古诗1. 《鹿柴的静美》哇塞,你知道《鹿柴》那首古诗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描绘得多妙啊!就好像你在一个空荡荡的山谷里,明明看不到人,却能听到说话声。
嘿,这感觉不就跟有时候在家里,感觉有人在叫你,结果到处找也找不到人一样嘛!真的太神奇啦!这首诗就是这么有魅力,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2. 《鹿柴的诗意》哎呀呀,《鹿柴》里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画面感超强的好不好!就像阳光调皮地钻进树林,然后在青苔上洒下一片金黄,多有意思呀!这不就跟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隐蔽的角落,然后满心欢喜的感觉一样嘛!它真的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独特的诗意呀。
3. 《鹿柴的奇妙》嘿,你想想《鹿柴》里的“空山不见人”,这得多奇妙呀!那空寂的山,好像藏着无数的秘密。
这难道不像我们有时候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吗?这首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我们欲罢不能。
4. 《鹿柴的深邃》哇哦,“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鹿柴》里的句子太深邃啦!那深深的树林,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却有明月来陪伴。
这像不像我们在孤独的时候,突然发现还有美好的事物在身边呀?真的太让人感动啦!5. 《鹿柴的意境》哎呀,《鹿柴》的意境简直绝了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空寂的山中,偶尔传来人声,多有意境呀!这跟我们在安静的夜晚,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那种感觉是不是很像呢?真的太有味道了。
6. 《鹿柴的魅力》哇,《鹿柴》真的太有魅力了吧!“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阳光在树林里穿梭,照在青苔上,这画面简直美呆了!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那种惊喜和愉悦,不是吗?它就是这么吸引人。
7. 《鹿柴的美好》嘿呀,《鹿柴》里的美好真的太多啦!“空山不见人”,但却有那么多的想象空间。
这不就跟我们小时候幻想自己在一个神秘的地方冒险一样嘛!真的好棒呀!8. 《鹿柴的神奇》哇塞,《鹿柴》可太神奇啦!“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深林里,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居然有明月来作伴。
鹿寨是一首什么诗?
![鹿寨是一首什么诗?](https://img.taocdn.com/s3/m/7468b25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3.png)
鹿寨是一首什么诗?
鹿柴是一首写景诗,这首诗写空山非常幽静,“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而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古诗原文及译文
鹿柴
唐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 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 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 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 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 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 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王天岳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鹿柴(zhài):养鹿的地
方,“柴”同“寨”。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Biblioteka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 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 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 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 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 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 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 却看不到人影。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 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 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 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 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 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 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 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 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 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 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 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 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 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 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 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 相反。
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父辈迁居于蒲州。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 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 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 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 杰出的画家、音乐家,通晓音乐,善 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 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 名代表诗人。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 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 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 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 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 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 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 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 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