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城市社会学(课本重点整合_带目录)
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3——11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第二节城市社会学家们对的一些概念的解释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第三节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第2章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1——13 第一节早期城市第二节中世纪的城市第三节近代城市第四节现代城市第3章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3——23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城市第三节隋唐两宋时期的城市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五节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近代城市第六节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第4章城市生态系统23——30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生态系统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第五节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第5章城市人口30——37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人口发展理论第三节人口迁移第6章城市规划37——42第一节城市规划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三节中国城市规划第6章城市社区42——46第一节城市社区的概念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第三节中国城市社区第7章城市文化47——51 第一节城市文化第二节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标志第三节城市文化的不同层面第8章城市社会问题51——55第一节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意义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第9章城市管理55——62第一节城市管理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城市管理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第三节城市人口管理第四节城市安全管理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第六节城市教育管理第七节城市医疗管理第八节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第九节城市卫生体育管理第十节城市生态环境第10章城市的未来62——65第一节早期思想家对未来城市的设计第二节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未来城市的类型第四节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夏建中【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
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
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
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
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
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摘要] 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学家们对城市及城市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促成了很多学派。
本文根据城市社会学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的时间先后及理论差异,分阶段叙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
[关键词]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理论发展;城市引言“任何一门科学的历史都是它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彻底研究自己所研究学科的历史发展,便能深刻了解它的现状、矛盾和问题。
”——前苏联学者科恩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
了解和把握城市社会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让处于本科学习阶段的我们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特点、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把握各理论的研究重点和适用范围。
1城市社会学的启蒙城市社会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19世纪欧洲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从而引发大量的城市病,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供不应求,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交通混乱,人们的生存状态不断恶化。
欧洲社会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拉开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序幕。
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即是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的四位重要代表人物。
(1)滕尼斯(F.Toennies,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研究重点是对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的比较研究。
1887年他在代表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中把人类社会生活划分为两种对立的类型,即以乡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关系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人们有共同的利益、生活目标、价值和规范,亲属、邻里、朋友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礼俗社会中的一切。
城市社会学 第三章 城市社会理论
(六)新城市主义: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建筑与规划中主张复兴传统社 区空间格局的运动,也被称为新传统主义。新城市主 义注重城市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的关系。在新城市主 义眼中,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 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展社会 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概言之,指向一个人文性的 空间尺度。
(二)涂尔干: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涂尔干沿用了滕尼斯通过建立理想模型研究城市社 会的方法,创立了一种相互对立的聚居类型:以农业社 会为代表的机械团结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有机团结。在机 械团结的社会里人们有“集体意识 ” ,而有机团结的
社会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涂尔干认为分工是城市的
特征,分工也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是建立新 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相信“随着工业经济的到来, 乡村社会已经消失,再也不会回来。”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称为第一个学科史意义上的 城市社会理论家,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 西美尔从最具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展开现代性分析。
齐美尔认为,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
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与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 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韦伯通过对东西方城市的比较研究指出,东 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韦伯看来, 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的城市才 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他进而探讨了城 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制 约和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二、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认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是由城市的基本 特征所决定的,它包含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上的特质: 第一,存在复杂的社会分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形成不同的阶级、阶层;第二,有较高的地域和社会流 动性了;第三,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依靠;第四, 人与人的交往具有匿名性,是角色之间的互动;第五, 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城市正式控制机构(如法律系 统)的发达。
5.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
6
4)社会互动理论 Kuhn、Blumer、Meed 具有美国特色的理论流派 强调社会互动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 性,侧重于对社会微观行动的分析 互动理论观点庞杂,有符号互动论、拟剧理 论、现象互动论,本土方理论等。
14
5.5 女性主义学派
5.5.1 住房制度中的性别不平 等 1)自然分工论 2)个人不幸论 3)社会制度分割论 5.5.2 女性主义住房研究的切 入点 1)环境决定论 2)附加方法论 3)解构主义 5.5.3 住房意识形态分析 1)家居理想 2)家庭意识 5.5.4 居住环境对妇女的影响 1)社区设施 2)住房设计 5.5.5 住房资源分配 1)公共住宅 2)私房
3
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1)结构功能主义 Parsons & Merton 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 成的整体系统 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系统各部分来说,其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分析的任务,就是确定不同的功能事项,解决社会系 统的功能需要问题
13
5.4 韦伯学派
5.4.1 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 1)强调个人行为 2)社会行为理论 3)阶级理论 5.4.2 城市经理学说 1)城市经理学说 2)局限 3)修正 5.4.3 住房阶级研究 1)雷斯与摩尔的经典研究 2)住房阶级划分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者对住房阶 级的回应 4)消费社会学的兴起
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 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 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 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 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 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 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 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城市社会学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 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 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 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 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 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 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 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 果。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1910年7月4日默顿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 1931年获坦普尔(Temple)大学学士学位,尔后进入享誉世界的哈 佛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 G.A.L.萨尔顿。 1936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 1939年至1941年间在图兰恩(Tulane)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 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年默顿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他此后全部的社会 学生涯 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并荣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2003年2月23日默顿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腾飞, 一方面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另一方 面,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有可能进入更深的层面 和更广阔的范围。
第一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 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 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帕克主要著作有:
《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 著,1921)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The I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1922) 《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 (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 1925) 《人种与文化》(1950) 《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1952)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人类生态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 韦伯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世界体系理论
一、人类生态学派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 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 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 在当时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人类社会与动植 物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发 展形成社会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在结 构功能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 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论文目录什么是城市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6)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 (7)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一).城市是“城”和“市”的组合词。
“城”是指主要为了防御,而用城墙围起来的地域。
“市”是指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出自《易经》)。
合起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具有防御功能和商品交易功能的地域。
在城市产生之前,市没有固定的场所。
早期的市一般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
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
在英文中,对应于中文的“城市”的词有两个,一个是“Urban”,含义是城市,市政,源于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生活。
另一个是“City”,意为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
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上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经济学上的概念是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或者解释为城市是坐落在有限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在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有所不同。
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在地理上有界限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居住密集,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一部分相互作用在并不真正认识的人之间发生着;城市要求有一种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合理的法律。
城市在地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城市的概念在其他领域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镇。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
二、滕尼斯的社区研究
滕尼斯的思想深受英国思想家如霍布斯 (Thomas Hobbs)、梅因以及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等人的影响,马克思 也对其思想有较大影响。意志的概念是其 理论的核心。
基本概念
密度 道德密度 城市人的人格结构 社区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
第一节 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齐美尔和滕尼斯关于城市与社区的理论
第一节 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1.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 2.城乡分离与城乡对立 3.城市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聚集地 4.城市住宅问题
二、韦伯的都市理论
韦伯主要是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古代 与中世纪社会的城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城市》,于1911—1913年写就,首次发 表于他去世后的1921年。
韦伯的城市研究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城市的定义 2.市民阶层 3.对古代中国城市的分析
三、涂尔干对城市的看法
1.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物理密度(material density)与道德密度 (moral density)
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分析城市的? 2.韦伯的“城市共同体”的特征是什么? 3.韦伯如何看待古代中国城市? 4.涂尔干关于物理密度和道德密度的观点 是什么? 5.齐美尔怎样看待城市对人的影响? 6.滕尼斯关于社区与社会的思想是什么?
第二节 齐美尔和滕尼斯关于城市与 社区的理论
一、齐美尔的大都市观 齐美尔与韦伯一样,相信只有通过与认识 主体的积极互动才能获得人类社会的知识, 也即通过具体现实有选择的相关方面的精 神活动过程,以及通过分析性的建构对这 些相关方面进行分类才能认识世界。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孙明洁 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形成了诸多学派。
根据城市社会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先后、理论的差异,这里分阶段对城市社会学主要学派的理论和最新发展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传统城市社会学 11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工业革命在19世纪的欧洲掀起了城市发展的大浪潮,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食物、住房、卫生设施供不应求,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就业的不稳定导致城市里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街道混乱不堪。
这些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1)腾尼斯(Toenn ies):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1887年,德国人腾尼斯在“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一文中,将人类生活划分为两种相对的类型:“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
通体社会以小乡村为代表,联组社会以大城市为代表。
腾尼斯认为,乡村中存在实质上一致的目标,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共同劳动,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家庭和邻居。
“通体社会”的生活是“亲密无间的、与世隔绝的、排外的共同生活”。
而城市生活则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甚至相互敌对的,因而“联组社会”是理智的,工于心计的。
腾尼斯把通体社会看作“活生生的机体”,把联组社会看作“机械的结合”(康少邦等译,1986),显然他对城市是悲观失望的。
(2)迪尔凯姆(E.D u rkhei m):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法国人迪尔凯姆与腾尼斯同属一个时代,也创立了一种相互对立的生活模式: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
介入这种团结的人几乎是同质的,他们无意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是机械的。
而有机团结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它是现代城市的特征,它依赖复杂的劳动分工,使居民有获得更多自由、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因而是有机的(康少邦等译,1986)。
11《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
11《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试题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生态系统B.城市文化系统C.城市经济系统D.城市政治系统【答案】:A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A.城市流动人口问题B.城市效益问题C.世界城市问题D.城市中心作用问题【答案】:C3.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建立在经验和()的基础上。
A.历史B.事实C.数据D.经验【答案】:B4.公认的城市社会学创始人是()。
A.韦伯和沃思B.齐美尔和帕克C.迪尔凯姆和韦伯D.帕克和沃思【答案】:D5.社会学收集资料的四种方法,以下何种正确?()A.问卷法、推理法、观察法、访谈法B.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C.访谈法、推理法、文件法、考证法D.访谈法、观察法、推理法、考证法【答案】:B6.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文献法和()。
A.分析法B.演绎法C.问卷法D.比较法【答案】:C7.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与城市社会B.城市居民C.城市人口D.城市发展【答案】:A8.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
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马克思【答案】:A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的有()。
A.城市流动人口问题B.城市现代化问题C.城市环境问题D.城乡关系问题E.城市管理问题【答案】:A、B、C、D、E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A.问卷法B.景观分析方法C.城市填图方法D.观察法E.网络法【答案】:A、D3.城市社会学有哪些研究意义?()A.把握城市发展规律B.解决城市社会问题C.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D.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E.推动城市小型化发展【答案】:A、B、C、D4.下面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论述,正确的是()。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B.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D.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的学问E.社会学主要研究人本身【答案】:C、D4.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社会学调查方法的是()。
城市社会学第三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 医疗、文化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01
02
03
实施步骤
城市规划的实施应遵循规划制定、审 批、实施和监督等步骤,确保规划的
有效执行。
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规划委员 会、规划局等机构,负责规划的日常
郊区
定义
郊区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与城市相连,但 又不属于城市管辖范围。
功能
郊区主要承担着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旅 游等功能。
特点
郊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美,与城市形成互补关系,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 好去处。
新开发区定义ຫໍສະໝຸດ 新开发区是指近年来在城市周边新规 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
功能
新开发区主要承担着产业升级、科技 创新、招商引资等功能,是城市经济
发展的新引擎。
特点
新开发区通常地价较低,政策优惠, 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
展潜力。
03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 变
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政治、军事为中心,地域结构相对简单,城市规模较小。
工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中心,地域结构逐渐复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后工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中心,地域结构呈现多元化和高度异质 性,城市规模趋于稳定。
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
初期阶段
城市地域范围较小,功能相对单一,中心地 带的集聚效应明显。
发展阶段
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功能逐渐复杂,出现郊 区化趋势,城市边缘逐渐模糊。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罗伯特·K·默顿 (1910~
2003 ,Robert King Mert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
物之一
主要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 技术与社会》(1938)、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1949)、《科学社会学: 理论与经验研究》 (1973) 《论社会结构与科学》 (1995)等20多部著作,200 多篇论文
1941年默顿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他此后全部的社会 学生涯
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并荣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2003年2月23日默顿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
默顿对功能分析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是强调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的存在。
凡是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起促进和帮 助作用的是正功能,而导致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1910年7月4日默顿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
1931年获坦普尔(Temple)大学学士学位,尔后进入享誉世界的哈 佛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 G.A.L.萨尔顿。
1936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
1939年至1941年间在图兰恩(Tulane)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 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的乐趣》(1980)等。
1、社会冲突的原因
(1)“敌对的内驱力”和财富和权力的不 平等分配关系、价值和信仰的对立关系导致 一种“敌对的情绪”。
(2)中介力量—对社会合法性的认识
2、社会冲突的类型
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是一种作为手段的冲突,这种冲突有着明显的目标 指向,而且指向的是真正的冲突对象;(如为工资、舞伴)
0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在迪尔凯姆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分析中, 暗含着社会变迁的模式。他看到社会整和的基 础正转变为一种新的形式,社会分工是一种社 会现象,造成分工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 城市人口的增长使生存竞争加剧,分工是保持与 维护社会秩序的唯一手段。大量可变因素形成 了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差异。有机团结是以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它是现 代城市的特征,依赖复杂的劳动分工,人们获得 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2020/6/29
城市社会学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 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 来的。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 为:
(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 职业结构;
(2)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4)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 2020/6/29 民容忍意识较强。
2020/6/29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 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 需要。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 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 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 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 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 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
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 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2020/6/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伯特.帕克的观点
首先确定了人不同于动植物的前提 其次他认为生物学规则同样适合于城市结 构分析 1、城市社会同样具有共生现象 2、竞争是决定城市结构、人口和机构地域 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共生和竞争决定了城市结构的基本框 架,但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是经常 变动的,所以芝加哥学派用了几个生 态学概念来描述
2、冲突理论
“由于争夺社会地位、权力和资源及价值观 不同而引起的斗争;在斗争中,相互对立的 诸方,旨在吞并、伤害或消除对立的一 方。”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
刘易斯· 科塞(Lewis Alfred Coser,1913-2003)
美国社会学家,功能冲突理论的代 表。 主要研究:社会学理论、政治社会 学,尤其注重对社会结构的分析。 主要著作:《社会冲突的功能》 (1956)、《社会学理论》 (1957)、《社会学思想名家》 (1964)、《知识界人士》 (1965)、《暴力行动的某些社 会功能》(1966)、《社会冲突 研究的连续性》(1967)、《贪 婪的组织》(1974)、《社会学 的乐趣》(1980)等。
1、社会行动 是指在一定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影响下,人 们有意识、有目标导向的行为。 模式变量: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性和情感中立性;泛在性与专一性;特殊性和 普遍性;先赋性和自致性;集体倾向和个人倾向;
2、行动的一般体系
一个行动主体要存在下去的功能性前提(AGIL功能分析模式) (1)A适应(adaption),指系统必然同环境发生关系,必须有从外部环 境获取资源的手段; (2)G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指一个社会系统目标的确定; (3)I整合(integration),指社会系统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团结; (4)L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指确保社 会系统的行动者表现出适当的特征。
3、社会体系 社会也是一个行动体系,有着适应、目标实 现、整合、模式维持四种功能。由此社会分 化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家庭 制度来满足这四种需要。
4、均衡与变迁 一个社会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获得了一种 自动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体系的任何 要素都力图在体系内保持自己的固定位置, 同时通过自己的功能对体系的整体均衡做出 贡献。 社会体系的压力首先来自于个人,其次是环 境;
4、社会冲突对社会系统的整合意义 首先,冲突使对抗者产生结合。(不打不相识) 其次,冲突会导致公共组织的建立。(工会与雇主协
会)
第三,冲突能建立并保持权力的均衡。 第四,社会冲突创造了联合与联盟。 第五,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机制。(寻找替代目标
和替代手段)
科塞关于社会冲突的命题体系
3、社会交换理论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 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 是交换关系。 人与他人的交往活动的宗旨是:
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奖赏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 )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 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 主要著作有:《人类群体》 (1950)、《情感和活动》 (1962)、《社会行为:它 的基本形式》(1961)、 《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 等 主要论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 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 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 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 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 最高原则。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腾飞, 一方面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另一方 面,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有可能进入更深的层面 和更广阔的范围。
第一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 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 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越没有价值。
五是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到的惩罚
时,他将被激怒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他期望 的报酬,特别是比他期望的报酬还多时,或者没有受到意料中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可能采取赞 同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罗伯特·K· 默顿 (1910~
2003 ,Robert King Merton )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 物之一
主要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 技术与社会》(1938)、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1949)、《科学社会学: 理论与经验研究》 (1973) 《论社会结构与科学》 (1995)等20多部著作,200 多篇论文
二是刺激命题: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为或相似行为。
三是价值命题:某种行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四是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报酬,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就
塔尔科特·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
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 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 《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 《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
生命系统具有四种功能 (AGIL):
第一,适应功能; 第二,目标实现功能; 第三,整合功能; 第四,模式维持功能。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 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 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 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 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霍曼斯关于人类行为的6个基本命题
一是成功命题:一个人的特定行为越是经常受到奖励,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为。
米德认为人的心灵有三种能力 一是理解和运用有意义姿势(尤其是语言)的 能力; 二是承担他人角色的能力; 三是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
1、符号在人们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 想和意向,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 来认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的概念。
人类社会也与生物界一样,是一种生物链的 相互关联的关系,城市社会人们的举止和行 为是由城市的物质环境所决定的。
1、古典人类生态学
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 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
罗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创始 人。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人类生态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 韦伯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世界体系理论
一、人类生态学派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 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 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 在当时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人类社会与动植 物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发 展形成社会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在结 构功能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 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六是理性命题: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人们会选择当时他所认识到的行动结果与获得这一结果
的概率之乘积较大的那一种行动。
4、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 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符号互动论: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得 的、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1、社会冲突的原因 (1)“敌对的内驱力”和财富和权力的不 平等分配关系、价值和信仰的对立关系导致 一种“敌对的情绪”。 (2)中介力量—对社会合法性的认识
2、社会冲突的类型 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是一种作为手段的冲突,这种冲突有着明显的目标 指向,而且指向的是真正的冲突对象;(如为工资、舞伴) 非现实性冲突是把冲突作为目的的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不是真 正的冲突对象,而是选择某种替代对象,当事人不是为了获取 某种真实的“占有”,而是为了发泄敌对情绪,释放紧张; (如打球失利)
命题1:冲突对群体聚合的功能。 命题2:冲突的群体保护功能与安全阀制度的重要性。 命题3: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命题4:冲突和敌对冲动。 命题5:紧密社会关系中的敌意。 命题6:关系越紧密,冲突越剧烈。 命题7:群体结构中冲突的影响与功能。 命题8:作为关系稳定的指标冲突。 命题9:与外群体的冲突会增加内部的团聚力。 命题10:与其他群体的冲突限定群体结构及随之发生的对内部冲突的反映。 命题11:寻找敌人。 命题12:意识形态与冲突。 命题13:冲突使对抗者结合。 命题14:敌人统一的益处。 命题15:冲突建立并保持权力的平衡。 命题16:冲突创造了联合和联盟。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美国社会
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 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的学生把他的讲稿和文稿编成 4 卷文集:《当代哲学》、《心灵,自我及社会》、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和《行动哲学》。
3、社会冲突的功能性质 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的功能分析尺度不同 (1)内部冲突— A、冲突的目标是否涉及到维护现有结构 的核心价值;
B、冲突产生于其间的群体结构是富有 弹性的还是僵化的; C、冲突产生于其间的群体关系是亲密的 还是非亲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