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及发展分类

合集下载

培养“专业人”或“普通人”——两种不同取向的学科育人目标分析

培养“专业人”或“普通人”——两种不同取向的学科育人目标分析
收 稿 日 期 :20210117 作者简介:束婷婷(1990—),女,新疆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博 士 研 究 生,主 要 从 事 化 学 课 程 与 教
学研究,Email:jiaoyustt@163.com;陈 佑 清(1963—),男,湖 北 人,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课 程 与 教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与 实 践 应 用 研 究 。
7 6
教育学报
2021 年
科 普 通 育 人 目 标 ”。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育人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是以“学科普通 育人 目
标”为主,还是以“学科专业育 人 目 标”为 主? 要 回 答 这 个 问 题,首 先 要 明 晰 基 础 教育的本质属性。基础教育是 面 向 全 体 青 少 年 的、以 培 养 和 提 高 他 们 的 国 民 素 质为目的的教育。基于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功能及使命,基础教育被赋 予“基 础的”“非专门的”“不定向的”等属性,因此也常常被称为“普通教育”,即 有关“普 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基础教育之所以具有“普通”的性质,由两方 面原 因 决定。一方面,由其教育对象 的 特 点 决 定。 基 础 教 育 阶 段 的 学 习 者 处 于 其 人 生 早期阶段,各方 面的 素 养尚处于发展初 期,其性向 和潜能 尚不确定,无法 进行 专 业定向教育。另一方面,由基 础 教 育 在 教 育 体 系 中 的 功 能 决 定。基 础 教 育 的 主 要功能是培养普通人所需要的各种素养,而其之后的高等教育和各种职 业教 育, 则承载着专业育人的功能,旨在培养和提高作为学科专业人所应具备的 特有 的、 专门的素养。故此,基础教育阶 段 学 科 育 人 的 目 标 应 主 要 定 位 于 培 养 和 提 高 人 的“普通素养”,即作为普通人 应 具 备 的 基 本 的、一 般 的 素 养,如 语 言 表 达 与 交 流 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严谨求 实 的 科 学 态 度、人 文 理 解 与 关 怀 素 养 等。因 此,“学 科 普 通 育 人 目 标 ”应 是 基 础 教 育 阶 段 最 根 本 和 最 主 要 的 目 标 。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人才。

我们需要把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学科育人则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独立能力,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一个良好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状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乐观向上和专注力。

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人物故事、组织情感课堂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让他们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我们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活动、作品展示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差异化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和才能。

教育部 十大育人体系

教育部 十大育人体系

教育部十大育人体系近年来,教育部强调教育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教育部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养。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十大育人体系。

一、语文育人体系语文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写作等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能力、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以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情感的培养。

英语是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在当今的社会中非常重要。

英语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同时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

四、信息技术育人体系信息技术是时代的产物,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信息技术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和精神遗产,需要学生在学校中不断学习和感悟。

文化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历史与地理育人体系历史与地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启发学生的思想、传承文化遗产,并且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

历史与地理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和地理意识,以及增强学生的历史和地理素养。

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意志力。

体育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以及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

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享受文化生活。

艺术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

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挑战。

职业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以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以及与他人相互理解、尊重和融洽相处。

学校变革:实现从“活动育人”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学校变革:实现从“活动育人”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学校变革:实现从“活动育人”到“学科育人”的转变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学校管理中倍受诟病的问题。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来说,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发育中的孩子,充满可塑性和不确定性,要想给学校思想教育成果设计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谈何容易。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搞活动”上。

而且,“自上而下”的执行过多,片面强调对“群体”认知层面的影响,大水漫灌,对“个体”的关注和研究不够(有时候属于时间和精力问题),缺乏针对性,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高耗低效。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基础教育在反思当前学生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时,明确指出:“和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工作是一个经常被忽视、被弱化的学校基础性教育领域。

常见问题首先是对学生工作“育人价值”的窄化、虚化、弱化和矮化;其次是学生工作儿童立场的缺失、被替代,变成对上级布置的层层执行;与之相应,在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统一化、堆材料、讲空话等现象。

”问题都知道,关键是怎么解决。

途径不是没有。

按照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就是要多元融通,实现学生工作的“常态化综合育人”。

人是复杂的,学生也不例外。

批评“活动式”育人,并不是完全排斥和否定活动,只不过要把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主题序列,不能是应景式的单打独斗。

也就是说,活动不是不可以搞,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做好整体设计,弄清楚目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流程,不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不为“留痕”而搞活动。

换句话说,要把主题活动上升到课程的层面,即“德育课程一体化”。

这还不够,因为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常态化”。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每个人的事,不仅仅是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事,要实现“全员育人”;思想教育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学校无小事”,时时、处处都关乎育人,所以,也要追求“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

强调“全”是理念,总得有所凭借,这个最靠谱的凭借就是课堂。

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要在课堂上落实,就必须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一直以来,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支柱,而学校则是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这一转变意味着教学内容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本文将探讨这一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传授知识,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并记住这些知识。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需要成为学科专家,还需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导师。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而现在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情境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学科学习的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向家长传达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情感关怀,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校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程,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科育人研究现状分析

学科育人研究现状分析

学科育人研究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科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学科育人强调学科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对学科育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学科育人的重要性、学科育人与核心素养、学科育人与学科整合、学科育人与教学实践、学科育人的国际比较、学科育人与政策研究、学科育人与教师发展。

1. 学科育人的重要性学科育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学科育人通过深入挖掘学科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能领悟学科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科育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学科育人与核心素养学科育人与核心素养密切相关。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学会学习、创新实践、合作参与、人文底蕴等方面。

学科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其综合发展水平。

3. 学科育人与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整合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活动安排等方式实现,例如开展主题式学习、项目制研究等,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学科育人与教学实践学科育人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运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科的内在育人因素

学科的内在育人因素

学科的内在育人因素一、学科的育人价值培根在《读书论》一文中表明,人们阅读不同的书籍,对性格所产生的影响不同,也就是说学科对人们的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功能意味着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关于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比如,“在教育中,德育不单是仅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存在着,产生的作用也不是直接快速,但是其却可以环绕在所有的学科门类中。

所有的学说思想,只要立足在求真的基础之上,都能够衍生出善和美的维度。

这个维度辐射出人和学的关系,人影响了学,学也涵育了人。

”“所有科学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伴有某一种情感,知识不单是命题,同时还是各种各样要素的结合,这就是思想美、科学美”。

“从学科的作用来讲,科学学科的主要作用就是创造知识,但是也有着明显的育人功能;学科本身的整体育人价值是存在的。

”上述研究表明了,学科所具备的优势和价值非常明显,不仅具有育人优势,还具有整体育人价值。

育人潜力全面同时有所侧重,外界因素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点是,相对独立学科和交叉性学科两者相比较,交叉性学科全面育人的潜力更为明显。

二、学科育人的评价角度通过上述分析已经了解到学科的育人价值,而如何对存在的育人价值进行衡量评价,就需要确立一定的评价角度。

1.以“德智美”作为评价角度广义上的“育人”是指培养教育对象,促进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人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协调的发展。

因而,德智美作为一项用于评价教育全面发展的标准是科学合理的。

分开来看,德育可以引导以及培养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智育可以帮助人们增加知识量,拓宽知识面,发展智力,最终促进人们智慧的形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能够更好的体验美、创造美,最终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文明涵养。

以此偶评价角度延伸出以“德育、智育、美育”来对学科的育人特征进行考察评价,进一步评价对学生的思想、审美、智能、文明养成等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以五大体系为基础的德育六大育人项目

以五大体系为基础的德育六大育人项目

以五大体系为基础的德育六大育人项目引言本文将介绍以五大体系为基础的德育六大育人项目。

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素养,以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和有担当的公民。

五大体系1. 人文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的兴趣和理解,促进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发展。

2. 社会实践体系: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科学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4. 艺术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5. 体育教育体系:通过开展体育锻炼和比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德育六大育人项目1. 道德品质培养:通过开展道德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

2. 公民意识培养:通过开展公民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3. 知识学习培养:通过优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术成绩。

4. 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开展科学实践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5. 艺术修养培养: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和创作能力。

6. 体育健康培养:通过开展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结论以五大体系为基础的德育六大育人项目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素养。

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学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和有担当的公民。

围绕育人目标,推动“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

围绕育人目标,推动“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

围绕育人目标,推动“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作者:向瑞方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3期在英语学科课程体系的搭建过程中,我们从确立学科育人目标的高度,反思英语学科教育的价值,推动“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

以育人目标指导高中英语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通过梳理和审视现有的课程资源,提炼优勢特点,结合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理念目标,有机整合“基础性”和“发展性”课程,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研”共同体的帮助下,实现教师专业品质的有效提升。

在学科育人课程的建设进程中,形成了以下四个特色。

1.深挖学科发展经验,建设学科育人课程我们聚焦自身特色发展,从分级阅读课程的建设、新版国家教材的施教策略梳理,到高中英语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三个阶段进行重构工作,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科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

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现有课程资源,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策略以及教学方案,通过精准分类、重构课程,建构了“基础”“拓展”“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在打好全体学生英语学用基础的前提下,从“学科分类”“水平分层”和“兴趣选择”三个维度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多种英语语言课程,丰富了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了课程供给,提升了学习质量,实现了“赋能增效”。

2.确立学科育人目标,引领学科课程方向我们确立“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PEOPLE”育人目标,即Patriotism(爱国情怀),Enthusiasm(热情为学),Openness(开放包容),Persistence(认真执着),Literacy(读写素养),Empathy(同理共情)。

这六个育人目标均指向未来优秀的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关键素养。

其中,“爱国情怀”是英语学科育人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热情为学”“认真执着”“开放包容”和“同理共情”是优秀人格品质。

关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全方位育人的思考

关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全方位育人的思考

一、概述在当今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者们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学科教学应该成为全面育人的评台,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品德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全方位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备受关注。

二、学科教学理念与全方位育人1. 学科教学作为育人途径学科教学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2. 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3. 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学科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4. 学科教学与行为教育学科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全方位育人1. 制定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包括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品德、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
为此,我们教师应做到: 1、增强学习力。【育人先育己】 2、厚实理解力。【对学科的理解,转变教学观念】
3、提高执行力。【抓住课堂生成】
学科育人的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源。
【商高
毕达哥拉斯】【圆周率】
2、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3、探寻学科育人价值。
【托里拆利、查德威克】【30份化学实验报告】
对学科育人的理解
学科育人:在显性知识传授 的同时,对受教育者在理念 确立和价值观(特别是道德 价值观)养成等隐性影响方 面产生有益而久远的影响; 通过发挥不同学科的特色和 优势,促进学生在知识增长、 能力提升的同时健全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 : 你不仅是自己 为其提供丰富生命内涵、体 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 验幸福人生的思维和视野。 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两个“文件”的学习
1、上海市教育委员基〔2013〕56号】
2、崇明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德育的 实施意见。【崇明县教育局 2013年5月27日 】 中心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课改理念:育人为本,能力为重,丰富经历,关注 创新
学科育人的时代挑战
目前,学科育人的实践形态在时处多元价值的转型期
难免存在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
一些误区
1、泛政治化,假大空式的学科育人。【理念】 2、灌输说教,成人思维式的学科育人。【方式】 3、口号宣讲,阳奉阴违式的学科育人。【策略】
学科育人的现实回应
1、学科育人要回归生活。
口头学习与真实生活的有效连接。不过分拔高宏大、不强 求统一。
2、学科育人要生动自然。 实践体验,内化,【润物细无声】。 3、学科育人要培养道德思维和价值能力。 不仅仅是掌握准则,更重要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判断、选择、 决断的能力。授之以渔【鱼】

读懂学科育人价值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

读懂学科育人价值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

读懂学科育人价值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科育人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学科育人将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和品格,让学生在知识面广、技能强、思维敏捷、价值感强的实践中成长和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提升学科育人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这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认识学科育人学科育人的本质就是将学科教育与个体发展完美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在学科研究和学习中,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发展思维、品格、情感等多重能力。

学科育人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为未来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的是全面发展。

学科育人不仅仅是通识教育,更是强化了学科内涵的优化与考量,注重知识的潜在能量的激发和实践力量的培养。

学科育人的核心是把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科知识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学科育人使学生在学科研究中获得知识,而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理解、运用、创新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学习到知识,而且学习到方法,学到了生活中实用以及学科本身的应对方式和打法,还学习了很多与学科相关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而这些都是学科育人的重要目标。

二、学科育人对教师的意义教师是学科育人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提高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长和发展得到更好的保障。

学科育人对教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科内涵,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状态,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实践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2、拓展教师教育观念。

学科育人的核心在于融合教育与学科,既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也要培养学生思维、价值观、品格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只有更好地了解和实践学科育人新模式,才能拓展他们的教育观念,不断优化自身教育方案,促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学科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学科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学科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学科育人的研究是对传统学科教育的反思与重新认识,其核心在于将学科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科育人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现有关于学科育人的研究,关注其当前的实践状况,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学科育人的理论基础学科育人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核心理念是将学科学习与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发展、社会交往等因素相互融合,实现全人教育。

三、学科育人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学科育人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育人的实践策略研究:学者们关注如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实施全人教育,提出了诸多实践策略,如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导向的学习、合作式学习等。

2.学科育人的评估研究:如何对学科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一些研究提出了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评估框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科育人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学科育人的因素众多,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教学环境等。

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学科育人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育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趋势:1.混合式学习:未来的学科育人将更加注重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利用网络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和探索空间。

3.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学科育人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跨学科学习:随着学科的交叉融合,未来的学科育人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学习,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科的育人价值指的是通过学习某一学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

学科的育人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学科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场景。

2. 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3.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学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拥有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理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学科教育能够通过教授相关的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成为有担当、有社会良知的公民。

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合作、分享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智慧】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

【智慧】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

【智慧】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 【内容提要】“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教学要凸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使命的育人取向。

根据不同的层面,学科教学育人包括学科知识育人、学科技能育人、学科活动育人、学科思想育人、学科文化育人和学科生活育人等六重境界,分别侧重“育其知”“育其能”“育其行”“育其心”“育其根”和“育其活”。

这表明,学科教学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和渔场”,更要使之懂得“渔何鱼,渔几何鱼”,知道“何时何地鱼”和领悟“何时何鱼不得渔”的真谛,并且使之走向“护鱼护境,和谐自然”的自觉与自律。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凸显了我国教育改革对学科教学育人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

学科教学育人,我认为有如下六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学科知识育人 学科教学最起码的要求是“传授”学科知识,所以学科知识育人是学科教学育人的第一重境界。

学科知识是学科本质属性与联系的客观反映,属于理性知识,可分为三类: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三是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以事实陈述或命题的形式出现,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的知识,即关于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如“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策略性知识是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它所处理的对象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个人自身认知活动的策略和方法,即是关于怎么样用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的知识,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识别方法”。

学科知识是打开学科“殿堂”和认识学科规律“宝库”的钥匙,是建立学科概念、学科思维和学科思想的基础,是形成学科语言、学科色彩和学科性格的条件。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集》中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全学科育人总结

全学科育人总结

全学科育人总结全学科育人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涵盖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

以下是一个全学科育人总结的范例: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学校始终坚持全学科育人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一、成绩与亮点:1. 学科教学取得显著进步:教师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学科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得到了有效提高。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课余时间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存在的问题:1. 教师专业发展需加强: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强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学科之间缺乏融合:在全学科育人中,学科之间的融合还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

3.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虽然学校组织了许多综合素质培养活动,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需要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模式。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推进学科融合教学:学校要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引导教师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

3. 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学校可以尝试开展更具吸引力的综合素质培养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对全学科育人的总结与反思,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全面素质会不断提高。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全学科育人总结

全学科育人总结

全学科育人总结全学科育人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融,追求学科间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全学科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全学科育人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全学科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和实际生活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全学科育人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全学科育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跨学科能力,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未来的挑战。

全学科育人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交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此外,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实践实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学生在全学科育人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应该主动探究和思考学习内容,积极参与各种学科实践和实验活动。

通过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实验,提高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学科育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学生全学科育人的实施和效果。

全学科育人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学科育人研究现状

学科育人研究现状

学科育人研究现状一、概念学科育人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学科内涵、价值、方法、文化等育人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学科育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学科育人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学科内涵、价值、方法、文化等育人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

其核心是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科育人具有以下特点:•学科性:学科育人是基于学科教学的,以学科知识、方法、文化等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

•育人性:学科育人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性:学科育人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科育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科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学科育人目标的明确化。

学科育人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方面。

•学科育人方法的多样化。

学科育人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然而,学科育人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育人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学科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研究学科育人的内涵、目标、途径、方法等。

•学科育人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

学科育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一步研究学科育人与学校教育、教师教育、学生教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学科育人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

学科育人评价需要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需要进一步研究学科育人评价的标准、方法等。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科育人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学科育人理论研究。

进一步研究学科育人的内涵、目标、途径、方法等,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科育人理论体系。

•加强学科育人实践研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科育人的方法和路径,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育人及发展分类
一、“学科育人”概念
“学科育人”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类院校的相关育人理论研究层面,然而对于“学科育人”的具体解释以及阐述出现的却比较少。

在此,分别从“学科”、“育人”两个方面对“学科育人”的概念进行分析。

“学科”一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对独立知识体系;其二是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

前者是属于学科的自然分类,可以理解为具体的某一个学科,也可以理解为某一个学科的类群,是在社会环境下相对比较灵活的解释;而后者是学校在国家所设定的学科分类体系基础下设置的具体学科。

这两层含义一脉相通,学科自然分类是学校学科设置的基础。

“育人”一词也有两层含义,分别是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或者德育上的教育。

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提出:“高等院校各门课程均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均担有育人的职责。

要深层次的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能够自觉的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政治觉悟”。

广义上的“育人”是指培养教育对象,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育人”的解释为:“所谓育人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

育人的目的是能够使受教育对象得到全面的发展”。

通过上述对于“学科育人”概念的解释可以体现为四种组合,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功能。

二、学科的发展和分类
(一)学科的形成发展
知识的积累造就了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了相较来说比较独立的知识、理论体系。

哲学作为一项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学科,最先形成。

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再到东方的诸子百家,这些学派汇聚了迄今为止我们对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等学科的各种思想精华,学科的萌芽就此得到孕育。

自从东方、西方的哲学诞生之日一直到十七世纪前,世界关于古典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有关人的各种类学派。

在十七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所拥有的在物理
学上的成就,奠定了未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取代的重大影响。

笛卡尔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此观点更加明确了二元论,自此为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知识通过二元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两种文化”,这是由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所提出来的。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在自然科学的逐渐积累下,再加上资本主义的盛行发展,社会变革程度日益加剧,这种情况下非常急需建立起社会科学研究,由此逐渐形成了社会科学。

自此产生了学科的三大门类。

最初的哲学学科是高度综合的,边界也不够清晰。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西方演化出“自由七艺”和职业教育。

不仅分支学科得到逐步完善,同时主干学科体系也得以逐渐形成。

时间推移到近现代,学科的层次更加清楚分明,大规模形成了分支学科,主干学科的体系得到了基本的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国际化,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以致于跨学科领域不断出现,学科又逐渐体现出综合化的变化趋势,不同的学科体系互相融合交织,进而形成了许多诸多交叉性的学科。

学科源于哲学,源自于对世界根源问题的解释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不管学科怎样发展变化,都脱离不了哲学的本质。

学科体现出了自然规律,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蕴藏了阐述万物奔向自由的原始本性。

综上所述,从学科形成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科具备强大的育人价值。

学科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同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根据人们所研究对象的不同而言,可以划分为三大学科门类,分别是人文、自然、社会。

学科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各种学科门类中不仅存在丰富多样的细分学科,同时还有不少跨门类、跨领域的交叉性学科。

(二)学科的分类
1.学科群和学科交叉
通过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到,在整体上学科可以划分为:人文、自然以及社会三大门类。

这三大门类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是很严格,因此,不是很容易出现跨领域的情况。

比如化学学科,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内容。

和生物学之间发生联系产生了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之间发生联系则产生了环境化学。

现如今热门的计算机科学,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性学科,涉及面比较广泛,
理论性的内容包括系统学、数学算法、材料科学、程序语言等。

如果和人类学相结合,就可以衍生出人工智能学;和医学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工智能诊断学。

学科的交叉不仅仅是门类中的交叉,同时也是衡越部类的交叉。

就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工智能以及旅游学学科等。

关于学科的划分不仅能够按照大的门类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细分,同时也存在许多跨领域学科和交叉学科。

2.具体学科
首先,在十九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具体学科分类的体系得以形成,当时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对学科体系进行界定和划分的具体系统,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图书馆的书籍分类系统;第二种是大学的专业学科系统;第三种是国家科研机构的学科系统。

其次,是我国的学科分类系统。

我国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的不同,就曾提出过多种学科分类体系。

第一种是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后来经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等部委重新进行了修订,确定为《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分为门类、一级学科至三级学科。

第二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以及教育部设立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分类和一级学科。

第三种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为四级。

除了以上这三种,也存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分类体系,比如《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等。

其中,《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就是其中一项有代表性的参考文件,而大学生中对于学科具体的划分制定主要参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进行学科设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高校学科所划分的分级比较多,综合性程度偏低,没有给交叉性的学科留发展的余地。

第二,一部分学科的大类存在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第三,缺少特色性的学科,比如,社会服务、个人服务、个人发展以及家政等。

高校学科在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科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发展先天不足,后续不给力,并且学科设置还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科育人潜力发展迟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