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保障措施探析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保障措施探析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保障措施探析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保障措施探析摘要:

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因此本文对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利益相关者;保障措施

abstract: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land use planning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field is still relatively backward, so this paper land use planning in stakeholder coordination safeguard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hope this research for our land use planning to bring new revelation.

keywords:land use planning; stakeholders; 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面临的障碍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面临的障碍主要是政府部门间的部门利益冲突和公众参与不够充分,无论是从公众参与的立法、制度、机构组织,还是从具体的运行方法来看,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行政意识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步骤

1.新增规划用地 在ArcCatalog新建(或直接导入)“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开始“Editor”,Target: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 根据乡镇调研成果,找到准确的位置,通过复制现状地类图斑等命令规划新增用地。 单击右键,打开“Attributes”,根据“Shape_Area”调整图斑面积,单位:平方米。(调整结果“Shape_Area”个位数字5以下,最好是0,十位百位必须都是0)规划规模与之对应保留一位小数,单位:公顷。 具体调整方式: 选中图斑,使用Task:Cut Polygon Features命令,割去多余的面积。 双击图斑,调整结点位置。可以单击右键insert vertex或者delete vertex增加或删除结点。 注意: 适当割补,不要出现尖角和小块图斑。 打开“Attributes”,根据“乡镇规划用途分区代码一览表”修改图斑属性。(ps:个人建议,在这一步,只修改XMMC、规划规模、乡镇村名三条属性,出图代码、出图分类、用途分区以及管制分区四项属性可以在规划图层完成后,open Attributes Table,使用“Field Calculator”命令,统一修改,汉字写在英文状态的””里) (1)县级重点项目上图 导入“县级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等”图层 复制该图层图斑到“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Tips: A.县级重点项目以乡镇调研确定的位置为准,形状根据具体地类图斑情况以及边界作调整,面积不变; B.有勘界资料的,将勘界范围导入Arcgis中进行处理。 (2)高速公路铁路等上图 导入“GH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选择”县级新增规划中的高速公路”, 将其复制到“GH 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中. 选中高速公路, Data managemeng tools 再features 再polygon to line,这样就把面转为一个新线图层. 在这个新图层中,再用split tool 把线打碎,删成一条线. 导入“GH线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 把这条线导入其中,即可. 再对线的位置作一定调整. 完成! (3)场镇范围允许建设区以及有条件建设区上图 参考场镇规划基本范围制图(有CAD规划图的要先将.dwg文件导入Arcgis)。将现状场镇作为允许建设区,将规划场镇作为有条件建设区。 Tips: A.将场镇规划.dwg文件导入Arcgis步骤: 1.提取场镇边界。打开场镇规划.dwg文件,选中场镇边界即规划红线,复制到新.dwg文件,并缩放另存 到规划图数据文件夹中 2.打开Arcgis,拖入场镇边界文件。“export data”完成转换 3.配准。缩放到图层,打开spatial adjustment 选四个点,修改点坐标,进行配准。X坐标复制到X,前 加36(36度纬度带)Y坐标复制到Y(看CAD图的经纬度,如果经度位数为6,纬度位数为7,则用上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层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单选题 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C )。 选择一项: A. 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B. 制定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C. 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 D. 属于战略性规划 题目2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有( D )。 选择一项: A. 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 B. 建立基本农田登记、损失补偿、地力保养、环境保护及监督检查制度 C. 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3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A)。 选择一项: A.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B. 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D. 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E. 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 题目4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容的重点是(B)。 选择一项: A. 确定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B. 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 C.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目标、方针 D. 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的供需总量平衡指标 题目5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D )。 选择一项: A. 经济分析 B. 环境分析 C. 社会分析

D. 土地评价 题目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 D )。 选择一项: A. 法律措施 B. 行政措施 C. 经济与技术措施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7 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 B )。 选择一项: A. 少 B. 多 C. 差不多 题目8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A )。 选择一项: A. 矿质元素 B. 维生素 C. 氧 D. 微量元素 题目9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 A )来控制。 选择一项: A. 温度 B. 肥力 C. 风力 D. 湿度 二、判断题 题目10 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可塑性很大,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扰动很容易造成土地退化。错 题目11 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为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2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4T15:17:55.5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莫红梅[导读]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定位不合适、建设规模盲目扩大、空间布局不科学、整体城市缺乏自身特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湖南盛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其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二者的矛盾,就会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较大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制约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并不受不可解决的,通过做好二者的协调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现状问题;协调发展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定位不合适、建设规模盲目扩大、空间布局不科学、整体城市缺乏自身特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城市规划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不够;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不够成熟完善,使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未能实现很好的衔接。因此两者要协调起来,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适当考虑城市发展的要求,遵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协调中使城市规划能服从于土地利用规划,只有这样,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才能与城市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共同为保障土地资源的长远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我国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保证。 1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1平行性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而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二者均为《宪法》行政法,因此二者为平行关系。在城市规划中,需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并根据法律条文规定,做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衔接,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来制定。 1.2交叉性 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均属于行政区域规划范畴,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对城市、城镇进行规划,而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则需要对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土地资源进行规划,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而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有效控制,由此可见,二者具有交叉性特征。 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现状 2.1用地矛盾较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地使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对于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促进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对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不断创新土地规划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城市人口进行核算,然后以此为依据实现城市用地规划。 2.2现实问题客观存在 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在对某一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时,需要对项目选址、用地预审等加强管理,并将其作为衡量用地规划方案的重要标准。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也应该与土地规划部门加强沟通交流,确保项目选址与预审的协调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3实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更好衔接的策略分析 3.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城市规划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核心是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正是通过对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来保障土地资源的长远利用。因此,城市规划也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中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分析研究土地不同规划下城市系统的不同发展方向,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协调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原则支配下的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这样既能保障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通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城市规划新思路既实现了城市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又能保证对城市土地资源良性循环的长远利用。 3.2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从大局出发 在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客观地协调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和保障农业用地不被占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分析找出两者的平衡点。在土地利用率比较高,而现有区域内土地资源不可能增加的现实情况下,尽可能通过规划的合理手段去提高城市内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而不是通过占用农业用地来解决城市内对土地的供需问题。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统一进行城乡发展的宏观科学规划,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从大局出发,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保障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3保证规划应有的弹性,对人均指标严格控制 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主要指的是在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使用功能保障的前提条件下,对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的灵活可变性。而在城市规划中弹性主要针对的是从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角度出发时,对城市建设用地组织上的合理性考虑,并通过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对人均指标进行严格合理的控制,建立用地范围的划分对未来人口增长的一系列指标。只有保障在规划中应有的弹性,并对人均的各项指标有着严格合理的控制,才能更好地控制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3.4加强各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统一相关法规和标准 在现有的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件下,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规划部门之间存在缺乏整体协调合作和适当沟通的现象。另外,很多客观存在的原因也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有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存在。现阶段,为了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协调和衔接,相关部门必须改变观念加强合作沟通,在实际进行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划分时,为避免现阶段频繁出现的城市规划用地超过土地利用规划中所规定的用地范围的不良现象,对于虽然满足城市规划但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超过了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用地区范围的用地,须遵循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准,而城市规划服从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准则进行处理。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1997-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编制和实施北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配置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首都的发展建设,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及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保障了首都的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及各项生产的用地需要。但是,由于我市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为此,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士她利用的方针政策,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及有关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土地资源实行严而又严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科学地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市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

利用Arcgis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步骤

卢真珍 一、总体规划图包含文件及属性: 工程文件名:XX乡规划图 YX(晕线面) DLTB(地类图斑面) YTFQ(用途分区面):在原地类图斑属性的后面加TDYTQLX(土地用途区类型)字符串20,TDYTQLXDM(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字符串3,GZQLX(管制区类型)字符串20,GZQLXDM(管制区类型代码)字符串20。 DLW(道路网面) YTJJSQ(有条件建设区面)与上面一样。 TMSC(透明输出面) DLJX(地类界线) XZQJX(行政区界线) XZDW(现状地物) JBNTBJ(基本农田边界):加BJLX字符串20 GZQBJ(管制区边界):BJLX字符串20 ZJ(注记) TK(图框点) TK(图框线) TK(图框面) 二、按乡镇Arcgis在检查重区 导入,修复,打散,检查拓扑错误,检查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 1转成shape格式,放入建好的文件夹中。 2打开Catalog,在上面建好的文件家中,点右键,New个人数据库,New数据集导入是高斯克里格的文件,0.0001,3导入上面转好的文件,输入名为基本农田保护区,OK。 4打开Arcinfor,添加上面数据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5修复:在DMT中,Feature,Repaire中,不打钩,OK。 6打散:编辑,全选,打散。 7核对面积:在属性表中,右击面积Sta看总面积记下来,再看Shape-area总面8积,要一模一样,如果不是就合Mapgis核对检查原因。(如果很特别的掉去就去Mapgis中切割那块,在导入复制进去,其他不用动) 9修改拓扑错误:若跳区,按住shift点跳去周围的面,在编辑中选自动生成面,在跳区出点3下要移动点,若属性相同就Merge,保存。若前面的做不了,就去Mapgis中,把原来那块多切割几次,把整块变成多块后转成shape后,复制进去。核对面积一样就可以了。 10检查重区:在Catalog数据集中New拓扑关系,重区,是。 11导入Arcgis中,让拓扑关系处于编辑状态,查看有多少错误,修改。 12Generalization-------Dissolve 并区,打钩的表示要留下的属性,基农全删;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心得【模版】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甘肃靖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评价 姓名:赵景辉 学号:61110803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王建国

时间:2014年5月28日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有限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外、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希望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达到合理协调协调人与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国家《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有效地促进了耕地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也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在土地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起到了积极地效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在具体实施工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加以重视,并进行有效地解决。实施评价既是对上一轮规划的总结,也是对将开展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做出理论探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靖远县1996 年至2010 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客观的评判。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靖远县土地数据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相关数据,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作以分析评价,对规划的执行情况实施评价。研究表明,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效果一般。针对研究结果,对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首先处理好刚性与弹性,近期与远期、保护与发展,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它各规划之间关系;通过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政策建议完善规划;运用法治、行政、经济、社会监督、技术措施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土地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基础上,对《1986—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订,制定《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以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为重点,确定全国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协调各类用地矛盾,提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的政策意见,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纲要》编制的原则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纲要》以1996年为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并展望到2030年。 《纲要》的内容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略)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 (一)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997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具体目标是: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

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臵、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臵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王忠诚 2014/0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