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沉淀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三)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无机化学(三)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时,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溶解
AgCl(s) Ag+(aq)+Cl-(aq)
结晶
平衡常数:
KsӨ(AgCl) = {ceq(Ag+)/cӨ}·{ceq(Cl-)/cӨ}
不考虑量纲时: Ks(AgCl) = ceq(Ag+)·ceq(Cl-)
当温度一定时, Ks(AgCl) 恒定, 把此平衡常数称“溶度
初始浓度: [Fe3+]=0.10/2=0.050mol/L
[NH43+]=0.20/2=0.10mol/L
加入NH3/NH43+混合液前
[NH3·H2O]=0.20/2=0.10mol/L 平衡时,根据缓冲溶液计算公式可得:
[OH-]=(Ks/0.10 )1/3 =2.98×10-13mol/L
[OH-] = Kb×[NH3·H2O]/[NH4+]
加入NH3/NH43+混合液后,
≈ Kb = 1.7×10-5 溶解
[OH-]升高,Q{Fe(OH)3}增 大,且大于Ks{Fe(OH)3} ,
Fe(OH)3(s)
Fe3+(aq)+3OH-(aq) 发生沉淀。
结晶
NH3/NH43+混合液就
那么: Q = [Fe3+] ·[OH-] 3 = 2.5×10-16 > Ks 所以: 有Fe(OH)3沉淀生成
平衡浓度(mol/L):
结晶 ns
ms
溶度积:Ks(AnBm) = (ns)n·(ms)m = nn·mm·sn+m
则有: s nm Ks (nnmm )
<例1>
25℃时,Ks(AgCl) = 1.77×10-10, Ks(Ag2CrO4) = 1.12×10-12,

水质工程学第4章沉淀与澄清3

水质工程学第4章沉淀与澄清3
—— 清水与固体有清晰界面,该界面等速 下降 ——压缩区内部自上而下,沉速递减
——沉淀过程中,清水区高度不断增加
A澄清液层、B受阻沉降层、C过渡层、D压缩层
拥挤沉淀试验
——利用沉淀过程线分析: Kynch 法、 Fitch 法
——建立沉速—浓度函数关系v=f(C) (多筒试验):固体通量法、吉冈法
——作用:用于分析静置沉淀;确定水中悬 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自由沉淀试验 2、絮凝沉淀 3、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液的沉淀试验)
自由沉淀试验
自由沉淀一般采用单筒沉淀柱试验确定悬 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试验装置 2)试验方法 3)沉淀效率η的求取
自由沉淀试验
沉淀柱有效水深H,
悬浮物原始浓度为C0。 在时间t1时从水深H处取样测得C1,则认为沉速大于 u1(H/t1)的颗粒均已通过H,残余颗粒必然具有小 于u1的沉速,则沉速小于u1的颗粒与全部颗粒的比 例x1=C1/C0。
——沉淀时间: 絮凝沉淀
因此,设计沉淀池时,除了对表面负荷率有要 求外,还对停留时间、池深、进出水构造、排泥 方式等均有要求。通常,对于静置沉淀得出的试 验结果,在用于设计时还需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一般在设计时:
q=q0/1.25~1.75,T=(1.5~2.0)T0
沉淀池
概述
一、平流式沉淀池 (horizontal flow Sedimentation Tank) 二、竖流式沉淀池 (vertical flow ST) 三、斜板(管)沉淀池(tilted-plate ST) 四、澄清池(clarifier,clarification tank)
概述
沉淀池构造根据功能分为五个区:
进水区: 保证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进水断 面上,避免短流,减少死角和紊流影响,提 高容积利用系数。 出水区: 均匀出水(目的同上),阻拦浮渣 沉淀区: 污水与颗粒分离,工作区 污泥区: 污泥贮放、浓缩、排除 缓冲区: 分隔沉淀区,保证沉下的颗粒不 因水流搅动而再次浮起进入沉淀区。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解:c(Ba2+)=0.02×10/20=0.01mol/L c(SO42-)=0.002×10/20=0.001mol/L [ Ba 2 ] 0.02 10 / 20 0.01mol / l 2+)c(SO 2-)=0.01×0.001=1.0×10-5>K Q=c2(Ba 4 sp [ SO4 ] 0.002 10 / 20 0.001mol / l 5 有沉淀生成 Q 0.01 0.001 10 K 有沉淀生成
当溶液中存在同离子效应时,必然也有盐效 应,这两种效应对难溶强电解质所产生 的影 响恰好相反。
随着Na2SO4浓度 的增加,难溶电 解质的溶解度先 减小(同离子效应 起主导作用),而 后增大(盐效应起 主导作用)。
如果电解质溶解度很小,盐效应的影响实际上很小,同离 子效应对难溶强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影响远大于盐效应的影 响。二者同时存在时,在近似计算中可以忽略盐效应。
K sp 0.01
1.77 10 mol / L
8
纯水中:
AgCl Ag Cl
s
10


s
5
s K sp 1.77 10
1.33 10 mol / L
发现:同离子效应使沉淀的溶解度降低。 所以为了控制使某些离子沉淀完全,可采取:
一般对不易除去的沉淀剂, 可过量20%—50%; 对于在烘干或灼烧时易挥发的沉淀剂可过量50~100%;
沉淀剂不宜过量太多,否则将有盐效应使溶解度增大。
b.盐效应 实验发现: 一定温度下,BaSO4, AgCl等难溶强电解质在KNO3
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大,并且硝酸钾的浓度
越大,难溶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也越大。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同理, 对AgI: c( Ag ) / mol dm 3 9.3 1015
AgI先沉淀
AgCl AgI
10
Question 6
Solution
接上题,随着继续滴加AgNO3, AgI 沉淀到何种程度, AgCl才开始沉淀?
AgCl和AgI一起沉淀时, c(I-)、c(Cl-)和c(Ag+) 同时满足AgI和AgCl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即
果怎样?
Solution
2H CO 2 H 2O CO 2 ① 加酸 3
θ c(CO2 ) Q Q K sp 3
利于 BaCO3 的溶解。
② 加 Ba 2 或 CO 2 θ c(Ba 2 ) 或 c(CO3 ) Q Q K sp
2 3
促使BaCO3的生成。
Q K sp , 所以有BaSO 4 沉淀析出。
9
分步沉淀 (Fractional precipitation)
实验
-3溶液中 1dm 1.0 103 mol dm 3 Cl 1.0 10 mol dm I
3
3
逐 加 滴 入 1.0 10 3 mol dm 3 AgNO3
(Le Chatelier H,1850-1936) 法国无机化学家,巴黎大学教授.
12
Question 7
试计算298K时BaSO4在0.10 mol· -3 dm
Na2SO4溶液中的溶解度,并与其在纯水中的
溶解度(1.04×10-5 mol· -3)做比较。 dm
Solution
则:
c(Ba2+) = x mol· -3 dm
θ K sp

第4章、沉淀

第4章、沉淀

式(4-14)表明,截留沉速u0和表面负荷q在 数值上相等,但两者含义不同。
2、沉淀效率 (1)沉速为ui<u0的某一特定颗粒的去除率E 设原水中沉速ui<u0的颗粒的浓度为C,由图4- 7,沿着高度h内进入沉淀池的沉速为ui的颗粒能全部沉 到池底被去除。故有:
QcC hBvC h h/ t ui = = = = E= QC HBvC H H / t u0
在水处理中,根据悬浮物的浓度和絮凝性能, 悬浮物分离沉降分为下列四种形式: 1、分散颗粒的自由沉淀 当颗粒浓度较低,在沉降过程中不受颗粒彼此间影 响时,称为自由沉淀。 分散颗粒系指不具絮凝性能的颗粒,即下沉过程 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不会发生变化。分散 颗粒的沉降也称为自然沉淀。 低浓度沉砂和预沉一般属此类沉降。 2、絮凝颗粒的自由沉淀 絮凝颗粒指具有絮凝性能的颗粒,絮粒因碰撞聚集 生成更大的絮体,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沉速随絮凝 体增大而改变。絮凝颗粒的沉降也称为絮凝沉降。 大多数混凝沉淀均属此种类型。
第4章 沉
概述

原水经过混合与絮凝过程后,水中胶体杂质已形 成粗大絮凝体,必须采取某些处理方式使絮凝体从水 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澄清水。通常可采用沉淀池、 澄清池或者气浮池工艺来去除水中悬浮颗粒。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大于1时,可采用沉淀方法 去除。沉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将悬浮颗粒从水中沉降 分离的工艺 。沉淀可用于简单的沉砂、预沉和混凝、 软化后的悬浮物去除,以及污泥的浓缩等。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小于1时,可采用气浮方法 去除。气浮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含藻类较多的湖泊水。
C0 H 0 CP = HP
(4-8)
式(4-8)为—个很重要的关系式。它表达了下 述关系:在高度H0 内均匀浓度为C0 的悬浮物总量, 与高度为HP 内均匀浓度为CP 的悬浮物总量完全相 等。 该切线的斜率即表示浓度为CP 的浑液面下沉速 度,其值为: HP − H vP = (4-9)

第4章沉淀反应

第4章沉淀反应

(4)代入数据后,求值或解方程
其中(2)是关键步骤
C Sr3(PO4)2的溶度积KSP表达式是________
A. KSP = [Sr2+][PO43-] B. KSP = [3Sr2+][2PO43-] C. KSP = [Sr2+]3[PO43-]2 D. KSP = [Sr32+][(PO4)23-]
= 2.8 10- 9
所以 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
s = 5.3 10-5 mol•dm-3
Ksp 与 s 之间的数量关系,取决
于离子的平衡浓度与 s 之间的数量关 系。 例如在本例中 [ Ca2+ ] 和 [ CO32- ] 均等于 s。
例 4. 13
298 K 时,Ag2CrO4 的溶解
2.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
(1)生成弱电解质
Mg(OH)2(S) Mg2++2OH-
HCl
H2O ZnS Zn2+ + S2NH4+ NH3·H2O
H2S
(2)竞争反应及其平衡常数K
HCl
计算使0.10mol的ZnS、CuS溶于1L盐酸中,所需盐酸的最 低浓度。 ( Ksp(CuS)=1.27×10-36 ; Ksp (ZnS)=2.93×10-23)
我们可以利用热力学数据求解一定条件下沉淀- 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
AgCl(s)
f Gm / kJ mol 1
Ag+(aq)+Cl-(aq)
77.12 -131.26
-109.80
求: K sp
rGm (T ) f Gm ( Ag ) f Gm (Cl ) f Gm ( AgCl )

生物分离工程第四章沉淀分离法

生物分离工程第四章沉淀分离法
3. 分类 – 与羧基、胺及杂环等含氮化合物结合;如Mn2+、Fe2 + 、Zn2 + 、 Cu2 +等 – 与羧基结合,不与胺及杂环等含氮化合物结合;如Ca2 + 、Ba2 + 、 Mg2 + 、Pb2 +等 – 与巯基结合;如Hg + 、Ag + 、Pb2 +等
3、特点
• 沉淀效果很好; • 选择性好 • 容易使生物分子变性 • 复合物难分解
• 丙酮(浓度40-50%) :沉析作用更强,用量省,但毒 性大,应用范围不广;
• 特点:
– 介电常数小, 60%乙醇的介电常数是48
– 容易获取
40-50%丙酮的介电常数是22
4.有机溶剂沉淀的特点
• 分辨率高; • 溶剂容易分离,并可回收使用; • 产品洁净(有机溶剂易祛除); • 容易使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变性失活; • 应注意在低温下操作; • 成本高
沉淀法分离蛋白质的特点有:
1 在生产的前期就可使原料液体积很快地减小10~50 倍,,从而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费用;
2 使中间产物保持在一个中性温和的环境;
3 可及早地将目标蛋白从其与蛋白水解酶混合的溶液中 分离出来、避免蛋白质的降解,提高产物稳定性;
4 用蛋白质沉淀法作为色谱分离的前处理技术,可使色 谱分离使用的限制因素降到最低。
(七)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 选择一定的条件使溶液中存在的某些杂质蛋白 变性沉淀下来,而与目的物分开,这种分离方 法就称为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 在操作之前要对欲分离的物质中的杂蛋白等杂 质的种类、含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有比较全 面的了解。
使用时需慎重!!!!
选择性变性的方法
• 选择性热变性:对于α-淀粉酶等热稳定性好 的酶,可以通过加热进行热处理,使大多数杂 蛋白受热变性沉淀而被除去。

无机化学 第四章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溶解平衡

无机化学 第四章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溶解平衡
1)适当过量的沉淀剂可使沉淀趋于完全 (20-50%为宜)
2)选择沉淀物溶解度最小的沉淀剂,使 离子沉淀更完全 3)定性沉淀完全 c 10-5 mol.L-1 ,
定量沉淀完全 c 10-6 mol.L-1
思考:
某溶液中cCl-=
cBr
=
cI-
=0.01
mol.L-1

慢慢滴加
AgNO3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c Mg 2
c OH
K
θ sp
c (OH )
K
θ sp
c (Mg 2 )
1.9 10 5 mol
L1
c (OH
)
K
θ b
cb cs
1.76
10 5 0.05 c (NH 4 Cl)
c (NH 4 Cl) 4.74 10 2 mol L1
m (NH 4 Cl) 4.74 10 2 0.02 53.5 0.05g
第四章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溶解平衡
4.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1.溶度积
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Ksp ( Ksp )
AmDn(s)
m An+(aq) + n Dm-(aq)
平衡时
K
sp
cm (An ) cn (Dm )
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各 离子浓度以其计量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为一常 数
2.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
Kθ sp,BaSO4 0.01
1.1108 mol L1
思考题
分别计算Mn(OH)2 在纯水、0.01mol. L-1 NaOH 溶液和0.01mol. L-1 MnCl2 溶液中的溶解度。
3.盐效应
在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强 电解质,难溶物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第四章沉淀滴定法

第四章沉淀滴定法
22
Ksp´=Ksp Pb(Y) C2O4(H) =10-9.7+7.4+0.3=10-2.0
S = [Pb'] =
K
'
sp
= 10-2.0 / 0.2 = 0.05molgL-1
[C2O4 ']
∴在此条件下,PbC2O4不沉淀
此时,CaC2O4沉淀否?
Ca(Y)=1+10-10.6+10.7=100.4
H+
Ksp=10-9.7
PbY HC2O4-,H2C2O4
p1 H=4.0,[C2O4´ ]=0.2mol·L-1 , [Y´]=0.01mol·L-
C2O4(H) =100.3
Y(H)=108.6
[Y]=[[Y’]/ Y(H)=10-10.6 mol ·L-1
Pb(Y)=1+10-10.6+18.0=107.4
Fe3+
Ag+(被测物)
Ag++ SCN- = AgSCN(白) Fe3+ (K=208) FeSCN2+
当[FeSCN2+]= 6 ×10-6 mol/L即显红色
3
Volhard返滴定法
指示剂:铁铵矾FeNH4(SO4)2
标准溶液:AgNO3、NH4SCN 被测物:X- (Cl-、Br-、I-、SCN-)
1.4
AgCl 1.2
1.0
0.001
0.005
c(KNO3)/(mol·L-1)
沉淀重量法中,用I=0.1 时的Ksp计算; 计算难溶盐在纯水中的 0.01 溶解度用Ksp
14
2. 同离子效应—减小溶解度
沉淀重量法总要加过量沉淀剂.

大学基础化学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PPT课件

大学基础化学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PPT课件

§4-1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一、溶度积常数
1. 难溶强电解质
常温下溶解度小于0.01g/100gH2O的电解质叫做 难溶电解质(electrolyte of difficult dissolution)。
难溶强电解质的特点:溶解度很小,但溶解的
部分全部解离。
2.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
例如: BaSO4(s) 沉淀 Ba2+(aq) + SO42-(aq) 这种平衡是多相平衡,又称沉淀溶解平衡。
Ksp [Ag+ ]2[CrO42 ] (13.08105 )2 6.54 105
1.12 1012
因此对于A2B或AB2型的难溶强电解质有:Ksp=4S3
例 3 : Mg(OH)2 在 298.15K 时 的 Ksp 值 为 5.61×10-12 , 求该温度时Mg(OH)2的溶解度。
解:设Mg(OH)2的溶解度为S,根据其沉淀溶解 平衡可得:
前言
强电解质
电 易溶电解质

弱电解质

难溶电解质 沉淀溶解
单相离子平衡 多相离子平衡
25 º, 100克水中可溶解 (克)
ZnCl2 432 ; PbCl2 0.99;HgS 1.47x10-25
易溶物: > 1 克 微溶物: 0.01~1 克 难溶物: < 0.01 克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例2 Ag2CrO4在298.15K时的溶解度为6. 54×10-5mol·L-1 计算其溶度积。
解: Ag2CrO4(s)
2Ag+(aq) + CrO42-(aq)
因此:[Ag+]=2 × 6.54 ×10-5=13.08 ×10-5 (mol·L-1) [CrO42-]= 6.54 ×10-5 (mol·L-1)

第四章 沉淀法

第四章 沉淀法

保护了蛋白质粒子,避免了相互碰撞,使蛋白 质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 ⑵蛋白质两性电解质,分子间静电排斥作用。 (存在双电层)蛋白质粒子在水溶液中是带电 的,带电的原因主要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或自 身基团的电离。蛋白质表面的电荷与溶液中反 离子的电荷构成双电层。
4.2盐析
Salt induced precipitation
Cohn经验式
蛋白质溶解度与盐浓度的关系
㏒ S=β-KsI
S—蛋白质的溶解度,g/L; I-离子强度, I=1/2∑mizi2 mi—离子 i的摩尔浓度; Zi—所带电荷 β—常数,图中截距 Ks—盐析常数,图中直线斜率
β和Ks的物理意义
β—β代表截距,即当离子强度为零,也就是纯水中的 假想溶解度的对数。与蛋白质种类、温度、pH值有关, 与盐无关; Ks—盐析常数,代表图中直线的斜率; 从一些实验结果表明,Ks与温度和pH无关,但和蛋白质 与盐的种类有关。但这种变化不是很大,例如以硫酸 铵作为沉淀剂时,Ks值对不同的蛋白质来说,其变化 不会超过1倍。
概述
沉淀法的原理: 生物分子在水中形成稳定的溶液是有条件的, 这些就是溶液的各种理化参数。任何能够影响 这些条件的因素都会破坏溶液的稳定性。 沉淀法基本原理就是采用适当的措施改变溶液 的理化参数,控制溶液的各种成分的溶解度, 根据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 离的目的, 溶剂组分的改变或加入某些沉淀剂以及改变溶 液的pH值、离子强度和极性都会使溶质的溶解 度产生明显的改变。
盐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有很强的水化 力,于是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层减弱乃至消失, 使蛋白质分子因热运动碰撞聚集。
(2)破坏水化膜,暴露出憎水区域, 由于憎水
区域间作用使蛋白质聚集而沉淀,憎水区域越多,越 易沉淀。 白质溶液后,蛋白质表面电荷大量被中和,静电斥力 降低,导致蛋白溶解度降低,使蛋白质分子之间聚集 而沉淀。

简明无机化学第四章沉淀溶度积解析

简明无机化学第四章沉淀溶度积解析

AnBm(s)
n Am+(aq) + m Bn-(aq)
其平衡常数(溶度积)表达式为:
Ksp cn (Am ) • cm (Bn )
K
sp
值的大小反映了难溶解质的溶解程度,其值与
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3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度积反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但溶度积只 有难溶电解质有,溶解度反映所有物质(包括难溶电 解质)的溶解能力。
Precipitation –Dissolution Equilibrium of Slightly Soluble Electrolyte
在第三章中,我们讨论的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 离平衡,这是一种单相体系的电离平衡。现在我们将讨 论在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存在的固体和水合离子之间 的沉淀——溶解平衡,这是一种多相离子平衡 (polyphase ionic equilibrium)。
1
溶解度小于 0. 01 g·dm–3 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一、 溶度积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当达到饱和 溶液时,未溶解的电解质固体与溶液中的离子建立起动态平 衡,这种状态称之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沉淀平衡,
2
难溶电解质 AnBm(s)沉淀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 平衡, 也是一种多相离子平衡:
在温度相同时,对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 Ksθ 越小,其溶解度 s 值也越小;对不同类型的难溶 电解质须通过计算才能比较。
例如: Kspθ (AgCl) = 1. 77×10–10 > Kspθ (Ag2CrO4) = 1. 12×10–12 而它们的溶解度 s(以 mol·dm–3表示)大小却刚好相反。
1.591018 (mol.L-1)

第四-五章习题与答案

第四-五章习题与答案
第四-五章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沉淀
1、简述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和拥挤沉 淀的沉淀过程。
答:自由沉淀 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干 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 密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拥挤沉淀 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 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 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 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负水头危害:
4、简述过滤水头损失变化过程,说明水质周期与压力 周期的关系,解释负水头现象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
答:过滤时滤池水头损失变化过程如图书P1365-9 重力式滤池,滤池的过滤作用水头都已确定,滤池过滤时不论水头损失是 否达到最大值,都要耗费与作用水头相当的能量。所以充分利用作用水头, 增长过滤时间,实现使滤池水头损失达到 最大值的压力周期,在运行管理 上是经济的。如果滤池作用水头未被充分利用,由于滤池出水水质恶化而 提前结束过滤工作(水质周期),将是不经济的,因此,滤池的最优工作 条件是使水质周期等于压力周期。 当过滤进行到一定时刻滤层逐渐被堵塞时,从滤料表面到某一深度处的滤 层的水头损失超过该深度处的水深,形成真空,称该深度处就出现负水头 ①是增加滤层局部阻力,增加了水头损失; ②会导致空气释放出来,空气泡会穿过滤料层,上升到滤池表面,甚至把 煤粒这种轻质滤料带走。在冲洗时,空气更容易把 大量的滤料随水带走。 避免滤池中出现负水头的两个方法: 一是增加砂面上的水深;普通快滤层上面水层厚度一般采用1.5-2.0m 二是令滤池出口位置等于或高于滤层表面。
5、简述非凝聚颗粒、凝聚颗粒沉淀实验过程 答:1.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过程 非凝聚性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实验,用一个圆筒进行,如 图4-5所示。在圆筒水面h处开一个取样口,要求颗粒在在 水中均匀分布,浓度为C0;然后在分别在t1, 、 t2 、 …tn时 取样,分别测得浓度为C1 、 C2 、 …Cn,对应的沉速分别 为h/t1=u1、 h/t2=u2 、…h/tn=un 。设p1、p2、…pn 分别代表 C1/C0、C2/C0、…Cn/C0则1-pi表示所有速度大于等于ui的颗 粒所占的比例,pi代表沉速小于ui的颗粒所占的比例,见 下图,

第四章沉淀反应

第四章沉淀反应

【 例 】 已 知 298K 时 ,BaSO4 的 Kθsp= 1.07×10-10 , × Ag2CrO4的Kθsp=1.12×10-12, 试比较二者溶解度 的 试比较二者溶解度S的 × 大小。 大小。 解: 平衡浓度/mol·L-1 平衡浓度/
2+
BaSO4(s)
Ba2+ +SO42S
2− 4
6.0 × 10 × 40.0 −4 −1 co (SO ) = = 4.8 × 10 mol ⋅ L 50.0
2− 4
−4
0.010 × 10.0 −3 −1 co (Ba ) = = 2.0 × 10 mol ⋅ L 50.0
2+
J = {co (SO )}{co (Ba )}
= 4.8 × 10 × 2.0 × 10
1. 溶度积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温度下,将难溶电解质晶体放 入水中时,就发生溶解和沉淀两个过程。 入水中时,就发生溶解和沉淀两个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 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解和沉淀速率相等 便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多相离子平衡, 时,便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多相离子平衡,简 称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如下: 称沉淀 溶解平衡。可表示如下: 溶解平衡
2− 3
c (Ba
2+
) ↑ 或 c (CO ) ↑ J ↑ J > Ksp 促使
2− 3
BaCO3的生成。
例题:25℃时,某种溶液中,
c(SO 2− ) 为 6. 0×10-4 mol·L-1 。若在 40.0L该 4
溶液中,加入 0.010mol·L-1 BaCl2溶液 10.0L , 问是否能生成BaSO4 沉淀?如果有沉淀生成, 问能生成 BaSO4多少克?最后溶液中 是多少? 2− ) c(SO 4

第四章 沉淀

第四章 沉淀

第四章沉淀4-1 水和废水处理的主要单元方法沉淀是水中固体颗粒通过颗粒与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与水分离的过程,是水和污水处理中一种常见的工艺。

沉淀所能去除的颗粒尺度在20~100μm以上,水中的胶体物质需先经混凝处理后才能经固液分离操作去除。

4.1.1 沉淀的功能及基本类型1、沉淀和澄清在水处理中的功能(1)给水处理沉淀分离经混凝过程产生的絮体,常采用澄清池以得到澄清的出水,是饮用水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浊度<20°(2)城市污水处理一级处理的主要工艺(沉砂、初沉池),控制处理效果。

二级处理中:①作为预处理单元,减轻生物负荷。

②作为二沉池,分离生物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得到澄清出水③作为浓缩池,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减小其体积,以便于进一步处理处置。

(3)工业废水中作用多样,预处理,中间处理及最终处理均可采用。

一般与混凝工艺联用。

(4)在污水灌溉和氧化塘处理之前——去除粗大悬浮颗粒,稳定水质。

——去除寄生虫卵和堵塞土壤孔隙的物质。

2、沉淀的类型根据沉淀物质的性质、絮凝性、浓度分为四类。

(1)自由沉淀(discrete settling)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尺寸、质量、形状均不改变,下沉不受干扰。

非絮凝性颗粒、浓度低、颗粒间无絮凝。

颗粒独立完成沉淀过程,其物理性质(形状、大小、比重)不发生变化→颗粒沉速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及沉淀池的前期沉淀过程(2)絮凝沉淀(flocculation settling)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尺寸、质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沉速相应提高。

絮凝性颗粒、浓度较低、颗粒间发生絮凝;沉淀过程中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颗粒沉速度加快;发生在水处理沉淀池、污水处理初沉池后期及二沉池的前期沉淀过程。

(3)成层沉淀(zone settling )又叫拥挤沉淀。

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下沉过程中彼此干扰,形成清水与浑水的明显界面并逐渐下移。

絮凝性颗粒、浓度较高(矾花浓度≥ 2~3g/L 、活性污泥浓度≥1g/L )、颗粒间发生絮凝;沉淀过程中颗粒间相互干扰并形成网格状绒体共同下沉→形成清水浑水界面(界面的沉降);发生在沉淀池后期沉淀过程。

第四章 沉淀与混凝

第四章 沉淀与混凝

第二节 混凝 Coagulation
13
定义:混凝是通过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 (coagulant),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细小悬浮 颗粒和胶体微粒聚集(aggregation)成较粗大的 颗粒而沉降与水分离,使废水得到净化。 粒径范围:1nm~0.1m(有时认为在1m) 目的:投加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相互凝聚长成大 矾花。 主要杂质:粘土(50nm-4 m);细菌(0.2m80m);病毒(10nm-300nm);蛋白质 (1nm-50nm)、腐殖酸
21
第三节
胶体的特性
胶核
胶粒
二、胶体的结构
胶团 扩散层
吸附层
22
电位离子
反离子
胶核
滑动面
胶团边界
吸附层 扩散层 胶 粒 ξ电 位 Ψ电 位
胶体的结构
23
第三节
胶体的特性
三、双电层理论
中心称为胶核,其表面 选择性地吸附了一层带有 同号电荷的离子(可以是 胶核的组成物直接电离产 生的,也可以是从水中选 择吸附的H+或OH-造成 的),成为胶体的电位离 子。
胶核
滑动面以内的部分称为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之间有一个电位差,称 为胶体的电动电位(ξ电位)。而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与溶液之间的 电位差称为总电位(φ 电位,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总电位。)
25
第三节
胶体的特性
胶体在水中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
(1)由于胶粒的带电现象,带相同电荷的胶体产生静 电斥力,而且ξ电位越高,胶体间的静电斥力越大。
第四章 沉淀与混凝
1
第一节




化学沉淀法是向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使之与水中溶解性物质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化合物,然后通过沉淀或气浮加以分离的方 法。 化学沉淀法的工艺流程和设备与混凝法相类似,主要步骤包括:(1) 化学沉淀剂的配制与投加;(2)沉淀剂与原水混合、反应;(3)固液分 离,设备有沉淀池、气浮池等;(4)泥渣处理与利用。

水质工程学——第4章 沉淀与澄清

水质工程学——第4章 沉淀与澄清
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 增加到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 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 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 淀。 另外还可根据是否加药,将沉淀分成自然沉淀和 凝聚性沉淀。
一、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1.自由沉淀过程分析

2.自由沉淀的沉速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左边为零,加以 整理,得沉速公式:
10
阻力系数CD
u
4 g p 1 d 3 CD 1
10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CD与Re有关, Re与u有关
Re
ud
10
-2
10
-1
1
10
10
深度
沉降时间

凝聚性颗粒的去除百分数计算
P p2
h1 / t0 h /t h /t h /t ( p3 p2 ) 2 0 ( p4 p3 ) 3 0 ( p5 p4 ) 4 0 ( p6 p5 ) u0 u0 u0 u0
是沉速等于或大于u0的已全部沉降掉的颗粒的去除
减小水力半径R,
平流沉淀池的纵向分隔及斜板、斜管沉淀池
在沉淀池中,增大,一方面提高Re,不利于沉淀, 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Fr,而加强了水的稳定性,从而 有利于沉淀效果的提高。 所以,可在很宽的范围内选取,而不至于对沉淀 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我国各地一般=10~25mm/s,最 高可达30~50mm/s。
沉淀时间
t L v
对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v、u0与沉淀时间 有关 h0 t u0
表面负荷
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处理水量,也叫溢流率 Q u0 LB

第四章 沉淀滴定法

第四章 沉淀滴定法

第四章 沉淀滴定法知识点[1]沉淀平衡1.活度积常数 -+⋅=cl Ag SP a a K 0 ][+++=Ag a Ag Ag γ当离子强度I<0.1时(即稀溶液,除AgCl 没有其它电解质),2.离子活度系数 1=γ3.溶解积常数 -+⋅==-+Cl Ag sp sp K Cl Ag K γγ0]][[ 4.条件溶度积常数 A M sp sp K K αα⋅=',α为考虑pH ,络合剂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副反应系数5.溶解度S :解离出的离子浓度,即平衡时每升溶液中有S (mol )化合物溶解 例1:-++=Cl Ag Ag 2]][[S Cl Ag K sp ==-+ ][][-+==Cl S Ag S 1:1型沉淀 sp K S =例2:-++=OH Fe OH Fe 3)(33433327)3(]][[S S S OH Fe K sp =⋅==-+427SP K S = [2]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1.同离子效应:沉淀溶解平衡时,向溶液中加入构晶离子,溶解度减小 构晶离子:组成沉淀(晶体基本结构)的离子例1:设K sp =10-10,不加[-Cl ]时,510-==sp k S 加[-Cl ]=0.1mol/L , S S S K sp 1.0)1.0(≈+⋅=, S=10-9,沉淀溶解度大大减小 例2:3CaCO 加0.1mol/L 32CO Na -++=2323CO Ca CaCO 8103-⨯=sp K 1.0'sp K S =s s S K sp 1.0)1.0(≈+⋅=工程上用此种方法转化硬水2.盐效应:加入易溶强电解质使沉淀溶解度增大3.酸效应:溶液pH 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用酸效应系数α描述酸效应,α≥1。

对强酸盐影响较小,弱酸盐溶解度增大。

例:↓ZnS 加酸 ↑+→+++S H Zn H ZnS 224.络合效应:能与构晶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络合剂使沉淀溶解度增大例:Cl NH Ag NH AgCl 233)(2→+[3]分步沉淀↓=+-+AgCl Cl Ag 10108.1-⋅⨯=Agcl sp K 实验现象:量少时为白色浑浊↓=+-+42242CrO Ag CrO Ag 12101.142-⋅⨯=CrO Ag sp K 实验现象:一点砖红色出现 两种阴离子在水中,用+Ag 去沉淀,假定L mol CrO Cl /1.0][][24==--形成AgCl 沉淀所需L mol cl K Ag AgClsp /108.11.0108.1][][910---⋅+⨯=⨯== 小于42CrO Ag 所需64103.3][][42--⋅+⨯==CrO K Ag CrO Ag sp 此时L mol Ag K Cl AgClsp /104.5103.3108.1][][5610---+⋅-⨯=⨯⨯== 定义:沉淀平衡时剩余离子浓度与初始浓度相比相差3个数量级以上,沉淀完全 AgCl 沉淀先出现,且-Cl 沉淀完全,才出现↓42CrO Ag分步沉淀:利用溶度积sp K 大小不同进行先后沉淀的作用可用于水中离子的连续测定,如水中-Cl 和-I ,但-Cl 、-Br 、-I 不可以分开 [4]莫尔法测定水中-Cl以3AgNO 作滴定剂,用42CrO K 做指示剂的银量法→莫尔法1. 原理:分步沉淀2. 测定步骤:①取一定量水样加入少许42CrO K ,用3A g N O滴定,滴定至砖红色出现,记下消耗3AgNO 的体积1V① 取同体积空白水样(不含-Cl ),加入少许3CaCO 作为陪衬,加入少许42CrO K ,用3AgNO 滴定,滴定至砖红色记下消耗3AgNO 的体积0V② 用基准NaCl 配置标准溶液,标定3AgNO 溶液的浓度3. 注意:①不含-Cl 的空白水样中加入少许3CaCO 作为陪衬,使两者在终点时由白色沉淀→砖红色沉淀减小终点颜色差异,使终点的一致性强。

生化分离技术 第四章 沉淀技术

生化分离技术 第四章 沉淀技术

第二节 蛋白质沉淀的基本方法 及沉淀技术的应用
2.有机溶剂沉淀法
(1)基本原理 有机溶剂对于许多蛋白质(酶),核酸,多糖和小 分子生化物质都能发生沉淀作用,是较早使用的沉淀方法之一.其沉淀 作用的原理主要是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溶剂的极性与其介电常数密 切相关,极性越大,介电常数越大,如20℃时水的介电常数为80,而乙 醇和丙酮的介电常数分别是24和21.4,因而向溶液中加入有机溶剂能降 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减小溶剂的极性,从而削弱了溶剂分子与蛋白质分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溶解 度降低而沉淀.溶液介电常数的减少就意味着溶质分子异性电荷库仑引 力的增加,使带电溶质分子更易互相吸引而凝集,从而发生沉淀.另一 方面,由于使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互溶,它们在溶解于水的同时从蛋白质 分子周围的水化层中夺走了水分子,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水膜,因而发 生沉淀作用.
第一节 蛋白质沉淀的基本原理
沉淀剂的性质和浓度,加入蛋白质溶液的方式,反应器 的几何形状和水力学特性都会影响沉淀过程的动力学和聚集 体的数量与大小.沉淀剂的加入可快可慢,可以溶液形式也 可以固体形式加入(如硫酸铵).在搅拌式反应器或管式反 应器或活塞式流动反应器中,它们的混合情况各不相同,因 此沉淀剂和蛋白质溶液之间的接触状况在这些反应器中很不 相同,得到的絮体或聚集体的性质也不相同. 搅拌强度在成核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通过 混合速率来控制初始微粒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假定:初始微 粒是在非常小的液体穴内形成的(湍动的涡流),在此穴中 沉淀剂扩散很快.如果脱稳作用快于涡流存在的时间,则沉 淀物中所含的蛋白质多少和微粒的大小可以用涡流的大小和 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浓度)来计算.
第二节 蛋白质沉淀的基本方法 及沉淀技术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沉淀4-1 水和废水处理的主要单元方法沉淀是水中固体颗粒通过颗粒与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与水分离的过程,是水和污水处理中一种常见的工艺。

沉淀所能去除的颗粒尺度在20~100μm以上,水中的胶体物质需先经混凝处理后才能经固液分离操作去除。

4.1.1 沉淀的功能及基本类型1、沉淀和澄清在水处理中的功能(1)给水处理沉淀分离经混凝过程产生的絮体,常采用澄清池以得到澄清的出水,是饮用水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浊度<20°(2)城市污水处理一级处理的主要工艺(沉砂、初沉池),控制处理效果。

二级处理中:①作为预处理单元,减轻生物负荷。

②作为二沉池,分离生物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得到澄清出水③作为浓缩池,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减小其体积,以便于进一步处理处置。

(3)工业废水中作用多样,预处理,中间处理及最终处理均可采用。

一般与混凝工艺联用。

(4)在污水灌溉和氧化塘处理之前——去除粗大悬浮颗粒,稳定水质。

——去除寄生虫卵和堵塞土壤孔隙的物质。

2、沉淀的类型根据沉淀物质的性质、絮凝性、浓度分为四类。

(1)自由沉淀(discrete settling)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尺寸、质量、形状均不改变,下沉不受干扰。

非絮凝性颗粒、浓度低、颗粒间无絮凝。

颗粒独立完成沉淀过程,其物理性质(形状、大小、比重)不发生变化→颗粒沉速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及沉淀池的前期沉淀过程(2)絮凝沉淀(flocculation settling)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尺寸、质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沉速相应提高。

絮凝性颗粒、浓度较低、颗粒间发生絮凝;沉淀过程中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颗粒沉速度加快;发生在水处理沉淀池、污水处理初沉池后期及二沉池的前期沉淀过程。

(3)成层沉淀(zone settling)又叫拥挤沉淀。

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下沉过程中彼此干扰,形成清水与浑水的明显界面并逐渐下移。

絮凝性颗粒、浓度较高(矾花浓度≥ 2~3g/L、活性污泥浓度≥1g/L )、颗粒间发生絮凝;沉淀过程中颗粒间相互干扰并形成网格状绒体共同下沉→形成清水浑水界面(界面的沉降);发生在沉淀池后期沉淀过程。

(4)压缩沉淀(compress settling)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增高到颗粒相互接触并部分地受到压缩物支撑。

发生于沉淀池底及浓缩池中。

絮凝性颗粒、浓度极高;沉淀过程中颗粒结成块状,相互接触、相互支撑、相互挤压;发生在沉淀池后期沉淀过程及污泥浓缩池中。

4.1.2 沉淀试验及沉淀曲线分析1、沉淀理论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是颗粒重力与浮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可认为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ρμρ,,,s d f u =(1)沉速公式通常采用stokes 公式描述水中颗粒的自由沉降(推导从略)①层流区: 2181gd u s μρρ−=该公式适用于d ≤0.1mm ,10-4<Re ≤1的情况。

②过度区: ()d g u s 31222254⎥⎦⎤⎢⎣⎡−⎟⎠⎞⎜⎝⎛=μρρρ 该公式适用于0.1<d ≤2mm ,1<Re<500的情况。

③紊流区: gd u s ρρρ−=82.1 该公式适用于500≤Re<104的情况。

Stokes 公式仅适用于分析沉淀的影响因素,工程实践中属于自由沉淀的非常少。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时,可先假定一个Re 区,计算出u 后带入Re 定义式进行校核,若不符合假定,则重复上述步骤计算,直至符合为止。

(2)计算示例例:油珠直径为80μm ,密度为0.8g/cm 3,水温20℃,计算油珠在水中的上升速度。

解:已知 d=0.008m ,20℃时μ=0.0101g/cm 3·s 。

计算得:u=0.0691cm/s 。

运动粘滞系数ν=0.0101cm 2/s ,带入Re 定义式可得:10547.0Re <==νud符合假定,计算所得u 正确。

2、沉淀试验及沉淀曲线分析——作用:用于分析静置沉淀;确定水中悬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自由沉淀试验自由沉淀一般采用单筒沉淀柱试验确定悬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试验装置2)试验方法沉淀柱有效水深H ,悬浮物原始浓度为C 0。

在时间t 1时从水深H 处取样测得C 1,则认为沉速大于u 1(H/t 1)的颗粒均已通过H ,残余颗粒必然具有小于u 1的沉速,则沉速小于u 1的颗粒与全部颗粒的比例x 1=C 1/C 0。

在时间t 2、t 3......时重复试验,可得出对应的u 2、u 3......和x 2、x 3......,将这些数据整理可绘出图4-1-2(粒度分布曲线)。

3)沉淀效率η的求取设要求的最小沉速为u 0,则u ≥u 0的颗粒在t 0时可全部去除,而u<u 0的颗粒可部分去除,去除比例为h/H ,h 代表在t 0时刚好沉到底部的某种颗粒的沉降距离。

因: 0000u ut u ut Hh==故u<u 0的颗粒在t 0内按u/u 0的比例去除,故t 0时间内颗粒的总去除率为: ()∫+−=000011x udx u x η上式中第一项由u 0求得,第二项对粒度分布曲线图解积分求得。

(2)絮凝沉淀(自学)1)试验装置 2)试验方法3)η-t 曲线,等效沉淀曲线(3)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液的沉淀试验) 1)形成拥挤沉淀的条件——浓度:矾花 2~3g/L;活性污泥 1g/L;泥砂 5g/L。

——颗粒间的粒度差异:d max/d min<62)沉淀特征——分为四个层:澄清液层、受阻沉降层、过度层、压缩层——清水与固体有清晰界面,该界面等速下降——压缩区内部自上而下,沉速递减——沉淀过程中,清水区高度不断增加3)沉淀曲线(界面高度与时间的关系)4)研究拥挤沉淀的方法——利用沉淀过程线分析:Kynch法、Fitch法;——建立沉速—浓度函数关系v=f(C)(多筒试验):固体通量法、吉冈法。

4.1.3 理想沉淀池效率分析上述介绍的均为静置沉淀,与实际沉淀过程是有差别的。

为了描述实际的沉淀过程,提出了“理想沉淀池”的概念。

1、假设条件理想沉淀池有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其基本假定是一致的。

(1)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作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v ,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t ;(2)在入流区,颗粒沿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v ;(3)悬浮物以等速下沉;(4)颗粒一碰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 2、推导以平流式理想沉淀池为例平流式理想沉淀池(1)截留速度:00t H u =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过程中可被全部去除的颗粒所具有的最小沉速(m/h )。

(2)表面负荷率(q 0)单位时间内、单位沉淀池表面积所处理的水量(m 3/m 2.d ) 水平流速:HBQv =因:LvHu u H v L =⇒=00 可得:AQq BL Q u ===00 式中:q 0——表面负荷率或过流率(m 3/m 2·h )。

3、公式的物理意义颗粒在沉淀池中的截留速度刚好等于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流过的水量,为沉淀池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若定义:具有沉速u i <u 0的颗粒的去除比例为该颗粒的去除效率,则:0q u u u i i i ==η 说明ηi 与水深、沉淀时间、水平流速、池长无关。

(Hazen 理论) a .若ηi 一定,则u i 增大,q 0增大;q 0一定,则u i 增大,ηi 增加 b .若Q 一定、u i 一定,则A 增加,ηi 增加;Q 、u i 一定时,对相同体积的池子,H 减小,则A 增大,ηi 增加。

Hazen 理论提供了提高沉淀池效率的依据。

4、实际沉淀池与理想沉淀池的差别根据上面对理想沉淀池的分析可知,水中悬浮颗粒的沉淀效率与水深、沉淀时间、水平流速、池长无关。

但是,实际沉淀池与理想沉淀池是有区别的。

因此,在实际沉淀池中,这些无关因素就变得有关了,使得实际沉淀池的沉淀效率较理想沉淀池低。

实际沉淀池与理想沉淀池的差别如下: (1)水的流动状态短流:实际的平均停留时间较理想的短,称为短流现象。

短流的存在,使池子的容积利用率降低。

引起短流的原因:——流速分布不均匀(深度方向流速分布不均无影响,宽度方向流速分布不均影响沉淀效率(推导从略))——进出口配水的不均匀,造成死区;——异重流:由于密度不同产生的分层流动现象。

密度(进水中悬浮物含量与池中水不相同)温度(温度差引起的密度不同)——池子的构造:如转弯处易形成死区。

紊流:进水时产生射流,如穿孔墙孔眼流速为0.1~0.2m/s(2)其它因素——池深:絮凝效果;防止已沉颗粒冲刷上浮——沉淀时间:絮凝沉淀。

因此,设计沉淀池时,除了对表面负荷率有要求外,还对停留时间、池深、进出水构造、排泥方式等均有要求。

通常,对于静置沉淀得出的试验结果,在用于设计时还需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一般在设计时:q设=q0/1.25~1.75,T=(1.5~2.0)T0。

4-2 沉淀工艺及其设计4.2.1 沉砂池(Grit Chamber)1、去除对象、作用、工作原理及类型去除对象:从污水中分离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分离有机颗粒和无机颗粒,便于分别处理和处置。

去除废水中比重远大于≥1的可沉降无机固体颗粒(砂粒、煤渣等,一般比重大于2.65,粒径为0.2mm)。

主要作用: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基本原理:重力分离。

控制水流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以仅使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颗粒随水流出。

设置位置:泵站前、倒虹管前、沉淀池前主要类型:竖流式(目前很少应用)、平流式、曝气沉砂池、多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

2、设计原则及主要工艺参数(1)设计原则◆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均设,工业废水处理视具体情况定。

◆一般不少于两个(隔),并联运行。

◆按最大流量或最大泵组合流量设计。

◆以机械排砂方式为主,也可采用重力排砂方式(但管线应尽可能短)。

(2)主要工艺设计参数沉砂量(X):按每106m3废水沉砂30m3计,其含水率为60%,容重为1500kg/m3。

沉砂斗容积:按2日沉砂量计。

贮砂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小于55º。

排砂管直径不小于DN200。

超高:不小于0.3m。

颗粒沉速u:考虑水流扰动,按下式计算。

2、平流式沉砂池最为常用,构造简单,截留效果好、工作稳定、排渣方便。

(1)构造形式一个加宽了的明渠,两端设闸阀以控制水流。

多为平顶堰溢流出水,设有1~2个贮砂斗,下接排砂管。

重力排砂。

排渣方式:排砂管 +底阀(螺旋推进器,射流器)刮板抓斗(2)设计要求和工艺参数:两座以上并联水平流速v0.15~0.3 m/s停留时间T30~60s有效水深h0.25~1.0m <1.2m池宽(每格)B≥0.6m砂斗与水平面夹角 α≮55°超高≥0.3m排砂管径≥Φ200mm平流式沉砂池(3)工艺设计 按水平流速与停留时间a .池长(m ) L = vt 式中:v—设计水平流速,m/s t—停留时间,sb .池侧面积A : vQ A max=(m 2); 式中: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sc .池宽B : 2h AB =(m ); 式中:h 2—设计有效水深,md .贮砂斗容积V : 6max 1086400⋅⋅⋅⋅=Z K T X Q V (m 3); 式中:X—城市污水的沉砂量,一般为30m 3/106m 3(污水); T—排砂时间间隔(d ); K Z —生活污水量的总变化系数;e .池高H : 321h h h H ++=(m )式中:h 1—超高,mh 2——贮砂斗高度(m ); f .核算最小流速v min : min1minmin .W n Q v =(m/s );式中:Q min —设计最小流量,m 3/s n1—最小流量时工作的沉砂池数W min —最小流量时沉砂池中的水流断面面积(m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