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的演变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稳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阔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国民大革命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意义:标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兴起,新三民主义诞生。
1、北伐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北 3、开始时间: 1926年7月 伐 4、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5 、北伐的三个战场: 江西、福建、湖南和湖北 战 (其中,两湖是主战场) 6、战争经过: 争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年——1927年)
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时期
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 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1、两党合作的背景(合作的可能):中共、国民党 2、开始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
党“一大”) (1)建立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 3、合作的成果:
失败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表现: (两次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①“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 上海)
②“七一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 武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宁汉合流”,标志 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7、北伐战争取得的胜果: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巨大成功。
2、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 吉 辽
直 隶
山东
郑州 河南 安 江苏
上海
湖北
湖 武汉
江
西
徽 浙江 福建
北 伐 战 争 前 形 势 图
孙 传 芳
南 广西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简述大革命的贡献、意义及经验教训。
文章标题:探寻大革命的贡献、意义和经验教训一、大革命的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革命,这场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革命期间,我国和其他革命力量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革命也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抗争精神,为后来的抗战和奠定了基础。
大革命为我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推动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一些社会改革措施,如土地革命、教育改革等,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革命的意义大革命不仅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使我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条件,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大革命也提醒着我们,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改革需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不能盲目模仿西方的方式。
大革命失败的一大原因就是盲目模仿西方的民主制度,忽视了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三、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在探讨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我们不能回避其中的失败和教训。
大革命虽然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变革,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大革命中的部分政治运动和政策过于急进,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充分考虑,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大革命中的一些政治运动也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干涉,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审时度势地进行改革和发展。
我们需要在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的更加注重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改革政策。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大革命的贡献、意义和经验教训,我认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历史因果和深层次的启示。
大革命虽然失败,但它提醒了我们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时需要审慎对待,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与此大革命也展示了我国和其他革命力量的无比勇气和坚定信念。
他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复兴,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战斗,这也给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总结在我们需要对大革命的贡献、意义和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和回顾。
革命法国的历史转折
革命法国的历史转折革命法国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曲折、激烈和重要性的时期。
这段历史跨越了从1789年到1799年的十年间,涵盖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革命性的社会运动,它彻底改变了法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革命法国历史转折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巴黎,当时法国国民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巨大、粮食短缺、失业率上升,这种社会动荡为革命的爆发铺平了道路。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的开始,后来又发生了议会暴动和巴士底狱的袭击,人民的不满逐渐集结成对现存政权的公开挑战。
这些事件奠定了大革命的基础,标志着法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阶段:恐怖统治的崛起大革命的第二个关键时刻是恐怖统治的崛起。
1793年至1794年,法国国民公会掌握了政权,实施了恐怖统治政策。
恐怖统治期间,数千名政治敌对人士被处决,包括被认为是国内敌人的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女王。
恐怖统治引发了全国性的恐慌,但也加强了法国内部的团结,以及对外战争的决心。
这一时期,尽管极度残酷,但法国法兰西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新的宪法奠定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基础。
第三阶段:拿破仑的崛起1804年,法国大革命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拿破仑的崛起。
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拿破仑通过迅速推进领土扩张和改革法律体系来重塑法国。
拿破仑的军事胜利使法国重新夺回失去的领土,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拿破仑还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令,限制了封建特权,并在整个欧洲传播了法国的法律、教育和思想。
尽管拿破仑的崛起给法国带来了一段辉煌的时期,但他最终的战争失败导致了他的流亡。
1814年,波旁王朝恢复了法国的王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终结。
总结革命法国的历史转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大革命的爆发,恐怖统治的崛起和拿破仑的崛起。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法国的政治格局,而且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统一战线:1.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统一战线。
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
2.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包括两个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非劳动者的联盟。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
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
5.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联盟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中国共产党要能够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
两个联盟的关系是:整个说来,统一战线本身就是这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必须正确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巩固和发展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第一个联盟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统一战线的第二个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具体地说,即: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相互促进。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中国的基层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希望对你有用。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第一阶段(1919~1927)这一阶段被称为"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为国民革命时期,其中1926~1927年为北伐战争时期。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1927~1937)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
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虎视眈眈、不断向南推进。
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
国民党行动
7月1日,正是国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确定战略部署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各军军长为:一军何应钦,二军谭延闿,三军朱培德,四军李济深,五军李福林,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此外,还有由8艘军舰组成的海军和拥有3架飞机的空军。
共产党部署方针政策
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2、3、4、6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4届中央第3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
第二军
第2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 第4师师长张辉瓒,副师长王捷俊,参谋长粟晃扬,辖10团谢毅伯、11团周卫黄、12团邓赫绩 。 第5师师长谭道源,副师长成光耀,参谋长李家白,辖13团罗寿颐、14团彭璋、15团朱刚伟 。 第6师师长戴岳,副师长朱耀华,参谋长萧文铎,辖16团黄友鹄、17团廖新甲、18团刘风 。 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参谋长梁广谦,辖余泽篯、李蕴珩两个团。 炮兵团长谢慕韩。 第2军合共兵力步兵11个团,炮兵一个团。 由湘军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发展编成,1925年8月26日改编受番。
1927年大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大革命即国民革命。
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中国从1924年至1927年7月,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反帝反封运动。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秋收起义。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9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国民大革命①通过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军阀内部的分化和革命,孙中山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②从1924年1月开始到1927年7月失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鉴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工农运动的积极促进和配合下基本消灭孙、吴两大军阀,打败了奉系军阀。
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卷到长江流域。
④革命有四个突出特点:a、四个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全力(规模大)进行革命;b、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c、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北代战争,这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所无法比拟的;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上述四点足以说明这是一场国民大革命。
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瓦解破坏和蒋汪叛变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倾妥协,北伐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但又出现了充当中外反动势力代理工具的蒋介石集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民主革命任务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大革命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大革命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大革命时期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亦称“国民革命”或“大革命”。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又称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1925年秋,把持华县高塘民团团总的大恶霸孙 景福,串通驻军,勾结土匪,包放赌场,强占 民女,无恶不作,并肆意向农民勒索苛捐,仅 七八个月时间,便先后征收烟款达四次之多, 每亩高达20余元。农民稍有怠慢,轻者关押, 重者致死,被杀害、逼死者数人。高塘农民萧 春民因交款稍迟,被关押凌辱殴打致死,群众 愤恨至极。 11月30日,高塘群众自动召开会议,组织九里 学校师生及农民武装千余人齐集高塘镇与孙景 福作对,孙景福见势不妙,率爪牙逃入南山。 农民武装在堡子村消灭了孙景福的独立连,处 死连长及两名罪大恶极的团丁。
《土地问题决议案》,肯定了“将耕地 无条件的转给耕田的农民”的土地革命 原则,但把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于 武汉国民政府。
由于农村阶级矛盾日益增大,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引 导,农民协会日益发展。 农民协会制度作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阶级反对封 建地主阶级的组织形式,有其特殊属性。从形式上看,它是 由农民自愿结合起来的群众组织。从实质上看,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民政权的组织形式。 农民协会的组织原则: 1.在农民协会内部,实行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 2.农会内部讨论决定问题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3.在整个农会系统中,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农会的原则。 4.农会会员享有对领导机构批评抗议权。
1927年4月10日,国民革命军根据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 与冯玉祥事先拟定的计划,通电全国,宣布誓师东征。 5月5日,冯玉祥发布命令,率师东出潼关,参加北伐 战争,得到渭南各地人民的热烈拥护。渭南、故市等 地农民协会召开代表会议,分别作出拥护国民革命军 出师东征的决议案。
同年6月初,国民革命军会师中原后,潼关县三千余名 民众召开了空前规模的庆祝大会,并发出通电,表示 支持。
1927年6月,武汉北伐军同冯玉祥所部会师郑州。冯玉 祥同武汉国民党首领汪精卫等举行郑州会议,随后又 同蒋介石等南京国民党首领举行徐州会议。冯公开支 持蒋介石,主张“宁汉合作”,共同反共。他以纠正 已往革命中的幼稚病错误为由,电令国民革命军第二 集团军总参谋长石敬亭在陕西清党。
国民革命(1924-1927)
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 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 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革命领 导权,压制工农运动,对国民党右 派反革命活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拒绝党内的一切正确意见,对国民 党不但不加戒备,反而还命令武汉 工人纠察队将武器交给汪精卫的武 汉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 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公 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随即对共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还提 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 漏网”的血腥口号。大批共产党员 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七· 一五” 反革命政变)。至此,蒋汪反革命 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 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革命发起地
主要革命发起者
1.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2. 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3.爱国人士
陈独秀 蒋介石 汪精卫
革命对象
三大反动军阀
孙传芳
吴佩孚
张作霖
出兵北伐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 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 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 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 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正是国民政府 成立一周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确定 战略部署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 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7月6日,国民革命 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 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各军军 长为:一军何应钦,二军谭延闿,三军朱培德,四军 李济深,五军李福林,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 唐生智。此外,还有由8艘军舰组成的海军和拥有3架 飞机的空军。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 伯渠分别担任2、3、4、6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 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 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 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 上海召开了4届中央第3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 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 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 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 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 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西路进 攻吴佩孚,四军七军和八军气势如虹,8月9日克湘乡, 10日得湘潭,击败叶开鑫后,八军李品仙第三师在 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
大革命失败的概念
大革命失败的概念大革命失败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革命力量未能取得最终胜利的情况。
大革命失败不仅是指在武装斗争上未能完成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更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上,革命未能取得全面成功,中国社会未能迅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结果。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力量未能形成统一战线,革命派内部相互对立,缺乏有效的领导核心,使得革命行动一再受挫。
同时,反革命势力的强大也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列强对革命力量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给革命前进蒙上了阴影。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革命力量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国际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干涉等都给了中国革命以重大的挫折。
大革命失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导致了国共两合作的破裂,中国革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状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十年的动荡和混乱。
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也让中国革命力量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革命者们开始认识到推翻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这些反思成为了中国共产成立以后制定革命道路和政策的重要基础。
然而,尽管大革命失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逐渐崛起,成为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大革命失败虽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痛苦和困难,但也让中国革命力量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
大革命失败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在领导革命事业中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在今后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历史教训,增强革命的领导核心、壮大革命的群众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
1、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播
李大钊是中国首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8第一个中文《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翻译后出版
3、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920.8陈独秀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4、党的“一大”的召开 1921 年 7 月 23 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 1941年定“7月1日”为党诞生纪念日
2、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 最革命、最先进、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产 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9) 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 的潮流。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北伐战争 ( 1 )为打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代表) 1926 年 7 月 1 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北伐, 不到 10 个月,控制了长江以南半个中国。 (2)工农运动在北伐中迅猛发展 上海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周恩来等领导)
4、大革命的失败 (1)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宣告大革命局 部失败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宣告 大革命彻底失败 (2)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1927.4-1927.5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
5、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1926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 )发 表 从建党到1927年,党员由50多人发展到5 万8千名;团员发展到3.5万人。在大革命 的洪流中,以一支谁也不能忽视的政治 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和中共向孙中山伸出援助之主张和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建议。 孙中山邀请陈独秀、李大钊参与研究改组计划。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 宣言》,公开提出了联俄政策。这是国民党政策发生 重大转变的标志。 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大元帅府,就任 大元帅。 6月,中共三大召开,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抵广州,被孙中山聘为政治顾 问。
三、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继续进行反 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都遭失败。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重新开始革命”,“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国 家”。 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 次打起护法旗帜。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羊城兵变。 孙中山逃往上海。由此,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 使革命取得成功的,他决心放弃护法的旗帜,作出新 的选择,即联俄联共的政策。
2.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国共合作, 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 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 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 战线;同时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一的独立性。 大会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由陈独秀、毛泽 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 任中央局委员长。 主要历史功绩: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成为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的条件:
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5、《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以及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年的革命;
2)敌人强大;
3)人民军队弱小;
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其中,第一、第四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第三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实践论》(1937年)--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2、《矛盾论》(1937年)--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3、《论持久战》(1938年)--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主要是“速胜论”和“亡国论”),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3)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6)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4、《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回答和解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要不要坚持和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问题
5、《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强调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必须保持党的独立性
6、《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7、《<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8.《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9、《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1、《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12、《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13、《反对党八股》(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14、《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 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5、《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3)提出中共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4)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5)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6)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7)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