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目标内容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二者都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只有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才得以实现。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细心、规范做题的习惯;培养基础题保证 得分的基础意识;表扬进步者,鞭策退步者,达到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目的。
这个教学目标的陈述的问题:首先,是行为 主体不明,“帮助学生…”、“使学生 … ”, “培养学生 …”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非 教学的预期目标。其次,教学目标缺乏操 作性,例如“纠正在前一阶段学习中模糊 的概念、错误的认知”,是哪些模糊的概 念、哪些错误的认知?这样的目标陈述, 对于导学、导教没有帮助。最后,这个目 标体系的三个维度不明显,知识与技能目 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相混淆的。
1)能在地图上 标出元谋人、 北京人发现的地点并说出 他们距今的年代。 2)观察图,描述北京人与 现代人的不同。 3)能够说出反映远古人类生 活的有:考古文物、神话 传说、遗址等。 4)想象北京人的一天。
5)收集我国各地远古人类的 考古资料,并按照时间顺 序排列,感受中国是人类 的起源地之一。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元谋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地 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 与山顶洞人的生产与生 活; •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 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 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感 情。
课题:《电离平衡》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使学生理解深度、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历史课:《帝国主义国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7项)(没必要列出) 2.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大大推动 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3.培养阅读能力,设计简表概括材料的 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 - 副本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成哪几个方面?每个 方面又是如何分类的? 2.加涅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等人)
认知领域: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布卢姆) 情感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 品格形成(克拉斯沃尔、布卢姆)
已知: 证明:RT=ST
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 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 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这是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的核心思想。
三、【美国】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 1.抽象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4.发现学习 四、【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教育目标 2.教养目标 3.发展目标 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 1.结果性目标 2.体验性目标 3.表现性目标
2.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意目标的表述,不在于明确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后应该展 示的行为结果,而在于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 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 事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儿童将要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 么。
比如: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咏雪》的 意境。 阅读和评价《海燕》的启示。 考察《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 参观野生动物园,讨论其中的趣味。 使用电线和木材,设计三度空间。
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 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美】辛普森
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
态度: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对某类活动的积极偏爱、有关 公民身份的态度。
教学目标——选修课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二、区分几个概念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1986年之前只提教 学目的、教学任务而不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基本上是 教学目标的代名词;1986年之后,逐渐开始使用教学 目标一词。
(一)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 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 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 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 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 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 的依据。
教育目的(一级教育目标):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或中
级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二级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
标
课程目标(三级教育目标):各科类、各学科的教育
目标
教学目标(四级教育目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
目标 纵向: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 时目标 横向: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三、来龙去脉
(二)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 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 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 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 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 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 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 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教学过程在每 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1、多借鉴国外的理论,缺乏本土的 研究 2、研究的目的侧重应用,理论性不 足,且多为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 目标的分析。 3、研究者多为一线教师,专业化程 度及理论性不高。 4、学生很少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摘要: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2.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4.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总结正文:在教育活动中,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四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教育目的是国家、社会或教育部门对整个教育系统所期望达到的宏观目标。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各级各类教育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上,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其次,培养目标是教育部门或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素质、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培养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接下来,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为教学目标提供指导。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来实现。
最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所制定的,旨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步骤。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目标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育目的是总体指导,培养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落实。
这四个目标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教育工作的目标体系,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概述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这个学习目标设计,是由我们的同学们——未来的教师们来设计的,我们有的也把它叫做学习目标的制定。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和课程目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和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部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今天我们将会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教学目标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
我们知道,教师们手中除了教材以外,还会有教学参考书,有些出版商会为自己所编写的教材提供一课时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而很多教师就会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教学目标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使用中我们发现,这并不能将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最精彩或最灵魂的部分完整地展现出来,它也不可能落实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理念,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它是一课时一课时的,和我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关系,和我们一个章的目标又是什么关系,就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一一来揭开它的面纱。
在刚才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了几个概念,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还有教育目的。
首先,教育目的,往往是由我们党中央最高的首脑机关制定出来的,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当中一定要对教育目的提出要求,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从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对培养的人的期望和要求。
那么这些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有着如何直接的关系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给出的PPT中有四个方框,最小的方框里面是教学目标,从这些方框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大致关系,也就是,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目标,每一门课程的老师完成了课程目标也就完成了教育目标,我们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从基础教育开始到高等教育结束,从而也就完成了教育方针下面的教育目的。
但是我们再来深入地看一看,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说课材料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_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_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
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大纲的教学计划,欢迎大家的阅读。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
(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国家: 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单元目标
课程:
单元 课堂
教学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总方面、进程,指向教 育目的最终结果。 2.选择:学生认知与行为变化通过课程与教学目标 的行为和内容表征; 3.计划和操作:为课程编排、实施和教学活动计划、 具体安排提供依据、指导和要求; 4.评价:学生达成的水平及程度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选定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 或政治需要而引出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并直 接运用于教学领域成为一般性或规范性的指 导方针。——传授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
目标,以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训练
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一书列举了10个领域800多 个目标。 泰勒将课程与教学目标概括为行为和内容两类。由 于泰勒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被称为“行为 目标之父”。 布卢姆等人继承泰勒“行为目标”思想,确立了 “教育目标分学”。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1.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 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 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 一定阶段学生品德、智力、 体质、素养诸方面的发展程 度。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再分 化就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五章 教育目的的概述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1、德育 • 2、智育 • 3、体育 • 4、美育 • 5、劳动教育
教育名言
•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 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 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 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 可理解。 • ———(俄)乌申斯基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 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 ———(德)马克思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约翰•怀特:‚在没有对教育目的应 该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详尽的论述之 前,要想知道教育是什么那是不可能 成功的。‛ 罗素:‚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们想培 养的人的类型,然后才能知道进行 什么样的教育为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定义: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 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 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 思想的形成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 3、个人与社会统整的教育目的观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
表述:
1、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
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 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 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 觉的积极的成员‛。
2、1957年毛主席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
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 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 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 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2019年精选文档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
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2.1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的与培养⽬标---------------------------------------------------------------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的与培养⽬标教育⽬的与培养⽬标⼀、教育⽬的(⼀)、教育⽬的的概念 1、教育⽬的的内涵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标,反映对教育在⼈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才培养所确⽴的总体⽬标。
2、教育⽬的的层次教育⽬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 3、教育⽬的与教育⽅针的关系(1)、联系:⼆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教育⽅针包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
教育⽬的⼀般只包括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教育⽅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另⼀⽅⾯,教育⽬的在对⼈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的的基本类型 1、按其作⽤的特点可分为:1 / 11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的(1)、价值性教育⽬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的,即含有⼀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的,表⽰⼈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标,表⽰实际教育⼯作努⼒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标,⼀般是由⼀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的(1)、终极性教育⽬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的,表⽰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的发展要求具有完⼈的性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 • 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 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 – 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
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
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泰勒目标模式 • 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 •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 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 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 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 现。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 优点: 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 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
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最新 《护理教育学》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psychomotor domain )是在实践中顺 利完成一种动作方式的能力,
技能领域六个层次
知觉:运用感官能领会操作信息、指导动作。 2. 定势:为适应某种动作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 3. 指导下的反应: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动作。 4. 机械动作:学习者能按程序步骤完成动作操作,不
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等级区别不明显; 培养目标还达不到数量化、标准化、等级化要求; 目标要求未能完全适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时期护理教育的产物
国际需求
护理英语方向
第三节 护理教学目标
一、护理教学目标概念
护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护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 果或标准,它具体体现为护理教育活动结束时,学生在 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所取得的变化。
3、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 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重视社会的稳定性和个体的社 会化,强调人的发展和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主张教育应 视个人认同,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他们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无视个人的价值,看不 到社会还有待变革,看不到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中的巨大作用。
包括实质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三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总目标。
学校教育目标
也称为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生
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三个方面。
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
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
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
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
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
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
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
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
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
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
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
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
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
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
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
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
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
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目标
内容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二者都是培养
目标的具体化,只有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才
得以实现。
其次,二者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具
体指导,在各自的范围内提出适应社会、适应学科、适应学生的具
体教育教学要求。
再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应当是明确而又清晰的,它们都是菜单式的,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上又是具体的,体现
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最后,课
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都有“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都可以通过
评价学生实际掌握事实、技能、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也为课程教
学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评定提供了依据。
总之,不论是课程目标还是教学目标,在知识体系上,都要体
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出逻辑性、序列性、阶段性、整体性特点,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在新的“情境”中选
择适合的知识。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虽然都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及培养目标
的具体化,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明显的。
首先,目标的制定人不同。
课程目标是课程工作者制定的,是课程工作者所要明确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所要完成的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教学工
作者制定的,是教学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所要明确和完成的教学目标
不仅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而且是在对学生、社会及学科等方面进
行深入研究之后作出的一种明智选择。
其次,适应范围不同。
课程
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教师教和
学生学提供参考,如果课程目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教学目标雷同,那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课程目标是管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
全局,对该学科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教学目标是为教师教和学生
学提供依据,它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
再次,教学目标虽然处于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却是最具实践性和实
效性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主要意图和方
针都要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
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课程目标虽在教学活动的实践指导方面弱于教
学目标,但它的衔接作用和指导意义却是其他教育目标不可代替的,它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