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18.1复习笔记

一、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类通过常规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却不断下降。化石能源的集约使用对农业的增产最有效,而其持久性最成问题。

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却激化了。表现在:

(1)从系统整体上看,结构单一

①空间——单一经营的高度专业化系统,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②时间——系统稳态的维持,排斥了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系统在一定限度内自我调节的可能性

(2)从系统的结构上看,现代农业通过大量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无机能量的投入、缩短草牧食物链,并以大量的物质离开农业系统而输出,因而造成了系统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

3.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

农业是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却使各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退化。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的表现:

(1)土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水资源减少;

(3)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

(4)生物资源锐减。

4.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然,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

(2)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

(3)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必须始终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经济结构必须与生态结构协调一致,而以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

(4)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

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农业模式未能解决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同时,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的暴露,谋求协调发展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备受关注。

②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新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③1981——1985年,相关论述可持续农业的著作出版。

④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粮食: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

⑤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阐明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及行动计划。

⑥l991年9月联合国总部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农业协会,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形成、发展和行动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⑦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并写入了议程的第十四章,充分体现了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从而使持续农业从一种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的实践。

⑧1996年11月,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和要点。

⑨1997年6月,在德国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是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和发展。

(2)国内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如何吸收现代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而且也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所考虑的主要领域。

②1994年3月,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强调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③l996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就如何迎接中国农业可持续性的挑战,提出

了三项建议:

a.由于技术的转变过程常常超出了通常的5~10年的规划框架,因此需要制定一项更长期的农业发展战略;

b.必须保证农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c.农业研究必须重新调整方向,将其重点放在开发经济和环境效益俱佳的技术上,特别要将清洁生产概念应用于农业,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④1998年,中国先后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

①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②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③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财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④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

(2)社会持续性

①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

②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需求;

③社会持续性概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3)生态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长期的生态持续性要求维护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维持土地的产量。生态持续性要求保护自然条件,特别是保护农业自然条件、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和经济上的贫困与落后,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