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1]
植物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图片)
植物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图片)植物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图片)褐斑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侵染所有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禾草受害最重,造成草坪植株死亡,使草坪形成大面积秃斑,极大地破坏草坪景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防治褐斑病用什么药吧!草坪褐斑病【症状】草坪上开始发病时,常出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枯草斑。
条件适合时,病害发展很快,枯草斑直径可从几厘米扩展到一二米。
由于病斑中心的病株可以恢复,结果使枯草斑多呈蛙眼状,即中央绿色,边缘为枯黄色环带。
【防治】在高温高湿天气来临之前或其间要少施或不施氮肥,保持一定量的磷、钾肥,避免串灌和漫灌,特别要避免傍晚灌水。
在草坪出现枯斑时,应在早晨尽早去掉吐水(或露水),有助于减轻病情。
夏季剪草不要过低(一般在5~6厘米),过密草坪要适当打孔、梳草,枯草和修剪后的残草要及时清除,应种植抗(耐)病品种,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化学防治。
一品红褐斑病【症状】为害叶片,初为黄褐色小斑点,有时1片叶上有数十个病斑点。
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直径1~2厘米病斑,内部淡褐色而周边略呈角型浓淡有差别的同心轮纹病斑。
病重时病斑直径可达2~3厘米。
病健交接暗灰色部分发生灰白色绵毛状霉。
【防治】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搞好温室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
郁金香褐斑病【症状】受侵染的叶芽发育不良,呈畸型卷曲状,嫩芽受害后长起来的叶即变卷曲。
如环境潮湿,病组织上会产生大量灰霉状分生孢子,殃及邻近健株而使叶片感病,因此鳞茎的生长受到极大影响。
花受害后,开始出现白色或浅黄褐色病斑,随即迅速扩大而枯落,或变为褐色而干枯。
花梗上也会出现环带状,上面有时发生分生孢子层。
【防治】栽种前去除病鳞茎,并实行轮栽。
一旦发现有呈该病症状的芽或花苞,立即除去,以控制病害发展。
栽种前将鳞茎放2%福尔马林液中浸泡30分种,晾干栽种,以减少残留病菌。
生长期可喷洒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速克灵2000倍液或50%多霉灵1000倍液。
哈密瓜褐斑病
哈密瓜褐斑病褐斑病为哈密瓜普通病害,分布较广,多零星发病,病情较轻,对生产无影响。
严重时病株率可达80%以上,使部分叶片染病坏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此病多在哈密瓜生长中后期发生,只侵染叶片。
初期在叶片上产生褐色小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至不定形褐色坏死斑,大小差异较大,病斑边缘明显,常具有黄绿至浅黄色晕圈。
一般见不到病斑上的霉层,仅在连阴雨或高湿的条件下产生暗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CercosporacitrullinaCke.称瓜类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束生,褐色,直或弯曲,无膝状节,不分枝,具隔膜0-4个,顶端平切,孢痕明显,大小为27.5-90μm×4.3-5μm。
分生孢子无色,针形或鞭形,直或弯曲,具隔膜4-21个,大小为22.5-175μm×2.8-5μm。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越冬,病菌还可以厚垣孢子和菌核越冬。
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
发病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5-27℃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
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或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昼夜温差很大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①重病地块实行与非瓜类、豆类作物2-3年以上轮作,控制发病。
②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适时灌溉,培育壮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菌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保护地选用6.5%甲霉灵粉尘剂15kg/hm2喷粉防治。
常用药剂敌菌灵、农利灵、福星、乐必耕、甲基托布津、大生、甲霉灵。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发生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上,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地防治褐斑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管理1. 坚持清洁原则:及时清除落叶、枯枝和其他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2. 加强通风:保证植物周围空气流通,减少湿度。
3. 控制温度:避免高温高湿环境的产生,尽量保持适宜的温度。
4.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二、喷洒药剂1. 杀菌剂:可选用50%多菌灵或25%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喷洒。
喷洒时间为发病初期或预防期间。
2. 生物制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洒。
喷洒时间为发病初期或预防期间。
3. 营养剂:可选用含有锌、钼、硒等微量元素的营养剂进行喷洒,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三、采取物理防治措施1. 喷水:在早晨或晚上,用喷头将水喷洒在植物叶面上,可有效清除病菌和灰霉菌孢子。
2. 切除病部:及时发现和切除受感染的枝条和叶片,避免病害扩散。
3. 防风险:在台风或大风天气时,及时采取措施加固植株,避免因为风吹雨打造成伤害而引起褐斑病的发生。
四、注意饮食卫生1. 选择健康的食材:尽量选择新鲜健康的水果和蔬菜,减少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
2. 彻底清洗蔬菜水果:在食用之前彻底清洗蔬菜和水果表面的污垢和农药残留。
3.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干净,避免病菌传播。
总之,预防和控制褐斑病的发生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喷洒药剂、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和注意饮食卫生都是有效的方法。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开发更加环保、安全的防治方法,为保障植物健康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杜鹃花的褐斑病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有助于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应加强通风换气。
05
褐斑病防治成功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症状识别
在杜鹃花发病初期,能够准确识别褐斑病的症状 ,如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并伴有黄色晕圈。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症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包括摘 除病叶、喷洒药剂等,防止病害扩散。
不要忽视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虽然效果较慢,但是对于一些轻微的病斑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04
褐斑病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建议
土壤管理及施肥策略
土壤选择
施肥种类
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避免使 用黏重、易积水的土壤。
以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氮、磷、钾 等微量元素,以满足杜鹃花生长所需 的营养。
施肥策略
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过量 施肥导致土壤盐分过高,影响杜鹃花 的生长。
的发生。
成功案例三: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多种防治方法结合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全面治 理褐斑病。
交叉使用药剂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可以交叉使用不 同种类的药剂进行防治。
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通过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褐斑病的蔓延,减少损失,并 保障杜鹃花的健康生长。
杜鹃花的褐斑病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1
目录
• 褐斑病概述 • 褐斑病的诊断与识别 • 褐斑病的防治策略 • 褐斑病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建议 • 褐斑病防治成功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
挑战
01
褐斑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褐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杜鹃花病害。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褐斑病发病特征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防治方法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一次,喷2~3次;若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则效果更好。
喷药时,要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和叶鞘。
另外,玉米生长期要注意合理施肥、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及时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 1 -。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它会引起玉米株叶上出现褐色斑点,
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褐斑病由褐斑病毒所引起,可通过
直接外部感染和植株转移、投射器、雨水及气流等多种方式传播,抗
性非常低,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加营养:应尽快做好提前施肥、补充养分的工作,以促进植株的
生长。
2、起早贪夜: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病害,特别是在病情
发生后,在清晨和傍晚前后多洒灌水,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3、改良农田:及时深耕,加强农田管理,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使土壤
改良,增加凝结度,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4、选择及育种:选择抗褐斑病的抗病性品种,如“金颗”、“棕纹”、“豹纹”等抗病型玉米,提高抗病能力。
5、及时防治:发现病情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除草和杀虫措施,并
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如增加玉米有害虫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传播。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治理起来很困难的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上述措施,
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防治褐斑病
怎样防治褐斑病
怎样防治褐斑病
褐斑
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病斑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期呈黑色至暗黑色,病部与健康部位分界明显。
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并生有黑色小点,严重时多数病斑相连,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仅留上部2—3张叶片,其余病叶发黑干枯脱落,影响开花。
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光照不足、植株不健壮,则发病较重。
防治褐斑病的方法:①发病初期,喷洒50{bf}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bf}代森锌500倍液,或75{bf}百菌清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②及时清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③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
④盆栽土应每年更换新土。
植物褐斑病症状类型
植物褐斑病症状类型植物褐斑病症状类型是:先在叶面出现紫褐色至深褐色的小疱疹,后随病程进展,可演变成3种不同类型的病斑。
针芒状病斑:病斑呈放射状扩展,由病原菌分枝的黑色菌索构成针芒,微隆起,病斑较小,无固定形状。
同心环纹形病斑:病斑圆形,暗褐色,直径1~2.5cm,病斑上由无数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盘,连成同心环纹,病斑背面暗褐色,有时老病斑的中央灰白色。
混合大型斑:病斑多近圆形或数斑连在一起呈不规则形,直径0.5~3厘米,兼有上述2种病斑的症状。
这3种类型病斑,后期都变黄,但叶斑周围仍保持绿色,病叶早期脱落。
当果实被侵染后,果面上先出现淡褐色的小粒点,逐渐扩大成黑褐色病斑,表面散生黑色有光泽的小粒点,病部果肉褐色,疏松干腐,一般不深入果内。
果树正常的落叶要到十一月的下旬,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我们树上叶子早早的落完以后,不单单是对今年树上受到影响,特别对明年的树势和明年树上的花芽就受到很大影响。
今年如果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对明年果园病虫害的基数加大了,明年果园防治起来也非常的困难,建议大家抓紧对果园喷药防治。
这几天正是秋梢生长期,容易侵染秋梢的有一个白粉病,还有一个卷叶虫,卷叶虫这几天也开始活动危害,所以在预防褐斑病菌的时候,再加上杀虫剂及预防白粉病的杀菌剂,多管齐下,使病害、虫害、得到有效的预防。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一、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二、合理修剪,保持通风透光,以减轻病害发生。
三、秋末冬初或早春发芽前清除树上和落地的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四、合理喷药,落叶严重的果园:1600斤水用上万秀(43%戊唑醇)3瓶加上络安4号(70%甲基托布津)或络安5号(70%进口乙·锰锌)2袋加上千绿(10%苯醚水乳剂)2瓶或星标(40%氟硅唑乳油)2瓶加上风向标(5%甲维盐水分散)2袋加上高钾水溶肥4斤。
最好连喷两遍,间隔7天再喷一次。
褐斑病的病因是什么
褐斑病的病因是什么褐斑病的病原为尾孢菌Cercosporainsulana 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
分生孢子无色,鞭形,具3-7个隔膜。
大小30-983.4-4微米。
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37℃发病以后切忌再向植株上喷水,否则蔓延更快。
发病初期应立即喷布多菌灵1000倍液,连续两次可将病情控制住。
多菌灵价格较贵,也可在生长期喷布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剂,那么褐斑病的病因是什么呢?该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高温高湿的多雨炎热夏季为害最重。
单株受害叶片、叶鞘、茎秆或根部,出现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内部青灰色水浸状,边缘红褐色,以后病斑变成黑褐色,腐烂死亡。
草坪上开始发病时,常出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枯草斑。
条件适合时,病害发展很快,枯草斑直径可从几厘米扩展到一二米。
由于病斑中心的病株可以恢复,结果使枯草斑多呈“蛙眼”状,即中央绿色,边缘为枯黄色环带。
在清晨有露水或高湿时,枯草圈外缘(与枯草圈交界处)出现由萎蔫的新病株组成的暗绿色至黑褐色的浸润圈,即“烟圈”(由病菌的菌丝形成)。
这种现象只是在叶片很湿或空气湿度很高时才可能出现。
在病鞘、茎基部还可看到由菌丝聚集形成的初为白色后变成黑褐色的菌核,易脱落。
在修剪较高的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草坪上,通常没有烟圈。
有经验的草坪管理人员,在病害出现之前12至24小时能闻到一种霉味,有时一直到发病后。
若病株散生于草坪中,就无明显枯草斑。
该病还可在冷凉的春季和秋季引致黄斑症状(也称为冷季或冬季型褐斑)。
结缕草受害以健康草株中镶嵌着枯死株的环状斑为典型症状。
褐斑病的症状表现很复杂,常受草种类型、品种组合、气象条件及病原菌的株系、立地环境和养护管理水平等方面影响。
玉米褐斑病防治二法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防治技 术和管理经验,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褐 斑病的防治水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防治褐斑病,推动玉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高产 业效益。
06
结论和展望
结论
玉米褐斑病的危害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 的影响。
防治方法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防治方法的研究和比较,发现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 治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研究不足之处
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但仍存在一些 研究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新型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等。
使用杀菌剂
在发病初期,使用针对性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 病情。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和浇水,可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
综合防治建议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玉米褐斑病抗性强的品种,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的积累和传播。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04
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根据病情选择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使用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洒,控制病害扩散。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选择合适的农药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注意药剂的 浓度和用量。
合理喷洒
掌握喷药时间,均匀喷洒,避免漏喷或重 复喷洒。
安全使用
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避免对人、 畜、环境和食品造成污染。
玉米褐斑病防治二法
2023-11-05
contents
目录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玉米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帮助农民朋友有效应对这一病害。
一、病害特征玉米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在玉米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斑点边缘呈黑褐色,中间呈黄褐色。
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大融合,形成大面积的褐色坏死区域。
该病害还会引起玉米叶片枯黄、干枯甚至裂开,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玉米的正常生长。
二、病害的传播途径玉米褐斑病主要通过病原菌感染传播。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残茬以及空气传播,尤其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传播速度更快。
三、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褐斑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科学家通过杂交育种等方法,培育出一些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
农民在种植时可以选择这些品种,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玉米褐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玉米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逐渐增多,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农民应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3. 清理田间杂草田间杂草是病原菌的潜在宿主,也是玉米褐斑病的传播媒介。
农民在田间应及时清理杂草,减少病害的传播机会。
同时,还可以采取覆膜种植、间作等方法,进一步控制杂草的生长。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农民应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求,科学施肥,并注意适量施用磷、钾等元素,增强玉米的免疫力。
5. 喷洒农药当玉米褐斑病发生严重时,适量喷洒农药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农民应选择经过注册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
同时,注意选择防治时机,一般在玉米叶片初出现病斑时进行喷洒,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6.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玉米褐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民应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害的继续传播。
另外,还可以适时修剪玉米叶片,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的机会。
荔枝常见病虫害[1]
荔枝常见病虫害荔枝常见病虫害荔枝(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热带水果,因其鲜美的果肉和独特的香气而受到人们的爱慕。
然而,在荔枝种植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荔枝常见病虫害,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1. 荔枝褐斑病荔枝褐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尤为常见。
其症状包括荔枝果实表面浮现圆形褐色或者黑褐色斑点,斑点渐渐扩大,果肉浮现褐变,并逐渐软化烂熟。
荔枝褐斑病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及时修剪和清除病叶,减少病菌的传播;- 使用铜制剂进行喷雾,以杀灭病菌;- 在果实坐果期和成熟期进行3次喷药,利用活性成份抑制病菌繁殖。
2. 荔枝炭疽病荔枝炭疽病是由炭疽病菌引起的病害,会严重影响荔枝的产量和销售价值。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荔枝果实表面浮现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呈锯齿状,病斑中央脱皮,果肉部份变软烂。
防治荔枝炭疽病的方法包括:- 使用铜制剂进行喷雾,杀死病菌;- 借助复合菌剂喷雾,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荔枝树。
3. 荔枝茎锈病荔枝茎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感染荔枝的嫩枝和叶片。
其症状为嫩枝和叶片表面浮现黄褐色的锈斑,严重影响正常生长。
荔枝茎锈病的防治方法包括:- 常规修剪和清除感染严重的嫩枝和叶片;- 使用杀菌剂进行喷雾,杀死病菌;- 增强荔枝树的养分供应,提高反抗病害的能力。
4. 荔枝食心虫荔枝食心虫是荔枝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是在果实内部啃食,导致果肉变薄或者彻底被吃掉。
为了防治荔枝食心虫,可采取以下措施:- 在荔枝成熟期进行喷雾,杀死已孵化的幼虫;- 使用黄板进行监测和诱捕成虫;-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掉感染严重的果实,减少害虫的滋生。
5. 荔枝粉虱荔枝粉虱是荔枝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吸取荔枝树汁液,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叶片发黄和脱落。
为了防治荔枝粉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杀死粉虱成虫和卵;- 加强荔枝树的养分管理,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增加天敌,如瓢虫等,用于控制粉虱的数量。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从用药上看,防治葡萄大、小褐斑病的药剂有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己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还可以用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多菌灵的效果不太好。
从防治技术上看,应强调施药技术,一定要喷施均匀周到,下部的叶片的背面更要仔细喷匀,雾滴要小,不要出现漏喷和空白区,叶片的正反面都要形成药膜,使植株整体被保护起来,让病原菌没有入侵的空隙。
另一点,就是抓住早字,防治时间上,提倡早用药,千万别在发病后再连续多次用药。
在生产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葡萄叶片因过度用药已产生药害也阻止不了葡萄褐斑病的发生,照样造成大量落叶。
在这里我们提醒果农,葡萄叶片发病严重时,自身的抵抗能力下降,药剂浓度过大会造成药害,从而使叶片脱落。
在高温高湿天气来临之前或其间,要少施或不施氮肥,保持一定量的磷、钾肥,避免串灌和漫灌,特别要避免傍晚灌水。
在草坪出现枯斑时,应在早晨尽早去掉吐水(或露水),有助于减轻病情。
夏季剪草不要过低(一般在5-6厘米),过密草坪要适当打孔、梳草,枯草和修剪后的残草要及时清除,应种植抗(耐)病品种,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化学防治。
劲牛云商,是国内专业的第三方农资批发电商平台。
平台凭借商家入驻、平台担保、不赚差价、交易安全等优势已将全国优秀的农资渠道商和零售商纳入云商系统。
渠道商可以在云商平台进行渠道管理、商品信息及价格发布、收款审核和发货确认;零售商可通过云商平台进行海量农资商品浏览、线上付款和一键订货。
“海量农资,一件起批”,目前已有数万家农资零售商已经选择劲牛云商采购了。
欢迎广大农资零售商和专业合作社【点击使用劲牛云商】吧!。
如何防治和治疗桂花褐斑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尽管桂花褐斑病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但有时也会伴有细菌感染。
环境因素的作用
01
02
03
温度与湿度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真 菌繁殖,是褐斑病发生的 重要因素。
光照
强光或阴暗潮湿的环境都 可能增加褐斑病的发生率 。
土壤
土壤贫瘠、排水不畅或过 度浇水都可能引发褐斑病 。
植物营养不足与褐斑病的关系
营养缺乏
缺乏必要的营养元素如氮、磷和钾等,可 能导致植物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褐斑病 的发生率。
褐斑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成为下一 年的初侵染源。
褐斑病的症状和影响
褐斑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在叶片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 或黄色病斑,病斑边缘清晰或略具轮纹,有时病斑上会出现 黑色小点。
发病严重时,病斑可以覆盖整个叶片,使叶片枯黄脱落,影 响桂花的观赏价值和生长发育。
05
预防和治疗褐斑病的经验 分享
个人防治经验分享
定期检查
养成定期检查桂花树的习惯, 观察是否有异常的叶斑或枯萎
现象。
合理施肥
施用有机肥料,增加桂花树的抗 病能力,并注意氮、磷、钾等营 养元素的平衡。
及时修剪
修剪掉已经感染褐斑病的枝叶,清 除病源。
专业机构防治建议
诊断与识别
了解和识别褐斑病的症状,以 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褐斑病的传播途径
褐斑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到叶片组 织内,引起叶片发病。
褐病的传播还与环境条件有关,如湿度、温度和光照等 。在湿度较高、温度适宜和光照不足的环境下,褐斑病的 发病率会明显增加。
病害知识-广玉兰褐斑病
病害知识-广玉兰褐斑病汇报人:2023-12-12•引言•病害症状与识别•病害发生原因与传播途径目录•病害防治方法与策略•广玉兰褐斑病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广玉兰褐斑病防治实践与案例分析•研究展望与未来趋势预测目录01引言广玉兰褐斑病概述定义广玉兰褐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广玉兰的叶片和嫩枝。
症状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发生规律该病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易发生,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病害发生背景地理分布广玉兰褐斑病在国内外广玉兰种植区均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的叶部病害。
发生原因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树势强弱、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树势衰弱、管理粗放的植株发病较重;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的绿地发病也较重。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深入了解广玉兰褐斑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广玉兰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树种,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和庭院美化。
研究广玉兰褐斑病的防治方法,对于保护广玉兰资源、提高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研究也可为其他类似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02病害症状与识别叶片逐渐失去绿色,变为黄绿色或黄色。
黄化叶片上出现不规则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病斑。
褐斑严重受害的叶片会枯萎并提前脱落。
落叶受害枝干的树皮出现纵向开裂,裂缝处呈黑褐色。
树皮开裂枝干受害部位流出黄色或红褐色胶体,胶体干燥后呈黑褐色。
流胶受害严重的枝干会逐渐枯萎死亡。
枝枯病害识别要点观察叶片和枝干症状注意叶片的黄化、褐斑和落叶情况,以及枝干的树皮开裂、流胶和枝枯现象。
检查病原体在受害部位寻找病原体,如菌丝体、分生孢子等,以确定病害种类。
03病害发生原因与传播途径广玉兰褐斑病的病原菌主要属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的一种。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组织农民参加防治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玉米褐斑病的 认识和防治技术水平。
及时预警
一旦发现玉米褐斑病的发生迹象,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通知农民做好防治准备。
提高农民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向农民普及玉 米褐斑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 训,教会农民如何识别玉米褐斑病、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防 治措施等。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从而增加了玉米褐斑病的发病率。
传播途径
雨水传播
雨水能将地表上的病原菌冲刷 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玉米感
染褐斑病的风险。
风力传播
风力可以将病原菌的孢子吹到其 他地块,导致褐斑病的蔓延。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可以携带病原菌的孢子, 并在不同地块之间传播,增加了褐 斑病的传播范围。
根茎部腐烂
除了叶片症状外,玉米褐 斑病还会导致根茎部出现 腐烂现象,影响水分和养 分的吸收。
穗部畸形
如果病情严重,玉米的穗 部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畸 形、不结实或结实不良的 情况。
症状识别的重要性
及时采取措施
通过识别玉米褐斑病的症 状,可以及时采取防治和 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进一 步恶化。
保护玉米产量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等,可抑制病菌的繁殖,减轻病 害。
化学防治
结合使用杀菌剂、抗生素和叶面肥等化学物质,可快速控制病 害的蔓延。
05
玉米褐斑病的预防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
1
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玉米 褐斑病的发病率。
2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异,应结合当地气候和 种植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怎样防治和治疗贴梗海棠褐斑病
对引进的植物进行严 格的检查,确保无病 健康。
科学合理施肥
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合理施肥 ,保证植物营养均衡。
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植物 过度生长,降低抗病能力。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 物的抗病能力。
定期修剪和清理病枝病叶
定期修剪病枝病叶,减少病害的侵染 源。
保持植物通风透光,降低病害的发生 率。
涂干防治
对于高大的植株,可以采用涂干 法防治,将药液涂刷在树干上, 使药液沿树干流入根部,起到防 治作用。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褐斑病的病原菌有天敌,如蚜小蜂、 瓢虫等,可以在田间释放天敌,利用 天敌控制病害发生。
生物农药
选用对环境友好、对天敌杀伤力小的 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农用链霉素、 春雷霉素等。
03
褐斑病对贴梗海棠的影响
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生 长缓慢、树势衰弱。
降低观赏价值,使贴梗海棠的叶片失 去光泽,影响整体美观。
褐斑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通过风雨、浇水等途径传播。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02
贴梗海棠褐斑病的防治
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 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 透性,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
对清理下来的病枝病叶进行集中处理 ,防止病害扩散。
选择抗病品种和种植密度合理的植物
选择抗病能力强、生长健壮的品 种进行种植。
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种 植密度,保证植物生长良好。
避免种植过密,保持通风透光, 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能力。
科学浇水
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避免土 壤过湿或过干,保持适宜的土壤湿 度,有利于植株正常生长,提高抗 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型褐斑病
果实快速生长后期叶片已经大部分脱落
沐浴店镇王家庄果园
沐浴店镇房家疃村果园
沐浴店镇房家疃村果园
苹果褐斑病导致大量落叶
苹果褐斑病导致大量落叶
苹果褐斑病导致大量落叶
褐斑病发生规律:
• 越冬: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落 叶上越冬。只有晚秋发病的病叶才越冬, 早期的病落叶已腐烂,不能越冬
可有效抑制病斑的发病【即 7-8月份雨后1周内喷
布内吸性杀菌剂,可有效控制褐斑病的发生】
28
8、药剂补喷:如果出现连续阴雨过程 (降雨累计 超过12小时),雨后补喷一次内吸性杀菌剂。
9、苹果套袋后的防治:分别在6月底、7月底和8 月中旬喷施一遍波尔多液,中间穿插喷施2-3 内吸性杀菌剂。 常用的波尔多液的配比为1:23:200(硫酸铜:生石灰:水)
7
苹果褐斑病图片
后期症 状 :叶 正面点 状物散 生排列 叶片出 现透干 斑
பைடு நூலகம்
苹果褐斑病后期病斑
9
苹果褐斑病病斑
中期
后期
苹果褐斑病造成大落叶(三种类型)
2004---2008年褐斑病在某些果园发生和危害严重
针芒型
同心轮斑型
苹果褐斑病图片
同心轮纹 形病斑
苹果褐斑病图片 针芒型病斑
针芒型:病斑小,无定形,可满布全叶,斑上 生有微隆起的黑色针芒状物,上生有小黑点。后 期病叶变黄,但病斑周围及其背面仍保持绿色。
特点三:吸收快、渗透性和附着力强,适合雨季 使用,喷药后2小时下雨,不影响药效。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梁帝允高级工程师
爱苗是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由丙环 唑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剂。该药剂 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 害有良好防治效果。
27
6、可选的药剂:2008年通过先接种后喷药的方法 测试了12种化学药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其中30%爱苗乳油4000倍对苹果褐斑病有显著 的治疗效果。也可用10%世高 43%戊唑醇 80%山德 生进行防治
7、有效施药时间:药剂在病菌侵染后第3天施用, 平均防治效果可达96.3%,侵染后第5天施用防 治效果77.8%。试验结果:病菌侵染1周内用药,
快速起效
丙环唑施用后2小时 内,被植株茎叶迅 速内吸,向上传导 ,治疗效果好,速 度快
爱苗治疗效果图
喷药后48小时
爱苗的特性
防病调控 双重作用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通过干扰病原菌细胞的 C14 - 脱甲基化作用,抑制
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损坏了膜的生理作用,最终
导致真菌的死亡。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形成有强烈
• 产孢:4-5月份,病叶连续湿润24小时 以上,病菌即可开始侵染
• 传播:病菌主要靠雨水传播,传播距离 近。
23
• 病斑分布:
初侵染病斑主要发生在两个部位: 1.树下部的叶片 2.根茎的丛生枝【根糵苗】的叶片上,然后扩展至内膛。 3.清园与发病程度:褐斑病的发生轻重与本园内残存褐斑
病叶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24
• 防治该病关键是在麦收前后认真 喷施一遍世高、爱苗等内吸性的 治疗剂,其后喷施波尔多液。波 尔多液正常年份保证施用两次, 多雨年份施用3次波尔多液。
• 褐斑病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以药剂防治为主,以清除病叶
枯枝、落叶为辅 1. 清园:冬春季节清除病枝落叶,深埋。【当年的
发病程度与果园内残存的病叶数量呈正相关】 2. 剪除枝条:5月份,剪除茎基部丛生枝和离地面
苹果褐斑病
目前为害叶片最重要的病害, 近几年发生严重,常导致大量落 叶,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危害:主要危害内膛叶片,也可 危害果实,常导致苹果早期落叶 特点:传播、侵染离不开雨水; 病菌繁殖力强、传播距离近 1
苹果褐斑病
苹果褐斑病后期症状
苹果褐斑病图片
初始症状 : 褐色小点, 有晕圈
发病中期症状
50cm内的枝条,切断地面与树上联系 3. 清除病叶:6月份,褐斑病的初始发病期,剪除
发病叶片及其附近的枝条,捡取落地的病叶,深 埋,降低果园内菌原数量
26
4、花前防治:4月中旬,花露红-花序分离 期,结合其它病虫的防治,喷施一遍高浓 度的杀菌剂,铲除越冬菌源,可选用30% 爱苗3000倍
5、花后到套袋前:连续喷施2-3遍杀菌剂, 每7-10天一次,保护叶果不受病菌侵染。 雨前喷施保护剂,雨后喷施内吸剂。这一 时期果树易产生药害,应选用广谱、高效、 质量好的药剂
的抑制作用, 并能抑制分生孢子成熟及萌发,从
而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爱苗的特点
特点一:同时控制苹果中后期多种病害
对苹果褐斑病、赤星病、白粉病、早期落叶病等叶 部病害有特效;兼治腐烂病、轮纹烂果病
特点二:促进苹果生长,保持苹果叶片青绿,延 缓叶片衰老过程;提高花芽分化质量,增产显 著、促进上色提高了苹果的品质。
10、 摘果后防治:摘果后,喷施一次稍高浓度的 内吸性杀菌剂如 :10%世高4000倍,混2%的
尿素,目的是保护叶片,提高树势,减少第二
年的初侵染菌源
29
爱苗 ARMURE 300EC
30%棕色乳油
登记号:LS 200045
室温储藏稳定期至少3年
爱苗的特性
双重作用 快速持久
长期保护
苯醚甲环唑传导较慢 ,有较长的持效活性 ,有效保护期长达3-5 周,比常规药节省2-3 次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