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汇总
语文教师必看专业书籍
语文教师必看专业书籍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豆瓣评分:8.3作者: 张志公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1962系统地论说了传统蒙学教育,反思当今的国学热也从中获得启发。
可以通过本书对传统蒙学教育的发展及教材的运用有个基本了解。
希望通过对蒙学的思考反思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豆瓣评分:8.1作者: 叶圣陶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1980-8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言平实,观点突出。
3、《文心》豆瓣评分:9作者: 叶圣陶/ 夏丏尊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8年夏先生和叶先生的“文心”不止包括写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其他的文学活动,阅读,诗歌,戏剧,诵读等等,甚至还有方块字。
不止如此,作者在本书是通过虚构几个中学生的文学活动,通过人物的表达把文学的种种要领和活动串联起来。
正因为如此,还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那个特殊时代师生的交流互动。
作者用文心二字,希望的是读者能够给到读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素养。
读完此书,我还颇羡慕作者所刻画的那个时代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
还有民国才特有的师生之间的互尊互重。
4、《文章讲话》豆瓣评分:8.7作者: 叶圣陶/ 夏丏尊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07-8薄薄一本书,小到标点、分段、词句运用、情境、动态、文气揣摩;大到阅读的理解品鉴,写作的态度和着眼点,内容简明深刻。
文中理论多用古文名篇做示范,比起很多国外阅读方面的书,对国人学子实在大有裨益。
5、《文章作法》豆瓣评分:8.4作者: 夏丏尊/ 刘薰宇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07-10讲了各类文体的写作,例子都是精心挑选的,着实能让人领略点东西。
关于小品文的训练,则有助于培养判断力和观察力。
6、《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豆瓣评分:7.7作者: 王荣生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标题: 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出版年: 2014-10-1这本书对语文阅读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它鲜明地点出了要诀在哪里,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收获——既有方法的指导,也有内容的深入阅读。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叫“蒙学”,最著名的就是“三百千”了,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一般私塾“开蒙”则必先学这三种。
另外再学就是《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增广贤文》等等初级读物。
这些都算是儿童启蒙读物。
每个私塾所教授的各不相同,但“三百千”却是几乎所有的私塾开蒙的必读书。
原标题[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笔画少的常用字 ,编成语句 ,好记易写。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第一阶段 ,周秦至汉唐。
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 ,以识字为主 ,同时进行品德教育 ,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 ,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 ,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 ,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
其中 ,以《急就篇》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 ,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 ,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 ,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中 ,流传最久远而广泛者首推《千字文》。
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前编写 ,当时仍在使用的 ,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 ,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 ,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 ,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 ,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 ,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 ,编成语句 ,好记易写。
(新)中国传统蒙学导读(1)
二、何谓“蒙学”
4、蒙学· 小学· 大学 蒙学:从字书发轫。 小学:就是字书。后发展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大学:《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易· 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读书次序: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 典》—《史通》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4、集部 集:会聚,杂合。 文:《说文》:文,错画也。 《释名》: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 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集部有大量非文学内容,但最能体现中国 文学精神的诗歌,主要保存在集部。
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
4、小结 先秦汉魏六朝时期的蒙书,几乎等同于字 书,作为经部的附庸。但也确立了后来蒙 书的基本特点。比如《千字文》一直影响 到清末。
二、隋唐五代时期
1、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社会: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科举制度。 文化:儒学集成;三教共存;类书编纂。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儒家:《荀子》,《晏子春秋》、《二程遗 书》、《朱子语类》 道家:《老子》,《庄子》,《列子》 法家:《韩非子》、《管子》、《商君书》 墨家:《墨子》 杂家:《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名家:《邓析子》、《公孙龙子》 兵家:《孙子》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二、为什么要弘扬国学
1、人生之本: 《论语·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 礼,无以立。 《贞观政要》: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 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 镜矣。”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
5
我国古代语文教材
5.《三字经》:一说为南宋王应麟所编;一说最初出 自宋人,后经众人不断完善而成。现在通用的版本 共416句,1248个汉字。从宋经元明清,直至近 代,仍广为流传,被先后翻译为满、蒙文字。内容 广泛丰富,声韵整齐和谐。例如——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2
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
1.总的特点:综合性—— 总的特点:综合性 总的特点 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历史、伦理、文 学等丰富性内容。 2.教育思想:教化 教育思想: 高度伦理化、 教育思想 教化——高度伦理化、政治化 高度伦理化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 政治理想:德治、仁政 社会目标:安定、和谐、有序(天人合一) 3.教育方法:以记诵、积累为主 教育方法:以记诵、 教育方法
7
二、经学教材
2.五经:五部经学教材的合称,名称始于汉武 帝元年。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孔子编撰, 汇集诗歌305首。(文学课程) (文学课程) 《尚书》——古代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 编,相传孔子编选。(政治 ) ( 《礼》——汉代指《仪礼》,是春秋战国时的一部礼 仪制度汇编;后世指《礼记》。是是关于儒家思想 “礼”的阐释。(道德伦理) (道德伦理) 《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哲学) (哲学)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孔子修订。 (历史 )
14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家
5.朱熹:思想家、教育家。 “鹅湖之会”中他强调 “道问学” 主张“即物穷理,格物致知”。一切 都归结为”理“和”气“;理即道,气即文,文道 统一)——此后朱学被称为“理学”:侧重于“智” 6.陆九渊:思想家、教育家。 “鹅湖之会”中他强调 “尊德性” ,主张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 此后陆学被称为“心学”:侧重于“仁” 7.张载:教育家、哲学家。主张“为天地立志,为生 民 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仁且智 仁且智) 仁且智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汇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
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
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
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
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
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
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
“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蒙学教材不该被遗忘
蒙学教材不该被遗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
我国古代对8—15岁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
如果说“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学教材典范的话,那么我国古代也不乏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莫过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中国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尤其是“三、百、千”在我国古代语文启蒙教育中曾赢得巨大成功。
现在,这些蒙学教材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选编特点对今天的语文课改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蒙学教材不该被遗忘。
那么,我国蒙学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呢?⒈采用韵文形式编写我国蒙学教材大都是韵文读物,这是一个突出特点。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突出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虽未系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是通过对蒙学教材的研究,我们仍会发现他们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已经有所关注。
众所周知,儿童时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思维形式还停留在低级阶段,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时间较短。
因而如果启蒙伊始就给儿童读一些深奥、庸长的文章,很可能一下子就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梁启超认为:“儿童识字之始,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
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
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
”而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句式都较简短、整齐、押韵,这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一书中也说:“一般说,儿童读的诗应该是短章,这样好读,容易接受。
”再者,喜欢大声讽诵是儿童的一个特点,而韵文恰恰是最适宜诵读的。
由于韵文注重押韵、音调和谐、富有音乐性,因而学童在诵读过程中,尽管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却能产生奇妙的美感。
我国古代一些学者就很重视诵读的作用。
现代作家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也说:“废弃吟诵是现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大损失。
”看来,我国蒙学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有关。
比如,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四言一句,押韵自然,句式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
我国语言教育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这绝对不是你的平均语言课。
仿佛踏入时光机,先潜入我国文化深处。
教材如藏宝箱,充斥着古代智慧,道德课,语言技能。
想象一下:你可以拆散文学杰作,浸透历史知识,思考那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哲学思考。
而这里是多汁的部分——我们谈的是经典的文字,如儒家的"论语","歌经","变经"。
这些不仅是旧的尘土书,是解开我国文化和语言秘密的关键!谁知道学中文会这么刺激?
在传统汉语教育中,学生必须做大量回忆和背诵。
他们必须学习和重复古典文字,才能真正理解语言及其文化意义。
这种方法在汉语中被称为"Rote learning"或"mengxue",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学生还需要精通书法,因为它是欣赏古典中文文本的一大部分。
能够写得漂亮,被看作你真正理解语言及其文化价值的标志。
近年来,对现代教育框架内传统汉语教育及其相关教材的兴趣激增。
许多教育工作者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教学方法和材料,以便使这些方法和材料更切合当代学生的需要,更便于当代学生使用。
也有人建议整合新技术和教学方法,以重振传统汉语教育。
对传统汉语教育及其教材的研究,对汉语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宝贵的见解,构成了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
列举五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
五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
《史籀篇》是中国最早的识字课本,由周宣王的太史官“留”所作,史料记载有9000字(“史籀”在《汉书》中读líu,现读zhòu)
秦朝时期,丞相李斯所作《仓颉篇》+赵高所作《爰(y úan)历篇》+太史胡毋敬所作《博学篇》,统称《仓颉篇》,是秦朝统一文字时编纂的识字课本,共计3300多字。
汉朝时期,西汉文学家扬雄所作蒙学课本《训纂(zǔan)篇》,拓展为不重复的5340字。
魏晋时期,梁朝周兴嗣所作《千字文》诞生,成为“官方识字教材”,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易诵易记。
宋朝时期,又一部启蒙教材诞生《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单姓444个,复姓60个成书于南宋的《三字经》诞生,短小精悍,琅琅上口,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古人教育孩子的教材,都在这里
古⼈教育孩⼦的教材,都在这⾥古⼈教育孩⼦,给孩⼦启蒙的教材很多,其中影响最⼤的,也是最⼴为⼈知的,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千家诗》。
其次,古⼈常常使⽤的还有“⼩四书”,指的是《名物蒙求》《性理字训》《历代蒙求》《史学提要》这四部书。
这些以及其它教材不仅在历史上影响巨⼤,就是在今天,仍然有重⼤的借鉴意义。
有些教材,作为“童蒙书”,在过去是孩⼦的读物,在今天,恐怕⼤多数成年⼈也不见得能轻松阅读。
01.《三字经》:蒙学之冠宋·王应麟编写,后⼈⼜加以修订。
古⼈云: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全⽂共⼀千多字,三字⼀句,四句⼀组,句句押韵,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些民间传说,⼴泛⽣动⽽⼜⾔简意赅。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教材,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书”。
02.《百家姓》:便于⽇⽤北宋初年杭州的⼀个书⽣编纂。
将常见的姓⽒编成四字⼀句的韵⽂,像⼀⾸四⾔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原收集姓⽒411个,后增补到504个。
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古⼈云:读《百家姓》以便⽇⽤。
⼉童记下这⼏百个姓⽒,⽐背诵“⼤狗叫,⼩狗跳”之类的⼉歌,实⽤价值要⼤。
03.《千字⽂》:⽂采斐然南北朝时,梁·周兴嗣编写。
《千字⽂》被公认为世界使⽤时间最长、影响最⼤的⼉童启蒙识字课本,⽐唐代出现的《三字经》和宋代编写的《百家姓》还早。
古⼈云:读《千字⽂》以明义理。
《千字⽂》⽂笔优美,辞藻华丽,句句押韵,朗朗上⼝,⽽且涵盖了天⽂、地理、⾃然、社会、历史等多⽅⾯的知识。
可谓是启蒙和教育⼉童的最佳读物,⼀部⽣动优秀的⼩百科。
04.《千家诗》:包罗万象《千家诗》是明清时流⾏的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体上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排诗作,所选的诗基本上是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全书虽然只选了226⾸诗,却包括了120多位作者,上⾄皇帝、宰相、官宦、名⼈学⼠,下⾄僧⼈、牧童、⽆名⽒,甚⾄还有少量⼥⼦的作品。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蒙学是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古代蒙学教材有哪些呢?以下为你列举部分古代蒙学教材:
1. 《三字经》:宋代王应麟编,全文约一千三百字,三字一句,简练明了,押韵顺口,易于记忆,内容包括了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2. 《百家姓》:北宋初年编写的蒙学教材,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3. 《千字文》:南朝梁周兴嗣编,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农业、园艺、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启蒙教材。
4. 《增广贤文》:明代时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孝顺、友爱、诚实、守信等主题,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5. 《幼学琼林》:明末清初的启蒙读物,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古代文化知识。
这些蒙学教材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使用,而且至今仍然在民间流传,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知识讲解
古代的蒙学教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道德启蒙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他们在教育 教学中 ,往往把道德训诫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儿歌 与韵语的形式把艰深的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除伦理道德外 ,蒙学教材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德 ,那就是对 国家、 对事业、 对他人、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 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 高尚的行为。古人利用 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道德启蒙 ,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Hale Waihona Puke (四)知识扩展古代蒙学教材 ,就像是一本本小百科全书。它不仅具有应学习的语文 知识 ,而且扩展到社会的、 自然的、 人生的许多知识。其内容涉及古 代的社会生活、 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色;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大到历史 巨变 ,小到鸟兽昆虫;既有人生哲理的探讨 ,又有自然奥秘的窥察 ……如 《千字文》 由自然名物到历史名物 ,由自然景物描写到人类的起居饮 食 ,由为人处世、 待人接物再到修身养性。全书条理清楚 ,内容丰富。 “有裨幼学” 、 “逸而功倍” 的 《龙文鞭影》 一书 ,是一本介绍自 然知识、 历史典故的蒙学教材。它 “几乎涉及到政治、 军事、 文艺、
▪ 形式——两两对偶,读来上口。 “读了《增广》会说话”
▪ 内容——广收博采,不拘一格。 是古代人处世诀窍、生活经验的总结。
▪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二)隋唐五代时期
形式和内容上,均有突破 ❖ 识字类课本——《开蒙要训》《上大人》 ❖ 知识类教材——《蒙求》《兔园策府》 ❖ 伦理类教材——《百行章》《太公家教》 ❖ 历史类读物——《咏史诗》《古贤集》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111
朱柏庐[明]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幼学求源
幼仪杂箴 训蒙骈句 菜根谭
程登吉
方孝孺 司守谦 洪应明
幼学琼林
了凡训子书
程登吉
袁黄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
蒙学教材 -清
清
问青园课程 王晋之 童歌养正 彭继先 节增三字经 周保璋
传家宝
石成金
陆世仪
童蒙须知韵语 万斛泉
蒙训 韵史 韵史补 三字鉴 千金裘 小学韵语 乡塾正误 刘沅 许遁翁 朱玉岑 张宜明 蒋义彬 李塨 gōng 李江
李攀龙(1514—1570)所编《唐诗选》同。
实例二、《静夜思》的版本问题 既把“看月光”改成“明月光”,又把 “望山月”改成“望明月”。
康熙四十五年(1706)编选的《御定佩文 斋咏物诗选》: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 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蘅塘退士(1711—1778)编选的《唐诗 三百首》: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6.宋元
7.明清
小说/书籍编撰/ 八股/西学东渐/
王守仁/清初三儒/ 曾国藩/李贽/
弟子规/唐诗三百首/ 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千家诗/钦定四书文/ 家塾教学法/古文观止/
(二)近现代语文教育图解
事件
前期 中体西用的口号/ 1840- 中国文学课程/ 1911 白话文运动/ 教学方法改革/ 中期 教育宗旨/国语教育/ 1912- 壬戌学制/课程标准/ 1927 教育科研/ 后期 国文教育/课程标准/ 1927- 大众语文/ 1949
中国七大著名教子童蒙读物
中国七大著名教子童蒙读物展开全文古代童蒙必读中国七大著名教子童蒙读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
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处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人们十分重视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
人们也充分认识到国学启蒙教育,会成为少年儿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因此,民间出现了不少类似私塾的读经热,读经夜校,有的学校开了国学课,不少家长自行给孩子增补了读经内容。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而今参加读经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八百万,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影响之广泛,之深远,之巨大,已见端倪。
我国著名的童蒙教子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宋代之前启蒙读物主要用四言写成。
在宋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主要是用四言写成的。
从残存的遗文和王国维等学者的考证来看,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读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著名的《急就篇》主体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为浅近可读的一段,歌颂汉朝的功德: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
百姓承德,阴阳和平。
风雨时节,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五谷孰成。
圣贤并进,博士先生。
正是用四言写成的。
被人们视为“稷下学宫之学则”的《弟子职》、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广泛使用的《开蒙要训》、成于唐而风行于宋的《蒙求》、介绍姓氏的《百家姓》、传播历史知识的《十七史蒙求》、阐释理学概念的《性理字训》、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在《三字经》出现之后,一些重要的启蒙读物如《龙文鞭影》,还是用四言编写成的。
可以说,四字句是传统启蒙读物最主要的编写形式。
为什么倡导孩童读经启蒙呢,因为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
国学课程教材
国学课程教材
国学课程教材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学课程教材:
1.《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儒家经典之一,被广泛用于国学
课程的教学。
2.《孟子》:是孟子传世的文集,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用于国学课程的教学。
3.《大学》:是《四书》之一,是一本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国
学课程中常用的教材之一。
4.《中庸》:是《四书》之一,是一本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国
学课程中常用的教材之一。
5.《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卜筮经典之一,也是国学课程
中常用的教材之一。
6.《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也是国学课程中
常用的教材之一。
7.《荀子》:是荀子传世的文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国学
课程中常用的教材之一。
8.《资治通鉴》: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宏大的史书,也是国学
课程中常用的教材之一。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国学课程教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经典著作也被用于国学课程的教学。
列举蒙学的几部启蒙教材
列举蒙学的几部启蒙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先圣贤人经典举不胜举,但是对于启蒙者,这些内容最实用,特别是儿童最易学习。
1、《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三字经》用典多,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糅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
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
《弟子规》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
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
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
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着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古代语文教育及启示
[束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 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 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 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 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 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 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 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经学教材:“五经”、 “四书”
三、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文选教材
文选教材:《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又称 《文选》,是中国现存 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 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 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 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 作《昭明文选》。
文选教材:《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 人吴楚才、吴调侯 于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选定的 古代散文选本。
一、蒙学教材:《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一、蒙学教材:《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经学教材
“五经”即儒家经典著作 《易》《书》《诗》 《礼》《春秋》的合称。 “四书”即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的合称。
原始社会:原始宗教、艺术 文字的形成 夏商时代:“六艺”
二、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春秋战国时期
教学内容:礼、乐、射、御、 书、数 教材:《诗》《书》《礼》 《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 新、举一反三、启发式
二、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秦汉时期
汉代 学校教育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提纲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前言:蒙学的发展情况一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1、《急就篇》2、《千字文》和《开蒙要训》3、《三字经》和种种改编本4、“三,百,千”5、“杂字”(二)集中识字问题的探讨1.要不要集中2.认和讲3.认和写二进一步的识字教育(一)从“三,百,千”到读写训练(二)朱熹《小学》和种种“类小学”——失败的尝试(三)韵语知识读物(四)训诫类1.儿童守则类2.妇女道德类3.性理知识类4.格言谚语类(五)李翰《蒙求》和种种“类蒙求”1.掌故类(1)《兔园册》(2)李翰《蒙求》(3)《十七史蒙求》《龙文鞭影》等(4)《纯正蒙求》等2.历史类(1)断代蒙求。
(2)韵语通史。
(a)《史学提要》。
这本书,一般地说,介绍历史知识能够作到简明扼要。
(b)《史韵》和《增订史韵》。
、(c)《韵史》。
(d)《鉴略》(3)咏史诗。
(a)胡曾《咏史诗》。
和诗的形式讲历史知识,看来这个办法是值得重视的。
(b)《鉴纲咏略》。
(4)朝代歌和人物歌。
3.各科知识类(1)《名物蒙求》。
(2)清末的韵语科学读物。
(六)经验和问题1.使用韵语和对偶2.向阅读教学过渡3.回顾清末的改革4.有待解决的问题三读写基础训练(-)阅读散文故事1.名物掌故2.人物故事(1)《日记故事》(2)《蒙养图说》《日记故事绩集》和《二十四孝图歌》。
(3)《童蒙观鉴》。
(二)读诗1.教材2、经验和问题(三)属对(四)知识书和工具书四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阅读训练1.阅读训练的范围2.阅读训练的原则——“文”“道”不可偏废3.阅读训练的方法——要求熟读,精思,博览4.阅读教材(1)主要教材——古文选注评点本。
(2)辅助教材——诗赋选本和涉猎用书。
(二)作文训练l.“词”“意”并重——作文训练的原则2.先“放”后“收”——作文训练的步骤3.多作多改___作文训练的方法4.八股文——程式化的作文训练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
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
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
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
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
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
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
“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后世的不少学者眼里,“六艺”均为儿童教育的内容。
但是,从《周礼》的本文看,所谓的“六德”、“六行”,“六艺”以及“六仪”之教,并没有明确表明是针对儿童的。
即便以保氏之教而言,“国子”之中也同时包含了两种年龄的人,即年龄较大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和年龄较小接受小学教育的人。
因此,班固、许慎等人的说法是否准确无误,亦非没有疑问。
同《周礼》相比,《礼记》中对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则稍微明确些,其中较多被引用的材料是《内则》中的一段话: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男鼙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为十五岁,按照古代“十五入大学”的说法,则已不属“小学”教育了。
可以看出,《内则》是按年龄的增长来设计教学内容的。
其中六岁教数与方位,八岁教谦让的礼节,九岁教计算日期,这几年的教育似乎都是放在家庭中进行的。
只有十岁以后的”出就外傅”,大体与“小学”相当,而学习的内容为“书计“。
到了十三岁,所学的内容又有些变化,有乐、诗和舞。
到了十五岁后,才学习射御。
这种安排,同《周礼·地官司徒》的说法不完全一致。
它是否能代表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不敢妄论,但可以想见的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对儿童的教育,应根据其年龄的大小而安排学业内容。
这一点,客观上表明了中国古人对儿童教育内容(或小学课程)设置的心理学基础,是有着一些朦胧的意识的。
《礼记》另一段较多被人引用的材料是《王制》中的一段话: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书。
王大子、王子、群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通(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凡入学以齿。
这里的“诗书礼乐以造士”向来同《周礼》的“礼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用来说明先秦尤其是西周时期小学的教育内容。
《王制》的这种说法究竟是行能体现先秦甚或西周的儿童教育内容,因《王制》本身的成书年代尚待确证而难以肯定。
不过,《王制》对教育内容的设想,同《周礼》的“六艺”一道,对后代中国小学的教育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
分析《周礼》、《礼记》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可以区分为这样几个方面:道德教育:以“礼”为代表:审美教育:以“乐”为代表;知识教育:以“诗书”、“书数”或“书计”等为代表;技能圳练:以“射御”为代表。
2《尚书大传》,《汉书》等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尚书大传·略说》,《汉书·食货志》、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白虎通德论·辟雍》诸书中有关小学的记载,也是今人用来描述先秦乃至西周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材料。
归纳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早期小学的教育内容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书计、学小艺。
这类记载见于《大戴礼记·保傅》、《汉书》、《白虎通》。
其中《汉书·食货志》在“书计”之外,多了“六甲、五方”。
这一方面的内容,同《周礼》、《礼记》中的“书数”、“书记”是一致的。
二是“见小节,践小义”,见于《尚书大传》、《大戴礼记·保傅》、《汉书》。
这一方面的内容,同《周礼》、《礼记》中的“礼乐”是一致的。
可以看出,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属知识学习和行为规范训练。
但是,由于这些书对入小学年龄的记载不完全一致,它们也不能确证。
可考的是,《尚书大传》的作者伏胜,本为秦博士,汉文帝时年九十余,晁错往学《尚书》。
考晁错在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举贤良,就学伏胜事在此前。
以此推算,则伏胜应生于公元前255的以前,为战国(前475-前221年)未期。
如果《尚书大传》真为伏胜所作且记载无误,则可推算至少在战国时代已有小学存在,并且是按照所谓“小节、小艺”进行教学的。
总的来说,先秦时代关于小学教育的小学教育课程的设置状况历史记载比较少见,已有的记载也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当时的小学教育实际。
不过,从先秦时代已有较高水平的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等观念和技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那时没有相应的教育,则这种思想和技术水平是难以达到的。
而这种教育中,不能排除包含小学教育(儿童教育)的可能性。
因此,上述各类著作中的材料,应该能有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的小学教育内容。
(二)汉魏六朝小学教育的课程有关汉魏朝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史料也非常少见。
比较明确的大概只有王充《论衡·自纪篇》和崔寔《四民月令》中的一点记载。
1、王充《论衡·自纪篇》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曾描述过他自己小时在“书馆”的学习情形:八岁出于书馆。
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从这条材料看,在东汉时期,蒙馆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书馆”,另一种是比“书馆”水平略高的蒙养学校(“经馆”)。
其中,书馆的主要课程似乎只有学“书”一项。
“书”指书写,即写字。
这一点同汉代律令中关于儿童讽书为史的条文是一致的。
在儿童学习写达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转去学习儒家经典。
从王充所云的“日讽千字”来看,似乎在后一类蒙养学校中,对儒家经典的教学是以“讽”为主的。
不过,书馆的习“书”应该包含了识字的内容,而教习儒家经典的蒙学在学习内容上也不完全一样。
因此,这两类蒙馆的课程实际上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书馆):识字、写字;第二类(经馆):习经(多经或专经)、粗解经义。
从这些内容来看,这类蒙馆似乎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
2、崔宴《四民月令》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崔宴的《四民月令》也涉及到当时小学的课程:(正月农事未起),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八月署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
冬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入学,读《孝经》、《论语》、篇章。
注云:“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苍》之属。
”按:《隋书·经籍志》在小学诸书目后云:“其字义训读,则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诸篇章”。
可以看出,所谓的“篇章”,其实包含了方位、算术和识字诸方面的内容。
从《四民月令》的记载看,在东汉未期,小学的课程基本上还是以识字、计算为主,同时习《论语》和《孝经》。
而且课程的设置,因入学的不同而有些微差异。
3、其他记载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从正史所记载的小学教材及一些人物的学习经历中,我们也可以对汉魏六朝的小学课程作一点推测。
课业所体现的小学教材,可以从下章中看出,故上下级不赘归纳各类人物学习经历的材料,小学课程内容可分为五类。
其一懦经。
几乎《五经》的每一部,都曾用以教育儿童。
如东汉明帝“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后立为皇太子,学通《尚书》”。
;寇恂“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马续“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浩《诗》”;崔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
其二《论语》和《孝经》。
如王涣“为洛阳令,书佐无事,令读《孝经》”;邴原年十一人书舍,“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张讥“年十四,通《孝经》、《论语》”。
其三道家经典。
如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
及长,习《粱丘易》、《老子》”;刘昭“七岁通《老》、《庄》义”;庾子陵“七岁能言玄理”。
其四“史书”,亦即前文屡屡提及的“书”和“篇章”。
如王尊“少孤,……尊窃学问,能史书”;又《汉书·贡舜传》“史书而仕宦”。
其五算数。
《汉书·律所志》在涉及十进记数法时说道:“其法在算术,宜于天下,小学是则。
”可见算数在汉代的小学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即产生于汉代,亦从侧面表明了汉代数学教学的发展水平。
而《九章算术》在后代是被当作各类蒙学课本的。
如魏晋时期,刘魏再给《九章算术》作注,自云。
“徽幼习《九章》,可见此书是确实被用于儿童教育的。
类似的记载还可列出一些。
这些材料显示出当时的儿童教育内容,基本以识字、写字(“史书”)和诵习《五经》以及儒家典籍《孝经》、《论语》为主,也有一些涉及到道家经典。
因此,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各类小学,自然不应该将这类内容排除在外。
值得注意的是,为我们现代教育学所习用的”课程”一词,在晋代就已经出现了。
东晋孝武帝,殷茂曾上书请求群臣子弟学,其中云:自大晋中兴,肇基江左,崇明学校,修建庠序,公卿子弟,并入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