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分析
河湖相沉积区地下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
q s 一一 源 ( 正值 )或汇 ( 负值)的单位流来自 一 一孔隙 度
—
—
源或 汇的 浓度
一
—
—
阶反 应速 率常数
多孔介 质的 比重 c—— 吸 附在 介质上 的污 染物 浓度 R — — 阻滞 因子
— —
纵 向 分 析 Z Kl 、Z K 2 、Z K4 、Z K 8 和 Z K1 2 钻孔 ( 钻 孔 分 布 图 见图 1 )中土样 S O 卜含量主要集中于埋深 0 - 5 m;Z K5 、 Z K6 、Z K7 和Z K9 钻 孔 中土样 S O 卜含 量主 要集 中于 埋深 5 1 0 m;Z K1 5 和Z K1 6 钻 孔 中土样 S O 卜含量 主要 集 中于 埋深 1 0 m以下 ( 见图 3 )。纵 向分 析土 样 中 S O 一 扩 散 及 迁移 范 围示 意 如 图 2 。 横 向分 析 通过 模拟 分析 ,S O 一 的具 体 含量分 布 见 图 4 、5 。 分析土样 中埋深 5 m内的S O 卜的含量 , 大致以 Z K1 ( 泄 漏 点 )为 中心 点外扩 5 0 m 范 围内 S O 一的含 量均 较 高 ,该 范 围内有 Z K1 、Z K2 、Z K3 、Z K4 、Z K4 —1和 Z K7 , 该 平面 范 围 内以 S O 卜含 量较 高 的 Z K1 为 中心 向外 呈递 减 形 式扩 散 ,5 0 m 范 围外 S O 含量 基本 趋 于背景 值 。 通过分析对比埋深 5~ 1 0 m 土样中 S O 的含量,该 层位 的土 样 中 S O 的 含量 最大钻 孔 为 Z K2 和Z K 7 ,大 致 以这 两 个钻 孔 为 中心 ,沿 南东 方 向及 正北 方 向以 递减 方 式 扩散 ,扩 散至 南东 方 向 Z Kl 6范 围内 ( 距离 Z Kl 平 面距 离 约1 3 5 m)的 S O 卜的 含 量 较 背景 值 高 ; 向北 方 向扩 散 至 Z K 9 位置的 S O 4 2含量 较 背景 值高 ,位 置距离 Z K1 平面 位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及数值解_Parts 3
有限差分与有限元数值解法的 主要差异: 主要差异: (1)网格刨分灵活性方面 (2)质量守恒方面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王明玉
地下水模拟建模过程与方法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王明玉
Introduction to Modeling Approaches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王明玉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王明玉
PRIMARY ISSUES OF CONCERN AT LARGE AND COMPLEX SITES
Data availability – How many sampling points are there? For how long? Data spatial distribution – Where are they located relative to the plume / source? Data quality / data management – Where is the data housed? Who uses it? Characteriza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ite Conditions - How can they be represented conceptually?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王明玉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us, when models form the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uncertainty will be an inescapable compon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A key consideration in any modeling process is whether the model has undergone su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to address the problem being analyzed in a sufficiently meaningful manner.
地下水数值模拟任务、步骤及常用软件
地下水数值模拟任务、步骤及常用软件展开全文一、地下水模拟任务大多数地下水模拟主要用于预测,其模拟任务主要有4种:1)水流模拟主要模拟地下水的流向及地下水水头与时间的关系。
2)地下水运移模拟主要模拟地下水、热和溶质组分的运移速率。
这种模拟要特别考虑到“优先流”。
所谓“优先流”就是局部具有高和连通性的渗透性,使得水、热、溶质组分在该处的运移速率快于周围地区,即水、热、溶质组分优先在该处流动。
3)反应模拟模拟水中、气-水界面、水-岩界面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
4)反应运移模拟模拟地下水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反应,如溶解与沉淀、吸附与解吸、氧化与还原、配合、中和、生物降解等。
这种模拟将地球化学模拟(包括动力学模拟)和溶质运移模拟(包括非饱和介质二维、三维流)有机结合,是地下水模拟的发展趋势。
要成功地进行这种模拟,还需要研究许多水-岩相互作用的化学机制和动力学模型。
二、模拟步骤对于某一模拟目标而言,模拟一般分为以下步骤:1)建立概念模型根据详细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岩石矿物、水文、气象、工农业利用情况等,确定所模拟的区域大小,含水层层数,维数(一维、二维、三维),水流状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饱和流和非饱和流),介质状况(均质和非均质、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孔隙、裂隙和双重介质、流体的密度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等。
必要时需进行一系列的室内试验与野外试验,以获取有关参数,如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分配系数、反应速率常数等。
2)选择数学模型根据概念模型进行选择。
如一维、二维、三维数学模型,水流模型,溶质运移模型,反应模型,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水动力-反应耦合模型,水动力-弥散-反应耦合模型。
3)将数学模型进行数值化绝大部分数学模型是无法用解析法求解的。
数值化就是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可解的数值模型。
常用数值化有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
4)模型校正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进行参数调整,使模拟结果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与实测结果吻合。
地下水核素迁移数值模拟简介-2019年文档
地下水核素迁移数值模拟简介1、概述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迁移、吸附和沉积是目前国内核电厂特别是内陆核电厂选址和设计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的问题。
研究和预测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能够为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支持。
国内核电厂主要以数模计算的方式开展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研究。
根据研究介质的不同,主要分为孔隙介质和裂隙介质。
目前,孔隙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理论已经较成熟,但裂隙介质由于岩体裂隙的空间几何因素、渗透系数和弥散系数等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方向性,使得裂隙岩体的渗流和溶质运移的研究具有较大的难度。
2、溶质(核素)迁移的基本理论核素在地下水中迁移的基本理论主要是溶质运移的相关理论,其中最基本的是孔隙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理论,裂隙介质中的溶质运移主要是以孔隙介质溶质运移理论为基础,考虑裂隙介质的相关特性。
溶质在介质中的迁移机制主要有三方面:对流、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
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统称为水动力弥散。
另外,溶质在介质中迁移的同时,还有可能发生各种反应,包括物理反应、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等。
对于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来说,主要是考虑吸附和放射性衰变。
2.1 裂隙介质中溶质运移基本理论裂隙介质中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远落后于孔隙介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裂隙岩体地下水溶质运移的探索工作,在试验、理论研究和计算模拟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由于裂隙岩体中的渗流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岩体裂隙的空间几何因素、渗透参数、弥散系数等有显著的不确定性,使得裂隙岩体渗流研究具有极大的难度。
3、溶质(核素)迁移数值模拟分析和计算程序根据溶质运移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仅对于较简单情况可得出解析解,多数情况需采用数值计算方法。
国内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快速进步和发展,但至今国内仍然未见报道具有知识产权的通用地下水模拟软件。
目前,孔隙介质溶质运移数值模拟计算常用的软件有:MODFLOW、MT3D、MT3DMS、GMS、FEMWATER、3DFEMWATER、FEFLOW、PMWIN和GeoStudio等。
北方某城市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可能是由于该货场和该铁路段在清洗过 (), 标准的 0 !-./。 程中, 常常要使用有机溶剂, 并顺地表直接排放。通过在地下 水流场方向上对该井上下游水井对比取样分析, 该货场和该 铁路段上游井中, 三氯乙烯几乎没有检出, 而在 2 号井下游 井中三氯乙烯很高, 但比 2 号井稍低, 即沿着地下水流向, 污 染物浓度减小。由此基本可以确定货场和铁路段是 2 号井的 主要污染源。 !"$ 地下水中的氯代烃运移影响因素 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同时受生物和非生物 过程的影响。地下水的流场方向和流速控制着污染物迁移的 流向和流速; 弥散使有机污染物在流场的横向和纵向方向上 扩散; 吸附和解吸附阻碍着污染物的迁移; 生物降解决定了 地下水中有机物的存在, 或许可以影响降解后最终产物的形 态。 这些作用都和地下水化学性质, 含水层介质性质相关。 如 果不把这些作用综合到数学模型中, 就很难描述污染物在地 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的对比可以判断, 研 从研究区各指标值与标准值( 表 4) 究区地下水环境是一个好氧与硝酸盐还原的兼性环境。另 外, 在地下水取样的微生物分析测试中已证实研究区地下水 有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存在, 这表明研究区中可能存在有机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
>
图 9 @# 井四氯乙烯拟合曲线 #$%&9 #$::$;% <)4=+ 324 ’56 /: -$:+ @> 。从图中可以看出, 四氯乙烯的污染羽状体短而圆, 而三氯 7) 乙烯则细而长, 并且中心处三氯乙烯污染羽状体的浓度比四 氯乙烯高。这是因为, 污染羽状体中心的反应过程是厌氧反 应, 而边缘带是好氧和厌氧两种反应。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 氯代烃的氯原子越少, 降解的越快; 而厌氧生物降解过程中, 氯原子越多, 反应的越快, 并且好氧降解反应速率比厌氧快。 另外四氯乙烯在好氧条件下只有与某些有机物共代谢作用 才能降解, 但在研究区这有机物没有检出, 因此在研究区影 响四氯乙烯浓度变化的主要是厌氧条件下的降解; 而三氯乙 烯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可以降解。这两种作用的结果造成 了两种污染物的污染羽状体在形状和浓度上的差异。另外从
《土默川平原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应用》范文
《土默川平原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应用》篇一一、引言土默川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与水资源富集区,其地下水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通过建立土默川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对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状况进行模拟,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研究区域概况土默川平原位于我国某省(市)中部,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区域的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加,对地下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建立3.1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地下水的流动、传输及变化规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预测准确等优点。
本文采用先进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构建合理的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实现对土默川平原地下水的模拟。
3.2 模型建立根据土默川平原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历史水文地质资料,建立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
模型包括地层结构、含水层参数、边界条件等要素。
通过率定和验证模型参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地下水流动与污染模拟4.1 地下水流动模拟利用建立的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土默川平原地下水的流动状况,包括水位变化、流速分布等。
通过分析模拟结果,了解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途径,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4.2 地下水污染模拟结合实际污染情况,模拟不同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通过分析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评估污染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为制定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五、应用实践5.1 地下水开采管理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结果,合理规划开采井位和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灾害。
同时,根据模拟结果调整开采计划,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5.2 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根据地下水污染模拟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
包括污染源控制、污染物处理、污染区域治理等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VM数值模拟、污染物运移
1.飞机场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1.1飞机场地区水文地质概况该地区位于Waterloo河外的飞机场附近。
该地区表层的地质条件是由上、下两层沙土以及砾石组成的含水层,中间以粘土和泥沙作为隔水层组成的。
上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2e-4m/sec,而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为1e-10m/sec。
地下水在这个三层的含水层系统中是从北向南流动。
相关的地貌特征包括一个飞机加油站,一个市内的供水井区域,以及一个不连续的隔水层。
这个供水区有两口供水井。
东面的井以550m3/d的定流量抽水,而西部的井以400m3/d的定流量抽水。
在过去的十年里,飞机燃料已经周期性地泄露到加油站区,而且经过自然渗透导致一部分污染物进入到上层含水层。
如下图所示。
飞机场地区简图1.2飞机场天然条件下地下水资源评价1.2.1天然条件下水均衡分析表1是在天然状态下的水均衡。
表1 天然状态下的水均衡分析统计表天然条件是指没有人为活动的影响,只受自然因素的制约的条件。
该区天然条件地下水均衡分析是指,没有人为的开采井和注水井,没有农田灌溉等,只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各个过程的转换和水文循环。
通过模拟得出天然条件下,飞机场地区地下水均衡如表1所示。
从模拟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项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补给,弱透水层的越流补给和边界的流入;而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主要为河流排泄、越流和边界上的排泄。
飞机场地区地下水获得的主要补给是降水补给,1077.5m/d,占总补给量的99.99%。
排泄主要是向河流的排泄,863.12 m/d,占总排泄量的80.02%,由均衡表可以发现,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输入输出项是均衡地。
1.2.2天然条件下流场图及流场分析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流场图(第一层)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流场图(第二层)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流场图(第三层)天然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流方向是从北向南,由于各层的渗透性不同,流场在各层的分布也就出现不同。
第一层是由砂砾石组成的透水性较好的含水层,该层中地下水总体流向是自北向南。
地下水污染迁移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数学模拟方法进行的。
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可溶性污染物在地下含水层中迁移时,需要将水流模型和水质模型耦合起来,求出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此来预测地下水污染的瞬时动态与扩展范围,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选择最佳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研究地下水水质,人们把数学模型应用进来。
首先由苏联的Bel对孔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了水动力弥散可由纵向弥散和横向弥散系数来表征。
Fried(1972年)进一步研究了经典模型与水动力弥散方程,该方程是建立在宏观孔隙介质连续的前提下的,据此认为:孔隙介质的每个无穷小单元体都是由固体物质与孔隙构成的,并提出了考虑固体物质与孔隙分界面是浓度与浓度梯度跳跃的新水动力弥散模型,导致水动力弥散方程中增加了补充项。
至于可预测含水层中污染浓度的复杂数学模型是由Konikon等人在1978年研制出来。
1977年Wills和Neumman 在系列论文中提出了分散参数系统内地下水质动态管理的通用模型。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试验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对污染物迁移的弥散系数提出了与时空有关的表达式;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使得迁移方程中的衰减、离子交换、生物、化学反应项的系数取值更为合理,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对于污染物中固液相浓度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吸附条件由平衡等温模式发展到考虑非平衡吸附模式;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也更趋于合理和全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随机模型也开始广泛的研究,新的成果不断问世。
在迁移载体水分运动方面,又发展到考虑可动和不可动水体等因素。
我国地下水水质模拟研究工作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1980年初首先由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在济宁市郊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工作,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为预测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的地下水水质模型。
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应用伽辽金有限元法求解了在渗流区有抽水井条件下的二维溶质迁移及在自由表面上有入渗补给时二维渗流中的溶质迁移问题。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地下水数值模拟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型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和土壤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模型建立。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第一步是建立数学模型。
常用的地下水数值模型有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边界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地下水系统离散化,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地下水系统的运动规律。
第二,参数估计。
地下水数值模拟需要大量的参数来描述地下水系统的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水头等。
这些参数往往难以直接测量,需要通过试验或其他方法进行估计。
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参数估计的方法,如反问题求解、遗传算法等。
数值算法。
由于地下水系统的非线性和复杂性,数值模拟需要高效、稳定的算法来求解方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地下水数值模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数值算法,如并行计算、多核计算等。
除了研究方面,地下水数值模拟也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中。
以下是一些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应用进展:第一,地下水资源管理。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然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模拟地下水系统的响应,帮助决策者科学地管理地下水资源,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第二,地下水污染控制。
地下水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对地下水污染的来源、传输和演化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地下水污染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地下水排水和灌溉。
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科学地设计地下排水和灌溉系统,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通过模拟地下水的水动力行为,可以优化排水和灌溉的方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四,地下水地热利用。
地下水中的热量可以被用于供暖和制冷,被广泛应用于地热能利用。
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模拟地热系统的热量传递过程,优化地下水热交换器的设计,提高地热能利用效率。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共38页
In fact, particles travel at different velocities v>q/θ or v<q/θ
Derivation(推导) of the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ADE)
Assumptions
1. Equivalent(当量) porous medium (epm)
3. No density effects
Density-dependent flow requires a different governing equation. See Zheng and Bennett, Chapter 15.
Figures from Freeze & Cherry (1979)
Advective flux
fA = qxc
Dispersive fluxes
fDxDx(c2c1)
x
fDyDy(c2c1)
y
fDzDz(c2c1)
z
Dx represents longitudinal dispersion (& diffusion); Dy represents horizontal transverse (水平横波)dispersion (& diffusion);
porosity
fDDc2c1
x
where D is the dispersion coefficient.
Case 1
Assume 1D flow
porosity
Advective flux
fAqxc[Kh2h1]cvx c
x
Dispersive flux
fDDxc2c1
非均质渗流场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非均质渗流场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机理数值模拟研究发布时间:2023-03-15T03:15:39.747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期作者:杨晓丽[导读] 地下水是我国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必不可缺的自然资源,受工业化发展影响,近几年我国的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1]。
嘉兴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嘉兴 314051摘要:目的:针对非均质渗流场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机理进行数值模拟预测。
方法:首先使用评价模拟法建立非均质渗流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其次使用精度模拟法划分边界条件,最后使用Visual MODFLOW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划分数值模拟区域,得到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机理及数值模拟预测结果。
结果:非均质渗流场地底部泄露或渗滤液调节池异常时均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污染物运移,且非均质渗流场地底部泄露时地下水污染物运移的影响距离最大,超标范围最广。
结论:研究非均质渗流场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机理并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地下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对阻止地下水污染物扩散,维护地下水水质安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均质渗流场;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机理;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P641.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地下水是我国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必不可缺的自然资源,受工业化发展影响,近几年我国的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1]。
地下水内部的污染物来源广泛,包括工业、化学、农业等,研究表明,仅一天内全球的废水产量就突破了1500立方千米[2],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多水资源匮乏的区域甚至无法获取清洁用水我国的地下水污染也十分严重[3],在部分区域检测出的地下水污染物种类已经达到上百种,其中还有大部分属于致癌物质,地下水污染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非均质渗流场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岩层,其内部各个渗流点系数会随着空间而动态发生改变,且蕴藏在其中的流体也在不断地受迁移作用影响[4],向下游运移。
非均质渗流场中含有大量的地下水,若能研究其内部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机理,并对其污染效果进行数值模拟预测[5],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危机,维护地下水水质。
某污染场地地下水硝态氮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 )’!"$&,’#" 0")(#,,)’&*!"$!#&*!")/#& *& /")-&15$!#" )’$ 0)..-!#1 ,*!#
RA(6K‘QLT+)$ " NG6RI+LIQ1$ " 7Om+)3Lj+)3$ " ]Gb]Q/L2+1)$ " RAbGNQ1)LXI/)3$ " RO@\Q+$ " Vb6Kg+)LMI/)3$ " C(6KN1)L3Q-$ " Nb6KKQ1)3%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环#境#工#程 ()*+,-)./)012()3+)//,+)3
4-25!" # 6-5$% 7/85#%&$’
某污染场地地下水硝态氮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郑富新$ #尹芝华$ #杜青青$ #夏雪莲$ #翟远征$ #左#锐$ #王金生$ #滕彦国$ #杨#光%
研究区 为 西 北 某 沙 漠 中 的 废 水 排 放 场" 地 处 $&$o:$p(+$&:o$"p("!"o%Fp6+!Fo%^p6& %&$: 年 ; 月至 %&$; 年 ! 月"某企业向该沙漠排放 未 处 理的生 产废水 %9^^ 万 0" 形 成 面 积 约 $& 万 .% 的 污 染 场 地 ! 图 $$& 根据现场调查和分析"废水中的主要污染成 分为氨氮"质量浓度达 到 $^!& .3=P& 该 事 件 发 生 前 研究区的地下水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水质良好&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实验及数值模拟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实验及数值模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实验是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实际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从而获得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的数据和参数。
这些实验通常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等步骤。
例如,对于水环境的研究,可以通过采集水样,利用仪器设备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测定,进而了解其浓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土壤环境的研究,可以采集土壤样品,通过化学分析等方法检测其中的污染物含量和组成。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实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验数据可提供准确的、直观的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信息。
通过实验,可以获得污染物浓度分布、迁移速率、降解速率等参数,从而揭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规律。
其次,实验数据可用于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通过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可以预测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实验数据可用于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实现对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对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的方法。
通过与实验数据结合,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了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数值模拟是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和预测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行为规律,并帮助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工作。
数值模拟通常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物质的输运和转化过程、环境介质的特性、污染源的性质和排放情况等。
数值模拟在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中的应用领域广泛。
例如,在水体环境污染研究中,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模型来模拟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输运和扩散过程,从而预测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影响范围;在土壤环境污染研究中,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模型来模拟土壤中污染物的吸附、解析和降解等过程,进而评估污染物对地下水和农作物的潜在影响。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分析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分析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得到了广泛的
重视。
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可分为多个空间和时间尺度,但都存在很大的
不确定性。
这一不确定性对污染物的迁移是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而地下水
污染物的迁移数值模拟分析已成为识别污染物的潜在迁移路径和衰减影响
的有效方法之一
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数值模拟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采
用模型模拟地下水流动,将污染物的迁移模拟挂钩在模型上,以识别污染
物的迁移路径;另一种是采用分析技术来研究污染物的迁移特性,结合地
下水流动分析结果,推断污染物的潜在迁移方向;还能够采用实验分析技术,建立污染物的运动过程模型,并基于模型的建模结果进行估算。
通常,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数值模拟分析包括空间处理、时间处理以
及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处理。
在空间处理中,必须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和地
下水流的影响,并在这些参数基础上确定污染物的迁移空间范围。
而时间
处理则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持续时间,以及污染物的释放时间间隔和释放量,以推断污染物的迁移趋势。
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
新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绪 论
1.1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研究历程
地下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达西实验的结果于 1856 年发表(Darcy,1856) , 而将其应用于地下水研究为时更晚。在美国,早期地下水调查主要由美国地质调 查局(USGS)承担。到 20 世纪 30 年代在 O.E.Meinzer 的倡导下,成立了美国地 质调查局地下水研究小组, 并在美国许多地方展开了区域地下水调查工作。美国 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为地下水研究作出大量贡献[1]。 早期的地下水调查工作很少考虑溶质迁移; 这类问题只在研究海水入侵时遇 到。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对流计算,即假设溶质以地下水平均速度运动,不受 吸附作用,动力反应及其他作用的影响。 1960 年以前的工作为现代溶质迁移模拟技术打下了基础。水动力弥散统计 理论建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Taylor,1953;Saffamn,1959) ,它采用类似于扩 散理论的方法处理对流计算的运动与实际情况的差异。1960 年以前,已完成弥 散试验并建立了相关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见证了水文地质学的另一个主要趋势, 即模拟发展成为评价水流体系的方法,为后来的迁移模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 年以后, 地下水模拟研究发展有了飞跃式的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这一 时期建立了对流-弥散迁移方程的多个解析解[2];Ogata(1970)对其中一些工 作进行了总结。 20 世纪 70 年代标志着溶质迁移模拟飞速发展时期的到来。人们在模型开发 及资料整理方面投入了大量工作,已有若干实用的溶质迁移模型程序可供使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以来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有:裂隙含水层的溶质迁移问 题 (例如: Evans 和 Nicholson,1987)与多相流动系统(例如:Abriola,1988) 。
地下水流与污染迁移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
地下水流与污染迁移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污染物迁移规律。
地下水流与污染迁移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地下水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一、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对地下水流动进行计算和模拟,以便更好地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帮助。
在数值模拟中,需要对地下水流动条件、地下水的物理特性等进行参数化处理。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基于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并结合地质、地形、气象等多种因素,对地下水流动进行模拟和预测分析。
数值模拟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和假设条件进行的,对模型参数设置和实际数据采集具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提高模拟的准确度,需要对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排放来源、污染物的特性和地下水流动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通过不断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拟精度,进而提高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二、污染迁移数值模拟污染迁移数值模拟是对地下水污染物迁移和扩散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为研究地下水污染机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特点等是进行污染迁移数值模拟的基础。
在模拟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流场和化学反应进行综合模拟,建立基于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数学模型,建立对应的差分方程组。
然后通过求解差分方程组,得到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
污染迁移数值模拟的实际应用效果,需要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地下水水质分析和化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
在实践中,应用污染迁移数值模拟技术,可验证污染物的源头、分布区域和扩散速度等,为保护地下水的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下水流与污染迁移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地下水流与污染迁移数值模拟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人们对地下水的物理特性、地下水流动机制和污染物传输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究,在地下水理论研究和应用前沿取得了很多进展。
地下水中污染物行为及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
地下水中污染物行为及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地下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但是,在以裂隙岩层为主的地下水环境中,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行为和迁移是很复杂的,需要通过数值模拟来深入研究。
一、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行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存在的形态很多,主要分为游离态、吸附态和溶解态。
其中,游离态和吸附态是污染物参与反应的前提,而溶解态则是指污染物与地下水混合在一起。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水的温度、pH值、离子强度、微生物活动等。
这些因素会对污染物的吸附、解析等过程产生影响。
同时,地下水中的多相界面也会对污染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固液界面和气液界面都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速度和扩散特性。
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是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行为和迁移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供预测和优化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工具。
数值模拟主要基于数学模型进行,这些模型可以描述地下水中物理和化学过程,例如质传递、动量传递、热量传递等。
数值模拟的流程主要包括几个步骤: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模型和参数。
其次,需要收集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数据,例如位于地下水域的监测井,监测井中的水质和水动力学数据等。
然后,需要将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计算出预测结果。
一般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例如FEFLOW、MODFLOW、PHREEQC等。
最后,需要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
验证的方法包括与实际的采样数据进行比较、与其他可靠模型进行对比等。
三、数值模拟中的关键技术数值模拟中有些关键技术,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第一个技术是模型参数的选择。
模型的参数是模型正确性的关键,不同参数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选择参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并且经过多次验证调整之后才能确定。
第二个技术是计算网格的设置。
一般而言,计算网格的大小会对模型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产生影响。
可溶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的数值模拟
Num erica l Si m ulation on Transportation and M igration of Soluble Conta m inant in Groundwater
L IU Y ong
(China R ail w ay Siyuan Survey and D esign G roup. , LTD. , Wuhan , H ubei 430063 )
[2 , 3] [ 1]
K yy ) ) ) 分别为横向、 纵向渗透系数 ( LT ( d); qx ) ) ) 单位体积源的体积流率 (T
- 1
); t) ) ) 时间
-1
)。
1. 2 可定解条件 综合考虑淋滤液在地下水环境体系中发生对流、 弥散、 化学反应以及存在源汇项的情况 , 根据质量守恒 定律, 描述污染物质在承压地下水中迁移的基本方程 通常写作: 9 ( ux c) 9c 9 9c 9 9c = D xx + Dyy +f 9t 9 x 9x 9y 9 y 9y 式中: Dxx 、 Dyy ) ) ) x、 y 方向上弥散系数 ( L T
表 1 模拟地下水所需要的参数
Tab le 1 参数 H in Q
f
图 2 30 d 后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图
Fig1 2 D ist ribu t ion of den sity of contam inan t after 30 days
-6
Param eter of s i m u lation on groundw ater 名称 数值 45 m 1 000 kg/m 1 . 5 m3 / d 20 m 1 000 @ 10- 6 1. 1 m / d 11 m 4m 0 . 15 m / d
浅析数值模拟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浅析数值模拟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本文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在详细研究沧州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重整装置搬迁改造工程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流动模型和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对项目事故工况下泄露到地下水中CODmn、石油类、氨氮、、挥发酚、硫化物的运移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就其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模拟期内CODmn、石油类、氨氮、、挥发酚、硫化物对含水层造成了污染,并且存在超标现象,但没有对保护目标造成明显影响。
标签:数值模拟;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防治地下水环境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全面、准确地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意义重大。
环保部2011年6月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并于2016年1月进行了修正,這就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实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并得出结论。
1、研究区概况本项目位于沧州市北郊,东侧为津德公路、京沪铁路,北侧、西侧为农田,南侧为印染厂和化肥厂。
项目区位于太行山前的平原区,第四系厚度350-450m。
以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为基础,以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工作区的第四系含水层自上而下划分为四个含水层组。
项目区边界距离南水北调东线南运河最近距离约800m,但由于南运河位于上游,故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南运河无影响。
根据石油化工项目近年的运行管理经验,在采取源头控制和分区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正常工况下不会有石油类或者其他物料暴露而发生泄漏至地下水的情景发生。
因此,本次模拟预测情景主要是针对事故工况下发生泄漏导致的地下水污染进行分析。
2、预测模型概化根据评价区和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本次模拟目标层为第Ⅰ含水组潜水含水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verage linear velocity
True velocities
We will assume that dispersion follows Fick’s law, or in other words, that dispersion is “Fickian(费克方程)”. This is an important assumption;it turns out that the Fickian assumption is not strictly valid(有效的) near the source of the contaminant.
How about Fick’s law (见下一张PPT) where D is the effective d of diffus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c2 c1 FDiff DdA x
Fick’s law describes diffusion of ions on a molecular scale as ions diffuse from areas of higher to lower concentrations.
3. No density effects
Density-dependent flow requires a different governing equation. See Zheng and Bennett, Chapter 15.
Figures from Freeze & Cherry (1979)
c2 c1 fD Dx x
D is the dispersion coefficient. It includes the effects of dispersion and diffusion. Dx is sometimes written DL and called the longitudinal(纵向的) dispersion coefficient.
Tracer:示踪剂
Advective flux
fA = qxc
c2 c1 fDx Dx ( ) x
Dispersive fluxes
c 2 c1 fDy Dy ( ) y
c2 c1 fDz Dz ( ) z
Dx represents longitudinal dispersion (& diffusion); Dy represents horizontal transverse (水平横波)dispersion (& diffusion); Dz represents vertical transverse dispersion (& diffusion).
(i.e., a medium with connected pore space or a densely fractured medium with a single network of connected fractures)
2. Miscible flow(混相流动)
(i.e., solutes dissolve in water; DNAPL’s(重非轻亲 水相液体) and LNAPL’s (轻非轻亲水相液体) require a different governing equation. See p. 472, note 15.5, in Zheng and Bennett.)
(Zheng & Bennett, Fig. 3.8.)
Transverse:横向
We need to introduce a “law” to describe dispersion, to account for(解释) the deviation (偏差) of velocities from the average linear velocity calculated by Darcy’s law.
Dispersive Transport &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ADE)
Advection only
C0
Advection & Dispersion
C0
C (viC ) xi t
v = q/θ
Assuming particles travel at same average linear velocity v=q/θ
Dx Lv* is the effective molecular diffusion coefficient [L2T-1]
is the tortuosity(扭转) factor [-]
1
Assume 1D flow
Case 2
and a point source
In fact, particles travel at different velocities v>q/θ or v<q/θ
Derivation(推导) of the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ADE) Assumptions
1. Equivalent(当量) porous medium (epm)
porosity
c2 c1 fD D x
where D is the dispersion coefficient.
Case 1
Advective flux Assume 1D flow
porosity
h2 h1 fA qxc [K ]c vxc x
Dispersive flux
Adective flux
h1 h2
Darcy’s law:
h2 h1 Q KA s
q = Q/A
advective flux fA = q c f = F/A
How to quantify the dispersive flux?
h1 h2 fA = advective flux = qc f = fA + 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