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读后感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15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
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
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
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
可是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
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
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
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
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还有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吴祖太的母亲病故时,他仍然在工地上。
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观后感1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近日,由导演李正伟所执导,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的院线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在热映。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愿经历冷暖,仍心存炽热。
观看完电影后,心潮澎湃,五十年前,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林县人民的幸福,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甘顶巨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决然地带领大家修渠,这是何等豪气、何等硬气!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几次落泪,大荧幕上听到熟悉的林州话落泪;冯技术员身体倒下的一瞬间落泪;林州市副市长李红蕾大雨天带领抢险队搜寻失联老人和孩子时的动员讲话落泪;一个个年轻的志愿者不顾生命危险,争先恐后在林州的小无人区搜寻时落泪;三位雪鬓霜鬟的老人在大雨天不顾一切维修被堵红旗渠时落泪……感动的瞬间有很多很多。
一位英雄的共产党员,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抛开了修渠、抛开了进度,只为了“生命无价”那个初心。
在当代,李市长在别人说你是领导你别上鹰见愁时,她坚毅地说出了:“生命无价,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对百姓的奉献和牺牲。
”正是不忘人民这个初心让两代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民的生命,老书记的泪水、李市长的坚毅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林州这片土地热烈的爱!”新时代的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奉献和牺牲!作为红旗渠的传人,我将继承先辈们的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好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观后感2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终于出炉,可以逐级进行审核了!许多关注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朋友们期盼电影《归来仍是少年》早日上映,拍一部红旗渠电影也确实是很多人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
作为一名林州人,及《归来仍是少年》的总编剧,我了解红旗渠,知道红旗渠需要用生命去书写,电影也需要带着感情去拍摄。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一】去年暑假,我来到了x省林州市。
在那一座座秀丽的山峰上,盘绕着一个伟大的工程——“红旗渠”。
你可别小看它,如果没有它,你能想象到今天的林州会是什么样的吗?如果没了它,林州市将会是一片苍茫。
在遥远的一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旱地,仅仅二十几年内就发生了五十余次旱灾。
如果村民们想吃水,就要挑着担子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小井里打水,而这打水过程中丧失的人命不可计数呀!我在那里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孝顺的媳妇去打水,要知道,她打的可是八人的水呀!她走了一天,打过水回家,就在路上,她被绊倒了,水一下子洒光了,要想再去打,已经不行了——天已经黑了。
回到家后,大家都没有责备她,而她却因为给自己过意不去,跳崖自杀了。
在太行山腰有一条漳河,林州人民就想把漳河水引入林州,来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
人们在1960年二月动工了,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也出动了,少先队员放学后也来帮忙,人们都奋战在那悬崖之上。
工具却是些麻绳,除险钩,锤,吃的是野菜,住也是在山洞里铺床睡觉,我们在景点山区的山洞里还发现了一些肮脏的被子、褥子和衣物,如果你到了这儿,你一定会被感动的。
在极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x与x连接起来。
十余年后,这项伟大的工程完工了,从那天起,便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7公斤。
“红旗渠”还有许多景点呢,青年洞、天下第一滑、天一线……。
啊!那一天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它正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旗渠心得[精选5篇]
红旗渠心得[精选5篇]第一篇:红旗渠心得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
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
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
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
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
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
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
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3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观后感篇15月4日,雨后天晴,艳阳高照,我们项目部组织参观了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通过这次亲身实践活动让我们贴身感受到了林县人民伟大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514年中,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一百多次,大旱绝收达三十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彻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1960年经林县县委研究决定:截断漳河,劈开太行,引漳入林,这是解决水资料的根本措施。
而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时期,县委县政府便动员全县10万民众硬是靠一纤一锤,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中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
我们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幅场景:一位老汉双膝跪地,双手向天,似向苍天求救,老汉身后,放着一副空空的水桶和一根被压弯的扁担,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发生在"桑耳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位杨老汉,刚刚取了个如花似玉的儿媳妇,在大年三十一大早,杨老汉就挑着水桶到十里以外去挑水,井边挑水的人,队伍排得如长龙。
好不容易,杨老汉打上水赶回家中,儿媳心疼公公,急忙去接,一不小心,两桶水打翻在地。
儿媳望着洒在地上的水,泪流满面。
她知道,没有了水,这个年就过不成了。
公爹安慰她说:明天咱去邻家借水过年。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七篇
红旗渠心得体会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数十万人苦干十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了盘绕太行山,举世瞩目的引水灌溉工程一一红旗渠。
这一渠清水使林县彻底摆脱了极度缺水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改造自然环境的一大奇迹。
也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三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我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等进行学习后,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红旗渠精神”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保持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信念感、使命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自身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
“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不言放弃。
以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检察干部,通过进一步学习红旗渠精神,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在岗位上履职尽责、无私奉献,增强工作上的行动力,对照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学思践悟中拼搏实干,不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
红旗渠心得体会6月16日-18日,在院里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传承红旗渠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教育培训班,并亲眼目睹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壮观,聆听了讲解员讲述修建红旗渠悲壮历程,我大受震撼,久久难以平静。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从过去到现在,林县人民一直过着“日日盼水不见水”“十年九不收,百姓逃水荒,吃水贵如油”的生活,但林县人民越是困难越向前,他们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持之以恒的毅力,终于修成了被世人成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解决了困扰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8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渠观后感1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
6公里,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
6公里。
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观后感2为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活动的学习形式,提振干部职工服务温江“五个之城”建设的“精、气、神”,5月5日,区安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以“红旗渠精神”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
《红旗渠》主要讲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修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林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结束后,区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自阳同志提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通过观看《红旗渠》话剧,认真体会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和为民务实清廉的共产党人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压实监管责任、严格监管执法,为温江“五个之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争做践行“进取”温江精神的急先锋。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11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10篇)通过参观红旗渠,了解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下面就是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用红旗渠精神来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更多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推荐↓↓↓《狼图腾》读后感心得体会《一呼百应》观后感心得体会《为了和平》观后感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震撼心人——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击我的视觉,真实感迎面扑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浩大,对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敢较天地的伟大气魄而肃然起敬。
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在已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勤劳勇敢的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处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这坚硬的崖壁上用尽全力也只能凿出一个小洞,更何况是凿通一条高5米、宽6.2米的渠道,这是何等的意志与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红旗渠》纪实片和话剧生动再现了林州上下艰难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详细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让我更深切领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汇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历久弥新。
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镇史家河村、黄华镇庙黄村考察学习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发展现代产业,令人影响深刻。
参观完红旗渠的感悟
参观完红旗渠的感悟
1. 哇塞,参观完红旗渠,我真的被震撼到了!那渠道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山间穿梭,这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啊!想想我们现在,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2. 去看了红旗渠后,我才明白啥叫人定胜天!那可是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呀!我们平时总说做不到这个做不到那个,和红旗渠的建设者们比起来,我们好意思吗?
3. 红旗渠啊,真的让我大开眼界!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就好像是从石头里长出的希望之花!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该有这种创造奇迹的决心呢?
4. 参观完红旗渠,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那渠水就像是先辈们的汗水汇聚而成,我们有啥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5. 哇,红旗渠真的太了不起了!它就如同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我们是不是也该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拼搏呢?
6. 看了红旗渠,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坚韧不拔!那渠道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们能不好好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吗?
7. 红旗渠呀,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警示着我们要努力奋斗!我们还等什么呢?
8. 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一直在想,他们能做到,我们为啥不行?那渠水欢快地流淌着,仿佛在嘲笑我们的懦弱!
9. 哇哦,红旗渠简直太神奇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奋斗的大门!我们难道不应该被它激励吗?
10. 红旗渠,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那是多少人的心血铸就的呀!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红旗渠》观后感9篇
《红旗渠》观后感9篇《红旗渠》观后感111月15日上午,支队组织大家在二楼会议室观看纪录片电影——《红旗渠》,这是一次荡涤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升华精神之旅。
观看完《红旗渠》,我的思绪不知不觉被带回到1960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他们没有对贫苦的生活环境低头,更没有向贫瘠的自然环境屈服。
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们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完全靠双手和铁锤、钢钎等自制工具,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壮举,也实现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
青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回响在脑海,萦绕在心间。
那绵延几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红旗渠精神〞的真实写照!4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
“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也给予我们无穷力量。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感染折服着一代又一代人。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没有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发扬传统、展现本色,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鼓舞引领着我们。
作为瓷都特警,身上更是焕发出着这种精神。
在炎炎烈日下的古县衙路旁,在呼呼北风里的支队操场上,在平时训练中,在日常巡逻时,无不表达了我们这个战斗集体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特警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还不满8岁,不管是制度建设还是开展规划,都正值“艰苦创业〞时期,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发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特警的事业取得长足开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5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34篇)参观红旗渠观后感 1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
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
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
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
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
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
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
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
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
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
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
2024年红旗渠学习心得(二篇)
2024年红旗渠学习心得在上世纪某个年代,一群人凭借坚定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成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这群人就是林县人民,他们渴望修渠引水,经过不懈努力,修建了红旗渠,实现了这一夙愿。
在这个过程中,林县人民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结合,与国家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融合,既继承了勤劳、节俭、勇敢的优秀民族传统,又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和人民群众勇敢面对困难、科学探索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
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为基石,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导,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
红旗渠精神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
一个进步的时代,总是伴随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是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实现民族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一个民族,若是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足,一个民族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一精神博大精深、深入人心,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坚定的骨气和胆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引领我们奋进的旗帜,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成为推动我们工作的动力,督促我们不懈怠、不偷懒。
2024年红旗渠学习心得(二)在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日,我随高级研修班赴____省林州市,对著名的红旗渠进行了深入的参观学习。
此次学习历时一周,期间,我们登上雄伟的太行山,亲眼见证了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这一伟大奇迹。
我们参观了红旗渠博物馆,观看了话剧《杨贵》,并参与了劳模互动课堂,深刻感受到了劳模的精神风貌。
这里的人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红旗渠精神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让我深受震撼。
《红旗渠》观后感(通用14篇)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通用14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旗渠》观后感篇1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
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
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6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
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条件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减弱,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林县人的一种本色,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观后感篇2昨晚,在绍兴大剧院观摩了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
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2024年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在____月____日至____日,我局党组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职工赴林州市红旗渠参观学习,以此深化党性教育。
随着对红旗渠的逐步了解,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设计者的创新智慧、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以及领导者的齐心协力,心灵深处再次受到了强烈的触动。
林县人民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十六字精神,铸就了红旗渠的辉煌,实现了“青山绿水、麦香仓丰”的美好愿景,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精神代表了不懈追求进步的开拓创新,面对困境的艰苦奋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
红旗渠精神,如同那座丰碑,将在历史的洪流中永存,成为后人敬仰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极其艰难的自然条件下,林县人民引漳入林的伟大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
当时,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设备技术缺乏,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更使得生活异常艰难。
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林县人民凭借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创造了这一世界奇迹。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仅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在太行之巅树立的一面精神旗帜。
红旗渠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心系人民、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它不仅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典范,更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蕴含着党的领导力量、群众基础、干部作风和革命事业的深刻内涵。
这种精神展现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
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伟业不可或缺的凝聚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虽然我们不再面临过去那样的艰苦环境,但创业难,守业更难。
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将其融入工作中,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推动工作发展。
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成就伟业,靠的是理想、信念和作风。
2024年“红旗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红旗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2024年,我有幸参与了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伟大工程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
在这次学习中,我认识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价值所在,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体会。
首先,红旗渠精神教会了我坚持不懈的意志和信念。
红旗渠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它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无论多么艰难,建设者们都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成功地建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
从中我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克服一切难关。
其次,红旗渠精神告诉我要团结合作。
红旗渠的建设不是由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完成的,而是依靠全体建设者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努力。
大家都投入到了工程建设中,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不仅使工程的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也使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
我从中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并且获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
再者,红旗渠精神教会了我勇于担当责任。
在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牢记自己的责任,将之付诸行动。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基层员工,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工程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逃避困难和压力,而是勇往直前,积极面对。
最后,红旗渠精神告诉我要不断创新。
红旗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项创举,它不仅在工程规模上具有创新,更是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作出了创新。
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得红旗渠得以成功建设,并且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从中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并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个伟大工程背后的精神力量,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体会。
我将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注重团结合作,勇于担当责任,并不断创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努力。
红旗渠精神个人感悟【五篇】
红旗渠精神个人感悟【五篇】已阅篇一: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以无私奉献、香港回归的共同默契、爱国爱港、守则尽责的传统港人精神。
继原住民生活最古老的红旗渠以来,红旗渠精神便在港人的内心深处种下。
“尽责并肩跑,共铸更美港”由此而来,历史渊源贯穿近百年之久,睿智者们早在那个时代树立了精神转化榜样与道义使命。
红旗渠文化扎根于中西特色。
香港人源于海内外、古老族群,站立在东西方文化边界之上,千变万化,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原则信仰与本土色彩。
红旗渠的深层文化核心强调尊重和普世价值,令港人有责任维护真实切身的港珠澳大桥与永久和平。
每个港人在二十一世纪将继续铸就诗意家园,因为土生土长爱港人从爱国爱港、尽责尽责之中产生了对和谐健康发展的坚强信念与深刻使命感。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在港人心目中深植。
近一百年来,红旗渠精神承载了港人传统的“尊重别人、包容不同、主动学习”的价值观,守则有担当。
“尽责并肩跑,共铸更美港”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此,对于每一代港人,“奋进勇担当”更成为时时刻刻精神象征,把港之精神延续於下所有港人。
今天,红旗渠精神以更加深入的时代价值取代陈旧的概念,标志着港人在中西交融的文化海洋中研究出一条原则的应用之道,维护一个真实的家园,期待心所向,活出更性感究到的满足,港人和享受最崇高的追求,也就是自然的平衡和完美的实现。
红旗渠精神是港人坚持不懈维护香港的光辉传统。
归根结底,红旗渠精神还是源于原住民守则。
无论是爱国爱港、守则尽责、团结拥抱还是主动学习等,都将心求一位满足并超越对真理、平等、自由和普世价值的执着。
表现在每一个港人身上,将精神延续於今日,让香港之灯更加明亮光辉。
今日的精神以更加现代化的文化环境及视角,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境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互通有无的未来、融合进步的角度等,给我们一份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红旗渠精神深植心灵,激发谋定而行,不断地建设港的共同未来,以和谐和健康的发展,在比较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到今天仍是港人心目中最传统而宝贵的财富。
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一、什么是观后感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二、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旗渠观后感1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
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
积极想办法,跑门路。
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
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
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
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的观后感(通用9篇)
红旗渠的观后感红旗渠的观后感(通用9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旗渠的观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的观后感1为何,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的奇迹?是什么让红旗渠历久弥新,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带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发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教育之旅,去追寻前辈的足迹,重温那段艰苦又辉煌的峥嵘岁月。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对命运的抗争。
踏进红旗渠纪念馆,我对红旗渠有了初步的感知。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红旗渠纪念馆中的这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
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
1942-1943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
旱魃为虐引发的饥馑让生灵涂炭,有水才能活!正是因为林州人民对水的渴望,才有了他们与命运作出的不懈抗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库,可一遭连年大旱,水源枯竭,依旧无水可用。
怎么办?引漳入林!年仅32岁的县委书记杨贵大胆决策,十万群众战太行,硬生生要在巍巍太行山上凿出希望的大渠!红旗渠是用生命铸造的奇迹。
红旗渠是一个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堪称世界奇迹。
1960年2月,随着开山炮响,拉开了十万林州人民战太行的序幕。
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林州人民吃野菜、宿石缝、碾炸药,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
这一战,就是十年。
十年间,涌现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靠着绳索终日悬荡在峭壁,清理碎石的任羊成;被洞顶坍塌夺去生命的设计师吴祖太;为完成父亲心愿13岁就上渠的张买江……还有为了一渠清水而血洒红岩、长眠太行的81名烈士。
红旗渠学习心得体会(摘选5篇).doc
红旗渠学习心得体会(摘选5篇)红旗渠学习心得体会(篇1)在这个太行山菊更为艳丽的季节里,我与一百万家乡同胞被来自10月的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深深震撼,红旗渠畔的儿女们踏着霜花,调整着步伐,给自己做了全新的定位。
我们西望太行绝壁上的千里长渠,回眸历史,硝烟仍在,展望未来,慷慨激昂。
因为,我们的血脉中传承着祖辈半个世纪的创业情怀,我们的眸子里高扬着一面猎猎的精神之旗,思想所到,无坚不摧。
老天没有给林州人太多的福祉,甚至连一条像样的河流都不曾给予;但老天又是公平的,他给了家乡这方土地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气魄宏大的神话。
不被命运屈服的林州人,在这些神话的激励下,憧憬梦想,满怀激情,用简陋的工具书写出只有如椽巨笔才能完成的宏大诗篇。
那是一个放映时只有黑白两色的时代,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史十年,硬是在悬崖峭壁峭壁上,挖渠千里,从此,多山的林州地图上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红旗渠。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畅想,又是怎样一个穿越时空的清晰的目视。
红旗渠水在林州的大地上流响了,那是1965年的时候。
同时,一面精神之旗正在冉冉升起,传承于民族精神的红旗渠精神,闪着熠熠光辉,映红了太行山的紫色岩壁。
1969年,红旗渠水系全部竣工,红旗渠精神之旗坚毅地立在了太行之巅。
创造红旗渠奇迹的祖辈们在新中国艰苦创业时代的厚重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此,一条渠,一种精神,被世人做了跨世纪的仰望。
林州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群体,他们不甘落后,永不放弃追求,以许存山、郭变花支书为代表的时代先锋,一脉相承60年代的激情,完成了家乡由穷变富的宏大特写,100万林州人的性格在13亿中国人性格的背景中赫然卓然。
改革开放,林州人富了、幸福了,也成就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
她是时代精神的缩放,又是时代精神的领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国家记忆•红旗渠》有感
《国家记忆•红旗渠》视频分为两集,分别是《山河让道》和《造福千秋》。
地点在河南省林县,故事很简单,就是修渠。
但这么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却极其不简单。
故事的背景是1920年的春节,林县的一户人家却在办丧事,因为那家的媳妇因为没有保护好一桶水而上吊自杀。
对于我们是很诧异的,竟然只是因为一桶水就自杀,而且还是春节这么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那地方该是缺水到何种程度呀?
林县山多水少,干旱是林县最大的自然灾害,因缺水,时常发生暴力事件,人与人争水,人与兽也争水。
缺水如此严重,怎么办呢?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员杨贵来到林县,萌发了修水渠的想法。
但因为林县所处的位置原因、经济落后的原因,实施困难。
知道1959年再次出现的恐怖旱魔席卷全县,杨贵坚定了修渠的决心。
在他的安排下,三个调查组踏上了寻找引水源之路。
从找引水源,到修渠的开展、完成,可谓是重重艰难。
一个一个的问题接连出现,首先是获得水源地的同意,接着是经济基础,再是技术含量低,修渠过程发生的凿渠困难。
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向上级递交报告;拿出攒下来的粮食;实地勘察,发明新的凿渠方法。
本来是一年的计划,却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
没有任何先进的仪器,几万林县人民用他们饱满的热情和对水的渴望,用铁锹、铁锤等落后的工具,在悬崖峭壁旁,硬是凿出了70公里长的水渠,最终取名“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林县缺水的困难,消除了因为争水而大打出手的事件,极大地提高了林县的各种粮食产量,滋润了林县的这片土地,这方居民。
红旗渠修建的背景让我们看到了林县曾经水资源缺乏的程度,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的现状。
渠道的修建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人们的血液里流淌,人们不怕艰难、不畏险阻、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创新、团结协作。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涌现出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物,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很多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为中国而自豪,没有什么困难是中国人解决不了的,有的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像杨贵,绞尽脑汁想出解决缺水的办法,像修渠时的考察官员,跟工人使用一个锅,一起喝野菜汤。
正是官员们跟大众同吃同住,心里装着人民,才能使民众们将十年的修渠工作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