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圈越冬前管理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合集下载

海参如何安全越冬及管理方式

海参如何安全越冬及管理方式

海参如何安全越冬及管理方式作者:时天峰来源:《新农业》2020年第04期海参是一种富含各类营养的海洋生物,也是北方地区养殖结构调整的重要水产品。

但是由于現在的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养殖方式不精细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等众多原因,导致海参产苗量不稳定,发病率高,这已经成为水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夏末和初秋时节,随着气候逐渐变冷,养殖地区水温逐渐回落,形成较大的温差,对海参造成应激性刺激,再加上夏季高温时期海参的生长环境内有大量有机物及藻类死亡腐败造成的水质恶化,海参的活动以及代谢会消耗大量氧气,产生有害物质,使水质变差,造成海参生长变慢以及发病。

在秋季及越冬前进行一定的管理,是提高海参养殖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海参养殖在秋季及越冬前进行一定的管理措施特别重要。

1 安全越冬的方法1.1 生长环境海参虽然喜欢低温环境,但是水温低于5℃的时候也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停止生长,因摄取量不足无法抵抗病害,大幅度增加了发病概率。

目前,北方养殖海参的地方多为露天养殖,冬季不少养参池的表面已经结冰,池水水温接近0℃,加之海洋潮位低,养参池的水体循环量减少,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在降低,沉积到池底的污泥、杂藻、海参粪便等腐烂后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氧化分解,海参生长的外部环境恶化。

当水温的温差在短时间内超过2~3℃时,海参就会明显产生抗应激反应,海参的自我承受能力降到最低,表现出嘴肿、吐肠等现象。

所以,在冬季一定要加大池子中水体的交换量,抓住冬季高潮时期,大量往池中注入新水,保证水质和温度,水深最好保持在2~3米;条件相对较差的养参池,必须配备大量人工用水设备,来提高水质质量和生长环境。

在为养身池换水时,一定要需要慢慢注入,保持水温度的稳定性。

1.2 防治疾病在不同水质的环境下(pH、盐度、温度、溶解氧、氨氮等突变),会引起海参的应激反应,先是吐肠,体质下降,病菌侵人,使海参化皮死亡;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病菌感染。

海参池塘养殖中秋季及越冬前管理的重点

海参池塘养殖中秋季及越冬前管理的重点

海参池塘养殖中秋季及越冬前管理的重点
宋显斌;崔桂静;耿帅帅;潘欣茹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4(0)10
【摘要】夏末秋初随着天气转凉,池塘水温逐渐回落,早晚温差加大,对海参的应激性刺激相应增加,加上夏季高温期海参池塘内有机物及大型藻类死亡腐败造成的水质、底质的恶化,海参的活动、代谢以及有机质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氧气,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物,底质水质变差,使海参的生长变慢,并有可能造成海参发病。

而提高海参池塘养殖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秋季及越冬前管理,因此海参池塘养殖的秋季及越冬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46)
【作者】宋显斌;崔桂静;耿帅帅;潘欣茹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116041;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116041;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116041;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116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物联网的小型太阳能浮标式水质监测系统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J], 刘毅;房景辉;邹健;王军威;张义涛;蔺凡;张继红
2.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在海参池塘养殖中应用对比试验 [J], 骆向萍;张静;刘园园
3.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 [J], 李景胜;周井祥;金晔
4.底层微孔增氧设施在池塘养殖海参中的应用探索 [J], 刘彤;王洪军;李勃;郑怀东;刘学光;赵玉勇;宋晓阳;陈文博
5.微生态制剂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J], 崔桂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幼海参越冬期的饲育及营理要点是什么?

幼海参越冬期的饲育及营理要点是什么?

幼海参越冬期的饲育及营理要点是什么?放养当年产的稚(幼)海参苗,部分当年达不到参苗上市的商品规格,特别是近年来,对海参苗商品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育苗厂家为了提高育苗的经济效益,也要进行越冬。

因此,需要将4000头/千克以上的小规格刺参的苗种,进行越冬。

越冬期较长,必须精心管理。

对于较大规格的幼参,应在水温8℃~10℃的海水中培育,这样既安全、节省能源,又可降低生产成本;但对于较小的个体,即7000~10000头/千克的个体,需要在水温为12℃~13℃以上的海水中培育。

否则,小个体的海参苗生长不快,且易造成死亡或减耗。

总之,既要考虑能源消耗导致提高生产成本,又要提供适宜的水温,以促进加快生长,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越冬期的培育时间较长,因此管理必须到位。

一般情况下,日换水1次,换水量为1/3~1/2,换水时水温差不要超过2℃。

为了保持不降温,育苗室应加设充足的暖气。

为了保持良好的水质,投饵要适量,避免投饵过多致使水质败坏而引起海参的大量死亡。

此外,在越冬期要严格防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要预防“溃烂病”的发生。

(1)网箱流水培育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箱流水培育。

网箱流水培育,也称为二段培育。

采用网箱流水培育的方法,稚海参后期的成活率高,并可直接投喂配合饲料。

下面简要介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网箱流水培育试验的做法(1985),供参考。

(2)主要设备培育用的水槽,容量为0.3~0.5吨的玻璃钢水槽,依水槽大小,分别放人网箱1~2个。

网箱可用聚乙烯窗纱网制成,纱网按培育个体大小而定,在每个网箱中,放人波浪形附着架4个。

每架附着器的网片,是用聚乙烯窗纱制成。

在培育水槽入水口,安装喷水。

喷水管的孔眼细小,其孔眼为3~5个。

在水槽的另一端,设溢水管。

溢水管下端,设在水槽的近底部,而溢水的出口,设在水槽的近上部,这样有利于水的交换。

(3)培育管理在培育期间,采取昼夜流水,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6~7倍。

浅析北方水产养殖越冬管理技术

浅析北方水产养殖越冬管理技术

浅析北方水产养殖越冬管理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品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随着水产养殖户的不断增加,市场中水产品的供应来源逐渐加大,为了确保养殖经济效益不受影响,为此需要相关水产品养殖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产养殖越冬的管理,促进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北方水产养殖;越冬;管理技术前言:在整个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越冬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要保证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加强水产养殖越冬是取得效益的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环节,鱼类能够安全的过冬,也是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的保障。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北方水产养殖越冬管理的技术要点,供于水产养殖户借鉴。

一、北方水产养殖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养殖业1、优化养殖结构,繁殖优新抗病抗冻能力品种随着我国水产品市场的发展,消费者也展现出来两种新的需求特点,首先是对于水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其次是从原来的季节性需求逐渐转化成一种全面需求的模式。

为此在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促进水产品养殖结构的不断优化,注重推广各种优新品种,选抗病、抗冻能力强的,促进养殖效益的全面提升。

首先是利用现有的优质品种,像是那些市场价格较高、品质优良、生长期较短的品种,比如鲶鱼、泥鳅、异育银鲫等品种,进行配置混养或是主养。

其次选择那些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时间较长的品种,将控制场所建成标准水泥池进行养殖。

对于那些市场价格高、同时养殖周期比较长的品种来说,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保证鱼类可以适应低温安全过冬,进行规模养殖。

2、要做到轮养、繁殖杂交品种,适合越冬大部分养殖水产品的养殖户通常都是针对某一品种,或是几个有限的品种进行养殖,同时一养就是数十年,在这种养殖方式下,就会导致各种有害物质与药物的不断积累,从而让养殖的水产品降低抗逆性以及抗药性,容易频繁发生各种病害问题,带病的鱼不宜过冬,水产品的整体品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水产品成活率下降。

水产品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根据气候水温选择多样化的养殖产品,从而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

海参养殖户在池塘封冰前应抓住四个环节

海参养殖户在池塘封冰前应抓住四个环节

海参养殖户在池塘封冰前应抓住四个环节
许多海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

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进排水闸门高于池底,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

加上秋季的各种藻类生长茂盛,海参排泄物堆积,如果处理不好封冰后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封冰前的管理很重要,所以进入十二月份以后到封冰前池塘管理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杀草;在11月下旬到封冰前池塘应进行一次杀草处理,清除池塘中残留的青苔以及青苔孢子,防止其在冰下繁殖萌发,为第二年造成隐患。

二、消毒;进入11月后加强池塘的消毒防病,可以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特立灭”,以杀灭病原、改善水质,保障越冬水质良好。

尤其在封冰前清理池塘水草等后需要使用一次。

三、改底;入冬前及时清理池塘内的大型植物及过多有机质,以防在冬季封冰后,底质腐烂恶化,产生有毒物质破坏水质,可使用“底速安”、“底巧”配合“强效利生素”改善底质,并使用“增氧解毒安”解除杀草药或底质中存在的毒素。

四、添加有益菌;在以上工作做好后,向水体中全池泼洒嗜冷芽孢杆菌“利生素”(0-40℃都可有效繁殖发挥作用),补充冬季水体的有益微生物,能有效抑制低温弧菌的繁殖,并能防止封冰后池塘底质恶化,减少开春化冰后病态发生。

海参养殖池塘的越冬管理

海参养殖池塘的越冬管理

海参养殖池塘的越冬管理目现将刺参池塘越冬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 秋季投苗苗种的选择池塘投苗一般分春、秋季两次,秋季投苗宜早不宜晚,投苗尽量在十月份完成,水温低于8℃应停止投苗。

苗种规格宜大不宜小,研究表明不同规格的海参对低温耐受能力差别明显,在0℃以下的低温中,规格为2000头/斤以下的海参成活率只有不到30%,而300头/斤的参苗成活率可达80%-90%,规格越小的海参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越差,其排脏、皮肤溃烂和死亡的现象越严重。

因此为了保证海参顺利越冬,秋季投苗的规格应在500头/斤内为好。

买苗应选择本地区的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参苗体表无损伤、干净无粘液、肉刺完整尖挺,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

放苗时要均匀地投放在人工礁上。

同时秋季应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参出池销售,减低密度减少越冬池塘的负担。

2. 封冰前的池塘管理许多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

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进排水闸门高于池底,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

加上秋季的各种藻类生长茂盛,海参排泄物堆积,如果处理不好封冰后很容易出问题,因此封冰前的管理很重要。

北方池塘一般在12月初到中旬开始结冰,在结冰前应尽可能的加大换水量,换出池塘内的“旧水”。

秋季之后,池塘的水温逐渐下降,而且比浅海的水温下降的快,常常出现池塘的水温低于浅海,因此可以通过家大换水量提高池塘的水温,延迟冰期的到来。

入冬前及时清理池塘内的大型植物,以防低温后死亡,冬季在冰下破坏水质。

同时11月前后加强池塘的消毒防病,可以每隔10-15天按每亩20公斤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或2-4克/米3的次氯酸钠溶液以杀灭病原、改善水质,保障越冬水质良好。

在封冰前加高池塘水深,最好达到2.0米以上,尽量减轻封冰对海参的影响,同时仔细寻池,检查池塘有无严重漏水的情况,特别是闸门附近,以防封冰后水位下降。

3. 封冰期的管理北方池塘一般12月封冰,3月初开冰,冰期90天左右。

海参圈化冰期管理要点

海参圈化冰期管理要点

海参圈化冰期管理要点春风和煦,冰雪消融,参圈厚厚的封冰也开始逐渐融化,化冰期是海参疾病高发的时期,不容忽视。

本文简单阐述了参圈化冰期常见问题及化冰后的一些管理工作,供大家参考。

一、参圈化冰期常见问题1、应激反应化冻前后参圈水体盐度、温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极易引起一系列海参应激反应,如:肿嘴、“化皮”等。

2、“漂参”(1)冰层较厚的参圈,化冰期大量淡水在表层聚集形成水分层,缺氧引起“漂参”。

(2)立春后,地温回升,冰下水体气体过饱和,导致海参体内溶解过量气体,化冰期,随着气压急剧降低,海参体内形成气栓,发生气泡病,引起“漂参”现象。

3、肿嘴(1)封冰期时间较长,底部烂草、死藻腐烂发酵积累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海参冰下摄食后导致肿嘴。

(2)化冰期的气体饱和度变化导致海参发生气泡病,引起肿嘴。

4、“化皮”(1)封冰时,一些海参没能及时回礁,靠近冰面冻伤后引起“化皮”。

(2)化冰期,水体气体急剧变化,海参体表或体内形成气栓,发生溃疡后感染细菌引起“化皮”。

二、化冰期管理要点1、打冰眼冰层较厚时远离礁的位置打冰眼,冰层较薄时在边上打冰眼,释放冰下气体。

预防化冰期气泡病高发导致的海参“漂参”、肿嘴、“化皮”。

2、排淡化冰后及时排出水体表层淡水,防止水分层引起的缺氧“漂参”。

3、换水开春的时候外海水质并不稳定,所以一切的操作以稳定为大前提。

换水以多进少排为妙,并且每次排水量不要超过总量的10%,尽量避免大排大灌,减少海参应激。

同时一定要保持较高水位(1.5米以上),提高水体稳定性。

4、增强海参体质封冰时间长,海参摄食少,加上化冰期水温及盐度变化等原因造成海参体质弱。

使用“激活”可有效提高海参体质,增强抗应激能力。

5、处理底部腐殖质要使用温和的底质改良剂,“底居安”+“底加氧”可有效分解底部“垃圾”,打扫“战场”。

少量多次配合使用,效果更显著。

6、预防气泡病引起的漂参使用“速解安”打破水体表面张力,防止海参形成气栓,发生“漂参”现象。

水产养殖越冬管理要点

水产养殖越冬管理要点

水产养殖越冬管理要点摘要:随着不断提高的社会水平,为人们带来十分丰富的物质生活,水产养殖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在北方水产养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越冬是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环节,所以针对于水产养殖动物安全过冬的思考,直接的关乎到养殖经济效益,做好越冬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此,本文介绍了水产养殖越冬管理要点,供以参考,希望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产养殖;越冬技术前言:在整个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越冬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鱼类是否能够安全的过冬,对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

加强养殖户对越冬管理认识,确保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增加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从而奠定北方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的基础。

一、水产养殖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1. 水产养殖鱼管理不善可能引起死亡:越冬期间鱼主户认为鱼类不吃或少吃饲料,而松于管理,越冬池塘渗水漏水,塘小水雪过厚造成池水缺氧,导致鱼类窒息死亡。

2. 水产养殖鱼体受伤感染可能引起死亡:越冬鱼体体质差,规格小,体内积存的能量等营养物质少,难以满足越冬期生存的需要,常因身体衰弱而死亡。

3. 水产养殖水质原因可能引起死亡:冰封期过长,水与空气接触很少,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少,光线不足,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繁殖量减少,光合作用产氧量下降,使鱼体处于低溶解氧状态,极易出现缺氧严重窒息而死亡。

4. 水产养殖鱼种过密可能引起死亡:鱼种大小不均与,加上投食不当,造成鱼种规格大小体质体质差异较大,由于体内脂肪营养能量少,因身体衰弱导致死亡。

二、水产养殖越冬管理要点阐述1、冬初时期,温度不断的下降各种水产养殖品也逐渐的变为少食、停食,甚至于进入到冬眠的阶段中。

当水温降低到10℃时,对于水产养殖产品的管理,既要保障其符合商品规格的捕捞上市工作开展,同时针对于不满足情况的品种,要做好相应的越冬管理工作,保障其在冬季的安全。

2、越冬前要强化投喂鱼食,增强鱼的营养水产养殖鱼需要在越冬过程中投入适当的饲料,这样的一种操作比不投饲料鱼类成活率可以有效的提升20%。

北方海参圈化冰初期应该注意点什么

北方海参圈化冰初期应该注意点什么

北方海参圈化冰初期应该注意点什么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天气渐暖,北方地区参圈开始陆续化冰,化冰初期参圈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也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掌握问题,及时预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一整年的海参养殖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1、排淡:水体盐度较低参圈应及时排出上层淡水,防止水体分层导致上下水层不交换;水体盐度较高的参圈可采取人工破冰的方法,同时开启增氧机搅水,可降低水体盐度,同时也可有效避免水体分层或者淡水在下风口堆积。

2、消毒改底:冬季封冰期时间较长,池底堆积大量的有机质,滋生大量的有害菌,海参摄食后容易引发肿嘴化皮,建议化冰后使用“爽底安”或“臭氧水安”配合“特力灭”进行水体消毒,氧化改底。

3、预防漂参:冬季一些水色较浓和水草生长旺盛的参圈,在封冰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水体当中会积累大量的氧气,受到冰层的阻碍堆积的氧气难以释放,再加上耗氧物质少,容易引发水体当中气体过饱和,化冰后海参吞食容易引发漂参,建议使用“底速安”配合“底生氧”快速打破水体分层,促进过饱和气体快速释放,避免海参吞食而引发漂参。

4、抗应激:海参经过一冬天的休眠,自身消耗大量能量,肠道功能尚未恢复,体质依然处于较弱状态,再加上化冰后水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人为不科学换水等均可引发海参应激反应,造成海参回礁、不下礁以及身体僵硬、不爱摄食等,建议使用“低聚糖863”增强海
参体质,调整海参状态,提高抗应激能力。

5、青苔控制:化冰后底质不佳海参摄食能力差以及底栖藻类少的参圈容易生长黄管菜,大量生长的情况下容易在温度升至15度左右时死亡腐烂,引发底质问题,为海参吐肠埋下隐患,因此建议在春季采用“嗜冷型利生素”配合“底巧”控制水草生长速度,补充有益菌,进一步分解有机质,保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

海参圈化冰前后养殖户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海参圈化冰前后养殖户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海参圈化冰前后养殖户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随着气温升高及地温上升,池塘的底层温度也逐渐升高,表层冰层变薄,池塘产气量增加,气体溶解度变低,同时一些有害菌也开始快速繁殖,加之化冰前后水质情况变化大,都极易诱发海参疾病。

因此此时期建议大家提前做好池塘的处理工作,降低海参漂参、化皮、鼓泡等的发生率。

建议:
1、化冰前及时打冰眼爆气(避开礁石打眼),预防气体饱和度过高造成海参气泡病。

2、化冰后增加水体搅动,打破水体分层,搅匀盐度,避免海参吸入过多低盐度水及体内气泡多造成漂参。

3、化冰后不要急于降低水位和大换水,减少应激因素,可少量多次逐步换水。

4、化冰后及时对水体和底质进行消毒,并及时补充水体营养和有益菌,通过生态占位防控疾病。

随着温度的上升,即将迎来海参养殖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请养殖户朋友们一定提前打好基础,保障养殖顺利进行,并能尽力提高产量!。

冬季海参养殖管理办法

冬季海参养殖管理办法

冬季海参养殖管理技术为确保海参安全越冬,准备工作从秋季开始着手。

秋季水温下降期正是池塘中弧菌全年的峰值期,此时期也是海参细菌性病害的高发季节,能否做好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海参越冬的效果。

1.秋季冰封前的管理当水温下降至3℃~4℃时要适当加高水位。

根据各地区养殖池塘的具体条件,尽量将池水深度保持在1.5m以上。

由于冰封期海参养殖池塘基本不换水,加高水位能够有效防止结冰后冰下海水盐度的剧烈升高,对海参造成影响。

还有因池塘渗漏导致的养殖水位过低使池塘冻透。

海参养殖池塘封冰前要进行底质改良和消毒处理。

施用沸石粉或活性炭改良底质和水体环境,可以使冰封后冰下海水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对海参造成毒害。

全池泼洒1.0ppm的聚维酮碘能够起到杀灭致病菌和病毒的作用,又不会造成单胞藻大量死亡使水体变得清瘦,是该时期理想的消毒剂。

适当肥水是保证冰下溶氧的最有效手段。

秋季适当肥水,保持水体的肥、活、爽。

不可施肥过量,影响水质。

保持水体透明度在70cm~80cm是比较理想的。

2.冬季冰封期的管理养殖池塘封冰后,冰下海水盐度升高,水体上下对流作用停止,此时海参能否安全越冬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即温度、盐度、溶氧。

冬季池塘表面的冰层就像玻璃温室一样对冰下海水起到保温作用。

受到阳光照射的冰下海水底层温度高时可达4℃~6℃。

上层水温度则很低,只有-1℃左右。

冰层虽然可以起到保持水温的作用,但是也阻隔了空气中氧气的溶入。

裸藻和甲藻是冰下的优势藻类,池塘封冰后要及时扫雪,这样可以维持藻类在冰下进行光合作用产氧,维持海参代谢活动所需要的氧气。

如果冰下藻类不足,无法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产氧,可以通过打小冰眼,投放化学增氧剂的方法进行冰下增氧(如过碳酸钠、过碳酰胺)。

有的养殖户害怕池底缺氧,于是在冰上打冰眼,利用水泵对冰下海水进行强制对流。

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的误区。

即使强制对流也不能缓解冰下缺氧现象的发生。

并且强制对流会使得冰下海水迅速降温,导致正常活动的海参因应激反应出现排脏现象。

海参越冬池塘管理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工作

海参越冬池塘管理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工作

海参越冬池塘管理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就是消毒,进入冰封之前对水体进行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海参化皮。

第二,封冰前对水体特别清瘦的的参圈可以适量肥水,以防封冰后藻类过少导致产氧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的缺氧现象出现;对于水质较肥的参圈可以使用池易净3亩/包对藻类进行调控。

第三就是越冬时如有积雪应及时清扫,清扫时要将积雪尽量移到坝上,这样既不会阻挡阳关的照射,影响圈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也不会因为冰化后,冰水雪水一起流入到圈中,对圈水的盐度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对于水质清瘦,纳水不方便的参圈尤为重要。

封冰后对于水质较肥的参圈,打冰眼通常起不到明显的效果,反而对冰眼处的海参造成很大的应激,严重时会有化皮现象。

保持冰下生物平衡,封冰前切勿用杀虫药,杀草药。

万一容氧过高,有条件的可倒临圈的低氧水,特别是还有浮游动物多的水,效果更好。

没条件的可在无风,有阳光的天气打几个冰眼用抽水机进行倒水暴起,时间不要太长。

清池消毒改良环境是海参安全越冬的关键

清池消毒改良环境是海参安全越冬的关键

清池消毒改良环境是海参安全越冬的关键几年来,海参养殖发病季节主要是夏季高温汛期及冬季低温期,特别冬春季低温,由于刺参的养殖生态环境及池底恶化,出现了海参肿嘴、化皮、排脏、不摄食,形体萎缩乃至大面积死亡。

因此,各养殖业户在秋冬季节水温转换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冬病秋治”,以保障海参的安全越冬。

海参越冬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改善底质环境,彻底清淤消毒。

海参系底栖生物,长期底栖生活,而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也主要集中在池底,这是造成疾病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首先使池底环境正常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病害发生。

我市海参养殖已经4-5年,具调查有很多参池从建池至今未进行清淤消毒,池底的污泥杂藻及海参粪便层深几十厘米厚,给池水水质造成很大影响,降低池中的溶解氧含量,导致氨氮或硫化氢升高,容易造成海参发病。

有的单位春季发现池内海参密度很大,但现在池内海参基本全部死亡,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对污染严重的参池,最好在10月下旬至11中旬采用吸浆泵或吸泥船,将底层的污泥、粪便及杂藻全部清除出参池以外,再采用“参安1号”进行彻底消毒。

每亩使用“参安1号”10—15公斤,均匀泼洒全池即可,达到“冬病秋防”效果。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

通过提高水位和加大换水量来提高水温、控制池水水质,突然降温前,水位要保持在2米以上。

要经常巡视池底状况及海参活动状态,定期测量水温、盐度等各项指标,加强卫生消毒管理,对个别发病的海参要及时处理,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参安1号”是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病害防治中心的专家针对海参病害防治研制的一种新型药物,是一种氧化剂和天然矿物质混合物,具有消毒杀菌作用,适于海参生态环境恶化后的底质改良和病源微生物数量控制。

用过的单位海参成活率、产量、效益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是本协会推广的重点药物,希望使用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海参安全越冬。

海参池塘入冬封冰前管理六要点

海参池塘入冬封冰前管理六要点

海参池塘入冬封冰前管理六要点
近日,天气逐渐转冷。

寒流一个接一个,海参圈马上将要进入封冰期。

夏天的持续高温让今年的产量锐减,价格不断上涨。

那么如何稳定明年的产量?我们在封冰前都需要做哪些工作来帮助海参顺利
越冬?以下是我们的几点建议。

海参养殖:海参苗安全越冬最佳途径:钻凿海水井
1、提高水位
提高水位有利于保证池底环境的稳定性,减小因大风、降温等因素引发的海参应激反应。

不同养殖区对越冬期池塘水位的要求不一样,建议大家将水位提前加到合适位置。

例如:河北地区水位需保持在
1.5米左右,辽宁地区水位则需要保持在1.8米左右。

2、封堵闸门
池塘漏水对封冰期间的海参养殖危害很大:漏水轻的池塘可导致池边海参露出冰面,出现伤亡;漏水严重的池塘足以导致海参大面积的伤亡。

建议在进水后及时封堵闸门,防止漏水。

3、净水解毒
封冰前水质越干净越好。

干净的水体透光性好、毒素少,更有利于池底海参的摄食生长。

浑水池塘易在封冰后缺氧,导致海参不摄食、体质差。

4、改底解毒
秋季的投喂剩料、腐烂的青苔、海参的粪便、水里的有机质等会
对池底造成严重污染。

而封冰后海参会出爬摄食,底质不好的池塘会导致海参不摄食、状态差、肿嘴、化皮等多种问题。

5、补充能量
由于冬季水温偏低,海参体质普遍偏弱。

且目前不少参圈里还有体质弱的海参尚未下礁摄食。

6、补充饵料
池塘封冰后,海参会继续出爬摄食。

封冰期也是海参的生长期,保持池底饵料充足,能提高海参产量。

海参圈化冰期管理要做好化皮肿嘴病的防治工作

海参圈化冰期管理要做好化皮肿嘴病的防治工作

海参圈化冰期管理要做好化皮肿嘴病的防治工作
今年一月份,随着气温的变化,河北乐亭,昌黎等地区,部分海参圈出现全部开化,或部分开化现象,有海参下礁爬到池边,出现化皮,肿嘴等病状。

分析原因:2014年12月初,温度突然骤降,一夜间参圈上冻封冰,大部分养殖户未能及时进行最后一遍消毒改底,底质较差的池塘经过冻冰后一段时间的积累,底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升高,当池水温度回升开化后,海参就会往池边环境较好,溶氧较高的地方爬,但池边水浅,早晚温差较大,加上海参体质弱,这样海参就会被冻坏化皮。

解决方案:
1 海参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人工将池边的海参捡到深水中,避免海参被冻伤。

2 如果已经出现化皮、肿嘴等病状,应及时使用海参专用“泡腾碘”每瓶2亩地+“久久氧”每袋一亩地,如果病情严重需隔天再用一遍,效果显著。

3 如封冰的情况下,可打冰眼把药投入,此方法在东北地区盛行。

4 经过多年经验总结,如果每月定期使用海参专用泡腾碘,海参一整年都不会出现化皮、肿嘴等病变,同时也具有改底,控草等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参圈越冬前管理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北方海参池塘一般12月封冰,3月初开冰,越冬期历时90天左右。

海参越冬是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在翌年春季池塘化冰前后,时常有病害发生,甚至出现大面积绝收现象。

因此越冬前要从海参体质、水质、底质抓起。

1、抓好越冬前养殖管理,提高海参体质、抗应激:
目前,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海参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8~15℃)。

11月多北风天气,昼夜温差较大,海参因水温频繁的变化刺激,易产生肿嘴、化皮现象,此时要抓住时机搞好换水、肥水、调水、改底等日常管理工作,适时投放益倍康·应激专用(每包3亩)、免疫专用(每包3亩),以提高海参的免疫力,提高抗应激能力,全池泼洒水自然·EM(每桶
8~10亩·米),并适当投喂海参饲料,稳定参圈藻相,增加海参肥度,为越冬储备足量的营养消耗。

2、提高换水质量,保持较高的水位:
根据自身养殖池塘的换水条件,注重利用大潮期适量换水,并保持高水位。

一般情况下,12月即将进入封冰时间,封冰前一周大换水一次,将池水加满,此举不但可保持适当水位,还可提高池水结冰质量。

换水后注意使用益倍康·免疫专用(每包3亩)、水自然·解毒专用(每瓶3~4亩)泼洒,解除自然海水中的有毒害物质,增强海参体质。

3、改善底质,预防病害:
为减少或杜绝海参越冬后的病害,要把预防工作放到结冰前。

首先使用诺维克(每瓶6亩)进行池水消毒,预防海参化皮。

其次,用底益净·除臭型(每包3~5亩)配合底益净·降解型(每袋10~15亩)改良底质,防治封冰后底质恶化,为海参越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于池水特别清瘦的池塘,越冬前使用渔水旺·速肥型(每桶8~10亩)配合渔水旺·093(每袋10~15亩)泼洒,补充藻类营养,提高冰下藻类的产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