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体系研究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体系研究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体系研究摘要智能空间信息处理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空间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
在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教育中应加强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教学。
本文对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促进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科研和教学提供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空间信息处理;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体系1 引言“智能”一词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是诸多学科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Intelligent Spa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IP)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Geomatics)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空间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
在国内外的一些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体系中陆续增设了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名称不一,教学内容也各不相同。
课程名称包括“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智能GIS”、“地理信息智能化处理”、“空间认知与推理”、“地理空间推理及其应用”等。
在讲课内容方面,有的纯粹从人工智能本身进行讲授,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差别,有的主要从地图综合的角度介绍智能化的处理方法。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讲授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已完成编写并即将出版的教材《智能空间信息处理》,分析和总结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请对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相关课程感兴趣的专家批评指正。
2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分析2.1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概念智能空间信息处理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与融合,属于遥感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代表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高效、便利、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服务。
本文将围绕着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整体框架设计、功能模块构建、数据管理及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整体框架设计整体框架设计是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系统顺畅运行的基础。
整体框架设计包括系统组成模块、数据传输渠道、用户管理体系等。
1.系统组成模块系统组成模块是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设计的核心,它是各个功能模块的总和。
一般而言,系统组成模块包括: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校友管理等。
在设计整个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将各个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效的教学、学习及管理。
2.数据传输渠道数据传输渠道是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保障系统数据传输的基础。
一般而言,数据传输渠道包括:校内局域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
在设计数据传输渠道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渠道,并且根据系统特点建立一个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
3.用户管理体系用户管理体系是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设计的重要基础,它是管理系统中各个用户的权限、角色等方面的体现。
在设计用户管理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各个用户的权限分配、系统安全和系统可管理性等方面,以达到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二、功能模块构建功能模块构建是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具体实践,它是实现系统具体功能的桥梁。
在构建功能模块时,需要从学习、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出发,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管理。
1.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块之一,它主要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实现课程排期、选择、评估等功能。
在课程管理中,还需要涉及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课程信息管理,以便于实现学生选课、教师授课等功能。
2.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块之一,它用于管理学生信息和资料,实现学生选课、学生评价、学生成绩等功能。
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是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教育信息集成、管理和分析的系统。
其核心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培训管理等。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本文总结了目前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研究进展,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功能实现、算法优化等方面。
系统架构设计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架构设计包括前端展示、后端存储、数据处理分析等模块。
系统前端展示模块负责提供用户友好的用户界面,包括主界面、登录界面、注册界面、数据展示界面等。
后端存储模块负责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包括数据库、备份恢复、数据同步等。
数据处理分析模块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在一些基础教育领域,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具备面向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管理功能;在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具备面向企业的培训管理功能。
功能实现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包含多个模块,主要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培训管理等。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负责收集、管理、更新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生信息表、学生档案、学籍管理等。
教务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教务事务,包括课程安排、成绩管理、课程表管理等。
教学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教师管理、教学评估等。
培训管理模块负责管理企业培训活动,包括培训计划、培训费用、培训效果评估等。
此外,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智能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增加相应的功能。
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增加成长档案、智能作业、师生互动等功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可以增加企业需求分析、培训跟踪评估等功能。
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摘要:人工智能是一门涵盖神经生理学、控制论、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以人工智能为手段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构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文章简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指出了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中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对人工智能引领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开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乃至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此,国家针对人工智能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计划,并倡导教育工作者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在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课程,鼓励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可以为学生创新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科技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产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化了传统教育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更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力图通过轻松、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
基于此,文章立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人工智能视角出发,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与计算机发展结合的产物。
在全新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大力研究与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在于代替人类完成复杂、危险的工作。
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但也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人缺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被人工智能统治。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智能识别、人机对弈、知识工程,其中智能识别即借助3D识别引领开展多方面的识别分支,比如人像识别、语言智能识别等;人机对弈即人类和机器的一种比赛,代表是AlphaGo战胜韩国围棋世界冠军;知识工程即通过对知识本身的处理、对学习对象的研究,主要体现于智能搜索和翻译。
不同院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探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空间信息科学 市属 与工程系 2009 信息科学与工 省属 程学院 2010 信息学院 省部共建
Page
6
2.空信专业课程分类体系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 理工科基础课 公共必修课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Page
7
2.空信专业课程分类体系
Page
4
1.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简介
2009年
2010年
上海海洋大学
2008年
山东农业大学
2005年
成都理工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2004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Page 5
名称武Leabharlann 大学1.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开设情况 院校类型 学 校 层 招 生 所属院/系 时间 次
2004 2005 2008 2008 国际软件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部属 部属 省属 985 211
Page
16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8年6月 同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深度合作。
Page
17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现有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测绘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13人 现有学生260余人
网站:
急需测绘、卫星导 航、GIS相关人才
Page
18
厦门理工学院
诚挚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到厦门指导、讲学!
谢谢!
19
山东农业大学
《摄影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
给孩子真正的人工智能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给孩子真正的人工智能课酲
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市课酲佈系购建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积累形 成了科学完备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包 括基础类、发展类和高端类的课程群,既有必 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也有竞赛类课、大学先修 课和国际计算机课程,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程达几十门。
这些课程主要由人大附中信息 技术教研组负责,团队在教学、科研和指导学 生竞赛方面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教研组构建开设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系统完备、削沿局■、特色关出.包括:数据 挖掘、无人驾驶、人机交互、脑机交互、计算 视觉、计算社会学、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
习、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关于心智的生物学等。
数学、语文、生物、化学等学科多位教师也参与 了跨学科课程内容设计,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 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 等奖。
此外,教研组老师负责指导多个学生兴趣 小组,包括:信息学、机器人、数字创意、工程创 意、空间科学、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指导的 学生曾获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亚太地区机 器人竞赛冠军、国际空间站设计全球总决赛冠 军、全国电脑作品评比一等奖、信息工程创意竞 赛项目全国一等奖等。
教师集体备课教研 西班牙教育参赞到信息技术教研组访问交流
信息技术教研组部分教师合影
/=、第十二届中国»少年机器人竞赛
fHE 1i»'CHINA ADOLESCENT ROBOTICS COMPEIITION
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并获全国金奖
学生参加国际空间站设计大赛并获全球总决赛冠军 “翱翔计划”
信息技术领域学员结题答辩。
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课程设计
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课程设计1. 引言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大数据的兴起,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本文将介绍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课程设计。
2. 课程设计概述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课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等。
课程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为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将采用以下几个步骤:2.1 确定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场景,以及通过实践项目应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2.Python编程语言基础知识3.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如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等)4.深度学习算法原理(如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等)5.图像处理基础知识6.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2.3 实践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我们将设置一系列实践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图制作项目,包括图层制作、符号化等2.机器学习应用项目,如通过地震数据预测地震发生时间3.深度学习应用项目,如通过卫星图像监测植被覆盖变化4.图像处理应用项目,如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地表特征信息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4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采用多种指标,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践项目成绩等。
评估结果将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改进机会。
3. 课程教材本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两本书籍:1.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2.机器学习实战这些教材将给予学生基本的编程和机器学习功底,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内容。
4. 总结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图像处理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介绍了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
大数据时代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空间信息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 )和卫星定位系统(GNSS )等的理论与技术,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
此后,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资源、环境、灾害应急、地理位置服务以及国民经济数字化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呈现出新的人才需求和学科增长点[1]。
2004年,武汉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该专业以“3S ”技术为核心,旨在培养具有深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对资源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专业技术人才[2]。
目前,国内已有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开设该专业,各校依托优势学科开展地理空间信息机理研究及应用,人才培养各具特色[3-4]。
1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交叉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专业均有交叉。
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缺乏领域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不高;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专业领域知识突出,但受信息技术水平所限,也难以在大数据浪潮中发挥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收稿日期:2022-08-09。
项目来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资助项目(202102245028、202102102148)。
第一作者简介:袁磊(1977—),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地学时空数据挖掘、自然资源规划与配置工作,E-mail :***************。
引文格式:袁磊,杨昆,罗毅,等.大数据时代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24,22(4):125-127.doi:10.3969/j.issn.1672-4623.2024.04.030Apr.,2024Vol.22,No.4地理空间信息GEOSPATIAL INFORMATION2024年4月第22卷第4期大数据时代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探讨袁磊1,杨昆1,罗毅1,王加胜1,朱彦辉1(1.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昆明650500)摘要:面对大数据时代“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的挑战,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兼具“信息技术”+“领域知识”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该专业持续建设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概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的新观点。
相对于传统的智力观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拥有多个独立且互不相关的智能类型。
这些智能类型包括语言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体育智能等。
该理论使教育界重新审视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并为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新思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探讨其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随后重点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意义和原则,并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另外,在第四部分中,将详细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包括文科、理科以及艺术和体育学科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理解,我们将寻求提供更加科学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发展需求。
这将对教育实践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2. 多元智能理论2.1 定义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智能多样性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并非仅仅表现在传统的语言逻辑数学方面,而是包含了多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智能类型。
根据加德纳,他所定义的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态智能、人际互动智能以及自我认知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与修订。
加德纳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些独立但相关的智能类型,并认为每个人都在这些不同类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天赋与潜力。
2.2 具体智能类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以下是具体的几种主要的智能类型:- 语言智能:指个体在使用语言方面表现出卓越才华和敏锐感知力。
“数智化+_产教科融合”双重视域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研究
2023年7月第26卷第14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Jul.,2023Vol.26,No.14“数智化+产教科融合”双重视域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研究李 丹(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33)[摘 要]文章结合“数智化+产教科融合”背景,分析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构建智慧学习空间的必要性,提出高职院校构建财会专业智慧学习空间的总体思路、构建计划和预计成效,最后从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多角度提出推进智慧学习空间构建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数智化+产教科融合”;智慧学习空间;高职院校;财会专业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69[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4-0211-030 引 言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数智化时代,财会行业也随之迎来巨大变革,业财融合、实时会计、智能财务、财务共享等成为财会领域的“主旋律”[1]。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财会人才市场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对通晓财会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长,然而,目前我国财会人才市场普遍存在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
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输送方的高职院校亟须进行财会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财会教学,培养更多满足数智化时代需求的财会人才。
产教科融合将产业、教育、科技三大元素有机结合,有助于在数智化时代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智慧学习空间是未来高等院校的核心单元,通过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产业、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充分融合、共享互生,以此为载体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为社会培养财会人才的同时,推动财务领域科技创新和发展。
1 研究综述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 发表的地平线报告显示,学习空间重构和再设计是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2],智慧学习空间包括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以及支撑这些技术的先进设备。
2024版小学AI未来课程探究形成AI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背景与意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培养小学生的AI素养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探究小学AI未来课程,形成AI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推动小学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01研究目的02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小学AI教育的现状和需求,探究适合小学生的AI未来课程,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学AI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章第二章引言。
阐述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小学AI 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
分析当前小学AI 教育的现状,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并探讨小学生的AI 学习需求和特点。
小学AI 未来课程的探究。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AI 学习需求,探究适合小学生的AI 未来课程,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小学AI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探究小学AI 未来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小学AI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实施策略和建议。
提出实施小学AI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和建议,包括政策支持、教师培训、家校合作等方面。
结论与展望。
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论文结构安排03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但注意力易分散,需设计富有趣味性的AI 课程内容。
感知与注意小学生记忆能力逐渐增强,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AI 课程应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记忆与思维小学生在情感上易受到感染,意志力逐渐增强,AI 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与意志学生认知特点分析01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系统、科学的AI课程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02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及实践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及实践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教育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并通过设计实际的案例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使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
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影响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
教育课程
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培养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的了解、
养成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可
以为青少年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必要的素质教育支持。
学校信息化规划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
学校信息化规划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一、引言学校信息化规划是指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学校信息化规划如何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
二、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学校信息化规划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合理规划,学校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同时,信息化规划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智能化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1. 灵活性:智能化学习空间应当具有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造。
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家具设计,满足不同学科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环境。
2. 互动性:智能化学习空间应当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采用现代化的互动设备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舒适性:智能化学习空间应当注重环境的舒适性。
提供良好的照明和通风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舒适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数据化:智能化学习空间应当具备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
通过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四、实践案例:智能化学习空间建设某中学通过信息化规划,打造了智能化学习空间。
首先,学校对教室进行了改造,引入了全息投影技术和智能黑板,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学视觉效果。
其次,学校通过VR技术打造了虚拟实验室,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丰富、多样的实验操作。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智能化图书馆,提供数字化图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和进行自主学习。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学校信息化规划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育理念需要提升,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
走向体系智能的网络空间安全自动化研究
走向体系智能的网络空间安全自动化研究
陈剑锋;陈天莹
【期刊名称】《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年(卷),期】2016(0)8
【摘要】随着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不断复杂深化,传统信息安全机制手段无论是在应对系统规模的非线性扩张或者人类的主观化缺陷方面都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切需要革命性的机制手段来将人力从重复性、事务性、易出错的信息安全工作中解放出来.在系统论、控制论和智能技术长足发展的促进下,安全防护管理由人工化向机器自动化、智能化的重心转移是技术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对网络空间安全自动化的概念、原理、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介绍,对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区别点和衔接关系给出了说明,提出了智能化用于安全的关键问题,前瞻了安全智能化融合带来的广阔应用潜力.
【总页数】6页(P111-116)
【作者】陈剑锋;陈天莹
【作者单位】保密通信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电科网络空间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5
【相关文献】
1.网络空间安全高质量研究型专业教材体系研究 [J], 潘丽敏;罗森林
2.面向人工智能的网络空间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J], 朱艳萍; 张云春; 林英; 姚绍文
3.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战略研究 [J], 贾焰;方滨兴;李爱平;顾钊铨
4.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研究 [J], 方志伟
5.网络空间对抗防御中的智能监测技术研究 [J], 郭世泽;王小娟;何明枢;任传伦;俞赛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新办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新办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摘要:“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目录外专业,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
厦门理工学院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实践过程中,从培养目标、实施方案、监控与考核体系、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切入实施,形成了以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新办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交叉性、集成性技术,亦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1世纪以来,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灾害监测、城市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有一些新的专业和学科增长点得以出现[1]。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作为本科层次测绘类的一个目录外专业,在这个背景下得以诞生。
2004年,武汉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办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以适应市场上对于兼具地学、测量学基础和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人才需求。
自此之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学校纷纷成立了该专业并开始招生、教学[2]。
厦门理工学院立足于福建省位于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也于2008年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办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为海峡西安经济区建设、推动厦门和福建省信息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
以厦门为龙头城市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问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涵盖了基础空间信息平台软件、空间数据生产、空间信息增值服务、车载导航、嵌入式GIS开发等整个产业链条。
每年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的人才超过1000人。
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看,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和扎实的空间信息基础。
因此,厦门理工学院所培养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的学生,定位在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线所需要的具有现代工程技术能力、人文和科学素养兼备、能务实、善创业、敢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IE4262、课程名称:智能信息处理/Intelligent Signal Processing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4、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语言5、面向对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6、开课院(系)、教研室: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教研室7、教材、教学参考书:《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阎平凡,张长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遗传算法原理及应用》,周明,孙树栋,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人工免疫系统原理与应用》,莫宏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二、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智能信息处理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前沿学科,同时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智能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人工智能导论(8)要求: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目前的实际状况、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实际的应用领域;掌握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和知识表示方法:演绎系统、产生式系统、框架结构、语义网络、过程性知识;掌握人工智能中采用的搜索策略:无变量盲目搜索算法、带变量盲目搜索算法、启发式搜索算法、博弈树搜索;理解非经典逻辑和非经典推理;理解自然语言理解: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第二章人工智能的应用(2)要求:理解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理解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人工神经网络(10)要求:了解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理解人工神经网络所借鉴的生物学上的人脑神经元的信息处理模式;掌握人工神经元和感知器的基本模型;掌握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掌握前向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器模型和反向传播(BP)算法,理解径向基函数(RBF)网络模型;掌握反向神经网络中离散型和连续型的Hopfield网络模型,了解模拟退火算法和玻尔兹曼机;理解自组织神经网络的Hebb学习规则和ART模型;理解模糊神经网络。
面向智慧校园的空间信息系统设计与完善
面向智慧校园的空间信息系统设计与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校园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智慧校园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提供更高效、便利和智能的管理和服务。
而在实施智慧校园的过程中,空间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就面向智慧校园的空间信息系统设计与完善展开讨论。
空间信息系统,简称SIS(Space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存储、处理和显示与特定地理空间相关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的系统。
在智慧校园中,空间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学校实现更高效的资源管理和优化的服务提供。
它可以提供关于校园内建筑物、设施、教室等位置、容量、使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学校更好地规划课程安排、设备调配、校园安全等。
在设计面向智慧校园的空间信息系统时,首先需要考虑系统的数据和功能需求。
系统应能够准确记录和管理校园内每一个空间的信息,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布局、教室的大小和设施配备、实验室的设备情况等。
此外,系统还应能够实时更新和显示校园内各个空间的使用情况,帮助学校进行资源管理和效率优化。
为了实现这些需求,一个完善的面向智慧校园的空间信息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关键功能。
首先,系统应具备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能力。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获取和录入校园内每一个空间的位置、形状、大小等数据。
同时,系统应具备数据的管理和存储能力,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校园内空间数据更新频率较高,因此系统应具备实时更新和处理数据的功能。
其次,系统应提供空间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和查询功能。
通过系统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校园内各个空间的分布和结构。
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查询,获取特定空间的详细信息,如教室的容量、设备等。
这些功能的实现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规划教室安排和设备调配,提高资源利用率。
除了基本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展示功能外,系统还应提供一些高级功能,以满足学校不同的需求。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智慧学习空间构建与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智慧学习空间构建与教学应用策略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智慧学习空间、教学应用策略、基础教育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1]。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要“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2]。
这种国家层面的支持,为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也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以及研究工作中来。
在教育信息化的众多应用领域中,“智慧学习空间”近年来逐渐被引入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智慧教室”、“创客空间”以及“虚拟网络学习空间”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获得了明显提升。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各学校“智慧学习空间”建设的发力点还较为分散,对于其中的“物理空间”、“教学资源空间”以及“网络学习空间”等子空间尚未完全打通,不能发挥其合力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本课题以小学教育为背景,拟对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进行研究,并就相关教学应用策略展开实践探讨。
(二)课题的界定1.智慧学习空间对于教学过程而言,学习空间是教与学两种活动发生的载体与支撑[3]。
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习空间”与各种“智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即是“智慧学习空间”,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
鉴于表现形式的不同,“智慧学习空间”可理解为包含若干子空间,如“物理空间”、“教学资源空间”、“网络学习空间”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智慧化的方式衔接“教”与“学”的活动。
浅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时代新宠——未来课堂
现代经济信息440浅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时代新宠——未来课堂杜逸飞 石家庄市第24中学摘要:当今社会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科学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新变革模式。
未来课堂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面向新世纪新环境的技能。
未来课堂借助智能空间、云计算和人体工学等技术,吸收了人本主义、互动教学、环境心理学等教学理论的精华,以互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
未来课堂是教学技术的一个新领域,未来课堂具有智能性,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未来课堂;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TP391.9;G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440-01一、引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层出不穷,不断创新的技术改变了信息的呈现、传输和存储和人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随着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技术为中心开始逐步转向以人为中心,人与技术、人与资源自然、和谐的交互理念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给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工作方式和学习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同学需要不断地熟悉新技术,将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之中。
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从从单一技术的教室转变为运用广泛现代化技术的新型教学环境普通教室(original Class-room)转变为技术增强教室(Technology Enhanced Class-room),未来课堂具有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交互性、智能性、生态性等特性,应该坚持“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的教学新思路,建立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提高自身对所环境的认识。
未来课堂(FutureClassroom 或者Classroom of the Future)相对于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已经成为教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工智能的运用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工智能的运用探究摘要:现代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学习特点进行信息科技课堂的优化设计。
特别是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师更应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并进行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指导,将人工智能有效应用于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身处全新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以循序渐进的引导教育发展观念为主,全面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着重培养人工智能等信息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快速认知并理解相关知识,进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人工智能;运用引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属于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阵地,人工智能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思维及人工智能产品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难题的能力。
将人工智能应用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先进行小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且还应当注重人工智能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用相关软件进行人工智能实践、应用人工智能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整合、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创编。
为了保障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效果,还应当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工智能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
1人工智能的内涵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属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前沿,其在医疗、农业以及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可以将人工智能简称为AI,其属于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产物,主要是对扩展、延伸和模拟人的智能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
发展人工智能主要目标为利用机器人更加高效优质地完成比较复杂的人工工作,近期目标为对重复以及简单的人类劳动进行代替。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主要的应用成果主要包括知识工程、自动工程、模拟识别以及人机对弈等项目。
以知识工程为例,主要是将知识作为处理和研究对象,全面研究软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构建和维护等,可以归纳为智能搜索引擎、机器翻译以及数据挖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体系研究摘要智能空间信息处理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空间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
在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教育中应加强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教学。
本文对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促进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科研和教学提供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空间信息处理;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体系1 引言“智能”一词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是诸多学科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Intelligent Spa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IP)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Geomatics)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空间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
在国内外的一些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体系中陆续增设了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名称不一,教学内容也各不相同。
课程名称包括“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智能GIS”、“地理信息智能化处理”、“空间认知与推理”、“地理空间推理及其应用”等。
在讲课内容方面,有的纯粹从人工智能本身进行讲授,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差别,有的主要从地图综合的角度介绍智能化的处理方法。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讲授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已完成编写并即将出版的教材《智能空间信息处理》,分析和总结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请对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相关课程感兴趣的专家批评指正。
2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分析2.1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概念智能空间信息处理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与融合,属于遥感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代表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从空间信息的获取到空间信息的应用和可视化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空间信息的获取效率和应用效果。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matics)是以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遥感(Remote Sensing, 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李德仁, 1999)。
人工智能是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智能行为,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通信、设计、思考、规划、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蔡自兴,徐光祐, 2003)。
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IP)通常指按不同要求,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归纳、整理、分类、统计、转化等)得出有用的结果的过程。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当前信息技术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信息处理(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IP)指从信息的载体到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广泛地模拟人的智能来处理各种信息。
智能信息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前沿交叉学科(史忠植, 2009)。
空间信息处理(Spa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所讲的空间信息处理大多是指空间信息的计算机处理(郭仁忠, 1992)。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Intelligent Spa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IP):智能空间信息处理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智能方法,如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等方法实现空间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属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与融合。
2.2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主要内容智能空间信息处理(ISIP)是指空间信息的智能化处理,这里从“3S”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的角度阐述ISIP 的主要内容,即:RS信息的智能化处理、GIS信息的智能化处理、GPS信息的智能化处理等。
(1)RS信息智能化处理近年来,遥感信息的应用水平常滞后于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遥感数据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对遥感信息认识的不足和对遥感信息分析水平的滞后,造成了遥感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使用智能化的方法挖掘遥感信息的应用潜力,提高遥感图像分析和识别的精度,提高遥感信息处理的效率成为目前遥感应用的迫切要求(李朝锋等,2007)。
遥感信息智能化处理是指应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提高遥感图像处理的精度,并实现遥感图像处理过程的自动化。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必将大大促进遥感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使遥感信息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
遥感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主要包括:1)遥感图像几何处理的智能化;2)遥感图像辐射处理的智能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和解译的智能化方法;4)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2)GIS信息智能化处理智能GIS是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GIS是人工智能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
从地理信息的获取到地理信息的应用和可视化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和应用效果。
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空间信息智能化处理方法(郭庆胜,任晓燕,2003)。
GIS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包括:1)地理信息的采集与集成;2)智能化地图设计与综合;3)地理数据分类的智能化方法;4)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5)地理信息的智能检索;6)地理信息的智能空间分析;7)地理信息的可视化;8)空间决策支持。
(3)GPS信息智能化处理准确和快速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无论对于高精度动态定位,或GPS姿态及定向系统都是极其重要的。
GPS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研究集中于GPS基线解算、整周模糊度的固定等方面(等,2008;,, 2001)。
3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分析根据对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分析,我们设计了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本课程共45个学时,分十章讲授。
表1 智能空间信息处理课程的教学安排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1)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概念。
(2)空间信息处理。
从“3S”的角度分别介绍遥感(RS)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信息处理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处理。
(3)智能信息处理。
介绍智能信息处理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智能信息处理的认知过程分析、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4)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展与研究领域。
介绍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主要方法、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等。
(5)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主要内容。
介绍“3S”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第二章为地理空间认知,主要内容包括:(1)认知科学。
介绍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认知心理学。
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认知物理学。
介绍认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地理空间认知的概念。
介绍地理空间认知的概念。
(5)地理空间认知的研究内容。
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地理空间推理等。
(6)地理空间认知的特性分析。
包括地理空间认知的时空特性、尺度特性、不确定性、可视特性等。
(7)地理空间认知的实例分析。
对地理空间认知的两个实例进行了分析:1)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将空间认知理论与GP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为视障人员提供导航系统。
2)利用多年的全球海表温度SST数据的时空聚类为例对时空聚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性进行分析。
第三章为空间知识的表示方法。
空间知识的获取与表达是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基础,是一般空间分析向智能空间分析发展的关键技术。
空间知识表示将直接影响到决策推理和最终的结果。
主要内容包括:(1)空间知识概述;(2)状态空间法与空间知识表示;(3)问题归约法与空间知识表示;(4)基于谓词逻辑的空间知识表达方法;(5)基于规则的空间知识表达;(6)基于语义网络的空间知识表达;(7)面向对象的空间知识表达;(8)空间知识库。
第四章为空间推理方法。
空间推理是指利用空间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空间对象进行建模、描述和表示,并据此对空间对象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刘亚彬, 刘大有, 2000)。
空间推理的研究在人工智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GIS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刘亚彬,刘大有,2000)。
主要内容包括:(1)空间推理的概念与特点;(2)空间推理的研究内容;(3)不确定性推理;(4)概率推理;(5)贝叶斯推理与空间推理;(6)可信度推理与空间推理;(7)证据推理与空间推理;(8)模糊推理与空间推理;(9)案例推理与空间推理;(10)空间关系推理;(11)时空推理。
第五章为神经计算与空间信息处理。
计算智能包括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及其组合计算等(蔡自兴,徐光祐,2003; Fogel and Corne,2007)。
神经计算就是指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智能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1)计算智能与软计算;(2)人工神经网络基础理论;(3)反向传播BP网络;(4)Hopfield 神经网络;(5)自组织映射SOM网络;(6)径向基函数RBF网络;(7)Matlab的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
第六章为模糊计算与空间信息处理。
模糊集计算方法(简称模糊计算)就是以模糊逻辑为基础的软计算方法,属于计算智能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1)模糊集计算方法;(2)基于模糊集的空间信息处理;(3)粗糙集计算方法;(4)基于粗糙集的空间信息处理;(5)云模型计算方法;(6)基于云模型的空间信息处理;(7)Matlab模糊集工具箱。
第七章为进化计算与空间信息处理。
进化计算是基于生物的自然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生存遗传机制,针对一类复杂难解的优化问题,研究通用的智能化的问题求解方法。
进化计算主要包括遗传算法、进化策略、进化编程、遗传编程等方面的内容(蔡自兴,徐光祐,2003)。
主要内容包括:(1)进化计算概述;(2)遗传算法与空间信息处理;(3)粒群优化与空间信息处理;(4)蚁群算法与空间信息处理;(5)免疫算法与空间信息处理。
第八章为机器学习与空间信息处理。
机器学习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主要内容包括:(1)机器学习概述;(2)机械学习与空间信息处理;(3)归纳学习与空间信息处理;(4)决策树学习与空间信息处理;(5)类比学习与空间信息处理;(6)解释学习与空间信息处理;(7)其它机器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