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

6.4隧道工程结构设计隧道是本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道路设计推荐方案,XXX1#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和小净距隧道,XXX2#隧道为小净距隧道。

1#隧道位于里程K0+460~K1+380区段(左右线同),全长920m。

隧道设计纵坡为 2.0%,进口高程285.388m,出口高程294.288m,进出口高差8.9m,2#隧道位于里程K2+410~K3+125区段,全长715m。

隧道设计纵坡为2.2%,进口高程301.185m,出口高程316.478m,进出口高差22.23m,左右线隧道轴线线间距为18.5m~26.2m。

6.4.1隧道工程总体设计6.4.1.1设计原则(1)在借鉴国内外类似工程的实践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特点,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并充分吸取国内外隧道设计和建设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及技术。

(2)隧道线型和结构的布臵形式应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课实施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因地制宜,结合本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和规划,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在使用功能条件下,确保结构安全。

(3)总体方案兼顾城市规划、道路功能、用地、地下空间利用、邻近建(构)物保护、降低施工风险,节省投资等问题。

(4)集成防灾救援立体系统,以提高本项目的服务功能,为后期运营提供可靠保障。

(5)充分重视景观设计,力求造型美观,总体上与周围环境协调。

(6)隧道结构使用年限级别为一级。

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且符合美观和环保要求。

(7)隧道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并应注意节约用地,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隧道弃渣。

6.4.1.2隧道功能定位通过对片区规划新增联系通道布臵的理解,本次设计的XXX隧道与滨江路南端隧道(片区新增通道一)共同担任重钢片区与南部区域的联系任务。

同时,XXX 隧道还连接内环高速,加强重钢片区与重庆各区域的联系。

从区域地形来看,重钢片区地势较低,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必须通过隧道来完成,同时,根据区域远期规划,该片区未来属于高端居住区,滨江路南端隧道并不能完全满足片区内居民出行需求,XXX隧道的新建能够有效的分流交通,不仅能减缓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而且该隧道连接内环高速,使得片区南部前往巴南区等区域的距离大为减少。

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隧道⼯程设计说明⼀、设计依据1、《南安(⾦淘)⾄厦门⾼速公路⼯程可⾏性研究报告》(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2、《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厦门市同安区道路⽹发展规划》(2005—2020年) 厦门市同安区交通局。

4、《厦门市对外⼲线通道规划》(厦门市交通委员会 2002-2020年)。

5、福建省交通厅与福建省发改委共同⽂件:闽交建【2008】136号《关于南安(⾦淘)⾄厦门⾼速公路⼯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6、厦门⾄安溪城际快速路勘察设计总体组制定的勘察设计指导⼤纲。

7、部颁有关规范、规程及《⼯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公路⼯程部分)。

⼆、主要技术标准与采⽤的规范、规程1、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速公路计算⾏车速度:100Km/h隧道建筑限界净宽:2×(0.75+0.5+2×3.75+1.0+1.0)=2×10.75m隧道建筑限界净⾼:5.0m2、采⽤的设计规范《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年版)《公路⼯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技术规范》(JTJ F60-200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02)《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J D50-2006)《锚杆喷射混凝⼟⽀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地下⼯程防⽔技术规范》(GBJ 108-87)《公路隧道交通⼯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三、⼯程概况本项⽬TB4合同段设置1座分离式隧道—⼩溪⼭隧道,隧道⼤致呈南北向穿越⼩溪⼭,设计⾥程桩号:左线ZK11+250~ZK11+743,长493m,右线YK11+245.5~YK11+735.5长490m。

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设计依据: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A省环境爱惜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⑵《公路路途设计规范》(JTG D20—2006);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⒀《爆破平安规程》(GB 6722-2003);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⒃《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⒅《中国地振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⒆《公路项目平安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

1.1.3 技术标准⑴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⑵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别式隧道;⑶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⑷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⑸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 5m⑹ CO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交通堵塞时δco=300ppm(20min)⑺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事故时 K=0.009m-1⑻火灾时,隧道内换气风速为 2.5m/s1.2 总体原则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阅历,依据隧道所处的总体线形、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运营、管理等状况,遵循“平安、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米脂隧道设计说明

米脂隧道设计说明

1、概况米脂一号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

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91+603,终点桩号ZK93+225,设计长1622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91+613,终点桩号YK93+270,设计长1657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

隧道最大埋深约122m。

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低北高,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

隧址区高程889~1016m,相对高差约127m,隧道进口处左线边坡坡度约19 o,右线边坡坡度约77 o,出口处左线边坡坡度约17 o,右线边坡坡度约40 o。

2、工程地质条件1)地层岩性4-13粉土(Q42al+pl):浅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

层厚约1.5m。

4-13粉土(Q42pl):褐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

层厚约1.2m。

5-13粉土(Q41al+pl):褐黄色,土质不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

层厚约1.4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

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

层厚约2.0~7.0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见少量钙质结核。

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

层厚约36.5~92.6m。

为隧道洞室进口段主要围岩。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5.5~8.0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

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2)地质构造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3)1.1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3)1.2国内外研究状况 (4)1.3设计依据 (5)1.3.1 设计标准 (5)1.3.2 技术标准 (5)1.4建筑材料选用 (5)1.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6)1.6本章小结 (6)第2章青龙山隧道总体设计 (7)2.1青龙山隧道工程地质资料 (7)2.1.1 地形地貌 (7)2.1.2 区域稳定性 (7)2.1.3 地层岩性 (7)2.1.4 地质构造 (7)2.1.5 水文地质 (7)2.2围岩等级的确定 (8)2.4青龙山隧道选址 (8)2.4.1 隧道选址原则 (8)2.4.2 青龙山隧道选址 (6)2.5隧道洞口选择及线型设计 (9)2.5.1 洞口选择和线型设计的原则 (9)2.5.2 洞口位置的选择 (9)2.6隧道纵断面设计 (7)2.7隧道横断面设计 (10)2.7.1 建筑限界 (10)2.8本章小结 (15)第3章洞门设计 (16)3.1洞口段地质评价 (16)3.1.1 上行出口端 (16)3.1.2 下行入口段 (16)3.2洞门设计 (16)3.2.1 洞门类型选择 (16)3.2.2 洞门设计 (17)3.2.3 洞门建筑材料 (17)3.3洞门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18)3.3.1 洞门结构计算 (18)3.3.2 抗滑动稳定性验算 (20)3.3.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0)3.3.4 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 (21)3.3.5 基底压应力验算 (21)3.3.6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 (21)3.4本章小结 (22)第4章明洞设计 (23)4.1明洞长度确定 (23)4.2明洞设置 (23)4.2.1 明洞基本参数设置及配筋 (23)4.2.2 衬砌内力计算 (20)4.2.3 衬砌截面强度检算 (35)4.2.4 明洞衬砌内力图 (41)4.3本章小结 (41)第5章衬砌设计 (42)5.1概述 (42)5.2荷载计算 (43)5.2.1 计算断面参数选择 (43)5.2.2 浅、深埋的判断 (44)5.2.3围压的确定 (59)5.3.1 计算方法 (61)5.3.2 计算图示 (62)5.3.3衬砌几何要素 (63)5.3.4主、被动荷载作用下的衬砌压力的计算 (93)5.3.5最大抗力值的计算 (96)5.3.6衬砌总内力计算(不同围压级别) (104)5.4衬砌验算 (70)5.4.1 超浅埋断面衬砌验算 (70)5.4.2 浅埋断面衬砌验算 (116)5.4.3 深埋断面衬砌验算 (80)5.6隧道衬砌内力图 (126)5.6.1 浅埋、超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超浅埋) (126)5.6.2 深埋、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浅埋) (127)5.6.3 浅埋、超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深埋) (127)5.5本章小结 (128)第6章通风照明设计 (129)6.1通风设计 (129)6.2照明设计 (130)6.2.1 洞外接近段照明 (130)6.2.2 洞内照明 (131)6.2.6 照明计算 (90)6.3本章小结 (139)第7章隧道防排水设计 (139)7.1防水设计 (139)7.1.1 防排水标准 (139)7.1.2 防水措施 (140)7.1.3 复合式衬砌防水系统 (140)7.1.4 二次衬砌防水系统 (140)7.2隧道洞内排水 (141)7.2.1 围岩疏导排水 (141)7.2.2 路侧边沟排水 (141)7.3洞口与明洞防排水 (143)7.3.1 洞口防排水 (143)7.3.2 明洞防排水 (144)7.4本章小结 (144)第8章施工工艺 (100)8.1施工方法 (100)8.2辅助施工 (100)8.3施工注意事项 (100)本章小结 (101)结论 (102)参考文献 (103)致谢 (150)摘要本设计为五海公路青龙山隧道隧道设计。

大瑶山隧道设计说明

大瑶山隧道设计说明

一、隧道概况大瑶山一号隧道位于广东省乐昌市的庆云镇至两江镇的九峰河,穿越狮子山,进口位于庆云镇的头巾冲,出口位于两江镇的九峰河北岸,进口处有乡道通头巾冲,出口处有两江至红马桥电站的简易公路通过。

隧道进口里程DK1908+024,出口里程DK1918+355,隧道全长10331m,为全线最长的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650米,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3m.隧道设有斜井和横洞各1座。

二、隧道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客运专线隧道建筑限界满足"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的限界要求,详见"武广隧(初)参01-03"图。

双线隧道净空有效面积100m ,内设双侧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宽1.5m,工程技术作业空间0.3m。

双线隧道线间距与洞外相同,曲线地段隧道不考虑加宽。

三、轨道结构隧道内轨顶面标高=路肩设计标高+0.972米,隧道内设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进口外为板式无碴轨道,出口外为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四、隧道平纵断面隧道全长10328m,全隧道平面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5m。

本隧道DK1910+175~DK1910+625段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为30000m,隧道纵断面中括号外标高为考虑竖曲线影响后的标高,括号内数字为未计竖曲线影响的标高。

五、洞口工程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进行暗洞施工前应对洞口衬砌外1~3m范围内的边仰坡进行锚喷加固,然后开挖进洞。

隧道进口采用斜切式洞门,进口里程为DK1908+024;出口采用单侧挡墙式洞门,出口里程:DK1918+355,隧线分界里程:DK1918+361。

六、衬砌结构及辅助施工措施全隧道暗洞地段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局部地段根据需要予以加强;浅埋地段如暗挖施工困难,适宜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明洞衬砌;为确保施工安全,设计中根据需要采用相应辅助施工措施。

雪峰山隧道设计说明

雪峰山隧道设计说明

雪峰山隧道设计说明1.隧道概况雪峰山隧道地处福建西北部,穿越雪峰山主峰。

主要穿越将乐县莫源乡、南口乡、大坪、沙溪仔村、张源村、白沙公区、雪峰山主峰和后门山山峰、大排山山峰以及沙县夏茂镇后垄村。

进口位于将乐县城郊上苦竹村,出口位于沙县夏茂镇后垄村。

隧道采用单线双洞方案,左线隧道进口里程DK300+850,进口轨面设计标高198.881m;右线隧道进口里程YDK300+840,进口轨面设计标高198.851m;左线隧道出口里程DK318+692,出口轨面设计标高230.525m;右线隧道出口里程YDK318+676,出口轨面设计标高230.573m。

左线隧道全长17842m,右线隧道全长17836m。

隧道最大埋深948m。

其中,DK300+850至DK309+385为XPFJ-1标,湖管斜井,三洋斜井、平导为XPFJ-1标;DK309+385至DK318+692为XPFJ-2标,白沙斜井与溪源斜井为XPFJ-2标。

全隧道设置4座斜井,平导一座。

辅助坑道设置一览表2.隧道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本隧道采用双洞单线隧道,左右线线路中线线间距11.89 m~45~23.83m,由进口~出口变化。

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本隧道根据《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中建筑接近限界及《200Km/h客货共线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建筑限界(暂行)》(铁科技函〔2004〕157号)确定隧道建筑限界。

隧道内单侧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宽1.5m,高2.2m,外侧距线路中线的距离为2.3m,救援通道底面高于内轨顶面30cm。

曲线上的隧道,内轮廓不设曲线加宽,隧道轨面以上净空面积为58.2m2。

3.洞内轨道及照明设置1、按重型轨道、无缝线路标准设计;2、道床:隧道内采用无砟轨道整体道床,轨道结构高度0.515m;3、隧道内设置固定式电力照明和应急照明设备,洞内专用洞室设置固定和应急照明设备。

S5-SD-01隧道设计说明0126

S5-SD-01隧道设计说明0126

金融大道下穿隧道设计说明书1、设计依据文件(1)《湛江市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工程设计合同》(2)《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4) 《湛江市中央商务区基础实施建设工程规划方案评审会会议纪要》(湛江市城市规划局,2013年5月31日)(5)《关于湛江市中央商务区基础实施建设工程规划方案的批复》(湛城规(政勘)【2013】375号)(6)《湛江市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初步设计审查意见》(7)其他已建工程的相关资料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2、初步设计批复及执行情况2013年11月,湛江市城市规划局批复了本项目方案设计,本项目正式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2014年4月8日,湛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湛江市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

评审专家组认为本项目初步设计深度基本达到《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文件的内容基本符合现行相关规范的要求,技术可行,初步设计审查结论为:修改后通过。

具体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隧道顶埋深分别在广场处2米、龙桂南(北)两路通过处1米多。

是否可取消其上这些履盖,将隧道设计成明洞式以提高通车净空。

同时,结合广场的设计为隧道提供一些通自然光和通风的通道,以提高车辆通过隧道的舒适度。

★执行情况:由于隧道纵坡无法降低,在广场处隧道顶埋深2.5~3m,且做成明洞型式难度大,同时广场设计工作不同步,难以协调。

2、现隧道基础落在不透水的粘土层上。

是否在隧道开挖回填时,采用部分不透水材料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底即可取消隧道的压重层。

★执行情况:由于不透水材料的施工质量无法保证,为保证隧道安全,按照抗浮计算还是采用压重层进行抗浮。

3、隧道排水初步设计C—SD—5图中排水沟侵入主车道,将对行车安全有影响。

是否可将其移入管沟中将管沟分为上下两部分使用,这样美观又安全。

★执行情况:该排水沟为压重层下的预埋管而不是管沟,每隔一定间距设置进水井,所以对行车安全不会造成影响,近几年新建的城市下穿隧道大多这样设置。

隧道通风、机电设计说明

隧道通风、机电设计说明

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说明一、设计标准及工程概况1 技术标准1.1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单洞双车道)1.2 计算行车速度:40km/h1.3通风计算行车速度:40km/h1.4隧道建筑限界净宽:9.00(0.75+0.25+2x3.5+0.25+0.75)m1.5隧道限界净高:5.0m。

1.6隧道内卫生标准A、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250ppmB、烟尘允许浓度正常运营时为0.009m-1;当烟雾浓度达到0.012 m-1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维修时,烟雾浓度不大于0.0035 m-1。

2 工程概况白马隧道起点起止桩号分别为:K2190+108.2—K2191+629.8,隧道长1521.6m,属中隧道。

根据规范需设置机械通风。

边滩隧道起止桩号分别为:K2201+340.8—K2202+209.8,隧道长869m,属中隧道。

根据规范需设置机械通风。

3 设计依据及设计使用的主要规范、规程和手册3.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3.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D70-2004)3.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3.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范》(JTJ026.1-1999)3.5《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5)3.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3.7《交通工程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版3.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二、隧道通风设计1 交通量及交通组成根据项目所在路线位置、行政区划以及交通量现状情况,项目所属路段交通量预测结果见下表:特征年公路交通量分布表单位:pcu/d隧道高峰小时交通量及车辆组成表注:表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按12%计算。

2 通风计算参数3 通风量计算根据隧道高峰小时交通量、火灾临界分速、换气通风次数及排烟风速,分别对稀释CO 、烟雾(包括交通正常及交通阻塞)工况、换气工况、火灾时抑制烟雾及热量扩散工况及火灾后排烟工况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见下表:白马隧道需风量表(风量单位:m 3/s )由上表知,隧道烟雾工况时所需风量最大。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说明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说明

1初始条件某一级公路隧道通过IV 类围岩(即III 级围岩),埋深H=20m ,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5 KN/m3,计算摩擦角ф=50o, 变形模量E=10GPa ,采用矿山法施工。

;衬砌材料采用C25喷射混凝土,材料容重322/h KN m γ=,变形模量25h E GPa =。

2隧道洞身设计2.1隧道建筑界限及内轮廓图的确定该隧道横断面是根据两车道一级公路III 级围岩来设计的,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确定隧道的建筑限界如下: W —行车道宽度;取3.75×2mC —余宽;因设置检修道,故余宽取为0m J —检修道宽度;双侧设置,取为1.0×2m H —建筑限界高度;取为5.0mL L —左侧向宽度;取为1.0m R L —右侧向宽度;取为1.0m L E —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取1.0m R E —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取1.0mh —检修道高度;取为0.25m隧道净宽为1.0+1.0+7.50+1.0+1.0=11.5m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建筑限界左右顶角高度均取1m ;隧道轮廓线如下图:图1 隧道内轮廓限界图(单位cm )根据规范要求,隧道衬砌结构厚度为45cm (一次衬砌为10cm 和二次衬砌35cm )通过作图得到隧道的尺寸如下:图2 隧道内轮廓图得到如下尺寸:123R 7.00m R 5.98m R 10.6m ===,,3隧道衬砌结构设计3.1支护方法及衬砌材料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本设计为一级公路,采用复合式衬砌,复合式衬砌是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及中间防水层组合而成的衬砌形式。

复合式衬砌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期支护宜采用锚喷支护,即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筋支架等支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锚杆宜采用全长粘结锚杆。

2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或模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截面宜采用连结圆顺的等厚衬砌断面,仰拱厚度宜与拱墙厚度相同。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隧道工程第二EPC合同项S5-1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第二EPC合同项紫金山隧道位于云南段大理市巍山县紫金村,隧道进口,隧道全长约1.75km。

隧道进口位于徐村水库左岸紫金山一冲内,出口位于徐村水库大坝前约1Km,漾濞江左岸一冲沟内,进口桩号为ZJS001,出口ZJS002。

隧道水平长度1794m,实长1796.7 m,纵向坡度采用“人”字坡,进、出口端坡比分别为1.0%、7.925%,坡长分别为950m,844m。

洞身断面采用直墙,净断面尺寸为 3.8m×3.8m(宽×高)。

隧道内安装2条管道,天然气管道管径为D1016mm,设计压力为10MPa;原油管道管径为D813mm,设计压力为15MPa。

2.设计依据1)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隧道工程第二EPC合同项合同;2) 最终版隧道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批文件;3)招标阶段发布及相关的澄清文件;4)有关的勘察、测量资料;3.隧道主要设计规范标准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2)《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20083)《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4)《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GB50424-20075)《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2006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1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19941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8)《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19)《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管道穿跨越工程》SY4207-200720)《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J449-20052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J163-200222)《天然气输送管道用钢管通用技术条件》Q/SY GJX 101-200923)《油气管道山岭隧道设计规定》CDP-G-PC-CR-005-2009/B4.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4.1隧道自然地理条件4.1.1地形、地貌场地属低中山地貌,线路轴线经过处山顶高程一般在1600~1700m,谷底高程一般在1325~1400m,地形切割较为强烈,相对高差约200~400m,山顶为尖顶状,脊线呈锯齿状,地形起伏大,山坡较陡,植被茂密,山间沟谷多呈现“V”形。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渝北区悦来新城路网工程——C标准分区(中环线以北)、D标准分区主次干道道路工程金竹湾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 工程概况同茂大道悦来段为服务性主干道,起于滨江大道北段,向东与会展大道北段平交后、以隧道(即金竹湾隧道)方式下穿会展中心东侧山体后接金山大道连接线。

金竹湾隧道是同茂大道悦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隧道由1#和2#隧道两段组成。

1#隧道西洞口两洞间距约11m,2#隧道东洞口两洞间距约31m,其余位置间距约18m,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属于小净距隧道,隧道按小净距隧道设计。

1#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130,止于ZK0+809,长679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125,止于YK0+805,长680m。

2#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895,止于ZK1+416,长521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917,止于YK1+420,长503m。

隧道左线在ZK0+436.211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ZK0+666.924下穿规划2号路,在ZK0+984.721处下规划穿金山大道;隧道右线在YK0+434.460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YK0+654.150下穿规划2号路,在YK0+975.742处下穿规划金山大道。

由于在1#隧道西洞口附近规划有杨柳变电站,2#隧道东洞口附近规划有悦来变电站,需敷设电力走廊以满足供电需求。

因此,1#隧道左线隧道在ZK0+130~ZK0+809段拟与电力隧道共建。

本次施工图共分五册,本册为第五册《同茂大道悦来段工程》中的第二分册《隧道土建工程》。

主要包含1#和2#隧道土建设计及电力隧道土建设计。

电力隧道设计范围为与1号隧道共建段及1号隧道出洞口至金山大道电力隧道单独建设段。

2 设计依据、执行规范、设计标准及原则,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1 设计依据1) 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工程编号09168D】 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5】3)《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C、D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规划展览馆规划研究中心】4) 金竹湾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 2010.11】5)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6)方案设计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7)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道路工程方案研究会议纪要》【重庆市规划局业务会议纪要市政字[2010]165号】8) 初步设计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9)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同茂大道悦来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10)重庆电力设计院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路网工程——同茂大道悦来段金竹湾隧道工程的复函;11) 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2 执行规范①《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②《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③《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④《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⑤《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⑦《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⑩《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⑪《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大瑶山隧道设计说明

大瑶山隧道设计说明

一、隧道概况大瑶山一号隧道位于广东省乐昌市的庆云镇至两江镇的九峰河,穿越狮子山,进口位于庆云镇的头巾冲,出口位于两江镇的九峰河北岸,进口处有乡道通头巾冲,出口处有两江至红马桥电站的简易公路通过。

隧道进口里程DK1908+024,出口里程DK1918+355,隧道全长10331m,为全线最长的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650米,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3m.隧道设有斜井和横洞各1座。

二、隧道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客运专线隧道建筑限界满足"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的限界要求,详见"武广隧(初)参01-03"图。

双线隧道净空有效面积100m ,内设双侧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宽1.5m,工程技术作业空间0.3m。

双线隧道线间距与洞外相同,曲线地段隧道不考虑加宽。

三、轨道结构隧道内轨顶面标高=路肩设计标高+0.972米,隧道内设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进口外为板式无碴轨道,出口外为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四、隧道平纵断面隧道全长10328m,全隧道平面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5m。

本隧道DK1910+175~DK1910+625段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为30000m,隧道纵断面中括号外标高为考虑竖曲线影响后的标高,括号内数字为未计竖曲线影响的标高。

五、洞口工程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进行暗洞施工前应对洞口衬砌外1~3m范围内的边仰坡进行锚喷加固,然后开挖进洞。

隧道进口采用斜切式洞门,进口里程为DK1908+024;出口采用单侧挡墙式洞门,出口里程:DK1918+355,隧线分界里程:DK1918+361。

六、衬砌结构及辅助施工措施全隧道暗洞地段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局部地段根据需要予以加强;浅埋地段如暗挖施工困难,适宜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明洞衬砌;为确保施工安全,设计中根据需要采用相应辅助施工措施。

甬江隧道设计说明(比较方案的说明)

甬江隧道设计说明(比较方案的说明)

D.越江隧道方案技术可行性分析(A)工程建设环境铁路线拟建隧道工程位于绕城高速公路上游约130m,甬江主槽位于线路大里程侧,主槽宽约180m,河道与线路夹角83°。

边滩较宽达到180m,且边滩较浅,通航时水深也仅1.5m,隧址位于河道顺直处。

甬江要求通航水位3.27m,甬江水位采用100年潮+10年洪水的3.53m,流量为3278m3/s,流速采用100年洪+10年潮的1.30m/s。

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粉质粘土、粗砂。

(B)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越江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沉管法和盾构法两种。

甬江有潮汐现象且淤积十分严重,如选用沉管发施工,江中沉管段较短,由于铁路隧道纵坡较缓致使两侧明挖段很长且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工程造价较高,因此采用沉管法施工很不利,不宜采用。

而盾构法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对各种地层条件的适应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且对通航无影响,对环境影响小,造价低,本次研究隧道施工方案推荐采用盾构法。

(C)隧道控制标高根据水下地形资料得知该隧址范围河床最低高程约为-7.8m。

参考国内外大量工程实例和我院设计的有关越江隧道工程的成果,经计算,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埋置于实测河床最低冲刷线下0.7~1.0倍洞径并满足冲刷后的抗浮安全覆土厚度要求的条件下,深泓摆动范围内隧道轨顶控制高程为-26.0m(双线双洞方案)和-30.0m(双线单洞方案)。

该高程均能满足线路平纵断面的要求,也可满足隧道施工和运营期的安全。

(D)隧道断面的选择主要研究了双线双洞方案和双线单洞方案。

本越江隧道速度目标值采用120km/h,限界根据《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装载限界(暂行)》、隧限-2B(GB146.2-83)并结合接触网的安装高度进行绘制,相应的双洞双线盾构内径为9.2m,外径10.1m,双线单洞盾构内径为12.5m,外径13.6m。

双线双洞方案:其优点是断面小、施工相对简单、进度较易控制。

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说明

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说明

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本设计为川陕路(金府路一新都鸿运大道)改造工程第四标段电力隧道工程设计。

根据成都市电业局要求:全线贯通-2500×3100电力隧道。

2.电力隧道中线定为;道路中线以东19.5m。

3.土建规模:2500㎜×3100㎜电力隧道800米;人孔13座;风口13座;泵站1座。

二、设计规范及技术要求。

1.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50330-20022.隧道设计桩号与道路中线桩号一致。

3.风口编号为偶数者为进风口(不设风机),风口编号为奇数者为出风口(设置风机),风口内侧要求加设镀锌防鼠钢丝网,网格间距为1㎝。

4.钢筋的锚固长度及搭接长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第9.3、9.4条执行。

6.砼的防渗等级不得低于S8,若需要时,可添加防水抗渗剂,提高混凝土防渗能力。

7.地基地承载力特征值:当覆土厚度小于5m时,应大小于0.15Mpa;当覆土厚度介于5~8m时,应不小于0.`18Mpa。

如遇软弱地基,需通知各方人员到现场共同商定处理措施。

8.电力隧道人孔检查井的井圈、井盖均为Φ800双层重型井盖[参照国标97S501-1Φ800(ZQ)重型球墨铸铁井盖(A)执行。

人孔井筒内径不宜小于80㎝,且应设置固定钢爬梯。

当人孔及风孔位于绿化带时,为避免地表水进入或浸泡,人孔井盖顶及风孔百叶窗下缘均宜高出现状地面20㎝,若绿化带有造型要求,井筒高度应考虑绿化回填土厚度影响。

9.电力隧道主结构中,侧壁上每1.5米设预埋铁。

10.当隧道主体浇注及安装完毕后,侧墙及顶板应刷白水泥砂浆两遍。

三、施工技术要求1.施工排水降排水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方案,报各方审核同意后,方可施工。

营盘路湘江隧道结构设计说明

营盘路湘江隧道结构设计说明

营盘路湘江隧道结构设计第一章设计原始资料1.1 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1.1.1 主要技术标准(1)隧道按规定的远期交通量设计,采用三车道隧道。

(2)隧道设计车速,隧道几何线形与净空按50km/h设计。

1.1.2 主要设计标准规范(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2 工程概况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位于银盆岭大桥与橘子洲大桥间,东起营盘路,西接咸嘉湖路,下穿潇湘大道、傅家洲、橘子洲和湘江大道。

隧道左洞桩号:K16+115~K18+732,长2617m(其中明洞25m,暗洞2592m);右洞桩号:K16+085~K18+725,长2640m(其中明洞25m,暗洞2615m)。

暗洞按新奥法施工,明洞按明挖法施工。

1.3 隧道工程地质概况营盘路隧道地貌以丘陵为主,各隧道段地表均为斜坡地形,坡度大致为10°~50°,坡面植被茂盛,局部陡坡地段基岩裸露。

隧道拟经过处山岭起伏变化较大,地形条件较为复杂。

主要地质以含碎石亚粘土地层、含粘性土地层、角砾凝灰岩、角砾岩地层为主,巨层厚状、块状构造较多,局部碎块石状。

地层整体上风化较为严重,节理发育,地层表面为全风化地带,在海拔较低的垭口位置有一定厚度的坡积层。

断裂带主要为F8和F9断层,F8断层与隧道走向基本垂直,倾角84°,宽度3~5m; F9断层与隧道走向交角很小,受断层影响,该处地质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地段水量可能很大。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

经综合评定,隧道围岩大致为III级、IV级、V级。

第二章总体设计2.1 一般规定2.1.1隧道设计应满足公路交通规划的要求,其建筑限界、断面净空、隧道主体结构以及营运通风、照明等设施,应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规定的预测交通量设计。

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条文说明

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条文说明

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条文说明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条文说明:
沉管法隧道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隧道建设方法,以沉入预先挖掘好的沉管沟槽中完成隧道的建设。

为确保沉管法隧道的设计符合标准,需要根据相关的条文进行规范。

首先,设计者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技术性评估。

这涉及到对地质结构、土层厚度、地下水位等因素的详细分析,以确定适合沉管法施工的地点。

地质评估结果将指导设计者确定隧道的设计参数和相应的安全措施。

其次,设计者需要根据隧道使用的分类和功能要求,确定设计的标准。

例如,交通隧道需要满足一定的通行能力、净高净宽要求和紧急疏散通道等。

设计者应根据不同的用途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沉管法隧道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施工和维护的因素。

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施工方法、材料选用、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并满足维护要求。

此外,设计者还需充分考虑沉管法隧道的排水、通风和防火等问题,在设计中合理配置相关设施和设备。

最后,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隧道的设计符合国家的要求。

设计者需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设计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沉管法隧道设计的标准要求包括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评估、隧道使用功能的要求、施工和维护因素的考虑,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保障沉管法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实现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1.1.1 设计依据: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A省环境保护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

1.1.3 技术标准⑴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⑵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离式隧道;⑶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⑷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⑸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 5m⑹ CO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交通堵塞时δco=300ppm(20min)⑺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事故时 K=0.009m-1⑻火灾时,隧道内换气风速为 2.5m/s1.2 总体原则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隧道所处的总体线形、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运营、管理等情况,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2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的执行情况:本合同段施工图技术标准按初设批复意见执行,结合新民交投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新民公路学会对本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合理确定轴线、洞口位置和类型,对洞口段支护参数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调整:2.1隧道地质勘探工作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加强了隧道地质勘探工作,增设了部分钻孔,加大了勘探力度,重点加强对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的勘察,通过相关工程试验,取得了可靠的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围岩的稳定性作了综合分析评价。

2.2隧道线形优化根据初步设计批复及相关咨询意见,对本合同段隧道平纵面线形进行了优化。

2.3隧道洞口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对隧道的洞口方案进行了合理的方案比较,隧道洞口采用削竹式及端墙式洞门。

2.4隧道支护参数结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局部优化了洞身初期支护的结构设计。

2.5隧道纵断面图根据初步设计相关咨询意见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要求,对隧道(地质)纵断面图进行了钻孔柱状图式,坑探、槽探等内容的补充完善。

2.6隧道应急处理方案根据初步设计相关咨询意见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补充了交通或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详见隧道机电设计。

2.7隧道路面根据区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本项目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3 隧道设计3.1 隧道概况本合同段段设一座分离式隧道,为千家洞隧道。

1)高整公路公路地处A省新民北部和中部地区,拟建千家洞隧道位于柳城县沙浦镇长隆村和凤山镇邓家新村交界处,隧道进口位于长隆村千家洞屯西南约800m,出口位于凤山镇邓家新村东北侧约400m,隧道走向约为190~170︒,距离右侧融江最近距离约为1Km。

设计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隧道起于OK147+520、PK147+520,终于OK148+075、PK147+990,设计长度为512.5m(公里桩号长),隧道设计高程约为146m~134m(黄海高程),最大埋深约72m。

隧道区属低缓丘陵地貌。

3.2 工程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3.2.1地形地貌隧道区属低缓丘陵地貌,测区内山岭连绵,整体走向约为东西向,地势东侧略高,西侧略低,谷地和山顶高程约110~240m,最大相对高差约130 m。

拟建隧道穿越同一座山体,少量山顶及山梁上见基岩出露,山体南北两侧为甘蔗地和农田,地势较平坦、开阔。

进洞口端位于山体坡脚处,山体斜坡自然坡角约10~20︒,斜坡较缓;出洞口端位于半山腰一冲沟旁,斜坡自然坡角约25~45︒,下部陡上部稍缓。

地表分水岭位于桩号PK147+740(OK147+760)附近。

隧道区整个山体植被茂盛,主要种植有桉树、松树、竹子等。

隧道勘察区未发现大规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状态下,整个山体较稳定。

3.2.2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资料,隧道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Qel+dl)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寺门段(C1d2):砂岩、页岩、页岩夹泥灰岩、灰岩等。

现从新到老分述如下:1. 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粘土,褐黄色,黄色,硬~可塑状,土质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碎石、角砾,干强度较高,韧性中等。

主要分布于隧道区山体表层,各个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厚度0.5~11.0m,平均厚度约4.5m。

2. 石炭系下统大塘阶寺门段(C1d2)砂岩,灰色,粗粒~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分布于进洞口及大部分洞身段,按其风化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四层:(1)全风化砂岩,黄色,风化完全,仅部分地段尚能辨别原岩结构,岩质极软,岩心呈土状、土夹石状。

SK2、ZK4揭露,揭露厚度3.90~4.0m。

(2)强风化砂岩,浅黄色,灰褐色,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石、角砾状,岩质软。

局部地段岩体风化不均匀,夹中风化砂岩岩块。

CK1、SK2、SK4、ZK1有揭露,揭露厚度1.60~16.4m,层厚变化大。

(3)中风化砂岩,灰色,岩体较完整,局部较破碎,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部分中柱状、碎块状,岩质较软。

CK1、SK2、SK4有揭露,揭露厚度1.50~19.0m,层厚变化大。

(4)微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完整,岩质较硬,裂隙不发育,厚度大于50m。

页岩,灰黑色,页理结构,薄层状构造。

主要分布于P(0)K148+000至出洞口段,部分地段与砂岩形成互层状,按其风化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三层:(1)全风化页岩,灰绿色,风化完全,仅部分地段尚能辨别原岩结构,岩质极软,岩心呈土状。

SK3、SK4、ZK2有揭露,揭露厚度4.8~8.0m。

(2)强风化页岩,灰色,灰褐色,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片状、碎块状,部分为土柱状,岩质软。

该层分布不均匀,局部夹泥灰岩。

SK3、SK4、ZK2有揭露,揭露厚度3.7~37.1m,层厚变化大。

(3)中风化页岩,灰黑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少量短柱状,岩质较软,局部夹泥灰岩。

SK3、SK4、ZK2有揭露,揭露厚度1.2~10.2m,层厚变化大。

中风化灰岩位于隧址初步方案段,本隧道勘察区未揭露。

3.2.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1.地质构造根据地质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隧道位于甲伴岭区域性大断层的主干断层-千家洞逆断层的南侧约500m处,处于甲伴岭区域性大断层的影响带内。

甲伴岭区域性断层带由数条近东西向的主干逆断层及性质不明的分支断层组成,延伸百余千米,断线向南、北方向弯曲呈弧形,断层破碎带宽约数千米。

隧道区附近的千家洞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延伸数十千米,错断石炭系中统和下统地层,规模较大。

第四纪以来,甲伴岭区域性断层带构造活动趋于稳定,断层无活化迹象,属非活动性断裂。

隧道区域构造相对较稳定。

隧道山体岩层呈单斜构造,由洞身及出口段测得的岩层产状为185︒∠48︒。

隧道区有一组产状为275︒∠80︒的节理很发育,微张状,延伸长度大于5m,节理面平直光滑,发育密度约为12条/m。

2.地震据《新民通志·地震》隧道区属地震活动强度不高、频度较低的中强震地震构造区,近现代未发生过M>5.0地震,地震构造相对较稳定。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3.2.4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隧址区内未见明显地表水体,地表水不发育。

勘察区地下水有2层地下水,一层为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补给,水量贫乏;另一层为赋存于基岩裂隙中的裂隙水,受地表径流和孔隙水补给。

根据附近工程水质分析结果,测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砼无腐蚀性。

3.2.6 隧道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分级1、岩体工程地质特征隧道主要穿越石炭系下统大塘阶寺门段(C1d2)地层,该地层岩性较复杂,有砂岩、页岩,部分地段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呈薄~中厚层状构造。

岩质软~较硬状。

根据岩石风化程度不同,隧道区岩体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四层,其特征如下:全风化岩体极破碎,裂隙极发育,地震纵波波速约1880m/s,稳定性差。

强风化岩体破碎,风化强烈,裂隙发育,饱和抗压强度较低,地震纵波波速约2000~2500m/s,工程稳定性差。

中风化岩体(砂岩段)较完整,局部较破碎,裂隙较发育,饱和抗压强度一般为13.0~32MPa,地震纵波波速约为2750~3000m/s,工程稳定性较好,强度较低,岩体力学性质各向异性显著。

中风化页岩段抗压强度一般为10.0~20.0Mpa,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

微风化岩石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完整,岩体饱和抗压强度一般达40Mpa以上,地震纵波波速一般大于4000m/s,工程地质稳定性较好。

2、隧道围岩分级隧道围岩分级标准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的围岩分级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