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和系统化。
(三)宋金元时期
该时期为中医界的百家争鸣时期,医家们在 前代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使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 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对 后世的病因分类有深远的影响;金元四大家也从 各自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中医理论:刘完素提倡 “火热论”,用药多寒凉,是“寒凉派”的代表; 李杲提倡“脾胃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养生治病注重固护脾胃,是“补脾派”的 代表;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治病当以驱邪为首 务,驱邪之法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之为 “攻下派”。朱丹溪提倡“相火论”,认为人身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养生主张滋阴降 火,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五个阶段:
(一)先秦、秦、汉时期
这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应 重点掌握四大经典著作,即:①《黄帝内经》,该书分 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标志。② 《难经》,该书用问答的方式对《内经》的内容做了补 充和阐释,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③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世 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中医学中 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 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④《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汉代,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学是产生于中国的一门传统医学,它
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
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
论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是指
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1)人与自然界的完整统一性: 季节气候与人的关系 昼夜晨昏与人的关系 地区方域与人的关系 (2)人与社会的完整统一性: 社会进步对人的影响 社会的治与乱对人的影响 社会地位改变对人的影响
(二)辨证论治
在这一部分主要应该掌握病、证、症的概念。 所谓病,是指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 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证,是指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 位、病性和邪正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 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症,是指疾 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临 床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 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 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 相应的治疗方法。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 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 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 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 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 调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产生复杂的病理反 应。这种整体的联系或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 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
wk.baidu.com
(二)两晋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医家们,通过大量的临床
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得以充实和
系统化。其中,《针灸甲乙经》在经络、
腧穴和针灸治疗方面,《脉经》在脉诊的
理论和方法方面,《诸病源候论》在对病
因、病理和证候的描述方面,以及《千金
要方》和《千金翼方》在辨证论治,尤其
在脏腑辨证论治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四)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是,在集古代 中医理论之大成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 其中集古代之大成的主要著作有楼英的《医学纲 目》,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国家组织编 写的《医宗金鉴》和《四库全书•医部》,以及陈 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
主要的学术成就有“命门学说”提出和“温 病学说”的形成。
根据病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为辨病论治。 根据病人的症状采用一些治疗方法,称为对症治 疗。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
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中医养生和治病原
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