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一部分:理念的起源和背景1.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系统一直在进行改革,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教育制度、社会需求等多方面来考量。

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

1.2 对改革的深入思考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我们需要对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深入的思考。

这样可以确保我们的改革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从而避免走弯路、提高改革的效果。

第二部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2.1 以学生为中心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程设置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设计更加贴近学生需求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2 注重素质教育除了学术知识的传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2.3 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培养出更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3.1 对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持支持态度。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不足,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3.2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和培养新型人才的理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更具有竞争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全面发展观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全面发展观则关注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并强调对道德、情感、审美等非认知领域的培养。

全面发展观的实施需要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二、能力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能力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和应试。

能力导向的实施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评价方法也要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项目作品、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三、跨学科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学科划分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的整体认知。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跨学科整合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

四、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支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等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方案。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差异化教学能力,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

五、社会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并培养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的实施需要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全县小学教师新课程学科过关考试材料)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二00六年一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节选>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改革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成才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1.1 个性化教育理念随着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的逐步完善,个性化教育理念逐渐被引入基础教育领域。

个性化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为目标。

这意味着不再一味强调学生的统一性,而是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2 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素质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1.3 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理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论其出身背景和家庭条件如何,都应该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

教育公平理念的实现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2.1 完善教育投入体系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完善教育投入体系。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育设施等方面下功夫,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均衡的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2.2 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入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2.3 推行素质评价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行素质评价。

传统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推行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将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管理的民主化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呈现出权力集中和全力下放两种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课程管理方式。

在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下称《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权力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它突破了以往课程权力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和学校具体情景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

(1)关于适应性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这是国民素质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保障,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我国国土广大、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学校、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而教育必须发生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理想的教育是能够照顾到这种差异,以往的国家课程突出统一,也就抹杀了差异,造成了实际上的教育“不公平”。

本次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地方和学校课程,正好弥补了以往的缺陷,体现了各地区、学校的差异性,从而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

(2)关于管理民主化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课程权力再分配、课程管理民主化的问题。

课程管理民主化是时代的潮流、世界的趋势,是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是调动国家、地方和学校各个方面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实现课程适应性最大化的目的。

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个性的课程理念正是新课改的趋势。

2.重建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地、个性地发展课程结构具体是指:“课程体系各部分的配合、组织和比例关系”。

《纲要》对课程结构作出了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

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

宣传与学习以下这些好的思想、好的观念以及好的做法,对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

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体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2001年之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一直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导,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旨在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这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育不再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深表赞同。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事业的本质所在。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这样的教育理念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也将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结起来,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将教育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具有启发性的方向。

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日益竞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是一刀切的,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此,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二、综合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是综合素质教育。

以往,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

综合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

这种综合素质教育将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三、社会实践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三个基本理念是社会实践教育。

传统的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远离现实生活。

而社会实践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实地考察、实习等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基本理念是创新教育。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

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建设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岀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 B。

设计、制作、创作 C。

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

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

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

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

杜威D。

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

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B。

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

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

上课 C.批改作业 D。

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讨论其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重要素质。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通过设计更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培养知识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和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特长。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所有的学生都放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全面发展他们的潜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设计灵活多样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通过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他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出独特的能力和特长。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个体具备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强调的是个人的竞争和利益追求。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引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得核心理念就是什么?新课程强调得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六项具体目标就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得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得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得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得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得联系,关注学生得学习兴趣与经验。

⑷改善学生得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得能力,获取新知识得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得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得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得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得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得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得同时,设置丰富多彩得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得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得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得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得性质、特点就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得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得意义与功能就是什么?国家课程标准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得依据,就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得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得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得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

6、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⑴努力将素质教育得理念切实体现在课标得各个部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得课程功能。

⑵突破学科中心。

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得现状。

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得联系。

⑶改善学习方式。

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⑷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得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得操作性。

⑸为课程得实施提供了广阔得空间。

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得基本标准得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面对实现目标得手段与过程,特别就是知识得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从而为教材得多样性与教师教学得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得空间。

7、新课程课堂教学得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就是什么?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得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得教学观?⑴教学就是课程创生与开发得过程;⑵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⑶教学不仅要注重所要达到得目得或所需获得得结果(结论),更要注重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得教学过程,即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得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得过程。

⑷教学一定要以人得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得全面健康得发展。

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9、新课程倡导什么样得学生观?⑴学生就是发展得人。

即学生得身心发展就是有规律得,具有巨大得发展潜能,就是处于发展过程中得人。

⑵学生就是独特得人。

即学生就是完整得人,又就是有自身独特性得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得差异。

⑶学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得人。

即每个学生都就是独立于教师得头脑之外,不依教师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存在,就是学习得主体,也就是责权主体。

1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哪些转变?⑴从教师与学生得关系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就是学生学习得促进者。

即①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能力得培养者;②教师就是学生人生得引路人。

⑵从教学与研究得关系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就是教育教学得研究者。

即教师要以研究者得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得目光审视与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得各种问题,对自身得问题进行反思,对出现得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得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得认识。

⑶从教学与课程得关系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就是课程得建设者与开发者。

即教师要形成强烈得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教师要提高与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得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得能力。

⑷从学校与社区得关系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就是社区型得开放得教师。

即教师必须从仅仅就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得内容与意义。

11、新课程对教师得教学行为强调什么?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美每一位学生;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⑶在对待自我上,强调教学反思;⑷在对待与其她教育者得关系上,强调相互沟通与合作。

12、现代学习方式得基本特征就是什么?现代学习方式就是以弘扬人得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得可持续发展为目得,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得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得开放系统,其基本特征有:⑴主动性。

它就是现代学习方式得首要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得被动性而言,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⑵独立性。

它就是现代学习方式得核心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得依赖性而言,即我能学。

⑶独特性。

它就是现代学习方式得重要特征。

对应于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得个体差异而言,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得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与利用得教育教学资源。

⑷体验性。

它就是现代学习方式得突出特征。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与实践与探究,使学习不再就是认知与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与人格等领域。

⑸问题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意识得形成与培养。

1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得基本特点就是什么?⑴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得转化。

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得多元化。

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得多样化。

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她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得多元化。

⑸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得转移。

14、学生评价得改革重点就是什么?⑴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得指标体系;⑵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得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得手段。

15、教师评价得改革重点就是什么?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得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得评价指标体系;⑵强调以“自评”得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得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与管理者共同参与得、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得教师评价制度;⑶打破关注教师得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过程得传统得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得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16、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⑴建立以校为本得教学研究制度;⑵建立民主科学得教学管理机制;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得考评制度。

17、什么叫校本研究(校本教研)?它得基本理念就是什么?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得突出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得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得研究活动。

其基本理念就是:⑴学校就是教学研究得基地。

⑵课堂就是教学研究得实验室。

这一命题昭示着课堂观得重建:①课堂不就是教师表演得舞台,而就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得舞台;②课堂不就是对学生进行训练得场所,而就是引导学生发展得场所;③课堂不只就是传授知识得场所,而且更应该就是探究知识得场所;④课堂不就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用得场所,而就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得场所。

⑶教师就是教学研究得主体(教师研究)。

其特征就是:①主动性②反思性③日常性18、校本研究得核心要素就是什么?①教师个人得自我反思②教师集体得同伴互助③专业研究人员得专业引领19、校本研究得基本过程(流程)就是什么?⑴问题(基于“教学问题”得课题研究)⑵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理念得教学设计)⑶行动(基于“教学对话”得教学行动)⑷总结(基于“问题解决”得教学总结)20、校本研究得主要方法⑴行动研究。

它就是为行动而进行得研究;就是在行动中研究;就是对行动得研究。

⑵课堂人种志研究。

课堂人种志主要关注课堂中师生得具体交互作用,了解教室内部得生活及其意义,就是一种微观得研究。

⑶个案研究。

它就是针对单一个体现某种情境下得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得分析、解释、推理得过程。

21、校本培训要注意哪些问题?⑴注重校本培训得科学化。

首先,要倡导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即课前统一策划,课后集体反思。

其次,要倡导教师得自主学习与自主实践,坚持实行“六个一”得教学管理(①教研组每周至少有一节展示课;②老师每周至少听她人一节课;③教师每周至少写一节课得课后反思;④教师每月交流一篇精品教学案例;⑤每学期对家长组织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⑥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得论文)。

再次,开展“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得带头作用。

⑵注重培训内容得多样化。

一就是师德师风培训;二就是教育理论培训;三就是课程标准培训;四就是教材培训;五就是教学基本功培训;六就是信息技术培训。

⑶注重培训模式得多元化。

一就是现场诊断式;二就是专题讲座式;三就是示范——模仿式(适用于新教师与教学技能亟待提高得教师);四就是研训互动式;五就是课题驱动式;六就是案例讨论式。

⑷注重培训手段得网络化。

22、怎样理解三级课程?三级课程指得就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它们就是一个管理概念,不就是一个具体得课程形态。

⑴国家课程: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得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就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得共同素质而开发得课程。

⑵地方课程:就是在国家规定得各个教育阶段得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得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得教育部门依据当地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得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