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合集下载

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湘教版物理必修一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以下是主要的知识点:1. 运动的描述-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路径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路径运动。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

-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2. 物体的平衡和力- 力: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 物体平衡: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物体的重力: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机械能和能量守恒- 功:力对物体的作用引起的物理量。

-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内的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4. 声音的概念和特性- 声音: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传播所产生的感觉。

- 声音的特性:频率、振幅、波长、声速等。

-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反射、聚焦和扩散。

5. 光的概念和特性- 光:由光源发出的电磁波。

- 光的特性:光的传播直线性、反射、折射和色散。

- 凸透镜:光线经过后会聚。

- 凹透镜:光线经过后发散。

- 光的反射和折射: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
本文旨在总结和介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方
便同学们复和备考。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
的运动等内容。

在复时,需要掌握地球的结构、各种坐标系的概念、季节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

需要注意掌握地球的气候类型、气候区划、气候与植被的关系、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点。

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人文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人口与人口
问题、城市与城市问题、旅游资源与旅游业、交通运输等相关内容。

需要注意掌握相关的数据和地图,理解人口问题以及城市发展的影
响因素。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概念以及评价指标
等相关内容。

需要注意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条件以及
发展模式等相关知识点。

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需要结合地图和数据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复习时要注重梳理重
点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联系,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湘教版必修1知识复习提纲

湘教版必修1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光年,约千米天体系统的形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组成和、、、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外部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日,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时。

地球表面除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向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①导致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时,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又称。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经线穿行的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整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天体1、概念: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

2、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3、分类:自然天体、人造天体(需脱离地理引力作用,进入到宇宙空间)二、天体系统三、太阳系1、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顺口溜记忆:水金球,火烧木头变为土,天海边。

3、分类: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4、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5、八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内因:①充足的液态水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外因:①日地距离适中②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3、波长范围:0.15—4微米,属于短波辐射。

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三部分。

4、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角);②地势高低;③天气状况;④日照时数二、太阳活动1、太阳的圈层结构及其太阳活动太阳的圈层结构太阳活动的类型光球层太阳黑子(11年)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2、太阳活动的影响①扰乱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④影响地球气候,引发自然灾害⑤威胁太空宇航器安全第三节地球运动一、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自转公转概念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绕太阳运行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相等,为150/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处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

示意图二、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现象、地转偏向力、时间计算)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晨线(黑夜进入白天,对应日出)、昏线(白天进入黑夜,对应日落)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一、课文分析1. 课文概述本篇文档对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的课文进行了汇编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 课文列表本册必修一包含以下课文:- 第一课:《骆驼祥子》- 第二课:《记忆》- 第三课:《呐喊》- 第四课:《神奇的种子》- 第五课:《两个谜语》- 第六课:《黑暗的力量》- 第七课:《美丽的渔村》- 第八课:《逃课》- 第九课:《大海》- 第十课:《小杨逐梦记》二、课文重点掌握1. 《骆驼祥子》- 描述祥子及其与马大嫂的关系- 分析主要人物心理变化- 阐述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2. 《记忆》- 讲述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回忆- 探讨人的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文中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3. 《呐喊》- 分析课文中的丑恶现实与人性- 探讨作者的思想观点与艺术手法- 探究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反思4. 《神奇的种子》- 分析主题与情节发展- 解读隐喻与象征的使用- 探讨作品对人生价值与信念的反思5. 《两个谜语》- 分析课文中的谜语及其含义- 探讨作品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解读谜语与折射现实的关系6. 《黑暗的力量》- 描写文中人物的悲惨遭遇- 分析主题与意境的呈现- 探讨人性与命运的主题7. 《美丽的渔村》- 描述渔村的美丽与人文风情- 探究作品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分析渔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8. 《逃课》- 讲述学生逃课的故事与动机- 探讨生理与心理的冲突与困惑- 分析作品对教育的反思与警示9. 《大海》- 描述作者对大海的赞美与认同- 探究海洋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与审美价值10. 《小杨逐梦记》- 讲述小杨追逐篮球梦想的故事- 分析作品中的励志与拼搏精神- 探讨梦想与实现的关键以上是《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的课文汇编和课文重点掌握内容。

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品味水平。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湘教版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运行轨道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提供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动力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①产生磁暴,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风→高纬地区产生极光②区时:a.概念: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b.特点:同一时区内区时相同,相差几个时区即相差几个小时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时区:东时区区数越大时间越早;小大⑤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1)划分依据:根据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及各带特点:小结:1.4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二)划分界面---不连续面1.莫霍面(平均17㎞(陆地33)):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2.古登堡面(2900㎞):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三)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壳(地表面—莫霍面)(1)厚度:平均约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2)厚度变化规律是:①陆壳厚,洋壳薄;②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状态:固态2.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1下地幔:固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2)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古登堡面—地心)(1)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横波不能传播)内核呈固态(2)组成:推测为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洋流向凸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凸高凹低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一陆南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1.地球与地理-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地理的学科分类和主要研究方法-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地球网格在地图上的运用-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计算与时区划分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地壳与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地球上的板块及其运动4.地球表层的地形-地球表层的主要地形类型和特征-地球表层地形的形成与变化原因-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和地震活动5.气候与气候因素-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6.气温和气温分布-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气温的测定方法和旬月季年度变化规律-当地和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的特点7.降水与降水分布-降水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降水的测定方法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8.大气压力和风-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季节性变化-风的概念和分类方法-风的成因和风的分布规律9.气团和气候-气团的概念和特征-不同气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带的划分和主要特征10.水循环和水资源-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和周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保护措施11.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2.人口与城市化-人口的概念和规模-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的机理-城市化的含义和发展规律-城市化对人口和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宇宙中的地理要素1. 宇宙中的地理要素是指宇宙中的物质、绝对空间、相对空间、时间与自然环境等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要素。

其中,物质性要素由地球以外的宇宙物质和月球、彗星、矮星等流体物质组成;绝对空间要素包括宇宙的群星、恒星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相对空间要素表示物体的关系,特别是地球内部的物体的绝对空间关系;时间要素是指恒星、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历法的概念等;而自然环境要素则包括地球表面上所有的形态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沙漠、森林、草原等。

二、地理位置1. 地理位置是指物体在整个地球(或地图)表面上的绝对位置。

描述地理位置时,首先要指出物体所处地球表面上的位置,然后要指出所在位置处的经纬度值。

经纬度值的具体指标是根据地球表面上的特定点计算出来的,经度值表示的是物体所处的经度线,而纬度值则表示的是物体所处的纬度线。

三、地理范围1. 地理范围是指某一地理物体或空间结构所覆盖的地理面积及其特征表现。

例如,河流范围一般指其水体网络以及其周围的曝气带面积、土壤和林地等;城市范围一般指城市的边界线、着力规划开发的地区以及其内涵的土地、水网等;地区范围指一个地区的边界线以及其内部的湖泊、河流、森林和耕地等。

四、地理形态1. 地理形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形态特征,通常由陆地地貌、水体地貌、地表覆盖物围成的三维立体形态构成。

陆地地貌是指由山脉、河谷、高原、丘陵和盆地等组成的陆地地形特征;水体地貌是指湖泊、河流、瀑布等造成的水体地形特征;地表覆盖物是指雪山、沙漠、森林、草地等地表覆盖物对地形影响的形态特征。

五、地理行政1. 地理行政是指社会组织空间结构的基础。

地理行政按其行政管辖范围可分为国家行政、省级行政、地市级行政、县级行政、乡级行政等。

每一个行政级别都有专门的行政功能,影响着人们在其行政范围内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

六、地理环境1.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存在的气候、地貌、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

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 或B ⊄ A 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子集个数为2n .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 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即:A=B A B B A ⇔⊆⊆且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人教版和湘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其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是顺序有些不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 或B ⊄ A 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子集个数为2n .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 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即:A=B A B B A ⇔⊆⊆且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尺度是地球半径。

–地球形状的证据:船帆峰法、地震波传播、航拍照片等。

–地球尺度的测定方法:大地测量法、航天测量法。

2.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自转:自转轴、自转周期、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地理坐标系统:经度、纬度、经纬度的表示和读取。

3.地球的地壳与板块构造–地壳的组成:岩石、矿物、土壤、水和空气等。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构造地貌、板块运动理论、板块交界带。

二、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与太阳系–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公转、地球轨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直径。

2.地球的地理环境–大气层: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功能。

–水圈:水的分布、水的循环、水资源及利用。

–陆地:大陆的分布、地球的陆地类型、地形的形成和变化。

3.地球的地理勘测–地球的勘测方法: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技术、调查方法。

–地球地理勘测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测等。

三、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增长过程、人口变动原因、人口规模的评价。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类型、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发展与类型:城市的定义、城市的发展过程、不同类型的城市。

–城市化过程与城市规模: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城市与区域联系–城市网络与交通:城市的联系与交通网络、城市群及其发展。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土地与环境1.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等。

–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资源节约与再利用、环境监测与治理。

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地理湘教知识点湘教地理是我国湖南省编写的地理教材,根据高中教育要求,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基础,结合湖南省地理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编写而成。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湖南省地理教材中的内容。

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造对于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1.2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运动,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1.3 地球的表面由大片陆地和广阔的海洋构成,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于了解地球的地理特点至关重要。

1.4 地球上存在大量的地理现象,如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这些地理现象对于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2.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2.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2.2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草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2.3 中国地处于亚洲的东部,拥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这些河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2.4 中国气候多样,南方热带季风气候和北方温带季风气候是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3.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3.1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了解人口的分布和变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3.3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对于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4.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4.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2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4.3 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 第五章地球与人类活动5.1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等。

必修一湘教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湘教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湘教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地球的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自转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它的平均直径约为12756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4千米。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 地球的公转和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4日,太阳系中所有行星的公转都是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进行的,地球的公转运动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倾角和银河系地球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地球的赤道倾角,这个倾角约为23.5°。

银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含着数百亿颗星星,其中包括太阳。

第二部分:地球的自然环境1. 大气圈和大气成分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上空气的层状结构,它直接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汽等组成。

2. 水圈和水资源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系统,包括地表水、冰川、土壤水、地下水、湖泊和河流等。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极、南极和高山地区,全球淡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

3. 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这些地貌特征不仅决定了地球的自然环境,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地球的生物圈和人类活动1. 生物圈的分类和类型生物圈包括陆地生物圈和海洋生物圈,生物圈中包含了各种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 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影响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地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进行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地球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第四部分: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卫星和其他航空器进行地球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手段,它们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新湘教版必修1知识点

新湘教版必修1知识点

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学考知识点汇编以下学考考点涵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十四个专题的93个考点,包括164个知识要求。

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有六个专题,包括42个考点,共计72个知识要求。

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七个专题,包括51个考点,共计92个只是要求。

最后一个专题是3S技术,有7个考点,共计11个知识要求。

必修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汇编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③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考点2. 特殊行星—地球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1.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3. 太阳辐射与地球①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考点4. 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②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②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③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湘教版必修1知识复习提纲

湘教版必修1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光年,约千米天体系统的形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质量占地月系:八大行星:、、、组成和、、、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外部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日,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时。

地球表面除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向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①导致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时,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又称。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经线穿行的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 轨道:是一个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每年 月初位于近日点, 月初位于远日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1.2 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是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巴西向西德国向南,●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改变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迁入地:利: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综合环境不利:增加人口,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流量小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

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1、特点——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流量大。

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2、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3、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从山区到平原4、人口迁移原因: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

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