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第六章 智能网12132
二.智能网概念模型 ITU-T定义了分层的智能网概念模型,用来 设计和描述IN体系的框架。 智能网概念模型分为四个平面: 业务平面、整体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物理平面。
1、 业务平面(Service Plate)
业务平面从业务使用者的角度来描述智能业务,只说 明某种智能业务所具有的业务属性,而与业务的具体 实现无关。 每一种智能业务都可以独立地提供,其特性由其所包 含的业务属性决定。 每种业务包含的业务属性可分为核心的业务属性和任 选的业务属性。核心的业务属性是必须具备的业务属 性,每种业务至少要包含一个,任选的业务属性可以 按需选用,用来进一步增强其业务性能。
二、智能外设IP
智能外设主要包括SRF(专用资源功能) IP提供专门的资源,支持在用户和网络间灵 活的信息交互功能。 IP中最典型的资源是语音通知设备和接收用户 信息的DTMF数字接收器。其它的资源还有语音 识别设备、合成语音设备或各种信号音发生器, 电话会议桥等。 智能外设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与SSP合设在同 一物理实体中。
7.申请计费 AC (Apply Charging) 本操作是由SCF发送至SSF的,SCF用此操作提供给SSF与 计费相关的信息和通过“申请计费报告”操作向SCF报告计费 结果的条件。本操作的参数有ACH账单计费特性、该次呼叫的 计费方(主叫或被叫或规定的目标号码或规定的计费号码), 是否要将计费结果报告给SCF。 8.申请计费报告 ACR (Apply Charging Report) 本操作是由SSF发送至SCF的,SSF用本操作向SCF报告SCF 在前面“申请计费”操作中所请求的与计费相关的信息。 9.释放呼叫 RC (Release Call) 本操作是由SCF传送至SSF的。SCF用本操作通知SSF释放现有 的一个呼叫中在任何阶段的所有呼叫方。 本操作的参数是释放原因。SSF通过释放原因可以给不同的呼 叫方播送不同的信号音。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运行维护方案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运行维护方案第1章智能电网概述 (3)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征 (3)1.2 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1.3 智能电网运行维护的意义 (4)第2章智能电网技术框架 (5)2.1 智能电网技术体系 (5)2.1.1 发电环节 (5)2.1.2 输电环节 (5)2.1.3 变电环节 (5)2.1.4 配电环节 (5)2.1.5 用电环节 (5)2.2 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5)2.2.1 通信网络技术 (6)2.2.2 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6)2.2.3 信息安全技术 (6)2.3 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 (6)2.3.1 分布式能源技术 (6)2.3.2 储能技术 (6)2.3.3 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系统集成 (6)第3章智能电网设备选型与配置 (6)3.1 智能电网设备分类与选型原则 (6)3.1.1 适用性原则:根据智能电网的实际需求,选择功能完善、功能稳定、可靠性高的设备。
(6)3.1.2 先进性原则: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具备一定前瞻性的设备,以满足智能电网发展需求。
(7)3.1.3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设备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7)3.1.4 安全性原则:设备选型需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安全标准,保证电网运行安全可靠。
(7)3.1.5 兼容性原则:所选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系统扩展与升级。
(7)3.2 关键设备的技术要求与配置方法 (7)3.2.1 传感器 (7)3.2.2 通信设备 (7)3.2.3 控制设备 (8)3.3 设备兼容性与互联互通 (8)第4章智能电网运行监控 (8)4.1 运行监控体系构建 (8)4.1.1 组织架构 (8)4.1.2 技术支撑 (8)4.1.3 管理制度 (9)4.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9)4.2.2 数据处理 (9)4.3 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 (9)4.3.1 实时监控 (9)4.3.2 故障诊断 (10)第5章智能电网故障处理与应急响应 (10)5.1 故障处理流程与方法 (10)5.1.1 故障检测与定位 (10)5.1.2 故障隔离与恢复 (10)5.1.3 故障分析与处理 (10)5.2 应急响应机制与预案 (10)5.2.1 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0)5.2.2 应急预案制定 (10)5.2.3 应急演练与评估 (11)5.3 智能电网安全防护措施 (11)5.3.1 网络安全防护 (11)5.3.2 设备安全防护 (11)5.3.3 人员安全培训 (11)5.3.4 风险评估与预警 (11)第6章智能电网维护与优化 (11)6.1 智能电网维护策略 (11)6.1.1 定期巡检与监测 (11)6.1.2 预防性维护 (11)6.1.3 故障分析与处理 (12)6.2 设备维护与检修 (12)6.2.1 设备维护 (12)6.2.2 设备检修 (12)6.3 智能电网优化调整 (12)6.3.1 优化电网结构 (12)6.3.2 调整运行策略 (12)6.3.3 技术升级与改造 (12)第7章智能电网资产管理 (12)7.1 资产管理体系构建 (12)7.1.1 组织结构 (13)7.1.2 管理制度 (13)7.1.3 技术支持 (13)7.2 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13)7.2.1 设备选型与采购 (13)7.2.2 设备安装与调试 (13)7.2.3 设备运行与维护 (13)7.2.4 设备更新改造与报废 (13)7.3 资产绩效评估与决策支持 (13)7.3.1 资产绩效评估 (13)7.3.2 决策支持 (13)第8章智能电网数据分析与应用 (14)8.1 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 (14)8.1.1 数据分析方法 (14)8.1.2 数据处理技术 (14)8.2 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 (14)8.2.1 数据挖掘技术 (15)8.2.2 智能决策 (15)8.3 数据驱动的业务优化 (15)8.3.1 运行优化 (15)8.3.2 维护优化 (15)第9章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接入 (15)9.1 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15)9.2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融合技术 (16)9.3 新能源接入对智能电网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16)第10章智能电网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17)10.1 智能电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7)10.1.1 挑战 (17)10.1.2 机遇 (17)10.2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经验与启示 (17)10.2.1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特点 (17)10.2.2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7)10.3 我国智能电网政策建议与发展策略 (18)10.3.1 政策建议 (18)10.3.2 发展策略 (18)第1章智能电网概述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征智能电网,即所谓的“Smart Grid”,是指运用先进的通信、信息、控制、电子及自动化等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可靠、环保及互动性的一种现代化电网。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小条
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电信职业道德1、通信科技劳动是将基础科学的一般原理和通用性技术的理论,运用于解决电信生产的设备技术问题的一种(物化性)劳动。
2、通信科技劳动过程同用户的(使用)过程同时进行。
3、热爱专业、忠于职责,是科技职业首先的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劳动的基本的(道德要求)。
4、勤奋求知、严谨治学,是科技工作者向大自然进取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和(品格修养)。
5、(造福人民、振兴祖国)是科技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6、(勤奋)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
7、探索就是人们认识、掌握、利用(客观规律)的方法和过程。
8、本位主义是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顾大局、不顾整体、不顾别的部门的不良思想作风,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第二章法律法规1.电信活动和(与电信有关的)活动已形成了上下游工作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2.遵守商业道德,就是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要遵守公认的(商业经营规则)和善良习俗。
3.电信服务通过对信息的传递,实现信息的转移,其效用在于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
4.社会平均成本是指(行业内不同企业)生产同种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平均成本。
5.互联互通,是指电信网间的(物理)连接。
6.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第三章现代电信网1、接通的(任意性和快速性)对电信网的最基本要求。
2、我国长途电信网目前采用的等级制电话网为(二级)。
3、桢中继的用户网络接口协议体系结构分为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
4、(光纤)传输技术的发展为宽带ISDN打下了基础。
5、GSM系统的主要接口有(A 接口)、ABIS接口和UM接口。
6、SCP是智能网的核心构件,它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
7、根据我国网络的实际情况,确定信令网采用(三级)结构。
8、采用(ISUP)后,TUP部分就可以不用。
9、基准时钟由(铯原子钟)组成。
现代网络交换技术-智能业务交换
图5-5 分布功能平面模型
(1)业务生成功能(SCEF,Service Creation Environment Function)
(2)业务管理功能(SMF, ServiceManagement Function)
(3)业务管理接入功能(SMAF, Service Management Agent Function)
物理网络的演变不影响现有业务,网络中 的物理设备可以由不同厂商提供。
5.1.3 智能网的演进
5.2 智能网概念模型
图5-3 智能网概念模型
5.2.1 业务平面
• 业务平面(SP,Service Plane)从业务使
用者的角度来描述智能业务。
• 业务平面只说明了智能业务的属性与特征,
不包含网络业务的具体实现。
(6)智能外设(IP,Intelligent Peripheral)
5.3 固定智能网
• 智能网技术首先在固定电话网中得到应用。
• 我国从1992年开始研究智能网技术,以北
京邮电大学、原邮电部传输所等为代表的一 些科研院所开始对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协议 标准、试验系统等展开研究,并迅速完成了 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引入智能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 新业务,产生了很好的市场效益。
• 移动智能网组网结构如图5-13所示。
• 从物理实体上看,移动智能网结构与固
定智能网类似,仍然包含SCE、SMP、 SMAP、SCP、SDP、SSP及IP等组成部分, 各实体所完成的功能也基本相同。
• 但在移动网中,智能网所连接的不再是
构件(SIB,Service Independent Building Block),这些SIB都是标准的、可重用的 功能块,其功能涵盖了网络中鉴权、算法、
通信原理与三网之间的联系
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是构成多个用户相互通信的多个电信系统互连的通信体系,是人类实现远距离通信的重要基础设施,利用电缆、无线、光纤或者其它电磁系统,传送、发射和接收标识、文字、图像、声音或其它信号。
电信网由终端设备、传输链路和交换设备三要素构成,运行时还应辅之以信令系统、通信协议以及相应的运行支撑系统。
现在世界各国的通信体系正向数字化的电信网发展,将逐渐代替模拟通信的传输和交换,并且向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电信网具有全程全网互通的性质,已有的电信网不能同时更新,因此,电信网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电信网按不同的分类体系可以划分如下:按电信业务的种类分为:电话网、电报网、用户电报网、数据通信网,传真通信网、图像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等。
按服务区域范围分为:本地电信网、农村电信网、长途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国际电信网等。
按传输媒介种类分为:架空明线网、电缆通信网、光缆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用户光纤网、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网等。
按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宽带交换网等。
按结构形式分为:网状网、星形网、环形网、栅格网、总线网等。
按信息信号形式分为:模拟通信网、数字通信网、数字模拟混合网等。
按信息传递方式分为:同步转移模式(STM)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异地转移模式(ATM)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等。
什么是智能网?智能网(Intelligentized Network)的思想起源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初,AT&T公司就采用集中数据库方式提供800号(被叫付费)业务和电话记帐卡业务,这是智能网的雏形。
后来国际电联ITU-T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在1992年正式命名了智能网一词。
智能网是在现有交换与传输的基础网络结构上,为快速、方便、经济地提供电信新业务(或称增值业务)而设置的一种附加网络结构。
电信多选题
一、多项选择题第一部分市场营销【市场营销】1. 目前中国电信的三大类战略客户分别指( a.b.c)。
a. 政企客户b. 家庭客户c. 其他客户d. 高端客户2. 以下属于中国电信业务品牌的是( a.b.c.d)。
a. 中国宽带互联网chinanetb. 号码百事通c. 互联星空d. itv3. 中国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三大重点举措分别指( b.c.d )。
a. 业务与技术转型b. 业务与服务转型c. 网络与技术转型d. 组织与人才转型4. 中国电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a.b.c.d )。
a. 全面创新b. 求真务实c. 以人为本d. 共创价值5. 收购前cdma 的客户品牌包括(a.b.d)。
a. 世界风b. 如意通c. 动感地带d. 新势力6. “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的重点目标业务领域包括(a. iptvb. ip 通信c. it 技术d. 信息内容及应用7. wto 成员国签署的《基础电信协议》的承诺主要包括(a. 市场准入承诺b. 国民待遇承诺c. 电信服务管理准则承诺d. 以上均不正确8.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用户登记七彩铃音业务的方法包括(a. 拨打118100,根据语音提示自助登记b. 拨打118114,根据语音提示自助登记c. 拨打1000,请话务员完成登记d. 以上均不正确9. 国内电信产业业务分类为(a.b)。
b.c.d)。
a.b.c)。
a.c)。
a. 基础电信业务b. 增值电信业务c. 转型电信业务d. 补充电信业务10. 下列属于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的转型业务为( a.b.c.d)。
a. 商务领航b. 号码百事通c. ictd. idc11. 以下属于cdma 语音业务的是(a.b.c.d )。
a. 区内通话业务b. 长途通话业务c. 漫游通话业务d. 无线ip 超市12. 以下属于cdma 移动数据业务的是(a.b)。
a. 1x 数据业务b. 短消息c. 炫铃d. 多方通话13. c dma 的业务特点包括(a.b.c )。
宽带智能网技术研究
展 。传统单一媒体 的话音业 务或数据业务 已逐渐不能满 足人们 的要求 , 人们 希望 能够 通过多媒 体的方式进 行信息 交互 。这 些
多媒体 业务包括宽带视 频会议 、o V D以 及 B V N等 。多 媒 体 业 —P
议, 决定将智 能 网 c 一 .定义 为智 能 网 c 一 , s 31 s 3 智能 网 c 一 .定 s 32 义为智 能 网c 一 。智 能网 C 一 标 准于 19 s4 S3 99年初推 出 , 它基 本 E 沿用 智能 网 C 一 的体 系结构 , S2 对智 能 网 C 一 S 2的体 系结 构和
呼 叫处 理 模 型 未 做 太 大 的 改 动 。 智 能 网 C 一 S 3的研 究 内容 包 括 对 智 能 网 C 一 能力 的加 强 、 能 网 与 因特 冈 的综 合 等 。 S2 智 在 过 去 的几 年 里 , 国 通 信 网 络 事 业 发 展 迅 猛 , 得 了 较 我 取 大 的成 绩 , 验 告 诉 我 们 , 经 既需 要 引 进 、 收 和 借 鉴 国外 的 先 进 吸 技 术 与 经 验 , 时 也 应 结 合 中 国 的 实 际 情 况 走 一 条 适 合 我 国 国 同
务、 广告业 务 、 代付费业务等 目前 , 随着 G M网络的迅 猛发 展, S 移动智 能网的建设也 已初 步展开 。
三 、 能 网 的发 展 智
与被叫分别位 于2 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 占较大的 比例 , 个 如果 2
个 进 行 业 务互 通 的 网络 彼 此 无话 路 相通 , 能 网 的业 务 互 通 是 不 智 可 能 实 现 的 , 以前 提 条件 之 一 就 是 实 现 网 问基 本 呼 叫控 制 功 能 所 的 互通 。并 且所 有 对 于互 通 方 式 的讨 论 都 将建 立 在 此 前提 下 。 二 、 带 智能 网技 术 宽 将 来 的信 息 网 络 将 朝 着 宽 带 化 、 人 化 、 能 化 的 方 向 发 个 智
管理制度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
(管理制度)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信息产业部第28号令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第壹章总则第壹条为有效利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管理和使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以下简称码号资源),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码号资源的统壹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于信息部业产业部授权范围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的码号资源实话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码号资源的使用实行审批制度。
未经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合称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启用码号资源。
第六条码号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有效利用。
第七条电信主管部门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包括:(壹)固定电话网码号1.长途区号、网号、过网号国际来话路由码:2.国际、国内长途字冠;3.本地网号码中的短号码、接入码、局号等;4.智能网业务等新业务号码。
(二)移动通信网码号1.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接入码等;2.卫星动通信网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3.标识不同运营者的代码。
(三)数据通信网码号1.数据网网号;2.网内紧急业务号码、网间互通号码;3.国际、国内呼叫前缀。
(四)信令点编码1.国际NO.7信令点编码;2.国内NO.7信令点编码;信息产业部根据电信技术、业务和市场的发展需要,能够对码号资源的管理范围进行调整。
第八条电信主管部门分配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各种码号的结构、位长、含义和管理要求见本办法所附的《电信网码号资源分类管理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信息产业部根据实际情况,能够对该目录作局部调整,重新公布。
第九条信息产业部代表国家向国际电信组织或其它有关机构申请号资源,提出国际码号资源修改、分配建议。
中国联通网间结算和省际结算规则
二、结算规则
2.
2.2省际结算数据来源
一、省际结算收支数据来源 依据省分公司上报的批价话单,集团移动业务计费结算系统每月出具省际结算报表,3日由中国联通集 中收入管理系统上传财务报表,同时由中国联通远程查询系统发布,供省分公司查询核对。 二、用户数、计费时长及结算时长数据来源 省内依据计费话单统计得出相应的用户数、计费时长和结算时长。
一、语音结算规则 长途(对等结算):
1)企业选网(发端入网) 用户未加拨非归属企业CIC进行国内长途、国际及港澳台电话呼叫,主叫用户归属企业在非被叫用户所在地或 归属地将呼叫送入其他运营企业长途网:主叫用户归属运营企业留下(本地网通话费)+0.06元/分钟,将长途 通话费的剩余部分支付给长途网运营企业(长途通话费按长途网运营企业对外公布的资费标准)。(晚上0: 00-早上7:00为0.34元/分钟,其他时间段为0.64元/分钟,请网络公司运行维护部、西宁、海东和格尔木分公司 在日常局数据制作工作中特别关注,杜绝产生该话务) 2)长途、IP落地(远端入网) 从其他企业的国内长途、IP电话网到被叫用户归属地用户(或业务台)的长途落地呼叫:国内长途、IP电话网 运营企业支付被叫用户归属企业0.006元/6秒(特殊情况:中国联通移动网用户长途落地呼叫中国移动移动网 用户(不含TD-SCDMA157、188专用号段用户),中国联通按0.004元/6秒的标准向中国移动支付结算费)。 3)国际来话 从一方国际电话网、IP电话国际网关到另一方电话用户或业务台的国际来话呼叫,当一方在被叫用户所在地 或归属地将呼叫经互联点送入对方电话网时,国际长途来话业务提供方向被叫方支付接续费0.006元/6秒。当 一方在国际局或IP电话国际网关所在地将呼叫经互联点送入另一方电话网,且被叫所在地或归属地与该国际 局或IP电话国际网关不在同一本地电话网时,国际长途来话业务提供方向被叫方支付接续费0.054元/6秒。
智能网在移动网的实现方式
智能网在移动网的实现方式摘要智能网把交换和业务控制功能分离,实现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在移动通信网经历了叠加网和目标网方式。
关键词智能网;叠加网;目标网;签约消息0 引言智能网,是综合了交换设备的交换能力和现代电脑信息处理能力,在原有通信网络基础上,为便捷、多样化地提供新的电信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
智能网概念最早是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提出,原CCITT在1992年国际交换研讨会上对其定义达成共识并正式命名为智能网(Intelligent Network,简称IN),公布了Q.1200系列建议。
1智能网的结构智能网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中把交换和业务控制功能分离开,通过交换网与计算机网间的信令交互,实现集中业务控制;交换机仅完成基本的呼叫接续,业务控制交由智能层来完成。
智能网的组成部分有业务控制点(SCP)、业务交换点(SSP)、业务管理系统(SMP),及辅助部分:业务数据点(SDP)、业务生成环境(SCE)、智能外设(IP)等;SSP 和SCP构成智能网的主要框架。
SSP具有呼叫处理功能和业务交换功能。
SCP是整个智能网络的核心,储存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
它接收SSP送来的消息,查询数据库并根据业务逻辑向SSP 发出命令,指导SSP按照既定业务逻辑执行整个呼叫过程。
智能网在移动通信网所使用的协议是CAP,属应用层,承载于TCAP之上。
现网SSP与SCP间通常利用HSTP作为信令转接,用GT寻址方式实现各地SSP和SCP的信令交互。
2智能网的实现方式智能网在移动通信网中的组网方式主要分为叠加网(OVERLAY)和目标网。
图1叠加网的网络模型图2目标网的网络模型移动网在早期,为尽快引入智能网且较少改动现有网络,采取叠加网;随着通信网络建设发展,为了优化网络结构,逐步替换为目标网。
2.1叠加网叠加网,是在GSM网上增加SSP,相当于叠加一套智能网系统。
发展初期,由于各厂家设备匹配问题,仅部分MSC有SSP功能,根据SSP所处的网络节点分为独立SSP/IP、MSC/SSP、GMSC/SSP。
新技术新业务-按题型分
一.填空第一章电信网新技术与新业务1.软交换独立于(传输网络),。
2.软交换技术是由一个或一族(控制处理机)来完成用户管理,。
3.软交换与原来的电路交换不同之处是:。
(包/信元交换网络)。
4.软交换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5.软交换与外部的接口必须采用(开放)的协议。
6.在三层MPLS VPN 中,当一个站点同时属于多个VPN时,它必须具有一个在所有VPN 中(唯一)的地址空间7.MPLS VPN技术以(宽带IP网络)为基础,采用MPLS技术,在公共IP网络上构建企业IP专网。
8.三层MPLS VPN是一种基于MPLS技术的VPN,是在网络路由和交换设备上应用MPLS 技术,简化核心(路由器)的路由选择方式。
9.链路绑定是指将那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平行链路绑定为一个特定的链路束,而在(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用这个绑定的链路束代表所有这些平行的链路。
10.GMPLS的无编号链路是指不用(IP地址)标识链路而用其他方法,具体的是在每个网络节点对链路进行本地编号,以链路经过设备的ID号或接口号作为链路的标识。
11.开放式智能网业务平台提供商提供的业务生成环境SCE本身也是一个(专用)的系统,用一个智能网设备供应商提供的SCE开发的业务逻辑只能在该供应商的业务平台上运行。
12.在传统智能网中,业务交换平台和业务控制平台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智能网也是(分布)式的。
13.目前研究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分布式智能网中的业务平台应该是基于(CORBA)平台的大型分布式处理系统。
14.分布式智能网业务平台(最小粒度)的分布方案是以组成业务属性的构件为单位进行分布,各个构件相互协作完成各种不同的业务功能。
15.SS7与CORBA的互通是以(透明)方式穿越SS7和CORBA进行通信的能力。
也就是说,通信的每一侧不必知道另一测的具体实现是基于SS7还是CORBA。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全文
附:《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全文《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第28号《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已经信息产业部2003年1月9日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
部长吴基传二○○三年一月二十九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码号资源的申请与分配 (3)第三章码号资源的使用 (6)第四章码号资源的调整 (8)第五章罚则 (11)第六章附则 (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利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管理和使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以下简称码号资源),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码号资源,是指由数字、符号组成的用于实现电信功能的用户编号和网络编号。
第三条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码号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信息产业部授权范围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码号资源实施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码号资源的使用实行审批制度。
未经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合称“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启用码号资源。
第六条码号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有效利用。
第七条电信主管部门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包括:(一)固定电话网码号1、长途区号、网号、过网号和国际来话路由码;2、国际、国内长途字冠;3、本地网号码中的短号码、接入码、局号等;4、智能网业务等新业务号码。
(二)移动通信网码号1、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接入码等;2、卫星移动通信网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3、标识不同运营者的代码。
(三)数据通信网码号1、数据网网号;2、网内紧急业务号码、网间互通号码;3、国际、国内呼叫前缀。
核心网
智能网业务简介(2005-03-21 14:38:11)一、固定智能网业务1.号码携带业务:当一个电话用户改变其电话号码后仍然可以使用他原有的电话号码。
例如有人呼叫用户的移机前号码时,智能网能够主动将该号码翻译成为移机后的新号码,并进行接续;当有用户拨打移机改号用户的时候,通过播放提示音告知用户移机后的新号码。
该业务具有时间限制的特点。
2.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一种出现较早的智能业务(例如800业务),比较适合商家使用。
其优势在于计费性能,即对该业务用户的呼叫由被叫支付费用,而主叫不付电话费用,俗称免费电话。
3.自动记帐卡业务(例如校园卡200、300卡等):它允许用户持卡在任何一部电话机(包括长途有权和长途无权的话机)上拨打长途电话和国际电话,而将电话费用计在自己的卡上,与所使用的话机无关。
4.通用个人通信业务:让用户使用一个唯一的个人通信号码,可以接入任何一个网络并能够跨越多个网络进行通信(例如700业务)。
该业务实际上是一种移动业务,它允许用户有移动的能力,用户可通过唯一的、独立于网络的个人号码接收任意呼叫、并可跨越多重网络,在任意的网络以用户接口接入。
5.虚拟专用网业务:一种利用公用电信网的资源,通过程控网络节点中的软件控制向大型企业的用户提供非永久的专用网络业务。
它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和网络的维护工作,同时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网络。
用户可以通过VPN得到快速的业务应用,而运行部门通过虚拟专用网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已建的网络资源。
6.统一帐号业务:用户申请一个固定的账号,当用户拨打电话、上网或者使用相关业务时发生的费用都从一个统一的账号下扣除,实现多卡合一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购买新卡进行充值。
统一账号可以采用预付费方式,也可以采用后付费方式。
7.广域集中交换机业务:把分布在不同交换局的“集中用户交换机”和单机用户组成一个虚拟的专用网络,使系统资源在专用和公用网络之间自由分配,集团用户可以从设备维护中解放出来,设备直接连接到公共电话网的终端,适合地理位置分散的业务用户。
6-IMS培训教程 - 案例
多种接入技术
LAN、WLAN、xDSL和EDGE/TDSCDMA数据卡接入
多种接入
接入终端
SIP硬终端、SIP软终端、IP-PBX和 EDGE/TD-SCDMA数据卡
14
CM-IMS试点网络支持的业务和互通能力要求
多媒体电话业务
– IMS域用户需要与2G CS域、3G CS域、PSTN网络的用户进行语音的通话。
融合一号通业务(试点阶段仅提供被叫一号通业务)
– 当一号通用户作为被叫时,一号通业务可绑定手机、固定电话和PC软终端,实现同振或顺振, 用户可自行设定。
多媒体会议业务
– 多媒体会议是提供了音频和视频两大功能具有多方控制能力的综合型会议。多媒体会议系统应 支持2G CS域、3G CS域和PSTN用户接入实现语音会议。
长、忙时集中系数等参数;
设备模型指IMS网元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如忙时处理能力、等效用户数、等效中 继数量、端口类型和数量等。针对不同的网元设备,性能指标有所不同;不同厂家 的设备,同一性能指标的具体数值也有所不同。
带宽计算参数指在测算IMS网络中的媒体流带宽和信令流带宽时所涉及到的参数,
智能光网络与传统传输网的融合
U I N 是核 心光 网络 和它 的客 户设 备 ( 缘 电设 边 备) 间 的光 接 口 , 重 迭 网络 模 型 的重 要 标 志 , 之 是 也 是不 同域 、不 同层 面之 间 的信令 接 口。通 过这 个接 口, 以实 现光 网络 和 电设 备 的连通 , 可 电设 备 可 以动
i tr ewo k c mmu i ai n a e d s rb d,s l to n AS ne —n t r o n c to r e c i e o u ins o ON a d SDH n t r brd n t r ng a d i t r— o n c in a e n e wo k hy i e wo ki n n e — n e to r c p e e t d rs ne .
和外 部 网络 节 点接 口( — N ) - N 是 同一 网络 E N I 。IN I 内部 或 网络 与 可信 网络 实 体控 制 层 的通 信 接 口 , 用 于实 现统 一管 理域 内部 O S的相互 通信 。 — N 是 C EN I
网络 与外部 网络 之 间的控 制层 双 向信 令接 口 ,网络
41
一 电设 计 技 术 第 7 期 20 06年 7 月
维普资讯
,、
。
匾 臣弱
李 最: 智能光 网络 与传统传输网的融合
罟
b 传 统光 网 络作 为 A O 的客 户 , N 代 理将 ) SN U I
网管 系统 的连 接请 求 发送 给 A O S N,由 A O S N完 成 连 接 建立 。这 种模 型 适 合 于现 有城 域 网与 新 建 A — S N骨 干 网的关 系 。 O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2014年修正)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201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4.09.23•【文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8号•【施行日期】2003.03.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通信业正文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2003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第28号公布。
根据2014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8号公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利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管理和使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以下简称码号资源),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码号资源,是指由数字、符号组成的用于实现电信功能的用户编号和网络编号。
第三条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码号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授权范围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码号资源实施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码号资源的使用实行审批制度。
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合称“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启用码号资源。
第六条码号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有效利用。
第七条电信主管部门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包括:(一)固定电话网码号1、长途区号、网号、过网号和国际来话路由码;2、国际、国内长途字冠;3、本地网号码中的短号码、接入码、局号等;4、智能网业务等新业务号码。
(二)移动通信网码号1、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接入码等;2、卫星移动通信网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3、标识不同运营者的代码。
(三)数据通信网码号1、数据网网号;2、网内紧急业务号码、网间互通号码;3、国际、国内呼叫前缀。
电信网码 资源管理办法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信息产业部第28号令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利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管理和使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以下简称码号资源),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码号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信息部业产业部授权范围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的码号资源实话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码号资源的使用实行审批制度。
未经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合称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启用码号资源。
第六条码号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有效利用。
第七条电信主管部门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包括:(一)固定电话网码号1.长途区号、网号、过网号国际来话路由码:2.国际、国内长途字冠;3.本地网号码中的短号码、接入码、局号等;4.智能网业务等新业务号码。
(二)移动通信网码号1.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接入码等;2.卫星动通信网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3.标识不同运营者的代码。
(三)数据通信网码号1.数据网网号;2.网内紧急业务号码、网间互通号码;3.国际、国内呼叫前缀。
(四)信令点编码1.国际NO.7信令点编码;2.国内NO.7信令点编码;信息产业部根据电信技术、业务和市场的发展需要,可以对码号资源的管理范围进行调整。
第八条电信主管部门分配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各种码号的结构、位长、含义和管理要求见本办法所附的《电信网码号资源分类管理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信息产业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该目录作局部调整,重新公布。
第九条信息产业部代表国家向国际电信组织或其它有关机构申请号资源,提出国际码号资源修改、分配建议。
CDMA技术体制(doc 60页)
CDMA技术体制(doc 60页)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总技术体制(暂行规定)目录1. 总则 (1)2. 网络结构 (3)2.1. 中国联通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参考模型 (3)2.2. 中国联通CDMA网的话路网网络结构52.2.1.话路网网络结构 (5)2.2.2.中国联通CDMA网移动业务本地网结构82.2.3.中国联通CDMA网与中国联通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 (9)2.3. 中国联通CDMA网的信令网网络结构102.3.1.网络等级结构102.3.2.各级信令点的职能2.3.3.中国联通七号信令网和话路网的对应关系112.3.4.信令网结构和网路组织122.3.5.寻址方式152.3.6.SSN号码152.3.7.信令点编号152.3.8.信令网的网间互通163. 编号计划183.1. 移动用户号码簿号码(MDN)183.1.1.号码组成3.1.2.H0H1H2H3分配方案183.1.3.拨号程序193.2.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与移动台识别码(MIN):193.3. 临时本地用户号码(TLDN)203.4. 电子序列号(ESN)213.5. 系统识别码(SID)和网络识别码(NID)213.6. 登记区识别码(REG_ZONE)223.7. 基站识别码(BSID)223.8. 与GT有关的号码223.8.1.HLR号码3.8.2.MSC号码223.8.3.短消息中心号码223.8.4.SCP号码233.9. GT号码的使用233.10. 特服号码243.10.1.语音信箱243.10.2.短消息中心243.11. MSCID和扩展MSCID243.12. UIM ID254. 路由计划及接续要求264.1. 电路群的设置264.2. 路由选择264.2.1.路由选择原则264.2.2.中国联通CDMA网与联通其他通信网之间互连互通细则274.2.3.中国联通CDMA网与其他通信网之间互连互通细则285. 业务和功能305.1. CDMA网提供的业务305.1.1.用户电信业务305.1.2.承载业务305.1.3.补充业务305.1.4.WIN(无线智能网)业务325.1.5.增值业务325.1.6.IP电话业务335.2. 网络功能335.2.1.支持业务的网络功能335.2.2.支持蜂窝运行的网络功能335.2.3.呼叫处理的附加网络功能355.2.4.鉴权功能355.2.5.不同制式间的漫游功能355.2.6.国际漫游356. 频率配置376.1. 工作频段376.2. 频道间隔及中心频率位置377. 服务质量397.1. 传输质量397.1.1.误帧率(FER)397.1.2.话音编码方式397.1.3.音频增益397.1.4.稳定性损耗397.1.5.时延397.2. 接续质量407.2.1.无线覆盖区内通信概率407.2.2.电路呼损408. 同步要求428.1. 同步原则428.1.1.传输同步428.1.2.无线同步428.2. 网络传输时钟同步等级429. 接口与信令439.1. Um接口439.2. A接口439.3. C/D接口、B接口、E接口、Q接口、N 接口439.4. Ai接口439.5. Di接口449.6. O接口449.7. T1、T2、T3、T5、T8和T9接口4410. 计费4510.1. 计费原则10.2. 计费管理4510.3. 计费设备的主要性能要求4710.3.1.固定输出时MSC的计费设备应具备的主要性能要求4710.3.2.按需实时输出计费信息时对计费设备的要求4810.4. 智能网业务的计费要求4811. CDMA无线设备进网要求4912. CDMA交换子系统设备进网要求5013. 网络管理5213.1. 网络管理系统结构5213.2. 各管理层的主要功能要求13.2.1.全国移动网网络管理中心(NNMC)5313.2.2.省移动网网络管理中心(PNMC)5313.2.3.本地级操作维护中心(LNMC)5413.2.4.操作维护中心(OMC)5413.2.5.网络单元层(NE)5813.3. 网络管理系统接口与协议6013.3.1.网络单元与LNMC(OMC)之间的接口协议6013.3.2.LNMC与PNMC之间的接口协议6013.3.3.PNMC至NNMC之间的接口协议6013.3.4.NMC至其它TMN网之间的接口协议60附录A 缩略语 (6)11.总则中国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发展有限公司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以下简称中国联通CDMA网)是全国性的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它向公众提供全网范围内的移动通信业务。
信息产业部令第28号--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第28号--《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已经信息产业部2003年1月9日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利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管理和使用电信网码号资源(以下简称码号资源),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码号资源,是指由数字、符号组成的用于实现电信功能的用户编号和网络编号。
第三条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码号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信息产业部授权范围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码号资源实施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码号资源的使用实行审批制度。
未经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合称“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启用码号资源。
第六条码号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有效利用。
第七条电信主管部门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包括:(一)固定电话网码号1、长途区号、网号、过网号和国际来话路由码;2、国际、国内长途字冠;3、本地网号码中的短号码、接入码、局号等;4、智能网业务等新业务号码。
(二)移动通信网码号1、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接入码等;2、卫星移动通信网网号、归属位置识别码、短号码;3、标识不同运营者的代码。
(三)数据通信网码号1、数据网网号;2、网内紧急业务号码、网间互通号码;3、国际、国内呼叫前缀。
(四)信令点编码1、国际No.7信令点编码;2、国内No.7信令点编码。
信息产业部根据电信技术、业务和市场的发展需要,可以对码号资源的管理范围进行调整。
第八条电信主管部门分配管理的码号资源范围、各种码号的结构、位长、含义和管理要求见本办法所附的《电信网码号资源分类管理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智能网概论(下)
图 3 移动智能网平 台的示意图 3
牵謇 蠢 毒I 鲁
撇
。 ●
l 。
维普资讯
。。 。。。。。。。 。。。。。。。 一
本 省的 S P S 主 叫和被 叫号码 进行 分析 、 S 。S P对
f MS G C 一
向被 叫用户归属的 S P触发一个预付 费的呼 C 叫, 之后 S P向 SP发送相关 的连 接 消息 。SP C S S
叫和被 叫号 码进 行分 析 ,向主 叫
有本质的区别 , 通常对于一个运营者而言建一个智 能网应既可 以为固定 网用户提供业务也可 以向移 动用户提供业务。目前由于运营者的不同所以往往 移动智能网业务由移动运营公司单独经营。移动智 能网的体系可用图 3 示意。 3 目前移动通信集团利 用移动智能 网提供移动 的预付费业务为移动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移动 的预付费业务与电话卡业务不同, 主要的特点是 :
可 以说 移 动智 能 网与 固定 智 能 网在 业 务 提 供 上 没
() 1 电话 卡业务是用户凭卡可在任一部 电话 机上打电话 , 但是移动 的预付费业务是 对固定的手 机号码提供预付费业务 , 网路可以根据用户的属性 了解用户是否是预付费业务的用户 。也即移动交换 机 在 用 户 发 出 呼 叫 时 首 先 需 要 到 用 户 的 数 据 库
接 收到 消息 后 向被 叫 HL R要 漫游 号 码 , 并根据 返 回的漫 游号码 建立话 路 。 ( 移 动智能 网设 备 之间 的接 口采用 的是 6)
欧洲的标准 在 S P与 S P C S 之间 、C S P与 I P之 间采用的是 C M L A E 2的 C P A C M L A E 2的 C P则参量较丰富, IA 很类 A 与 N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摘要】本文分析了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对业务的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并以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为例,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智能网业务业务的网间互通网间互通方式被叫集中付费业务1.引言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
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
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
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
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
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
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
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
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3. 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
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IN-SL IN业务逻辑BCP 基本呼叫处理GW 网关图1 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
(2)IN结构的网络与非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2所示:IN-SL IN业务逻辑BCP 基本呼叫处理GW 网关图2 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非IN)在图2中,GW4的功能是在IN结构的网络和非IN结构的网络之间接续呼叫,在两个网络的BCP之间提供互通.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不考虑进行互通的两个网络的接入类型(PSTN、ISDN)及智能结构的等级(部分智能网、完全智能网、非智能网),并结合我国的智能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方式可归结为三种方式。
为了便于讨论,首先假定有如下一个需要进行IN业务互通的例子:网络1由运营者甲管理,它利用业务控制点SCP1开放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网络2由运营者乙管理,用户A和用户B是网络1的用户,用户C和用户D是网络2的用户。
下面将就此例,探讨网络2的用户使用运营者甲在SCP1上开放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即实现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在网络1与网络2之间互通的三种方式。
方式一: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图3 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 如图3所示,在这种智能网业务互通方式下,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网关GW2,经网络1的网关GW1传送给网络1的业务交换点SSP1,由网络1的SSP1与网络1的SCP1交互作用后,SSP1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并将呼叫接续至被叫用户B。
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1中的智能外设IP1进行辅助。
方式一的特点是,在整个IN呼叫的处理过程中,与智能网业务有关的处理完全由网络1完成,对于网络2来说,就如同处理一个到网络1的普通呼叫一样。
业务特性的变动对网络2没有任何影响。
即便网络2是一个非IN网络,也可用此方式实现智能网业务的互通。
但网络1中负责汇接本网及外网IN呼叫的业务交换点需具有较大的处理能力。
在呼叫处理中,由于必须经过网络1的SSP1接通主、被叫,有可能造成路由组织上的不合理。
方式二: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1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1可被与其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接入,如图4所示:图4 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后,SSP2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B接通。
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进行辅助。
方式二的特点是,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SSP2获得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可直接选择最佳路径,将主、被叫接通。
只要在网络2中合理设置业务交换点,且两网络话路互通的路由组织方案合理,就不会出现在呼叫接续中路由组织不合理的现象。
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及智能外设直接处理IN呼叫,减轻了对网络1中的相应设备的压力。
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统一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的接口规程;一部分业务数据需在网络2中设置,如:业务的触发数据需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设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需要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中配置,而且一旦数据有变更,如:录音通知更改,则网络1需通知网络2,并将更改的数据提供给网络2,协助它重新加载。
在这种互通方式下,网络1与网络2的运营者需要互相配合,两者在业务开放过程中较紧密地耦合在一起。
由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而在INAP规程中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S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这样可能会对业务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由于网络2中的多个业务交换点都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使得网络1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方式三: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为了实现这种业务互通方式,需要在SCP1及SCP2分别配置不同的业务逻辑。
在SCP1中配置的业务逻辑包括两个部分:a. 用于处理来自本网的业务呼叫;b. 用于处理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的用户对本网开放的业务的呼叫。
在SCP2中配置业务逻辑c. 用于处理本网用户对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开放的业务的呼叫,这部分业务逻辑不涉及业务的具体特性。
在网络2中,当SCP2收到对在SCP1中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的业务请求时,SCP2中的逻辑c启动,控制SCP2与SCP1交互作用,SCP1在逻辑b的控制下对呼叫进行处理。
SCP2接收来自SCP1的指令,并与本网中的SSP2一起完成相应的指令,以向用户提供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图5为一个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交互作用的示意图。
此种互通方式的中继方式如图6所示。
图5 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的交互作用图6 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与SCP2交互作用,在SCP2中有一个支持与其它业务控制点交互作用、接受来自其它业务控制点的指令的简单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与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具体特性无关,在该业务逻辑的控制之下,通过智能网应用规程中SCP与SCP之间的接口规程(智能网功能集2支持),SCP2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SCP1,收到SCP2传来的信息,SCP1找到相应的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包含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全部业务特性,并支持对外网来的业务呼叫的处理,执行业务逻辑,将翻译得到的真正的被叫号码返送给SCP2。
SCP2收到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将其传给SSP2,并命令SSP2完成到被叫的接续。
SSP2收到被叫号码后,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户B连通。
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由SCP1指示SCP2,在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的辅助下完成。
在SCP1执行业务逻辑的过程中,如需要监视接续状况或需要结束本次呼叫,均要用指令通知SCP2,由SCP2辅助完成,且在正常接续时,呼叫结束的指示由SCP2发送给SCP1。
方式三的特点是,通过两网的SCP互通,在CS-2 INAP规程中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C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因此这样的网间访问方式比较安全。
由于只有网络2的业务控制点可以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这样就简化了网络1中的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
两网的SSP与SCP之间可分别采用不同的INAP规程。
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在网络2中配置一部分业务数据,包括: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配置相应的业务触发数据,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或业务交换点中配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等。
如果两网的录音通知标识不一致,还需要SCP2具有录音通知标识转换功能。
两个网络中的业务控制点均需支持CS-2 INAP规定的SCF-SCF间的协议消息,且要采用统一的SCF-SCF规程;在一个呼叫中需同时占用两个SCP(网络1的SCP1与网络2的SCP2)的处理能力。
4. 结束语以上探讨了实现智能网业务互通的三种方式,它们各具特点。
不同的网络条件,不同的业务特征都会对互通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在实现业务互通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互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