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但可能造成人才流失;保护环境;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加重城市和交通负担,影响社会治安;加大计生难度等。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最大人口容量
①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的环境、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2)人口合理容量:最佳人口容量
①概念: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及其他资源、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人口数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城市与地理环境
1、城市的区位因素
①地形:平原城市密集;世界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热带地区城市位于高原,山区城
市多位于河谷、低地。
②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近海地区城市密集;
③河流:河流交汇处、河口、水运起点或终点处,提供水源和便利水运,城市密集。
①交通运输: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密集,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会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发展;
②矿产资源:邻近矿产资源地易形成工矿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
鹤岗、抚顺、开滦等是因煤炭而兴的城市,阿伯丁、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是因石油而兴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等是因铁矿而兴的城市。
③其他:政治(以政治中心新建城市,如华盛顿、巴西利亚)、科技(如日本的筑波)、
旅游(中国的黄山、张家界)等,而宗教和军事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已减弱。
2、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功能。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的一般特点:
①商业区: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在大城市和特
大城市的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CBD),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密集,
②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
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两者成背向发展。
③工业区:趋向于市区外缘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3、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①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表现各种经济活动付租能力的高低;
②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日后的功能分区,如北京中心城区因历史原
因形成了行政区,上海外滩成为金融中心等。
③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会影响城市中住宅区的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4、三种西方城市空间结构代表学说: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
三种学说的共同点:认为城市空间结构都以中心商务区(CBD)为核心;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受到地租、交通因素的影响。
5、中心地理论与城市服务功能
(1)基本概念:
①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②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中心地的服
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现实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城镇内部的商业中心。)
(2)城市服务功能:按中心地理论,从区域总体来看,中心地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构成层次分明相互嵌套的空间网络系统。即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广。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容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中心地理论的应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商业网点布局。
三、城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
(1)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