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PPT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儿科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优秀课件
肠毒素(ST)引起腹泻。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
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
37
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
26
1. 消化系统特点:胃酸、消化酶↓,酶活性↓ 2. 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 3.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酸↓,免疫球蛋白↓
SIgA↓ 4. 肠道菌群失调 5. 人工喂养
27
(一)感染因素 1. 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2. 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感、肺炎、皮肤感染等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
35
35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 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 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 的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 引起的腹泻。
46
渗透性腹泻:肠内高渗状态 (乳糖不耐受) 分泌性腹泻:肠液分泌增加 (霍乱) 渗出性腹泻:肠炎症渗出性 (侵袭性细菌感染) 肠道功能异常 :胃肠蠕动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并非单一机制引起,往往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47
47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 (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57
57
胃肠道症状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
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
37
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
26
1. 消化系统特点:胃酸、消化酶↓,酶活性↓ 2. 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 3.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酸↓,免疫球蛋白↓
SIgA↓ 4. 肠道菌群失调 5. 人工喂养
27
(一)感染因素 1. 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2. 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感、肺炎、皮肤感染等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
35
35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 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 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 的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 引起的腹泻。
46
渗透性腹泻:肠内高渗状态 (乳糖不耐受) 分泌性腹泻:肠液分泌增加 (霍乱) 渗出性腹泻:肠炎症渗出性 (侵袭性细菌感染) 肠道功能异常 :胃肠蠕动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并非单一机制引起,往往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47
47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 (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57
57
胃肠道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基本知识概述(ppt 77页)
杨酸类药物有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 关
2、A型胃炎
• 与自身免疫有关,多见于胃体部,查到 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常伴恶 性贫血。
病理变化 胃镜检查特点: 1、正常胃粘膜桔红色消失 2、萎缩区粘膜明显变薄 3、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略)
第一节 溃疡病
Chronic pepticulcer 概念: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 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返回
→↑
胃溃疡病
胃小弯侧中部可见两处不规则溃疡(),溃疡边缘整齐, 粘膜平坦。
返回
溃疡活动期(A2期)
溃疡苔厚而清洁,溃疡四周出现上皮再生所形成的红晕, 周围粘膜肿胀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向溃疡集中的粘膜皱襞。
返回
幽门梗阻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灶处瘢痕收缩导致幽门狭窄。
神经因素
大脑皮质功能障碍
皮质下功能障碍
正常肝小叶镜下结构
返回
返回12 返回14
↑ 急性普通型肝炎(镜下)
肝细胞高度肿胀,体积变大,胞浆透亮,呈胞浆疏松化 甚至气球样变,肝窦受压消失。图中↑所指为一堆淋巴细胞 浸润。
返回
↑
急性普通型肝炎(嗜酸小体) 图中↑指一个呈圆形的嗜酸性较强的肝细胞已死亡,其
核已溶解。
返回13
病毒性肝炎(急性普通型)
②嗜酸性坏死
坏死的轻重分三个程度 较轻:点状坏死 明显: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 严重:大片坏死
2.炎细胞浸润
3.增生: ⑴Kupffer细胞增生 ⑵间质反应性增生(间叶C及成纤维C增生) (3)肝细胞再生
临床病理类型
1、急性病毒性肝炎(普通型) 最常见,病变特征(1)广泛肝细胞胞
质疏松、气球样变,嗜酸性变 (2)点状坏死
2、A型胃炎
• 与自身免疫有关,多见于胃体部,查到 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常伴恶 性贫血。
病理变化 胃镜检查特点: 1、正常胃粘膜桔红色消失 2、萎缩区粘膜明显变薄 3、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略)
第一节 溃疡病
Chronic pepticulcer 概念: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 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返回
→↑
胃溃疡病
胃小弯侧中部可见两处不规则溃疡(),溃疡边缘整齐, 粘膜平坦。
返回
溃疡活动期(A2期)
溃疡苔厚而清洁,溃疡四周出现上皮再生所形成的红晕, 周围粘膜肿胀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向溃疡集中的粘膜皱襞。
返回
幽门梗阻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灶处瘢痕收缩导致幽门狭窄。
神经因素
大脑皮质功能障碍
皮质下功能障碍
正常肝小叶镜下结构
返回
返回12 返回14
↑ 急性普通型肝炎(镜下)
肝细胞高度肿胀,体积变大,胞浆透亮,呈胞浆疏松化 甚至气球样变,肝窦受压消失。图中↑所指为一堆淋巴细胞 浸润。
返回
↑
急性普通型肝炎(嗜酸小体) 图中↑指一个呈圆形的嗜酸性较强的肝细胞已死亡,其
核已溶解。
返回13
病毒性肝炎(急性普通型)
②嗜酸性坏死
坏死的轻重分三个程度 较轻:点状坏死 明显: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 严重:大片坏死
2.炎细胞浸润
3.增生: ⑴Kupffer细胞增生 ⑵间质反应性增生(间叶C及成纤维C增生) (3)肝细胞再生
临床病理类型
1、急性病毒性肝炎(普通型) 最常见,病变特征(1)广泛肝细胞胞
质疏松、气球样变,嗜酸性变 (2)点状坏死
09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资料PPT课件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章内容提要
1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第二节 口炎 3 第三节 小儿腹泻 4 第四节 婴儿肝炎综合征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本章学习要点
熟悉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掌
1
握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及
护理要点。
2
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对消化系统疾
护理评估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7
护理诊断 1. 口腔黏膜改变 与口腔感染有关。 2. 疼痛 与口腔黏膜炎症、溃疡有关。 3. 体温过高 与口腔感染有关。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8
护理措施
正确涂药 口腔护理
饮食护理
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
❖ 常见于齿龈、口唇、舌和颊黏膜,有时可累及软 腭和咽部。
❖ 由于疼痛明显,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 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 病程约1~2周,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淋巴 结肿大可持续2~3周。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3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
❖后者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常发生在夏秋季。
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第二节 口炎
定义
❖ 是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 症,若病变局限于舌、齿龈、口角亦可分 别称为舌炎、齿龈炎和口角炎。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病或继发于急性
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维生素B或C缺乏等全身
本章内容提要
1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第二节 口炎 3 第三节 小儿腹泻 4 第四节 婴儿肝炎综合征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本章学习要点
熟悉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掌
1
握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及
护理要点。
2
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对消化系统疾
护理评估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7
护理诊断 1. 口腔黏膜改变 与口腔感染有关。 2. 疼痛 与口腔黏膜炎症、溃疡有关。 3. 体温过高 与口腔感染有关。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8
护理措施
正确涂药 口腔护理
饮食护理
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
❖ 常见于齿龈、口唇、舌和颊黏膜,有时可累及软 腭和咽部。
❖ 由于疼痛明显,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 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 病程约1~2周,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淋巴 结肿大可持续2~3周。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3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
❖后者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常发生在夏秋季。
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第二节 口炎
定义
❖ 是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 症,若病变局限于舌、齿龈、口角亦可分 别称为舌炎、齿龈炎和口角炎。
2020年9月28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病或继发于急性
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维生素B或C缺乏等全身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课件,儿科学人卫第九版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
儿科学
①LES 压力降低,是引起 GER 的主要原因∶ ②LES周围组织作用减弱,例如缺少腹腔段食管,致使腹内压增高时不能将 其传导至LES使之收缩达到抗反流的作用;小婴儿食管角(由食管和胃贲门形 成的夹角,即His角)较大(正常为30°~50°);
2.食管廓清能力降低
3.药物治疗
儿科学
(1)促胃肠动力药∶疗程4周。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 (domperidone,吗叮啉),常用剂量为每次0.2~0.3mg/kg,每日3次, 饭前半小时及睡前口服。 (2)抗酸和抑酸药∶疗程8~12周。主要作用为抑制酸分泌、中和胃酸以 减少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提高LES张力∶①抑酸药∶H受体拮抗剂,如 西咪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②中和胃酸药∶如氢氧 化铝凝胶,多用于年长儿。 (3)黏膜保护剂(mucosa protector)∶疗程4~8周。可选用硫糖铝、 硅酸铝盐、磷酸铝等。
【辅助检查】
1.食管钡餐造影
儿科学
可对食管的形态、运动状况、钡剂的反流和食管与胃连接部的组织结构作出 判断,并能观察到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等先天性疾患,以及严重病例的食管 黏膜炎症的溃疡、狭窄等改变。
2. 食管pH动态监测
儿科学
经鼻孔将微电极放置在食管括约肌的上方,24小时连续监测食管下段pH, 如有酸性GER发生则pH下降。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可反映GER的发生频率、 时间、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的状况,以及反流与起居活动、临床症状之间的 关系,借助一些评分标准,可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反流,是目前最可靠的诊 断方法。
了解食管运动功能。
【诊断】
儿科学
GER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仅凭临床症状有时难以与其他引起呕吐 的疾病相鉴别,即使是GER也难以区分是生理性或病理性。 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 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原因不明的哭吵、贫血、反复出现窒 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GER的可能,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必要 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临床分类
感染性
腹 泻 病
非感染性
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
肠炎
病毒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 寄生虫性肠炎
喂养不当(饮食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 消化酶缺乏性腹泻
临床分期
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2周≤病程≤2月 慢性腹泻病:病程>2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易感因素(内因)
绕以红晕,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较大溃 疡。
有低热或高热(体温达38~40℃),牙龈红肿
(牙龈炎),出现流涎、拒食、烦躁、颌下淋巴
结肿大。
病程较长,溃疡10~14天愈合;淋巴结肿大2~ 3周消退。
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 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 主要在咽部和软腭,有时可见于舌,但 不累及牙龈和颊粘膜,颌下淋巴结不肿 大。
【治疗原则】
①重视口腔卫生,勤喝水。 ②局部处理:局部涂锡类散、冰硼散等 中药,疼痛重者进食前在局部涂2%利多 卡因。 ③对症处理:发热者用退热剂。
三、溃疡性口炎
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 起的。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 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口 腔不洁更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治疗原则】
1、保持口腔清洁,用 2%碳酸氢钠溶液 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局部用药,可用制霉菌素10万U/次, 加水l~2ml涂患处。
二、疱疹性口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1~3岁 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 机构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上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水泡,
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分泌物,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 感染所致。 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 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PPT课件
儿科学(第9版)
(二)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
鉴别点 病变范结肠 连续性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难度
梗阻,瘘管,出血,营养吸收障碍,全身多脏器 出血,结肠扩张(巨结肠),癌变,狭窄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腹痛 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有规律的绞痛 2. 呕吐 初为反射性,含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 3. 血便 为重要症状,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 4. 腹部包块 多数患儿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 5. 全身情况 病程延长,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
差
相对好
可控制,不可治愈
可控制,可治愈
更大
大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等 2. 胃肠道内镜检查 疑似IBD患儿就诊时均应完善全面的内镜检查及活检 3. X线钡剂灌肠检查 可显示IBD病变以及肠管的狭窄、僵硬和内瘘 4. 腹部CT扫描 可以发现节段性肠壁增厚 5. MRI或MRI双重造影 肠腔内、肠壁和肠腔外的结构显示;对比好,多平面,无辐射
儿科学(第9版)
溃疡性结肠炎(1)
溃疡性结肠炎(2)
儿科学(第9版)
克罗恩病(1)
克罗恩病(2)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治疗目标 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2. 营养支持 全肠内营养,即停止经口摄食,给予多聚配方或要素配方经鼻胃管喂养 3. 药物治疗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3mm小疱疹,溃疡,覆以黄白色分泌物, 边绕红晕、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2~3周) 病程1~2周 治疗:清洁口腔,温凉饮食,局部喷药 (疱疹净),进食前表麻,退热,抗病毒
7
鉴别: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病毒感染,夏秋季多发,发热,
咽痛;疱疹 位于咽部、软腭,不累及齿 龈、颊粘膜
8
小儿腹泻
• 定义: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 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 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 合征。
消化系统疾病
1
消化系统结构图
2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吸吮、吞咽功能弱→生理性流涎; 粘膜易受损;淀粉酶少;
食管:漏斗状,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 熟→胃食管反流;吸奶时吞咽过多空气→ 溢奶
胃: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 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幽门痉挛→呕吐;胃 容量小,排空慢,消化功能差
• 2岁以下多见,1岁以内约占半数; 夏秋季发病率高
9
• 病因 易感因素 感染因素 非感染因素
10
易感因素 消化功能未能适应生长发育需要,易发
生紊乱; 体液免疫功能差,胃酸灭菌能力弱,正
常肠道菌群未建立或失调 人工喂养特殊性
11
• 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 1)病毒:80%以上,轮状病毒最常见 2)细菌:致腹泻大肠杆菌(5组)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氏菌、霍乱、痢疾 等 3)真菌:白色念珠菌 等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真菌性肠炎
第一课件网站
24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 粒细胞 大便检查:常规 培养 涂片 血液生化检查:钠 钾 钙 镁 CO2CP 十二指肠液检查
7
鉴别: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病毒感染,夏秋季多发,发热,
咽痛;疱疹 位于咽部、软腭,不累及齿 龈、颊粘膜
8
小儿腹泻
• 定义: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 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 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 合征。
消化系统疾病
1
消化系统结构图
2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吸吮、吞咽功能弱→生理性流涎; 粘膜易受损;淀粉酶少;
食管:漏斗状,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 熟→胃食管反流;吸奶时吞咽过多空气→ 溢奶
胃: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 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幽门痉挛→呕吐;胃 容量小,排空慢,消化功能差
• 2岁以下多见,1岁以内约占半数; 夏秋季发病率高
9
• 病因 易感因素 感染因素 非感染因素
10
易感因素 消化功能未能适应生长发育需要,易发
生紊乱; 体液免疫功能差,胃酸灭菌能力弱,正
常肠道菌群未建立或失调 人工喂养特殊性
11
• 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 1)病毒:80%以上,轮状病毒最常见 2)细菌:致腹泻大肠杆菌(5组)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氏菌、霍乱、痢疾 等 3)真菌:白色念珠菌 等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真菌性肠炎
第一课件网站
24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 粒细胞 大便检查:常规 培养 涂片 血液生化检查:钠 钾 钙 镁 CO2CP 十二指肠液检查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食物
易感人群
22
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胃肠炎和婴儿腹泻病的病原分布
发达国家
欠发达国家
不明原因
轮状病毒
寄生虫 其他细菌
不明原因
轮状病毒
细菌 星状病毒
腺病毒 杯状病毒
大肠杆菌 星状病毒
腺病毒 杯状病毒
From Kapikian AZ, Chanock RM. Rotaviruses. In: Fields Virology 3rd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Raven; 1996:1659.
麻疹
体液总量(细胞外液为主)减少
变形杆菌(Proteus)
轻
重
艾滋病 围产期疾患
23% ②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其它
coli,ETEC):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引起腹泻。
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 血,脑血栓;
16
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 道菌群可以抵抗致病菌的侵入。
Th1/Th2 Treg cells
IFN-γ
IL-10
or
TT
IL-4
TGF-β
正常菌群:可以调节肠道 先天的和获得性免疫。
17
婴儿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 胃肠负担较重,易发生消化不良。 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患儿肠炎感染机会高10倍
10%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4% 5%
Sources: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3, WHO,Genev8a.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儿科消化系统与成人消化系统 存在一些差异,如胃酸分泌较 少,胃排空速度较快等。
儿科消化系统的功能包括摄入 食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 排泄废物等。
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类型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性疾 病等。
其中,感染性疾病如胃肠炎、肝炎等 ,炎症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过敏 性疾病如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肿瘤性疾病如肠癌、肝癌等。
02
CHAPTER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感染性病因
01
02
03
病毒感染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肝 炎等疾病。
细菌感染
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可引起消化道感染、食物 中毒等。
寄生虫感染
如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 虫等,可能导致腹泻、腹 痛等症状。
遗传性病因
先天性畸形
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巨结 肠等,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儿科消化系统概述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案例分析
01
CHAPTER
儿科消化系统概述
儿科消化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部分, 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 物质,支持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详细描述
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药物等。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儿的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诊后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等。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持患儿舒适,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同时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06
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
家长健康教育内容
饮食调整
向家长解释患儿饮食调整的重要 性,指导家长根据患儿病情和年 龄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包括食
物的种类、数量和频率等。
症状识别与处理
教育家长如何识别患儿消化系统 疾病的常见症状,如腹痛、腹泻 、呕吐等,并指导家长在患儿出 现这些症状时如何采取适当的措
施进行缓解。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 疾病课件
•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常见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护理 • 护理评估与诊断 • 护理措施与实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
01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婴幼 儿和儿童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各 种疾病。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小儿消化 系统疾病可分为食管疾病、胃十 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肝胆疾 病和胰腺疾病等。
便秘
便秘概述
便秘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 硬难解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 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精神因素等 有关。
症状表现
便秘的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减少、粪便 干硬难解、伴有腹胀、腹痛等。长期 便秘可导致肛裂、痔疮等并发症。
护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
对便秘患儿的护理包括饮食调整,增 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适量运 动促进肠道蠕动。培养患儿良好的排 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坐马桶。同时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润肠通便 的药物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腹泻
腹泻概述
症状表现
护理措施
腹泻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 状改变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 与感染、饮食不当、过敏等因素有关 。
腹泻的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增多、粪便 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严 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A1期
•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A1期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2. 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2)胃黏膜保护剂 (3)抗Hp治疗
2. 手术治疗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儿科学(第9版)
概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目录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 : 王洋、孙梅
单位 : 中国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口炎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目录
第六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第七节 肠套叠 第八节 先天性巨结肠 第九节 腹泻病 第十节 婴儿胆汁淤积症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胃镜检查 最有价值、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2)胆汁反流 (3)长期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神经精神因素 (5)全身慢性疾病影响 (6)其他因素:如环境、遗传、免疫、营养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胃炎 发病急骤,腹痛,呕吐;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失调 2. 慢性胃炎 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疼痛部分不固定
1.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服用一切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 慢性胃炎
(1)饮食治疗:定时定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①黏膜保护剂;
②抑制胃酸药物; ③胃肠动力药; ④抗Hp治疗。
•儿科学(第9版)
一、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生机制
•儿科学(第9版)
临床表现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e食管 食管外症状
➢ 与GERD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哮喘;窒息和呼吸暂停 ➢ 营养不良 ➢ 其他:①Sandifer综合征;②婴儿哭吵综合征
•儿科学(第9版)
治疗
1. 体位治疗:将床头抬高30° 2. 饮食疗法: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 3. 药物治疗别
鉴别点 病变范围 病变特点
全消化道 跳跃式
克罗恩病
主要在结肠 连续性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1. 新生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急性起病,呕血、黑便 2. 婴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首发症状可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 3. 幼儿期 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少见 4. 学龄前及学龄期 以原发性DU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
饥饿时或夜间多发
•儿科学(第9版)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儿科学(第9版)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
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 (2)食管廓清能力降低 (3)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破坏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儿科学(第9版)
重点难点
掌握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 几种常见类型腹泻的临床特点
了解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科学(第9版)
1. 口腔: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生理性流涎 2.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食管反流 3. 胃:水平位;酶活性低下;胃潴留 4. 肠: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 肝:肝功能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胆汁分泌少 6. 胰腺: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
➢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
•儿科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白种人发病率最高 2. 环境因素 工业化国家、城市儿童发病率高 3. 免疫因素
(三)辅助检查
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方法。 2. 胃肠X线钡餐造影 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者。 3.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儿科学(第9版)
(1)促胃肠动力药 (2)抗酸和抑酸药 (3)黏膜保护剂 4. 外科治疗
体位治疗示意图
第四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儿科学(第9版)
一、胃炎(gastritis)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急性胃炎 严重感染、休克、颅内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 2. 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约占90%~95%
1.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 新生儿生后1~2天胃酸分泌高,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2.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部分原发性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 4. 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可以有家族史 5. 其他 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后、饮食习惯不当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7. 肠道细菌: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菌群失调 8. 粪便:胎便/人乳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儿粪便/混合喂养儿粪便
•儿科学(第9版)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胃模式图
•儿科学(第9版)
•胎粪、不同喂养方式便的性状
第二节
口炎
•儿科学(第9版)
•鹅口疮
•疱疹性口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