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数是4的加法》课前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数是4的加法》课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我选用的教材是上海版辅读学校实用数学第三册《得数是4的加法》,该内容是在学习4的分合的基础上,运用4的组成来计算得数是4的加法。我依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看、说、想、算、写等能力。在内容的安排上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认识特点,对教材内容做了重组,重组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重视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通道的刺激。

二、说学生。

通常他们的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可见,智障学生学好数学难度很大。但是学生仍有好奇心,我就从此处入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图象、动画实物模型、卡片等形式刺激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冲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潜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教和学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讲授的合理性及严密性,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着重解决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了解加法的交换律。初步学会4的组成,计算得数是4 的加法,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过程,学会计算得数是4的加法,初步形成数学语言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算法。

五、说教学难点:正确计算。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结合其特点,我准备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和问题,还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下:

A类:会用4的组成计算得数是4 的加法。

B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数、看图、数数计算。

C类:在教师的指导下,拿一拿、摆一摆学具,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强调板书演示。实物教具和学具的合理运用,有效的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并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各项数学学习活动中,从而发展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促使他

们展开想象,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数学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回顾旧知

依据智力障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缓慢、凌乱、模糊、感性认识甚于理性认识,记得慢,遗忘快等特点。在复习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复习3以内的加法、4的分层成,唤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达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效果2、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创设情景,分层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操作中尝试写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将小朋友分为三组共同合作帮光头强运水果:为每一组准备一种水果4个,请每小组的C类学生到讲桌前在老师的指导下拿回4个苹果、4个梨,4串葡萄到个各小组;B类学生两手分别拿水果,有的一只手拿一个,另一只手拿三个,有的两只手分别拿两个;两手交换位置结果仍然是4;(加法交换律)A类学生在B类学生的基础上写出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列出这个加法算式:1+3=4,3+1=4,2+2=4。总结完加法算式再分别让各小组把水果送到仓库(送到讲桌上贴有加法算式的篮子里)。适时评价。

总结完算式集体读一读算式,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一一正音。数学课堂融入言语训练,体现医教结合的理念。

3、活动体验,提高认识

依据教学情境主线,出示未完成的画和花,分别发给各小组(花4朵)。请各小组合作完成:C类和B类学生在A类学生协助下将花按照4的分成的摆放在画上,A类学生将算式写在画把上。各组完成后分别展示,师生一起评价。

我们用花装饰的画真漂亮,这些都是做的花,可以来装饰画,但你们可不能去摘学校、公园等地方种植的花哦。思想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4、深层理解,实践运用

在这一环节中,依据教学情境主线,帮助熊大熊二也解决一些问题,设计内容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旨在紧扣课本内容。作业校正中学生逐步深层次的理解了得数是4的加法的实际意义。在学生自由评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师生的情感也得到更深层次的交流与体验。

5、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情境的最后环节,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得数是4的加法如,拓展练习的个数根据时间来定几个。

最后总结本课内容,分层次总结学生课堂表现,思想教育引导到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说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