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合集下载

机械工程控制理论基础 实验报告 附小结与心得

机械工程控制理论基础 实验报告 附小结与心得

《机械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目录实验内容实验一一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P3 实验二二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P9 实验三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实验P15 实验四机电控制系统的校正P20 实验心得…………………………………………P23实验一 一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传递函数看做由一些典型环节组合而成,并且使用运算放大器来实现各典型环节,用模拟电路来替代机电系统,理解时间响应、阶跃响应函数的概念以及时间响应的组成,掌握时域分析基本方法 。

● 实验原理使用教学模拟机上的运算放大器,分别搭接一阶环节,改变时间常数T ,记录下两次不同时间常数T 的阶跃响应曲线,进行比较(可参考下图:典型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典型一阶环节的传递函数:G (S )=K (1+1/TS ) 其中: RC T = 12/R R K =典型一阶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实验方法与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Cybernation_A.exe ”图标运行软件,阅览使用指南。

2)检查USB 线是否连接好,电路的输入U1接A/D 、D/A 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 、D/A 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3)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选中本次实验,点击按钮,参数设置要与实验系统参数一致,设置好参数按确定按钮,此时如无警告对话框出现表示通信正常,如出现警告表示通信不正常,找出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继续进行实验。

● 实验内容1、选择一阶惯性环节进行实验操作由于一阶惯性环节更具有典型性,进行实验时效果更加明显。

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模拟电路与实验曲线如图1-1: G (S )= - K/TS+1RC T = 12/R R K =2、(1)按照电子电路原理图,进行电路搭建,并进行调试,得到默认实验曲线图1-2图1-2(2)设定参数:方波响应曲线(K=1 ;T=0.1s )、(K=2;T=1s ),R1=100k Ω 3、改变系统参数T 、K (至少二次),观察系统时间响应曲线的变化。

典型环节与及其阶跃响应

典型环节与及其阶跃响应

实验一: 典型环节与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1、EL-AT-III 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G(S)= −R2/R1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G(S)= −K/TS+1K=R2/R1T=R2C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G(S)=1/TST=RC4、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G(S)= −RCS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G(S)= −K(TS+1)K=R2/R1T=R1C五、实验结果及分析(注:图中黄色为输入曲线、紫色为输出曲线)1、比例环节(1)模拟电路图:(2)响应曲线:2、惯性环节(1)模拟电路图:(2)响应曲线:(3)传递函数计算:实验值:X1=1029ms=1.029s=4TT=0.257sK=Y2/1000=2.017G(S)=-2.017/(0.257S+1) 理论值:G(S)=-2/(0.2S+1)结论:实验值与理论值相近。

3、积分环节(1)模拟电路图:(2)响应曲线:(3)传递函数计算:实验值:5000/(2110/2/2)=9.1G(S)=-9.1/S=-1/0.11S 理论值:G(S)=-1/0.1S结论:实验值与理论值相近。

4、微分环节(1)模拟电路图:(2)响应曲线:5、比例+微分环节(1)模拟电路图:(2)响应曲线: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介绍本次实验是针对连续系统的串联校正实验,目的是使控制系统能够精确地跟踪给定输入信号。

具体地,要求通过串联校正的方式,将系统的稳态误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为此,本次实验将对校正器进行串联配置,然后测试系统并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

实验原理首先,需要明确串联校正的概念。

所谓串联校正,就是将校正器和系统连接起来,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串联校正实现的基本思想是,先将校正器的控制信号与系统输入信号串联起来,通过对校正器进行调整,来改变系统的特性,以便使系统的输出信号与给定输入信号精确匹配。

具体来说,要完成串联校正,需要如下步骤:1.测量系统的开环特性,并进行基本的分析。

2.将校正器和系统进行串联,校正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输入信号,系统的输出信号作为反馈信号。

3.根据反馈信号调整校正器的参数,使系统具有更好的稳态性能。

4.再次测量系统的闭环特性,检验串联校正后的效果。

具体的实现步骤和公式可参考连续系统校正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1.首先进行系统的稳态误差测量,记录输出信号与给定信号之间的稳态误差。

2.将校正器与系统进行串联,根据实验要求设定校正器的参数。

3.测试校正后的系统,记录输出信号与给定信号之间的稳态误差,与前一次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测量项目原始系统校正后系统稳态误差0.2 0.02由上表可知,经过串联校正后,系统的稳态误差从0.2减少到了0.02,已经达到了实验的预期。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连续系统的串联校正方法,了解了校正器与系统的串联关系,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技术。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校正器的参数调整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山大继续教育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山大继续教育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词汇第一章自动控制 ( Automatic Control) :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条件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的某些物理量(或状态)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去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将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控制器)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构成的有机总体。

开环控制 ( open loop control ):开环控制是最简单的一种控制方式。

它的特点是,按照控制信息传递的路径,控制量与被控制量之间只有前向通路而没有反馈通路。

也就是说,控制作用的传递路径不是闭合的,故称为开环。

闭环控制 ( closed loop control) :凡是将系统的输出量反送至输入端,对系统的控制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都称为闭环控制系统或反馈控制 Feedback Control 系统。

这种自成循环的控制作用,使信息的传递路径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路,故称为闭环。

复合控制 ( compound control ):是开、闭环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方式。

被控对象:指需要给以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被控对象是控制系统的主体,例如火箭、锅炉、机器人、电冰箱等。

控制装置则指对被控对象起控制作用的设备总体,有测量变换部件、放大部件和执行装置。

被控量 (controlled variable ) :指被控对象中要求保持给定值、要按给定规律变化的物理量。

被控量又称输出量、输出信号。

给定值 (set value ) :是作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并作为控制依据的物理量。

给定值又称输入信号、输入指令、参考输入。

干扰 (disturbance) :除给定值之外,凡能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因素,都是干扰。

干扰又称扰动。

第二章数学模型 (mathematical model) :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传递函数 ( transfer function)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传递函数。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控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3. 学会运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电路,研究了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

通过改变电路参数,分析了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本实验研究了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通过改变系统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分析了系统性能的变化。

3.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本实验研究了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方法,通过调整校正装置的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

4.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本实验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法,编写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程序,熟悉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PID参数掌握PID控制原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在比例环节中,随着比例系数的增加,系统的超调量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在积分环节中,随着积分时间常数增大,系统的稳态误差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在微分环节中,随着微分时间常数增大,系统的超调量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2.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分析了二阶系统的性能。

在阻尼比小于1时,系统为过阻尼状态,响应速度慢;在阻尼比等于1时,系统为临界阻尼状态,响应速度适中;在阻尼比大于1时,系统为欠阻尼状态,响应速度快。

3.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串联校正方法。

通过调整校正装置的参数,可以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

4.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法,编写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程序。

(完整版)PID控制规律及数字PID基本算法

(完整版)PID控制规律及数字PID基本算法

积分 微分
u* (t )
离散化过程相当于脉冲序列调制过程
脉冲信号:

(t

T
)

kT ) k 0


e*(t) e(t) (t kT ) e(kT ) (t kT ) k 0,1,2,K
k 0
k 0
积分环节的离散化处理
PID控制规律及数字PID基本算法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内容仅限参考
知识回顾
系统控制的目标
r(t) e(t)
u(t)

校正环节 Gc (s)
c(t)
执行机构
检测单元
c(t)
被控对象 G(s)
控制目标:系统准确性、稳定性、快速性要求 系统评价:稳态特性、动态特性 稳态特性:稳态误差(误差度),与系统型次及开环增益相关 动态特性:时域指标(超调量、调整时间等);频域指标(稳定裕度、剪切频率、中频宽度、带宽等 经典系统分析方法:时域、频域法、根轨迹等(开环分析闭环) 系统校正: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复合校正、频率特性校正
2
2.5
3
time(s)
rin,yout
五、小结与数字PID应用中的核心问题
小结 1、理解并掌握PID控制器中比例、积分、微分在调节系统稳态
特性与动态特性中的作用 2、掌握数字PID位置式、增量式的基本算法与特点 3、能够利用基本程序语言实现位置式增量式的程序编写 后续学习内容 1、PID参数的整定问题(周三实验介绍关于PID工程整定方法及
系统校正单元由基本环节构成,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一阶微分、 二阶微分等,其中由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构成的PID控制在工业控制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了解PID控制规律、掌握PID控制器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班级自动化1204姓名焦雍堡学号12212153组员黄寅峰学号:12212124任课老师苗宇实验一经典环节及其阶跃响应1.各个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及其阶跃响应曲线(1)比例环节(2)惯性环节(3)积分环节(4)微分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传递函数(1)惯性环节K=R2/R1=200K/100K=2 T=R2C=0.2G(S)=-2/(0.2S+1)由图可得,输入1000mv的阶跃信号,输出信号稳定在-2000mv 与理论值相符。

(2)积分环节T=RC=0.1G(S)=1/TS=10/s由图可得,R(S)=100/S,C(S)=1000/2S,与理论值相符。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1.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讨论经典二阶系统性能指标与ξ,nω的关系。

(1)R2=0,ξ=0,nω=10 rad/s(2)R2=50K,ξ=0.25,nω=10 rad/s(3)R2=100K,ξ=0.5,nω=10 rad/s(4)R2=150K,ξ=0.75,nω=10 rad/s(5)R2=200K,ξ=1,nω=10 rad/s(6)R2=400K,ξ=2,nω=10 rad/s(7)ξ=0.5,nω=100 rad/s2.不同ξ,n ω条件下的Mp 和ts 值。

实际测量值: n ωξMpTs (ms )10 rad/s 0 无 无穷 10 rad/s 0.25 41.1% 1098 10 rad/s 0.5 15.9% 665 10 rad/s 0.75 17.3% 333 10 rad/s 1 0 - 10 rad/s 2 0 - 100 rad/s0.515.3%73当ξ=0时,系统处于零阻尼状态,等幅振荡;当0<ξ<1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在相同自然角频率的情况下,通过改变ξ可以减小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减少超调量,且在0.5<ξ<0.75存在最佳阻尼比。

自控原理II实验采样系统校正报告

自控原理II实验采样系统校正报告

采样系统校正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连续系统设计方法对采样系统进行设计。

2.掌握采样系统中采样周期的选择方法。

二、实验内容采样控制系统如图10-1所示,选择合理的采样周期,设计串联校正装置的参数k 、a 和b ,使校正后系统满足的期望性能为:Mp ≤5%,tp ≤0.5秒。

图10-1 采样控制系统三、实验步骤1、 从期望的性能指标,求出2阶系统的期望极点。

*17.077.07j λ=-+*27.077.07j λ=--2、 按照串联校正的设计方法,设计校正装置参数k 、a 和b 。

(1) 设计校正器为:s a ks b ++ 使得它的一个零点与可控对象的一个极点抵消,加入校正器后,开环传递函数为:()010()kG s s s b ∴=+(2)加入校正器后,特征多项式为:2100s b s k ++=(3)利用期望极点求出希望的特征多项式:**212det()()()14.1100sI A B K s s s s λλ--=--=++(4) 对比(2)、(3)步中的特征多项式,求出K 和b 。

K=10 a=0.1 b=14.13、在MA TLAB环境下,对校正后的系统性能进行仿真验证。

四、实验结果:T:0.5ST:0.1ST:0.01ST:0.005S结论:采样周期设置得越小,超调量越小,峰值时间也越小,五、思考题1、将连续系统的设计方法用于采样系统设计,应注意那些问题?注意采样周期的选择。

2、设计采样系统的校正网络,可采用那些方法?如果性能指标以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调整时间、超条量、阻尼比等时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样根轨迹校正。

如果性能指标以稳定裕量的形式给出,采用频率法校正。

5.5连续系统的串联校正

5.5连续系统的串联校正
(2)选中[实验课题一连续系统串联校正一滞后校正]菜单项,鼠标点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系统加入阶跃信号。参数设置完成后鼠标点击确认,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ts。
(3)开关K接通,重复(2)的步骤,将两次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
4.串联滞后校正系统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5.6串联滞后校正电路),电路的输入R(S)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C(S)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选中[实验课题一连续系统串联校正一超前滞后校正]菜单项,鼠标点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系统加入阶跃信号。参数设置完成后鼠标点击确认,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ts。
(3)开关K接通,重复(2)的步骤,将两次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
5.5.5仿真实验
1.Multisim仿真实验
(1)在Multisim仿真平台上建立如图5.5.8(a)所示串联超前校正电路。图5.5.8(b)测出的是校正前的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ts。图5.5.8(c)测出的是校正后的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ts。
图中 的传递函数是:
校正前
校正后
3.串联超前-滞后校正
串联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如图5.5.6所示,串联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框图如图5.5.7所示。图中开关K1和K2同时断开对应未校正情况,同时接通为对应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观测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
图5.5.6串联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
图5.5.7串联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结构框图
(1)串联超前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系统矫正前系统结构框图如图5.5.11(a)所示,矫正后系统结构框图如图5.5.11(b)所示。
(a)超前校正前系统结构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二、带宽的确定
Mr
( j 0) 0.707Φ( j 0)
( j )
b的选择要兼顾跟 踪输入信号的能力 和抗干扰的能力。 若输入信号的带宽 为 0~ M,扰动信 号带宽为 1~ 2, 则b=(5~10) M, 且使 1~ 2 置于b 之外。
0
r b
输入信号

R( jw)


结束
6-2 PID控制器及其控制规律
• 注明:讲课顺序调整,本节内容在教材 P246~ P248和P254~P257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 是串联校正 中常用的有源校正装置。 PID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是实 际工业控制过程中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种控 制规律。 PID :对偏差信号e(t)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 算变换后形成的一种控制规律。
系统的闭环零点改变 系统的闭环极点未改变 增加系统抑制干扰的能力 稳定性未受影响
u0
+
ug
+
△u 电压

+
u1 功率

+
+ ua
R
n
SM 负 载
放大
放大
电压 放大

i
+
un
TG
图1-8 电动机速度复合控制系统
说明:

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都属于主反馈回路之内的校
正。 前馈补偿和扰动补偿则属于主反馈回路之外的校 正。 对系统校正可采取以上几种方式中任何一种,也 可采用某几种方式的组合。
给定 元件
比较 元件
-
串联 校正元件
-
放大 元件
执行 元件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

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填空(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系统不稳定时,其稳定误差为( )1)+∞ 2)-∞ 3)0 4)以上都不对 2. 2-1-2型渐近对数幅频特性描述的闭环系统一定( )1)稳定 2)不稳定 3)条件稳定 4)说不清 3. 由纯积分环节经单位反馈而形成的闭环系统超调量为( ) 1)0 2)16.3% 3)无超量 4)以上都对 4. 描述函数描述了( )系统的性能。

1)非线性系统 2)本质非线性系统 3)线性、非线性系统 4)以上都错 5. 采样周期为( )的系统是连续系统。

1)0 2)∞ 3)需经严格证明 4)以上都错 二、简化结构图求传递函数C(s)/R(s) (每小题8分,共16分)1.2.三、单位负反馈系统的零初始条件下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每小题5分,共20分)1. 析开环、闭环稳定性;2. 超调量;3. 求Δ=±0.02L(∞)时,调节时间;4. 求阶跃响应时的稳态误差。

四、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每小题8分,共16分)1. 绘制闭环根轨迹图;2. 决定闭环稳定的k 1的范围。

五、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每小题8分,共16分)1. 绘制开环伯德图;2. 分析闭环稳定性。

0≥ +-=--t tg t e t C t )220sin(1)(15)1)(3()(1++=s s s k s G )1()(21++=s s s k s G第四套一、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的性能要求是什么?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5分)二、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20分) 1)求传递函数E(s)/R(s) 和 E(s)/N(s)。

2)若要消除干扰对误差的影响(即E(s)/N(s)=0),问G 0(s)=?图1三、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要求系统阻尼比0.6ζ=。

(20分) 1)确定K f 值并计算动态性能指标t p ,σ%,t s ; (提示:p dt πω=,%p e σ=4s nt ζω=)2)求在r (t )=t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matlab实验报告

matlab实验报告

实验仿真一:控制系统中的MATLAB编程应用已知单位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ωξω(1)假设自然频率ω给定,取五个不同的阻尼比ξ。

试用MATLAB编程,在同一张图中绘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分析阻尼比对二阶动态系统的影响。

取ω=2,ξ=0.25, 0.5, 1,2,4由开环传递函数求出闭环传递函数:G(s)=ωξωω将数据带入闭环传递函数得:G(s)=,ξ则随着ξ的值变化,绘制的曲线将不同。

写入MATLAB程序如下:clearclcnum=4;den1=[1 1 4];sys1=tf(num,den1);den2=[1 2 4];sys2=tf(num,den2);den3=[1 4 4];sys3=tf(num,den3);den4=[1 8 4];sys4=tf(num,den4);den5=[1 16 4];sys5=tf(num,den5);step(sys1,'b-',sys2,'g-',sys3,'r-',sys4,'c-',sys5,'y-',20);图1-1 阻尼比不同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阻尼比对二阶动态系统的影响:随着阻尼比ξ的增大,系统超调量逐渐减小。

当阻尼比大于1时,系统响应曲线为单调曲线,已经没有振荡了。

(2)假设阻尼比ξ给定,取五个不同的自然频率ω。

试用MATLAB编程,在同一张图中绘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分析自然频率对二阶动态系统的影响。

取ξ=0.5,ω=0.5,1,2,3, 4将数据带入闭环传递函数得:G(s)=ω,ωω则随着ω的值变化,绘制的曲线将不同写入MATLAB程序如下:clearclcnum1=0.25;den1=[1 0.5 0.25];sys1=tf(num1,den1);num2=1;den2=[1 1 1];sys2=tf(num2,den2);num3=4;den3=[1 2 4];sys3=tf(num3,den3);num4=9;den4=[1 3 9];sys4=tf(num4,den4);num5=16;den5=[1 4 16];sys5=tf(num5,den5);step(sys1,'b-',sys2,'g-',sys3,'r-',sys4,'c-',sys5,'y-',20);图1-2 自然频率不同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自然频率对二阶动态系统的影响:随着自然频率的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而响应曲线的峰值保持不变。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班级:自动化0906班学生: 伍振希(09213052)张小维(合作)任课教师:苗宇老师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仪器 (1)三、实验原理 (1)四、实验内容 (1)五、实验步骤 (2)六、实验结果 (3)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6)一、实验目的 (6)二、实验仪器 (6)三、实验原理 (6)四、实验内容 (6)五、实验步骤 (7)六、实验结果 (7)实验三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13)一、实验目的 (13)二、实验仪器 (13)三、实验内容 (13)四、实验步骤 (15)五、实验结果 (15)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1。

G(S)= R2/R1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2。

G(S)= - K/TS+1K=R2/R1,T=R2C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3。

G(S)=1/TST=RC4.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4。

G(S)= - RCS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5(未标明的C=0.01uf)。

G(S)= -K(TS+1)K=R2/R1,T=R1C五、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结构图如下:图1-1-1 比例环节电路图图1-2-1 惯性环节电路图图1-1-2 比例环节结构图2-2 惯性环节结构图图1-3-1 积分环节电路图图1-4-1 微分环节电路图图1-3-2 积分环节结构图图1-4-2 微分环节结构图三、实验步聚1、 将输入端ui 与数据通道接口板上的DAO 连接、输出端uo 与实验平台信号引出区的INO 孔连接。

(若无特别声明,其它实验中涉及运放电路板及ui 及uo 均按此连线,不再赘述)。

2、 启动计算机,运行“系统设置”菜单,选择串口。

(若无特别声明,其它实验中均同此,不再赘述。

如不选择,则设为默认值,选择COM1通讯端口)3、 打开“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打开“实验选择”菜单,选择“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

4、 选择“参数设置”命令,设置采样周期,采样点数和设定电压。

5、 选择“运行观测”命令,观察阶跃响应曲线,改变模拟电路参数后,再重新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变化。

6、 为了更好的观察曲线,再“参数设置”命令中,设置“曲线放大”倍数,“运行观测”。

7、 记录波形及数据(保存结果、打印图象)。

8、 连接其它模拟电路,重复步骤3、4、5、6注:打印图像只有在曲线放大为“1”时打印(其它实验相同)四、实验报告1、 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的电路图和所记录的响应曲线。

2、 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值比较。

图1-5-1 比例微分环节电路图传递函数为:G(s) = (R3/R2) ((R1+R2)CS+1)图1-5-2 比例微分环节结构图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D)对该开环函数构成的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稳定性作出判断,说明理由;假如闭环不稳定,则应指出不稳定极点的数目。
>> step(G,6)
自然频率=16.9538rad/sec
阻尼比=0.73578
实验二
2.1
(1)考察闭环系统根轨迹的一般形成规律。
(2)观察和理解引进零极点对闭环根轨迹的影响。
(3)观察、理解根轨迹与系统时域响应之间的联系。
(4)初步掌握利用产生根轨迹的基本指令和方法。
2.2
根轨迹绘制的指令法、交互界面法;复平面极点分布和系统响应的关系。
指令:rlocfind(G)
分离点:-2.0095 + 1.0186iK=0.0017
与虚轴的交点:-0.0000 + 3.6025iK=65.8411
(3)利用MATLAB的rlocfind指令,求出系统临界稳定增益,并用指令验证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临界稳定增益:65.8411
由于系统无右半平面的开环极点,且奈奎斯特曲线不包围(-1,j0)点,系统稳定。
1
-----------
s^2 + s + 1
>> step(G,18)
阻尼比=2:
>> G=tf([1],[1,2,1])
Transfer function:
1
-------------
s^2 + 2 s + 1
>> step(G,18)
结论:
当阻尼比取0时,其振荡频率为1,即为无阻尼振荡;当阻尼比大于0小于1时,二阶系统为欠阻尼二阶系统,其单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当阻尼比大于1时,二阶系统为过阻尼二阶系统,其单位阶跃响应为是非振荡的。

计算机仿真题库

计算机仿真题库

仿真是指用模型(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代替实际的系统进行实验和研究,其遵循原理 抽象、相似性原理的原则,相似性原理包括几何相似、性能相似、环境相似等。 40. 数据插值和曲线拟合的区别?
数据插值是研究如何平滑的估算出基准数据之间的其他点的函数值,所以插值所得曲线 必定穿过基准数据;而曲线拟合研究的是如何寻找平滑曲线以最好的表现带噪声的测量数据, 但不要求你和曲线穿过这些测量数据点。 41. 数值运算与符号运算的区别?
21. Matlab 中提供的三种基本逻辑运算为:与(&)、或( | )、非( ~ )。
22. 计算机仿真的三要素为:系统、模型、计算机。
23. 简述龙格-库塔法的基本思想。
用几个点上的函数值的线性组合来代替泰勒展开式中的各阶导数,然后按泰勒级数展开
确定其中的系数,这样既可以避免计算高阶导数,又能提高积分的精度及截断误差阶数。
t=(0:20)/20; r=sin(2*pi*t)+2; [x,y,z]=cylinder(r,40); cx=imread('flowers.tif');
进行数组运算的两个数组必须有相同的尺寸。进行矩阵运算的两个矩阵必须满足矩阵运 算规则,如矩阵 a 与 b 相乘(a*b)时必须满足 a 的列数等于 b 的行数。在加、减运算时数 组运算与矩阵运算的运算符相同,乘、除和乘方运算时,在矩阵运算的运算符前加一个点即 为数组运算,如 a*b 为矩阵乘,a.*b 为数组乘。 36. 在 Matlab 中什么是图形句柄?图形句柄有什么用途?
在连续系统的数字仿真中,选择仿真算法一般会考虑求解精度、速度、数值稳定性、自 启动能力、步长等。常用的仿真方法有:欧拉法、四阶龙格-库塔法、离散相似法等。欧拉 法属于自启动算法,适用于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方法简单,但误差的积累导致求解精度 降低。四阶龙格库塔法也属于自启动算法,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系统,支持单步长和可变步 长,求解速度和精度较高,但仿真时间较长。离散相似法一般用于状态方程,按环节离散相 似法可用于非线性系统,按系统离散相似法仅限于线性系统。 31. 什么是实时仿真?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实时仿真?它在算法上有什么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特图
单位阶跃响应图
利用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可以估算出:
3)实验结果
实验得到的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图如下:
测量得到
4.滞后超前校正特性
1)理论分析
加入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系统波特图如下图所示:
计算得到穿越频率 ,所以相角裕量
2)仿真分析
用MATLAB进行仿真得到滞后超前校正模块的波特图如下所示:
加入校正后的系统波特图和单位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超调量的仿真与实际值之间存在的误差较小,其中滞后超前校正的相对误差较大,但绝对误差很小。而调整时间的部分误差很大,部分误差很小,分析如下:
1)测量误差:在测量超调量时,由于是测量的最高点与稳态值的差,而最高点容易确定,因此测量的值较准确。并且由于超调一般较大,所以较小的绝对测量误差对准确性影响较小。在测量稳态时间时,测量点已经接近稳态,这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几乎和时间轴平行。所以在确定稳态点时,输出量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时间的大幅变化,这样稳态点的选择就比较容易有较大误差,造成调整时间的误差较大。
2)仿真分析
用MATLAB仿真得到的系统波特图和单位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波特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位阶跃响应
利用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可以估算出:
3)实验结果
实际得到的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下图所示:
实际测量得到
2.超前校正特性
1)理论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系统固有部分稳定性较差,由波特图可以看出幅频特性曲线以 的斜率穿过零点。为了提高系统稳定性,加入超前校正使曲线以 斜率过零点。
模拟线路图如图3-4。观测滞后超前校正加入后的阶跃响应,记录超调量 和过渡过程时间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系统固有部分特性
1)理论分析
由固有部分传递函数可知,幅频特性以 和 为转折频率,分为斜率为 、 、 的三段,且幅频特性图经过 点。
计算得到其穿越频率 ,相角裕量为
相角裕量很小,系统几乎不稳定,所以需要进行校正。
波特图
单位阶跃响应
利用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可以估算出:
3)实验结果
实验得到的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测量得到
将上述各情况的超调量和调整时间及误差,计算列表如下:
任务
超调量
调整时间
实验值
仿真值
相对误差
实验值
仿真值
相对误差
固有部分
88%
91%
3.4%
3.38
7.38
118.3%
超前校正
28%
32%
14.3%
模拟线路图如图3-2。观测超前校正加入后的阶跃响应,记录超调量 和过渡过程时间 。
3.要求速度误差系数 ,截止角频率 ,超调量 。设计一个滞后校正装置。这里给出一个参考的滞后校正:
模拟线路图如图3-3。观测滞后校正加入后的阶跃响应,记录超调量 和过渡过程时间 。
4.要求速度误差系数 ,截止角频率 ,超调量 。设计一个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这里给出一个参考的滞后超前校正:
0.12
0.12
0
滞后校正
36%
39%
1.2%
1.21
0.94
22.3%
滞后超前校正
4%
5%
25%
0.86
0.94
9.3%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都能明显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减小超调量,同时缩短稳态时间。但滞后超前校正的系统更为复杂,设计与实现更加困难一些。实际应用时应当合理选取,达到最优效果。
3)实验结果
实验得到的单位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实验测量得到:
3.滞后校正特性
1)理论分析
为了提高系统稳定性,也可以采用滞后校正的方法。
计算得到穿越频率为 ,相角裕量为
相角裕量同样增大了,系统稳定性提高。
2)仿真分析
用MATLAB进行仿真得到得到滞后校正部分的波特图如下图所示:
加入串联滞后校正部分后系统的波特图和单位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串联超前、滞后、滞后超前校正对改善系统性能的作用,学习串联校正的基本设计方法;
2.观测超前、滞后、滞后超前三种校正方式的作用。
二、实验任务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
模拟线路图如图3-1,不加校正,观测系统的运动状态,记录响应曲线。
2.要求速度误差系数 ,截止角频率 ,超调量 。设计一个超前校正装置。这里给出一个参考的超前校正:
计算得到穿越频率为: 。计算出相角裕量为:
相角裕量较为合理,系统稳定性提高。
2)仿真分析
用MATLAB仿真得到超前校正部分的波特图如下所示,可以看出该超前校正部分提供的相角裕量为55°,使得系统稳定性增强。
加入校正部分后系统的波特图和单位阶跃响应图如下所示:
波特图
单位阶跃响应
利用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可以估算出:
2)实验系统的误差:试验系统采用阻容电路和运算放大器搭建而成,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包括电阻电容值的误差,及运放造成的误差等。而由于其电路的特性,灵敏度没有仿真时的系统灵敏度高,加上实验的信号较小,所以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
三、实验小结
这一次实验让我认识到了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校正方式在提高系统稳定性方面的能力,对系统的校正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