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导游词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合集下载

国家遗址导游词(精选4篇)

国家遗址导游词(精选4篇)

国家遗址导游词(精选4篇)国家遗址篇1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为各位介绍的是沈阳市的著名景点之一: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分南北两个区,它以中间的马路为界。

路南为展览区,路北是新乐遗址和仿古原始人的建筑。

新乐遗址发现于1973年6月,1982年被沈阳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在遗址的南面成立新乐遗址文物管理所,建展厅。

从而为沈阳市的旅游业又增添了一个新景点。

并成为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敦育的基地和对外窗口。

新乐遗址的发现,对沈阳乃至全国的文化、科学、艺术、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拄山的黄土岗上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遗物。

1973年6月又发现了五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

在新乐电工厂家属宿舍院发现了厚到一二米的文化堆积,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在此居住过。

在挖掘中发现了大量文物。

这些文物经过整理研究,具有独特风格,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被命名为新乐文化”。

因此,把这次重大发现地称做新乐遗址,并在此修建了展览馆,称这些原始人为沈阳新乐人”。

新乐遗址占地总面积17.8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地2.5万平方米。

展览馆的屋顶,它呈三角形状,回头看北区几十幢茅草顶和土房子。

它们的屋顶也都是尖顶呈三角形状,是模仿原始人的房屋而建造的。

我们来看院中的这座雕像,这上面共有六个成年人和一个男孩子。

看这个男子,他左手按在磨石上,身子蹲着,右手拿着刚磨好的石器在瞧着。

左边一个女子长发披肩,脖子上挂着项链,上穿一件用树叶和兽皮制成的短裙。

右肩上扛着一个小男孩,男孩双手高兴地举着,在孩子的右手里,我们看他拿的分明是一个果子,是什么果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在她的左侧还有一个女子和她穿着差不多,在翩翩起舞。

看得出非常高兴。

是什么原因使她这祥手足舞蹈呢,大家可以尽情地去猜想。

我们看磨制石器男人右侧的女子,她身边放着一个淘米用的陶罐,她半跪在地上右手捧着一个尖尖的陶碗,目光在看碗里的食物。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知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知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知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一座博物馆,建在河姆渡遗址上,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相关知识。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距今约7000年。

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在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一重要遗址而建立的。

博物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内分为展览区、文物保护区和科研区三个主要区域。

展览区是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区域,通过陈列馆藏文物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发现。

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展区,包括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生活与工艺、社会与文化等。

观众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文物保护区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展示了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器,河姆渡陶器精美绝伦,制作工艺高超,图案丰富多样,成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科研区是博物馆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区域,设有实验室、图书馆和学术会议室等设施。

这里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致力于对河姆渡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工作。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一座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展览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如果你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探究竟。

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陶器和其他文物,感受到远古时代的生活场景,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学术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游记(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文

游记(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文

游记(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文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物古迹举世闻名。

尤其是河姆渡遗址,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的摇篮,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博物馆广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还是江泽民爷爷亲笔题的呢!去发掘现场会使你大开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是当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兴修水利时发现的,先后两期共发掘2800平方米,经专家们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学测定,确认河姆渡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是属于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

经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它由四个互相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文化层组成。

第一、第二层距今5000至5500年,属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层距今约六七千年,属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每个文化层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遗迹。

更使人惊叹的是,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片木构建筑遗迹,经古建筑家鉴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这种已经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是我国所罕见,亦是人类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

如果说发掘现场使人大开眼界,那么文物展览厅会使你叹为观止。

一跨进博物馆大门,展现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有鸟类、爬行类和类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

走过通道,来到第二展厅,这里展示的是“稻作经济”,形象地反映了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令人称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

同时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钵、釜、盆、罐等容器,不仅充分证明了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饮食文化已很丰富了。

转弯进入第三展厅,让我们领略了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画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走进河姆渡博物馆PPT讲稿

走进河姆渡博物馆PPT讲稿

走进河姆渡博物馆——PPT讲稿前言P1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来自河姆渡镇罗江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今天由我带大家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

P2博物馆馆名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2年在北京题写。

陈列分序厅、沧海桑田、日出而作、湖畔人家和心灵之声五大部分。

P3河姆渡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第一展厅P4这个地层是根据河姆渡遗址剖面,按1:1的比例仿制而成,文化堆积厚4米左右,根据碳14技术测定的年代,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3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6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600~5300年。

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出土的稻谷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但是出土时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形态和色泽。

证明了我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起源地之一。

P5——1、七千年前河姆渡这一带,自然环境优越,当时至少生活着61种动物。

这儿可以看到大象、犀牛等动物的骨骸,说明当时气温要比现在高,接近于现代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气候。

2、这有鲸鱼的肋骨,还有金枪鱼的脊椎骨,说明河姆渡时期是靠海较近的区域。

P6——3、眼前的这幅油画描绘的是河姆渡时期的生态环境。

当时是湖泊和沼泽地带,适合农作物生长,所以河姆渡人已经种植水稻了。

第二展厅P7——1、这幅照片是当年发掘时拍的,稻谷刚出土时还是金黄色的,可遗憾的是稻谷接触空气两、三分钟后就氧化变黑了,这就是变黑的稻谷。

P8——2、当时没有金属工具,用来松土、挖沟的工具是用鹿或牛等肩胛骨制作而成。

它的功能类似于今天所用的铁锹,可以用来翻耕土地,修筑田埂,开沟排水等。

使用方法大家可以看一下模拟场景。

P 9——3、这里陈列的是当时先民采集到的野果子,有青冈、麻栎果、酸枣、菱角、芡实等,是河姆渡人的补充食物。

河姆渡文化遗址博物馆作文

河姆渡文化遗址博物馆作文

河姆渡文化遗址博物馆作文“哇,妈妈,我们今天要去河姆渡文化遗址博物馆吗?”我兴奋地问道。

“对啊,宝贝,今天就带你去感受一下古老文化的魅力。

”妈妈笑着回答。

坐在车上,我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窗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博物馆。

一走进博物馆大门,我就被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住了。

这里好安静啊,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我拉着妈妈的手,迫不及待地开始参观。

展厅里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文物,有古老的陶器、石器,还有精美的骨器。

我看着这些文物,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几千年前人们生活的场景。

“妈妈,你看这个陶器好有意思啊,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好奇地问。

“宝贝,那时候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东西。

”妈妈耐心地给我解释。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个模拟的河姆渡人居住的场景。

那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的房屋,还有那简单的生活用品,都让我觉得好新奇。

“哇,原来他们住的地方是这样的呀!”我惊叹道。

这时,旁边有几个小朋友也在参观,我们就一起讨论起来。

“你们说,河姆渡人是不是很厉害呀?”一个小朋友说。

“当然厉害啦,他们能在那么久远的时代生活得那么好。

”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我们叽叽喳喳地说着,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在博物馆里,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

走出博物馆,我回头望着那座庄严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感慨。

河姆渡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人类历史的天空。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这不就是我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吗?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啊!。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1. 哇塞!河姆渡遗址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时光机器啊!它带我们穿越了七千年的历史长河,让我们一下子就回到了新石器时代。

想想看,当我们的祖先还在用石头砍柴的时候,河姆渡的古人已经开始种稻谷、养家禽了,这不是超厉害吗?2. 河姆渡遗址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史前百科全书,里面藏着无数惊喜。

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挖出了什么?稻谷、骨器、木器、陶器,应有尽有!这些小东西可了不得,它们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我常常在想,如果古人看到我们现在用的高科技产品,会不会觉得那是神仙的法宝呢?3. 河姆渡的古人真是太有才了!他们不仅会种地、养动物,还会造房子呢。

考古学家发现的那些干栏式建筑遗迹,简直就是远古版的"空中别墅"啊。

想象一下,古人住在水面上的木屋里,晚上看星星,白天钓鱼,多么诗情画意啊!4. 说到河姆渡出土的文物,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刻有"鸟"字的骨笛了。

这可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文字呢!想象一下,七千年前的古人吹着骨笛,演奏着我们现在完全无法想象的音乐,那场景简直太酷了!我都想穿越回去听一听呢。

5. 河姆渡遗址还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世界上最早的稻米!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米,而是经过人工培育的呢。

七千年前的古人就开始搞育种了,这操作也太秀了吧!我觉得他们简直就是远古版的"袁隆平爷爷"。

6. 在河姆渡,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

这些骨头告诉我们,古人不仅会打猎,还会养殖动物呢。

猪、狗、鸡、鸭,应有尽有。

我突然很好奇,如果古人开个烧烤派对,会不会比我们现在的还要热闹呢?7. 河姆渡的古人还有一项绝技,那就是造船!他们用的可不是普通的木头,而是选用了防腐能力超强的楠木。

这些船只经过几千年,木质依然完好,简直就是远古版的"诺亚方舟"啊!我都想坐上去兜兜风了。

8.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早就开始过上了有模有样的生活,这不是太厉害了吗?我觉得河姆渡古人如果穿越到现在,肯定会成为"最强大脑"的常客。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介绍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介绍
401班 张博轩
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 市城区西25公里,离慈城 仅10余公里。是5000—— 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古人 类的遗址。它是一个4万 平方米的史前遗址,是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红色三角形状的 建筑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 馆。
二、双凤朝阳雕塑
这是两块巨石顶着一块 半月形的——太阳鸟(双凤 朝阳)雕塑,是宁波的旅游 标志。这是根据遗址出土的
女人怀抱稻谷。飒爽英
姿,令人敬佩。那么再 过5000年,我们的后人
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
以尽情的想象一下。
其中六角形椭圆盘、多
角形口釜,造型别致, 但是彩陶数量较少。
四、木结构干栏式建筑
这是干栏式建筑的遗 址群,据鉴定,那是人 类历史上最早的木结构
“干栏式”建筑。他们
运用榫卯木作技术,既 能防潮又能防止野兽、
昆虫等袭击。这也成了
我国南方传统的建筑技 术的祖源。
五、木结构房屋
六、古人类雕塑
这是根据5500年前人类 头盖骨复原像雕塑的古 人类像。男人肩扛骨铲,
一块5500年前的玉石的放大
雕塑。此玉石长16CM、宽 5.9CM,厚1CM,中间是同 心圆,外围是燃烧的火焰,
象征太阳;两侧是啼鸣的双
鸟,展示了原始人类的精湛 工艺。
三、陶器
这是博物馆里面陈 列的各种陶器,很多都 是碎片复原而来的。河
姆渡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嘿,各位朋友,今儿咱们聊聊那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河姆渡遗址。

你听说过吗?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疙瘩,历史课本上可能还提到过呢,但今儿咱们用大白话,好好唠唠这地儿的故事。

一说到河姆渡,我脑子里就浮现出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好像还能闻到那时候的空气,带着泥土和稻香的清新。

这可不是我瞎掰,七千多年前啊,咱的老祖宗们就在这块儿地界儿上,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种出了咱们中国最早的稻米。

你说牛不牛?简直是农业界的“鼻祖”啊!走进河姆渡遗址,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

你瞧那干栏式建筑,一排排木桩子扎进地里,上面搭着木板,房子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建起来了。

那时候可没有钢筋混凝土,全靠这些木头和咱们老祖宗的手艺,愣是造出了既防水又防潮的温馨小屋。

这手艺,放到现在那也是杠杠的!再来说说那些出土的文物吧,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

有各式各样的陶器,造型奇特,上面还画着精美的图案,像是鱼啊、鸟啊的,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还有那骨器、石器,每一件都透露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勤劳。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没有咱们现在的科技,但他们用石头磨成锋利的刀,用骨头做成精致的饰品,生活得有滋有味。

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稻米的遗存。

一粒粒小小的稻米,见证了咱们农业文明的起源。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在晨曦微露中,挽起裤腿,下到田里,一把一把地插秧,汗水湿透了衣背,但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等到秋天来临,金黄的稻穗低垂,沉甸甸的,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啊!走在河姆渡遗址的小道上,我总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

那些古老的建筑、文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它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

当然啦,除了看这些古老的遗迹之外,咱们还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知识呢。

比如农业的发展史、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头脑,更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哇,妈妈,我们今天要去河姆渡玩啦!”我兴奋地叫着。

妈妈笑着说:“对啊,宝贝,河姆渡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呢。


坐着车,我们很快就来到了河姆渡遗址。

一走进大门,我就感觉好像穿越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我好奇地四处张望着,这里有好多古老的建筑呀!我拉着妈妈的手,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们的游览。

“嘿,小朋友,欢迎来到河姆渡!”一位导游姐姐笑着跟我打招呼,“让我来给你们讲讲这里的故事吧。


我连忙点头,导游姐姐就开始介绍起来:“河姆渡呀,是我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盖房子、种庄稼、打猎……”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祖先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哇,那一定很有趣。

我们来到了一间展示古代工具的屋子前,导游姐姐拿起一个石斧说:“看,这就是祖先们用的工具哦,很厉害吧?”我瞪大了眼睛:“哇,他们就用这个来干活呀!”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一些古代的陶器,上面还有漂亮的花纹呢。

我忍不住问:“这些陶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导游姐姐耐心地给我解释。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稻田边。

导游姐姐说:“这就是祖先们种的水稻田哦,他们可是很勤劳的呢。

”我看着那片稻田,心想:我们现在吃的米饭原来就是从这里来的呀!
游览完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河姆渡真的好神奇呀!我们的祖先好厉害!”妈妈笑着点点头:“是呀,宝贝,我们要记住我们的历史哦。


我觉得这次来河姆渡真的太棒了!这里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让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

我以后还要来这里,探索更多关于祖先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这就是河姆渡,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的地方!。

河姆渡遗址作文 说明文

河姆渡遗址作文 说明文

河姆渡遗址作文说明文说起河姆渡遗址,那可真是个充满神秘和趣味的地方。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有 4 万平方米。

当我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

遗址现场,那些半埋在土里的木桩、骨器、陶器,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神秘符号,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排列整齐的干栏式建筑遗迹。

这些建筑可大有讲究,它们是先在地上打下一排排木桩,然后在木桩上架设横梁、铺设木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们,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遮风挡雨,生息繁衍。

房子的下面还可以养家畜,真是一举两得。

而且这样的建筑方式,通风防潮,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呀!再往前走,就是一片稻田的遗迹。

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田,而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的遗址!那一片片稻田的轮廓,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依然清晰可辨。

可以想象,当年河姆渡的先人们在这里弯腰插秧、辛勤劳作的场景。

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开垦出一片片肥沃的稻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着生活的希望。

据说,这里的稻谷产量还挺高,足以证明当时农业技术的发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有骨耜,这可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形状有点像现在的铲子,不过是用骨头做的。

先民们就拿着它翻地、播种,为丰收付出辛勤的汗水。

还有陶钵、陶釜等陶器,上面刻着简单却充满韵味的花纹,有的是水波纹,有的是动物纹,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众多的文物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双鸟朝阳”象牙雕刻。

它只有手掌大小,却雕刻得极为精细。

中间是一个太阳,光芒四射,两边各有一只鸟,昂着头,似乎在向着太阳飞翔。

这小小的雕刻,仿佛凝聚了河姆渡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着它,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在劳作之余,围坐在一起,欣赏着这件精美的艺术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遗址里还有很多动物的骨头,有猪、狗、水牛等等。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种植庄稼,还养殖家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拓展典例:河姆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拓展典例:河姆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

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分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两部分组成。

博物馆主体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高床”的风格和特点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墙面,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

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开馆20年来,已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近300余万人次,在宣传河姆渡文化及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人社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委省政府等部门命名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2年在余姚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博物馆实施了陈列展示、安防设施、外部环境等大规模改造,新扩建了贵宾接待室、学术报告厅、停车场等接待服务设施。

2022年5月完成改造工程并重新对外开放。

改造后的博物馆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320件,分沧海桑田、日出而作、湖居人家和心灵之声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活跃在宁绍地区先民创造的河姆渡文化遗存。

展陈内容以河姆渡、田螺山等遗址出土的文物为主线,涵盖了宁绍地区东部已发现或发掘的各个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的遗迹与遗物。

展陈形式上以穿插场景复原,借助声、光、电以及多媒体等高科技平台,利用语音导览系统等辅助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示河姆渡先民所创造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1. 河姆渡遗址的历史背景说起河姆渡,大家一定会觉得它和古老的历史紧密相连。

没错!河姆渡遗址可是咱们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足足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呢。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人们可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馈赠。

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呢?或许是清晨起床,听着小鸟的歌唱,忙着种地、捕鱼、采集。

再说了,河姆渡的地理位置也很赞,水网密布,环境优越,简直是个养人宝地。

在这个博物馆里,咱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的遗物。

比如,古老的陶器、石器,还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木构件,真是让人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

就像打开了一本历史的书,让你瞬间穿越回几千年前,和那些古人一起生活、一起奋斗。

2. 博物馆的展品2.1 陶器与石器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精美的陶器。

说真的,古人用手工制作的陶器,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有的陶罐身上还留有当时的纹饰,像极了现代艺术,真是“别具一格”。

想想他们是怎么把泥土变成如此美丽的器皿的,实在让人佩服。

陶器不仅仅是生活的工具,还是古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这些小小的陶罐里,藏着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再说石器,石器时代可是个大事件哦!那些锋利的石刀和石斧,不仅是打猎的工具,更是他们生存的保障。

看着这些器物,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当年打猎的场景。

想象一下,古人抬着大刀,满脸兴奋,奔向丛林,真是热血沸腾。

2.2 木构件的秘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神秘的木构件。

河姆渡出土的木结构建筑,真是现代建筑的先驱。

你知道吗?这些木构件经过几千年居然还保存得这么好,简直是个奇迹!古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把木头处理得如此精美,真是让人感到惊讶。

而且,这些木构件还反映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他们不仅会利用自然环境,还会合理安排空间,简直是“天生的建筑师”。

你想想,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一切都得归功于那份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游览的乐趣与收获3.1 感受历史的厚重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游览,真是一种与历史亲密接触的感觉。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是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于70年代后期开始
发掘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河姆渡村南约500米。

1976年10月,当地农民在村北的河滩上,发现了一批新
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即所谓河姆渡人遗存。

1981年7月,全国
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一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发掘。

据考古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河姆渡文化是距今7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一个古文化遗址群。

其主要遗存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北岸地区。

以余姚、慈溪两地为中心,西起大雷山,东至大溪河;南起姚江、杭州湾,北至长江三角洲。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5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支重要文化。

它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制作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一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河姆渡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高度统一,是我国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里程碑。

河姆渡人已具备了相当高的物质生产水平。

—— 1 —1 —。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观后感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观后感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观后感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之前,我就充满了好奇。

毕竟这是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窥探远古祖先生活的地方呀!一走进博物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

看到那些古老的器具,什么骨耜啊,陶器啊,我就在想,哇,我们的祖先可真聪明呢!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能够制作出这些东西来满足生活的需求。

你看那骨耜,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当时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可是帮助祖先们耕种的好帮手呢。

我在一个展柜前站了好久,里面是一些碳化的稻谷。

这可不得了啊!这说明在河姆渡时期,咱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

我就琢磨着,他们是怎么发现稻谷可以种植,还能把种植技术传承下来的呢?这得经过多少代人的摸索呀?这小小的稻谷,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远古农业文明想象的大门。

还有那些复原的房屋模型,干栏式建筑。

站在模型前,我仿佛能看到远古的人们在里面生活的场景。

他们在屋子里生火做饭,制作工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不过呢,我也在想,这种房子住着到底舒不舒服呀?毕竟和我们现在的房子差别太大了。

但也许在当时,这就是最适合他们生活的住所了,能够防潮防虫,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呀。

博物馆里的一些壁画也特别有意思,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有打猎的,有捕鱼的,还有祭祀的。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时空旅行者,在这些画面里穿梭。

看着这些壁画,我就觉得人类的发展真是一部神奇的历史。

从那么原始的状态,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

看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后,我真是感触良多。

这一趟就像是一次与远古祖先的对话,让我对我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便利,可不能忘记了祖先们的努力和智慧啊!你要是还没去看过这个博物馆,真的推荐你去体验一下!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深深地震撼到呢!。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观后感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观后感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那感觉,真的很奇妙!一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世界。

那些陈列的文物,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每一件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河姆渡人的故事。

我当时就想,哇,这就是几千年前人们生活的痕迹呀!看着那些古老的工具,什么骨耜之类的,我就在想,河姆渡人可真聪明呢。

在那个时候就能制造出这样实用的东西,这得花费多少心思啊?他们用这些工具耕种、狩猎,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我站在那儿,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想象着他们劳作的场景,男人拿着工具在田地里干活,女人在家里照顾孩子、编织东西。

还有那些陶器,上面的花纹虽然简单,但却有一种质朴的美。

我觉得这些花纹肯定不是随便刻上去的,说不定每个花纹都有它特殊的含义呢。

也许是代表着他们部落的标志,或者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谁知道呢,不过这种神秘感才更吸引人呀,你说是不是?在博物馆里转着转着,我就越发觉得自己对历史了解得太少了。

河姆渡文化只是我们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可就这一小部分,都有这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

我就寻思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起来,那变化可太大了。

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了一些像河姆渡人那样质朴简单的东西呢?这真的值得我们思考啊!我特别喜欢博物馆里还原的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模型。

那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下面架空,上面住人。

这种建筑方式在当时肯定是很先进的吧。

我站在模型前,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能看到河姆渡人在屋子里生火做饭,孩子们在周围嬉笑玩耍。

真的,这种感觉很奇特,我在那儿看了好久都舍不得走。

从博物馆出来以后,我满脑子还是那些文物和场景。

我就想啊,这一趟真的没白来。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你要是还没去过,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呢!真的,去了之后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嘿,朋友们!今天啊,我要带你们走进一个超级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河姆渡啦!
一到河姆渡,你们知道我首先看到啥了不?那就是成片成片的稻田啊!那稻田绿油油的,风一吹,就跟海浪似的,一波一波的。

我当时就在想啊,这是不是就是几千年前河姆渡人看到的景象呢?说不定啊,他们当年就在这稻田里辛勤劳作呢。

咱再往前走,就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建筑遗迹。

哎呀呀,虽然已经很破旧了,但你仔细瞅瞅,还是能想象得出当年河姆渡人生活在这里的样子。

我就好像看到他们在这些房子里进进出出,忙活着自己的生活呢。

然后啊,还有那些陶器,哇塞,虽然简单,但真的很有味道哟!我当时就盯着一个陶碗看了半天,心里琢磨着,这要是用来盛饭,能盛多少呢?哈哈!
在河姆渡啊,真的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几千年前,和那些河姆渡人一起生活似的。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说真的,来了河姆渡,才更能体会到咱们老祖宗的厉害啊!他们能在这么久远的年代,就在这里创造出这样独特的文化和生活。

所以呀,朋友们,下次你们有机会也一定要来河姆渡瞧瞧,来感受感受这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哟!相信我,你们绝对不会后悔的!好啦,今天的河姆渡之旅就到这啦,咱们下次再见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新石器时代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早已名声在外,到宁波还是要找时间去一趟的。

从宁波火车站乘公交301路到天下玉苑,换乘余姚515路,在河姆渡遗址下车。

下车后就能看到遗址的牌坊,顺着小路进去,约走五百米到姚江边。

哪里有渡船码头,只有一条铁皮小船,江对岸就是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

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禽,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

在建干栏式房屋时,使用了卯榫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

江对岸的河姆渡遗址以河姆渡代表性文物为蓝本的双鸟朝阳雕塑。

遗址展示区,是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杆栏式木构建筑遗迹。

从一行行排列有序的桩木来看,当时的建筑形式为埋桩架板、抬高地面的杆栏式长屋。

共出土木构件总数在数千件以上,主要有长圆木、桩木和木板等。

当时的建筑基础,它高出地面80—100厘米,说明居住面是悬空的。

出土的厚木板为地板,地板与桩木之间有木梁为支架。

还出土了数十种带榫卯的建筑构件,反映了榫卯技术有当时已普遍应用。

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口水井,由桩木分内外两部分组成。

外围是一圈圆形栅栏桩,推测是当时井亭的支护结构。

内圈有一圆形浅坑,在坑底中央有一方坑(井),壁四周密布排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井实例之一。

水井的发明只有在定居生活开始才成为可能,它证明了河姆渡时期的人已开始讲究饮水卫生。

导游词:古渡稻花香

导游词:古渡稻花香

古渡稻花香稻,五谷之一。

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一日三餐中再普通不过的食物。

七千年前,河姆渡人驯化野稻,种下第一株水稻。

从此,长江流域飘满稻香,成为农耕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黎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子的东北面修建排涝站时,挖出了一些陶器碎片,接着,一个沉睡了7000年的原始村落神话般的冒了出来。

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出土了近7000件文物。

这一发现,改变了过去认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仅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雄辩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史前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河姆渡遗址第3、4层属河姆渡早期文化,第1、2层属河姆渡晚期文化。

继河姆渡遗址后,还发现了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田螺山遗址等主要遗址。

这一系列遗址称为河姆渡文化遗址。

在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植物类遗存中,除了种类丰富的采集食用植物外,最有意义的是大量水稻遗存的发现。

刚出土的稻谷,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

经过高科技手段鉴定,它们为典型的籼稻和粳稻,是人工栽培稻。

那么,这人工栽培稻从何而来呢?是不是最初发现了野生稻谷,再加以栽培?距今八千年前,宁绍平原尚是一片浅海。

海水逐渐回落,许多区域逐渐成为陆地。

湖泊、沼泽密布其间,气候温暖湿润,确实适合野生稻谷生长。

但是,这仅仅是推论。

直到中日学者共同在遗址上发现了四颗野生稻谷,疑窦尽释。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们除了照顾老人、孩子外,还要就近采集野果、野菜。

或许是机缘巧合,她们偶然发现了野生的稻谷。

她们试着播下种子,春播秋收,她们逐渐掌握了水稻生长的规律。

水稻的种植,极大地改变了原始人的生活。

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后,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

他们开始渔猎、纺织、饲养家畜、制作生产工具和器具,甚至在器具中寄寓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于是,有了璀璨辉煌的稻作文化。

在发掘现场的西边,考古队发现了一处早期的木构建筑遗迹。

它由桩木、板材和芦席等材料建造而成并带有外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

我是导游***,我愿伴随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知道,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现余姚市河姆渡镇)决定在姚江边上的渡头村兴建一项水利工程,以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在施工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的骨骸,这一现象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

经过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两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占地面积 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

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

建筑造型按照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

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示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

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斑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

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日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

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很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第二早的发源地(第一是浦江的上山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

相信大家对这些文物必然都很好奇,迫不及待得想进去一睹为快。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了。

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馆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

整个博物馆内设 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序厅,这个展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
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

这里展出了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大家看,这里有很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稻作经济”。

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

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sì] 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此外,这些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

河姆渡先民发展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
各位游客,接下来我们前往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的主题是“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

这里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

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

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这些纺织工具说明了当时纺织技术的成熟。

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很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

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

遗址陈列层次: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4米右左,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年。

其中,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

两次考古发掘合计揭露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及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1982年国务院发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在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有:
1、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

在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内分布着稻谷堆
积层,最厚处近1米。

伴随出土的是代表性农具——骨耜,出土170余件。

稻谷和骨耜的发现对于探讨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明榫卯木作技术,居住木结构房子。

遗址发掘中,到处可见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

这种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

尤其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之为7000年前的奇迹。

3、把握舟楫,开展水上活动。

遗址共出土了8支木桨,这是日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遗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中以水生动植物为多,特别是鲨、鲸、裸顶鲷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凭借舟揖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这在经济活动和与外界交往中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艺术品中,不少饰有鸟和太阳结合的图案,单独雕塑的鸟形象也出土数件。

其中一级文物“双鸟朝阳”象牙雕刻件更是原始艺术品中的精品,形象地反映了原始农业发明以后,先民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

用骨、角、兽牙和玉石材料制成的,是河姆渡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表现。

玉玦、玉璜的出现,证明了河姆渡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玉器传统的源头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还表明,河姆渡先民已开始纺纱织布,掌握髹漆,挖凿水井,这一切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力地支持了中华民族文化起源是多元的见识,证明了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河姆渡遗址因此而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遗址现场展示,西位于博物馆东南100米处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

以考古发掘场景复原和“干栏式”建筑重建,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为文体内容。

在2800平方米考古发掘现场内布满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和散布其间的文物,不由得让人回想当时土破惊天的场面。

在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内外安排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

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亲身体验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

在现场展示区还有河姆渡古生育文化园,由著名学者费孝通题名,向游客介绍河姆渡先民的生育理念和生育行为。

大家可以进去近距离参观一下。

好了,各位朋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