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文化特色
(4)发现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品:河姆渡遗址 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 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 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 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 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 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 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 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 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 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经济发展
(1)农业和家畜饲养:河姆渡第 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 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 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 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 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 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 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 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 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 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 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 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 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 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 养。
河姆渡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央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
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决定对河姆渡村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6月,工程正式动工。
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在这之后的几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使人们对这个远古时期的文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吧!河姆渡人的衣饰你知道图一展示的物品是什么吗?太简单了,只要看到那锋利的前端和钻孔的尾端,答案就自然会从脑子里跳出来:缝衣针。
没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问题有点难度了,是竹的、木的、骨的……?别瞎猜了,还是让我来揭晓谜底吧:图一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骨针,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粗大的兽骨裁成细长条,用细小的利器在上面钻出一个小孔作为针眼,再在砺石(图二)上将针的另一端磨成针尖而制成的。
没想到吧,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缝衣针,在当时没有点“铁杵磨成针”的精神还真拿不下来。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些针缝制出了一件件简单而实用的衣服,度过了几千年的寒暑。
那么有谁知道,河姆渡人的衣服的质料是怎样的呢?树叶?原始人肯定用过,但它的缺陷实在是太明显了:容易干燥变形,而一旦干燥变形就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的话……所以到了河姆渡人的时候,树叶基本已经不用了。
兽皮?答案正确。
兽皮是河姆渡人重要的衣料来源。
我怎么知道的?给你看点儿证据:研究古动物骨骼的专家,根据对遗址中出土的33件貉的下颌骨标本的观察,发现其下颌骨和水平骨连接部分的上下边缘上,常见有经过人工砍割后留下的缺痕和条痕,在其他兽图一 图二 图三类下颌骨标本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现象。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约5000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由中国考古学家吴宓发现的。
吴宓曾在余姚的农田做田块调查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和石制品,于是进行了考古发掘。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掘,河姆渡遗址的面积已经达到了200多万平方米,发现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这些文物都显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河姆渡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
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这些陶器的制作技艺非常精湛,工艺水平十分高超。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主要采用制拉法和积块法,制拉法是把整块黏土拉成形状,积块法是把各种形状的黏土块按需求积叠组合,然后进行细修和打磨。
这些陶器的制作工艺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陶器制作技术和经验。
此外,河姆渡文化还展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农耕生活。
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农具,如石制的耒耜、骨制的镰刀等。
这些农具的发现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活方式。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人主要以种植小麦、稻谷等粮食作物为生,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农耕文化在中国的兴起。
此外,河姆渡文化还展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社会组织和居住方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居住遗迹,包括房屋和墓地。
据推测,河姆渡人的居住方式主要是集体居住,他们建造了大量的房屋,这些房屋呈圆形或长方形,用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竹子,墙壁用泥土加以修饰。
此外,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墓地,这些墓地中的残骸表明河姆渡人重视祖先的崇拜和葬礼仪式。
综上所述,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组织和居住方式。
古文化遗址有哪些?
古文化遗址有哪些?谢谢悟空邀请中国古文化遗址归纳为下列七处一、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据今6000多年的历史。
遗址总面积四万平方米,曾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动物、木结构建筑遗迹等。
大量珍贵文物,为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重要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特点。
遗址堆积厚度4米,上下四个文化层,扇形分布有规律。
屋架中梁、柱、檩木构件均为榫卯结点而成。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建筑、农业、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河姆渡文化遗址1982年2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
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的历史。
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
用于农耕的石器如:斧、铲、凿、钻等工具;还有用于狩猎的工具,用于纺织和饮食器具等一应俱全。
这些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此是仰韶文化独有的特征。
1961年3月,仰韶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距今有6000年的历史。
当时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以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和之字型纹陶器共存。
出土以玉器、陶器为主。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精髓,至此,红山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也证实了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1988年红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重大遗址,2006年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四、马家窑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马家窑。
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
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
马家窑文化发现有村落和大规模的墓地,说明当时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
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对于探讨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一主题,以便您能更深入地理解。
我会通过多次提及河姆渡文化这一主题,让您对其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我也会共享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1. 河姆渡文化的起源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是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河姆渡文化的研究领域涉及其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2. 考古发现与文化特征在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其中的文化特征包括独特的陶器纹饰、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艺术等。
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3. 对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影响河姆渡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之一,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对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形成和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当代研究与价值如今,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者对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挖掘的主题。
通过对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总结回顾通过对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其在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从简到繁地探讨了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以便让您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我也共享了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1、遗址: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下游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栽培水稻的地方,在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是后来才改的名字,原称“河姆渡村”。
2、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社会,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大致相当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夏代以前,存续约一千年之久。
是父系氏族公社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形式,也是由氏族公社到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男子不再参加氏族公社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只在生产上起主导作用。
女性在经济和生产上有绝对的优势,她们掌握了制造工具、烧煮食物、纺织、缝纫等技术,并且从事狩猎,饲养动物,还要进行原始宗教活动,如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
河姆渡的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与野兽搏斗中创造了使用木耜、石铲的新的生产工具;学会了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开始了定居生活;懂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礼仪,学会了爱美。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姆渡人已能建筑干栏式房屋,住在里面了。
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原始文字,刻划符号被普遍采用,每一件陶器上都绘有图案花纹,其数量之多,形象之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充分表明我国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进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而且手工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农业、饲养业以外,河姆渡先民们的生活内容还包括渔猎和采集,这反映了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和采集经济的存在。
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主要是自己种植的稻谷、蔬菜和家禽、家畜,以及捕捞的鱼虾,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弓箭、鱼叉、鱼钩和陶器。
河姆渡人开始用木炭点火,已掌握了选种和嫁接。
人们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骨器,河姆渡人很可能会制造简单的乐器,并用以伴奏舞蹈。
在手工业生产方面,河姆渡人会制造磨光黑陶和彩绘陶器,已使用铜、铅等金属。
考古证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2024年《拓展资料河姆渡文化》教案
2024年《拓展资料河姆渡文化》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文化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对河姆渡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文化的背景和发现过程强调河姆渡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河姆渡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文化的理解和兴趣第二章: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2.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和地理位置分析河姆渡人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2.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人的居住地和生活环境分析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2.3 教学方法使用地图和图片展示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第三章:河姆渡人的生产活动3.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人的生产活动和农业发展分析河姆渡人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3.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人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分析河姆渡人的狩猎、渔猎和采集活动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人的生产活动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第四章:河姆渡人的生活与文化4.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特点分析河姆渡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人的居住方式、服饰和饮食分析河姆渡人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人的生活与文化特点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河姆渡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激发学生对河姆渡文化研究的兴趣和热情5.2 教学内容回顾河姆渡文化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河姆渡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5.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河姆渡文化的成就和最新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5.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文化的总结和拓展能力第六章:河姆渡人的社会组织6.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分析河姆渡社会制度的特点和演变6.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人的家族和部落组织分析河姆渡人的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6.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图表展示河姆渡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6.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人的社会组织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河姆渡人与自然的关系7.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分析河姆渡人的环保意识和自然资源利用7.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河姆渡人的狩猎、渔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平衡7.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河姆渡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第八章:河姆渡文化的传承与影响8.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分析河姆渡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8.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文化对后世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分析河姆渡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8.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河姆渡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8.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文化传承与影响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第九章: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9.1 教学目标了解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掘过程和方法分析河姆渡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9.2 教学内容介绍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掘案例和重要发现分析河姆渡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和方法论特点9.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掘现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9.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研究性学习建议总结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河姆渡文化研究的兴趣和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河姆渡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成就提出河姆渡文化研究的方向和建议10.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河姆渡文化的总结性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10.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河姆渡文化的总结理解和研究性学习的规划能力。
初中历史知识点: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初中历史知识点:南⽅原始农耕⽂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聚落: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族聚落的代表。
那⾥的居民普遍使⽤磨制⽯器,还⽤动物⾻骼制作⼯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的国家之⼀。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稻,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栏式的,⼲栏式建筑⼀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
河姆渡⽂化的特征:1、河姆渡居民开始⼴泛使⽤磨制⽯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器,⼿⼯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稻,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栏式的,⼲栏式建筑⼀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
对⽐半坡⽂明和河姆渡⽂明:名称相同点不同点半坡⽂明1.普遍使⽤磨制⽯器2.⽣产活动都产⽣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业(制陶、⿇纺织、建造房屋等)3.都处于⽒族公社时期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2.半坡⼈能够制造处⾊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3.建筑为半地⽳式建筑河姆渡⽂明1.种植作物以⽔稻为主2.可以制造简单的⽟器和乐器3.建筑采⽤⼲栏式建筑农耕⽣活的作⽤及农耕⽂明的发展:农耕⽣活使⼈类有了定居的⽣活,并从事更多的⽣产劳动,进⼀步推动⼈类社会的发展。
河姆渡处于新⽯器时代,农耕⽂明进⼀步发展:1、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稻,并采⽤⾻耜等耕作⼯具2、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3、⼿⼯业发展,制造出⼤量的陶器,⾻器制作⽐较发达,同时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器。
河姆渡⽂明的陶器:半坡⽂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明建筑不同的原因:主要由⽓候条件所决定,北⽅地区⽓候⼲燥,相对寒冷,因此采⽤半地⽳式建筑。
南⽅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栏式建筑。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文化特征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
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
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
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盉、支脚等。
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
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
木器较精巧多样。
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
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分期和年代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
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
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
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
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
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
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
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
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
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
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鬹、垂囊式盉。
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
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5330年。
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故名,分布于宁绍平原。
遗址中保存有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一般厚二十至五十厘米。
与稻作农业相适应,农具中的骨耜数量特别多,上面凿孔装柄,以方便使用。
出土遗物共六千多件,其中多为骨器,也有陶器、玉器、木器。
木器相当发达,既有铲、桨、杵、锤等生产工具,也有碗、盆等生活用具。
有一件碗上还发现有朱红色涂料,经化验,涂料实为生漆,这是中国最早的漆器。
房屋建筑颇为特别。
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先在地上打成排的桩木,上面架梁,然后铺设楼板,形成架空的房基。
上面再立柱、架梁、封顶。
由于南方天气潮湿,这种木构建筑非常有优越性,现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是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
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
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
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4950年。
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分布地域以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为中心。
彩陶极为发达,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
仰韶文化出现了布局整齐的村落。
临潼姜寨遗址的村落中,中央是一个大广场,周围分布有五组建筑群,每组建筑群中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附近分布有十或二十几座房屋。
居住区周围,有两条宽深各约两米的壕沟保护。
沟外发现有三片大墓地,共清理出一百七十余座成人墓葬,此外有些建筑群附近有幼儿的瓮棺葬群。
【上古历史】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上古历史】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聚落遗址。
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兴修水利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c14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000年。
1973年和1977年冬季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畜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等遗存。
丰富的出土文物充分展现了我国南方氏族社会历史时期的繁荣景象,为研究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象河姆渡遗址这样历史悠久、文物埋藏全面又丰富的遗址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单位;1986年,被编入中学历史教科书;2001年,被《考古》杂志列入《中国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大发现》名录。
1993年5月12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河姆渡文化的重要遗迹1、稻谷在河姆渡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了由水稻、稻草、稻叶、锯末和芦苇组成的大面积水稻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为20~50cm,最厚部分超过100cm。
刚出土时,大米形状完好,颜色金黄。
一些大米仍然清晰可见,包括隆起的脉、外稃毛和外壳的尖端。
经过农业史学家多次采样和鉴定,它被认为是人工栽培的水稻。
它是亚洲栽培稻的杂交群体,具有各种类型的谷物,如粳稻、籼稻和中间类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不仅为研究中国水稻种植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资料,而且纠正了中国水稻种植是从印度阿萨姆传来的传统说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国家。
2、木构建筑遗迹在河姆渡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第二、第三、第四文化层,尤其是第四文化层发现了木质建筑遗迹,其中最密集、最壮观的一层,共有1000余件。
河姆渡文明
091002111 侯绍阳
简介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 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 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 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 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 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文物
建筑形式
干栏式建筑 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 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 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 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 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 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 复杂
分布
•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 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 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 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 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 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 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 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墓葬与祭祀探索古代人类的死亡观念与丧葬习俗
河姆渡文化的墓葬与祭祀探索古代人类的死亡观念与丧葬习俗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该文化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河姆渡遗址首次被发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在这一时期,河姆渡文化的墓葬与祭祀方式对于了解古代人类的死亡观念与丧葬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墓葬形式多样,从简单的土坑墓到复杂的砖室墓,均有出土。
这些墓葬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人类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墓葬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家族墓葬和个体墓葬。
家族墓葬是河姆渡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墓葬形式之一。
在家族墓葬中,多个人群体被埋葬在同一个坟墓中。
这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家族的重视,他们认为在死后与家人一同长眠可以保证亲情的延续。
此外,家族墓葬还展示了其宗教信仰的一面,即对祖先的崇拜与尊敬。
另一种常见的墓葬形式是个体墓葬。
个体墓葬一般是指单人墓葬,即将一个人的遗体单独埋葬。
这种形式一般与富有、地位高的个体有关。
从个体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制度,丧葬方式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除了墓葬形式,河姆渡文化的祭祀仪式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古代人类死亡观念的重要线索。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文化的祭祀活动一般包括祭祀祖先和祭祀自然神灵两种形式。
祭祀祖先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们相信祭祀祖先可以获得家族的保佑和祝福。
在河姆渡文化的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祭祀用品,比如陶制的祭品和祭祀用的动物骨骼。
这些祭品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祖先崇拜的具体形式。
此外,河姆渡文化的祭祀活动也涉及到对自然神灵的尊崇。
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自然环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人们会通过祭祀活动来向自然神灵表示敬意。
考古学家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祭祀用的泥塑品和祭坛,这些物品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祭祀活动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河姆渡文化的墓葬与祭祀方式对于了解古代人类的死亡观念与丧葬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5300-4300年前)的一种文化现象,得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
该文化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区文化发展的空白,而且对于全球晚期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河姆渡文化主要表现为原始农业社会的特点,包括定居社会、农业生产、陶器制作、纺织等。
此外,还表现出了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形式。
古代河姆渡人的定居点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河岸地带。
他们选择了肥沃的黄土河滩作为居住地,以便进行农业生产。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纺织工具,表明其已经掌握了相对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河姆渡人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养殖动物为生。
他们利用当地的水源和农田进行灌溉,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
此外,河姆渡人还发展了养殖业,以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
河姆渡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彩绘陶器,其中包括陶俑、陶罐、陶壶等。
这些陶器不仅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也为后来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河姆渡文化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原始宗教的痕迹,包括石神像、祭祀坛等。
这些发现表明河姆渡人相信存在一种超自然力量,并且通过宗教仪式来祈祷和祈求丰收。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型社会。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石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可能是河姆渡人的住所。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品,表明河姆渡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总的来说,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现象。
通过对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全球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 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 (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 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 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 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 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 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步。房屋规 模大小及内部结构,视居住成员多寡 而定,从住宅营建看,河姆渡人已较 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 板等建筑构件技术,梁柱间已用榫卯 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 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与晚期木 构大致相同,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 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 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 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 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 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 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 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 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 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而我们能够肯定是,这座沉睡千年的海上河姆渡 遗址,早在几千或几佰年前,已经被后人打开发现过了。 但,只有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们才能揭起那尘封已久 的泥土,让它焕发出耀人的光芒……
遗址还出土6支木质船桨,1支外形基 本完整,轮廓清楚,分桨柄、桨叶两 部分,一块原木制成,形如长柄树叶, 柄上刻满线条组合图案,轻巧实用, 与现代游船划桨大体接近,是目前中 国已发现船桨中最古老一支。船桨及 一只陶舟均证明河姆渡人已开始用船、 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第三、四文 化层中还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 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 柄、纺轮、蝶形器等,不少器物为其 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少
河姆渡遗址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为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需要,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1977年10月,考古学家们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两次共揭开遗址面积2630平方米,发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出土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各类文物63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历来罕见的珍品,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引起了全国考古界、史学界的重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把这一发现称为建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并指出河姆渡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著名人类学和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人耳目一新,过去谁会想到远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长江下游会存在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呢!”
木质工具有木铲、木斧柄、木锛柄、木矛、木桨、木杵、木机刀、木卷布棍、木经轴、木纺轮、圆木棒、木匕等。如此之多的木质工具的发现,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它证明了在距今7000年前后,木质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河姆渡文化考点
河姆渡文化考点
一、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一带。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河姆渡遗址的重要性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河姆渡遗址也是研究中国史前农业、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之一。
三、河姆渡人的生活习性
河姆渡人的生活习性主要以农耕为主,他们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等。
同时,他们也进行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
在生活方面,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等工具。
此外,他们还制作了各种艺术品,如玉器、陶器等。
四、河姆渡社会结构
河姆渡社会结构主要以氏族为单位,氏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关系。
在氏族内部,人们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组织,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和地位。
同时,氏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在政治方面,氏族首领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他们负责领导氏族的生产和生活。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辞海》中“河姆渡文化”一词的解释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长江下游地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有学者认为,河姆渡文化包括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及其附近遗址群。
河姆渡文化( Hsiurwa Culture)河姆渡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它在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已属于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但因为它是最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得名,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一带,所以又称为“河姆渡文化”。
其分布范围大致包括宁绍平原的上虞、余姚、嵊县和杭州湾北岸的慈溪、奉化等地区。
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延续时间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总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经测定,河姆渡的遗址,以河姆渡村为中心,南北相距约1.5公里,东西相距约1公里。
遗址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
分为内外城。
内城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550多米,四周有护城河。
河姆渡居民的主体是“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一座挨着一座,整整齐齐,十分规则。
门和窗都开在离地面一米高的地方。
走进这些房子,中间是堂屋,左右两边分别是两间卧室。
河姆渡人很讲究建筑结构,发明了榫卯技术。
每根大柱的上端,安放着两三个粗壮的木棍,交错穿插,成了一个大“斗”。
然后再在这个“斗”里填满细小的木条,横竖相交,形成“斗”与“斗”之间的“榫”和“卯”,非常牢固。
其中的重要发现是在1978年和1979年春季,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村发掘出七口古井,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木器、象牙器等。
经专家研究证实,河姆渡人最先使用木制的圆形容器盛水。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表明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1、是最早采用榫卯技术建造房屋的,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2、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陶文;3、种植水稻,已掌握人工栽培的方法;4、饲养猪狗等家畜;5、手工业有了专门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6、懂得爱美,陶器上刻划着丰富的花纹图案,装饰品有了很大的发展;7、会挖井,并使用桔槔进行提水灌溉,学会了纺织,开始用葛、麻织成衣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
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
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的是最早的。
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
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
1987年发掘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
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
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
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
但由于该地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期。
/view/1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