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学生用
谈中国诗上课用
![谈中国诗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3a8f25f181c758f5f61f6770.png)
词 语 积 累
梵(fàn)文 轻鸢(yuān) 凑泊(bó) 数(shuò)见不鲜(xiān) 眉眼颦(pín)蹙(cù)
咻(xiū)咻然:动物鸣叫的样子。
一蹴(cù)而至:踏一步就达到。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4.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 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 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说明中国诗以单薄浅淡、安适 平和为主,但也有少数雄厚沉重的诗。 (联系下文“雄厚”“沉重”)
5.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 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 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 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 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 和无线电或者…… ——通过比喻对比,突出西方诗的雄浑和 富于气势,中国诗轻淡、安和。(联系上文 “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雄厚” )
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5年携妻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后赴法国巴黎大 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在昆明 西南联大、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 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文 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
2.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 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 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 每把眉眼颦蹙。 ——通过比喻,说明中国的诗短而 妙,又悠远的意味。 (联系上文“诗的 篇幅愈短愈妙”。)
谈中国诗 学生用
![谈中国诗 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7377677390c69ec3d4bb7544.png)
《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学习重点:1、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2、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一)诗歌的分类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
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
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谈中国诗》教案——拓展学生语文视野的必修课
![《谈中国诗》教案——拓展学生语文视野的必修课](https://img.taocdn.com/s3/m/1498f4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3.png)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拓展学生语文视野的必修课引言:诗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诗歌可以激发人心灵的哲思,可以凝聚民族情感,是汉字文化的代表之一。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谈中国诗》优秀教案的推出,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探索,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谈中国诗》教案概述《谈中国诗》是一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中学语文课程,也是一套重点突出、所涉及内容广泛、难度适中、分级管理、包括教材、教具、实践性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体系。
《谈中国诗》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美感等,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散文的学习,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该教案不只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谈中国诗》教案的重点1.内容丰富《谈中国诗》教案的内容涉及到古诗、现代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贯穿了古今中外,形式丰富多彩。
教案让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古诗文,也学会了欣赏现代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多种形式的教学体系《谈中国诗》教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组织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养。
3.注重学生情感、美感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会讲述古诗文的内涵,也会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文的美感与情感,创造出情景交融、气氛融合的教学氛围。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促进学生敏锐的感性认知。
三、《谈中国诗》教案的启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单是历史,更是精神、文化、气息,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
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视中华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当下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要认真学习中华文化,了解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ab5f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a.png)
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探究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中,探究中国古代诗词的应用方式和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中国古代诗词能够培养高中生审美情趣。
古代诗词以其精炼、凝练的表达方式和优美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高中生的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作品,可以激发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审美品味。
比如,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赤壁怀古》等经典之作,让他们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领悟,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敏感性。
其二,中国古代诗词能够启迪高中生的思维发展。
古代诗词富含哲理和情感,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促使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和智力开拓。
例如,通过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作品,高中生可以在抒情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多元思维的能力。
其三,中国古代诗词能够培养高中生的情感和情商。
古代诗词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挚的人生感悟,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高中生可以体验并培养自己的情感发展和情商修养。
比如,通过学习杜甫的《绝句》系列作品,高中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困苦和艰辛,从而提高自身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其四,中国古代诗词能够提升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诗词以其精到和简练的语言风格,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和模仿古代诗词作品的写作风格,高中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比如,通过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高中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形象、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作品,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商,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019dc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1.png)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艺的经典之一,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也具有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而将其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则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国文化,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首先,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典诗歌广泛涉及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离骚》中就涉及到“时之积也不可久待”、“盖此身发四大兮,流光溢彩成虹霓”等等。
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表达了近山人思乡之情。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感受到作者们深沉的感情,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
第三,中国古典诗歌的背诵和鉴赏,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通过对古诗的鉴赏,可以让学生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中的诗人,往往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抱负,如李白“将进酒,杯莫停”,诗人借酒释怀表达自己超脱世俗的理想。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能够感受到古人高尚的品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自身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位。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34bb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2.png)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高中语文
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中国古典诗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
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人的诗歌言简意赅,艺术性和表现
力非常强。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生活态度。
学生也
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修辞手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
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思考,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蕴,可以培
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应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中承载着丰富的美感和人情味,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追求。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情
感的抒发和赞美,增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学
生可以通过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意境表达,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美的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古代诗歌形式
规范,韵律和格律独具特色,学生学习古诗可以培养自己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
也可以通过模仿古诗形式和创作自己的诗歌,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作和欣
赏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和创作技巧,激发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
创新精神。
《谈中国诗》教案——培养学生写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谈中国诗》教案——培养学生写作创新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073827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0.png)
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不断迎来新气象、新变革,其中诗歌创作表现尤为突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发扬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谈中国诗》的教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了一个有效的写作创新途径。
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从《诗经》到唐宋诗词,讲解中国诗歌的文化意义和功用;2.中国诗歌的基本类型:从古体诗、近现代诗歌到自由诗等,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3.经典诗歌鉴赏: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诗词为例,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优秀的中国诗歌作品;4.学生作品创作:通过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诗歌艺术手法,结合自身社会生活经验和感悟,创作符合现代价值取向、思想情感深刻、形式新颖美观的作品。
二、教学方法1.导入:介绍教材《谈中国诗》的作者、主旨以及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意义和功用”。
2.讲授:系统地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类型、发展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和比较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中国诗歌,并就个人观点发表评论。
4.课堂演讲:选取每个小组中最有代表性的同学,邀请他们在课堂上就所分析的诗歌进行演讲,以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文学素养。
5.作品创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技巧和手法,创作符合现代价值取向、思想情感深刻、形式新颖美观的作品,并进行相互评价和反馈。
6.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点评其中的创新性、表现力、风格特点等,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深入了解中国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发展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2.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类型、基本艺术技巧和鉴赏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3.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和表达视野。
谈中国诗上课用
![谈中国诗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2aa5758e9951e79b892759.png)
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 读课文,你能从文中找到多少“中国诗” 读课文,你能从文中找到多少“中国诗”与 外国诗”的异、 “外国诗”的异、同?然后与你的小组成员汇 总答案,看哪个小组找到的“中外”“ ”“异 总答案,看哪个小组找到的“中外”“异、同” 最多
• • •
读课文, 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2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1、钱钟书在本文中提倡发扬光大中国文艺或思想 、 的特色。 的特色。 2、钱钟书认为,要谈中国诗就要站在比较文学的 、钱钟书认为, 立场上。 立场上。 3、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于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产生 、 是因为中国人缺乏“史诗头脑” 是因为中国人缺乏“史诗头脑” 4、钱钟书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 的地方, 、钱钟书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 中国"的地方, 中国 的地方 因为他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其实无甚差异
•
罗校长的这一决策给钱钟书打开了一扇华丽的 学问之门, 学问之门,他随即以自己具备的功底和才华震惊 全校师生。在当时清华极为雄厚的教授班底中, 全校师生。在当时清华极为雄厚的教授班底中, 钱钟书这样的学生如其校友郑朝宗回忆说,不是 钱钟书这样的学生如其校友郑朝宗回忆说, 他们的子弟,而更是他们的顾问。 他们的子弟,而更是他们的顾问。他在大二的时 候便敢在随便的谈话中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及 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这样, 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这样,也早就了一种 威势,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拜访他, 威势,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拜访他,新生 都觉得他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此外, 都觉得他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此外,值得 一提的是, 一提的是,他在这个时期毫无疑问的俘获了当时 已是清华研究生的杨绛的芳心, 已是清华研究生的杨绛的芳心,并于毕业当年订 成就百年佳话。 婚,成就百年佳话。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2d4ff7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a.png)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他们的人生增添美好的色彩。
首先,中国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美学情感,更能够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
例如,通过学习《静夜思》,学生可以体验到这首诗的大自然意境和寂静夜晚的美妙情感,而这种美感和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诗歌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古典诗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和艺术风格,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生活,进而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再者,中国古典诗歌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典诗歌的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也经常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学生需要运用文学常识、语言技巧和文化背景去领悟诗歌中的深刻意义。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技巧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评能力和创作能力。
最后,中国古典诗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文情怀。
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学生可以通过细读、领悟和体验诗歌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进而增强大家对人情、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培养积极向上、品德高尚的人文素养。
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85176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3.png)
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人们。
在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中,引入中国古代诗词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的作用。
本文将研究中国古代诗词在高中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并探讨它对高中生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丰富内涵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汇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高中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增长知识面,培养博雅素养。
二、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中,引入中国古代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他们学会欣赏和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高中生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和鉴赏水平。
三、提升高中生的表达能力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对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高中生可以在模仿古人表达方式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习古代诗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塑造高中生的情感世界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渗透到高中生的情感世界中,引起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世界的思考。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高中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并将其与自己的情感进行对比和思考。
古代诗词的情感内涵能够激发高中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和世界,从而培养出坚毅、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激发高中生的创作潜力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创作潜力。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和意境创造,高中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并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学习古代诗词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方式和艺术个性。
谈中国诗(上课用)
![谈中国诗(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dcecf6524de518964b7d1e.png)
•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 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 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1966年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 ,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 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 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有一次,在婉转拒绝一 位英国女士慕名求见时说:“假如吃了鸡蛋已觉得不错,何必要 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又一次,在谢绝了一笔高额酬金时,他 一笑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著名 的钱钟书先生非常幽默,常常妙语连珠。 •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 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 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在内容上,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宁静优美的 自然风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叶芝的“树篱”“蜜蜂”“蟋蟀”“湖 水”,这些令人产生无限向往的自然风光,经过 诗人绝妙的描写,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 让读者强烈的感受到诗人渴望返还自然的理想。 所以陶渊明和叶芝的这两首诗,都将自然与理想 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 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 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在思想情感上,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 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 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 的真意。
课文精妙的比喻显出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 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大量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如结尾段中的比喻,有的诙谐中带有无恶意 的轻微嘲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 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用 狗做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 ‚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 然后紧承这个的比喻,幽默而倾向鲜明地对中西 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唐诗的艺术小学生用唐诗解读诗歌的艺术特点
![唐诗的艺术小学生用唐诗解读诗歌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bb779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3.png)
唐诗的艺术小学生用唐诗解读诗歌的艺术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卓越的表现力享誉世界。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唐诗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和阅读唐诗,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学修养。
本文将以几首经典的唐诗为例,剖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床前凭窗而坐,思念故乡的场景。
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就无法体会到这首诗的真正艺术魅力。
为什么说这首诗具有艺术特点呢?首先,唐诗中常见的“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
诗中的“光”和“霜”、“夜”和“乡”形成了鲜明的对仗关系,使整首诗的结构更为紧凑、韵律更为和谐。
其次,李白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将读者引入到作者的思绪之中。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被称为“意象”手法,通过形象化的描绘,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想象力的空间。
最后,这首诗从一个细小的事物入手,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也是唐诗的一大特点,通过几句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共鸣。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壮丽的人文景观。
它所展示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呢?首先,诗中的“依山尽”和“入海流”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对称”技巧,通过对称排列的词语,增强了整首诗的力度和美感。
其次,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方式,诗人将个人的追求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对人生意义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写景与抒发情感相结合的手法被称为“咏景抒情”,是唐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最后,诗中的豪情壮志也是值得关注的艺术特点。
通过诗人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壮丽的景色之中,表达了超越个人的追求和无限的想象力,从而激发读者的荡漾心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6d69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2.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谈中国诗-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谈中国诗-语文版第五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857b4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a.png)
谈中国诗-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 教材背景《谈中国诗-语文版》是一套针对中学生的诗歌教材。
该教材尝试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及现代诗歌经典作品的学习,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提高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五册旨在通过学习兰亭序、陋室铭、清平调等诗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 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序、陋室铭、清平调等文艺作品;2.理解这些文艺作品的基本意思;3.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鉴赏能力;4.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学美感。
三. 教学内容3.1 兰亭序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归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SDQ是为了记述王羲之那天在兰亭举行的那次停歇集友合作饮酒的盛况而写的。
在那场宴会上,王羲之同时书写了临行草书,草书记述着他的那种感慨,这个草书叫做“兰亭序”。
这短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代表,至今备受人们推崇。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记录古代盛宴和书法的意义,体会王羲之用笔的变化和笔画的韵味。
3.2 陋室铭《陋室铭》是东晋玄学家陆龟蒙的代表作之一,文字深沉,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憧憬。
在这首诗中,陆龟蒙描绘了他所居住的陋室、待遇孤零,及其中所体现的一种淡泊、超脱心态。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对世俗之所以浮华、对精神之所以贫乏的见解,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表达和文学欣赏基本素养。
3.3 清平调《清平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横跨古代与现代的文艺作品,描绘了《长恨歌》的故事。
《长恨歌》是一首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唐朝文学的风貌,体会李白以独特的诗风和情感,表达出爱情深深、又难以得到满足的愿望。
四. 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每个课时中尝试读诗、背诗,学习及掌握诗歌的基本技法,以此进一步提高其鉴赏能力。
第一次课:高亮课文重点,让学生快速浏览兰亭序,然后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比较其书法与诗文是否相符,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第二次课:分发《陋室铭》的诗歌选段让学生读,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让学生解读其中的体现作者意图的关键词汇。
唐诗传统文化小学生用唐诗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唐诗传统文化小学生用唐诗解读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b5ed4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d.png)
唐诗传统文化小学生用唐诗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既是文学艺术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能够通过唐诗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让小学生在欣赏唐诗的同时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呢?本文将通过解读几首经典的唐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小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首唐诗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情景,诗人借用鹳雀楼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解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小学生介绍中国的山川地理,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让他们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第二首唐诗是《静夜思》,这是李白的经典之作。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借用月光和床前明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向小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让他们明白家人间的关爱和珍惜的重要性。
第三首唐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王勃所作。
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对杜少府的送别之情。
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向小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让他们明白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或者朋友的尊重和礼貌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首唐诗是《池上》,这是白居易的作品。
诗人通过描绘池塘中的荷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向小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让他们学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美。
通过以上几首唐诗的解读,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山川地理、家庭观念、礼仪文化到审美观念,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唐诗的形式,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艺术,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小学生多读唐诗,通过解读唐诗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分析唐诗中的意象、描绘手法等方式,向小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与唐诗相关的活动,如朗诵比赛、诗歌创作等,以增加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和兴趣。
《谈中国诗》教案——开启学生诗歌剖析之旅,拓展思维维度
![《谈中国诗》教案——开启学生诗歌剖析之旅,拓展思维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2a04dca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d.png)
目前,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高峰,依然是人们重要的精神享受。
而如何开启学生诗歌剖析之旅,拓展思维维度,也成为了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以教学案例的方式,介绍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中国诗歌的方法,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学生应当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音律、韵律、意象和主题;2.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意理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考;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4.拓展思维维度,培养学生的文化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学前的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诗歌,如《清明上河图》、《将进酒》、《登高》、《石灰吟》等,并向学生讲解这些诗歌的核心思想和背景知识;(2)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诗歌,如莎士比亚的诗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等,以此与中国传统诗歌进行比较和对比;(3)教师需要准备一些课件,如PPT、视频、音频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剖析中国传统诗歌(1)音律和韵律通过声音、韵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性,并帮助学生能够对诗歌的节奏和领悟力有所提高。
(2)意象和主题通过对意象和主题的剖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抒情、寄托、哀怨的情感。
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更好地感悟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文化背景通过学习诗歌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有所体味,并且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敏感度。
3.比较中西方文化的诗歌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学艺术的异同,并激发学生跨文化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比较不同文化下的诗意与反思,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深度。
4.课外阅读和写作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的阅读和写作,通过对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和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学习重点:1、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2、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一)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
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
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
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
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1、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2、钱钟书著作:
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本文常识
本文是作者于1945年12月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稿。
作者在融汇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进行了精辟辨析、比较和阐述。
它不仅是中国较早的中西诗“比较诗论”之一,而且见解独到、深刻。
作者洞烛幽微,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批判了割裂中西文化的错误观点。
三、学习课文
1、积累基础知识
给加点字注音
笼统纯粹精髓一蹴而就数见不鲜辩证法羡妒梵文颦蹙斩截轻鸢剪掠遥思远怅凑泊撩人槛外叫嚣咻咻然吞言咽理零碎薄弱甜蜜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ùo()见不xiān()逻ji()叫xiāo()轻yuān()剪掠颦蹙e( )眉单bó()不liǎo()liǎo()之精suǐ()遥思远chàng()kǎi()叹hǎ()巴狗了不足qí( ) 静zao( ) bian( )证法零sui( ) 甜mi()lǒng()统一cù()而就2、识记下列词语
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
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婉转动人。
也作荡气回肠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遥思远怅:遥远的思念和惆怅。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
第五、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味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品味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过程:
目标一: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目标二:品味中比喻的妙用
阅读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导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3、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一挥而就
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
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7、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
(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
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
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答案:
8、文学常识填空。
a、钱钟书,字(),号(),曾用用笔名(),江苏无锡人。
()家、()家。
b、钱钟书的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和《》,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