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摘要:情境认知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三种教学模式,即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1987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该论文的发表对情境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这篇论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1]。上世纪90年代之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情境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
2.真实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布朗等人将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分为物理真实性与认知真实性两类。物理真实性指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工厂或到银行实习;认知真实性系指专家或专业人员从事其专业活动的真实过程。
3.实践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积极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而不是听听课本或教师对他人的经验或发现的总结。学习者应当关注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真实理解详细内容,不是单纯关注学习成绩。
4.探究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必须赋予学习者探究的权利,即获得置身于真实困境中的权利和行使在真实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权利。学习者必须感到对解决方法负有责任,而不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方法或是提出教师想要的方法,否则就难以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
5.主动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引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的动机,为学习者提供多
元的学习资源。例如,设计有趣、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适当的示范、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意义感与成就感,借以引发其学习动机。
二、几种典型的情境认知教学模式
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布兰斯福特教授带领的温特贝尔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提出的。该模式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习者,将其带入一个复杂的问题情境中。确定情境中的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下来,基于问题求解的情境学习活动围绕“锚点”展开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成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创建能够使学生和教师进行持续探索有意义问题的解决情境,帮助学习者理解问题的种类,体验某一领域中专家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问题,观察专家如何把知识作为工具来明确、表征和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习者通过从多个不同视角识别、发现、解决同一个情境中的问题,进而整合他们的知识。
该模式对大学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和概念的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2.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基于斯皮若等人的认知弹性理论,适用于在结构不良领域中获得高级知识的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主张运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不良的情境,并鼓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积极探索与建构。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经由不同情境支持而学习同一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超越现有信息的认识与理解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呈现基本情境,该情境应该是真实的,但是结构不完整;其次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根据学生随机选择的学习内容,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联的不同侧面的情境,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再次是意义构建,为学习者提供思维的指导与支持,通过写作与会话随机进入学习,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最后是效果评价,也就是根据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1989年布朗和克林斯提出了认知学徒制模式及其基本框架与要素。他们认为,认知学徒制模式包括四大要素,即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性[2]。其中内容包括学科领域知识、问题解决策略、认知管理策略和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应该给学生创造进行观察、参与、发明或发现的机会;序列指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学习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局部到全局的序列,不断构建专家在实践操作中所必需具有的多项技能并发现技能应用的条件;社会性则要求学习环境应该再现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世界的特征。
该种模式主张通过在真实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的领域的学习,强调要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从当代认知学徒制模式的发展范型来看,这一教学模式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所建立起來的当代教学模式中的主要范型。
三、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的共性
1.基于问题的、构建性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构建性的学习不仅是当前所关注的各种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而且是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与特征。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合作解决问题,主动构建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性的学习则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不是肤浅和片面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是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的。问题解决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可见,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建构性的学习本身就是相伴共生的,二者在不同程度上的深化、整合,构成了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特征的不同表现形式。
2.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供应
“情境”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因此,这一类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学的场所与空间,而且这一教学场所与空间必须具有“丰富的情境供应”[3]。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中,丰富的情境可以是物理的、是自然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虚拟的。丰富的情境供应不仅可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保持真实生活情境的复杂性,而且能为学习者提供反映不同观点的信息源,能够合成既不分散也不过于简化的“情境场”,进而使该类教学模式有“情境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