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圣才出品】
1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对农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发布和应用的电 子技术。
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通信技术。 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对象 指一切可能产生信息效应的农业系统。 ④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的目标 充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静态的和动态的、定性的和定量的、确定的和模糊 的各类信息,使农业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环境循环过程能够得到合理而有效的控制。 (2)农业信息技术的内容 ①农业数据库技术 农业数据库技术是对农业生产和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和利用的电 子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最早也最基础的一项技术。 ②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 种信息处理系统,是根据管理目的而建立的、有大容量数据库支持的、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 计算机应用系统,可以支持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和辅助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管理 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 ③动植物模拟模型系统技术 动植物生长模拟模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借助数学模型对在一定的土壤、肥料、饲料、大 气系统中动植物的生长育及其产量形成与外界环境的系统组成与变化进行动态仿真的过 程。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
10.1 复习笔记
一、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1.农业信息的内涵与作用 (1)农业信息的内涵 ①农业信息的定义 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 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②农业信息的内容 包括农业资源信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农业区划等)、农业政策信息(国家法律法 规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等)、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教育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 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人才信息、农业推广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 (2)农业信息的作用 ①农业信息是现代农业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范围远远地大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要 素,而且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生产、传播机制; ②农业信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驱动着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调节着农业的能量流 和物质流的方向、数量、速度、目标,从而把农业生产诸多环节的运作协调起来。 2.农业信息技术内涵与内容 (1)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 ①农业信息技术的定义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资金【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资金【圣才出品】

第九章农业资金9.1复习笔记一、农业资金的含义、运动规律与特点1.农业资金的含义与分类(1)农业资金的含义农业资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农户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②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2)农业资金的分类农业资金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如表9-1所示。

表9-1农业资金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别定义内容存在形态货币形态的资金现金、存款等实物形态的资金生产资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所有权自有资金指农业生产单位自身所有,不需归还别人的资金农业生产单位筹集的股本资金、自己积累的资金和国家无偿支援的资金借入资金指生产单位用各种方式取得的必须到期归还他人的资金向信贷机构借入的贷款、向社会发行的债券、从民间借入的资金等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生产领域的资金指各种生产资料和在产品所占用的资金流通领域的资金指各种产成品占用的资金和在流通领域中的现金、存款、应收款所占用的资金价值转移方式固定资金指整体多次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但每次只将整体价值的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的资金房屋、设备、农机具、果树林木、役畜、种畜等劳动手段流动资金是指参加一次农业生产过程之后就被消耗掉,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金种子、饲料、化肥、农药、各种原材料等劳动对象投入领域的产品性质用于农业私人产品的资金指农业投资主体投入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农产品生产的资金用于农业公共产品的资金指农业投资主体投入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资金2.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与特点(1)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①第一阶段,即在每一个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资金处于贮备阶段,其表现形态为各种生产资料和一定的现金和存款。

②第二阶段,即生产过程开始之后,资金即进入生产阶段,此时原处于贮备形态的资金即转化为在生产中起作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借助劳动将其价值向新产品转移,形成价值更大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形态的资金。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技术进步【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技术进步【圣才出品】
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⑤周期性 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技术体系从生成到应用,再到新技术出现而
使其淘汰的时间过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 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与作用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①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包括良种选育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土壤
5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8-1 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原理
②农业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的类别及其方式特征如表 8-2 所示。
2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逐步形成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③外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 ④复杂性 农业技术的复杂性表现为: a.农业技术进步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
4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 经营的盲目性;
b.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 营活动高效健康地进行。
⑤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a.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 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b.先进的农业科学文化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运用,必将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 式和生活习惯。 3.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①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的过程如图 8-1 所示。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合作社【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合作社【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农业合作社12.1复习笔记一、合作社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合作社思想的产生(1)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作社思想萌芽①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对当时英国社会和国家制度做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对资本原始积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提出了一套改造社会的方案,设想了一个消灭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②1623年,意大利的托马斯·康柏内拉出版了《太阳城》,在该书中阐述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虚幻地描述了一个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①欧文继承并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萌芽,提出了建立合作公社的设想。

②欧文把生产和消费的协调作为理想的社会原理,提出了以多数的统一合作村为单位的理想社会的构想。

③他主张建立新和谐村,以把失业者组织起来。

并设想了和谐村内土地、农业、工业、消费、财产、村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制度、原则和具体细节。

③欧文把他的劳动公社方案看成是改造旧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建立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

2.近代合作社思想的演进近代合作社思想史上的争论及各自主张如表12-1所示。

表12-1近代合作社思想史上的争论类别基本主张方式主张改良试图把合作社作为改革社会和进行经济斗争的形式,希望以此联合劳动人民,改善他们的地位,提高他们的素质,并逐步改造资本主义流通领域内的各种合作主张阶级斗争或走社会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合作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会起什么重要作用,有的虽然主张利用合作社,也只是将其作为达到消灭利润,以至消灭资本主义这种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较注重政治取向,更注重生产本身的合作(1)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无政府合作社思想①作为政治的国家应该取消,它的任务只是评价经济关系公平合理;②要废除以特权和垄断造成的不平等,建立以劳动为根据的公平交换,使个人和家庭获得全部劳动果实;③要建立交换银行,实行按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在交换银行之下附设两个会,一个办理生产,一个办理消费,两会联合办公,一方面按照相互帮助的原则组织生产团体满足需求,一方面组织原料供应和制成品消费者。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3.1 复习笔记
一、市场与流通概述 1.市场与流通的含义 (1)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②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指买卖双方、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 双方各自与中间商、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商品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时发生的关系。 (2)流通的含义 ①流通的定义 流通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社会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 ②流通的分类 a.社会性转移是指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和产品的空间移动; b.经济性转移是指通过产品转移可以增加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和提高产品的效用。 ③流通的产生 a.前提条件是生产和消费的分离; b.社会背景是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每个人生产的物品成为他人消费的对象,每个人消费 的物品成为他人生产的对象,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了距离,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必须通过 交换来连接并不断交换和循环。
所处 地理 位置
发市场 销地批 发市场 中转地 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
功能
位于城市地域的 保证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菜篮子
批发市场
位于产销地之间 集散双重功能
的批发市场
常年性
市场 营业 时间
批发市场 季节性
批发市场 临时性
销地批发市场以及绝大多数中转地批发市场
受当地农产品收获季节的限制,只在上市季节形成 集中交易的产地批发市场 农产品上市季节较短,在路边等空闲场所设立临时
他交易方式的参考价格,对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起到宏观引导作用。
⑤综合服务功能
综合服务功能是指批发市场通过自身的运营为交易者提供各种方便交易的服务项目。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圣才出品】

关系 型契 约关 系
强调专业化合作及其 长期关系的维持,契约 当事人都愿意建立一 种规制结构来对契约 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各方通过契约及背后 的权威规定各自的行 为规范,实现一定的利 益规制和行为协调。
③契约类型代表的阶段特征 古典契约和新古典契约都是商品契约,而关系型契约已经不纯粹是商品契约,涉及到更 为复杂的要素产权关系,从新古典契约变化到关系型契约之间不是连续的(在图 13-1 中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13.1 复习笔记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产生的原因及其契约关系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 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 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 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 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 ①农产品市场+农户; ②农业龙头企业+农户; ③完全一体化经营。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①生产专业化 由农业生产专业化带动形成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农业产业化 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②企业规模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效率是通过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
1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农户和企业其生产要素的组成比例要匹配,要避免或减少某种生产要素的不足或浪费,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14章)【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14章)【圣才出品】
4 / 6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把私有财产作为其经济结构的基础,认为其社会的弊端在于太多的人没有足够的私 有财产,所以要把更多的财产分配给更多的人;
c.社会主义学派主张由国家或工厂来控制经济,而合作联邦学派则把对经济的控制权 交给消费者,主张消费者至上。
圣才电子书

第十二章 农业合作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2.1 复习笔记
一、合作社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合作社思想的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作社思想萌芽 ①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于 1516 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对当时英国社会和国家制度 做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对资本原始积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提出 了一套改造社会的方案,设想了一个消灭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②1623 年,意大利的托马斯·康柏内拉出版了《太阳城》,在该书中阐述了他的空想社 会主义思想,虚幻地描述了一个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①欧文继承并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萌芽,提出了建立合作公社的设想。 ②欧文把生产和消费的协调作为理想的社会原理,提出了以多数的统一合作村为单位的 理想社会的构想。 ③他主张建立新和谐村,以把失业者组织起来。并设想了和谐村内土地、农业、工业、 消费、财产、村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制度、原则和具体细节。 ③欧文把他的劳动公社方案看成是改造旧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建立未来社会的 组织形式,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 2.近代合作社思想的演进 近代合作社思想史上的争论及各自主张如表 12-1 所示。
主张阶 级斗 有的认为合作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会起什么重要作用, 较 注 重 政 治 取
争或走社会 有的虽然主张利用合作社,也只是将其作为达到消灭利 向,更注重生产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8-10章)【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8-10章)【圣才出品】
4 / 9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 经营的盲目性;
b.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 营活动高效健康地进行。
⑤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a.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 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b.先进的农业科学文化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运用,必将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 式和生活习惯。 3.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①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的过程如图 8-1 所示。
圣才电子书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8.1 复习笔记
一、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①含义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
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 / 9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逐步形成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③外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 ④复杂性 农业技术的复杂性表现为: a.农业技术进步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
以控制、调节,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技术进步的最佳环境。 b.农业技术进步内容的复杂性;只有各Hale Waihona Puke 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才能形成较大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5-7章)【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5-7章)【圣才出品】
1 / 12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 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
②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2)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 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 以获得贸易利益。 (3)比较成本学说的不足 假设条件极其苛刻,现实世界难以满足。比较成本学说要发挥作用,必须有的条件要同 时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都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 的。 (4)李斯对比较成本学说批判 德国历史学派的李斯特,批判了自由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它是为生产力发达的某 些先进国家设计的,自由贸易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落后国家不利,它只能使落后国家永 远受发达国家的掠夺、控制,成为其附属。 经济落后的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国际贸易中,应 当根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扶持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鼓励外贸出口。 3.要素禀赋学说 (1)对比较成本学说的批评 ①比较成本学说是静态的,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是以生产力固定不变 (而不是可变)为前提的,不符合事实; ②成本中未包括地租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2-2-2 的贸易世界,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 b.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没有关税和运输; c.规模报酬不变; d.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也是可以度量的,要素密集程度不会发生逆转,且 每个国家都有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另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 e.两个国家的同种产品都是相同的一次齐次函数; f.两个国家的偏好相同; g.两个国家都不是完全专业化生产; h.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平衡的。 要素禀赋学说的质疑: a.要素禀赋学说的假设条件并没有反映国际经济的现实; b.列昂剔夫悖论 4.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1)熟练劳动说 美国强调通过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等措施培养熟练劳动力,这些措施提高了服务质 量与决策水平。美国相对比较充裕的熟练劳动力供给,使得美国出口商品中的熟练劳动含量 要比进口商品的熟练劳动含量多。 (2)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美国从那些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中获得了效率优势。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导致 了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机器与技术工序的改善,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了管理技术水平。 这种“知识资本”导致了更有效的生产。 (3)自然资源产业说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结构【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结构【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结构【圣才出品】第十六章农业产业结构16.1复习笔记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征与作用1.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基本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2)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关系①本质关系不论农业产业部门如何发展,农业各产业部门间主要的、本质的关系是通过农、林、牧三者的关系反映出来的,农林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

②农牧关系在农业各生产部门中,存在着彼此利用对方产品的物质能量转化的关系,农牧业两个部门的结合最为典型。

农牧结合的客观依据是由它们之间的物质互换性决定的。

③种植业地位种植业部门始终处于农业各部门的基础地位。

种植业是农业各部门有机物质的合成部门,有了种植业的发展,才有畜牧业和农业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④畜牧业地位畜牧业是农业部门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可以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质,转化为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畜产品,而牲畜的排泄物及其无法利用部分又可以转变为优质肥料,返还土壤,为发展种植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⑤林业地位林业对于农牧业的作用,不仅在于林产品的本身,更重要的是林木植物群落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

2.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如表16-1所示。

表16-1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性质内容意义整体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各种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

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多层次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多层次的主体结构,表现在农业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生产过程的不同,又分为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不同部门构。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②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在农村人口资源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 劳动力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严格。主要原因包括: a.60 岁以上的老人和 16 岁以下的儿童仍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b.长期在外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可以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c.每个农户都需要一个较为固定的从事家务劳动的成员; d.农业自然资源承受农业劳动的耐力较为强韧。 ③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进程在加快,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但 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2)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①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农村人口资源的规模与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各年龄组人口数 量的分布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 ②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人们在就业选择中偏爱劳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而不愿意到劳动报酬较低的部门就业。 ③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
a.参加农业劳动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全年农业劳动时间的总和;
b.非农业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
农业劳动力每个工日的长短、全年劳动工日的多少,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
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
3.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实现的,农村通过增加家庭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第⼗⼋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8.1复习笔记⼀、常规现代农业所⾯临的困境与挑战1.农业的投⼊产出⽐在下降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类通过常规农业现代化取得巨⼤成就的同时,其投⼊产出⽐却不断下降。

化⽯能源的集约使⽤对农业的增产最有效,⽽其持久性最成问题。

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态的破坏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粮⾷⽣产与消费的⽭盾虽有所缓和,但⽣产与⾃然的⽭盾却激化了。

表现在:(1)从系统整体上看,结构单⼀①空间——单⼀经营的⾼度专业化系统,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②时间——系统稳态的维持,排斥了⽣物群落的演替和系统在⼀定限度内⾃我调节的可能性(2)从系统的结构上看,现代农业通过⼤量化肥、农药、机械动⼒等⽆机能量的投⼊、缩短草牧⾷物链,并以⼤量的物质离开农业系统⽽输出,因⽽造成了系统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

3.农业⾃然资源⽇益减少和恶化农业是严重依赖⾃然资源的产业,然⽽现代农业的发展却使各种重要的⾃然资源⽇益减少和退化。

农业⾃然资源⽇益减少和恶化的表现:(1)⼟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地⽭盾⽇益突出;(2)⽔资源减少;(3)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4)⽣物资源锐减。

4.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类带来的启⽰和思考(1)在处理同⾃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然为协调⾃然,使农业⽣产更符合客观规律;(2)农业⽣产必须尽量利⽤⾃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然⽣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态系统的⾃我控制和⾃我维持的功能;(3)农业⽣产必须遵循⽣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且必须始终以遵循⽣态规律为基础,经济结构必须与⽣态结构协调⼀致,⽽以保持⽣态系统结构和⽣态平衡为前提条件;(4)保护环境和合理利⽤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产与消费之间⽭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农业模式未能解决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同时,全球性⼈⼝、资源、环境、粮⾷和能源危机的暴露,谋求协调发展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备受关注。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保护政策【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保护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4.1复习笔记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1.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1)农业保护政策的定义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2)农业保护政策的政策组成①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②为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2.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①农业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时,经济活动主体既没有获得来自正外部性的经济补偿,也不负担所应承担的相关费用,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下降。

农业外部性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

农业外部性的种类如表14-1所示。

表14-1农业外部性的种类种类正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农业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水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污染农业的经济外部性经济缓冲作用、国土空间上平衡发展、确保农村活力等农业的社会外部性社会的稳定作用、确保农业劳动力就业、社会福利替代等②农业的公共产品性a.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b.公共产品的性质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非竞争性是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

c.公共产品的分类纯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指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之一的产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圣才出品】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的农业技术进步要特别注意技术选择。要素稀缺导致要素价格变 化,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技术进步的变化,实现廉价的投入品对昂贵的投入品的必要替代。 适应传统农业转变的政府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农业适用技术的提供是十分必要的。
表 17-1 农业的发展阶段
阶 时间

特点
缺陷
贡献
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以
刀耕火种,广种 对野生动植物的

传统的直接经验为生产技术,
从新石器时代
薄收,生态平衡 驯化,实现了采

只能够利用自然而不能改造
到铁器工具出
遭到严重破坏, 集向种植业、狩

自然,只是从土地上掠夺物质
现以前
自给自足,缺少 猎向畜牧业的转
2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与其特性 (1)传统农业中稀缺资源的特性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丰裕资源和稀缺资源并存,丰裕资源的边际生产率往往很低,因而 增加农业产出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稀缺资源的供给。稀缺资源的一般性特征 为: ①农民无法自行提供,大多数稀缺资源都必须社会性地供给,至少在分配这些资源时要 有社会决策; ②许多稀缺投入物的需求与工业发展并无冲突; ③稀缺投入物的互补性要求供给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④稀缺投入物的生产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定形式的稀缺资源可能已经大量充分地使用了,如果实际投入 量超出了需求量,多余的部分短期收益很低,一旦其他投入物略有增加,就会获得特别显著 的收益。 ⑥农业发展中稀缺资源的特点,使得努力确定社会的边际生产率和成本收益率一般并不 能提供真正有意义的信息; ⑦稀缺资源不可随心所欲地移动,虽然稀缺资源的固定性经常简化了分配时的决策手 续,但在做出是否生产或创造这些资源的决定时仍面临难题。 (2)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 ①提供刺激的制度 增加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种适宜的宏观环境,使增加生产能够向农业生产决策 者提供足够的刺激,如从基本的文化和心理状况到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力。 ②改进生产可能性的科学研究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农产品供给的变动当农产品本身的价格不变 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表 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供给 的变动
(3)农产品供给规律
①农产品供给规律的一般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
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
农产品供给的不稳定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农产品需求
4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农产品需求的含义 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 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构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 ①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 ②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2)农产品需求函数 ①农产品需求函数表达式 农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偏好、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对 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多元函数。用 QD 表示农产品需求,用 b1,b2,b3,……,bn 表示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则需求函数为:
Qs=f(a1,a2,a3,…,an) 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只考虑农产品供给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若用 P 代表价格,则供给函数简化为:
Qs=f(P) 供给函数表现农产品供给量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1 / 32
圣才电子书

②农产品供给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将带来新的生产者,从而使生产和出售的农产品数量增加。
b.当农产品价格上升,可使原来的生产者增加生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供给量。
②农产品供给规律的特殊情况:有些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反而减少,当价格降

中国农大李秉龙教授农业经济学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大李秉龙教授农业经济学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1. 2. 3.
4.
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 涵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 •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由美国土 壤学家W· A· Alborecht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其代表性的定义是由Jacsont和Benolen两人在1984 年作出的解释: • “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 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 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 发展。”
16
(二)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涵
• 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 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 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 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 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 的农业发展模式。
• 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 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进入21世纪,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 面临着两大变化
22

一是构建可持 续发展的新模 式,代替石油 农业模式
二是高新科技应用 于农业,孕育着新 的农业技术革命, 又为构建模式创造 了条件
追求农业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 节约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率 建立经济与生态 良性循环体系
强化农业系统内的 自养、自控功能 发展农业 循环经济 广泛应用现 代高新技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自然 生物动 农业 农业 力农业 可持 再生 超石油 续发 农业 农业 展
有机 农业
生态 农业
生物 农业
5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 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 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 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 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 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 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18.1复习笔记
一、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人类通过常规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却不断下降。

化石能源的集约使用对农业的增产最有效,而其持久性最成问题。

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却激化了。

表现在:
(1)从系统整体上看,结构单一
①空间——单一经营的高度专业化系统,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②时间——系统稳态的维持,排斥了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系统在一定限度内自我调节的可能性
(2)从系统的结构上看,现代农业通过大量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无机能量的投入、缩短草牧食物链,并以大量的物质离开农业系统而输出,因而造成了系统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

3.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
农业是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却使各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退化。

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的表现:
(1)土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水资源减少;
(3)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
(4)生物资源锐减。

4.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然,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
(2)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
(3)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必须始终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经济结构必须与生态结构协调一致,而以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
(4)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
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农业模式未能解决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同时,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的暴露,谋求协调发展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备受关注。

②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新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③1981——1985年,相关论述可持续农业的著作出版。

④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粮食: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

⑤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阐明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及行动计划。

⑥l991年9月联合国总部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农业协会,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形成、发展和行动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⑦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并写入了议程的第十四章,充分体现了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从而使持续农业从一种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的实践。

⑧1996年11月,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和要点。

⑨1997年6月,在德国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是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和发展。

(2)国内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如何吸收现代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而且也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所考虑的主要领域。

②1994年3月,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强调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③l996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就如何迎接中国农业可持续性的挑战,提出
了三项建议:
a.由于技术的转变过程常常超出了通常的5~10年的规划框架,因此需要制定一项更长期的农业发展战略;
b.必须保证农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c.农业研究必须重新调整方向,将其重点放在开发经济和环境效益俱佳的技术上,特别要将清洁生产概念应用于农业,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④1998年,中国先后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

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
①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②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③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财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④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

(2)社会持续性
①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
②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需求;
③社会持续性概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3)生态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

长期的生态持续性要求维护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维持土地的产量。

生态持续性要求保护自然条件,特别是保护农业自然条件、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和经济上的贫困与落后,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
问题。

①从资源方面来看,人口过多,人均资源量的进一步降低,使农业资源负担过重,削弱人均产出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②从环境方面来看,人口过多将增加资源利用强度,破坏生态系统,为满足人口群体生产和消费的增加,产生各种环境问题。

③从社会方面看,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严重,进而会加速人口的聚集和迁移,引起城市化质量下降、失业增加、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适度人口是使社会发挥最大效率的人口,是人口再生产实现最低限度的扩大,生育受到控制,人口结构得到协调,人口寿命得到延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因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自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的存量。

人力资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

人力资本积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分配状况。

2.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永续生存和发展,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只顾及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关注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支持着自身及人类的持续发展,其承载力预示着世界及各国人口的规模,也制约着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规模。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
在人类社会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就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总体水平而言,农业利用自然资源的选择空间不断缩小。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