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的概念
![中药方剂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38731f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8.png)
中药方剂的概念
中药方剂是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若干中药药材组合而成的药物剂型。
中药方剂是经过多个中药药材的配伍与调配,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中药方剂的研制和应用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其中包括辩证施治、众药共奏、方药配伍原则等。
通过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方剂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应用广泛。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需要,可以有多种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糖浆等。
中药方剂的选方和调剂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药物剂型,通过多药物的组合和配伍,以及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用于治疗疾病和调理人体健康。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5cb009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79.png)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中药方剂即中药药方与中药调剂,是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形成中药方剂,中药方剂的种类很多,你知道要怎么去记住它们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一、解表剂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 百部甘草紫箢)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二、泻下剂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4、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5、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 甘草干姜芒硝)6、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7、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8、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9、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姜大枣桔梗)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三、和解剂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 白术烧生姜薄荷)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四、清热剂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4、犀角地黄汤--单脚扫地(丹皮犀角芍药生地)5、黄连解毒汤--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连黄芩)6、清瘟败毒饮-- 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石膏知母黄芩竹叶犀角甘草元参桔梗川连连翘生地赤芍丹皮栀子)7、凉膈散--住黄山大忙敲草核(竹叶黄芩山栀子大黄芒硝连翘甘草薄荷 )8、普济消毒饮--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胜元胡(黄芩牛蒡子白僵蚕马勃黄连薄荷连翘桔梗陈皮甘草板蓝根生麻元参柴胡)9、防风通圣散--黄妈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渡归金石桥(大黄黄麻滑石薄荷栀子黄芩白术甘草防风芒硝桔梗川芎白芍 ** 当归荆芥石膏连翘)10、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穿山甲贝母皂角刺防风没药天花粉金银花白芷赤芍药陈皮甘草当归乳香)11、导赤散--草地牧主(甘草生地木通竹叶)12、龙胆泻肝汤--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黄芩生地木通栀子龙胆草当归泽泻柴胡甘草车前子)13、左金丸-- 昨进黄鱼(“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为6:1”)14、苇茎汤--冬桃已萎(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苇茎)15、泻白散--赶白骨精(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16、清胃散--生母当皇帝(升麻牡丹皮当归黄连生地)17、玉女煎--师弟卖母牛(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18、葛根黄芩黄连汤--秦莲割草(黄芩黄连葛根甘草)19、芍药汤--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甘草官桂芍药黄芩木香黄连当归大黄槟榔)20、白头翁汤--百翁练琴(黄柏白头翁黄连秦皮)21、青蒿鳖甲汤--庆贾母诞生(青蒿鳖甲知母丹皮生地)22、清骨散--知青浇草,地鳖胡饮(知母青蒿秦艽甘草地骨皮鳖甲胡黄连银柴胡)23、当归六黄汤--弟弟骑白龟练琴(生地熟地黄芪黄柏当归黄连黄芩)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五、祛暑剂1、清络汤--河边西瓜和丝瓜不如猪心金银扁豆花(荷叶边西瓜脆衣丝瓜络竹叶心金银花扁豆花)2、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朴香薷炒白扁豆)3、新加香薷饮--香花逗俏猴(香薷银花扁豆花连翘厚朴)4、六一散--六一拾草(滑石与甘草用量比为6:1)5、桂苓甘露散--憨猪倌责令猪羔滑竿(寒水石猪苓官桂泽泻茯苓白术石膏滑石甘草)6、清暑益气汤--师母深夜卖黄瓜和糙米(石斛知母西洋参竹叶麦冬黄连西瓜脆衣荷梗甘草粳米)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六、温里剂1、理中丸--草人赶猪(甘草人参干姜白术)2、小建中汤--姜姨要草枣汁(生姜饴糖芍药甘草大枣桂枝)3、大建中汤--姜姨任教(生姜饴糖人参蜀椒)4、吴茱萸汤--乌江找人(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5、四逆汤--将干父子(干姜甘草附子)6、回阳救逆汤--陈夫人下令炒五香酱猪肉(陈皮附子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五味子麝香干姜白术肉桂)7、当归四逆汤--肝大的同志要当心(甘草大枣 ** 通草桂枝芍药当归细辛)8、黄芪桂枝五物汤--姜只要大旗(生姜桂枝芍药大枣黄芪)9、阳和汤--皇帝将生贵娇子(麻黄熟地姜炭生甘草肉桂鹿角胶白芥子)。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6dee5b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2.png)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一、理论型中药方剂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经方名剂,这些方剂大多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中提出的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就是理论型中药方剂。
二、经验型中药方剂经验型中药方剂是中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病秘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比如汤药类、丸剂类、散剂类等,在临床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复方型中药方剂复方型中药方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成药组成,通过研制而成。
例如清热解毒丸、逍遥丸等都是典型的复方型中药方剂。
四、通用型中药方剂通用型中药方剂是指一些常用的、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十全大补丸等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方剂。
五、个性化中药方剂个性化中药方剂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制订的特色方剂,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
这类方剂常常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六、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是根据一些常见病症制定的特色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等都是治疗特定病症的典型中药方剂。
总结回顾:通过全面分析以上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方剂不仅包括理论型、经验型、复方型、通用型、个性化和典型病症型的方剂,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对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我看来,中药方剂的多样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方剂,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健康需求。
希望以上对中药方剂常用类型的讨论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也希望能够为你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欢迎随时与我交流讨论。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42775a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b.png)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9ebe9b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0.png)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中药方剂》课件
![《中药方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46e7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9.png)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7bc49d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e.png)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 Shú QiánD ì Huánɡ Sàn 处方:丹参(去芦头) 、防风(去芦、叉)、当归 (去卢、微炒) 、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 (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 (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 Tiě Shuā Tān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 SānB 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 ,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L ǐ Zhōnɡ 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中药常用方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常用方剂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cc6771c6c175f0e7cd1375c.png)
中医常用方剂一、治燥剂轻宣润躁1、杏苏散:【处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功能主治】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备注】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宜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合用共奏轻宜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桑杏汤【处方】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功能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重者再作服。
【备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
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翘荷汤【处方】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皮4.5克桔梗9克绿豆皮6克【功能主治】清上宣肺。
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备注】方中薄荷、连翘、栀皮清宜上焦之燥热;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绿豆皮味甘性寒,与连翘、桅皮合用,能清热解毒。
诸药同用,则燥热得清,诸症亦解。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3、清燥救肺汤【处方】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功能主治】清燥润肺。
古代养生中药方剂大全
![古代养生中药方剂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43f4e3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2.png)
古代养生中药方剂大全---导言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疗效。
古代的中草药方剂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养生中药方剂,希望对养生爱好者有所帮助。
1. 四神汤材料:- 麦冬15g- 牡蛎30g- 淮山药30g- 炙甘草15g做法:1. 将材料洗净后放入炖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小时。
3. 取出炖盅,滗去药渣,留下煎汤即可。
作用:四神汤对于养心安神、益气补虚有很好的效果,常喝可以改善失眠、健脾益胃。
2. 十全大补汤材料:- 黄耆15g- 白术10g- 党参10g- 熟地10g- 当归10g- 巴戟天10g- 鸡肉适量做法:1. 将黄耆、白术、党参、熟地、当归、巴戟天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
2. 鸡肉切块后加入炖盅中。
3.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小时。
4. 取出炖盅,滗去药渣,留下煎汤即可。
作用:十全大补汤有补益气血、滋养脾胃、壮健体魄的功效,适用于体虚、气短、面色苍白的人群。
3. 利水消肿汤材料:- 猪苓20g- 茯苓20g- 赤茯苓15g- 茜草根15g- 桑白皮15g- 泽泻15g- 炙甘草10g做法:1. 将材料洗净后放入炖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小时。
3. 取出炖盅,滗去药渣,留下煎汤即可。
作用:利水消肿汤具有利尿排湿、消肿解毒作用,适用于水肿、尿少、浮肿等症状。
4. 八珍汤材料:- 当归10g- 熟地10g- 旗参10g- 白芍10g- 白术10g- 炙甘草10g- 黄芪10g- 党参10g做法:1. 将材料洗净后放入炖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小时。
3. 取出炖盅,滗去药渣,留下煎汤即可。
作用:八珍汤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亏、心悸失眠等症状。
---本文介绍了四种古代的养生中药方剂,每种方剂都有特定的配方和功效,适合不同的养生需求。
在使用中草药方剂时,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食用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方剂学.pdf
![中药方剂学.pdf](https://img.taocdn.com/s3/m/e05ece6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4.png)
中药⽅剂学.pdf⾟温解表⿇黄汤、桂枝汤⿇黄、桂枝、⽢草、杏仁桂枝、芍药、⼤枣、⽣姜、⽢草重镇安神⽵叶、荆芥、⽜蒡⼦、淡⾖豉、薄荷、⽢草、桔梗、芦根安神剂⾟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解表剂⽞参、⼈参、丹参、天门冬、麦门冬、柏⼦仁、酸枣仁、地黄、当归天王补⼼丹滋养安神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草、薄荷扶正解表⼈参败毒散⼈参、⽢草、茯苓、川穹、羌活、独活、柴胡、车前⼦、枳壳、桔梗、薄荷、⽣姜⼦主题安宫⽜黄丸凉开开窍剂苏合⾹丸温开寒下⼤承⽓汤⼤黄、芒硝、枳实、厚朴温下温脾汤附⼦、⼤黄、芒硝、当归、⼲姜、⼈参、⽢草⾹附⼦、川穹、苍术、栀⼦、神曲半夏、厚朴、紫苏、茯苓、⽣姜越鞠丸、半夏厚朴汤⾏⽓理⽓剂润下⿇⼦仁丸杏仁、芍药、⼤黄、枳实、厚朴泻下剂苏⼦、半夏、厚朴、车前草、紫苏叶、⽢草、⼤枣、⽣姜、⾁桂、当归苏⼦降⽓汤、定喘汤降⽓攻逐⽔饮⼗枣汤⼤枣、芫花、⽢遂、⼤戟当归、⽣地、桃仁、红花、枳壳、⽢草、⾚芍、柴胡、川穹、桔梗、⽜膝⾎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活⾎化瘀攻补兼施黄龙汤枳实、厚朴、⼤黄、⽢草、⼈参、当归、桔梗、⼤枣、芒硝、⼲姜⾚芍、川穹、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黄芪理⾎剂和解少阳⼩柴胡汤半夏、⼈参、⽢草、黄芩、⽣姜、⼤枣⼗灰散⽌⾎调和肝脾逍遥散当归、芍药、柴胡、茯苓、⽩术、⽢草、⼲姜、薄荷和解剂川穹、绿茶、荆芥、防风、细⾟、⽩芷、薄荷、⽢草、羌活川穹茶调散疏散外风调和肠胃半夏泻⼼汤半夏、黄芩、黄连、⼤枣、⼲姜、⽢草、⼈参治风剂羚⽺⾓、钩藤、菊花、桑叶、⽩芍、⽢草羚⾓钩藤汤平熄内风清⽓分热⽩虎汤⽯膏、知母、粳⽶、⽢草杏仁、紫苏叶、半夏、陈⽪、车前草、枳壳、桔梗、茯苓、⽢草、⼤枣、⼲姜杏苏散、清燥救肺汤清宣外燥升⿇、黄连、当归、⽣地、牡丹⽪、⽯膏桑叶、麦门冬、⽯膏、⼈参、阿胶、胡⿇、杏仁、批把叶、⽢草清脏腑热清胃散、龙胆泻肝汤治燥剂龙胆草、栀⼦、黄芩、⽊通、泽泻、车前⼦、柴胡、⽢草、当归、⽣地麦门冬、⼈参、⼤枣、⽢草、粳⽶、半夏麦门冬汤滋阴润燥犀⾓、地黄、⽞参、连翘、⽵叶⼼、、丹参、麦门冬清热剂清营凉⾎清营汤犀⾓地黄汤苍术、厚朴、陈⽪、⽢草、⼤枣、⼲姜犀⾓、地黄、芍药、牡丹⽪平胃散、藿⾹正⽓散燥湿和胃⼦主题中药⽅剂学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柏、栀⼦、黄芩茵陈蒿汤清热祛湿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母、牡丹⽪祛湿剂泽泻、猪苓、桂枝、⽩术、茯苓五苓散利⽔渗湿⾹薷散⾹薷、扁⾖、厚朴祛暑剂温化寒湿祛风胜湿温脏散寒理中丸⼲姜、⼈参、⽩术、⽢草半夏、橘红、⽩茯苓、⽢草、乌梅、⼲姜⼆陈汤燥湿化痰回阳救逆四逆汤附⼦、⽢草、⼲姜温⾥剂清热化痰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细⾟、通草、⽢草、⼤枣润燥化痰祛痰剂补⽓四君⼦汤、⽣脉散⼈参、⽩术、茯苓、⽢草麦门冬、五味⼦、⼈参、温化寒痰补⾎四物汤熟地、当归、芍药、川穹息风化痰补阴六味地黄丸地黄、⼭药、⼭萸⾁、泽泻、茯苓、牡丹⽪补益剂⼭楂、莱菔⼦、神曲、半夏、陈⽪、茯苓、连翘保和丸消⾷化滞补阳肾⽓丸⼲地、芍药、⼭萸⾁、桂枝、附⼦、泽泻、茯苓、牡丹⽪消⾷剂健脾消⾷⽓⾎双补⼋珍汤阴阳双补乌梅丸驱⾍剂固表⽌汗牡蛎散牡蛎、黄芪、⿇黄根、⼩麦敛肺⽌咳涌吐剂涩肠固脱四神丸补⾻脂、吴茱萸、⾁⾖蔻、五味⼦、⼤枣、⼲姜固涩剂治痈疡剂涩精⽌遗固崩⽌带。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66ed6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c.png)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知识文章标题】中药方剂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导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药方剂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
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
本文将介绍六种常见的中药方剂类型,并探讨它们的功能与特点。
【正文】一、清热解毒类方剂清热解毒类方剂是中药方剂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们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热毒所致的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等。
其中,双黄连口服液是清热解毒类方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以黄连、黄芩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
二、和解类方剂和解类方剂是中药方剂中用于治疗疼痛症状的常见类型。
它们通过调和气血、舒筋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疼痛。
对于肌肉骨骼疼痛、关节炎等疾病,常常使用和解类方剂进行治疗。
代表性的方剂包括桂附地黄丸,以桂枝、附子、酒大黄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三、理气活血类方剂理气活血类方剂是针对气滞、血瘀等病理状态设计的一类方剂。
它们通过活血化瘀、调畅气机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疝气等。
其中,川芎茶对于女性调理气血尤其有效,常被用于调经止痛。
四、养阴清热类方剂养阴清热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口干烦渴等症状。
它们通过滋养阴液、祛除内热的作用,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改善亚健康状态。
知柏地黄丸是养阴清热类方剂中的代表,以知母、杭白菊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滋阴清热、养肝明目的功效。
五、化湿利水类方剂化湿利水类方剂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如尿路感染、水肿等疾病。
它们以燥湿、利水为作用特点,可有效排除体内湿气,促进水液代谢。
茯苓泄湿丸是常用的化湿利水类方剂之一,以茯苓、泽泻等为主要成分,具有利水消肿、化痰祛湿的功效。
六、补益类方剂补益类方剂主要用于调养虚损、滋补弱体的状况。
它们以补气血、壮阳益阴为主要作用,适用于气血亏虚、阳痿早泄等疾病。
人参、枸杞合剂是补益类方剂中常用的一种,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的功能。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8d038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b.png)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3c2270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d.png)
中医药十大名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其中,有十大名方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这十大名方。
1. 逍遥散逍遥散是由南宋时期名医杨继洲创制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该方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作用,具有养心安神、理气活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以人参、茯苓、白术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该方剂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 通草附子散通草附子散是一种治疗疲劳、虚寒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以元参、通草、附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因体虚引起的症状,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补气养血的经典方剂,由黄耆、当归、白术、党参等多种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补血、安神养心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头晕目眩、失眠等症状。
5.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妇科调理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调经、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妇科疾病。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熟地、山药、枸杞子等为主药,能够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益气滋阴,是补肾养生的常用药物。
7.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羌活、防风、桑叶等药材组成,能够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对于风寒感冒、寒咳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的理气解郁方剂,由柴胡、黄芩、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解表宣肺、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症状。
9.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治疗胃寒、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泛酸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甘草炙制为主要药材,具有温中和胃、补脾养血的功效。
10.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大全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a25fd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4.png)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大全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药领域中用于描述方剂成分、用法用量、药物特性等的专业术语和名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方剂名词术语:
1.方剂:中药方剂是指中药药物按一定比例和用法组合,制成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组合方剂。
2.药味:方剂中的不同药物成分。
3.主药:方剂中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4.辅药:方剂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5.佐药:方剂中起到增强其他药物疗效的药物成分。
6.使药:方剂中起到调整其他药物属性的药物成分。
7.味:方剂中药材的气味特点,包括甘、酸、苦、辛、咸等。
8.性:方剂中药材的性质特点,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9.归经:方剂的药物归属经络系统,如归肺经、归肝经等。
10.适应症:方剂所适用的疾病范围。
11.禁忌:方剂禁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疾病。
12.方解石:方剂中的矿物质成分,比如石膏。
13.煎汤:一种制剂方法,将药物煮沸后提取有效成分。
14.化验法:指对方剂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15.剂型:方剂的药物剂型,如颗粒剂、丸剂、浓缩剂等。
16.加减法:对方剂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病症可以加入或减去某些药物。
17.方剂配伍禁忌:方剂中药材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中药方剂名词术语,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有更多不同的名词和术语。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https://img.taocdn.com/s3/m/8b33d2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6.png)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
1. 单味药方剂: 由一种中药药材煎煮而成的方剂。
例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2. 复方药方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组成的方剂。
例如:四逆散、十全大补汤等。
3. 方组合药方剂: 由多种方剂组合而成的方剂。
例如:十枝汤加味剂等。
4. 炮制药方剂: 对中药进行炮制处理后使用的方剂。
例如:附子理中汤、茯苓四逆汤等。
5. 茶剂类药方剂: 由中药药材煎制成茶剂的方剂。
例如:三仙饮等。
6. 石墨类药方剂: 由石墨制成的药剂。
例如:石膏湯等。
7. 糖浆类药方剂: 由糖浆制成的药剂。
例如:白芷糖浆等。
8. 凝胶类药方剂: 由凝胶制成的药剂。
例如:牛黄清心散等。
9. 胶囊类药方剂: 由胶囊制成的药剂。
例如:丹参胶囊、人参胶囊等。
方解是指针对具体的疾病或症状,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其他因素,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方解包括方剂选择、用药原则、药物配伍、煎煮方法等内容,旨在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方解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组合和处理方法。
通过方解,中药方剂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https://img.taocdn.com/s3/m/d77ca9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8.png)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有以下几种:
1. 草药煎剂:将草药适量研磨,用水煎煮后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水煎剂、浓缩剂、干煎剂等。
2. 丸剂: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圆形的丸剂。
常见的有水丸、酒丸、蜜丸等。
3. 散剂:将草药研磨成粉末,直接使用或加入适量溶剂搅拌均匀后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颗粒剂、研粉剂等。
4. 胶囊剂:将草药研磨成粉末,装入胶囊中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胶囊剂、软胶囊剂等。
5. 糖浆剂:将草药制成糖浆,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蜜炙糖浆、红枣糖浆等。
6. 膏剂:将草药制成膏状,加入适量辅料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软膏、硬膏等。
7. 注射剂:将草药提取液或浓缩汁剂制成注射用的剂型。
常见的有注射液、注射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剂型的中药方剂适用范围和用法用量有所不同,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99baaf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4.png)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大全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味,适用于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的症状。
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太阳风,配方为芍药、甘草、姜枣,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中用防风、细辛、苍芷、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散中加入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适用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的症状。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效,适用于风寒束表、饮停胸的症状,配方为细辛、半夏、甘草、姜、桂、麻黄、芍药。
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加入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清疏肺卫轻宣剂,适用于XXX咳嗽的症状。
银翘散:银翘散主治上焦疴,配方为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发热咽痛。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适用于肺热壅盛、气喘急的症状,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适用于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的症状。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适用于邪在三阳热势张的症状,配方为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适用于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的症状。
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
温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川煎【方名】济川煎【出处】《景岳全书》【分类】泻下剂趣味方歌:止泻当用生牛肉——枳实、泽泻、当归、(用)升麻、牛膝、肉苁蓉【组成】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方论】肾司二便。
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
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
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
”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肾虚。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本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禁忌】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虚甚者不必用枳壳。
【加减法】A.如果病人气虚,可加人参10 黄芪18 B.如果肾虚,则去枳壳加熟地18 C.如果肠燥便秘日久,去泽泻,加锁阳10 火麻仁8黄龙汤(一)【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组成】柴胡30克黄芩人参甘草(炙)各11克15克,以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妊娠寒热头痛,默默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气;产后伤风,热人胞宫,寒热如疟;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
黄龙汤(二)【来源】《竹林女科证治》卷一。
【组成】黄耆4.5克(炙) 当归白芍白术(蜜炙) 苍术(米泔浸) 陈皮各3克生地黄甘草(炙)各9克熟地黄15克柴胡6克【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人先由劳役,脾胃虚损,以致漏下不止,其色鲜红,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体发热,大便泄泻,四肢无力,不思饮食。
黄龙汤(三)【来源】《伤寒六书》卷三。
【组成】大黄芒硝各3克枳实厚朴人参当归各2.4克甘草2克【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功用】清热泻下,益气养血。
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
【方论】方中以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
【加减】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
玉女煎【方名】玉女煎【出处】《景岳全书》【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5克)牛膝(5克)【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本方常用于牙龈)【用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化裁】凉血之功。
【附注】肾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临床应用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
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八珍汤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 酒拌)10g酒拌)15g炒)10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补益气血。
[主治] ,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方解] 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组成:人参(30克)白术(30克)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30(30克)简介:【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类别:补益类出处:【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熟地黄人参白茯苓甘草砂仁等分【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和气血,理脾胃。
【主治】虚损属于气血两虚,脾胃不和者。
八珍汤【药物组成】人参、砂仁、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芷、熟地黄。
【处方来源】《外科启玄》卷十二。
【方剂主治】痘已齐,兼气血俱虚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水煎服。
大补阴丸【处方】熟地黄120g 知母(盐炒)80g 黄柏(盐炒)80g 龟甲(制)120g 猪脊髓160g【性状】【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 次。
【贮藏】密封。
【归经】足少阴药也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加脊髓者,取其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
【煎服法】猪脊髓和蜜丸,盐汤下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固冲汤钱)海螵蛸(四钱,捣细)茜草(三钱)棕边炭(二钱)五倍子(五分,轧细药汁送服)脉象热者加大生地一两;凉者加乌附子二钱;大怒之后,因肝气冲激血崩者,加柴胡二钱。
若服两剂不愈,去棕边炭,加真阿胶五钱,另炖同服。
服药觉热者宜酌加生地。
从前之方,龙骨、牡蛎皆生用,其理已详于理冲丸下。
此方独用者,因之,则收涩之力较大,欲借之以收一时之功也。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气虚冲脉不固之血崩证。
表现为血崩或月经过多,月经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方解】方中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固冲摄血;山萸肉补益五倍子收敛止血;茜草祛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产后出血过多,溃疡病出血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
【来源】【组成】白术(炒)30克生黄耆(此处应为黄芪)18克龙骨(煅,捣细)24克牡蛎(煅,捣细)24克萸肉(去净核)24克生杭芍12克海螵蛸(捣细)12克茜草9克棕边炭6克【方歌】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用法】上药煎汤,用五倍子末15克(此处应为1.5克)和服。
【加减】脉象热者,加大生地30克,凉者,加乌附子9克。
【附记】凡阴虚血热,冲任热盛,胞宫血瘀引起的月经过多,不宜应用。
而设。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则冲脉盛,血海盈;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健固,封藏有司,则月事能按期而来,适度而止。
若脾虚而不摄,’肾虚而不固,以致冲脉滑脱,则血下如崩,或漏下难止。
气血既虚,故见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腰酸诸症。
舌淡脉弱,亦为气血不足之象。
张锡纯说:“然当其血大下之后,血脱而气亦随之下脱……此证诚至危急之病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当急治其标,固冲摄血为主,辅以健脾益气。
山萸肉甘酸而温,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故重用以为君药。
龙骨味甘涩,牡蛎咸涩收敛,合用以“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治女子崩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龙、牡煅用,收涩之力更强,共助君药固涩滑脱,均为臣药。
张锡纯每以此三药同用,成为收敛止血,.或为救元气欲脱的常用配伍组合;脾主统血,气随血脱,又当益气摄血,白术补气健脾,以助健运统摄;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举,尤善治流产崩漏,二药合用,令脾气旺而统摄有权,亦为臣药。
生白芍味酸收敛,功能补益肝肾,养血敛阴;棕榈炭、五倍子味涩收敛,善收敛止血;海螵蛸、茜草固摄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以上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固冲摄血,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用众多敛涩药固涩滑脱为主,配伍补气药以助固摄为辅,意在急则治标;二是用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因本有固冲摄血作用,故名“固冲汤”。
小活络丹组成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各6g] 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各5g]用法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
[现代用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蜜丸。
每丸重3g。
口服,用陈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方歌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方解本方由6味药组成。
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拘挛。
方中川乌、草乌温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故为主药。
胆南星燥湿活络,以祛经络之痰,并能祛风,故为辅药。
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故为佐药。
地龙通经活络,引诸药直达病所,为本方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活络、搜风除湿、祛痰逐瘀之功。
如此,风寒、痰湿、瘀血得以祛除,经络得以通,营卫得以调和,肢体自得以温煦濡养,诸症悉除。
主治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活络丹猪苓散猪苓散-《金匮要略》卷中。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三物猪苓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三味,杵为散。
每次6克,温开水调服,每日三次。
【功用】健脾利水。
【主治】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猪苓散-《圣惠》卷十七。
【组成】猪苓1两(去黑皮),白鲜皮3分,龙胆半两(去芦头),泽泻1分,赤,茯苓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黄芩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3分(炙微赤,锉)。
【来源】《圣惠》卷十七。
【主治】热病,狂言烦渴。
【用法】上为散。
每服5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猪苓散-《圣惠》卷十五。
【药物组成】猪苓3分(去黑皮),白鲜皮3分,泽泻3分,赤茯苓3分,大青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川大黄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五。
【方剂主治】时气,但谵语烦躁不安。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贝母瓜萎散方剂名称:贝母瓜蒌散药物组成:贝母一钱五分(4.5g)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g)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歌:贝母瓜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咳嗽咽干痰难咯,润燥化痰病自清方解本方证多由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
燥痰不化,清肃无权,以致肺气上逆,咳嗽呛急;“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伤津液,故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为燥痰之佐证。
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方中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瓜蒌甘寒微苦,清肺润燥,开结涤痰,与贝母相须为用,是为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
臣以天花粉,既清降肺热,又生津润燥,可助君药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