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微观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讲义资料
国际经济学 政治经济的贸易政策 _PPT_c09

National Welfare Arguments Against Free Trade
• The Terms of Trade Argument for a Tariff (import tax)
Key Terms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次优理论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 关贸总协定 Trade creation 贸易创造 Trade diversion 贸易转移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国际谈判 Trade round 贸易回合 Marginal social benefit 边际社会收益 Trade war 贸易战 Median voter 中点选民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 optimum tariff 最优关税
Fig. 9-1: The Efficiency Case for Free Trade
The Cases for Free Trade (cont.)
• However, because tariff rates are already low for most countries, the estimated benefits of moving to free trade are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national income for most countries.
• Political Argument for Free Trade
国际经济学第二部分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贸易政策可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关税、配 额等手段,政府可以保护幼稚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技 术创新。
最优贸易政策
最优贸易政策的理论探讨
最优贸易政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贸易政策。理论探讨包括比较优 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
最优贸易政策的实践应用
02
贸易保护政策可能导致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增 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国内生产规模。
03
自由贸易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市场 份额,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
贸易政策的产业结构效应
01 贸易政策通过影响比较优势和资源分配,进而影 响产业结构。
02 贸易保护政策可能保护夕阳产业,但同时也限制 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
各国在实践中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最优贸易政策。发达国家通常采取自由贸易 政策,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采取适度保护的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
发展和产业升级。
05 贸易政策与实践
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推动自由贸易,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出口某一产品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 争优势。这种理论强调了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总结词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品 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不同的生产要 素和市场条件,这导致了国际贸易格局 的变化。
VS
详细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 学家弗农提出,他认为产品从研发、生产 、成熟到衰退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 段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条件。因此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国际贸易的 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10[1]古典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10[1]古典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fe47a795b84ae45c3a358c4f.png)
Friedrich List
在1818年, List成为蒂宾根大学管理和 政治学教授。1819年, List参与了德国 贸易和商业协会成立会议〔该协会目的 是取消(qǔxiāo)国际贸易壁垒〕,其后 一年他作为协会代表四处旅游宣扬自在 主义,并中选符藤堡议会。结果,其议 会活动遭当局优待,失掉教授职位、被 驱逐出议会,且被释放9个月。
早期: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贸易 差额论,代表(dàibiǎo)人物:托马斯. 孟
第十三页,共173页。
主要(zhǔyào)观念
国度财富=黄金〔货币〕 出口(chū kǒu)是获取财富,出口(chū
kǒu)是财富添加 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一方得利一定是另一方受损
第十四页,共173页。
政策
第八页,共173页。
历史上三次贸易维护主义 (zhǔyì)浪潮
第一次是1875年前后〔垄断发作时期 (shíqī)〕
第二次是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shíqī) 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1975两
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兴隆国度经济结构的 调整〕
第九页,共173页。
三次贸易相对(xiāngduì)自在 化浪潮
第三十六页,共173页。
但是,他也供认维护贸易政策(zhèngcè)难免 会失掉比拟本钱论所说明的比拟利益,但是, 牺牲的只是眼前利益,失掉的却是财富消费力 的提高,这是值得的。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开创人, 代表作« 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ōnglùn)» 〔1936年〕
马克鲁普,美籍奥天时经济学家,代表作« 国际贸易与国民支出乘数» 〔1943年〕
哈罗德,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 国际经济 学» 〔1933年〕、« 静态经济导论» 〔1948 年〕
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

❖ 汉密尔顿关于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 ❖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
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系 统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易导致关税和贸易战的爆发。
(二)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 新的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 ❖ 由以关税为主要干预手段逐步向以非关税措施为
A 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B 外汇管制; C 本币汇率高估。 ❖对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效果
(二)出口导向战略
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 发展经济的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原理。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发展的作用。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产业间关联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 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刺激消费,使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
主要干预手段过渡。 ❖ 也被称为“管理贸易政策”、“新重商主义”。
(三)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 现实中,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发达国家政府可 通过贸易政策,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 中占居优势地位。
❖ 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进 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政策。
年底的128个)。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1月1日,其机构 设在日内瓦,现有成员国148个(2005年5 月)。
世界贸易组织是约束各成员国之间贸易规范和 贸易政策的国际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协定是国际贸易制度运行 和各成员国贸易政策制订的法律基础。
国际经济学总结

国际经济学总结绪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制定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国际传递机制;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在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
(2)国际经济关系比国内经济关系更复杂。
不同国家之间政策目标不一致,国际间经济政策会相互影响。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品的跨国流动;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2)了解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理论分析(2)规范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探讨贸易政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1)国际贸易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
(2)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中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国际贸易理论(理论)11

CONTENTS
Part 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 导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Part 2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Part 3 第十章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进口保护政策:关税 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 出口鼓励与其他政策 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理论
一、
按商品形态分
1.有形商品贸易 2. 无形商品贸易
1 . 有 形 商 品 贸 易 ( Tangible Goods Trade)是具有物质形态的 商品贸易。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由联合国秘 书处制定。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指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进 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对外贸易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 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二、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1. 总贸易 (General Trade):以国境为标准来
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2. 专门贸易 (Special Trade):以关境为标准
与进口、出口相关的概念
1. 复出口(Re-export) 2. 复进口(Re-import) 3. 净出口(Net Export) 4. 净进口(Net Import)
三、按贸易关系分
1.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 2.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
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
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经济学-际国贸易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03
主张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以促进其
成长壮大。
新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认为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外部经济理论
强调外部性,如技术溢出、专业化分工等,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 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雷蒙德·弗农提出,认为产品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市 场策略。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01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涉及到的研究工具有计 量经济学、博弈论、比较制度分析等。
02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层面,微观层面 主要研究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 经济关系和政策协调。
VS
挑战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面临着许多挑 战,如贸易保护主义、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环境问题等。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 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健康发展。
07 国际经济学与世界贸易组 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促进自由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通过推动自由贸易,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从而增加全球福利。
国际贸易理论不仅有助于解释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还有助于预测贸易趋势,为国际 经济合作和竞争提供指导。
02 国际经济学概述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之间经济活动和经济 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国际贸易、国际 投资、国际金融等。
2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交换和配置,以及国家之间经济政策的相互 影响和协调。
04 贸易政策和措施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代码:ZB1005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3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经济学专业先修课程:宏、微观经济学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分为微观(国际贸易)和宏观(国际金融)两大部分。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着重介绍商品和要素贸易的起因、贸易格局的决定、贸易利益及分配,以及贸易政策等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讨论国际经济关系与一国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介绍国际收支、汇率决定与制度、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
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系统介绍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的同时,注重讲解规范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熟悉一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析技巧和工具,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整体的理论框架;2.能够运用基础经济学理论分析开放条件下的相关内容;3.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逻辑与思维习惯,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在专业学习中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4.能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现象与政策,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要求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国际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
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卷面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国际经济学》笔记

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相对价格:假设Px和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
含义:用商品Y 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它表示用一个单位X与Y交换可能得到的数量。
2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3国际贸易的产生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件,及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
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国富论》批判重商主义,一国财富的衡量标准不是其所用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贵重金属所能够买的商品数量。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2在定义上,若ax>bx,则A国在X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若ax/ay>bx/by。
则A比较优势。
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要素禀赋:一国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2H-O定理: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供给能力不同,引起相对价格差异,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结果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4要素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使两国同种商品相对价格差异不断缩小并最终打均衡,在这过程中,两国的丰富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稀缺。
下降,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较小的方向变化,随着同种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必然达到均衡,即国际贸易使两国同质的要素获得相同的收入。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各国通知生产要素价格也会趋于一致5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四章特定要素和国际贸易1特定要素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相对现代化、资本密集、高工资的工业部门与落后、劳动密集、 低工资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
二元化经济是市场失灵的重要标志。
➢ 二元经济的症状
工业部门:人均产值高、工资高, 但资本的回报率较低,存在长期 失业问题。
➢ 二元经济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工资差别论认为,二元经济下,保护制造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而对该观点的批评者认为对制造业的贸易保护,不仅不会增进社会福 利,而且会加重经济的二元化。
工资差异损失的图形说明
制造业部门边 际生产价值=制 造业部门工资
B
WM
A
C
PFMPLF
OM LM
农业部门边际 生产价值=农业 部门工资
工资差别的损失为三角型ABC面积。将 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可以增 加产值。采用贸易保护使制造业雇佣更 多的劳动对产值增加。
WF
PMMPLM
OF
LF
对工资差别论的批判
人口增长快, 寿命短。
第二节 进口替代工业化
➢ 幼稚工业化理论
基本观点: 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劳
动力成本低廉具有发展制造业的潜在优势, 但由于制造业起步较晚,缺乏 规模,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 难以与强大成熟的发达国家竞争, 发展中 国家应通过贸易保护以使国内制造业得以发展。
本章简介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观有关。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三十多年里,许多发展中国家强调利用贸易保护发展本国制造业 的观点,但在近二十多年中,发展中国家开始认识到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与分工的重要性,贸易自由化的积极作用逐步得到认可。本章将阐述进 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东亚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1558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学分: 3.0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先修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后续课程:国际金融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随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分支,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在国内外经济学类教学中,国际经济学也已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包括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
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
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和内外平衡理论等。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3.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学时分配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1.1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1.2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3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2章古典贸易理论(2学时)教学目标: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日趋完善。
从本质上讲,古典学派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贸总协定产生的时代背景;
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或过渡性的协议;
关贸总协定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安排缔约国之间 的旨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谈判。
二、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一)关贸总协定的宗旨
❖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
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
利用,并以发展生产和交换为目的。期望通过达
还有一些国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尽管其人均收入水平已 经很高了(如新加坡),但仍然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许多东欧国家也属 于发展中国家,它们也面临着许多特有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 任务是由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而这类 国家通常被称为转型经济体(economies in transition)。
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
历史实践*
本章结构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 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 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 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 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 ❖ 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 ❖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存在局限性:
❖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有可能恶化;经济发达国
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制成
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发达国家贸易保护
政策的实施,可能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
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如果发展中国
家选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恶性竞争。
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 成功国家的示范作用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大力推 荐使发展中国家贸易趋于自由化。
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的特点
❖
经济体内部市场相对比较狭小;劳动力比较
便宜;经济体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
出口导向战略的贸易政策措施
❖
较低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广泛使用出
口补贴或其他出口鼓励措施;通过货币贬值促进
从总的情况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在
实现本国经济发展上是比较成功的。 但该战略也
世界贸易组织是约束各成员国之间贸易 规范和贸易政策的国际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协定是国际贸易制 度运行和各成员国贸易政策制订的法律 基础。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 贸易自由化原则 可预见性原则 鼓励公平竞争的原则 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原则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二、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 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 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变动程度是 不同的。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而工业 品的较高,相对于工业,农业市场潜力有 限。
❖ 农业部门难以形成垄断,不利于扩大生产, 实现规模经营。
❖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 经济,提高收入水平,赶超发达国家,必 然要经历工业化阶段。
❖ 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典型国家是日本以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世界银行1997年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低于9 656美元的国家和独立行政区。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指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比较低,还涉及到生活的质量标准(如预期寿命、营养摄 取量、成人识字率、基尼系数等)。
(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
图 10-1
谁获利:一些学者认为,维持价格稳定当然对供 应方更有利;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需求方可以减 少生产成本方面的风险,当然对需求方有利。还 有一些学者认为,价格干预会扭曲价格机制,影 响资源的有效分配。而从干预的目的来看,价格 稳定或价格干预有助于初级产品生产的发展,从 而有助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获得稳定发 展的外部环境。
成互惠互利的贸易协议,促进进口关税和其他贸
易障碍的大幅度削减,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
遇。
(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 自由贸易原则 ❖ 非歧视原则 ❖ 关税减让原则 ❖ 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 公平贸易原则 ❖ 自我保护原则 ❖ 透明度原则 ❖ 磋商调解原则
三、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
就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以关税减让为主的阶段(前六轮); ❖ 以非关税壁垒谈判为主的阶段 (东京回合); ❖ 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体制问题阶段(乌拉圭回 合)。
❖ 发展中国家要从贸易保护走向贸易自由化,需 要做的工作。
(1)取消商品进口的数量限制
(2)改革关税制度
❖
A 降低进口关税的总水平;
❖
B 缩小不同商品间关税率的差异幅度。
(3)为减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应辅以鼓励出口、限
制进口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一、关贸总协定(简称GATT)的产生
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转速度不同。
第四节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追溯到1241年成 立的“汉撒同盟”。现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的。根据成员国经济 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
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 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2) 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用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替进口的同 类产品;
❖ 第二个阶段:用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 化工产品代替进口品。
(3)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特点 ❖国内市场比较大 ❖国内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供应 ❖存在“二元经济” ❖配合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 ❖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常常需要贸易保 护政策予以配合,具体政策措施包括: A 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B 外汇管制; C 本币汇率高估。 ❖对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效果
❖ 一体化组织模式的选择要有助于各国经济的工业化。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优势:
三、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
(一) 初级产品的出口与价格水平
❖ 相对于制成品,初级产品的价格偏低,且不 断下降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 初级产品的价格随世界经济发展与波动而变 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
劳尔·普雷维什的观点 ❖ 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少于工业 化国家 ❖ 初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较差,且在继续 恶化 ❖ 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可能导致悲惨的增长
(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 在美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逐步削减各自的 贸易壁垒,实现贸易政策的中性化。
❖ 发达国家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1947年的40% 左右,降到目前平均3%左右。
❖ 对发展中国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便利。 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制待遇, 洛美协定等。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功的原因:
❖ 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小; ❖ 各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性的强;
❖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总是从市场一体化入手。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的原 因:
❖ 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而缺乏进行贸易合作的 物质基础;
(一)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
❖ 汉密尔顿关于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 ❖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 系统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易导致关税和贸易战的爆 发。
(二)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 新的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 ❖ 由以关税为主要干预手段逐步向以非关税措施为主
人口增至4.5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 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先例。
❖ 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亿人口、每年国民 生产总值达6万多亿美元。
❖ 北美贸易区的目标:从1994年1月1日起,经 过15年的过渡,美、加、墨三国相互取消关 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关贸总协定下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成就 ❖ 各缔约国的进口关税水平都有明显的下降。 ❖ 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秩序 。 ❖ 影响力大增(缔约国数从最初的23个增加到1994 年底的128个)。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1月1日,其 机构设在日内瓦,现有成员国148个 (2005年5月)。
组织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荷比卢联盟。战后,发达国家间第一个关税同盟。 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
❖ 1950年代初,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 荷兰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1957年5月8日,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 1958年1月1日,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 1968年,欧洲共同体实现了设置共同对外关税; ❖ 1979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 1992年2月7日,成员国签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1993年1月1日,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 ❖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 ❖ 2002年,“欧元”投入流通,代替各成员国的货币; ❖ 目前,欧盟扩大到25国,面积达到400万平方公里,
❖ 当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没能给各国带来足够的市场规模 时,一些成员国就需要在共同体以外寻找出路,由此 造成一体化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减弱;
❖ 发达国家市场的吸引力导致一体化成员国的离心倾向。
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存在与发展 需要具备的条件:
❖ 各成员国经济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 一体化组织内部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互补性的不断增强;
要干预手段过渡。 ❖ 也被称为“管理贸易政策”、“新重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