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医学统计学》是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和运动人体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医学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特别是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通过对事物数量关系的详尽描述和比较,进而认识其客观规律性,是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工具和研究手段。
本课程将阐述数据处理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加深理解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介绍卫生业务与居民健康统计的内容,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为卫生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二)课程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授课对象、学时及学分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和运动人体专业的学生,开设时间为第3学年第2学期,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2学分。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科研方法》及学生的毕业论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1 、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定义。
2 、了解统计学与医学的关系。
3 、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4 、掌握统计学在医学的应用。
5 、了解医学论文中的统计。
[ 教学内容]1 、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
2 、统计学与医学的关系:提供“证据”、收集“证据”和对“证据”进行科学的解释,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主流。
3 、统计学在医学的应用:变异的描述、观察对比、实验性研究4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 重点难点]重点:统计学在医学的应用第二章数据特征与统计描述[ 目的要求]l 、掌握计量资料的频数表的概念和编制方法。
2 、掌握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类型及频数表的用途。
3 、掌握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常用的指标、意义、应用条件。
马斌荣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Medical Statistics)教学大纲(适用于影像、麻醉、护理、中药等专业)前言《医学统计学》是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21世纪临床医学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知识,统计学方法被医学界比喻为整个医学大厦中的一个支柱。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为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毕业后从事临床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医学统计学基础。
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式,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等;合理描述数据的统计特征,如统计指标的选择以及统计结果表达等;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和观察结果存在的差异及关联做出统计推断。
本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统计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系统工作能力。
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参考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实习合计绪论及统计基本概念4学时4学时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2学时离散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3学时5学时正态分布及参考值2学时2学时抽样误差与可信区间2学时3学时5学时假设检验2学时2学时t检验、两类错误和t’检验4学时4学时方差分析2学时3学时5学时相对数及其应用2学时2学时率的标准化2学时3学时5学时X 2检验4学时3学时7学时非参数检验2学时3学时5学时线性相关与回归4学时4学时实验设计2学时2学时合计36学时18学时54学时教材:马斌荣主编 .医学统计学 .第 4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理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第一章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要求]掌握1.掌握医学统计学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2.样本应具有的特性。
熟悉1. 熟悉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医学检验)
《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Statist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8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学分:理论教学学分:2学分,实验学分:0.5学分总学时:4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2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后续课程:医学检验、预防医学选用教材:李康主编:医学统计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必读书目:[1]方积乾主编.医学统计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袁兆康.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张文彤主编.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选读书目:[1] 颜虹, 医学统计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康晓平,实用卫生统计学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3] Belinda Barton,Medical Statistics: A Guide to SPSS, Data Analysis and Critical Appraisal [M].美国:WILEY Blackwell,2014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学会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资料的分析,配对资料的分析,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非参数统计方法,病例随访资料分析。
其目的使大家具备新的推理思维,结合专业问题合理设计试验,科学获取资料,提高科研素质。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课堂演算、统计软件SPSS上机等。
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绪论教学要求:掌握:同质与变异,总体、个体和样本,变量的分类,统计量与参数,抽样误差,频率与概率等基本概念。
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习统计学的目的和要求。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1.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同质与变异、总体与样本、变量与资料、概率。
熟悉:卫生/医学统计学的定义。
了解:卫生/医学统计学的内容;学习卫生/医学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1. 医学统计学概述(1)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2)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同质与变异(2)变量与资料(3)总体与样本(4)随机事件与概率3.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1)设计(2)搜集资料(3)整理资料(4)分析资料4.学习卫生/医学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第二章统计描述【目的要求】掌握:1. 频数表的编制;2.数值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指标(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和离散趋势指标(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适用条件、计算方法及其正确应用;3.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的指标—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正确应用;4.正态分布的概念与特征,特别是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及其估计方法。
熟悉:1.正态分布的应用;2.统计表的结构与编制;3.绘制统计图的基本要求,常用统计图(表)的种类及其正确应用。
了解:标准化的目的、基本思想和标准化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表(1)频数表(2)频数分布的特征(3)频数表的用途2.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性指标(1)集中趋势的描述(2)离散程度的描述 3.正态分布及其应用(难点)(1)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2)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3)正态分布的应用4.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分类变量资料的频数表(2)常用相对数(3)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4)标准化法5.统计表和统计图(1)常用统计表(2)常用统计图【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上机实验。
第三章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目的要求】掌握:1. 抽样误差的概念,以及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标准误、率的标准误、Poisson计数的标准误)的计算,标准差与标准误的不同与关系;2. 分布的概念,分布与分布的区别与联系,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方法;3.医学参考值范围与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区别;4.总体率(平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方法。
《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原理、方法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
医学统计学教学分课堂讲授与SPSS软件操作两部分。
理论部分对学生有三种要求,即: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
掌握部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融会贯通;熟悉内容教师要详细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解内容教师可作一般介绍也可鼓励学生自学,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李晓松主编的《医学统计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编写而成,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通过讲课、自学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临床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必须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把统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
课堂自习与课堂讲授中的掌握内容密切相关,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加强练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统计学原理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运用医学统计学原理对研究课题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统计观念、统计意识和统计思想,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念,去寻求医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并理解和解释医学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
教学过程中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把统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
四、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名称及性质李晓松编著.《医学统计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二)参考书[1]金丕焕编著.《医用统计方法》.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2]孙振球编著.《医学统计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3]方积乾编著. 《卫生统计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五、课程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过程考核(考勤、作业等),课终考核(闭卷)(二)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课终考核成绩×60% + 过程考核成绩×40%六、课外学习要求课堂自习与课堂讲授中的掌握内容密切相关,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加强练习,对任课老师布置的课后习题,认真、独立完成,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
护理等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范文
护理等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范文一、课程名称医学统计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旨在培养护理等专业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2.能够独立完成医学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处理;3.能够在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医学统计学方法的作用;4.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医学专业人员之间合作开展工作。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医学统计学导论1.1 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 1.2 医学统计学与生物统计学、统计学的关系 1.3 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医学数据收集方法2.1 医学研究的数据要求 2.2 医学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2.3 医学问卷设计及问卷调查方法第三章医学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3.1 医学数据的分类和描述 3.2 常用医学数据分析方法 3.3 医学数据统计学描述方法第四章医学假设检验4.1 医学假设检验基础知识 4.2 参数假设检验 4.3 非参数假设检验第五章医学统计学应用方法5.1 统计图与图表的绘制与说明 5.2 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5.3 实验设计与样本量计算四、教学方法1.讲授。
2.互动式教学。
3.课程案例分析。
4.实验操作。
5.课外作业。
五、考核方式1.作业、小论文等平时成绩占20%。
2.期末考试占8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要教材1.何国良, 蔡世洁. 医学统计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2.朱桦. 医学统计学:基础研究与实践[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参考书目1.Bernstein DA, 武松译. 统计学的科学原理[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2.李姝茵, 刘凯. 生物统计学及SPSS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14.3.韩高林, 邵振民. 随机模型及其应用:生物统计学[M]. 科学出版社, 2016.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二周:第一章医学统计学导论•第三至五周:第二章医学数据收集方法•第六周至第九周:第三章医学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第十至十二周:第四章医学假设检验•第十三至十五周:第五章医学统计学应用方法•第十六周:期末复习注:教学进度安排仅供参考,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统计学总学时:36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
它是医学院校各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中,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医学统计学思维,始终贯穿“医学实际问题−研究指标−变异和分布−抽样误差−统计推断−对医学实际问题的解释”这一主线,培养学生分析医学科研资料的初步技能,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实例讨论和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三部分完成,培养学生在深入理解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联系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共36学时。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单元绪言熟悉医学统计学的内容;掌握几个基本概念(三个步骤三类资料总体和样本概率);培养医学统计学思维。
第二单元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掌握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常用指标的意义、计算方法与适用范围;掌握正态分布的特征、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正常值范围的意义及其制定方法;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编制与频数分布图的绘制方法;熟悉标准正态分布的特点;了解对数正态分布。
第三单元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掌握均数抽样误差的基本概念、标准误的计算和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方法;掌握假设检验的原理和基本步骤;能根据资料的特点和分析目的选择恰当的t检验、u检验、F检验和多个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的方法(q检验);熟悉Ⅰ型、Ⅱ型错误及其检验效能的基本概念;了解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间的比较方法。
第四单元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时注意的问题;熟悉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及直接计算法;掌握二项分布的基本概念、总体率可信区间的估计;熟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直接计算概率法;熟悉Poisson分布的基本概念、正态近似法估计总体计数的可信区间、样本计数与总体计数比较的u检验及两样本计数比较的u检验;掌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及应用条件、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及注意事项、列联表资料χ2检验的应用。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A. 课程目的和背景B. 学习目标和预期结果二. 课程概述A. 课程描述和内容概要B. 授课方式和时间安排三. 基础知识A. 统计学基础概述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2. 常用统计学术语和概念B. 医学统计学基础1. 研究设计和方法学2. 数据类型和数据收集3. 数据的整理、描述和汇总四. 描述性统计学A. 数据的图形表示1. 双变量数据的分布图2. 三个或多个变量数据的图形表示B. 数据的中心趋势1. 平均数2. 中位数3. 众数C. 数据的离散程度1. 范围2. 方差和标准差3. 百分位数D.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1. 单变量和多变量相关性2. 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释五. 推断性统计学A. 参数估计1. 点估计和区间估计2. 样本均值和总体均值的估计B. 假设检验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2. 单样本均值假设检验3. 双样本均值假设检验C. 方差分析1. 单因素方差分析2. 两因素方差分析D. 非参数检验方法1. Wilcoxon秩和检验2. Mann-Whitney U检验六. 模型构建和回归分析A.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1. 回归方程的建立和解释2. 残差分析和模型诊断B.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2. 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C. Logistic回归模型1. 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基本原理2. 多分类Logistic回归的应用七. 临床试验统计学A. 临床试验设计和估计1. 随机分组设计2. 平行设计和交叉设计3. 效应量和样本大小的计算B. 生存分析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2. Cox比例风险模型八. 教学方法A. 理论讲授B. 统计软件实践C. 讨论和案例分析九. 考核方式A. 课堂测试B. 作业和小组项目C. 期末考试十. 参考书目十一. 附录A. 课程日程安排B. 课程要求和评价标准以上为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
该课程将侧重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学和推断性统计学的应用、模型构建和回归分析、临床试验统计学等方面的教学。
医学统计学 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任务、目的等。
课程概述:介绍医学统计学的内容概要、授课方式和时间安排等。
基础知识:介绍医学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计算方法等。
描述性统计学:介绍数据的基本描述方法,如频数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变异程度的统计指标等。
推断性统计学:介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以及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推断和分析。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生存分析等。
医学研究设计:介绍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法等。
医学文献评价:介绍如何评价医学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等。
实习与实践: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应用。
附录:包括常用统计表、常用统计公式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可能会因不同的教材和教学要求而有所差异,但以上内容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
2022级护理学《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00020133课程名称:医学统计学 Medical Statistics课程性质:必修学时:总学时36,理论学时28,实验(实践)学时8学分:2适用专业:护理学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二、课程简介《医学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关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相关的学科。
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建议的医护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是支撑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一门应用学科,同时支撑和实现《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第1.3、2.2、3.1、4.1、4.3共5个指标点。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后续课程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研究》等,《医学统计学》是学生学习以上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
三、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能力,注重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使学生具备对医学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提升应用医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专业学习、医学实践、阅读文献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奠定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医学统计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晰新中国现代医学统计学的作用、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具备文化素养及严谨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真精神。
课程目标 2:通过学习本课程,注重研究设计要素和原则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医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资料进行的统计学描述,熟悉统计软件操作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探索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锦州医学院教务处2003年5月《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6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与健康相关的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和决定因素并用以控制健康问题的学科。
近数十年来,随着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疾病谱的变化,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相结合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到现在为止,比较一致认可的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其研究对象已由仅研究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性疾病,又从疾病扩大、引伸到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事件;研究内容既包括了描述“分布”,分析“决定因素”,又包括了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保健的对策与措施。
由此可见流行病学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已包括了与人类疾病和健康有关的一切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够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病因研究和预防效果评价等方面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门课程的前继课程是: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和医学统计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学习预防医学各类卫生专业课程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卫生防疫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1、基本理论理论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详细讲授和解释,同时注意教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也可根据本章节的特点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
2、基本技能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流行病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及提问式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课用小计算器操作。
重点: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难点:流行病学的分析方法五、学时分配(共计18+6)六、课程考核开卷考试,成绩比例:卷面80%,实习2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王建华主编. 流行病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2]李立明主编. 流行病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3]曾光主编.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 联合出版社. 1996年八、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 教学内容(1) 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4) 流行病学的用途。
(5)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了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2) 熟悉流行病学的定义;熟悉流行病学的用途。
(3) 掌握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应该树立的重要观点。
3. 重点与难点重点: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难点: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exposure 暴露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论1. 教学内容(1) 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因果联系方式。
(2) 疾病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
(3) 病因研究方法。
(4) 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标准。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病因的定义;了解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判断病因的标准。
(2) 熟悉病因模型、因果联系方式。
(3) 熟悉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病因研究实例。
(4) 掌握病因研究过程中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及其证实假设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5) 掌握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及用于判断因果关系的重要标准。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因果联系方式;病因研究研究方法;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标准。
难点:病因研究研究方法;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标准。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cause of disease 病因 causal inference 病因推断risk factor 危险因素 sufficient cause 充分病因necessary cause 必要病因 association 关联correlation 相关 causal association 因果关联第三章疾病的分布1. 教学内容(1) 率和比的概念、发病频率指标及死亡频率指标。
(2) 疾病流行的强度、疾病的地区分布、疾病的时间分布、疾病的地区分布及其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2) 熟悉疾病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的特征。
(3) 掌握率、比、构成比的概念;掌握疾病频率常用的发病指标及死亡指标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4) 掌握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率、比、构成比的概念;疾病频率常用的发病指标及死亡指标的计算和实际应用;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描述疾病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的主要特征;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难点:疾病频率常用的发病指标及死亡指标的计算和实际应用;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分布 incidence rate 发病率attack rate 罹患率 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infection rate 感染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 续发率disability rate 病残率 mortality rate 死亡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 survival rate 生存率cumulative mortality (incidence) rate 累计死亡(发病)率sporadic 散发 outbreak 爆发epidemic 流行 pandemic 大流行第四章现况调查1. 教学内容(1)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目的。
(2)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2.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目的。
(2)熟悉现况调查的方法。
(3)掌握现况调查的种类。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难点:现况调查的种类。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prevalence survey 现况调查 cross-sectional study 横断面研究 census 普查 sampling survey 抽样调查simple random sampling 单纯随机抽样 systematic sampling 系统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分层抽样 cluster sampling 整群抽样第五章队列研究1. 教学内容(1) 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实例。
(2)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因素及研究因素的定义、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的确定。
(3)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包括率的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分析、队列研究的结果解释。
(4)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包括常见的偏倚、偏倚的控制。
(5)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队列研究基本概念。
(2) 熟悉队列研究的实例分析;熟悉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熟悉队列研究偏倚的控制。
(3) 掌握队列研究的特点。
(4) 掌握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如率的计算、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分析各指标的计算(相对危险度或率比、归因危险度或率差、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或病因分值及其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5) 掌握队列研究常见的偏倚;掌握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3. 重点与难点重点:队列研究的特点;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如率的计算、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分析各指标的计算(相对危险度或率比、归因危险度或率差、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或病因分值及其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队列研究常见的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难点: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如率的计算、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分析各指标的计算(相对危险度或率比、归因危险度或率差、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或病因分值及其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 risk ratio (RR) 相对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特异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AR%) 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 人群特异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PARP) 人群特异危险度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1. 教学内容(1)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实例介绍。
(2)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步骤、病例和对照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偏倚及其控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分析。
(3)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中混杂因素作用的估计与分层分析。
(2)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实例。
(3)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步骤。
(4) 熟悉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5)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的估计。
(6)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来源与收集方法。
(7)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8)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的分析,包括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1∶1匹配资料的分析和等级资料的分析。
(10)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的分析,包括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1∶1匹配资料的分析和等级资料的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难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的分析,包括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1∶1匹配资料的分析和等级资料的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