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环境生态学(王国祥) 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第二章
环境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环绪论生物与环境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
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
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
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
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态学定义:1.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环境生态学定义: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生态学的第四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
第二章种的性状分类: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生物的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协同适应系统: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具有高生物量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生物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即使在遭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时也不致变化太大。
2.物种的属性:不同的物种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它们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影响产生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3.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系统内部生物地化循环的性质和过程,主要目的是使单一物种或小数量的物种在生存定居中失败,不使单种栽培在波动不定的环境中遭受毁灭性打击,改变目前生态系统变化的方向性。
4.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就是系统的抗性和弹性。
稳定性越高,多样性越高。
抗性:又称抵抗力,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系统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的能力;弹性:指生态系统干扰后恢复原来功能的能力环境因子:除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蛙卵、鲑鱼卵在有光的条件下孵化快,发育也快;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4.危害作用的时滞性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属性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生态环境的组成:1.生物成分(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或能够利用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自养微生物。
(2)消费者:是指以有机物质作为食物来源的各种动物、某些寄生和腐生的菌类。
(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小型动物。
2.非生物成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原料部分(如温度、阳光、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等)、媒质部分(水、土壤、空气等)和基质(岩石、泥土、砂等),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存的物质、能量的源泉和活动的场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是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要满足人类需要二是限制,强调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是公平,强调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水、气候、生物与矿产资源等。
协同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
其协同作用的死亡率为M>M1+M2。
相加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各毒物成分之间均可按比例取代另一毒物成分,而混合物毒性均无改变。
当各毒物成分的化学结构相近,性质相似、对机体作用的部位及机理相同时,其联合的结果往往呈现毒性相加作用。
其相加作用的死亡率为M=M1+M2。
独立作用:是指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即独立作用的毒性低于相加作用,但高于其单独毒物的毒性。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环境生态学习题二OO九年第一章绪论一、学习指导(一)概念与原理本章应掌握的概念有: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更新消亡等。
基本原理有: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伴生”产物。
(二)中心内容本章中心内容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类社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环境问题产生及其带来的启示;第三部分主要概括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
(三)学习方法本章概括介绍了该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学习时须参阅其他教材或课外资料。
学习中要尽可能联系当地环境问题的实际,开展必要的课外调查,注意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练习题(一)填空题1.人类在自身进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2.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尚属于。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
3.原始人类的能力极其有限,其行为对没有影响。
4.农业文明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5.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由,进化为地方性的农户、牧民或城市居民,成为。
6.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7.工业文明时期,是这一阶段的新的问题。
它与构成了这一时期环境的突出问题。
8.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及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已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9.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110.维护,改善,使两者间得到协调发展,是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
(二)简答题1.什么叫环境问题?2.为什么说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伴生”产物?3.环境生态学的涵义是什么?4.环境生态学有哪些研究方法?5.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三)论述题1.阐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阐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全球性环境问题一、学习指导(一)概念与原理本章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有:酸雨、荒漠化、温室效应;应掌握的原理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形成的原因。
(二)中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及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土壤荒漠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及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牛物在英牛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综合研究冇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研究牛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情的总和。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或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牛•物牛•长、发育、牛•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了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了中对上生物起作用的因了,而环境因了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作用):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任何一个单因了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所以生态因了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主导因了作用:在诸多环境因了中,有一个生态因了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了,主导因了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了也发生变化。
例如,光合作用时,光照是主导因了,温度和二氧化碳为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坏境屮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対牛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为对牛•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生态因了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了对生物的作用也貝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造成的。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物学试题(a答案)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物学试题(a答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08级《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A)班级:任课教师:申卫收学号:姓名:一.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20 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P450、NADPH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专业:班级:副系主任签字: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50(n)/ LD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环境生态学考点共15页word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考点整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判断题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概述;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1.环境生态学(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y)(狭义上):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2.环境问题的危害:(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5)人口数量增多危及人们生活的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第二章:生态破坏与恢复4.干扰生态学(D i s t u r b a n c e)群落外部不连续或间断的外界因子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外界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生物的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5.干扰的特性(1)干扰范围(2)频率和周期(3)干扰强度(4)时间尺度6.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 污染(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3.采集(采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施加的一种直接干扰。
)4.采樵(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还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5.狩猎和捕捞(如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凶禽猛兽,过度狩猎会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稳。
在种群繁殖前的大量捕捞,则会使种群生殖年龄提前,个体小型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等。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填空题1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2.环境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的经典生态娑;不同于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规律和危害的污染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机制以及人的个体和组织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
判断题1.广义上,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简答题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后,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
环境生态学将研究:这一过程有哪些内在规律;干扰效应在系统内不同组分间如何相互作用;出现了哪些生态效应以及其如何影响人类,包括各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变化规律和危害方式。
②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评价受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退化特征,这些退化的生态学效应和性质是什么以及危害性程度如何等。
物理、化学、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方法是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判断常用的4个基本手段,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
③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被破坏后会产生不同生态效应。
环境生态学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危害效应和方式,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如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等。
④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单纯依靠工程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被实践证明不可行。
采用生态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在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上已见成效,前景令人鼓舞。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结合环境问题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生态学对策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或工程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环境⽣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环境⽣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章绪论1、⽣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态学是研究⽣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态学的分⽀情况是怎样的?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平划分:分⼦⽣态学(Molecular ecology):分⼦⽣物学技术与⽅法个体⽣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物和⾮⽣物环境的适应种群⽣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群落⽣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态过程⽣态系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能流、⾷物⽹和营养循环景观⽣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的科学全球⽣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命系统和⾏星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3、环境⽣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概念:环境⽣态学就是研究在⼈为⼲扰下⽣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等,寻求受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态学理论,阐明⼈与环境间的相互作⽤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态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1)⼈为⼲扰下⽣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对策。
第⼆章⽣态系统1、什么叫系统?系统有哪些性质?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和相互依赖的若⼲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有哪些性质:(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2、什么叫⽣态系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和类型分别有哪些?⽣态系统:是指⽣境(habitat)和占据该⽣境并联结在⼀起的⽣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态系统的组成:⾮⽣物环境,包括:⑴⽓候因⼦;⑵⽆机物质;⑶有机物质;⽣物群落,包括:⑴⽣产者;⑵消费者;⑶还原者。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环境⽣态学复习资料全第⼀章绪论1. ⽣态学。
(1)⽣态学定义:研究⽣物与周围环境(⽣物、⾮⽣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物个体、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态系统(Ecosystem)、⽣物圈(Biosphere)。
2.环境⽣态学定义:研究⼈为⼲扰下,⽣态系统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3.环境科学的研究容①⼈类与其⽣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⑤⾃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
⑥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⑦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
第⼆章⽣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1)概念: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
(2)在因素:⽣殖、遗传、⽣理、⽣态、⾏为。
2.⽣物协同进化(1)概念:⼀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于其他⽣物的选择压⼒,引起其他⽣物也发⽣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步变化。
(捕⾷者和猎物之间)3.环境科学和⽣态学中“环境”的概念。
(1)环境科学的“环境”:以⼈为主体,其他的⽣命物质和⾮⽣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
(2)⽣态学的“环境”:以⽣物为主体,⽣物体以外的所有⾃然条件称为环境。
4.环境因⼦与⽣态因⼦的区别点(1)环境因⼦:指⼈之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环境因⼦=环境要素,如⽔、⼤⽓、⼟壤、声) (2)⽣态因⼦:对⽣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起作⽤的环境因⼦。
5.⽣态因⼦空间分布特征。
(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海拔)(3)经度地带性6.相关概念(1)⽣境:⽣物⽣活地段上的⽣态环境。
(2)⽣态幅:每种⽣物对⼀种⽣态因⼦都有耐受的最低点和最⾼点,其围即⽣态幅或⽣态价。
(3)光补偿点:光合作⽤强度和呼吸作⽤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材料.doc
《环境生态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3、食物链:指由生产者和齐级消费者组成的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Z 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屮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到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地段上,群落有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某一特性由于1111应另一物种的某一特性而进化,而后者的该特性也同样由于冋应前者的特性而进化。
1、生态因子:是指在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别有直接或者间接彩响的环境要素。
2、环境因了: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耍素,环境基本成分。
3、富营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屮,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营养化。
4、生物放大:又叫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生物休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5、贝格曼规律:恒温动物在比较寒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和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渐变慢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关于顶极群落的学说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顶级一格局假说。
2.在有限环境屮,种群増长的数学模型为__逻辑斯蒂—。
3.生态系统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_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5.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耍特征包括一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
6.草牧食物链,是以一绿色植物为基础,以_食草动物—为开始的食物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类群:多种不同的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如生理、形态、结构以及物候等),具有相似需求性和耐受力,表现出比较一致的适应性特征.生态型(ecotype):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例如10℃为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其中某三天12.1℃、9.8℃、13.5℃,则这三天的活动积温为25.6℃,其中9.8℃低于生物学零度,不统计在内。
例如,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0℃,某日温度12.1℃,则该日有效温度为12.1-10.0=2.1℃,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散溢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转,降低植物的体温,促进营养盐的运转和分布。
土壤供水适宜、通气好、光照强、温度高、风速大,都能促进蒸腾作用。
生态对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的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也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一、生态因子主要包括哪些类型?1、以主客体分:①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②非生物因子(条件因子:温度、湿度、pH;资源因子:营养物、水、光照等。
)2、以因子性质分类:①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所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③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
④生物因子:包括生物、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⑤人为因子:人为因子是生物因子的一种类型,指人及人类活动产生的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
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
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
三、限制因子与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及其应用。
1、限制因子规律(不同于木桶原理):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的特点:易变性、狭域性、敏感性限制因子作用的补充和完善:①限制因子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适用;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子的补偿作用;③限制因子是对物种、种群而言的,不同生物乃至同一生物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限制因子可能会发生变化;④限制因子强调的是因子的不足,实际上因子过高也会对生物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
2、Liebig(利比希)最小因子规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应用:1、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引种栽培与管理;2、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品种的引种驯化;3、农业生产中,合理科学施肥;4、渔业生产中,天然饵料生物的增殖;5、有害生物防治与控制;6、生态修复重建中,生境修复与关键生物引种。
四、耐受限定律、生态幅的概念以及应用。
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耐受力、耐受幅、生态价):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亦称生态价。
五、举例说明指示生物及意义。
指示生物:一些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形态、生理等特征,可以反映和指示环境的某些特征。
意义:1、气候指示:热带地区:椰树;寒带:针叶植物;亚热带:青冈栎。
2、水分指示:水生植物在水湿环境中生长,使它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是根系并不发达。
莲、芦苇的生长则反应了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使它的叶子已经退化成细小的刺,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但是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如骆驼刺的生长反应了干旱环境。
3、土壤指示:铁芒萁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红土壤等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碱蓬的生长则指示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弹尾类和蜱螨类土壤动物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
4、地质指示:海州香薷(“铜草”)生长茂盛的地方就有铜矿;鸡脚蘑、凤眼兰等植物生长旺盛的地方,往往是藏金之地。
5、季节(时间)指示:雁子南飞,预示冬季的到来;报春花开花、柳树吐絮,则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蛇床花凌晨3点开放;牵牛花凌晨4点开放等。
6、环境污染指示:苔藓对重金属(砷、镉、铬、铜、铁、铅、镍、矾、锌)污染的指示意义;菠菜可以探测重金属;菖兰可探测HF、氯化氢;苜蓿和黑麦草可探测铁、硫;荨麻可探测过氧乙酰硝酸;玉米可探测HF、SO2、重金属;矮牵牛可探测乙烯、烃、甲醛;烟草可探测臭氧、NO等等。
7、环境演变指示:地层年龄;古地理气候变迁;冰川消长;太阳黑子活动等。
六、简述光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性。
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黄化现象:植物因受光不足,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机械组织不发达、茎细软、伸长较快、叶子不舒展的现象。
某些植物的黄化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豆芽、韭黄、石刁柏等。
②影响光强的环境因素a、纬度、天气、地形(山地的阴坡、阳坡);b、植被(高大植物、森林植物顶冠层的遮光);c、水体(光在水体中的衰减、水体消光系数、光补偿深度等);d、大气中的颗粒物组成及含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据需光度,植物的生态型分为阳生植物(heliophyte,喜阳植物heliophyllus)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小而厚,枝叶稀疏、树冠透光、枝下高较高。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3%~5%。
如:蒲公英、杨、柳、桦、松、杉和栓皮栎。
阴地植物(sciophyte,喜阴植物、适阴植物sciophiles)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大而薄,枝叶浓密、枝下高较矮。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0.5%~1%。
如:人参、三七、半夏、细辛、铁杉、观音座莲、山酢浆草、连钱草、紫果云杉、红豆杉。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质的生态效应: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光谱成分红、橙、黄、绿、青、蓝、紫,其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为: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在时间变化上,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生理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谱范围在可见光区(380~760 nm)大部分波段的光,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合成有促进作用,糖的合成;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促进蛋白质合成;生理无效辐射:绿光等很少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辐射。
②影响光质的主要因素: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大气中的尘埃、臭氧层、植物顶冠层。
③有色薄膜的生态应用:有色薄膜可改变光质影响作物生长,达到增产,改善品质的目的。
实验研究表明:浅蓝色薄膜育秧与无色薄膜相比,浅蓝色薄膜秧苗根系较粗壮,插后成活快,生长健壮,叶色浓绿,鲜重和干重都有增加,测定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
主要是因为太阳光通过有色薄膜时,被选择透过和吸收,这样薄膜内的光质因薄膜颜色不同而发生变化。
如浅蓝色薄膜可以大量透过光合作用所需的380-490纳米的光(透过率60%以上),因而有利于植物的光合和代谢过程。
3、光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①光周期: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光周期现象: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所制约,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依次有规律出现的现象。
②影响光周期的因素: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恒定,因此,光周期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影响光周期的主要因素有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③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
例如甘蔗,最适日照长度是12.5小时,再长和再短的日长下都不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如番茄、黄瓜等。
动物的光周期:侯鸟:侯鸟的迁徙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所引起;鸟类的开始生殖时间也受日照长度的周期性变化决定;鱼类的生殖和迁移也有光周期现象;昆虫的光周期现象;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长日照兽类: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尤其是高纬度的种类;短日照兽类:随着秋天日照逐渐缩短,开始交配繁殖,到春天条件较好时产出幼子。
七、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①三基点:温度是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