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小故事

合集下载

弟子规全部故事

弟子规全部故事

弟子规全部故事弟子规全部故事篇一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小故事]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他小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时,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

孙叔敖大吃一惊,因为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它就会死去。

孙叔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自己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的。

于是他就把两头蛇砸死深埋了。

孙叔敖回到家里后,哭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母亲。

母亲听了孙叔敖的话,笑了:“孩子,你死不了,因为在危险时还想着别人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小故事]齐王派长相普通的晏婴出师楚国。

楚王想侮辱晏婴个矮,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小门让他进。

晏婴不卑不亢地说:“这是狗洞,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里进去。

”楚国人一听,忙打开城门让晏婴竟区了。

见到晏婴,楚王故意问:“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个规矩:上等国派上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对晏婴肃然起敬。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小故事]王昭远是五代时期后蜀的统帅,平时他骄傲自大,总以诸葛亮自比,经常吹嘘说:“只要我手握铁如意,坐着太平车就可指挥大军,一统天下。

”公元961年,北宋派大军攻打后蜀。

后蜀派王昭远率军抵抗,平时趾高气昂的王昭远由于指挥失当,使后蜀的军队一溃千里,王昭远自己也做了宋军的俘虏。

结果,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要一统天下的大话,成为了历史上的笑柄。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小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想大夫祁黄羊请教:“你看谁能胜任南阳县令的职位?”“解狐。

”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能去担当县令,没问我的仇人是谁呀。

”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需要一个人来管理军队,你看谁行?”祁黄羊说“祁午。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你问我谁能当军事长官,也没问谁是我的儿子呀?”祁黄羊就是这样,不管是仇人还是亲人,他只推举有贤能的人。

《弟子规》里的故事

《弟子规》里的故事

《弟子规》里的故事1.温文尔雅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小我本质虽很好,若缺乏礼节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生成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质好就可以了,何须再进修呢?」孔子说:「假如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镞,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解释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镞的润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温文尔雅」的正人,也就是「文」和「质」平衡成长的正人. 现代的同窗们,生涯充裕,都能上黉舍读书,有很多时光来进修各类常识才艺,这些常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就应当卖力进修.但假如时光有限,就应优先进修中国文化的主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聪明的结晶,进修闇练之后,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2.晨昏定省周朝的文王,首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附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天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必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边,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假如安好,就异常快活;假如父亲有不适,就认为忧闷,必定想方法让父亲安适,才干宁神.正午如斯,傍晚也是如斯. 文王天天如许三次问安,没有一天认为疲惫或是不耐心,是我们进修「晨昏定省」的最佳范例.愿望同窗们要有「文王可以或许做到,我们也来学着做」的志气,绝对不要输给前人!3.陆绩怀橘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事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碰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边幅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刻,橘子忽然失落出来.袁太守认为是陆绩贪婪,就问他原因.陆绩答复说:「橘子是我母亲所爱好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不是本身贪婪,还请太守谅解!」袁太守认为这孩子太难能宝贵了,肯定这孩子未来必定会有出息. 同窗们!陆绩不时想着母亲,愿望母亲和他一路分享甜蜜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激动!我们对怙恃亲不但不私藏器械,更要能体谅亲心啊!4.老莱斑衣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摔倒的苦楚,也不管他人对他的意见,心中只愿望博取年迈怙恃亲的欢心,让怙恃笑口常开,忘却身材的不适,不会认为老境的悲凉.老莱子宝贵的孝行,恰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榜样.现今很多青少年爱好飚车,骑乘机车不肯戴安然帽,不遵照交通规矩,一味跟着感到走,一旦产生车祸,常使本身及无辜的人,变成植物人,拖累了怙恃,造成很多不幸的家庭.若经常想到怙恃亲的所好所恶,怎么会一时胡涂做出「亲所恶」的事呢?5.潘京孝母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逝世,对母亲异常孝敬.他的母亲,赋性很善良,爱好做好处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馑,就要潘京聚集大家,商议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宣传建议,任劳任怨,是以活命的人很多.常日他又多积德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乐.乡里的工资了感激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积年间中了进士,一向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潘京本身立品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英雄啊!6.闵损芦衣孔后辈子闵子骞,年事很小的时刻,母亲就逝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气象严寒,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忽然失落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认为儿子太粗心,就责备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明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满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别的两个孩子的衣服,倒是温暖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确了,是后母荼毒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乞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假如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激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检查悛改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本性的,他不管怙恃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居心尽孝,他安插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裂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授教养时,还特殊赞扬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宝贵的孝子啊!」7.亲尝汤药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华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向没有好转,华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料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敷仔细,对于母后的汤药肯定亲自尝尝,肯定热度和甘苦,才宁神地端给母后服用.如许居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激动了文武百官及世界的苍生,也传播至今.恰是「亲有疾,药先尝;日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也是提示现代人,不要因为事忙而推说无法做到的一个砥砺石.8.百里负米孔子的学生子路,年青时家里很穷,没有好器械伺候怙恃亲.就到百里外替身做工,换取白米来赡养怙恃.固然辛劳,但是心中认为异常快活.后来在楚国作官,经常面临丰富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泣如雨下.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认为奇异!本来是子路怀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收他丰富的伺候,天然悲咽而吃不下!9.泰伯让位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赞扬他有三让世界的美德.当周文王(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未来必定有隆盛家业的人,那小我就是昌罢!」假如照传统的划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当传给大儿子泰伯,不成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如许周文王就无法继续国位. 泰伯很有聪明,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懂得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须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边去采药,并将本身纹身断发,如许一来就不克不及接收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但舍失落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遂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动,所以孔子赞扬他是「至德」呀!同窗们!见贤思齐,让我们进修把本身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须要的人吧!10.百忍成家唐朝张公艺师长教师家中五代同堂,全家高低和乐融融.皇帝路过,敬慕他治家整洁,便请问有何妙法?张公艺师长教师写了一个「忍」字,再一个「忍」字...... 持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大小都能互相谦让,而得以保持.这就是著名的「百忍成家」.11.古时称谓古时刻「名」是怙恃所取,成年今后则别的取「字」或是「号」.平辈和晚辈就用「字」或「号」来称呼,如孔子名是「丘」,字是「仲尼」,后人尊敬至圣先师孔子,碰到孔子的名时,更是不敢读本来的音「丘」,而读「某」的音,以示尊敬.书写时也不敢全写「丘」,而是缺一个笔划写为「」.至于孔子的同伙平辈,对孔子称呼都用「仲尼」,晚辈学生称呼孔子为「仲尼夫子」.我们读诵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时,若明确称呼的规矩,就能领会经文当时的情境,及攀谈的对象布景,更轻易走入经文世界.12.曾国藩教子清朝平定宁靖天堂之乱的曾国藩师长教师,是一位真才实学的常识分子.他很看重家庭教导,不管多忙,必定给家人写信,从祖怙恃.怙恃.兄弟到儿子,都有家信问候.尤其给儿子纪泽及纪鸿的信中,不知若干次提示他们要「夙兴」,以保管祖先传下来的优良家风.13.子路不耻恶衣孔子的学生——子路是著名的孝子,家中富裕,吃的用的都很豪华,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路,从未认为羞辱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揭橥小我的志向,子路说:「我同意将本身崇高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同伙一路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看重物资的享受,所重视的是本身的人格是否完善,及同伙间合作的友情.子路看轻一切物资享受,同心专心只想充实崇高的品格,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信服!14.周处除三害东晋时,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中除了猛虎和大蛟二害外,最难除的第二害反而是周处本身.他日常平凡游手好闲,为非作恶,伤害地方.起先他本身不知道被列为三害之一,后来知道了,就很忸捏,决心悛改,不只除了猛虎大蛟,更拜师肄业,从军报国.周处「过能改,归于无」一觉察本身的罪状,决不掩盖,连忙拜师悛改改过,这真是大聪明大气概啊!15.李斯害韩非在东周战国时,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秦王看见韩非写的「说难」这篇文章,异常观赏,恨不得早日相见.直到韩王吩咐?消磨韩非出使秦国时,才见到了韩非.秦王和他谈过话后,加倍欢乐.李斯自知才干不及韩非,怕韩非得宠而影响本身的前程,于是有意诋毁韩非,陷他入狱,并假借王命,赐毒药要他自杀.韩非想要陈述冤情,惋惜没有机遇表达,就如许枉逝世狱中.后来李斯被赵高诬告,也同样没有机遇申冤,被腰斩而逝世.常言「法网恢恢」,种恶因,岂能得善果呢?16.宋宏念旧东汉光武帝时,光武帝妹妹湖阳公主的夫婿刚逝世,她就看中了朝中另一位大臣宋宏,要光武帝为他作媒说亲.宋宏答复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成忘,荆布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听了,就知亲事难成.宋宏的不攀显贵,恰是一位念旧的厚道正人呀!17.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出使秦国,智勇双全完成交际义务,功绩很大.赵王便封他为上卿的官职,位居武将廉颇之上.廉颇自认出生入逝世,为赵国攻城野战,功绩更大.而蔺相如只不过逞口舌之能,怎能和他比拟呀!所以廉颇心中忿忿不服,有意难堪蔺相如,但蔺相如却躲着他,和气他起冲突.有一次,蔺相如的手下看不曩昔,就说:「廉将军有意难堪您,一般人都认为无法忍耐,而您却处处让他,似乎很怕他的样子,其实一点庄严都没有呀!」蔺相如却说:「如今赵国正受强秦威逼,假如赵国文武大臣冲突,国度将会支离破裂,外强必定入侵,那时赵国就安全了!」新闻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认有错,连忙背着责打用的荆棘,登门请罪.蔺相如一见,赶紧解去他所背负的荆棘,两人不单亲睦,还结成逝世活不渝的刎颈之交.这则「将相和」也成为汗青上传颂不朽的嘉话.蔺相如不怀藏私家怨恨,以大局为重的言行,值得我们来进修.18.曾国藩读书清朝平定宁靖天堂之乱的曾国藩师长教师,他读书有个习惯,所谓「桌上不成多书,心中不成无书」.书桌只摆一本如今要读的书,则留意力全都邑分散在这本书上.有很多人,书桌上摆满了要读的书,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两个小时下来,每一本书都翻过了,似乎摆地摊一样,通通摊在面前,成果没有一本是读完的.古今擅长读书的人,一书在手,通本读完,恰是掌控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的读书原则.19.柳公权笔谏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师长教师,他的字挺直苍劲,有一股正气彭湃的气概,这跟他安守本分,正派不阿的共性有关.有一次皇帝唐穆宗问他:「若何用笔才干达到尽善的境界?」他答复说:「用笔的重点在心,心假如正,用笔天然就能正.」穆宗常日生涯涣散,施政邪僻不正,听了柳公权的一番话后,穆宗知道这是劝谏本身的意思,便连忙正派仪容,这就是著名的「笔谏」.正解释写出来的字,和心坎是互相干注的!20.孔子教授教养生孔门弟子中,年长的子路初次见孔子时,头上戴着雄鸡毛,腰间佩带母猪皮,一副野人的打扮,披发率直英勇的共性,有一股凌人的气概,不知圣贤学问的精深,也疏忽孔子的消失.后来经由孔子的教化,废弃了粗暴的行动,尽力图学,勇于悛改,成为孔门中优良的政治人才,名列十哲之一. 别的,孔门中多才多艺的弟子冉有,他追随孔子进修仁德大道,曾感慨本身才能缺乏,无法再往上提高了!孔子指出他是犯了「自我设限」的缺点,教他只要肯承担.不自弃,就可冲破进修困境.后来冉有果真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表示.。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阅读我们会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们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

使我感悟最深New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行为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篇一: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篇二:王羲之教子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

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弟子规历史小故事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古时候的一位皇帝却能侍奉母亲三年之久毫无怨言,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母亲十分孝顺,不管每天公务多么繁忙,都不忘去给母亲请安。

一次,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每天母亲的药,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

三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被传为千古佳话。

反观现代人恐怕很难做到亲自服侍年迈有疾的父母了,在医院一般是请护工照顾,如果自己照顾估计还得抱怨父母耽误了工作。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

”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子,却是真实存在的案例,令人心寒。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二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古时候,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居住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宜。

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在母亲生病后,无心学习,衣服也不换洗,整日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为母亲洗马桶也不厌其烦。

不久后,母亲病逝,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

仆人见此情境,无不潸然泪下。

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边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人生仅此一辈子,莫大的缘分才成了一家人,我们渐渐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衰老。

终有一天,我们要挥手告别,何不趁父母尚在人间,多一些陪伴,多留一些美好的回忆,切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那天,空留遗憾和悲伤。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又续弦。

继母对他很苛刻,难得的是王祥依然像对待亲生母亲那般服侍她。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孝道、修身和立志等方面的教导。

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弟子规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弟子规中的故事,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故事一:井中观鱼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曾子的学者,他非常睿智而且善良。

曾子每天都会来到一个井旁边坐着,静静地看着井中的鱼游来游去。

有一天,有人问他:“曾子先生,你每天为何会来这里观看井中的鱼呢?”曾子微笑着回答说:“我来看鱼,是因为我要学习它们的自由和快乐。

鱼在水中能够尽情畅游,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和谐相处。

故事二:谨守言行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杨善的孩子,他非常聪明而且才华横溢。

他的邻居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在学问上非常出色。

然而,尽管杨善在学问方面很优秀,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不够谨慎,说话不经思考,因此常常得罪了他人。

有一天,杨善的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程咬金的人,年轻时奋发图强,出人头地,被封为将军。

后来,他升任上将军,但因为他的骄傲和放肆跋扈的态度,导致自己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最终丧失了一切。

”杨善听后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决定改正自己的言行。

他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要说的话,尽量用温和的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渐渐地,杨善的言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也因此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懂得守口如瓶,言行要谨慎,尊重他人,并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故事三:竹篮打水古时候有一位叫孔融的年轻人,他和父亲一起去打井水。

他在打水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竹篮里根本装不住多少水,感到很无奈。

他决定放弃,并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孔融的父亲看到他的绝望,走到他身边说:“孔融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快放弃呢?你试过几次就觉得不可能完成了吗?其实,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多试几次,总会有办法找到的。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对此就由小编给大家认真整理好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的相关内容,以便提供给各位参考。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篇(1)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译文]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

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小故事]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怀念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到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

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侯嬴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

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译文]长辈呼唤人时,如果你听到了,应马上帮他呼叫;如果要叫的人不在,而你能做长辈吩咐的事,就应该前去照应。

[小故事]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可怜的母亲,他的儿子不知下落,她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

杜环得知后,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她儿子的下落。

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并没有接走他的母亲。

而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这位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译文]有事情叫长辈,不能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长辈见多识广,在他们面前,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

[小故事]齐国宰相晏婴有位车夫叫吕成,他依仗主人的权势非常骄傲自大。

有一次吕成回到家中妻子表示要离开他。

吕成很吃惊地问:“我为宰相赶车,多体面啊!不愁吃穿,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妻子说:“你还知道自己是个车夫啊,你看晏大人虽然贵为宰相,但从没有像你那样的招摇和炫耀……”听完妻子的批评,吕成很惭愧。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1我三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弟子规》,要我从小了解国学,学习礼仪。

关于我学《弟子规》,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高兴的拿出好酒给全家人倒上,却不让我喝,我闹着也要尝一尝,妈妈就说:“悠悠,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

”我撅着嘴不服气的问:“为什么?我就是要喝嘛!”妈妈想了想说:“因为你学的《弟子规》上明文规定了小孩不能喝酒,‘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再也没有闹着要喝酒了。

很多次,妈妈叫我做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拖拉,要么是不理睬,要么就说:等一会儿。

就算妈妈用了“狮吼功”也没有用。

后来,我看到《弟子规》上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后来,我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弟子规的故事2下午放学,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跑回家,一推开门,我就对着客厅大喊:“奶奶!奶奶!怎么办!我们要开始学习《弟子规》了。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奶奶笑着走过来说:“傻孩子学《弟子规》怎么可能要你的命呢?”“就是嘛!就是嘛!又要学习,又要写作业,还要背英语。

哪还有时间学《弟子规》呢?”我嘟着嘴说。

这时爷爷皱着眉头从书房走出来说:“这是谁呀!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看来真要好好学习一下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了。

”“要学!一定要学!”爷爷走过来肯定的说。

这时,我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从我开始记事起,我听到有人说学它会使学生变成小绵羊。

我也不愿意学它当小绵羊。

”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说:“不对,《弟子规》能把野马训成会跑路的千里马。

”我不明白,马也能认识《弟子规》吗?爷爷说这是比喻,是说学了《弟子规》孩子,能让孩子从小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如何孝顺父母,尊重父母。

做错事了要敢于承担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真是这样吗?爷爷常说他小时候学校不让学《弟子规》,和他一起长的小伙伴有的对《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学习《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1.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一闻鸡起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

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是同事。

祖逖和刘现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

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

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2.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二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称赞他。

3.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三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的故事篇1在我们班,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设了“少儿英才讲堂”我也是“英才”之一。

其中我们要讲《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编著的,将中华五千年来立身处世的准则,精微而独特地浓缩在短短的篇幅中。

许博斓,班里的中等生,这个学期老师奖给了他一次登上“英才讲堂”的机会,他讲的是《弟子规》中的:“无心非,民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意思是:如果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就叫“过错”,如果是明之故犯,便是罪恶。

虽然我们班每人都免费拥有一本《弟子规》,但他为了讲这12个字,为同学们讲一个相关的故事他父亲又用自己的血汗钱专门为他买了一本《弟子规解读》,他引用了其中一个恰当的故事《曹操割发》。

这节课我听的非常入神。

我懂了一个道理:如果是一个不小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如果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要做,那是错上加错。

感人的事情还有。

张奕哲,主动申请主讲《弟子规》中的:“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如果把墨磨偏了,表示你心不在焉;写出来的字如果潦草不工整,就表示你浮躁不安,思想不集中。

为了讲好这一次课她专门请求父亲从太原邮购了一本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出版的《钱文忠讲解弟子规》,这件事班里流传,全班都被她感动了她以响亮的声音和动听的语言讲完了这节课,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微笑地走下了讲台。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字要正要写规范。

经典道理我懂得了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并不容易,老师有时说我写的字像“扁柿饼”我感到很惭愧。

我发奋以后一定要把只写正,摒弃浮躁,踏踏实实。

愿我们班“少儿英才课堂”越办越好让我们从中学到更加经典的作品,领悟经典精神,健康成长。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部分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中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教育读物,它以教育子女为宗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许多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传
递了道德教育的理念,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领略一些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弟子问礼。

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常常问师傅孔子有关礼仪的问题。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弟子何为不得不学,不得不问?”孔子回
答说,“不得已而学,不得已而问,这就是学问的开始。

”颜渊听
后恍然大悟,从此更加勤奋地学习礼仪。

故事二,弟子患难。

孔子曾经告诉弟子们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
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勤奋好学。

后来他患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对他说,“你的病情已经好转了,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一定
会有所成就。

”颜渊听后倍感鼓舞,他不仅康复了,而且更加刻苦
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故事三,弟子尊师。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尊师的故事。

有一位叫做季路的弟子,他非常尊敬孔子,时刻以孔子为榜样。

有一次,季路对孔子说,“弟子有不孝之行,无地葬身。

”孔子听后感慨万分,他告诉季路,“尊敬师长,是为人之本。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

这些故事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勤奋好学、尊师
重道、团结友爱等等。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宝
贵遗产,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教育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
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人才。

弟子规历史的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的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的小故事今日,我们就通过几个浅显易懂的国学小故事,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行孝道,以古为鉴,孝顺父母,为子女树立典范。

我在此整理了大历史的小故事,盼望能协助到大家。

弟子规历史的小故事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看得非常周到。

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

孟宗很焦急的问:“娘,你想吃什么?”母亲答复:“只想喝一碗别致的笋汤。

”孟宗听完,立刻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无奈,寒冬季节,又怎么会有竹笋呢?他急得大哭起来,眼泪一滴滴地滴落在雪地上,溶化了雪,地上露出了嫩绿的竹笋。

于是,他就把笋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笋汤,母亲喝过汤后,不久病就好了。

这便是孟宗融雪的故事,母亲生病,有当心愿,纵然环境恶劣,孟宗却用孝心缔造了奇迹。

这种精神也是《弟子规》里倡议的,即“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呼喊你要马上回应,父母的吩咐,要即刻行动,切勿偷懒。

弟子规历史的小故事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大家可能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特别重视。

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出名的大学问家,离不开母亲的影响。

小时候的孟子,也是个不省心的顽皮孩子,有一天读书未放学就回家了。

这时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家,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不解,问母亲为何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每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此时此刻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完母亲的话,惭愧难当,立刻回到学堂发奋读书,日后才成为了“亚圣”。

孟母用一番简洁的道理让孩子明白,想要成为有用之才必定是日日努力的结果,容不得懈怠。

而针对母亲的教训,孟子能尊敬倾听,听从承受,知错就改,这才是一个可塑之才必备的根本素养。

弟子规历史的小故事三敬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又续弦。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孩子礼仪和行为规范的经典读物,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很多人的教育都离不开读弟子规。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弟子规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经典读物的深刻涵义。

一、“不以善小而不为”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做“不以善小而不为”,它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不要认为小事不值得去做。

有一个古代著名的闲散子弟,他很不爱学习,对仆人也很毒辣,经常欺负仆人,被人谴责教育。

他后来看了弟子规,终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开始做一些小事,如扫地、擦桌子等,他相信只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它们在总和中是一份很重要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去努力做,你就能赢得成功。

二、“温故而知新”弟子规中也有一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学到新的东西。

有一个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但总是看不懂其中的道理。

后来过了一些年,他又读了一遍,这一次他真正的领悟故事里的道理,总结出了自己的体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不断回顾积累,才能积攒足够的智慧。

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的意思是说,每天我们都要有所思考,才能让我们进步。

有一个小孩子,他每天都比别的孩子更努力,晚上也总是会做梦。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人在城市里找他,告诉他这个城市有一个非常长的小路,他可以选择路的左边或者右边。

在梦里,这个人告诉他,不管选择哪条路,都必须孜孜不倦地走完,才能受到众人的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险,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弟子规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懂得从小事做起,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不断总结反思;每天有所思考,不断向前迈进。

这些原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地去追求你所想要的东西。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弟子规里面的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2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3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4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第一篇:弟子规背后的故事《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

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

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

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原意】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郯子鹿乳郯(读作tán)子,是春秋时候郯国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

俗话说,人生的四大苦事,莫过于生老病死。

郯子看到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心里头很难过。

他听人说喝鹿乳可以强健身体、治愈眼疾,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郯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鹿乳。

回程途中,正巧遇上了猎户。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弟子规,又称《弟子规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育读物,被誉为儒家启蒙教材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教导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其中蕴含着许多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些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孝心感天。

在弟子规中,有一则关于孝顺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孤儿,他的父母早逝,只剩下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这个孤儿非常孝顺,每天都会亲自给祖母洗脚、捶背、煮饭,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有一天,祖母生病了,孤儿日夜守在她的床前,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细心呵护着祖母,最终祖母病愈。

后来,这个孤儿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保佑。

故事二,诚信为本。

在弟子规中,也有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小商贩,他一直以诚信经营,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的一个顾客付了一张银子,但是商贩却找不到零钱。

于是,他请顾客先把货拿走,等他找到零钱再来取。

顾客听了很感动,于是就把银子给了商贩,说,“你不用找了,这个银子就当是给你的。

”从此以后,这个商贩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诚信经营的商人。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家庭非常贫困,但是父母却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点食物和物品。

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好习惯。

他们知道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不容易,所以他们都很珍惜每一分钱。

长大后,这些孩子都成了很有本领的人,他们的家庭也因为勤俭节约而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些故事都是弟子规中的经典之作,它们教导着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孝心感天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诚信为本告诉我们要诚信经营,勤俭节约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牢记这些故事,做一个孝顺、诚信、勤俭节约的人。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经典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而编写的。

下面是弟子规的全文,并附带一些教育故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原则。

第一条:父母呼,应立、立则听,听则顺,顺则昌,昌则休。

故事一:从前有个孩子叫小明,他非常听话,经常做爸爸妈妈的事情。

有一天,父亲站在门口喊他回家吃晚饭,小明立刻停下手中的游戏,朝父亲伸出大拇指说:“爸爸,我听到了,我马上回家。

”故事二:小芳的父母非常忙碌,平时工作很晚才回家,所以很少能够陪小芳一起吃晚饭。

但每天晚上,小芳都会在约定的时间去家门口等待父母的到来。

父母一到家,小芳立刻迎上去给他们递上拖鞋,并关心地问他们一天过得怎么样。

第二条:父母教,须敬、敬而听,听而徙,徙则有功。

故事一:小华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经常教小华一些知识。

每当父亲向小华讲解时,小华都会站在他的旁边,认真地聆听。

父亲感受到了小华的尊重和听从,非常欣慰。

故事二:小杰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她教小杰如何绘画。

小杰非常喜欢画画,每次母亲示范之后,小杰都会仔细地模仿和学习。

多年过去了,小杰的画技日益精湛,这都要归功于他对母亲教诲的尊重和倾听。

第三条:朝起早,夜眠迟,父母有事,不敢坐。

故事一:小红知道母亲每天早上要起早去做饭,为了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小红决定在每天早上帮助母亲。

她每天一早就起床,开始做早饭。

即使她知道自己不会做得很好,但她还是坚持站在厨房里,给母亲提供一切帮助。

故事二:小明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回到家已经很晚了。

小明每天晚上都会等到父母回家,只有在他们休息之后,小明才敢坐下来。

他知道父母辛苦工作,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省去一点麻烦。

第四条:称尊长,体恭敬,加朝服,拜见听。

故事一:小华的祖父是一位非常有威严的长者,在小华心中,祖父就像一个偶像一样。

每次小华见到祖父时,都会主动向他问好,并且会站在应有的位置上,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弟子规全部故事范文

弟子规全部故事范文

弟子规全部故事范文《弟子规》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下面为大家了弟子规全部故事,欢迎参阅。

弟子规全部故事篇一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小故事]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他小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时,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

孙叔敖大吃一惊,因为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它就会死去。

孙叔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自己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的。

于是他就把两头蛇砸死深埋了。

孙叔敖回到家里后,哭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母亲。

母亲听了孙叔敖的话,笑了:“孩子,你死不了,因为在危险时还想着别人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小故事] 齐王派长相普通的晏婴出师楚国。

楚王想侮辱晏婴个矮,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小门让他进。

晏婴不卑不亢地说:“这是狗洞,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里进去。

”楚国人一听,忙打开城门让晏婴竟区了。

见到晏婴,楚王故意问:“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个规矩:上等国派上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对晏婴肃然起敬。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小故事] 王昭远是五代时期后蜀的统帅,平时他骄傲自大,总以诸葛亮自比,经常吹嘘说:“只要我手握铁如意,坐着太平车就可指挥大军,一统天下。

”公元961年,北宋派大军攻打后蜀。

后蜀派王昭远率军抵抗,平时趾高气昂的王昭远由于指挥失当,使后蜀的军队一溃千里,王昭远自己也做了宋军的俘虏。

结果,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要一统天下的大话,成为了历史上的笑柄。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小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想大夫祁黄羊请教:“你看谁能胜任南阳县令的职位?”“解狐。

”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能去担当县令,没问我的仇人是谁呀。

”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需要一个人来管理军队,你看谁行?”祁黄羊说“祁午。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忠孝故事【故事一】朝的名臣魏征,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

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

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

(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

)后来文德皇后过世,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并且请魏征一同登楼,也叫魏征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征仔细的看了半天就说:‘陛下!我的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

魏征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感动的流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了。

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中国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了。

太宗就采用魏征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都是魏征忠于朝廷的事迹。

而魏征的第五代孙子,叫魏□,非常的优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唐朝大将郭子仪,当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东西两个京城,功劳超过了其他的将领。

代宗皇帝的时候,宦官专权势力很大,郭子仪被闲置了很久,部下也都离散了。

突然这时候吐蕃造反,挥兵直接进攻京师;京城震惊,皇上急忙带著文武百官直奔陕州避难。

大将如李光弼等人,都因为讨厌宦官专权,而拥兵自重,不愿前往陕州去救驾。

只有郭子仪一个人召募了二十位骑兵,就立即动身前往陕州救驾。

在途中又纠合了其他的将领,敲击著战鼓,张扬著旗帜;又在多处点火,使得吐蕃产生怀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

后来吐蕃又会同了回纥,以数十万的大军,来攻打唐朝。

唐朝的将领多不能及时的赶到保护京师,只有郭子仪一个人骑著马,前往说服了回纥退兵,并且还大破吐蕃的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小故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弟子规》小故事“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着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解: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亲尝汤药(亲有疾……)原文:汉孝文帝,母病在床。

三载侍疾,汤药亲尝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都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

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晏婴使楚(行高者……非貌高)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

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

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我是前来访问的,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

”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

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

”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

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

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

”齐桓公却听不进去。

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纸上谈兵[但学文不力行]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

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

秦国见廉颇难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

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泰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40万大军全军覆没。

啮指痛心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

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

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

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

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

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

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

当时曾参在山里砍柴,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

(母子同心,无时不刻将亲人的安危放在心里)。

曾参在孔子门下受学,孔子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

戏彩娱亲[亲所好力为具]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蔡顺丧父,世乱岁荒。

奉母,赤黑分筐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

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

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陆绩怀橘六岁,作客归来。

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译文]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司马光是宋朝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译文]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

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故事]王安石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衣着的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换洗衣服,弄得人总是脏兮兮的。

有一次,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大事。

谈话间,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爬出来,爬到了他的脸上。

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的笑谈。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介他的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译文]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

这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经后,急忙往回赶。

有人劝他:“现在国中十分危险,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灾祸。

”子路说:“拿了国家的傣禄,就不能躲避祸难。

”进城以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

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

”于是从容地系好帽带子而死。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译文]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张九龄是唐朝着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

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

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

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译文]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有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小故事]嵇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

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

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乐乐。

”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

”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译文]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

[小故事]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年轻时很不得志,而他的同乡虞业有权有势,特别富有。

每当虞业请客人的时候,总是几十道菜,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

然而,他招待宗悫时,只给他吃杂粮煮的饭。

但宗悫只是照样吃饭,从不因为饭菜差而发脾气。

他胸有大志,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太守,但他并不忌恨虞业,反而认为虞业有才而请他做的部下,宗悫把过去受辱的事看得很开,具有宽厚的胸怀,真是了不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